第一篇:秭归一中传承屈原文化课程活动总结
传承端午文化 弘扬屈原精神
--—秭归一中非遗传承工作的总结
秭归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41年秋,植根于人杰地灵的屈原故里,有着丰厚的楚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屈原文化传统。为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学校于1998年随县城东迁入茅坪,坐落在山清水秀的西陵峡畔,享有“坝上库首第一校”的美誉。1984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认为全省首批办好的113所重点高中之一,2001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宜昌市名牌学校”,200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湖北省示范学校”。2011年被评为“宜昌市群众满意中小学”。
学校以“勤奋、严谨、求是、创新”为校训,以“传承屈原文化,培育创新人才”为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立德树人”上的积极作用,认真落实《非遗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端午文化的内容,理解端午文化的内涵,学习屈原爱国求索的精神品格,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传承工作,现做如下总结:
群策群力开发校本资源,编写《峡江船工号子》等校本教材
学校高度重视,学校领导每学年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教学工作,把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文化传承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开展了以屈原端午文化遗产及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从2006年开始先后编写了《屈乡文化》《德育教育校本教材系列——爱国篇》《德育教育校本教材系列——求索篇》《屈乡英才杜镇远》《花鼓舞》《船工号子》等六册校本教材。在高
一、高二年级安排课程,配备老师上课。
二、校本课程学习与高中教材学习相结合
老师指导高
一、高二学生学习屈原作品或者以屈原作品 为源泉进行创作,除学习《湘夫人》《离骚》《橘颂》《屈原列传》等教材篇目外,还指导学生学习六册校本课程。《爱国篇》中勿忘国耻,警钟长鸣;两次鸦片战争,日本侵华罪行;热爱祖国,屈原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忧国忧民精神与坚韧的求索精神。政治理想是“美政”,体现在一圣君贤相,二民本思想。解决民生疾苦。《求索篇》里既学习了“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季羡林等人钻研学术、上下求索的精神,又学习向松祚、黄达茂等屈乡英才不断求索、积极建功立业的精神。师生们学习这些校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之情,进而产生热爱祖国之情与民族自豪感。
三、课堂常规教学与“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我校响应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号召,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特别开设了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屈原传说研究性学习课程。学生们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涌现了《端午节民风民俗研究》《端午诗词研究》《屈原诗歌“香草美人”意象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得到了校内外一致好评,可谓硕果累累。
四、文本学习与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
2010年2月我校成立了 “楚风”诗社。名誉社长由秭归一中校长王国宝同志担任,社长由何素梅老师担任。诗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屈原文化的传承。以屈原为先师,以诗歌为载体,积极倡导古代语文教学中诵读的传统,通过诵诗,写诗,赏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开展形式多样的以屈原文化为核心的文艺活动,如话剧演出、朗诵、演讲、花鼓舞比赛、征文、书法比赛、诗歌创作等,极大地丰富了秭归一中学子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积极与全县其他诗社开展交流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增进了友谊,扩大了诗社的影响。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一中学子得天独厚,沐浴着屈原的光辉,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
每年端午节,我校都举办盛大而隆重的屈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如 “知屈原,敬屈原,学屈原” 诗歌创作大赛,屈原作品朗诵(配乐)大赛,端午节祭拜屈原活动,参观屈原祠活动,欣赏屈原作品,瞻仰遗迹等活动,并出版了《楚风〃端午专刊》,上面既有颜复敏《祭拜屈原文》,王敏《橘树》,何素梅《诗人,从五月里走来》等老师佳作,又有学生满怀热忱与才情的新作。在学生中涌现了郝韫、张若鉴、许子仲、郭璞等校园诗人。学校还聘请校内外专家郑承志、颜伏敏为师生做屈原文化系列讲座。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了解端午节传统民风民俗,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学习屈原忠君爱国、矢志不移的精神。传承屈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我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诵读、写作端午诗文的能力,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继续办好楚风文学社,坚持办好校级刊物《楚风》,使该刊物成为传承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的阵地;进一步优化校本教材,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屈原文化艺术节,使之成为传承屈原文化,展示学生才情的舞台。
我校深知“传承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任重而道远,将因地制宜,努力开发校本资源;力求守正出新,吸取校内外文化营养;上下求索,努力成为三峡端午文化的圣地。
2014年9月
第二篇:向国旗敬礼总结,秭归一中[推荐]
秭归一中“向国旗敬礼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签名寄语活动总结 秭归一中始终坚持“抓德育就是抓教学质量”的理念,积极捕捉教育契机,创新教育形式。在中国文明网发出通知后,接到教育局关于组织好“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活动之后,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先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步是成立机构。我们接到《关于组织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的通知后,立即召开了会议,迅速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主管副校长任组长,政教处组织班主任和微机老师落实。
第二步是广泛发动。学校充分利用网站、大屏幕广告牌等媒介,通过班会等形式进行动员、宣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为向国旗敬礼活动的广泛开展创造浓厚的氛围。
第三步是组织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签名寄语,每天利用信息课时间,分年级分班级组织学生在微机室进行网上签名留言。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个载体,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主题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他们在活动参与中思想上受到教育、认识上得到提高、情感上得到升华。帮助学生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到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主要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在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中深化道德情操,培养良好品质。
活动虽然只是阶段性,但其精神实质是永存的,它会始终激励着我们秭归一中每一个人。此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秭归县第一中学 2012年9月26日
第三篇:“传承文化,感受端午”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传承文化,感受端午” 教师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又被称为诗人节。在端午节到来之即,我园举行了教师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旨在通过让老师们广读博览,诵读经典,进一步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在真、善、美的情境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赛选手朗诵了《端午》、《端午感兴》、《端午日》、《浣溪沙》、《五月五日》等经典的诗篇。为了确保诵读活动的科学性,老师们查阅字典,百度搜索,仔细揣摩诗人的写作心境,了解诗前幕后,力求读准每一个字。这些经典诗文,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诵读中,老师们有的深情款款,有的正气凛然,有的激扬,有的婉转……。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大家带入了一个诗的世界,让大家在吟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艺术的熏陶。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第四篇:红色文化传承问卷调查总结
红色文化传承问卷调查总结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宣传,我对革命历史和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按照活动计划安排,我们的活动开始了进一步的调研,我们实践团队所有成员分成两人一组在公园、市区等地做关于红色文化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将打印好的调查问卷分给各个小组,强调了一下注意事项和集合时间,我们便开始了调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做一份客观科学的问卷,需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也需要客观的讲解。我和我的搭档来到分好的区域,开始寻找调查对象。调查中,大部分市民在听了我们的介绍后,都表示了支持,这对我们调查的进行非常有利。不过在调查中,我还是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一些市民说的方言让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坦诚的想他们说明情况,然后更加耐心完成交流,做好一份份问卷。以便于以后我们更加准确客观的了解红色文化教育情况。
今天我们的活动依旧是做红色文化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不过今天的活动地点该到了市区人民广场,人民广场的人比较多。早上,我们来到目的地,按照昨天的分组方式开始做问卷。一些在这里晨练的老年人便成了我们的第一批调查者,老年人对红色文化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我们开始的调查都做的比较顺利。有些老人甚至还和我们进行了很多交流,看到我们问卷设置的一些题目,为我们讲述他们所熟悉度历史。下午,我们终于做完了我们手里准备的所有问卷,看着一份份成果汇聚在一起,让我对我们团队合作的力量充满了自信,也让我对后期的数据整理结果充满了期待。
根据实践活动计划,今天的活动没有安排校外的内容,我们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整理之前两天所做的调查问卷。上午,团队所有成员来到我们的大学生活动室,将调查问卷分析整理。我们做好每个人的分工,每个人负责几个题目,开始统计结果。这是很多同学第一次做这类数据分析,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我们的数据分析能力,让我们了解了一个问题从数据收集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让很多同学新学了一项技能。最后,通过整理和数据汇总,我们对调查地区的红色文化教育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虽然不能够十分准确的反应情况,但是对我们的活动方向还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地域文化课程总结(推荐)
地域文化课程总结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学习,我对汉唐时期的文化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该课程贯通我国汉唐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而重点地介绍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汉唐历史文化沿革、汉唐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皇室文化、教育文化、城市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核心,遵循汉唐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客观事实,吸纳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史论的形式展现汉唐历史文化,突出汉唐历史文化的特色,有利于学生对汉唐以及中国古今历史、文物遗存、名胜古迹、风俗文化的了解,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从而使我对祖国民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汉唐盛世
汉唐盛世形成的原因:
1、经济基础:无为而治,修养生息。
2、社会基础:以民为本,广施“仁政”
3、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化
道德文化基础:进取、包容、开放、昂扬的汉唐人文精神
二、汉唐文化汉唐文化,是在两汉和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衍生于关中大地的汉唐文化,具有封建宗法社会农耕文明的显著特点,它的政治文化具有相当稳定的传承性。与秦文化比较,汉唐文化更具有开放、吸纳、兼容的气量和 能力,汉唐文化的文化表征及其特质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开放性。无论是汉王朝还是唐王朝,毫无例外的都是以开阔的胸襟接纳外来文化,主动吸纳异域文化的营养;
(二)兼容性。汉唐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道儒释的烙印。
二、长安汉唐儒学的发展:
中国儒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班固)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1、董仲舒与新儒学 :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武帝时期,提出君主受命于天,就要奉行天道。天道,就是使国家走向大治的途径。而儒家的仁义礼乐,是推行天道的具体方法。国家之治关键在于国君。国君首要的是用人。用人得当,方法正确,国家就会大治。反之,国家就会大乱。因此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即新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第第三,春秋大一统,尊王襄夷。
四、“三纲五常”理论。
三、佛教在汉唐长安的传播: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释迦摩尼是佛教创始人。
佛教在长安广泛传播始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出现了第一次传播高潮。
四、道教在汉唐长安的传播:
创立于东汉时期,形成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 达到鼎盛时期,距今已有1800余年。
其实汉唐文化还有很多很多精华,我只是选取了一部分去总结。还有很多很多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去领悟。把我国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我们也要继承汉唐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