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文倒装句式》教学设计
语文组 王凤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文倒装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结合实例对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关练习。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巩固,适当结合高考题进行提高训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在文言文翻译中,准确翻译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归纳积累 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分析“你怎么了?”和“怎么了,你?”的不同。联系国歌中的“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和高考加油标语“加油,为了我们的明天”,进行分析,引入文言文倒装句式的学习。
二、明确考纲要求及定义
《考纲》对本考点的表述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三、明确现代汉语中语序:
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四、文言文倒装句式学习
1、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书中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并翻译例句。
(3)、师生共同分析学生有疑问的例句,并补充宾语前置中的“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例句:
“一以贯之”、“余是以记之”、“奚以知其然也”。(4)、完成课堂练习。并学生完成板书。
2、定语后置
方法: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定语后置的几种情况。然后观看视频,学习定语后置的相关内容。之后练习巩固。并学生完成板书。教师举例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状语后置(1)、学生自渎本部分内容,并翻译例句,最后进行归纳。教师举例。如: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访风景于崇阿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区分“状语后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中介词引起的介宾短短位于谓语的后面,故翻译时,应把介词引起的介宾短语整体放在谓语的前面。而“介词的宾语前置”是介词的宾语位于介词的前面,翻译时只需先说介词后说它的宾语即可。
示例:
“具告以事” 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一以贯之”正常语序为“以一贯之”—— 介词的宾语前置(3)、完成课堂练习。
4、主谓倒装
方法:师生共同分析例句,明确主谓倒装的特点。并进行练习巩固。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五、课堂练习,请说出下列句子的类型。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5 铸以为金人十二 6 微斯人,吾谁与归? 7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9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10不仁哉!梁惠王也。11 一言以蔽之。
六、链接高考(2014年安徽卷)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译文: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2016天津卷)
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译文:宗质站起来向他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七、拓展延伸
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每一小组就本节课的知识点,出一个选择题,例句可以是书中的例句,或者是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内容。时间三分钟,之后,小组汇报。
八、总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篇:文言文倒装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忌不自信。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② 沛公安在?译:“沛公在哪里?”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 无乃尔是过与?译:“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
① 府吏见丁宁(我)
②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 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自刎、扪心自问、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① 举贤以自佐
②忌不自信 ③ 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③ 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
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2、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中心词+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村中少年好事者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①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②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数量词作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③铸以为金人十二。
3、状语后置
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加名词组成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还有一种介词“乎”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等形式。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斯用兵之效也。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系”“本”等表示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⑦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⑨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④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2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1)“见+谓语”(2)“谓语+于”
(3)见+谓语+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⑥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⑦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为所…… 表被动。
(1)为+动词
(2)为+宾语+所+动词
(3)为所+动词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受”“受......于”表被动。(1)受+谓语
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2)受+谓语+于
受制于人。
4、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语意被动
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第三篇: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复习资料——倒装句式
一、谓语前置
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
否定词是“不、弗、未、非、否、勿”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古之人不余欺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它们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前提,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2、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与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介词结构。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三、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格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中心词+而+定语+者”格式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格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介词结构“以„„”(不多见)
裹以帷幕。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
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第四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
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四)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
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
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
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
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式做题三技巧:
技巧一:
用 “是”或“之”作为提宾标志。技巧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技巧三: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高中文言文中疑问代词有“谁、曷、恶、安、焉、何、奚、孰、胡”等。
第五篇:词类活用倒装句式
利用语法判断词类活用和倒装句式
句子成分组成的基本模式: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充当;宾语主要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充当;状语主要由副词和介词结构充当;补语主要由介词结构充当。
如果将这些成分代入即可演变成:名、代(主语)+[副词或介词结构]+动(谓语)+(形容词)+名、代(宾语)+〈介词结构〉
一.名词用作状语
①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二.名词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 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⑩质于秦。质: 做人质
三.名词使动用法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④汗马功劳
⑤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四.名词意动用法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⑤友风而子雨友、子: 以……为友;以……为子女 ⑥幕天席地以……为幕布;以……为席子
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五.动词用作名词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产品、收入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收获、心得
③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搜捕活动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饮料、汤食
⑧少仲尼之闻闻:见识
六.动词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②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③以夭梅病梅为业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⑥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⑦生死而肉骨生、肉: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
⑧惊天动地使……惊奇;使……感动
⑨可烧而走也使……逃走
⑩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使……灭亡
?既来之,则安之。使……来归
七.动词为动用法
①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为他而死”
八.形容词作名词
1.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2.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3.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长:长处;短:短处。)
4.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
5.又不可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病梅馆记》直密正:直的、密的、正的梅树)
6.倚南窗以寄傲。(《归去来兮辞》傲:自足自得的心情)
7.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先:表率)
8.犹不能恃无功之尊。(《触龙说赵太后》尊:尊贵的地位)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后两个“老”指老者)
九. 形容词作动词
1.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多、少:都用作动词。)
2.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明:照明)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谬:弄错)
4.是故圣亦圣,愚亦愚„„(《师说》前面的圣、愚分别为:圣人、愚人)
5.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与„交好)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偏爱)
十.形容词使动用法
1.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臣着急。)
2.推赤心于天下,安反侧与万物。(《与陈伯之书》安:使„稳定下来)
3.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4.欲居之以为利,高其值。(《促织》高:使„高)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百姓愚昧)
6.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弱:使人民的力量减弱)
7.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安:使百姓安定)
8.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使根稳固)
9.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病梅馆记》夭:使梅曲折)
10.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使地位尊贵)
11.而(耐)征一国者,其自视也。(《逍遥游》征:使一国之人信服)
十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1.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
2.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之:把这样事当作羞耻。)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认为我美)
4.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把„看作劣等)
5.父子不远千里。(《柳毅传》远:以„为远)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十二。数词活用为动词
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四”作“成为四个人”解。
“二三其德”(《诗经·氓》“二三”,都是数词,这里带了宾语,解作“使其德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作“统一”解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夫晋,何厌之有?(夫晋,有何厌)
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志)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忧群臣)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唯求敌)
父母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惟弈秋之为听。(惟听弈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惟辅德)
唯利是图。(唯图利)
唯吾马首是瞻。(唯瞻吾马首)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
不然,籍何以至此?(籍以何至此)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定语后置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村中好事者少年)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有吹洞箫者客)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附操者荆州之民)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吏二缚一人诣王。(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状语后置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山龟鸟兽之形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名垂乎后世。(乎后世名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