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模版)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
中国官员遭贬谪,自古便有之。但先秦之前,朝中大臣本就不多,疆土也较为有限,流传下来的有记载的史料便极为有限,比较有名的当属屈原了。《史记》中写道:“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由于得罪了小人,加上和楚怀王政见不一致,故遭贬谪,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被贬谪的屈原很伤心,常年玉树临风的吟游于汨罗江畔。会作诗的人在当时是很让人刮目相看的,而且他声望较高,故而所作诗歌便流传下来。
秦汉之后,遭贬谪的官员人数开始骤增起来,不仅如此,被罢免的原因,流放的地域,贬谪的形式及最终的命运都复杂起来,这极大的推动了贬谪文化的发展。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对这些被贬的官员来说是极为致命的。对于这群知识分子而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历史使命,若不能施展抱负,进良言于君,救水火于民,他们便认为自己白活了。于是问题来了,一旦被贬谪,或悲天悯人,或感天动地,或豁达洒脱,或清风霁月。陶渊明被贬写下《归去来兮辞》,杜甫被贬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被贬写下《琵琶行》等等,不一而足。
“贬谪”,在整个古代,是许多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贬谪是当时诗人普遍经历的人生境遇。
苏轼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在做官上,他经历了多次贬谪,最著名的“三贬”,分别是被贬到雷州,黄州,琼州。在这三个地方,苏轼都体现出了作为大家所具有的魄力,即使是一次次的贬谪,他也没有悲观,没有失落,反而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被贬时所写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如有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东坡居士豪放的风格,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真理,追求真我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如果没有贬谪,诗人处于一个安逸的环境,衣食无忧,那么是写不出这样为世人所吟诵的诗词来的。
贬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贬谪文化中的诗文,都经过了长期的孕育,占据了古代中国文坛的主流。对苏轼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苏轼的词中总有一个“从想不开到想开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就是受了优美景物的感染与启示,仔细看看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我们可以总结到这个思路特点。都是一开始忧愤难解,辗转难眠,而后来见到了一个优美的景物,受到感染,摈弃了一切尘累,恢复了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他算是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被贬斥击倒,表现出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次,贬谪内容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诗歌创作语言风格的变化。李白,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诗歌创作充满了激情与想象,既气势浩瀚,变幻莫测,又自然天成。李白青年时期曾上书安州裴长史、韩朝宗,希求荐用。天宝元年奉召入京为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到朝中权贵谗毁,于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知名被迫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心怀报国之心的李白加入永王李?U的幕府,又在肃宗李亨讨伐时获“反叛”之罪入狱,长期流放夜郎。后又想从军报国,终因多病而不能实现。白居易,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元和诗风”的代表流派“元白诗派”代表人物,公元802年冬,他在长安应吏部试后于次年步于仕途,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之职。公元815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五年,应召回京任职。之后又主动请求外任,历任多个地方州府主事。晚年则闲居香山,直至去逝。刘禹锡,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诗采丰美而笔致流利,被白居易称作“诗豪”。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永州八记》等文章至今是学生必读之作。贞元九年,他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永贞元年,二人同时参与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措施,可不久改革失败,二人又同贬为远州刺史。十年后,二人忽又被诏返京,但不久又被发落到更远的州县任职。从此,柳宗元再没有回京任职,刘禹锡则在调任了多次地方州官后才被调回京度过晚年。
总之,中国古代文人因为被贬,反而在文艺上焕发出新的光芒。此所谓不平则明。被贬谪后多是受释道思想影响,后人对被贬谪文人多怀敬佩,强调其正面的思想和成就。被贬之前,那些文人往往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末大憧憬,自己的作品思想和风格中往往包含着此许的世俗之气,还有一些官府之风,再加上一些对朝廷的赞扬。被贬之后,那些文人往往有一些不平之心,也看透了世俗,自己的作品思想和风格早期常有以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和愤慨,中期会有些脱俗之气,常常表达出自己对世俗的不屑;而后期时,则真正升华到为民为世,作品思想和风格常以君子之风多些,为民之气多些,反应当时世态多些。而多数文人,常因被贬之后所作的诗词被后人所知晓。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古典哲学。《易经》包含现代计算机二进制的基础,现代数理逻辑也要依托于《易经》,《老子》思辩哲学应用于现代哲学、《孙子》应用于商战、《四书五经》对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日本、朝鲜等影响更大,这些国家都是中国文化圈的成员。启蒙运动中,法国伏尔泰便利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伏尔泰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明代王阳明的学说还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第一本提到儒教的书《儒家道德》,1641年在伦敦出版。
2.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近代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离不开指南针;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而火药又成为砸碎封建城堡的利器,在现代战争中作用很大,就是航天也要用到
3.文化方面(狭义的)。隋唐时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日本大化改新使其进入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圈也在这时形成。中国的城市发展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宋代以前,世界是许多国家学习中国的城市建造。中国中古的开放时代为世界各国培养了许多各方面的人才。在艺术门类内,中国的书法、国画、诗歌独树一帜。中国文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系统的形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推动作用。1570—1870年的300年间,西方国家出版的有关介绍中国文官制度与政治制度的书籍竟多达70种。《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以及《聊斋志异》、《金瓶梅》等被译成多国文字,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文坛。
4.交通方面。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了亚欧,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四大发明除火药是元朝军队带去的其它都是经丝绸之路传过去的。
5.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等作物的国家,尤其水稻种植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中国还是最早养蚕的国家,丝绸也是中国的重要发明。中国烧造的瓷器也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中国人china,就与陶瓷有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
6.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确立了现代外交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六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六“节庆民俗”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4
更新时间:2006-6-2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六、节庆民俗
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祭祀什么和庆祝什么则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按时间顺序扼要介绍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2,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3,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大地回春,春阳萌动的日子。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嬉游并举行祁福消灾的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节”为三月三,不再用“巳”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黎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风俗仪式各有不同罢了。
4,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
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
5,端午节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6,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
《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7,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8,重阳节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9,腊八节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10,祭灶
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祭灶的时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后来,基本上但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祝福”,也就是指这个节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一“衣食住行”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9
更新时间:2006-6-2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十一、衣食住行
1,衣着
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如《大铁椎传》“不冠不袜”。“冕”
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如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兜鍪”指头戴战盔的战士。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如《董宣执法》“时阳湖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如《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如《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如《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有时又仅指一般平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绔也写作“袴”,今天写成“裤”,但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后代要粗糙的多。
古人衣料的质地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贫贱的人是穿不起的。《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中,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富足,家家种桑养蚕,那么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丝绸衣服。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环常为妇女的佩饰,如《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在古代能称为璧的,必须是“肉倍好”的圆玉,即玉边宽度要大于孔径。除此之外,依肉与好的比例关系,还有瑗、环、玦等。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用玦暗示项羽早作决断杀刘邦。
2,饮食
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古书中还有其他一些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粟、粱、禾、米、谷等。粟即谷子,后又泛指粮食,如《孟子》“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粱是谷类的优良品种,常用来指精美的饭食,如《墨子公输》“此犹粱肉之于糟糠也”。
古书中的“粮”字,通常是指干粮,而不是今天的粮食,如《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古人肉食中最主要的是牛、羊、猪肉和狗肉,如《孟子》就提到“鸡豚狗彘之畜”。肉的吃法除了煮以外,还有脍(把鱼、肉切细吃)、炙(烤肉)、醢(hǎi,肉酱)、脯(干肉)等。一般的平民是很难吃到的,所以“肉食者”就成了统治者、当官者的代称,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另外,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曹操《短歌行》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还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连“饮少辄醉”的欧阳修也乐此不疲,还自号“醉翁”。
上古的吹具主要有鼎、镬、釜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这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死。《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鼎之类不是一般平民所能用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所以后代常用“钟鸣鼎食”指大家士族,如《藤王阁序》“钟鸣鼎食之家”。
古代食器的种类也很多,如箪、豆等,《孟子 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如《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3,住宅
古代的住宅,通常是一个大的院落,有大门,大门外边有屏,又叫“萧墙”,也就是今天的照壁。因为屏以内就是住宅的主体,所以常称“内讧”为“祸起萧墙”。大门内是院子,叫“庭”(后代有“庭院”一词),主体建筑是建在高台上的,由堂、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的前半是堂,堂的东西墙叫“序”,它的前边朝庭的一面是敞开的,没有墙,只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如《董宣执法》“即以头击楹”,今对联又叫“楹联”,即来源于此。堂因为建在高台上,所以前边有两个台阶,称“东阶”、“西阶”。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室在堂的后边,要进室内就必须先上堂,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说。
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又有用“阙庭”来指代朝廷的,如《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
古人的住宅,还常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住旅馆、招待所,甚至宾馆等,着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舍”。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4,出行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
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
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古代也有牛车,并且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如《赤壁之战》说“乘犊车,从吏卒”,“犊车”就是牛车。
古人水上交通工具是船,船有不少种类,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舟、舰、舸、舫等。此外又有扁舟,就是后代的舢板,如《赤壁赋》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舰指大的战船,此外,战船还有艨艟(又作“蒙冲”)等,如《赤壁之战》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楫是船桨,常与舟连用,也指船,如《劝学》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此外,古人还常用船的一部分指代船,如《藤王阁序》说“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舳”是船尾安舵的地方,这里指代船。
古人作品集的命名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谥号“文忠”)
《司马文正公集》(司马光,谥号“文正”)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⑴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⑷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⑹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1、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
2、中国古代“四大丑女”——远古中华始祖黄帝之妻嫫母、战国时齐国无盐县的钟离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东晋名士许允之妻阮氏。
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4、中国古代四大丑男——晏婴、左思、包拯、刘墉
5、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潘安、曹植、沈约和卫玠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7、祥瑞“四灵” ——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都是祥瑞的标志。
8、中国古代四神兽——四神兽的大致简介: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兽了。
9、“鬼谷四友”——战国时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四人乃鬼谷子之弟子,故称“鬼谷四友”。
10、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11、文学作品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3、“ 文房四宝”——琴、棋、书、画
14、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5、人生“四美” 或“ 四难”——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16、国画四君子——竹、兰、菊、梅
17、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18、儒家四德——孝、悌、忠、信
19、古代妇女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0、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21、古代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22、花间四友——蝶莺燕蜂
23、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24、中国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25、佛教四大名山——即通常所说的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地藏菩萨的道场。
26、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27、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28、中国四大名花—— 山东荷泽牡丹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杭州菊花云南山茶花
29、传统工艺“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30、中国四大名菜——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31、中国四大名亭—— 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32、我国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凌绢扇(浙江)
33、我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34、中国四大名雕—— 浙青田石雕闽寿山石雕湘菊花石雕川广元白花石雕
35、四大动物香料——龙涎香麝香灵猫香海狸香
36、二十四史“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37、唐代“吴中四友”贺知章、刘 虚、包融、张旭。
38、唐初“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3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0、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41、北宋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
42、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43、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赵孟頫
44、“苏门四学士”是中国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45、南宋诗坛四大家——指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46、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
4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48、“元四家” ——元朝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49、临川四梦——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著《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50、明四家——指继承“元四家”的传统,在绘画上有很高造诣的四位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51、明代 “四大才子”或
“江南四大才子”——一说是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周文宾。另一说唐伯虎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
5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5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54、“清四王”—— 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
55、中国戏曲“四大行当”和“四种艺术手段”—— “四大行当”指生、旦、净、丑四种类型的角色;“四种艺术手段”指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56、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
57、四大神话小说——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清代郭小亭著的《济公传》、清代无垢道人著的《八仙传》
58、《四库全书》中的四库——《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把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59、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60、清末四公子——陈三立、谭嗣同、陶宝廉、吴宝初
中外小说名著“三部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2
更新时间:2004-12-6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三部曲,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如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后来泛指三部内容相对独立成篇而又互相联贯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以及诗。许多中外文学家有“三部曲”作品传世。这里辑录部分小说名著三部曲。
郭沫若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波兰显克微支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英国高尔斯华绥小说《福赛蒂世家》三部曲:《有产者》、《进退两难》、《出让》;《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匙》、《天鹅曲》;《尾声》三部曲:《女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
美国德莱塞小说《欲望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德国威利·布雷德尔小说《亲戚与朋友》三部曲:《父亲们》、《儿子们》、《孙子们》。
前苏联高尔基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前苏联阿·托尔斯泰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前苏联革拉特科夫小说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自由人》、《荒乱的年代》。
苏联西蒙诺夫小说战争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
法国萨特小说《自由之路》三部曲:《懂事的年龄》、《延缓》、《心灵之死》。
法国保尔·艾吕雅小说《第一次打击》三部曲:《水塔旁》、《大炮的沉默》、《巴黎和我们在一起》。
美国福克纳小说“斯洛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
日本夏目漱石小说《心的三部曲》:《先生与我》、《双亲与我》、《先生的遗书》。
第四篇:漫谈文化
漫谈文化
文化,过去听起来挺高雅、挺玄。可曾几何时,“文化”铺天盖地而来:饮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电视文化„„说实在的,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哪一样不能冠之以文化?可换句话说,如果一事物什么都是,那它就什么都不是。
说起文化,不难论述文化之现象,文化之特征,文化之差异,很多人都能谈点文化,写点文化,难就难在解释究竟“什么是文化”或“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十条,还没有哪一条是最权威的。这就让人云里雾里了。
文化不是人为造出来的。文化是一种积淀,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沉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东西是真实的,厚重的,是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也必定是靠得住的。
文化是精神事物,精神事物具有抽象性。抽象性是后发生的,这也说明文化是一种积淀。另一方面,抽象性不仅仅意味着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虚无飘渺。抽象蕴含在具象之中,由具象体现出来。抽象来自具象,又还原为具象,这就是抽象性的形而下。
文化具有心理指导作用。人是心理动物,自然界没有哪一种动物有人那般复杂的心理结构和微妙的心理反映。人的心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似乎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再。构成心理的要素便是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心理。从人的心理特征分析人的文化构成,找出缺陷,加强教育,这是文化培训的一条途径。
文化是一种养料。向一切生物一样,一个人的成长要靠营养。一个人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由什么决定?由营养。营养有两种:物态的和文化的。一个人的成长同时需要这两种营养。人汲取了不同类型的营养,于是形成了各色各样的人。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对营养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投向文化养料。
文化最终积淀为人格。记得这是一位著名学者说的话。人格的形成主要是文化养料的作用,五谷杂粮倒是其次的。人格体现于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从行为入手,观察其人格,进而审视其文化,是分析人与事物的一条便途。要分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就要分析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就要熟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一个古老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特别需要吸取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养料。
说到最后,还得提一句,文化是分不同层面的。我们这里谈的文化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形态层面的。所以谈这个概念时,首先要弄清是在哪个意义上谈的文化。否则,越说越乱。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
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大全》收录作品时间自先秦始,直至当代(只包含现当代的古体诗和近体诗,不包含新诗),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汉赋、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元代杂剧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部分及内容。
一、综合选集部分:《魏晋诗选》、《南朝诗选》、《汉代诗选》、《全唐诗浏览》、《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词选》、《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元代小令五十首》、《金元明清诗选》及《明清词选》。
二、先秦部分:《先秦歌谣选》、《诗经·国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诗经·颂》、《屈原全集》、《宋玉诗赋选》、《楚辞繁体精校本》、《诗经繁体精校本》及《乐府诗集》。
三、秦汉部分: 《枚乘赋选》、《贾谊诗赋选》、《淮南小山赋选》、《司马相如诗选》、《王逸诗选》、《东方朔诗选》、《苏武李陵诗》、《王褒赋选》、《刘彻全集》、《班婕妤诗选》、《赵壹赋选》、《秦嘉全集》、《班彪赋选》、《班昭赋选》、《班固全集》、《扬雄赋选》、《张衡全集》、》《古诗十九首》、《蔡邕全集》、《蔡琰全集》、《祢衡赋选》及《孔融全集》。
四、魏代部分: 《曹操全集》、《曹丕全集》、《曹植全集》、《曹叡全集》、《陈琳全集》、《刘桢全集》、《徐幹全集》、《阮瑀全集》、《应璩全集》、《应玚全集》、《繁钦全集》、《王粲全集》、《嵇康全集》、《向秀赋选》及《阮籍全集》。
五、晋代部分:《何邵全集》、《潘尼全集》、《潘岳全集》、《张翰全集》、《张华全集》、《张协全集》、《张载全集》、《傅玄全集》、《陆机全集》、《陆云全集》、《石崇全集》、《孙楚全集》、《左思全集》、《曹摅全集》、《陶渊明全集》、《郭璞全集》、《刘琨全集》、《卢谌全集》及《袁宏全集》。
六、南北朝部分:《谢惠连全集》、《谢灵运全集》、《鲍照全集》、《谢朓全集》、《鲍令晖全集》、《孔稚珪全集》、《萧衍全集》、《江淹全集》、《沈约全集》、《范云全集》、《何逊全集》、《阴铿全集》、《徐陵全集》、《庾信全集》、《木兰辞》及《江总全集》。
七、隋代部分:《薛道衡全集》
八、唐代部分:《敦煌曲子词选》、《虞世南全集》、《上官仪全集》、《春江花月夜》、《王勃全集》、《卢照邻全集》、《杨炯全集》、《骆宾王全集》、《陈子昂全集》、《杜审言全集》、《沈佺期全集》、《宋之问全集》、《张说全集》、《张九龄全集》、《常建全集》、《储光羲全集》、《李颀全集》、《高适全集》、《岑参全集》、《王昌龄诗精选》、《王昌龄全集》、《孟浩然全集》、《王维诗精选》、《王维全集》、《李白诗精选》、《李白全集》、《杜甫诗精选》、《杜甫全集》、《刘长卿全集》、《韩愈全集》、《柳宗元全集》、《韦应物全集》、《寒山全集》、《拾得全集》、《顾况全集》、《李益全集》、《卢纶全集》、《钱起全集》、《王建全集》、《张籍全集》、《孟郊全集》、《元稹全集》、《白居易诗精选》、《白居易全集》、《刘禹锡全集》、《李贺全集》、《贾岛全集》、《许浑全集》、《李商隐诗精选》、《李商隐全集》、《杜牧诗精选》、《杜牧全集》、《薛涛全集》、《皮日休全集》、《陆龟蒙全集》、《杜荀鹤全集》、《罗隐全集》、《僧皎然全集》、《僧贯休全集》、《僧齐己全集》、《温庭筠词选》、《温庭筠词全集》、《温庭筠诗全集》、《韦庄词全集》及《韦庄诗全集》。
十、宋辽金部分:《潘阆词全集》、《范仲淹词全集》、《苏舜钦诗选》、《欧阳修诗词选》、《欧阳修词全集》、《张先词全集》、《晏殊词选》、《晏殊词全集》、《晏几道词选》、《晏几道词全集》、《柳永词全集》、《王安石诗词选》、《王安石词全集》、《王安石诗全集》、《苏轼诗词选》、《苏轼词全集》、《苏轼诗全集》、《黄庭坚诗词选》、《黄庭坚诗全集》、《黄庭坚词全集》、《秦观词选》、《秦观词全集》、《陈师道词全集》、《李之仪词全集》、《张耒词全集》、《晁补之词全集》、《贺铸词选》、《贺铸词全集》、《陈与义诗全集》、《陈与义词全集》、《吕本中词全集》、《毛滂词全集》、《周邦彦词选》、《周邦彦词全集》、《李纲词全集》、《朱敦儒词选》、《朱敦儒词全集》、《李清照词全集》、《朱淑真词选》、《舒亶词全集》、《韩元吉词全集》、《胡铨词全集》、《叶梦得词全集》、《张元干词全集》、《张孝祥词选》、《张孝祥词全集》、《范成大词全集》、《陆游诗全集》、《陆游诗词选》、《陆游词全集》、《杨万里词全集》、《陈亮词全集》、《辛弃疾词选》、《辛弃疾词全集》、《刘过词全集》、《姜夔词选》、《姜夔词全集》、《吴文英词选》、《史达祖词全集》、《刘克庄词全集》、《元好问诗词选》、《蒋捷词全集》、《文天祥诗全集》、《文天祥诗词选》、《王沂孙词全集》、《刘辰翁词全集》、《吴激词选》、《蔡松年词选》、《段克己词选》及《戴复古词全集》。
十一、元代部分:《萨都剌诗词选》、《刘因诗选》、《关汉卿散曲选》、《关汉卿杂剧选》、《狄君厚杂剧选》、《范康杂剧选》、《高文秀杂剧选》、《金仁杰杂剧选》、《宫天挺杂剧选》、《孔文卿杂剧选》、《王实甫杂剧选》、《白朴词曲选》、《马致远散曲选》、《马致远杂剧选》、《孟汉卿杂剧选》、《尚仲贤杂剧选》、《石君宝杂剧选》、《张养浩散曲选》、《刘致散曲选》、《张可九散曲选》、《贯云石散曲选》、《卢挚散曲选》、《郑光祖杂剧选》、《高明戏曲选》、《纪君祥杂剧选》、《郑廷玉杂剧选》、《张国宾杂剧选》、《岳伯川杂剧选》、《杨梓杂剧选》、《武汉臣杂剧选》及《王伯成杂剧选》。
十二、明代部分:《刘基诗词选》、《高启诗选》、《牡丹亭》、《陈子龙诗词选》及《夏完淳诗词选》。
十三、清代部分:《钱谦益诗选》、《吴伟业诗词选》、《顾炎武诗选》、《顾贞观词选》、《陈维崧词选》、《朱彝尊诗词选》、《洪昇戏曲选》、《孔尚任戏曲选》、《王士祯诗词选》、《查慎行诗选》、《纳兰性德词选》、《纳兰性德词全集》、《袁枚诗选》、《仓央嘉措诗选》、《黄景仁诗词选》、《龚自珍诗词选》、《黄遵宪诗选》、《秋瑾诗词选》及《苏曼殊诗选》。
十四、现当代部分:《李叔同诗选》、《鲁迅旧体诗选》、《毛泽东诗词选》及《方群诗集》。
十五、常识:
《绝句律诗格律示例》、《诗韵常用字》、《白香词谱》、《朝代简介》及《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