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

时间:2019-05-13 07: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

第一篇: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明确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获得“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的认识。

3、培养学生对观察研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获得“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的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小石块、泡沫、牙签、回形针、蜡烛、苹果、橡皮、水槽、毛巾、小刀、硬纸板、实验报告单(每组一份)教师:乒乓球、木块、小石块、水槽、毛巾、皮筋

教学过程:

一、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教师手持一个看似普通,实则特殊的乒乓球(里面装有石子),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

2、实验演示(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且以哪位同学表现好就拥有上台揭秘权为诱饵,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3、板书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

活动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1、猜测木块、石头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2、学生演示,师引导明确实验方法及沉浮标准:(1)实验方法:不能将物体扔入水中,而应轻轻放入。(2)沉浮标准:像石头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木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活动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预测物体的沉浮

(1)课件出示预测要求:

A、你认为把它放入水中可能是浮的放在桌子的一边,认为把它放入水中可能是沉的就放在桌子的另一边,如果小组里四个同学意见不统一的,就放在中间。B、各组组长将预测结果填入表格中,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2)学生分组观察推测,教师巡视指导并表扬动作最快的组。

2、学生汇报推测结果及理由,教师记录(课件展示)

3、实验验证

(1)课件出示实验要求:A、请同学们把实验的物体一个个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并把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B、观察好后,从水里捞起,用毛巾擦干净。C、提示:只有沉入水中并碰到水槽底的才视作“沉 ”的物体。放入水中,只要没有碰到水槽底的都算是浮的物体。

(2)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及交流推测错误的原因(1)汇报实验结果。

(2)交流推测错误的原因:

A、你们把什么物体推测错了?为什么会推测错呢? B、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跟重量有没有关系呢? 那是不是和体积有关系呢?

活动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切分实验:

(1)课件出示切分图,完成教材第3页的记录表“预测””这列。(2)汇报预测结果(3)实验验证

A、出示实验要求:a、在实验过程中,切分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b、为了避免划破桌面,在下面垫一个硬纸板。c、记录实验结果。

B、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引导得出结论

A、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物体的什么?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改变?

B、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或质量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改变的。)

2、叠加实验

(1)师演示木块叠加实验。

(2)学生分组进行回形针叠加实验。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引导得出结论

A、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改变了物体的什么?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改变?

B、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或质量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是不会改变的。)

3、引导学生联系切分和叠加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或质量)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三、知识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话拓展: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呢?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呢?这都是我们本单元将要探究的问题。科学探索无止境,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探究,好不好?

2、揭秘(乒乓球),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中去。

第二篇:《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课例: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教材分析:《沉和浮》单元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如何运用沉浮原理制造小船和“潜艇”等;教材分为4个课时教学探究,使学生在一系列的科学体验活动中建立起有关沉和浮的基本知识结构。

课程分析(背景):本课是小学《科学》三下《沉和浮》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对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的观察,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物体体积大小、重量之间的关系;学生主要活动过程由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对影响物体沉浮因素提出假说、验证三个活动组成。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沉浮与物体的关系的前概念。教材中的设计完成这一目标是有四个活动组成的: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论。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体积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近一年的科学课的训练,他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下科学的操作习惯。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市场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概念:学生通过观察同体积的几种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归因研究的对比实验过程,亲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理——验证”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研究过程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量筒,量筒里放了一样东西,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在不使量筒倒下的情况下,把量筒里的东西取出来吗?

生1:可以用筷子夹!生2:教室里没有筷子啊。生3:把量筒打碎就可以了!

(许多学生反驳:那量筒就没用了,不行不行。)

生4:教室里有水,可以把水倒进量筒里,看看它能不能浮起来!师:看来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我们来试试。(请一位学生上台将水倒入量筒)

生:浮起来了!是乒乓球!

师:那其它东西放在水里会不会也像乒乓球那样呢? 生:不会,有的东西会浮起来,有的会沉下去。

师:这儿还有一个墨水瓶盖,你认为它在水里会是浮还是沉呢?(学生意见出现分歧)

教师演示,分别放在水面和水中,出现不同状态。师:刚才老师用了几种方法?

生: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瓶盖直接放在水面,是浮在水面上的。另一种把瓶盖放在水中,它又沉下去了。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呢?(生沉默片刻,小声议论)生1:第一种方法。

生2:应该是第二种,因为有的瓶盖中间有一部分是空心的,应该把它全部浸在水里,才能看它是沉还是浮。

(许多学生都点着头,同意这种说法)师:指导学生把物体放入水中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中学生在联系生活所见的沉浮现象,把研究引入生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时沉有时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生合作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

1、请学生观察并推测泡沫塑料、塑料方块、木块、塑料球、橡皮筋、回 2 形针、牙签、蜡烛等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将推测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中。

2、检验自己的推测,把推测错和推测对的各放一堆。3、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1:我觉得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大的物体上浮,小的物体下沉。

教师板书)因为刚才的实验中泡沫塑料、木块都很大,它们在水里是上浮的;而螺帽、回形针很小,它们却沉在水里了。

生2:我认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应该和它的轻重有关: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教师板书)生活中有很多重的东西,像铁、石头都很重,它们在水里都会下沉;木块或树叶很轻,就能浮在水面上。实验中的螺帽很重,就沉在水底了,泡沫塑料和橡皮筋很轻,在水里是上浮的。

师:两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看来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真的有关系。其他同学有意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物体沉浮和大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在实验中塑料方块比螺帽大,可是塑料方块下沉了,螺帽也是下沉的;回形针也比木块小,可是回形针沉在水底,木块却浮在水面上。(请学生上台演示证明)

生4:我们用手掂过每个物体的重量,发现木块比回形针重,可是木块是浮在水面,回形针是沉在水底的。所以我们小组觉得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学生上台演示证明)

师:这样看来,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了。那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沉默)„„

师:老师这儿有三个乒乓球,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是什么情况呢? 生:(齐声)浮在水面上!

师:老师却能让它们别浮在水面、沉在水底,还能让另一个待在水中间。(教师将1、2、3号乒乓球分别放入水中,出现以上三种情况。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想不通是怎么回事。)

生5:我知道了!老师肯定在2号和3号球里放了东西,改变重量,所以 3 能下沉或者停在水中间!(其它学生也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师: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乒乓球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教师把两个乒乓球里的东西取出,2号球里装了20个小螺帽,3号球里装了11个小螺帽,3号球未装任何东西。)

生5接着说:所以2号球最重就下沉、1号球最轻就浮在水面,2号球的重量处在1号和3号之间,就停在水中了。

师:这样的话,物体的沉浮不还是跟轻重有关吗?(学生沉默)请仔细观察一下第一组材料和这三个乒乓球组成的一组材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6:第一组材料的大小、轻重都不一样,而第二组材料的三个乒乓球虽然轻重不一样,但是大小是相同的。(教师板书)

师:如果要使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我觉得应该对前面同学提出的意见进行补充,只有当物体的大小一样时,才能看出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重的物体容易下沉,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请学生验证修改后的假说。(材料:分别由铁、塑料、木块材料的三个同样大小,重量不同的圆柱。)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证实假说。

师:那要使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生:物体的轻重应该相同。

请学生使用第三组材料(三个轻重相同,但大小不一样的圆柱体)验证自己的假说。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当物体的轻重相同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容易上浮,小的物体容易下沉。【总评】

达芬奇说过:“经验绝不会欺骗人,只是人们的解释往往欺骗自己。”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所做假说须同自然观察或实验所得的证据一致,并遵循证据规则,还须接受公开的批评质疑,同时,假说也是将所观察到的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这意味着对现有理解的更新。但假说要成为理论,需要经过检验、对假说的修正或证伪、再检验,反复如此,才能完成,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同时,在未达成共识之前,围绕同一问题提出的多种 4 假,只要是合理的,都允许存在,并且需经检验。而这一系列过程,都是围绕着学生的思维冲突展开的,探究的重点即在于思维的探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的每一个活动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从最初的情境设计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直接将生活经验与知识相联系;通过初步观察,学生提出最初关于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假说,继而被证伪,学生陷入茫然时,教师及时利用乒乓球的实验设计第二个情境,再次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进行思考,对假说进行完善,并对之进行检验,最终达成共识。在假说的逐步完善过程中,学生对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认识程度也由浅入深。整个过程结构严密,突出了学生的思维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一个包含了提出问题、做出假说、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而在于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在科学课中,如果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获得科学知识及学会如何学习,就应当尝试以各种教学策略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可见,假说是科学思维的核心要素。启发学生多进行有科学根据的假说,是智力和语言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心理动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又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基本程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在假说方面也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假说作为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探究方式技能等方面具有特有的教育功能。但考察目前许多科学教学,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对于科学探究还存在着误区,认为科学探究就是动手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上,虽然教师普遍采用“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验证——得出结论”的模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假说”往往被忽略掉,即使有也只是走过场而已。

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探究。学生学习的过程只要是围绕科学性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并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做的任何调 5 整,都是可以接受的。都可理解为探究性学习。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组织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启发他们思考,最后在思考中做出合理的假说,作为实验的理论依据。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像科学家建立理论一样,去经历假说、预测、解释及评估的科学探究过程,以发展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

第三篇:《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二)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实验态度与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养成严谨的科学观察和思维习惯,尊重事实。

二、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把泡沫板和钩码放水中会有怎样的结果?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第四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十三里小学

贾秀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砖块、木块和泡沫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苹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条件。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泡沫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苹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吗?

6、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物体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没有关系。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苹果、橡皮,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苹果在水中是浮的,把苹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6、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7、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8、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来看一看潜水艇,它是怎样实现沉、浮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物体沉、浮的例子呢?今后学到一些知识后就想想有什么用处,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课后反思:

第五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反思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反思

从化市鳌头镇 水西小学 黄荣生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概念,当我们把物体放入水中时有的物体沉,有的物体浮,这是学生所熟悉的,但物体沉浮与什么有关,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探索这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我就结合这次科学探究活动情况,重点谈一下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的得与失以及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科学探索带来的快乐。

一、教学之所得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把小玻璃球和小树叶放在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以此来大大增加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队本组准备的材料进行实地地操作、试验、发现新的现象,探究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教学中的重难点,我注重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的不断冲突、不断修整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

另外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我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准备不足,在探究活动中缺少信心和方法,观察、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活动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顾了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展开后续的探究活动,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教育,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也避免学生在以后的活动中有异议。另外,猜想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经验和认识水平特点,学生常常用独到得不同于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不可能说出绝对正确的结论,因此,我在活动中非常注重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在猜想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耐心倾听学生的每句话,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接纳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面向每一个学生,力求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另外即便学生猜想错误,我想对他们也是一种帮助,学生错过之后,会激发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思索的更全面、更仔细。除此之外,我们还组织学生把如实地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形成个人猜想记录,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通过汇报交流,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也让学生学会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他们意见及建议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通过认真倾听可以“取人之长”攫取别人发言精华,同时对别人的发言提出质疑,更加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在不断地激励与提醒中不断进步。

同时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小学科学》的时间较短,加上活动时很容易具有随意性在学生正式进行探究活动前,我还委婉地给学生提出了实验要求,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实施。科学的活动就像是做游戏一样,要有规则,要进行活动就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去做。在小组合作验证桌上的物体放入水底,哪些物体是沉的,哪些物体是浮的实验前,学生首先明确实验要干什么——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思考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和它的轻重大小有关吗?然后明确活动要求的前提下,学生的活动会更有序、有效。同时,实验记录是学生各自在探究活动中思维过程的印迹。鼓励学生做好真实的记录,这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行为习惯。此外针对“物体在水中沉浮与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我进行了冷处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之间的关系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又使本次活动的难点,由于其中存在的微妙的关系三年级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而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研究方法又比较难,因此在活动中我大胆地进行了突破,打破了课本的束缚,而在取材上下了功夫,在准备的八种材料中,我准备了三种大小完全一样、而轻重有很大差别的木块、塑料快、铁块,同时又准备了轻重完全相同、大小差别较大的金属环和泡沫板,使学生活动起来比较轻松。受到了比较可喜的活动效果。作为教师我们的教学设计实施应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来出发,大胆的打破教材的束缚,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最大限度地适当的降低活动的难度,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体验科学探索成功的乐趣,我觉得对他们今后进行科学活动是一种激励、一份力量。

最后本着问题进课堂,再带着新问题出课堂的理念,我在活动最后给学生留下“悬念”,向学生提出了怎样使浮在水面上的小药瓶沉入水底这一实践应用性的问题,把课堂上引发的科学问题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也为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让他们体会到科学的无穷奥妙。

二、教学之不足

在本次科学探索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简洁、精彩;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缺乏针对性;还有个别之处活动进行得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改进。

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总之,课堂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地方,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同的班级,会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处理形式。但是,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在科学探究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假设等多么简单可笑,我们作为教师都不应该轻易否定,不能对对学生进行压服,而是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和证据亲自来验证,从而促使学生在理解或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下载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正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五单元

    文章标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第五单元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五篇范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余丽丽 教材分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起始课,是一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分为三个......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经历对物体的沉浮现象观察、描述和解释的过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优秀范文五篇)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教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沉还是浮”属于一节观察、实验课。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科学课并不陌生,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活动的......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浮教学反思(推荐)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反思 洋县城西小学 周 伟 我执教了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该课旨在用实验证明“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其重量和......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设计思路 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一、课前设想: 在课的开始,首先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观察木块、石头、铁盖在水中的沉浮,交流观察中的发现。这个活动看似简单,......

    科学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识与能力: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