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
基
于
有
效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
石狮市三中附小
杨晓枫
随着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小语界许多观念也在不断地转变、更新。最初的“人文”与“情感”的呼声渐渐平息,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成为我们的追求。而曾一度被忽略的“课堂有效性”问题也重新回归人们视野。崔峦先生在《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走出一条省时高效的语文基础性教育的路子。”这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准确清晰的方向。那么,怎样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呢?
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理想标准是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大致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方面。)因此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就可以看课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什么是“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课程内容重构》)换言之教学中要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就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教什么” 有效?第二、根据学生实际“最好用什么去教”有效。
我们先来把握“有效”这个概念。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从专业角度讲,有效指通过教学,学生获得发展。这两种解释中有几个关键词,“预期目的”“有效”“发展”,这三个词可做为考察我们教学效果的三个层次。审视我们的课堂,从有效的角度去考察,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就拿比喻句来说: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老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我们。” “天上的星星像一眨一眨的小眼睛。”
这些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句。于是,整个小学阶段,我们总是遭遇这样的尴尬:一写比喻句,看到的永远都是诸如“弯弯的月儿像小船”的表述。反 思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不断重复遭遇着这样的尴尬?面对比喻句,我们有没有想过该“教什么?”,该“用什么去教?”恐怕没有。归根结底,是教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自觉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用什么去教。
“教什么”是语文课程内容在具体形态层面的呈现。从大的方面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以及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用什么去教”是语文教材内容在具体形态层面的呈现。可以理解为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建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内容重构》)如果说“教什么”是课堂上要呈现给学生的材料,那么“用什么去教”就是把这些材料有效地组织起来传递给学生。这好比写文章,你首先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写什么”,最后考虑“用什么去写”,也就是怎样组织这些材料才能使之成文。那么,一堂课,实际上需要教什么,最好采用什么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才能使目标有效地达成?这便是我们教学时要思考的内容。
还是拿比喻句教学来说,不管我们面对哪个年级的学生,一遇到比喻句,我们总是习惯地问:“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总结概括:“比喻句可以使句子表达更生动,更具体,以后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会运用比喻句。”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中,“预期目的”为何?教学的“效果”又如何?学了之后学生又有何“发展”?显然,什么也没有。除了对已知事实的不断重复,学生没有获得任何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针对学生说写比喻句干巴巴的现状,我们要教的应该是:让学生把比喻句写具体形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你会“教什么”?“用什么去教”?笔者猜想,大部分的老师会收集大量的比喻句呈现给学生,接着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然指名说一说,教师再稍作点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写。这样教,不能说没有效果,它起码让学生感受到比喻的丰富性,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但是,这样教好比是把学生扔到水里学游泳,任他们扑腾,学好学坏,全看个人造化。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读了这些比喻句,会造成他们想象和创作惰性,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就会被禁锢、被扼杀了。
出于诸多的考虑,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训练环节: 出示句子:弯弯的月儿像。
师:先别急着说,让我猜猜你们会说些什么。“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弯弯 的月儿像香蕉。”“弯弯的月儿像眉毛。”
(生大笑)
师:为什么笑呀?不是说得挺好吗? 生:太幼稚了,一年级才这么说。
师:是啊,太幼稚了,会闹笑话。谁能说具体些? 生1:弯弯的月儿像一艘小小的船。
师:加形容词的确是让句子表达具体的好方法。生2:弯弯的月儿像一叶扁舟。
师:“一叶扁舟”这个想象与众不同,很有诗意。生3:弯弯的月儿像黄澄澄的香蕉。
(生说时,师把这些句子打在屏幕上,以下也做这样处理。)
师:孩子们,读读这些句子,感受一下,把月儿比作小船好,还是比作香蕉、眉毛好?
生喊:“小船”好。师:为什么?(生一时语塞)
师:辽远深邃的夜空犹如那浩瀚无垠的大海,弯弯的月牙犹如那大海中的小 船。(生大喊)
师:是啊,比喻句要放在具体的背景环境中,你才能领略它的意境和妙处。师:谁能把“月儿”放到“夜空”这个背景中,说一个美妙的比喻句? 生1: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在尉蓝的大海中航行。生2:弯弯的月儿像一叶扁舟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师:这里大家都用了同一个比喻词“像”,其实比喻词还有很多,谁知道? 生:似乎、仿佛、好像、犹如、是„„
师:用上不同的比喻词说说这个比喻句,可以怎么说?
生:夜空是一片汪洋大海,云儿是大海中的朵朵浪花,弯弯的月儿是浪花里时起时伏的一叶扁舟。
师:太棒了,这已不仅仅是比喻句了,而是一首诗。„„
师:现在用“圆月、微笑、落叶„„”等物为本体说一个比喻句。生1: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生2:落叶是疲倦的蝴蝶,静静地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生3:小女孩甜甜的微笑着,像一朵灿烂的花儿开在我的心房里。生4:妹妹心满意足地笑着,脸上的眉毛笑成一弯月牙。„„
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要归功于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比喻句写得具体,写得准确形象,写得诗情画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学,必须从有效的教学内容着手去突破。
因为对“语文教学内容”缺乏自觉和反思,所以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困境: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也因此,我们的课堂有太多的无奈和苍白。其实,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要你对教学内容:“教”的是“什么”?“教”的那个“什么”正确吗?“用什么去教”的?“用”那个“什么”去教对路吗?养成自觉的态度和反思的习惯,相信你很快就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就能寻求到有效语文课堂的新天地。
第二篇:语文课堂要有效
语文课堂要有效,教学目标须明确
坑沿小学卢春花
课程专家崔允郭教授说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教学是何等的重要。而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往往使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为内容所牵制而出现教学的随意性混乱性和盲目性。本人最近听了一堂课----《麦哨》,欲就此说说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谈到教学目标,许多老师会脱口而说,知识、能力、情感三大块。但是,要学到什么知识,掌握什么能力,得到怎样的情感熏陶?,三大块的层次、程度怎样怎样安排?又会有许多老师无言以对了。小学语文有自身的要求,有整体目标、年级(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乃至课时目标。这些目标相互联系,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虽相对独立又互相牵连。从教学中认真落实每一课时目标做起,一步步地走向高一层的目标。因此,准确把握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一课一得,积少成多才能向前一个目标前进。正像滴水成河、粒米成箩的道理一样。如何把握课堂目标呢?如何使课时目标为前面的目标铺路呢?是不是教条的都要从大目标到小目标一一去学习呢?这是很不现实的,除非是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对此有些了解,但一些新教师以及临时代课的教师呢?恐怕在时间上,精力上都有些力不从心了。我从多年从事语文教学中悟出一点确定课堂目标的速成法。
语文教学内容是分单元组合的,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会有侧重地围绕一个目标进行编排,换句话说一个单元的目标都会分层次地落实在几篇课文上。因此,这些信息就是我们制定每一篇课文、每一个课时、甚至是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往往会使我们眼花缭乱,很迷惑,很容易偏离教学编排的意图。因此,我们要围绕目标敢于取舍并善于取舍,做出理性的选择。犹如说书,可以去插入闲话,但须记住要“言归正传”。《麦哨》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用书中第129页有明确的指出: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把这些目标具体落实到《麦哨》一文中,就是:
1、了解课文中孩子们的生活,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情感)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内容进行朗读背诵,再对同学们说说喜欢的理由(知识)
3、仿照某个段落描写自己熟悉的情景(能力)。就这三个目标而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是重点,有效地抓好这一块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许多语文知识和阅读的方法,而且我情感的渲染和语言的表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二、有效地把教学目标分层次落到实处。罗杰斯曾经说过,教学比学习困难,原因不仅在于教师必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更在于必须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点金术。因此,我们课堂上围绕既定的目标进行时必须细细的琢磨每一个环节,考虑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朝着学习目标努力。以《麦哨》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读了课前导语,加上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学习惯性,就会知道学习的目的。就课堂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课文的3、4自然段。因为这两个自然段前一个写事,后一个写景,并且抓住了细节来描写。因此,教师可以就此展开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第四小节的几个句子都描写乡村的美丽景色,教师启发学生:
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观察的顺序怎样?
2、通过句子比较法,让学生领悟抓住细节描写使情景更加生动形象的好处。
3、美美地朗读,感受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这样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就能让学生从字词句段中收获很多知识,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如: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通过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形状、数量、颜色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等,从中不仅激发起对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产生热爱和向往,而且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文的小练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三维目标合成为一个统一体。
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专家在课堂上潇洒自如和点石成金,我们也常常反省自身教学的无效和事倍功半。其实,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自有语文学科的本性,因此,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教学,那么,我们也会逐渐变得潇洒起来,一点点爱上教语文,一步步做到得心应手教语文。
第三篇:如何精准把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目标?(范文)
“从心所欲不逾矩”
——如何精准把握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目标?
石门寨中学 戴春艳
确定教学目标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读教材,知道教材这一课讲什么内容;第二步看课标,尤其是课标解读,看看每一内容要求的范围、程度;第三步做学情分析,了解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已知、需求和困惑。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谈一谈吧。先从教材说起,教师应该怎样围绕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
一.如何围绕教材内容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我们所用的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的认真思考,层层的审核,应该说其中的教学资源是非常典型和有价值的,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最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根据课标及具体教育目标,精心安排且适合学生学习、参与、活动、体验、内化及实践应用的综合内容。在“我与他人和集体”这部分内容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材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情境化: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
生活化:教材的设计就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为背景,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得出结论。
思维化: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意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帮助学生体会与感悟,避免灌输给学生,即使是有些定论性的东西,也要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
活动化:教材的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是借助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操作性;而且使学生能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综合化:综合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体现在教材上,如一册教材中,既有心理、品德的内容,也有法律方面的内容。体现在问题中,如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角度去探讨。
“我与他人和集体”的教材内容,是围绕学生的交往展开的。必须理清教材内容,才能找准知识点,才能明确教学方法,从而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领会,从对教材整体性的把握,如一册书或一个单元的设计意图、逻辑结构、中心内容等,到每一课到底讲了几个问题,关系是怎样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等都要梳理清楚。理清教材内容,可以简要地概括以下几点。
1、研读教材,首先要读标题,标题是其下面内容的中心思想,帮助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如八年级上册第五课课题为《多元文化“地球村”》,通过课题名称可以看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其次读内容,以明确每一个中心思想下面包涵哪几个知识点。如第五课下面有两个框题《世界文化之旅》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可以看出本课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文化,体会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二是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如何在保护好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加强不同文化沟通了解,使本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读标题,要讲究顺序,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从单元到课到框题到目,只有按照这种顺序读,才能不丢失任何一个知识点,才有可能正确理解所讲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把握好教学的侧重点和角度。读内容:具体到每一课,首先要看正文宋体字,共分几段,都有哪些内容,每点内容有几个层次。再看虚线框部分,展示了什么案例?设计了什么样的活动?提出了什么问题?与正文是什么关系?教材中的资源链接和名言警句是什么?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选取这些连接和名言警句?——这些为知识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
2、把握教材还要理清关系,也就是要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教材正文内容有两种字:宋体,用于表达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如介绍有关事例和资料等。宋体字内容是教学的结论和正确导向,要求学生懂、信、用,文字表达准确、规范。如:
楷体字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或为学生活动提供活动设计、引导和素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活动围绕教学内容,趣味性强,文字活泼。
教学中准确分析其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点,如对学生 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的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技巧的培养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确保能力目标的设定具有实效性。
3、挖掘教材就要 “找讲点 ”即教育价值。比如说,教材讲解是否到位?哪些点可以忽略?哪些点可以补充进来?归纳的结论有无其它可能?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等方面能否带来改变与提升?“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主要体现在八年级的教材中。八年级是学生向青春期过渡的主要时期,面临因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问题引发的心理矛盾,需要帮助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处理好不断扩展的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交往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八年级教育的主题是学会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弄清楚这些,就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找到了支撑。
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中,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的常鸣老师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这样的问题设计并不是引导学生关注某一个知识点,也不是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如果大家都嫌麻烦、费事、抱着没多少钱就算了的态度,那么我们就无法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更无法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这里面渗透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常老师又设计了一个环节: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作为消费者个人,不要发票可以得到优惠,如一瓶饮料等,于自己是有利的;但是从国家的角度而言,餐馆就是在偷税漏税,损失的是国家利益。教师在这里是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责任。这一课的教学中,常老师对教材教育价值的挖掘很到位,而且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贯穿了教学始终。
二.如何依据课标恰当设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一是“交往与沟通”,这一主题主要围绕青春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而设计,共分为五个教学内容点。前两个内容点介绍了交往礼仪、交往与友谊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后面分别从与父母、老师、同龄人交往的三个侧面,提出了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进感情与建立友谊,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等要求。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总体目标是:知道交往、礼仪与友谊对个人生命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意义,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孝敬父母,增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与能力;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第一框《礼貌显魅力》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从两个字“您”和“怹”入手,解释了对人的礼貌首先是尊重,就像这两个字一样——把人放在心上!而且,这个设计还引导学生理解,礼貌绝不是个人的事,它一定是在与他人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不容忽视的。
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快乐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愿意做有礼貌的人,乐于以礼待人。
能力目标: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知识目标: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不难发现,教师的这一设计,准确的切入到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所以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对教师恰当设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在集体中成长”,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设计。五个教学内容点分为两个层面的关系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二是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在集体生活中正确处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觉做到换位思考、宽容他人、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平等待人,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实现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更好成长。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总体目标是:正确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的力量;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帮助他人;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努力做富有正义感的诚实人。
视频:清华附中朝阳学校的 常鸣老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心有他人天地宽》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的教学片段。常老师创设的三个情境:
在学校遇到校长、老师、清洁工和保安,你会怎么做? 平等待人与尊老爱幼是否矛盾?
坐地铁,遇到衣服很脏、汗味很重的民工,你是什么态度?
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得出:“平等尊重——尊重他人的劳动、不用语言和行为侮辱他人”。
这一设计是在对《课程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的,完美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突出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学科价值。
三是“权利与义务”,这一主题围绕与初中生密切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而设计。五个课程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其行使的要求,进而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受教育权、经济权利、消费者权益,并促使其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这一主题相对应的总体目标是: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认识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教育权利、经济权利和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树立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各项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公民的权利,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对义务会忽视。这就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即学生不断的强调自己的权利,把自己在生活遇到的一点点的侵权行为就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觉得任何人对自己的一点侵权行为,都应该告到分院、赔偿损失。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在八年级下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老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出示材料,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些姓名给生活带来的是便利还是不便?
学生认为姓名权就是名字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愿望、喜好、个性等来决定,是纯粹自己的事情。面对越来越多奇、特、怪、异、生僻等姓名的出现,带来的社会交往的问题和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明确权利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姓名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乎个人与他人、社会的交往。于是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张幻灯片,引导学生不要忽略,即使个人的姓名权,其中也包含着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而这正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落脚点。
三.怎样分析学情为恰当设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现在大家基本上有这么一个共识,依据教材确定教学重点,依据学情来确定教学难点,可见了解学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也知道,学情除了是确定教学难点的依据,它还是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关键。
了解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科学的分析学情,才能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学情,就是包括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学习方法及已有知识经验等在内的总和,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状况)、思想状况、道德发展水平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等。一般在思品学科的学情分析中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主要内容:
(1)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学习教材的认知障碍;
(2)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道德需求,把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分析学生学习教材的思想疑点和道德认知困惑;
(3)了解学生思想行为上的亮点,将之作为教学资源。在“我与他人和集体”这一部分内容中,学情的分析主要应该围绕学生在交往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展开。只有准确的了解了学生的状况,才能使教学设计有针对性,设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并能通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否则,往往使得教学目标成为一句空话。
首先,当前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和存储知识。这必然要求老师更加关注学情,才能制定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其次,学生自身特点不断发展变化。现在的学生有着丰富的信息来源,头脑中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之学生个性的自由释放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社会上的一些影响会通过家庭传导给学生,掌握住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使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要做到有效分析学情,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观察,并经常做一些小问卷、简单的访谈,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整体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日常教学中,还需要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
学情分析是系统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情的准确分析与把握,与恰当设定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等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很多,很多老师日常教学主要是凭借教学经验和随意性观察,但是要使得对学情的分析更具科学性,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有意识观察法及建立学情档案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应本着短小、简单、易操作的原则,在帮助教师有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又不给教师增加过多负担。如针对一课时教学内容设计问卷,问题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水平,不引起学生反感;把有主题的访谈落实在与学生的随意交流之中,但要及时做好记录;教师养成平时有意识观察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增强对学情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四.如何把握教学重点
1、什么是教学重点 ?
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教师安排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是教师必须着重阐明的部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部分。
2、教学重点应具备哪些特点?
(1)应当是对完成教学任务最具有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带有结论性的基本观点。
(2)应当是与当前社会生活或学生思想实际密切联系的、能够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的那部分概念、原理和观点。
(3)应当是教材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交叉或有关联的、对多学科综合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有影响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3、教学重点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的确定教学重点。
(2)学生实际: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确立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通过课堂提问、课后辅导、分析试卷等方法,分析学生的疑难所在,以之作为今后教学相应内容是确定重点的借鉴。
4、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
(1)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做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内容都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式的教学,也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的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2)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
(3)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
5、课例
课例 1:《做诚信的人》 课标要求:“领会诚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正确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障碍分析:
1.“怀疑”:现阶段的初中生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当前社会诚信的失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小被家庭和学校告知,要提防社会中的不诚信行为,使得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怀疑和提防的心态。
2.“矛盾”:学生渴望得到的与其说是诚信的人格,不如说是防止欺诈侵害的技巧;他们既期盼社会诚信状况的进步,有时自己又做出不诚信的行为。
3.“盲目”:学生尚未把自身行为与诚信明确建立联系,对自身行为所带来的诚信后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根据这样的学情,可见,帮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础,赢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对于提升自我价值、抓住人生机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很必要的。最终确定的教学重点:诚信与人生价值的关系,产生追求诚信人格的渴望。
课例 2:《心有他人天地宽》
确定的教学重点:在我与他人关系不同层面的问题情境中,如何做到宽容,宽容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重点,分层次设计问题情境,突出教学重点。
五.如何确立教学难点
1、什么是教学难点 ?
教学难点是相对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和思想实际水平来说的,是指教材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或接受的那部分概念、原理和观点。
2、教学难点确立的依据有哪些?
(1)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较好地理解。
(2)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3)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
(4)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课例一:《做诚信的人》
教学难点:领会诚信的核心是善,能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做到诚信。
确立的依据是: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诚信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学生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各种诚信行为背后的核心,才能真正增长诚信的实践智慧。
课例二:《心有他人天地宽》
教学难点: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不能突破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这要求学生既要宽容大度,又要坚持原则。确立的依据是:初中生尚未建立牢固的是非观,缺少辩证智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帮助他们理解“宽容要有原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例三:《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难点:掌握换位思考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确立的依据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往往关注自身多,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情感世界,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不会换位思考,也难以与人为善,以致伤害他人情感的事时有发生。所以要进行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育。
课例四:《我有肖像权》
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权的义务。
确立的依据是:初中学生刚接触法律知识,对法律赋予公民肖像权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而现实生活中对别人肖像进行恶意丑化的行为,或在网络中恶搞别人肖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以营利为目的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又给学生的认知带来的混淆。而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观点又较为抽象,故成为难点。
课例五:《财产留给谁》
教学难点: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确立的依据是:初中学生刚学习完法律之后,倾向于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这对启发他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问题来说,之前的内容可能会起到负迁移的作用,故成为难点。
3、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直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多媒体辅助法。
(2)创设情境、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式是需要引进一些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
(4)对于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方法区分各自的特点,如表格比较法。
(5)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如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为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化难为易,由易到难。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扎实有效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让语文课堂扎实有效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多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讲台上的磨砺和新课程理念的洗礼,促使我把语文教学的追求索定在这八个字上“着眼目标,求真务实”。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二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现在全班学生一拿起书,就能从课题的第一字,一排一排地读到最后一个字,做到整齐、流利,书声琅琅;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训练学生小组合作怎样学,怎样汇报,怎样评价,并且注重每一个细节。比如,从小组学习过渡到汇报环节,我就训练学生对名言、诗句,我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生接“学海无崖苦做舟”等。每一项训练我都花了不少的工夫和时间,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学生在活动中读读写写画画,收获不小。(展示学生成果)孩子们很喜欢些活动方式,现在不少同学在家里也自主创设一些积累库,兴致勃勃地拿给我看。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记得教学第三册23课《假如》这首诗歌的时候,有个学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是这样读的“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好吃的谷粒”„„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我还对学生进行过这样一次语感训练,出示了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这是我的”要学生读出不同感情来。学生反复读,反复品位。一句简单的话被学生读出了丰富的感情,有自豪的,有骄傲的,有疑问的,有害羞的,有毫不在乎的。就这样,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时常抓住一些词语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如,学到“猎人”这个词时,我就会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果你看到猎人在捕杀动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学到“庄稼”这个词就激发学生“看到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等。另外,我还会抓住一些句子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如第八课《难忘的一天》中的结尾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格外蓝;阳光,仿佛格外灿烂„„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在教学完《坐井观天》这则成语故事后,我让学生以“青蛙出井”为题续写了这个故事,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就跳出井来,它抬头一看,啊!天真的好大啊!一眼望不到边呢!青蛙不好意思地向小鸟道歉。它说:对不起,小鸟!是我错了,天真的是无边无际的!”小鸟说:“你明白就好,以后不要再坐井观天了。”„„
学了《风娃娃》这课后,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如果风娃娃轻轻一吹,会怎样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于是我又让学生以“风娃娃笑了”为题改编了故事:风娃娃轻轻一吹,吹干了人们晒的衣服,吹醒了路边的小树,吹乐了孩子们放的风筝。风娃娃笑了。广场上的人们都称赞风娃娃说:“你真好!谢谢你带给我们快乐。”风娃娃知道了,帮助人们做事不但要有美好的愿望,也要有好的办法。
这样,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从未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很好,你给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真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者:陈建飞 发布日期:2012-12-16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我国目前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主要表现有:
(1)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它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不利于学生能力提高,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这显然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
(2)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师习惯于灌输,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马首是瞻。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益差。
(3)忽视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生产“标准件”的流水线,使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统一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产品”。
(4)知能脱节。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课、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忽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知识只是以孤立苍白的形态而不是生动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5)重负低效。“题海战术”盛行,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教学代价高、效率低,课堂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6)物式灌注。教师是“水桶”,学生是“水碗”,课堂教学是“灌水”的物式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成了唯一的评价手段,整齐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了教学的价值标准。这种物式灌注的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智慧被窒息,精神被萎缩了。
(7)追求形式。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8)发展畸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单纯注重认知发展,只训练学生的即时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却加以忽视,导致学生表现出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形发展状态。
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课题正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提出来的。如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原因,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办法;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课题内涵: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1、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导致差生的成绩一再滑坡。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大脑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景时能作出决策。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①、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
②、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采用个案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验证课题假设。
③、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综合采用“质”和“量”的办法,形成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文献学习
②、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a、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的有效性。b、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有效性
③、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组建课题组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成立课题组,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3、具体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①、学习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文献。
②、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分模块分时间研究,探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分为:导入新课教学、阅读课教学、文言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古诗教学、名著导读教学、作文教学等)。
4、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六、预期研究成果 :
力争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优秀论文发表获奖、典型教学案例、制作课堂教学片段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