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边的故事(共5则)

时间:2019-05-13 07: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柳条边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柳条边的故事》。

第一篇:柳条边的故事

柳条边的来历和作用

一、柳条边概念

清朝视满族兴起的东北为“龙兴之地”的禁区﹐在封禁地区修浚边壕﹐沿壕植柳﹐谓之柳条边。又名盛京边墙﹑柳城﹑条子边。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先后修建柳条边于辽河流域和今吉林部分地区。禁止民人越过边墙打猎﹑放牧和采人参。辽河流域的柳条边﹐南起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东折而西北至开原北的威远堡﹐又折而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周长一千九百余里﹐名为“老边”﹐也称“盛京边墙”。又自威远堡东北走向至今吉林市北法特﹐长六百九十里﹐名为“新边”。老边自威远堡至山海关的西段﹐归盛京将军管辖﹔自威远堡至凤城南的东段﹐归盛京兵部管辖并受盛京将军兼统。新边则归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管辖。在交通要道处初设边门二十一﹐后减为二十。其中较著名的有九官台边门﹑威远堡边门﹑凤凰城边门等。每边门常驻官兵数十人﹐稽察行人出入。清王朝设置柳条边的目的是保持满族传统习俗并垄断东北特产等经济利益﹐康熙中叶以后﹐从关内到关外偷采人参﹑垦荒种田的人越来越多﹐清廷禁令形同虚设。鸦片战争后废弃。

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被后金军队屠杀殆尽,满洲人反而鸠占鹊巢,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时的东北一带汉人人口极其稀少,后来俄罗斯轻而易举的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14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所以柳条边是极其反动的措施,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整火车整火车的把汉人拉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二、柳条边的发展历程

1、名字由来

何为“柳条边”呢?在300多年前,有一条宽、高均为三米总长度为 边壕遗址1300余公里的土堤,整个士堤的外侧挖一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其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此‘人’字形的撇捺交点位于辽宁省开原县北的威远堡。从威远堡向北至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作为‘人’字的一竖(为北段);从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构成‘人’字的一撇(为西段);由威远堡向东南至海边,构成‘人’字的一捺(为东段)。东段和西段将整个辽河平原包括在内,全长约1000余公里。土堤上每隔5尺插一根4寸粗6尺高的柳条,各柳条用绳连结成篱笆状,称之为“插柳结绳”。此即为满清皇帝以其超人的智慧发明创造的“柳条边”——一条戒备森严的封禁界限(隔离墙)。

2、劳力来源

“柳条边”的发明专利权非皇太极莫属。因为“柳条边”始筑于1638年(皇太极崇德三年),完工于1681年(康熙二十年)。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用时四十三年整个工程基本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劳力必然众多,那么如此众多的劳动力从何而来呢?

到1753年(乾隆18年),满清已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近百年“发展建设”,借用阎崇年的话说,可谓康雍乾“鼎盛”之时。此时关内各省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平均24人;而辽沈地区每平方公里仅为1、7人,吉林、黑龙江尚达不到此数。可以说整个东北地区还是一片荒无人烟不毛之地,不可能为如此浩大的工程提供众多劳力。

如此众多的劳力全是因反清抗清及“逃人”等获罪被流徙到此的“犯人”,挖壕沟及修筑土堤等工程全由这些“犯人”承担。可见“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这些众多的因抗清反清而获罪的“犯人”,首先遣送到盛京(即沈阳),然后去流放人犯的聚集地——开原附近的尚阳堡。仅康熙七年(1668年),尚阳堡就有因抗清反清的流徙来此的犯人达3500余人,连同家属共5914人。如此众多抗清分子的不断涌现说明满清的统治的不得人心。

3、根本用途

乾隆五年(1740年),兵部侍郎舒赫德奉和盛京将军额尔图共同提出一个更加严格限制民人(即汉族人)进入柳条边的八条建策,作为全面封禁的纲领,歧视汉族是贯彻清朝始终的根本方针国策。事实足以证明柳条边是一条封禁地域隔离汉民族的边界线。柳条边这条隔离带证明了在满清政权统治下,汉族人不是和满族人一样平等的民族。

可见,在满清这个政权下不是将所有的民族视为一律平等的国家子民,满族是统治民族,凡是满族人一生下来就享受皇粮,一生衣、食、住、行无虑,一辈子尽管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玩狗玩鸟、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般的生活。

努尔哈赤1583年起兵叛乱,四处攻城略地,杀戮掳掠。至1616年在辽宁新宾赫图阿拉建立奴隶制割据政——后金国。这个政是以女真族(1636年皇太极为避汉族人对辽金时期作恶多端的女真人的仇恨,改称为满州族,简称满族)为其实施统治的依靠力量。从努尔哈赤到他的子孙们心里明镜般的知道:他们的既得利益是用惨不忍睹的大屠从一个具有先进文化的农耕民族——汉族手里抢掠来的。若想保住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必须百倍地警惕提防着被其残害者的时时刻刻的反抗。因此,防汉制汉这一根本大政方针便成了满清王朝,从开始至灭亡的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国策。

4、军事管制

在满清入关前,整个辽东地区300余万的汉族人几乎被努尔哈赤杀光,存活下来的只能是这个政统治与奴役的对象,尽管对这些汉族人已经进行了“剃发易服”实行了“编庄”管制,但满清统治者还是提心吊胆睡不安稳。于是,皇太极便想出一个绝顶的损招,挖沟筑堤,画地为牢将人们就地封禁隔离起来,让他们彼此间难以勾通信息联络协作。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办法就是修筑柳条边并且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制。在整个柳条边沿线上每隔一段距离开一座门,称为边门,供出入柳条边之用。因为柳条边是满清作为封禁的界线,为满清殖民统治长远所需,所以,从康熙十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在这二十六年的时间内又进行过四次扩边。如锦州以西柳条边便向北推进了35公里。

边门是如何设置的呢?从山海关至凤凰城,该段柳条边(称老边)共设十六个边门:由西向东分别是鸣水台边门„清河边门、彰武台边门、法库边门、„凤凰城边门。在威远堡边门偏西由南向北段称为新边,新边共设四个边门: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索素边门、伊通边门、法特哈边门。每座边门都建门楼。门楼中间是过边的门洞,两边有耳房,一边耳房是囚室,另一边住巡差。柳条边的管制特别严厉。柳条边各边门都设有防御衙门,派驻文武官员,下辖披甲(全副武装的)兵三四十名,掌管边门开关稽查出入人等事项。凡进出边门者必须持有当地官厅签发的印票(即通行证),其上写明持票人姓名、年貌、脸色,验证核准后方可进出。并且要从指定的边门出入,违规者一律拿获问罪。

柳条边除了设边门外,还沿柳条边修建了300余座边台和封堆。用来看守和了望及对边墙的维护。边台分首台、中台、西台。每个边台设千总3~4人,下辖台丁150至200名。对边门、边台的官兵都有严格要求及处罚规定。极其严历地军事管制可见一般!

三、柳条边的作用

1、清初时期—封禁东北

清代东北地区的封禁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政策。就其核心而言,不外乎满族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但同时由于他们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统治阶段利益的代表,因而,在执行这一封禁政策时,不得不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之间权衡得失,甚至要做出一定的妥协,致使在清一代该政策执行得时紧时松,有时甚至出现封而不禁的现象,惟有乾隆帝一再严禁。究其原因众说纷纭。然而,笔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认为解决八旗生计,而向东北移旗屯田是其严禁的一个重要原因。

1644年,清军进关后,便开始对东北实行封禁,着手设立边墙。由于边墙为土堤,上植柳条,故而又称柳条边。根据修筑时间的先后又分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成老边和新边。顺治年间分段修筑了老边。据《柳边经略》记载:“(老边)西起自长城,东到船厂(今吉林市永吉县境内),北白威远堡(今辽宁开原境内),南至凤凰山(今辽宁凤城)止。设边门二十一座„„每门设苏喇章京一员,笔贴式――员,披甲十名。”[门全长1900余里,隶属于盛京将军管辖。清政府在东北设边墙,置哨卡,划分边内外,旨在限制内地汉人和朝鲜、蒙古人等去边外采参、狩猎和垦殖。若需要进入边外禁地,则必须持其所在地方政府发给的印票,限时、限人出入。康熙十六年(1677),清政府又先后在今辽宁省境内修两条边墙,被称为新边,由宁占塔将军管辖(后由吉林将军管辖),周围千余里境内,遂成“禁中之禁”。

2、康雍时期—宽松政策

尽管康熙帝曾修筑新边,也严惩过一些私挖人参者,但总体上是比较宽松的。他曾大量移旗和移民实边,甚至他还通过招民封爵的办法,招募内地人民开发东北。他所严禁的新边,也只是有碍其风水宝地――长白山才严禁的。

雍正帝时期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未曾因越禁而严惩过任何人,他将私挖人参也看成小事,他甚至曲加庇护越禁犯科的流民。例如:雍正二年四月(1724),他曾晓渝刑部:“禁止私刨人参旧例,不论已得未得俱解送刑部,往返拖累,故于盛京刑部监禁。每年差官前往审理,朕思伊等俱系图利穷民,春夏时被获至九月十月方得审结,延挨月日,身受寒署,多致疾病死亡。甚属可悯。宁古塔有将军、办事御史,盛京有将军、刑部,并副都御史永福,嗣后,将各地方所获者,即行审理作速完结,年底汇齐具本启奏。自今将审理偷刨人参之部院衙门堂官停其遣往,如此则案内之人无久禁冻馁之苦果矣。”嘉庆及其以后之帝则严禁无效,再加之边患日紧,便彻底解禁,甚至开始大批移民实边。

3、乾隆时期—防汉制汉

严禁东北 停遣罪犯然而,惟有乾隆帝则一再严禁。乾隆元年四月,他便下令停止往东北三省发遣汉人囚犯,“其汉人犯发遣之罪者,应改发于各省烟瘴地方。”乾隆三年十一月又应鄂尔泰等人之请,将东三省较为重要的威远堡等六口文员改成武职,以加强边口的巡守能力。第二年十月又应刑部右侍郎韩光基、工部右侍郎索柱等人之请,下令守口官兵严加盘查出入山海关的旗民人等。乾隆六年五月又明令禁止吉林、伯都讷等处八旗官兵招募民人耕种。

4、办事不利 严惩官员

乾隆十一年正月,因查办奉天流寓民人一案,办事不利,清政府严加惩处了奉天府尹。其罪责是:“该府尹霍备莅任数载,其各州县流寓民人,并未取保入籍,亦未令其回籍,漫无稽查,而定议后,出关人数,续添四万七千余口,聚集益众。是奉旨立限之案,该府尹既不实心办理,又不将不办缘由奏闻,实属怠玩,请将霍备解任来京,交部议处”,同时,并警告奉天将军达勒党阿“同任地方,咎亦难辞,但到任未久,且旗人所居之地,尚无流寓民人,应令该将军回任后,作速委员会同地方官,实力查办,毋得因循”。

鉴于盛京等地流寓民人过多,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晓谕军机大臣等:“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于满洲风俗攸关,但承平日久盛京地方与山东直隶接壤,流民渐集,若一旦驱逐必致各失生计,是以设立州县 管理。至吉林原不与汉地相连,不便令民居住。今闻流民渐多,著传谕傅森查明办理,并永行禁止流民,毋许入境。”第二年乾隆帝又下令降调禁止流民不利的吉林将军富椿及额尔德蒙额。

相对而言,雍乾年间,由于大规模战事的减少,八旗生丁得到了充分休息,生齿日繁。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尖锐的生计问题,根据八旗制度,旗人除做官和担任职业军人外是不可从事生产活动的,但“甲不能遍及,而徒使之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于是其生日蹙,而无可为计”。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除兵差外,他们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渐染浮华靡风。这对于本来日加艰难的生计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而使原有的八旗生计问题更加严峻。为此乾隆帝通过定例婚丧赏银、不定期的“恩赏”、加饷、增加养育兵、汉军出旗等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添设马甲、护军、领催以及养育兵丁,饷项所得,每年不下数百万。国家恩养八旗,至优至渥,而旗人生计,犹未见充足。”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重了。在乾隆年间,甚至发生了福州驻防汉军和水师营汉军“竞争马干银”和反抗操练的斗争。并且有大量的正身旗人为了生计而逃旗的事件。1741年宁古塔将军奏报:乌拉旗兵“贫苦逃走者甚多”。鉴于此,1 74 3年清政府被迫制定“逃旗法”。尽管如此,仍有许多人以身试法,甘于出旗,1745年仅山海关等八处“报逃之案,竟有二百五十余起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八旗生计问题严重之一斑。

5、屯田东北 封禁加严

屯田东北就必然会发生东北流民与旗人急田争利的矛盾。为保证旗人独享东北地利,从而严格封禁制度遂成为其惟一的解决办法。但是无论是旗人还是流民同是天朝子民,厚此薄彼,情理不容,因而,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只得半遮半掩。但是,从大量的史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大致脉络,往往每一严禁政令之后都会随之出台一个有关解决八旗生计的政策。乾隆元年四月,乾隆帝传谕:“黑龙江、宁古塔、吉林乌喇等处,若概将罪人发遣,则该处聚集匪类多人,恐本地之人渐染恶心,有关风俗,朕意嗣后如满洲有犯法应发遣者,仍发黑龙江等处外,其汉人犯发遣之罪者,应改发于各省烟瘴地方。”既然罪犯有碍风俗,为何不一概禁止,难道惟有汉人犯人危害最大,可见有碍风俗不是停止发遣的真正原因。并且第二年六月又以“(汉人罪犯)伊等原系发与口外驻防兵-)―为奴之犯,闻彼地兵丁有籍以使用颇得其力者”,遂又收回成命,这只是因其与八旗生计大有关碍。但与此不久,又“设黑龙江屯庄,呼兰立庄四十所,选盛京旗丁携家往,官为资装筑屋庀具,下给地亩六十,十丁一庄,每六亩给籽种二斗,庄给牛六头,口粮并给。温德亨都尔图亦如之。凡随缺官地归旗入册,禁职官侵占。”想必停遣罪犯严禁东北与此次屯田不无关系。乾隆六年,乾隆帝又以影响当地旗民生计为藉口,下令严禁禁区旗人招募民人租种,他命令:“伯都纳地方除现在民人勿许招募外。将该处荒地与官兵开垦,或作牧场”。这次严禁,不仅让禁区内的旗人有田可耕,同时,应侍郎梁诗正之请“置八旗闲散屯边,以广生计。命阿里衮往奉天相度地宜,于时吉林、宁古塔、伯都纳、阿勒楚喀、三姓、晖春及长春,俱事垦殖,贫无力者,发官帑相贷”。以此优惠政策吸引闲散旗人屯田。

此后,乾隆帝不断移旗屯田,也不断严禁。在拉林地方,“乾隆九年由京都挪移闲散满洲上百五十户,分为头八屯、二八屯居住。乾隆十年,由京都挪移闲散满洲二百五十户,添与二屯居住。”于乾隆十年在东北再次重申严禁,并促令地方官解决现有流寓民人。

6、再度封禁 教养两得

乾隆十五年再度严禁流人。乾隆十九年冬十月“移京城满洲兵三千驻阿勒楚喀等处屯垦”。第二年,又开始准备移京旗三干户前往拉林地方屯垦。二十一年,由京旗挪移闲散满洲五百户,到阿勒楚喀海沟八屯居住,翌年,又移五百户到阿勒楚喀瓦珲八屯居住。二十四年再移京旗五百户到林霍集莫八屯居住。并且自乾隆三十二年起,又不断地调拨京旗前往拉林、阿勒楚喀两地屯田。乾隆四十一年再度严禁,并于第二年降调严禁不利的地方官。而在乾隆四十二年,却“以大凌河西北杏山、松山地丰美,徙闲散宗室,资地三顷,半官垦,半自垦,筑屋编屯,助其籽具”,令闲散宗室屯田,解决他们的生计。

此后,乾隆又想方设法通过加赋等措施逼迫现有流民放弃已占耕的土地,并试图利用退出耕地宋解决八旗生计。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乾隆帝谕:“索诺木策凌奏称:‘现今查出流民私垦地亩,酌定租银,并定旗仓纳米数目,此内如有畏赋重不肯承种,仍回原籍者,将地交旗人耕种,照红册地亩例纳米,仍严饬民间永不准私垦官地。如旗人不种,又暗令民人耕种取租者,除一并照例治罪外,仍将地撤回入官’等语。索诺木策凌所办尚是。”同年十一月,他又晓谕尸部:“索诺木策凌等奏查又流民私垦地亩,仿照山东科则定赋一折。自应如此办理。流民私垦地亩于该处满洲生计大有妨碍、是以照内地赋则酌增以杜流民占种之弊,且撒出地亩并可令满洲耕种,不特旗人生计有益,并可习种地之劳,不忘旧俗。”由此可知,其严禁的动机也就欲盖弥彰了。乾隆五十五年严禁也是如此。据《清史稿》记载:“五十五年,令奉天自英额场,嫒阳边止,丈荒分界城旗之无田者,除留围场参山,余均肥瘠配给,禁流民出口私垦,而积久仍予编户。”由上史实来看,乾隆帝是在通过严禁来保障东北土地不被民人占种,从而为其移旗屯田提供便利条件的本意,已昭然若揭。并且,嘉庆帝也一度承袭其衣钵。于嘉庆十六年一度严禁,十七年便向双城堡移旗屯田,以解决八旗生计,欲收“教养两得”之效。

四、封禁政策失败

但这种封禁政策本身,在其制定之初就已注定它的失败,其中除民间偷越、官吏渎职腐败等因素外,就是乾隆帝本人也不得不在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冲突中,不断地作出妥协,甚至有时不得不开禁。正如:乾隆八年和九年,天津、河间等地遭受严重旱灾,大量灾民涌向关外禁地时,他为保证京师的安定,只得默许灾民出关就食,并于乾隆八年六月晓谕守口官兵:“本年天津、河间等处较旱。闻得两府所属失业流民闻知口外雨水调匀,均各前往就食,出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者颇多,各关口官弁若仍照向例拦阻不准出口,伊等既在原籍失业,离家边口又不准放出,恐贫苦小民,愈致狼狈,著行文密渝边口官弁等,如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但不可将遵奉谕旨,不禁伊等出口情节,令众知之,最宜慎密,倘有声言,令众得知,恐贫民成群结伙,投往口外者,愈致众多矣!著详悉晓谕各边口官弁知之。”这种妥协,再加之流弊,终致流民问题成尾大不掉之势。而移旗屯田却也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风等原因,多告失败。可是,无论如何,这种严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深入开发,致使边疆空虚,从而为以后的朝鲜半岛人民大量越垦和俄国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严禁也颇有得不偿失之效。

五、负面影响

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时的东北一带汉人人口极其稀少,后来俄罗斯轻而易举的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14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所以柳条边是极其反动的措施,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把大量中国人拉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六、示意图

第二篇:《不在梅边在柳边》读后感 (共)

《不在梅边在柳边》读后感

一个人从最底层步步艰辛,不断攀登梦想的高峰,努力去实现生活理想,最终达到那些梦想的生活、事业有成、锦衣玉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是不是就意味着他的内心是满足而幸福的?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些步步攀登过程中带来的伤痕完全愈合?是不是因物质贫穷而带来的自卑就此消散?

《不在梅边在柳边》中的梅金就是一个从社会底层不断努力跻身成功人士的案例,然而,这个女人在付出了所有女人能够付出的代价实现曾经的理想后,心中那些曾经的伤依然存在,并未消失,《不在梅边在柳边》读后感。梅金是自卑的,即便通过整形容颜焕发,即便学会了尺八塑造了气质,然而,这些外在的表现并不能掩饰她内心的慌张。是的,一个鬼可以画皮为人,但是却不会有人的心智。

我知道,在今天,很多人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在努力奔向改变生存状况的道路,“精英入城”时代的终结随后带来的是,大学扩招带来的青年入城,以及失地农民别无选择的随之进入城市。有限的资源承载不起快速膨胀的人口,庞大的人口与人们无限的欲望开始对这些有限的资源进行了弱肉强食的分配。

一个人内心本无欲望,欲望来自于生活的对比,人们想得到的,都是已经有人得到的,在强烈的对比之下,与其说是对成功的渴望,不如说是对他人生活状态的向往,读后感《《不在梅边在柳边》读后感》。

是的,我们的理想都是达到他人的生活状态,若无前人的对比,你便是你的偶像,你便无需努力,你现在的状态便是你应该达到、能够达到的状态。这样,欲望又从何谈起?

在北京这座城市中,我知道有很多人来自农村,出身贫寒。他们选择京城的初衷或者只是简单的谋生——父母年迈、兄弟年幼,要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然而,这个都市最终改变了他们曾经那简单的梦想,谋生已经成为初级的需求,欲望不断升级,并冠冕堂皇的被冠以“理想”而加以强化。

当什么东西成为“理想”后,为理想而追逐就会变得伟大起来,也支撑着人们心甘情愿的付出所有的代价,因为人们相信那些代价是追求的道路上必须付出的——道德这个时候只是一个伪君子罢了。所以梅金做了三陪女,梅金的三陪女只是通向成功的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她跟着小豹姐学会了能够让男人沉迷的一切手段。在她看来,有钱的男人也只是实现生活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不是小说中的内容,在北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抱着这样心态的女人数不胜数,甚至几乎每个女人都希望通过一个男人改变命运——这个时候的爱情只是他们之间的手段与调味品。

锦衣玉食的背后并不是得意的笑,而是一直深藏心底的自卑以及不安全感,穷人成为富人后,最常见的心态就是担心回到解放前,因为他们辛辛苦苦努力的目的就是摆脱贫穷,不想再过从前的生活。

所以暴发户喜欢炫富,炫富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内心的自卑,是通过这种方式诏告天下——我是有钱人。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平衡那些追求路上付出的代价——那所有的苦不就是为了拥有今天的财富吗?既然有了,为什么不去尽情的享用、炫耀?

然而,这所有外在的手段并不能弥补内在的伤痕,这一点梅金与蒲刃是相同的,他们都曾有过悲惨的童年,他们的成年都曾遭遇过伤害,所以他们的内心比他人更充满不安全感。

由此,可见,一个人灵魂的安宁、精神的愉悦,并不在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欲望的方向,在于对比的对象,有的人对比的是弘一法师,于是他追求的是精神的富足,有的人对比的是纣王酒池肉林的物欲,于是他内心渴求的永远是身体能感知到的满足。

由此,每个人最终的结果大相径庭。

第三篇:柳桥的故事

柳桥的故事

柳条青,柳条长,我家住在这柳桥旁,门前种的是野柳,院里飘着柳叶香,割来柳支编小篮,割来柳支编大筐,编只青蛙张着大嘴巴,编头大象鼻子那么长,我和哥哥去田地,飞来飞去的蝴蝶追着我的花衣裳,我和妹妹去果园,又红又大的苹果砸在我的脚背上。

柳条青,柳条长,我家住在这柳桥旁,门前种的是野柳,院里飘着柳叶香,割来柳支编个圆,割来柳支编个方,编了小车吱呀吱呦响,编把椅子好呀好乘凉,请到柳桥看一看,快乐的歌儿我要轻轻给你唱,请到我家坐一坐,柳桥的故事我要慢慢给你讲,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柳桥的故事我要慢慢给你讲。

第四篇:垃圾桶边的故事

垃圾桶边的故事

“我们今天去哪里玩啊?”嘴里边吃着零食的小嘟对着正在看漫画的小东说道。小东一边专心致志地看着漫画,一边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哎呀,随便吧!”接着,两个人继续朝前走着。

不知不觉,他们俩已经走到一个公园的垃圾桶旁,正巧碰上了他们的死对头----小莉,他们三个谁也没有理睬谁,就接着往前走去。这时,刚刚吃完零食的小嘟随手就把垃圾袋扔掉了。小莉看见了,气得眼睛直冒火星,而小东和小嘟却平静地朝前走去。

小莉再也忍不下去了,她愤怒地说道:“你们真不讲文明,明明垃圾桶就在旁边,你们就不会扔到垃圾桶里去吗?”“哎呀,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就一个垃圾袋扔就扔了呗,你紧张什么啊!”小嘟做着鬼脸说道。小莉紧锁眉头,绞尽脑汁地想着怎样让小嘟和小东有环保意识,不再乱丢垃圾,想着,想着,小莉踩到一根香蕉皮摔到了,这一摔让小莉有了一个好主意。

又路过一个垃圾桶,小东说“看见垃圾桶我就来气!”在小嘟与小东路过的地方,小莉早就布下了“陷阱”!“哎呀,我的屁股,谁乱扔垃圾,真是缺德!”小嘟摸着自己的屁股说。“是我,你们知道乱扔垃圾的结果了吧!”小莉突然大声说道。小嘟惭愧地说“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一定会改正的!”他们三个人相互望了彼此一眼,不约而同地说“环保万岁!”

五年级:王淼

第五篇:《清平乐·柳边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柳边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柳边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1

《清平乐·柳边深院》

作者:卢祖皋

朝代:宋朝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译文

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刀剪。你没准儿的消息太多,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听。讨厌那假信儿传进来,我用双扇屏风把它隔断。端着玉杯饮酒,打着节拍唱曲儿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灵魂。你整个春天都在何处游荡啊,我在梦中也恨那水性的杨花。

注释

[1]消息无凭听又懒:指燕子每次捎来的情人归来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懒得再听它了。

[2]宝杯:酒杯。红牙: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红。

[3]梦中犹恨杨花:梦中充满了对情人的怨恨。

赏析:

这也是一首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人的怨情表现得十分婉转生动。上片写深院独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痴迷之状:庭间燕子的鸣叫声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归来的好消息。燕子每次报告的这个消息都不可靠,于是女子懒得听、不愿听了,干脆把窗子关起来。下片以杨花为喻,抱怨意中人的轻薄、放荡和无情。表面上是在恨在骂,内心里却是爱恨交加,可谓思深怨切,连梦中都难以释怀。

《清平乐·柳边深院》原文翻译及赏析2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译文

柳树旁边深深的庭院,燕子在唧唧呢喃,叫声明快犹如刀剪。你没准儿的消息太多,我现在已经懒得再听。讨厌那假信儿传进来,我用双扇屏风把它隔断。端着玉杯饮酒,打着节拍唱曲儿提神,每日用沉醉慰藉我的灵魂。你整个春天都在何处游荡啊,我在梦中也恨那水性的杨花。

注释

消息无凭听又懒:指燕子每次捎来的情人归来的消息都不可靠,故自己懒得再听它了。

宝杯:酒杯。红牙: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红。

梦中犹恨杨花:梦中充满了对情人的怨恨。

赏析

这也是一首春闺怨词,它的写法新颖别致,把闺中人的.怨情表现得十分婉转生动。上片写深院独居的女子想念意中人的痴迷之状:庭间燕子的鸣叫声明亮而清脆,像是又在传播她所盼望中的意中人归来的好消息。燕子每次报告的这个消息都不可靠,于是女子懒得听、不愿听了,干脆把窗子关起来。下片以杨花为喻,抱怨意中人的轻薄、放荡和无情。表面上是在恨在骂,内心里却是爱恨交加,可谓思深怨切,连梦中都难以释怀。

卢祖皋

卢祖皋(约1174—1224),字申之,一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今诗集不传,遗著有《蒲江词稿》一卷,刊入“彊村丛书”,凡96阕。诗作大多遗失,唯《宋诗记事》、《东瓯诗集》尚存近体诗8首。

下载柳条边的故事(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柳条边的故事(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

    聊斋志异精选故事:细柳教子 This is a story from 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rdio. As a child, Xiliu was smart and liked to read biographies of ancient sages. She......

    柳条鱼入队了故事

    雨停了,快要落山的太阳又露出了红脸蛋;天边挂着一道长虹,映在水里,就像在水晶宫里架起了一座彩桥。空气格外的清新、湿润,真叫人高兴。青蛙大叔刚刚吃饱了虫儿,正在河边的草丛里鼓......

    电影观后感 《柳堡的故事》

    感悟《柳堡的故事》看完柳堡的故事,电影中清新的田园景色和人们之间的温情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作为80后的尾巴,我们这一代人所接触的社会与电影中描绘的已经相差很大了。那......

    幽默故事《边干活边吃早餐》

    排在最前面的老太太对店员说:“小伙子,给我来半斤葱油饼。”店员一听,操刀剁下一大块饼,往台秤上一放,嗨,多了。于是,店员把饼夹回案板,剁下一小块,顺手把小的那一块塞进自己嘴里,吃了......

    边学边改(共五则范文)

    一、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教育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持立学立行、边查边改、即知即改,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增强信心。1、把学习教育与查找问题结合起来......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900字

    第一次阅读日本大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在她真实的记忆中,在她幸福的成长里,让我们铭记了一段别具一格的,具有童话式的学校——巴学园和一段童话般美好,阳光般灿......

    柳姑娘作文(共五则)

    柳姑娘作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