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读论语 第四章

时间:2019-05-13 07:5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点点读论语 第四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点点读论语 第四章》。

第一篇:点点读论语 第四章

点点读论语

人痴多读书90《论语》0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点点意译——子游说:“侍奉国君,过度进谏,就会不招待见;和朋友交往,过度亲近,就会被疏远。”

点点意解:人际交往中,把握度很重要。

人痴多读书89《论语》0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点点意译——孔子说:“追求道德高尚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和他志同道合的人。”

点点意解:是对曲高和寡的反驳?是处处碰壁的自我安慰?是对弟子追求高尚道德的鼓励?

人痴多读书88《论语》0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点点意译——孔子说:“君子的内心要有拙于演说灵于干事的想法。”

点点意解:我推测孔子这话应该是有感而发,可能是在劝导他的言说方面有天赋的宰我、子贡。

人痴多读书87《论语》0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因为严格约束自己而致使自己犯错误的情况少啊。”

点点意解:严于律己,有利于自己素养的提升。

人痴多读书86《论语》0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古人不爱多说话,是因为古人以说到做不到为耻辱。”

点点意解:言必行,行必果。先做再说,或者做了也不说,闻一多,是这句话的践行者。

人痴多读书85《论语》 0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点点意译——孔子说:“父母双亲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父母的健在而

高兴,一方面为父母的健康担忧(从而更加用心地尽孝)”

点点意解:所要知道的不仅仅是年龄,而是父母的全面状况,尽好地行孝,时不我待。

人痴多读书84 《论语》0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父亲亡故后,对父亲的主张措施能够坚持三年,就可称得上孝顺了。”

点点意解:这或许是针对统治者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症状发表的感叹。孔子喜欢“萧规曹随”,希望政局政策稳定,不要变来变去的吧。

人痴多读书83 《论语》0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点点意译——孔子说:“父母健在,子女不能外出得太远,不得已外出,一定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处所和生活状态。”

点点意解:让父母安心,是孝的一个方面。如今很多人不得不漂,那么就多交流吧。

人痴多读书82 《论语》0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点点意译——孔子说:“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有不当之处,就要委婉地劝说,见解不被采纳,侍奉父母更要恭敬全力,不要违背父母的心意,做该做的一切,不能有什么牢骚。”

点点意解:主张或有不可行之处,但孝心可嘉。

人痴多读书81 《论语》0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看见别人的优点长处就要思考自己如何也习得,看见别人的错误失误要自省自己的情况。”

点点意解:他人是自己的镜子,时时事事处处砥砺自己,方可优化自己!

人痴多读书80 《论语》0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点点意译——孔子说:“君子考虑的是道义,地位低微的人考虑的是利益。”

点点意解:价值取向不同而已;今者,后者似乎占据上风。

人痴多读书79 《论语》0415 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曾参啊,我的主张始终如一”曾参说:“是啊!”曾子退出来后,有门人问曾参:“孔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啊?”曾子说:“老师的主张就是兢兢业业做事宽宏大量做人罢了。”

点点意解:刻苦勤奋认真作事,为人则需宽容大度了。

人痴多读书78 《论语》0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或位置,要担心的是凭借什么获得地位或位置。不要担忧没有人认可自己,要担忧的是凭什么让他人认可。”

点点意解:做好自己,有价值才可能有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别人的评议是自己无法左右的,那就不要费心费时了。

人痴多读书77 《论语》0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点点意译——孔子说:“如果能够依照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治国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如果不能够依照礼制来治理国家,那么又会怎样来对待礼制呢?”

点点意解:孔子的治国理念——德治!

人痴多读书76《论语》0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点点意译——孔子曰:“依照利益来做事,就会招致很多埋怨。”

点点意解:利益分配总难均衡,即使均衡了,不同人有不同的比照标准,怨气、不满自然滋生。

人痴多读书75

《论语》0411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点点意译——孔子说:“君子思虑的是德行,地位低微的人往往思虑的是利益;君子思虑的是法律法规,地位低微的人思虑的是实惠收益。”

点点意解:价值取向不同而已。追根溯源还是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决定了思维层次、思维境界。

人痴多读书74《论语》0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点点意译——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不会去亲近谁,也不会去疏远谁,君子寻求和有道义的人为伍。”

点点意解:人际交往中,不以感情论亲疏,以“义”为行为准则。

人痴多读书73

《论语》040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致力于学习道的读书人,如果讨厌粗茶淡饭,就不值得和他探讨道。”

点点意解:言行志要一致,不能只是心志追求好远,行动却停滞于吃喝玩乐。

人痴多读书72《论语》040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早上习得道义,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点点意解:生命不止,学习不停。

人痴多读书71 《论语》040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人所犯的错误,和他一样的人所犯的错误是一样的。细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这类人所犯的错误。”

点点意解:什么类型的人犯什么样的错误,错误也是有所属的,如果不想犯这样的错误,就要改变自己自己的状态!

人痴多读书70 《论语》040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爱好仁德却厌恶不具备不仁德的人 的人,我没有讲过。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具备仁德的人 的人,在践行仁德的方法就是,不让不仁德的人事关涉到自己。有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都用在践行仁德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过因为力量不够践行仁德才导致无法践行仁德的人。或者有这中类型的人,但我没见过。”

点点意解:又一则众说纷纭的《论语》。我也是稀里糊涂。以层次来理解之,孔子大概说了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真心喜欢追求仁德的人,不会去讨厌不具有

仁德的的人,这是一种人;下一句,第二层意思,对真心喜欢追求仁德的人做评价——这种喜欢追求仁德的人是最高层次的人;第三层次,是一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对仁德的认知就是讨厌不仁德的人或者事,这种人,践行仁德的办法是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自己不做不仁德的事。第四个层次,应该是有很对性来说的,针对的问题或许就是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来践行仁德,孔子的观点是只要愿意,没有力量不够践行仁德的人,之所以无法践行仁德,是因为个人的思想的懒惰、行动力不够罢了,这也是一种类型的人——缺乏行动、且为不作为找借口。

人痴多读书69 《论语》040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点点意译——孔子说:“富裕和尊贵,这是人人都希望的;如果不是通过正常方式得到的,君子就不会接受。贫穷和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是通过不正当的方法摆脱,那么君子就不会去摆脱。君子如果没有仁德,还怎样成就自己的名声?君子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即使是颠沛流离,也要让仁德和自己相伴。”

点点意解:如果立下了追求仁德的宏愿,那么,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要严于律己。

人痴多读书68 《论语》040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点点意译——如果致力于把自己培育成有仁德的人,那么就不会做坏事了。

点点意解: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用在了此处彼处就没有了;宏大的目标是旗帜是发动机!

人痴多读书67 《论语》040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点点意译——孔子说:“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会赞赏有优点的人,讨厌不良善的人。”

点点意解:有仁德的人,必须正直客观,不能是好好先生。

人痴多读书66 《论语》040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点点意译——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期地处在逆境中,也不能够长期地处在顺境中。具有仁德的人能够安心于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够推广仁德。

点点意解:严格的自律才能让人逆境不气馁不变节、顺境不忘形不堕落。

人痴多读书65 《论语》0401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点点意译——选择和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是正确的选择。不选择和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这样的选择怎么算的上聪明智慧呢?

点点意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很重要!

第二篇:点点读论语 第七章

点点读论语

人痴多读书184《论语》0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点点意译——孔子温和又严厉,有威严却不威猛,庄严又安详。

点点意解:看似矛盾的神态却被孔子和谐地呈现了,不得不说孔老夫子的修为休到家了。三十岁以后,自己要为自己的相貌负责,相由心生,要想散打魅力必须内修。

人痴多读书183《论语》0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点点意译——孔子说:“君子心底坦荡无忧虑,小人却经常尤其烦闷。”

点点意解:孔子说的小人不同于现代的小人,孔子说的小人是指地位低思想觉悟不高的人。孔子的这一观点,能否倒着说呢,长戚戚者小人也,坦荡荡者君子也。于我个人而言,戚戚时往往是局限于个人利益得失是非对错。

人痴多读书182 《论语》0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点点意译——孔子说:“奢侈就会越礼,节俭显得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点点意解: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可以用这句话来调整自己的心理。

人痴多读书181 《论语》0735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点点意译——孔子病情严重,子路请求去祈祷。孔子说:“有文献依据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的祈祷已经很久了。”

点点意解:向鬼神祈祷不符合孔子的主张,但是弟子出于好意,孔子不便直言拒绝,于是先用“有没有依据”来婉言拒绝,可惜子路没有明白老师的意思(或者是明白了,但爱师心切),孔子只好用“我已经祈祷过了,不过祈祷没有用”来拒绝弟子为自己向鬼神祈祷了(不知道子路是否听懂了老师的意图)。师徒情深!

人痴多读书180 《论语》0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点点意译——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觉得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吧。”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点点意解:季羡林推却别人给他戴的国宝啊泰斗啊等一类的高帽,一如孔子推却别人给他戴的圣人仁者的高帽。卑谦一点好做人。

人痴多读书179 《论语》0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点点意译—— 孔子说:“就文献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但是)身体力行的君子(的境界),那我还没有做得到。”

点点意解:孔子认为自己理论知识差不多了,实践能力还得进一步加强。

人痴多读书178 《论语》0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点点意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又随唱一遍。

点点意解:孔子也是很合群的啊。孔子在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

人痴多读书177 《论语》0731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点点意译——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制吗?”孔子说:“懂得礼制。”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吗?鲁昭公在吴国娶了女子为做夫人,这个女子和国君是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昭公算是懂得礼制,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点点意解:李泽厚说孔子很狡猾,既不言说国君之过,又不直接说自己犯了过错,又不否认别人指出的自己的过错。孔子是个能承担的人,可以承担别人的批评指责。

人痴多读书176 《论语》0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仁德很难达到吗?一个人(我)如果立志具有仁德,那么仁德就会到来。”

点点意解:孔子的仁德大概是可大可小,因人而异,只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践行仁德就是成仁了。

人痴多读书175 《论语》 0729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点点意译——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与他们进行交流,但有一个互乡的少年求见,孔子却见了他,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关注他的过去,为什么那么偏见呢?人家怀着洁身自好之心来求见的,我只肯定他这一番洁身自好之心,我并不保证他以前呀!”

点点意解:个体会体现群体的特征,但是个体也会有其特色的。孔子对人的认知比较客观。

人痴多读书174 《论语》0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大概有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实践;多看,牢记在心里;这是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点点意解:听,看,从实际中求得学问。0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是从书中求得学问。两者放在一起,要想获得学问既要读书又要实践。

人痴多读书173《论语》0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点点意译——孔子说:“圣人,我不能够见到了啊;能够见到君子,这样也可以了。”又说:“善人,我不能够见到了;能够见到坚持操守的人,这样也是可以的。本来什么都没有却装作富有,本来虚无却装作充盈,本来穷困却装作豪华,这样的人是难有操守的呀。”

点点意解:是退而求其次,还是讽刺现实?是说自己的追求,还是给世人树立榜样?

人痴多读书172 《论语》0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点点意译——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尽心尽力做事,言而有信。

点点意解:孔子的教育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问和人品相统一。

人痴多读书171

《论语》0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认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的所作所为没有不向你们公开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点点意解:老师急于向学生解释自己的行为都是公开的,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老师的行为有所不满,是不是孔子的行为和主张有所不同呢?譬如孔子见南子,怀疑孔子的恐怕不只是子路吧。

人痴多读书170《论语》0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点点意译——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了德行,桓魋能拿我怎么样呢?”

点点意解:孔子的自信、超脱跃然纸上。

人痴多读书169 《论语》0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点意译——孔子说:“多个人在一起行走,在这些人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学习借鉴他们的有点,以他们的缺点为警戒进而改善自己。

点点意解——人人可为师,事事知借鉴,如此方可不断进步。

人痴多读书168 《论语》0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点点意译——孔子不谈论四个方面:怪异的事件、现象,暴力,叛乱,鬼神。

点点意解:作为老师孔子很是慎言,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则不说,管好自己的嘴。

人痴多读书167 《论语》0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很有学问的,(而是)热爱古代,敏锐追求而获得了学问。

点点意解:孔子说自己不是天才,可见当时有些人认为孔子是天才。孔子告诉我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一是要有这方面的理想志向,二是要付出艰苦努力。

人痴多读书166《论语》0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点点意译——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应。(子路把这事向孔子汇报)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做人是这样的,发愤图强忘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衰老已经降临到自己身上,如此罢了。”

点点意解:曾听王老师讲此则论语,把孔子的回答概括为“三忘”——忘吃、忘忧、忘老。闭上眼睛王老师的音容笑貌放佛在耳畔在眼前,可是睁开眼睛,唯有空白。人世沧桑,如何三忘。王老师说,用奋斗追求消弭口腹之欲,用快乐冲淡忧伤,用专注于理想忘记年龄之困。可是用什么忘记思念之苦了?!

人痴多读书165 《论语》0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点点意译——孔子有时候说官方之言(普通话)。朗读讲授《诗》《书》的时候、主持礼仪的时候,孔子说的是官方之言。

点点意解:孔子和弟子讨论时,私人生活空间里是说方言的了。(学会一个地方的方言,是真正理解、融入该地方的必备条件。)

人痴多读书164 《论语》0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点点意解——孔子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几年,让我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易》,我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点点意解:由孔子此话可知学好《易经》可以让人不犯大错误,那么《易经》有指导言行的功能了;孔子后悔开始学习《易经》的时间晚了,也就是说学习要趁早啊,如果犯过错了,再学习不是没有作用,但起作用就消弱了。

人痴多读书163 《论语》0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点点意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生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依然在这中间。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与高地位,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漂浮的云一样(转瞬即逝)。”

点点意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以心中有足乐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为理想追求而奋斗的快乐,就不在意自己在吃穿方面不如人家了——是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注脚。也就是说注意力在理想追求上,不在吃穿用度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另一种说法。一些人,认为孔子不爱财富,甚至鄙薄财富,那是没有读懂孔子,孔子反对的只是不义之财。

人痴多读书162 《论语》0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点点意译: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老师。”子贡就进去,问孔子说:“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点点意解:冉有耍聪明,不清楚老师的政治取向,不直接去问老师,诱导同学子贡去问老师。子贡是个聪明人,旁敲侧击地询问孔夫子的政治取向。哈哈,面对如此聪明的弟子,如果没有才智、没有能力、没有人格,估计孔子早就玩完了。

人痴多读书161 《论语》0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点点意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点点意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说的也是好音乐演奏有止境,可是艺术影响力却是可以持续不觉得。爱吃肉的孔子,听完了《韶》乐,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肉味也没有让他走回现实。可见音乐的艺术魅力。(《韶》:舜时古乐曲名。)

人痴多读书160 《论语》0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点点意译——孔子慎重对待的事情是:斋戒、战争、疾病。

点点意解:祭祀——礼制,战争——国家命运、人民福祸,疾病——个人健康生

死。(齐通“斋”(zhāi),斋戒)

人痴多读书159 《论语》0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点点意译——孔子说:“如果富贵是(符合道义)可以追求的,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符合道义)是不可以追求的,那么我还是去做我所爱好的事吧。”

点点意解:升官发财的职业没有高低之别,但是有符合不和道义之别,不符合道义的坚决不做,符合道义的可以放下身段去做。或许,孔子是在告诉弟子高大上的工作可以做、地微下的工作也是可以干的。孔子的职业观对当下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人痴多读书158 《论语》0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点点意译——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踏实干工作,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要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

点点意解:孔子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啊!孔子把颜渊作为志同道合者、价值取向相同的人,大概子路有点不服气,才有了此问。孔子呢,并不赞赏子路的勇猛,但是没有毫不留情面地批评子路,而是婉转地提醒子路要勇而有谋。

人痴多读书157 《论语》

070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07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点点意译——(0709)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没有吃饱过。(0710)孔子在这一天吊丧哭泣过,就不再唱歌。

点点意解: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礼制,体现了仁者之心。

人痴多读书156 《论语》 070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如果学生)不达到倾全力思考却思考不出的程度,不要启示他;(如果学生)不达到尽全力想要表达内心的想法却表达不出的程度,不

要开导他;(如果学生)告诉他一个桌角却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那么就不要再多增加难度了。

点点意解:在学生有所思、有所需的情况下给予,孔子的教育不是“你要学”而是“我要学”。可是这是受教育是权利的时代,学生对知识有渴望。而今,受教育是权利被弱化,受教育在很多学生来看是义务是被动的选择而非主动的乐意,所以,怎样教学是个新课题,激发求知欲是家长、老师、学校面临的难题!

人痴多读书155《论语》0707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点点意译——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点点意解: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时代上学受教育不是人人都能的,上学读书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的制约。

(南怀瑾先生的翻译: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

人痴多读书154《论语》070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点点意译——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基,以仁为准则,培养锻炼礼、乐、射、御、书、数等六方面的技艺。”

点点意解:“志于道”,理想志向;据于德,立场根本;依于仁,标杆标准;“游于艺”,具体实践。

人痴多读书153《论语》070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点点意译——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啊!我太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啊!”

点点意解:孔子感叹人已老去,梦想却没有实现!是不是孔子开了文人怀才不遇的先河呢?

人痴多读书152《论语》070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点点意译——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内心舒展安适,外表和颜悦色。

点点意解:所以说孔子不是一个呆板的人,不是一个一脸严肃的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开心快乐的人。

人痴多读书151《论语》070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点点意译——孔子说:“不培育道德,不讲习学问,听到了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做,缺点错误不改正,这些是我所忧虑的。”

点点意解:人不能无忧,可是不能把精力时间放在忧虑无用的东西上,要为正当的事儿而忧。孔子自己说自己的担忧处:一则没有做好传授学问,一则是自身修养——培育道德、做好事、反思自己改善自己。那么孔子是不是在告诉别人他不担心、不忧虑什么名啊、利啊、权啊?

人痴多读书150《论语》070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点点意译——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点点意解:作为老师一方面要耐心地不知疲倦地教导学生,另一方面要勤奋自学,不断完善自身,同时不仅要有教法,还要有学法。

人痴多读书149《论语》0701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点点意译—— 孔子说:“我只解释传播知识、文化、礼制并不独创新东西,深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自己私下里让自己向老彭看齐。”

点点意解:孔子是自谦,还是像某些今人那样为了提高自己观点的权威而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古人或名人?

(老彭:人名,但究竟指谁,学术界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殷商时代一位“好述古事”的“贤大夫”;有的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个人,有的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

第三篇:读《论语》

读《论语》

——另读于丹的《<论语>心得》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于我们有着深深的影响。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于丹说,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诚然,一个国家若有着百姓的信赖与支持,那么便有了坚实牢固的基础。失去了百姓的这种信仰之后国家极有可能崩溃和涣散。秦始皇,统一六国,南开灵渠攻越族,北筑长城防匈奴,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使百姓交流更加方便;但是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了自己的地位稳固焚书坑儒。渐渐地,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立国的根本,所以,有了陈胜吴广的起义,有了刘邦项羽的帝位角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孔子最喜爱的弟子,最常夸奖的弟子,也是将之视为传人的弟子。颜回好学,能闻一知二;他居处陋巷而不忧,用心钻研着文学,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知识。“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折磨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应该像颜回那样,面对着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缩,乐观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走正路还是走捷径”。君子讲究“义”,走正道;小人追求“利”,走捷径。而且,君子和小人所惦记的事情都是不一样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所以,我们应当以君子为友,而非小人。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朋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益友正直、诚实、见识广博,损友善于谄媚拍马、夸夸其谈。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有可以为友的,也有不可以的,我们要做个有心人,交到好朋友,远离坏朋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光阴如流水一般,昼夜不停地消逝,含蓄却沧桑。“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难怪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天地悠悠,物序流转每个人都是一个渺小、转瞬即逝的生命,孔子望着流水兴叹,也描绘了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于丹说:“《论语》有温度。《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冰冷,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我想,《论语》就是教我们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读《论语》,是在读人生;学《论语》,是在学做人。

第四篇:读《论语》

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第五篇:我读论语

从近代开始对孔学的批判,究其实质来说并不是针对孔学本身,特别是不是针对《论语》等汉代以前的孔学著作本身的批判。他们的批判实质是对宋代的程朱理学、明代的东林党人以及从清代开始封建农奴主义思想等封建思想的批判,因为孔学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等经历过不同朝代的统治阶级的修改,早已经面目全非,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意思了,加上原来的古籍本身并不断句,今人早已是句读之不知了,历经几千年后,本意确实真假难辨。

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根据基本词义和说话的习惯,特对论语做一下自注,标点符号都是我在参考众多译文的基础上根据句意自己略加修改而成的。

(一)学而篇

这篇其实应该叫做德育篇,讲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德育思想,即一个人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成为一个道德上高尚的人。其突出主题就是孝悌忠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道德。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当时中国社会尚处于农耕文明时代,他能有这样的德育思想是很不容易的,他的思想并不全是封建主义思想,也不是只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比如他的关于边学习边实践、言行一致等思想,即使在当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⑴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自注:

孔子说,学习完东西后时常在实践中使用所学到的东西,是让人高兴的事,这就像遇到朋友从远方到来让人高兴一样。当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不觉得恼火、不去抱怨甚至怨恨别人,这样的人不也是君子吗?

⑵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自注:

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长,但是却喜欢不尊重上级,不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一个人尊重上级却喜欢做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的事情,这样的人还没有见过。君子要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长足发展,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难道不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吗?

⑶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自注:

孔子说,满口甜言蜜语,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巧舌如簧,面目多变,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很少是仁慈、仁义的,这不应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

⑷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注:

曾子说,我每天都从三个方面反省我自己,一是帮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实实在在地为他人着想,忠于自己的职责;二是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不守自己的信用、承诺;三是有没有同别人高谈阔论、空谈大道而不去认真的践行。

⑸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我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不大符合人说话的习惯,有些让人觉得一句话没有说完被打断了。

这样断句之后,应该是这个意思:千乘之国的治理策略,在于统治阶层兢兢业业的做事,倡导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统治阶层内部要团结一致,互相尊重,按照时令节气,气候变化指导老百姓进行生产。

⑹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自注:

在断句上,有人这样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个人认为这么断句是不恰当的,这段话讲的是一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品行,即在家里、在社会上应该怎样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质等等,主要是谈论如何做人做事。

原话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做学生的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外面要尊重长辈,做事谨慎而且守信用,关爱他人而且要学习做好事、善事,见到别人做好事、善事要多鼓励,有多余的精力的时候,应该学习一些文化知识。

⑺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自注:

子夏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尊重有贤德的人,做事稳重牢靠不轻浮(易当做移之义,色是泛指,指做事轻浮,流于表面,不深入了解事物的规律),侍奉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工作能全身心的投入,和朋友交往时,说话做事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没有上过学堂,我也要说他已经学的很透彻了。

后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这句话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知识的来源的总结,即知识来源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对实践的总结(书本知识)。

⑻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要懂得自尊自重,自强自立,对自己自信心,否则就会失去个人尊严,学到的知识也不能牢固掌握;为人处世忠诚守信,和与自己有相同道德品质的君子交朋友,如果自己有了错误就立即改正。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本人熟读周易,这里的“重”一字恐怕就是自强的意思。后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中国佛家禅语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恐怕都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引申。

⑼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自注:

曾子说,如果人们都按照《礼记》的要求,父母离世时合理地安排好他们的葬礼,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哀思,祭祀祖先时恰当地安排好祭祀的仪式,赞扬他们给自己带来的荣光与自豪,那么民风就会越来越质朴、淳厚。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并起、社会动荡,周王的影响力越来越小,自周朝开始制定的各种制度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在孔子眼中,那时的社会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在《论语》问政篇,对待丧葬问题的解答,孔子都是一个字“礼”。所以,曾子这句话也是对《礼记》的推崇,人为要按照《礼记》的要求安排好丧葬,不能越制。

⑽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自注:

子禽问子贡,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去官府旁观他们如何处理政务,这种事情是老师向别人请求来做的还是别人邀请来做的呢?子贡说,我们老师的性格温和,亲和力很强,学识渊博,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生活简朴而且为人谦虚,不争名夺利,所以他才能得到这样的听政资格,老师以这样的方法来求取听政的资格,是不是和别人求的方法不一样啊?

一些译文中,将“良”译作善良,我觉得是不确切的,也许孔子很善良,但别人不会因为他善良而请他来听政的,应该是指他学识渊博,懂很多治国的道理。恭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恭敬,拍马屁的人才更招人喜欢,这里的恭应理解为懂礼貌,在现代人的概念词里就是懂交际的意思,在那个时代就是懂得《礼记》,孔子是很懂得周礼的人。

⑾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自注:

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的时候,看他是否树立远大的理想;当他的父亲不在的时候,看他是否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仍然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他的一生都遵从父亲的教导,为理想而奋斗,没有改变,那就是真的孝顺!

三年不可机械的理解为三年的时间,在中国古代,三代表的是所有,万物,比如道家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虽不是道家思想的领军人物,但在遣词造句上是一样的,所以我把这个三年理解为一生。道,也不应当简单的理解为规章制度、方式方法,在孔子的时代,汉语的词汇还不是很丰富,没有现代这么多的汉字,这里的道应该同“导”字,是教导、指导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遵从父辈的教导,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这才是真正的孝。即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而且是长期观察!

⑿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自注:

有子说,运用《礼记》来处理各种事情,是为了促进社会融合、和谐的目的,古代的那些圣贤的君主们的治国之道,也是以此为目的。当社会矛盾出现的时候,任它由小到大的发展是不行的,如果仅仅知道和谐,而不知道按照《礼记》的要求来达到和谐,也是不行的。

有的译文断句为“„„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这样断和我那样断的句义不变,但是不如我那样断看起来意义明了。这里的礼是《礼记》的意思,在这一段,孔子讲的是治理国家的时候《礼记》和和谐的辩证关系,即建立国家法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必须以《礼记》为依据。

⒀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自注:

有子说,如果承诺符合社会道德法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按照《礼记》的标准对待他人就会远离耻辱;不因为建立自己的家庭而抛弃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一家之主。

这里的“因”字应同“姻”字,指的是一个人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亲指的是父母双亲。“宗”字我的理解应该是一家之主的意思,有的解释为可靠,有的解释为尊敬。我觉得不应那么理解,那样上下文就不连贯了,而且也没有突出孔子“孝”的思想。最后一句应该是说一个人不因为结婚而抛弃自己的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是孝顺的,能够将家族的荣耀发扬光大,可以作为一家族的宗主继承父辈的事业。

⒁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自注: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的很饱,也不追求住的安逸,勤于做事而且说话谨慎,根据高尚的道德标准来匡正自己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热爱学习啊。

⒂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自注:

子贡问孔子:“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横,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答:“这样的人还可以啊,但他们不如贫穷而以追求高尚的道德为乐,富贵而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为荣的人。”子贡说:“《诗经》上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种做人的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我跟你说了过去的事情,你就知道将来的事情了,我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段话里,孔子认为人不论贫富,都应当遵守国家法律、追求高尚的道德,对子贡能够举一反三的理解他说的话很是赞赏。⒃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自注: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

孔子这么说的意思是要加强和他人的沟通,先让自己了解他人,沟通的渠道通畅了,别人也就能了解自己了。这种先人后己的思想影响了两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的思想。

(二)为政篇 为政篇主要讲述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的治国思想主要体现一个“德、礼”的运用,他常常忽视法的运用,认为治国不能全靠法纪。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德、礼本身也是一种法纪,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法纪,他的出发点就是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即使后来变坏了,也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变好。

但“德、礼”本身只是一种对个人言行进行约束的建议,没有惩戒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游学多年,其思想却不被大多数君王接受的原因。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状态下,仅仅靠“德、礼”是不能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的,要改变当时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完整的社会法制,即新的“德、礼”,并以之来约束整个社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这也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得以发展强大的最重要的原因。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封建论》的评论诗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也是一个反对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的人。从他在建国后发起的种种运动看,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实践者。

(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自注:

孔子说,要以道德为核心制定法律制度、管理国家,就像北极星居于中心而其他星星围绕着他运行一样。

之所以这句话被放在第一句,就是因为这句话是孔子执政思想的核心。在孔子的执政思想里,道德是第一位的,是最基本的元素。

(2)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自注: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但通篇的意思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原文中的邪字,应通今天的“斜”,意为偏,不全面,不正直,不高尚。

(3)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注:

如果仅仅以法律引导、规范老百姓的行为,以刑罚来惩罚违反法律的行为,那么老百姓违反法律后为了免于刑罚的惩罚就会投机取巧钻法律的空子,人就会变得没有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以道德来规范、引导老百姓的行为,以《礼记》的方法惩处不遵守道德的人,那么老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恪守《记礼》的要求。

原文中的“格”应作“恪”义,这样句义才完整,同时在最后一句开头省略了一个“民”字,最有一句应为“民有耻且格”。在这句话里孔子强调了道德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教育、引导老百姓时不能仅仅强调法律,简单的运用刑罚,要宣扬高尚的道德行为,要用《礼记》的要求来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事务的方法。

(4)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自注: 孔子说,我15岁立志做学问;30岁我就有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主张;40岁时我完全坚定我的理论、主张,不被现实所迷惑;50岁时我洞悉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坚定了自己的人生追求;60岁时我还能够博采百家之言,而不断地充实自己;70岁时我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做事情却不逾越《礼记》的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我认为六十而耳顺指的是他能够博采百家之言,向别人学习。“钜”指的是规矩、要求,孔子极端推崇《礼记》,所以这里的钜应该是指《礼记》对人的要求。

(5)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自注: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算是孝。樊迟驾车的时候,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怎么做才算孝,我告诉他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就是孝。樊迟说,怎样做才算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侍奉他们,他们去世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安葬他们,节日祭祀的时候按照《礼记》的要求来祭祀他们,这就是不违背《礼记》的要求。

总的来说,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遵从《礼记》的要求,按照《礼记》要求对待自己父母的生前和身后事,才算是真正的孝。

(6)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自注:

孟武伯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经常关心、照顾父母就是孝。唯通“为”,在早期的汉语中,唯不是唯一的意思,如成语唯唯诺诺,唯马首是瞻等词语中,唯都不是唯一的意思。疾是多,经常,总是的意思,代表频率比较高,不是生病的意思。忧是关心、操心、担心的意思,也可理解为忧虑,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忧还有照顾、服侍的意思。

(7)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自注:

子游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能给父母提供衣食就是孝了。想想看,家里养的狗、马也都有充足的食物。如果不知道尊敬父母,而仅仅给他们提供衣食,这和在家里养狗、养马有什么分别哪?

(8)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自注:

子夏问怎样才算孝?孔子说,当长辈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做晚辈的替他去做;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这些不都是孝的行为吗?

这里的色应通涩,色难有事是是一个倒装句,是有事涩难的倒装,即做事情遇到困难。

(9)原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自注:

孔子说,我跟颜回说话的时候,他从来没有反驳、否定过我,像个愚蠢的人一样;他离开我后,我从侧面了解他的言行,发现他对我的话都理解的很透彻,还能把我的想法做进一步的发挥,颜回不愚蠢啊!

(10)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自注:

孔子说,看到一个人当前的言行,回想他以前的所作所为,然后探究他做事的规律,谁还能在你的面前伪装哪?

察通查,是查找、探寻、探究的意思,安通按,即指做事的目的、出发点、立场、规律等意。

(11)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自注: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对以前的经验、知识进行总结、综合、推理、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经验、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以这个人为老师,向他学习。

温是总结、综合、推理、提高的意思,不是温习,更不是复习的意思,温本身并没有习的意思。后边一句应当少了一个之字,应为“可以之为师矣”,这是因为古人写书的时候是不说“可以”的,“可”字,就已经代表了“可以”的意思,因为古代写书不容易,不说没有纸的时代,即使在有纸的时代,纸也是奢侈品,所以古人写书时都言简意赅,惜字如金,能用一个字来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字,而且经常省略“之”之类的代称。

(12)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自注:

孔子说,君子做事不像青铜铸造的器物一样顽固、呆板。

器,在当时指的应当是祭祀说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制品,特别是那些礼器。在战国时代,中国尚处于青铜时代,铁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器字本身从象形字的角度看,指的是刻有图案而且多口的容器,在那个时代主要指鼎之类的祭祀礼器,特点就是坚固、造型单一。孔子用器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行,应当是指人做事顽固、僵化、呆板的意思。

(13)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自注: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自己要宣扬、主张的事情自己先做,然后再向别人宣扬,让别人跟随自己去做。

(14)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自注:

下载点点读论语 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
下载点点读论语 第四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 读《论语》读后感1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

    读《论语》后感

    读《于丹心得》后感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深刻......

    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一年十九班郭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深刻的句子,至今令我不能忘怀。还记得初一那时,第一篇接触的课文就是《论语十则》,认识......

    又读《论语》

    又读《论语》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周丽英于丹、易中天等人用通俗的方式解说令常人敬而远之的经典,是一种可喜的创新,它使更多的人走进经典,静心品读,希望在当今几乎是物......

    读《论语》有感(合集)

    读《论语》有感10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

    读《论语》感言

    《论语》感言 《论语》感言 ——《论语》的主要思想及社会价值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之一,是中国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石,它囊括了道德、仁爱、孝道、教育等诸多思......

    读《论语》有感集锦[范文大全]

    读《论语》有感集锦15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

    读《论语》后感

    读《论语》后感 我读《论语》这部书,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