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诗大全

时间:2019-05-13 07:3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贬谪诗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贬谪诗大全》。

第一篇:贬谪诗大全

贬谪诗

一、类型特征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二、历史渊源

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三、常见意象

对环境物象的选择

负罪之人行政降级处罚,被遣往教化不深且蛮荒贫瘠的地方,所以诗中常有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南海风潮”、“西江瘴疠”、“黄芦苦竹”、“巴山楚水”等物象或是地名,而这也成了诗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芙蓉、蓬草、薜荔

【 薜荔,在楚辞中,是美好的品德的象征。

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离骚)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点旌。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

罔薜荔兮为惟,擗蕙櫋兮既张。(湘夫人)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山鬼)在唐人以后的诗中,是冷落甚至凄惨的写照。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四、常用技巧

1、比兴: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比: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有时诗人会直接将其表达出来。“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等等,皆以“怨”“怆然”“伤心”“寂寞”等词鲜明而直接地表达了自己悲慨和忧愤之情。

6、衬托

7、虚实结合8、象征比喻、托物言志:由于权力地位的下降,失意的诗人大多内心压抑而不便明言,象征、比喻或托物言志便成为其在诗中表情达意的惯用手法。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仕途上的政敌权势等阻碍;“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则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题大庾岭北驿⑴

[唐]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⑵ 【注】

⑴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⑵《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⑶殊:还。“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 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1.借景(物)抒情。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1)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①这里描写的是静寂、昏暗的景象: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浓重2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得散不开。(2分)

②这两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含蓄委婉地烘托出诗人怀土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1分)

③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的抒情而蓄势。(1分)

2.对比。诗人失意后往往会联想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物,借以对比伤悼。(2)“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4分)①“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1分)

②“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1分)③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被贬谪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2分)(3)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①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

②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

③由雁及人,形成对比,突出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2分)。3.反衬。借眼前景物抒写悲怀的诗句往往也是用景色的明艳秀丽来反衬烘托自己的心绪。(4)“江静潮初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①反衬。

②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③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使诗人被贬谪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心情更加深切。

4.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虚实结合,凄切缠绵。

(5)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4分)

①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1分)②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1分)③虚实结合,深化主旨,突出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2分)5.典故。

(5)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2分)

①明晨踏上梅岭,遥望故乡,多么想跟古人一样寄一枝梅,来安慰家乡的亲人。(1分)②运用这一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怀土思乡之情,深化了主旨。(1分)6.比兴。

(6)诗歌以“比兴”开头,从

触发出

的情感。

南飞雁

思乡

五、思想内容

1、抒发忠而被贬的委屈不平、惆怅失意、牢骚不满,乃至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思乡怀归怀人之情)(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表现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以求自我解脱的心态。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激愤与惆怅。(“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3 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不前。”)。

8、坚贞自守之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9、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10、对奸佞小人的嘲讽与愤恨。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愤世嫉 俗、讽刺黑暗现实)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情

7、豁达淡泊之情

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

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怨怼yuàn duì

怨恨的意思 怼也是怨恨的意思.“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第二篇:贬谪诗

贬谪诗

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子》里那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长江大河,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当时,朝廷昏庸,权贵糜烂,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被排挤离开长安。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又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白贬谪夜郎,虽避免了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却也经历了一场辗转三千里,奔波劳累,餐风露宿之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无语,只将那一声来自山腹深处的太息淹没于长箐沟壑之中。风生水起,紫烟冲天。诗教之风,从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峦,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楼中音信疏”,一支“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李白彻底与政治绝缘。

二、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王昌龄早年多写边塞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战歌。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被人们誉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

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龄肯定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当时也是毁谤多招。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亲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而在唐代赠答诗中独创灵境,卓然一家。

三、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韩愈的仕途是不顺的,他四次应试方才取得入仕的资格,求官几乎近十年,却无一官半职,后值右升,几起几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说他应万分珍惜,小心谨慎少逆龙颜,但他一心为国为君“除弊事”,文章写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管头上乌纱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项上脑袋是否有危险,终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贬谪到潮州,对韩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况左迁途中还死了一个女儿。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家何在”、“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样的英雄失路之悲?末句“好收吾骨瘴江边”更是向侄孙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此外,韩愈还作有一首七言绝句《湘中》,写的是“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

四、柳宗元、刘禹锡:一生贬谪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实权的宦官们的抵制,宪宗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

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心难免被莫名的悲凉哀伤笼罩。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就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

可见,贬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都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

再美的花经风雨都要凋零。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但又有几人仕途上始终春风得意呢? “诗人少达而多穷”,好在诗穷而后工,“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贬谪诗人分类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刘禹锡,苏轼为一派,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愤世嫉 俗、讽刺黑暗现实)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念

7、豁达淡泊之情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②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险恶之意。

③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④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悲愤之情寓含其中。⑤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巩固训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⑴作者为什么会被“左迁”? “除弊事”

历史背景: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认为迎奉佛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丑事,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鼎力营救,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⑵被左迁后的态度如何?

“岂将衰朽惜残年”—— 肯,岂肯之意。衰朽指衰老,惜残年“珍惜年老的生命”。全句意“怎能因衰老而珍惜我年老的生命”,反问语气强调作者坚定的态度: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仍坚持己见,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⑶“蓝关”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说明蓝关地偏路险,环境寒冷,路途艰难。

⑷作者要给他的侄孙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好收吾骨瘴江边” 瘴江边指潮州的江边。当时岭南一带的河流多有瘴气,故称瘴江边。瘴气是一种恶性疟疾的传染病。韩愈料知此去凶多吉少,要求韩湘安排后事。心情抑郁,悲愤到了极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怨愤,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答:“蓝关”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3、清人纪晓岚认为此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谈谈你的看法。“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用语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并不衰飒。

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登柳州城楼》诗眼

,作者为什么而愁? 愁思

①连遭贬谪(注释1背景介绍,知人论世)

②柳州偏僻荒凉。从“城上高楼接大荒”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等诗句中可看出,那儿山岭重叠、江流迂回,一片荒蛮之地。③景哀使心情更遭。“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风急雨骤,摧残芙蓉薜荔,残酷无情。

④望不见朋友,也通不了音信,无法相互慰藉,心情更加愁苦抑郁。

2、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留下贬谪诗。比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柳诗主要通过对哀苦景色的铺叙,表达自己遭贬后哀怨孤独悲凉的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的路途中蓝关时写的,蓝关距京师不远,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未平息。此次为朝廷革除弊政,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因此诗歌充满不平之气,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诗境浅说》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释】⑴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⑵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18、两首诗内容相近,都。

19、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

。两诗都写了“残灯”和“风”,白诗是客观描写,而元诗。

20、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

参考答案:

18、两首诗内容相近,都描写诗人怀念朋友,孤灯独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19、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富于变化,情景交融;两诗都写了“残灯”和“风”,白诗是客观描写,而元诗只是写主观的感受。

20、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初次听到白居易被贬谪,出乎意料陡然震惊神态。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陆游四十岁来夔州任通判,途中作诗道:“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两年后到 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 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可只半年 多,王炎幕府解散.以后 他播迁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

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一句在词中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2分)

2、上面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对此进行鉴赏。(4分)

1、渲染了萧条寂寥忧愁的气氛。

2、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

作者把自己比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

第三篇:贬谪诗教案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学案

“贬谪诗鉴赏”教案

五、【精讲点拨】

一、阅读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完成其后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二、阅读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诗,完成其后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作者登上高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景色描写的顺序是什么?(3分)

高楼大荒、海天相连;风摧芙蓉、雨打薜荔;重岭密林、江流曲折。(每点1分)由近及远。

2.诗中的“愁思正茫茫”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被贬官的苦闷、远离故土身居异乡的孤苦、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每点1分)3.本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运用象征的手法。风雨象征朝廷保守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愤恨不平。(“象征”1分,手法分析2分,情感1分)

三、阅读《安定城楼》一诗,完成其后问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学案

1.找出诗中化用的四个典故,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贾谊和王粲这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忧时念国无可奈何,李商隐在自己落第远游的时候和这两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共鸣,引古人自况,表达自己不幸的遭遇。

范蠡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表明李商隐向往离开朝廷归隐,但必须等到自己扭转乾坤,澄清了当前国家的混乱的局面以后,等到唐王朝中兴的时候,才功成身退,要扭转乾坤,但不要利禄。

《庄子》里的鸱鸟、鵷雏的典故,诗人用自己崇高的怀抱,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卑鄙心理作的对比,狠狠鞭斥讽刺了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词科,不是为了区区利禄,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对权贵们的造谣中伤表现了极大的愤怒。2.在“虚”,“更”,“永忆”,“欲回”中来体会诗人怎样的情感?

“虚”既是对贾谊上疏论时事,却没被当权者采纳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更”借王粲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对前途的隐忧。

“永忆”是坚持的向往着的意思,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

“欲回”表达了诗人的抱负,意思是永忆江湖,归来白发,欲回天地,才上扁舟。

六、【达标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

(2)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①都描写诗人怀念朋友,孤灯独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②情景交融 只是写主观的感受。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初次听到白居易被贬谪,出乎意料陡然震惊神态。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屈原 白居易

②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第四篇:“贬谪诗”专题教学简案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行泉

2015-3-9

“贬谪诗”专题教学简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教学目标

1.运用知人论世法、解析意象法,分析景情关系,读懂诗歌的感情。

2.比较韩诗所抒发的情感与柳诗有何不同,体会韩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的特点。

3.了解贬谪诗常见的思想感情、常用的表现手法、常用意象等。

教学重点

掌握读懂诗歌感情的方法:知人论世法、意象探究法、景情关系法

教学难点

1、体会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衰飒”的抒情特征。

2、分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以哀景写哀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贬谪诗”(参考学案上贬谪诗的“类型特征”和“历史渊源”),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诗,出示学习目标。

二.研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请几名学生汇报自学这首诗的成果。(展示点拨)

1、说感觉,解诗句,说大意,说情感,说疑难。

2、教师适当点拨,解疑

(二)齐读这首诗,然后完成“阅读与思考”第1题和第2题(展示点拨)参考:

1、概括各联内容,体会情感。(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填空:首联写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感情强烈,于中尽显命运之无常变化。颔联写

自己忠而获罪

,表明诗人想要为国献策献力的决心,也委婉地抒发了 心中的愤慨,表现了刚直不阿的品格。颈联写回头看,云横秦岭而不见家,向前看大雪阻路,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 心系家人,伤怀国事,以及对前途未卜的担忧之情,情悲且壮。此联中的意象“云横秦岭”可理解为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雪拥蓝关”可理解为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尾联写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地表达了凄楚难言的

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明确: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句中的情感。

三.研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一)请几名学生汇报自学这首诗的成果。(展示点拨)

1、说感觉,解诗句,说大意,说情感,说疑难。

2、教师适当点拨,解疑

(二)齐读这首诗,然后完成“阅读与思考”第1——3题(展示点拨)参考: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行泉

2015-3-9

1、首联写登楼纵目,愁思深旷,寄寓着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颔联写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风雨摧残,牵动愁肠。此联中的意象“惊风”“密雨”可理解为象征着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芙蓉”“薜荔”可理解为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颈联写远望友人所在之地,岭树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怀。尾联写感叹音信难通,以被贬万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结。

2、这首诗的诗眼是 愁思

3、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明确: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已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浸,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犹如水中着盐,不显痕迹。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句中的情感。四.课堂探究(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一)寓哀情于哀景是《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大特点。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 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参考:“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 “惊纷乱飐” “密雨斜侵” “岭树重遮” “江流曲回”

“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二)试结合知人论世比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明确:韩、柳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贬谪诗,但在思想情感上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于诗人初到柳州的时候,这一次的岭南之贬,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贬更加使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诗人面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恶劣环境,其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到达蓝田县时写的,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鸣”,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五.小结并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如果有时间,可以当堂背诵)小结要抓住两首诗的内容、风格、和阅读鉴赏的方法(见“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来小结,也可以由教师小结。

六、作业

1、回顾学过的贬谪诗(诗词),看看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p71定**(莫听穿林打叶声)、p74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根据教学时间决定是否安排此环节)

2、了解“贬谪诗”,完成诗歌鉴赏练习。(见学案)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行泉

2015-3-9

第二课时

要点:

1、全面了解“贬谪诗”

2、当堂检测

一、回顾学过的贬谪诗(诗词),看看这些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根据教学时间决定是否安排此环节)

二、当堂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⑴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2分)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陆游四十岁来夔州任通判,途中作诗道:“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两年后到 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 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可只半年 多,王炎幕府解散.以后 他播迁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一句在词中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2分)

(2)上面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抒发了

情感。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对此进行鉴赏。(4分)

【参考答案】

1、渲染了萧条寂寥忧愁的气氛。

2、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

作者把自己比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

3、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两首诗内容相近,都描写了

情景,抒发了

感情。

(2)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

(3)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行泉

2015-3-9 中惊坐起”,则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参考答案】

1、都描写诗人怀念朋友,孤灯独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2、情景交融

3、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初次听到白居易被贬谪,出乎意料陡然震惊神态。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简要分析诗歌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

(3)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4)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之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1)诗人运用典故和对比,(写出1点即可,1分)表明他爱柑橘是因为读“楚客”屈原的《橘颂》引起了雅兴,而不是像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那样,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2分)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橘树的喜爱之情,更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2分)(2)示例1: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1分)无论首联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达了诗人对橘的喜爱之情;(2分)领联更是通过用典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因而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在贬谪后坚守节操的旷达体现。(2分)

示例2: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1分)诗人被贬柳州,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自比更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2分)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实际是感伤自己贬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2分)(两种答案都可,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3)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4)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

或: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柑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 4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王行泉

2015-3-9 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小结

第五篇:放逐贬谪诗的鉴赏

放逐贬谪诗的鉴赏

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两首以贬谪为题材的名诗: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注释: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狂风。

乱飐:吹动。译文:(柳诗)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文身的地方,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韩诗)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时代背景:

柳诗: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 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四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韩诗:皇帝唐宪宗非常迷信佛法,元和十四年他派出一批太监与和尚,从法门寺把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一时间,京城内狂热活动,街头巷尾的老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百姓议论纷纷。韩愈觉得皇帝这样崇尚迷信活动,对于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好处。他花时间精心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痛切地指出其害,请求皇帝立即下令制止。并勇敢地表示“佛有灵,能作祸祟(带给人灾祸),凡有殃咎(使受责罚、祸害),宜加臣身。”唐宪宗怒不可遏,几乎要下令杀了韩愈,幸有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竭力救援,使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但仍然把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思考:诗人是怎样将满腹悲愁表达出来的?

柳诗:惊风、密雨:敌对势力的迫害和打击。

岭树遮目、江流迂曲:路途遥远,音信难通,归梦难成,愁肠百结。韩诗:云横秦岭: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

雪拥蓝关:大雪寒天,英雄失路之悲。“雪”象征仕途上的坎坷。【方法】要了解作者的感情,就必须解析意象,还必须知人论世。

接着,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

探究一: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贬谪诗一般写哪些内容?)

1、抒发被贬的委屈不平、牢骚不满,乃至忠而被贬的愤慨之情。

2、思念故园亲友(对京城的思念,其实是对往昔美好生活及亲友的想念,包含对政治理想甚或权力的依恋与追求)。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3、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

4、任凭风雨、旷达乐观的态度。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自我解脱。

6、愈挫愈勇,相信能东山再起的自信。如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作者出长安时所作)”

7、羁旅行役之苦,英雄失路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坚贞自守之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刘禹锡、苏轼为一类,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探究二: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1、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

2、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险恶之意。惊风、密雨暗比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芙蓉、薜荔象征人格的美好和芳洁。鲜花香草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感受到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沉重的心情。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探究三: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 》)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其它常见意象:风霜、雨雪、夕阳、鹧鸪、猿、青山、流水孤舟、月、落花落叶、孤灯„„

现在,我们该看看本次月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了: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1)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2)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诗后的这两道题目其实不外乎诗的内容(情感)和技法两个方面,看了上面这些详尽的论述,我们不是游刃有余吗?

贬谪诗

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他以《庄子》里那搅动天海的大鹏自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充满自信,受到世人嘲笑,还以孔子“后生可畏”的话为自己辩解。

李白长于描绘祖国大好河山,他的这类诗同王维、孟浩然的诗格调不同,如果说王维、孟浩然的风景诗是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那么李白的风景诗则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他常常不是作一草一木的刻画,而是从宏观摄取大自然的神韵。长江大河,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

可是,自古才子皆恃才傲物,李白亦是如此。当时,朝廷昏庸,权贵糜烂,他的政治抱负根本无法实现。李白不满这样的处境,对腐朽权贵更是鄙视轻蔑、嬉笑怒骂,因此受到了朝廷中腐朽势力的种种诋毁,终于被排挤离开长安。宦海的沉浮,仕途的失意,虽未能使怀着“上为王师,下为伯友”的李白去实现自己“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伟大抱负,却使他在诗歌的创作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就在这一时期,他满怀悲愤地写出了一系列揭露唐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表达拯物济世理想和反对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惊世之作。《蜀道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又因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受璘败牵累,以“附逆”罪名流放夜郎。李白贬谪夜郎,虽避免了在战火中的颠沛流离,却也经历了一场辗转三千里,奔波劳累,餐风露宿之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夜郎的山水沉默无语,只将那一声来自山腹深处的太息淹没于长箐沟壑之中。风生水起,紫烟冲天。诗教之风,从此便深植于青翠如云的山峦,浩瀚如海的山浪之中了。一曲“夜郎天外怨寓居,明月楼中音信疏”,一支“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李白彻底与政治绝缘。

二、王昌龄:从雄浑高远到清逸明丽

王昌龄早年多写边塞诗,反映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篇篇是神品,首首是战歌。尤其是王《出塞二首》(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被人们誉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的主调,是最末一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汉的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宕俊爽,堪称大手笔。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王昌龄肯定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在当时也是毁谤多招。王昌龄在长期的贬谪中,虽有凄清幽怨之情,但由于对忠信节义操守的信奉,对入世功业的坚执,以及对大道玄化的体认和世外境界的向往,使他不断地化解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从而心态变得开朗而豁达,自信而超越,深情而飘逸。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亲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而在唐代赠答诗中独创灵境,卓然一家。

三、韩愈:从剑拔弩张到寂寞悲凉

韩愈的仕途是不顺的,他四次应试方才取得入仕的资格,求官几乎近十年,却无一官半职,后值右升,几起几落,才得任刑部侍郎。

按理说他应万分珍惜,小心谨慎少逆龙颜,但他一心为国为君“除弊事”,文章写得针锋相对、剑拔弩张,不管头上乌纱是否保得住,也不管项上脑袋是否有危险,终于犯了人主之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生用世心甚切,是非观念极强,性格木讷刚直,昂然不肯少屈。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贬谪到潮州,对韩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那是何等的大起大落,更何况左迁途中还死了一个女儿。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家何在”、“马不前”六字,流露出的是怎样的英雄失路之悲?末句“好收吾骨瘴江边”更是向侄孙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此外,韩愈还作有一首七言绝句《湘中》,写的是“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自从汉代贾谊被贬长沙写了《吊屈原赋》之后,凭借吊祭屈原来寄托失意之感,就成了迁谪诗中常见的手法。韩愈此诗别具匠心,不写凭吊,反倒写无处祭奠;典故也不直接用,象末句“渔父”几乎看不出在用典。全诗以神秘空灵的意境烘托心头的迷惘惆怅,这就更深刻地表现了世无知音的寂寞和悲凉。

四、柳宗元、刘禹锡:一生贬谪

永贞元年(805年)正月,唐顺宗李诵即位,他在东宫20年,比较关心朝政,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认识,即位后就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但革新遭到了掌握实权的宦官们的抵制,宪宗即位后,革新派纷纷被贬斥,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第二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四川开县)司马,不久病死。其余柳宗元、刘禹锡等六人都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政治遭遇十分近似,他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但两人的思想性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二人虽同经忧患,但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倔强刚猛之气,对时弊的讥弹,对新贵的嘲讽,以及傲视困苦的昂扬奋进,虽然使他屡受打击,但毕竟令心中的郁结获得宣泄与超越。柳宗元的性格比较沉郁,而对社会人事的深思敏悟,又加深了他这种性格气质,他只能将感愤时事、自伤身世的激切与愁苦,寄托在孤傲高洁、幽峭孤直的怀抱中,但是他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因而很难超拔出来。

(一)柳宗元的怨怼忿愤

柳诗描写其贬谪中的痛苦,读来很令人震撼,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觇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诗中以“惊风”“密雨”刻画忧患煎迫之状十分传神,这两句既可以象征险恶的政治环境,也深刻地传达了诗人饱受惊惧的心情,而“岭树”一联则描绘出远贬蛮荒之地的凄凉孤独。全诗被凄风苦雨、萧骚不宁的气氛所笼罩,传达出内心的“茫茫愁思”。确如沈德潜所说:“柳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二)刘禹锡的豁达明快

白居易给刘禹锡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相蹉跎”之句,他认为同僚大都得以升迁,只有刘禹锡在荒寂的和州空耗光阴。显然,他是在为刘禹锡不平,正如他在诗中所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大多。”对此,刘禹锡自己却豁达得多,他在酬诗中乐观地写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人生概括的两个物象,但诗句中却没有表露出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失意和仕程失意介怀,表现为一种世事变迁和宦途谪升的豁达开朗,也一如他诗中所云,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春。二十余年的谪居生活,并没有让他消沉颓伤,那是因为他亲历了人世荣辱、目睹他人宦海沉浮后早已宠辱不惊。

永贞遭贬对于刘禹锡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他有一百条理由怨恨、沉沦或遁世,但是诗人没有被击倒。他没有以泪洗面,灰心丧志,也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留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没有停留于呼冤叫屈,倾泄激愤,而是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有悲而不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绝不颓废。在贬谪的诗文里,他寄情的山水是明丽清新的,他纵目洞庭,看到的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诗歌豪壮劲健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诗歌写作的新路径。

贬谪对士人来说绝对是一场政治悲剧,心难免被莫名的悲凉哀伤笼罩。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就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贬而准备就死,嘱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权豪最切,“惟歌生民病”的白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

可见,贬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迁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大体上都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

再美的花经风雨都要凋零。古代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追求的是“学而优则仕”,但又有几人仕途上始终春风得意呢? “诗人少达而多穷”,好在诗穷而后工,“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贬谪诗人分类

我们所接触到的贬谪诗人,屈原、柳宗元属于一类,他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几乎承受不了被贬的打击,缺乏逆境适应能力,心情抑郁、悲伤。其他如著名文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刘禹锡,苏轼为一派,他们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刘禹锡被贬后还能在《秋词》中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表现出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苏轼也是如此,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都是这么个思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结合有关诗句,谈谈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江水:象征诗人的满腹愁绪,或对年华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雁:重回故土或京城的愿望。香草、柑橘: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风霜

雨雪

夕阳

鹧鸪

落叶

孤灯„„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哭

2、忠而被贬之愤(愤世嫉 俗、讽刺黑暗现实)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5、羁旅行役之苦

6、思乡怀归之念

7、豁达淡泊之情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表现手法

①贬官士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贬官文学多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如以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善写香草,美人之类,以屈原为代表。②借景抒情“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诗人不露声色地于景物描绘中抒写身世之感,语意双关暗含感慨仕途**险恶之意。

③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情。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悲伤,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④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贬官文学多用对比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朝”奏 “夕”贬,一日之间命运发生急剧变化。悲愤之情寓含其中。⑤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胸臆。

巩固训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⑴作者为什么会被“左迁”? “除弊事”

历史背景:

元和十四年,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认为迎奉佛骨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的丑事,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幸得好友裴度、崔群鼎力营救,才得以免死,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⑵被左迁后的态度如何?

“岂将衰朽惜残年”—— 肯,岂肯之意。衰朽指衰老,惜残年“珍惜年老的生命”。全句意“怎能因衰老而珍惜我年老的生命”,反问语气强调作者坚定的态度: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仍坚持己见,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⑶“蓝关”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说明蓝关地偏路险,环境寒冷,路途艰难。

⑷作者要给他的侄孙说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好收吾骨瘴江边” 瘴江边指潮州的江边。当时岭南一带的河流多有瘴气,故称瘴江边。瘴气是一种恶性疟疾的传染病。韩愈料知此去凶多吉少,要求韩湘安排后事。心情抑郁,悲愤到了极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朝奏”,点名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怨愤,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答:“蓝关”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抒情,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3、清人纪晓岚认为此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谈谈你的看法。

“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用语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并不衰飒。

诗中融入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浑,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登柳州城楼》诗眼

,作者为什么而愁? 愁思

①连遭贬谪(注释1背景介绍,知人论世)

②柳州偏僻荒凉。从“城上高楼接大荒”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等诗句中可看出,那儿山岭重叠、江流迂回,一片荒蛮之地。

③景哀使心情更遭。“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风急雨骤,摧残芙蓉薜荔,残酷无情。

④望不见朋友,也通不了音信,无法相互慰藉,心情更加愁苦抑郁。

2、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留下贬谪诗。比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柳诗主要通过对哀苦景色的铺叙,表达自己遭贬后哀怨孤独悲凉的情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的路途中蓝关时写的,蓝关距京师不远,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未平息。此次为朝廷革除弊政,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因此诗歌充满不平之气,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

——俞陛云《诗境浅说》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注释】⑴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⑵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18、两首诗内容相近,都。

19、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

。两诗都写了“残灯”和“风”,白诗是客观描写,而元诗。

20、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

参考答案:

18、两首诗内容相近,都描写诗人怀念朋友,孤灯独坐,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19、在写法上,白诗纯用白描手法,而元诗则富于变化,情景交融;两诗都写了“残灯”和“风”,白诗是客观描写,而元诗只是写主观的感受。

20、两首诗的第三句同写诗人在病痛之中都是传神之笔。白诗写“眼痛灭灯犹暗坐”,写出了诗人读完元稹的诗,勾起对好友的思念与关怀,以至不能入睡的情形。而元诗写“垂死病中惊坐起”,惟妙惟肖地摹写出诗人初次听到白居易被贬谪,出乎意料陡然震惊神态。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陆游四十岁来夔州任通判,途中作诗道:“四方男儿事,不敢恨飘零”.两年后到 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 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可只半年 多,王炎幕府解散.以后 他播迁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

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一句在词中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2分)

2、上面这首词运用了

的手法。请结合词作及背景资料对此进行鉴赏。(4分)

1、渲染了萧条寂寥忧愁的气氛。

2、杜鹃的啼鸣往往给人以凄婉动人的联想。诗人的人生历程在经历了从踌躇满志到失意孤独的过程之后,杜鹃的啼鸣更能引起诗人愁苦寂寥之情。

作者把自己比成一只“悲鸟”,由杜鹃起兴,借物寓意,“况半世、飘然羁旅”,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的失落和对时局的忧虑.。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羁旅送别诗

一、什么是送别诗、羁旅诗

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送别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诗歌以情动人,而“送别诗”最适于抒发感情,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纬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友情是除了爱情之外,最能充分抒发和宣泄个人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作品了;另外古代的读书人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积极投身到社会中,但由于交通的不便和人世中诸多的不如意,也使得“送别诗”特别受文人钟爱,这众多的“送别诗”充满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和无尽的感慨悲伤,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可以说没有那种诗歌能够在情感的抒发上有如此多样的;也真是如此,在高考中,朋友赠别之作也就经常成为诗词检测的选项。我们应该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启迪我们读者的心智。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如: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张说《蜀遭后期》)(借抱怨秋风,抒发不能归的烦恼,含蓄委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盂浩然《宿建德江》)(即景抒情,表现了在旅途中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写远在异乡,深秋景色,旅愁归思,即景点染。)

二、送别诗、羁旅诗的特点

(一)内容上较广泛,涉及领域较多;

1、内容解读

“送别诗”从内容上都会围绕一个“别”字来展开,从诗歌的内容跨度包含“别前”“别时”和“别后”。“送别诗”中在写“别前”时一般侧重写送别之景、境,有时就是直接交代分别的时间、人物、对象等,这样可以给我们读者渲染一种送别的气氛、情感、氛围;在 “别时”部分中诗人很多会把笔触放在一些细节、一些感触、一些片段、一些画面,如 “执手相看,醉酒,绵绵私语”等,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最后是“别后” 部分,这部分往往是“送别诗”中最精彩的,此时送别之人已经不在眼前,物在而人非了,诗人的情感、思念还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作者的想象来实现,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当然不等于所有的 “送别诗”都要这样完整写三个阶段,有的只是写“别时、别后”,有的只写“别前和别后”,但是我们了解“送别诗”的内容模式后,我们理解“送别诗”就容易多了。

2、思想解析

“送别诗”的主要旋律是“别”,就决定了诗歌中的思想基调是以“悲”为主,只不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处境、不同的目的等对于“悲”的解读有轻重深浅罢了,在解析“送别诗”的思想主旨时就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㈠对象是男女,这种“送别诗”有时把它归为“爱情诗”,爱情是最动人的,又是让人最销魂的,都会写得缠绵悱恻,情感的抒发含蓄婉转,极尽悲情之词。

下面三种都是朋友之间,但是朋友的处境各不相同,因此表现的思想情感就不一样。㈡诗人是送别者,是主,朋友是被送别者,并且是不如意的或贬谪或远行,一般来说这种送别属于赠别,既是赠别往往是鼓励、勉励、安慰为主,当然还有极写自己的思念之情以此来抚平朋友内心的不安和创伤。如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后面的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悲”就轻些,相反给我们读者一种豪壮之感。

㈢诗人是被送别者,而且还是不如意者,这里又两种极端,一种是悲叹为主,一种是以表明自己心志,当然作为阅读我们特别要注意后者,因为它更能使人振奋。如王昌龄的《渭城曲》后面的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在自我勉励,这类“送别诗”和第二种一样“悲”的成分也很小。

㈣同病相怜,也就是送别者和被送别者都是失意之人。既是“同病”,那么这类诗的思想情感就基本上以“悲”为主,在这种诗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情感寄托的载体,真可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色”,悲伤笼罩着全诗,诗人的内心是压抑,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都是失望的,这类诗“悲”的成分最浓。

3、涉及领域

1)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王维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边关思乡: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艺术手法多样。

1、情景相融,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 在“送别诗”中自然景是诗人抒情的最好的依托,无论是“别前、别时”还是“别后”都与景相关,“别前”写景可以说是“以景衬情”,“别后”写景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景来写情,表述诗人对朋友的无限的深情。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借景、境抒情)

解析: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虚实结合)

《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乐景哀情、衬托)

解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

2、虚实结合,“送别诗”中景为实,情为虚;“别前”为实,“别后”为虚;“别前之景”为实,“别后之景”为虚;细节为实,心理变化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就是通过这种虚实的交错、交融,极其婉转、含蓄表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是实,渲染了一种令人感伤的氛围,后面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虚,是通过想象来写词人内心无限的悲情。以彼写此 就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不从自己写起,而是从思念对象写起。通过写思念对象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正意反写,相反相成。杜甫的《月夜》之所以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八声甘州 》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俺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从自已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妆楼顒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已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如此着笔,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见出两地同心,俱为情苦。虽然这是想象之辞,却反映了作者对独守空闺的意中人的关切之情,似乎在遥遥相望中互通款曲,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这就更见出归思之切。

3、对比和用典,“送别诗”中诗人总是喜欢用对比,对比能够很强烈表现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反差越大就越能表述诗人内心的痛苦,即使是那种有豪迈之气的“送别诗”也是如此;另外就是“用典”,“用典”能够很简洁表述诗人的对朋友的思念、鼓励和抚慰。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就把历史和现实,自己和别人,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同时运用典故,强烈表述了诗人对世事蹉跎的感慨。

4、细节描写,诗歌中最能打动人心莫过于那些让人动情的一举一动,在“送别诗”中诗人的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变化都足以感人肺腑,如果没有“执手相看泪眼”我们怎能为之流泪?如果没有“更尽一杯酒”,我们的心怎么能为之震撼呢?在“送别诗”中这种平实的不露神色的描写通常能让我们痛彻心扉。

(三)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1、依依惜别的深情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凄婉悲凉]

2、情深意长的勉励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激情勉励,境界开阔]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情谊真诚,信念坚定]

3、坦陈心志的告白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话语平淡,情感深沉]

三、高考送别诗、羁旅诗的设题特点

(一)写的什么(内容)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什么特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解析:[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

(三)诗中常用意象有哪些? 《[双调]清江引 · 秋 怀》(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中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感情?

解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从而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鉴赏诗歌归根到底要透过诗歌的形象把握感情,因此高考命题往往注重这方面能力的考查。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小结: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

(四)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等;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解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小提示:炼字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五、规律总结:

1.羁旅送别诗往往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的思想感情。常用

芳草、梧桐、孤雁、鹧鸪、扬花、杜鹃、月、水、长亭、浮云

等意象来表达

2.这类诗歌的感情色彩往往是 悲凉孤寂的3.常见的表达技巧为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喻、想象、联想等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的格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鉴赏时注意的几点:

1、照顾全面,从整首诗来考虑,树立小文章观、分点答题的意识.2、运用一些诗歌术语.3、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作用.。

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夜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设题:“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 要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意象去揣摩画面的意境[思想情感]的题。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阳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设题: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指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析:其设题的角度从问“折柳”的寓意切入,考查诗歌的形象。鉴赏本诗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折柳”的含义及其作用。解题时如能联系课本中学过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淋霖》),联系汉代霸桥送客,折柳赠别的习惯,就不难理解柳的形象中所寄寓的惜别怀远之情。

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想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圞:原字为外“囗”内“栾”,圆的意思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下载贬谪诗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贬谪诗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模版)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 中国官员遭贬谪,自古便有之。但先秦之前,朝中大臣本就不多,疆土也较为有限,流传下来的有记载的史料便极为有限,比较有名的当属屈原了。《史记......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五篇

    中学语文贬谪文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贬谪文学蕴涵着贬谪者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德育功能,主要体现为高尚的爱国情操、豁达的人生襟怀,......

    诗[模版]

    法】勒韦迪 世界是我的囚室 如果我远离了我所爱的 你并不太远啊天边的栏杆 爱情和自由都在过于空虚的太空 在这因痛苦而皲裂的大地上 一张面孔照亮了温暖的严酷的事物 ——......

    经典诗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气势......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腾云 (唐)李白 马腾驾祥云, 航行阔海郡。 失于蓬莱阁, 踪迹无处寻。 七言绝句 (唐)白居易 马过瞢腾短梦惊, 航深......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佚名《诗经邺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三五七......

    鹊踏枝(之一)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未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简析】 春天悄悄......

    节选自《崔齐爱情诗集》 --*** 寄别 记忆的狂潮 冲垮心灵的大堤时 相思便会溢满秋纸 沿着你来时的脚印 一路寻找 初春里的温馨 秋风 带给的隐疼 蝉鸣送上了我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