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3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3
[教学目标]
.对弗罗姆的“爱”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学会一种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的研究模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小组研讨目标的确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教学过程]
一、个人准备阶段
认真阅读文本,整理四项内容:
.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2.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8岁以下8~10岁少年时期成熟时期
4.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二、研究目标确定阶段
教师明确中心题:深入理解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具体方向:
.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发现新的内涵
2.通过对弗罗姆《爱的艺术》的阅读,对文进行进一步阅读
3.通过相关的评论加深对文的理解
组成学习小组,就研究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应该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必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协商确立一个研究题,以及研究计划,并请教师提出意见。
三、研究实施阶段
在这一阶段必须保证每一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有自己明确的分工,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札记,最终汇集成题研究的档案袋。
四、总结汇报阶段。特别鼓励学习小组进行富有创意的回报与展示【相关链接】
.重读弗罗姆
在中国,有赤裸的资本主义者;在西方,也不乏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弗罗姆是其中之一。最近改革出版社出版了《弗罗姆论文集》,收集了弗罗姆的一些主要著作,从最初的《逃避自由》到《健全的社会》,再到晚年的回忆录式的著作《超越幻想的锁链》,虽然不全,但能给读者一个有关弗氏著作思想的全貌,也给爱好弗氏著作的读者们一个收藏的机会。
纵观弗罗姆一生著作,发现他是以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的理论即传统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纯理论性的科学,而他自己的理论即批判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并且力图把它付诸实践,建立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与马尔库赛不同的是,弗罗姆的理论缺少一种冲动和激情。却多一种沉稳和理性,这注定了他的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循序渐进深远而持久的,而不是热烈而短暂的,他属于不容易被人忘怀的那一类。事实上,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弗罗姆摒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个体性心理动力学的研究,与阿德勒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以“普遍的人”为研究对象,来构建自己“普遍的人道主义”。因此,他的理论又是以“先验的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爱的艺术》中对爱的本质的精彩描述。所以理解弗罗姆不应拘泥于某一学派。虽然弗氏一生著述颇丰,但他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健全的社会》、《为自己的人》和《爱的艺术》等著作中,特别是1947年由纽约出版社出版的《为自己的人》,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规范的人本主义”思想。
所谓“规范的人本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学说,弗罗姆称之为“普遍的人道主义”。他的普遍的人道主义以“先验的人”为基础,利用社会批判和心理分析,以伦理学为范畴,剖析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内在与外在的关联。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外在矛盾和冲突,实质是“代表普遍的人”的个人与“代表少数的权威”的社会的冲突,是人权与特权的冲突,而个人与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因为“人越发展,就越少自私性”,他的“生产性的力”要释放,“爱的顶点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之所以普遍的人道主义的伦理与社会的内在的权威主义的伦理总是相冲突,在于以往的社会“不健全”,所以他针对权威主义的伦理学构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的伦理学”。所谓人道主义的伦理学,就是一套由人自己制定评判善恶标准的符合人自身发展的规范,这些规范不以社会权威评判为标准,因为存在着“人性的固定法则和人性发展和实现的固有目标”,即是以是否符合人性的发展规律为标准。
然而人性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单就“普遍的人”而言,“个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他还是人类的一个成员,个人代表着全人类”,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他自己,展现他自己的力量。因此,人性善恶的标准是由人自己定的,即它在多大的程度上遵循了他自己的本性。所以,弗罗姆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一样,都热衷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的研究,并且在他的《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中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人学理论,同时扩大了“异化”的概念。事实上,作为一种企图融合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西方,弗罗姆理想中的“健全的社会”只能是一种现代乌托邦。
然而弗氏的理论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他所洞察的可能正是我们所忽略的,他所强调的可能正是我们所不以为然的。在西方,弗罗姆是孤独的呐喊者;在中国,或许他能找到知音。愿越来越多的人来了解弗罗姆。(熊平等)
2.《爱的艺术》选段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一生下来——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的范围则取决于人所达到的个性的高度。在一个孩子身上,“我”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只要母亲在他身旁,他就不会有孤独感。他的孤独感通过母亲的存在,同母亲的乳房和肌肤的接触而得到和缓。一直到孩子发育到产生孤独感和个性这个阶段,母亲的存在才不足以消除他的孤独感,他必须以其他的方法克服这种孤独感。
人类在孩提时代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体验与大自然的和谐。大地、动物和植物完全是人的世界。人把自己看作和动物完全一致,这表现在人装扮成动物以及崇拜图腾或其他的动物神。但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第二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创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弗罗姆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一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属性,使劳动不再异化,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使整个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就是弗罗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爱”在他的理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弗罗姆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其实已经学了不少描写“爱”的文章,但大都是一些感性的体会。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与人格的构建有重要联系。本文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理解本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用自己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进入课文学习。
二、梳理课文(15分钟):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抓关键句,分别简要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三、讨论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2、在得出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究:
① 如何正确的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②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③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请你说一说,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本课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特点:温和 宽容
父爱特点:严厉 引导
无条件自然的世界 有条件思想的世界 2
第三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前系统部分
一、标分析
《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论述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
二、教材分析
这篇是从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是第四模块第三单元的精读。这一单元的六篇是随笔、杂文,属于论述类。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时,作为学习主导者的教师,要努力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是伦理学方面的随笔。父爱与母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篇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
学习这篇,首先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看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还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对于作者的观点,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三、学生分析
记叙能力、说明能力和议论能力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能力。初中生形象思维发达、逻辑思维相对较弱,而高中生在初中基础上逻辑思维逐步增强。初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说明能力,而高中在培养学生记叙能力、说明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议论能力获得协调发展。而在整套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中,议论文只有两个单元。这个单元作为首先出现的议论文,意义非比寻常。针对学情,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将作这样的设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理解父爱的本质和母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方法目标: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1先粗读一遍,“粗知大意、得其梗概”即可
2、再想一遍,想的旨意、结构层次。
3、细读全文,直到的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该深入揣摩。
4、再细读一遍,咀嚼、消化。要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要透彻理解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议论臧否的分寸。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人理想人格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初步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心灵的激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的思路,对进行结构分析。
难点: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七、教学用具
Ppt
堂系统部分
前探究部分
前有感情地朗读文
2利用网络、图书等资料了解作者弗罗姆。
3思考以下问题:
同学们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你越来越体会到父母对你的爱的不同。请具体评述。
默读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以及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第四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
如何理解“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
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这种状态?
童年时期(8岁以前:有被爱的意识)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被爱意识的觉醒?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文章中哪些句子反应了爱的意识的觉醒?
2、如何理解“爱是能力问题”?
(1)“婴儿感到极度的恐惧”(第一段)
(2)“开始知道、开始学会、开始懂得„„”“消极体验”(第二段)
(3)“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第三段):谈到爱的原则有哪两种,你爱的原则是什么?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相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父爱(有条件)
母爱(无条件):表现是什么?
如何理解“爱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句话对父母而言意味这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这句话对自己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在文章的第8段
思考: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相信通过这些思考,孩子们对“爱”的理解与追求都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环节一导入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大声地说出天底下最爱你们的人是谁啊?父母之爱,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那么在西方哲学家的眼中,父母之爱和孩子之爱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哲学家弗洛姆先生所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环节二:爱的成长历程(6m)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爱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爱是一种能力,是逐步成长最终达到成熟的。首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1-3自然段,爱从幼稚走向成熟,,经历了几个阶段。
赏析经典:文中第三段提到这句话,我们该怎么理解,不成熟和成熟的爱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位同学对文字很敏感,敏感不仅是一种天性,更是一种修养)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强调先付出再获得,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可见,幼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的,也更加美好的。因果关系变化,前提不一样。(共6分)
(9m)环节三:研读母爱父爱(8m)
母爱:这就是一个孩子爱的成长历程,伴随着这种成长,大家来看第四段有这样的一句话“同爱得能力紧密发展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爱的对象先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答:先是同母亲的关系密切,然后发展到同父亲的关系密切.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母爱的特点.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的一到六段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来.我们来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可能答案: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安全感 母亲是最能给我们安全感的人,上帝不能亲自到每个人的家里去,所以创造了妈妈。妈妈就是我们的上帝。)无条件的母爱 :杜鲁门的故事
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 我们的微笑就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就是母亲脸上的忧伤。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祝福是不求回报的,真切的,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母亲能给我们一种安定平和的感觉。)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包容性 海德格尔说人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寻找心灵的故乡,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故乡出发的,母亲怎么能不让我们回眸眷恋.大自然 如果母亲是天空,我们就是母爱天空下一片幸福的云,如果母亲是草原,我们就可以是草原上自由奔跑的马.大地承载万物,母亲承载我们的一切.中国有个诗人叫汪国真也用海洋来比喻母爱,我们是溪流母亲是海洋,我们可以走的很远很远,却走不出母亲的故乡.(14分之前结束母爱)
同学们陆续找出了母爱的特点的句子,我们归纳一下,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母爱是无条件的
父爱:(14m)母爱如此父爱呢?请同学读6-7段问:父爱和母爱的区别是什么? 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换取。
讨论 :父爱是有条件的,你同意吗?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了。怎样理解父爱积极面和消极面呢。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以每8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希望组里的同学都积极地发言,讨论好了以后我们一起分享(3分钟)(20分开始讨论父爱)可能答案:(1。文章说最大的道德是顺从,父亲不可能不爱儿子,只是令一种表达方式 父亲的爱更严厉一些。(父爱是一部巨著,读懂了他,你就读懂了人生)2作者这样写可能跟他的时代有关系吧。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能结合时代的原因,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非常不错3赞同 我觉得父爱是有条件的,(有时父爱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糖的滋味,而是橄榄般的回味、咖啡式苦涩中的一缕芳香。如果我们是鹅卵石,母亲像水一样让我们臻于完善,而父亲更多的是用铁锤进行打磨。父爱是一种转角之爱,不像母爱那样明显。)
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父爱的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可能答案:1父爱的积极面可以让我们更快地成长起来,要得到任何东西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的,2 父爱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可以使我们的母爱和父爱互补)
我们了解了父母之爱,文中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是什么? 母爱与父爱在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用自己特有的、不同的体现方式影响着我们。(28分结束父爱部分)
环节三:体会综合,达到成熟(12分钟)
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作者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来我们来一起读9-10段。
(2分钟)1个同学回答把母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立在理智与判断力上,吸收母爱的无私,父亲的爱告诉我们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等 引导:如果我们只有父亲的良知,那么会变得 如果只有母亲的良知 把二者互补,具有一种爱的能力和爱的方向性。
引导:第九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你如何在心中建立这两个世界。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2个同学回答。
当我们经历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他的鼓励,当我们获得成功头脑有点发热的时候想到自己的父亲,我们还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在挫折的时候,有母亲的温柔的鼓励,也有父亲训斥的严厉,用父母的双重动力。在成功的时候有母亲的赞美,也要想到父亲,不能骄傲自大。
书写爱:现在,我们长大了,逐渐拥有了表达爱、创造爱的能力,接下来,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感情的墨,写下你们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我才走了7步,就写出来了。才比子建阿。
课堂小结:我们在父母的关心之下慢慢地成长,我们要充分地理解我们的父亲和母亲,让自己爱的能力成长起来。要学会把这种爱施与到自己的生活当中,社会当中,就让我们以一首感悟父母之爱的小诗来作结吧。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我一起念。
同学们爱是一种能力,希望大家都积极地去学习,愿同学们都能得到爱,学会爱,好好爱,祝同学们都有一个有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