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3 07:43: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篇:《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____》)

3、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4、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

6、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7、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9、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

10、气劘__垒,目短__墙。(《壮游》)

11、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_______,_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12、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_______,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

13、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4、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17、“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18、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__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而__意识则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19、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20、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__之治及__之治。

21、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兵车行》

22、不作河西尉,_____。《官定后戏赠》

23、国破山河在,_____。《春望》

24、文章千古事,_____。《偶题》

25、赋料__敌,诗看__亲。__求识面,__愿卜邻。《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6、窃笑__喜,难甘__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7、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____》

28、_____,明我长相忆。《梦李白二首一》

29、_______,簿书何来急相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30、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戏为六绝句》

31、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2、君不见管鲍贫时交,_______!《贫交行》

33、齐纨鲁缟车班班,_______。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_______。„„(《忆昔》)

34、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一是____。

35、_____,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6、魏征说:“__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__身受诛夷,君陷大 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杜甫属于――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的“忠臣”

37、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____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_____和_____。

38、大道之行也,____,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使老有所_,壮有所_,幼有所_,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_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__。

39、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____(忧世)和____(忧生)。40、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二、默写题

1、望岳

2、登高

3、又呈吴郎

4、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

5、房兵曹胡马诗

6、兵车行

7、《丽人行》

8、新安吏

9、潼关吏

10、石壕吏

11、新婚别

12、垂老别

13、无家别

14、蜀相

15、月夜

16、秋兴八首 其一

三、名词解释题

1、三吏三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3、盛唐之音:

4、杜甫的忧患意识:

5、民胞物与:

6、社会良知:

7、文章憎命达:

8、反诛求:

9、反奢侈:

10、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

11、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四、翻译题

将下面的诗译成白话文

1、《北征》: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五、简答题

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4、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5、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6、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性。

7、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8、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9、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10、为什么说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变化?

11、谈谈杜甫宽容精神的表现。

12、杜甫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六、阅读理解题

要求:

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3、《又呈吴郎》所体现的民胞物与情怀

4、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5、杜甫诗作《登高》赏析

七、论述题

要求:

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2、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3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4,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5.试论杜甫在政治思想方面对儒家“仁政论”,“民本论”的继承。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千秋万岁名

2、秋兴八首

3、未见有知音

4、丽人行

5、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此身饮罢无归处

7、安得广厦千万间

8、一览众山小

9、便插疏篱却甚真

10、屈贾、曹刘

11、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12、小邑犹藏万家室、九州道路无豺虎

13、登兹翻百忧

14、语不惊人死不休

1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独耻事干谒

17、一饭未尝忘君

18、忧患、批判、重建

19、仁学

20、尧舜、贞观、开元

21武皇开边意未已22、凄凉为折腰

23、城春草木深

24、得失寸心知

25、杨雄、子建、李邕、王翰

26、贡公、原宪

27、乐游园歌

28、故人入我梦

29、束带发狂欲大叫30、不废江河万古流

31、明眸皓齿今何在

32、此道今人弃如土

33、男耕女桑不相失、叔孙礼乐萧何律

34、讽鉴说、词婉而雅

35、冠盖满京华

36、良臣、忠臣

37、焦心忧虑、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8、天下为公、不独子其子、终、用、长,女有归、不必藏于己、不必为己、大同

39、政治忧患、生命忧患40、龙种自与常人殊

二、默写题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酒杯。

3、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4、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江湖多**,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5、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6、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阖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8、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9、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千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10、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1、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2、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盛衰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13、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14、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5、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6、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三、名词解释题

1、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9、反奢侈:

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10、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

干谒,是以诗文求有权位者荐举。

11、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率府”指的是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四、翻译题

1、《北征》: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译文:回想安禄山乱起之初,唐处于狼狈不堪的境地,事情的发展与结果不同于古代。奸臣(指杨国忠)终于被诛杀,同恶的人随着就被扫荡瓦解离析。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译文:我好歹是个官儿,享有特权: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还免不了这样悲惨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就更加辛酸。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

五、简答题

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见教材P83-89页

答案要点: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答案见教材P95-99 答案要点:忠臣有三种类型:

1、愚忠----绝对服从;

2、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

3、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杜甫属于第三种。

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答案见教材P77-89页

答案要点: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 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 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

4、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答案见教材P77-89页 答案要点: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

仁学,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5、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答案见课件

答案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

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6、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答案见教材P11-18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之深成正比。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

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 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 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

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7、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答案见教材P11-18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中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杜甫的政治忧患,首先是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患。《北征》的描写反映了借兵回纥忧虑

《留花门》已经预感花门之乱的必将发生。《遣兴三首》对用“降虏”讨贼平乱表示忧患。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首倡复兴儒学,对汉文化的衰微忧心如焚。

8、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答案见教材P73-75页

答案要点: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大大不如杜甫。其原因有二。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

白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但毕竟自己“不饥不溺”,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9、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答案见教材P90-94页

答案要点: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

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

10、为什么说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变化?

答案要点: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思潮发生转折变化的代表性思想。盛唐文学的主潮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而杜甫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1)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与理论主张,(2)方法上追求严格的写实与主张传神,以及提倡苦学,功力,(3)最后是创作上的集大成与理论上的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等内容。具体而论 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所反映的内容,此前大多是由文或赋来记述的,杜甫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功能,由审美而审丑,给诗界带来了革命,但当时绝大多数文人和读者都难以接受认可这种创作倾向。再加上人们还沉浸在盛唐之音的氛围里,无法认同杜甫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所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机,因而对他的悲苦穷愁之音感到格格不入。与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相适应,杜诗的诗艺也变化多端。杜诗的不入时,在诗歌作法上也有突出的表现。他采用了以赋为主,间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句法的突破传统,意向的超越时空,更是走到盛唐诗人的前面。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一向是以承转通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而杜诗,尤其是杜律中的句子,不但做到精炼浓缩,而且在因果与文法上有意尝试颠倒,进行大胆的自觉意味的革新。最典型的是《秋兴八首》之“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种句子,其安排组织全以感受的重点为主,而并不考虑句法是否通顺。这是在破坏中创新,自出惊人之语的表现之一,为律诗开拓出了一种超越写实的新境界。杜诗的句法变化莫测,新构迭出,它包括炼字的含蓄与惊警,句法音节与意义的矛盾,语词的倒装借综,对句的相互发明,句意的转折跌宕,以及以文为诗的倾向 „„均发人所未发。加上深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与空灵飘逸、青春浪漫的盛唐之音相比,明显是一种变化。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重要变化:从轻松飘逸到沉郁顿挫。而这正是杜诗反而不入时,因而冷落于当世的一个微妙因素。

11、谈谈杜甫宽容精神的表现。

答案要点: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而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因为杜甫是以人类命运为出发点,兼爱一切人,同情一切遭遇不幸的人。这种变化,从《丽人行》、到《哀江头》表现出来。

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但是,即便是“死于安乐”,杜甫此时流露的情感也不是罪有应得的愤恨,而是感慨天翻地覆和惆怅物是人非。在这中国历史的大变局中,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明眸皓齿”的描写,明显带有诗人对贵妃悲剧的同情色彩,“明眸皓齿”而惨遭“血污”,这是值得同情的。而贵妃之死又是那样地富有“历史意义”,富有政治色彩,与时代悲剧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致她的生命就意味着一出历史悲剧。

“人生有情泪沾臆”,道出的正是之中生命的悲感。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尝到苦果,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他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杜甫面对流落街头的王孙,同样是涌起一阵悲悯之情,这种态度和安史乱前诗人对皇亲国戚,王子公孙的奢侈淫靡生活的批判形成鲜明对照,固然,时局的变化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各个阶层的人都因为战争而同仇敌忾,增强了亲和力。但也正因为变局使昔日的王孙沦落为街头的乞丐,这大起大落的变化使王孙遭受了不幸。而不幸的人毕竟是值得同情的。何况,王孙总还是王孙。他们遭受如此灾难,似乎比平民百姓更值得同情。所以,杜甫便宽容了他们过去的劣行,也为今日的王孙乞丐们洒上同情之泪了。

12、杜甫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①接受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力图为官行道,崇尚和选择了一种汲汲入世、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态度。

②在政治思想上,主要接受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这是杜甫认识社会、批判现实的主要理论依据,也是奠定了杜诗忧国忧民思想基调的主要文化因子。

③接受了儒家的爱人、平等待人,特别是同情、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六、阅读理解题

要求:

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答案见教材P90-94页 答案要点:

《哀江头》作品见教材P91页: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颇多哀悼。

《哀王孙》作品见教材P93页:诗中对被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

分析见教材P91-94页: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

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答案见教材P73-77页 答案要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见课件 分析见教材P75-76页

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

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渡日,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

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这种博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

3、《又呈吴郎》的民胞物与情怀 答案见教材P77-90页 答案要点:

作品见教材P82页

分析见教材P77-90页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大历二年,767)。

这首作品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诗篇充满了温情,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子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

4、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答案见教材P73-77页 答案要点:

作品见教材P74页 分析见教材P74-76页

《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中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

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杜甫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由己悲念人悲,由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5、《登高》赏析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

七、论述题

要求:

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答案见教材P146-151页

答案要点:因为盛唐文学的主潮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而杜甫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与理论主张;

二、方法上追求严格的写实与主张传神,以及提倡苦学,功力;最后是创作上的集大成与理论上的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戏为六绝句》)等内容。

具体而论: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所反映的内容,此前大多是由文或赋来记述的,杜甫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功能,由审美而审丑,给诗界带来了革命。

与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相适应,杜诗的诗艺也变化多端。杜诗的句法变化莫测,新构迭出。

加上深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与空灵飘逸、青春浪漫的盛唐之音相比,明显是一种变化。

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重要变化:从轻松飘逸到沉郁顿挫。而这正是杜诗反而不入时,因而冷落于当世的一个微妙因素。

2、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答案见教材P38-48页。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要点:首先表现为反战思想。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战争”――不管是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者)――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有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由此而产生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其次是反“诛求”。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反奢侈。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杜甫还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批判。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统治阶级的掠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民众的深厚同情。

3、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答案见教材第八章P132-156页。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答案要点:

第一,人格:独立与依附之间。第二,仕途:致君与制于君。第三,文学:独立苍茫自咏诗。第四,命运:应然与已然。

4、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

答案见课件,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答案要点:

1、李杜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杜甫的《赠李白》《春日忆李白》《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诗,充分表现了杜甫与李白的友谊。而李杜友谊表现得最为深沉感人的地方,乃是杜甫在李白遭到贬谪后所表现出的真切的关怀。在“世人皆欲杀”的环境中,杜甫坚定地保持着“吾意独怜才”的信念。这同样具备超出流俗的眼光和向统治者挑战的勇气。如(《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就是颇具勇气,真实感人的好诗。

2、《梦李白二首》作品见课件

乾元二年(七五九)秋流寓秦州时所作。至德而载(七五七)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玄宗第十六子)幕府永王兵败,坐系浔阳(九江)狱,乾元元年(七五八)长流夜郎(贵州桐梓县境),乾元二年遇赦得还。但杜甫不知这消息,因而忧念成梦,写下了这两首诗,诗中充分表现了杜甫对李白遭遇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李杜二人深厚真挚的友谊。

3、《天末怀李白》作品见课件

这和《梦李白二首》当是同时之作。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当边塞,所以说天末。诗中仍表示了杜甫的深切怀念和同情。

4、李杜同游的时间虽然短暂,李杜分手之后,二人交往主要表现为杜甫通过诗歌创作怀念李白,本质上则是杜甫对李白进行解读。这一解读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人初逢洛阳、共游齐鲁时杜甫对李白从激情的崇拜到冷静的反思、规劝。二是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在求仕的屈辱中逐渐感悟到了李白自由人格之可贵。三是乱世飘泊时期,杜甫日渐贴近李白的心灵,在心灵的共振中自觉在人格上追随李白。杜甫对李白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二人人生经历的趋同过程,杜甫经历了与李白相似的人生,最终完成了对李白完整而深刻的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李杜友谊及杜甫的心灵历程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5、试论杜甫在政治思想方面对儒家“仁政论”,“民本论”的继承。

①仁政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德治、理治,要求施仁于民,民本论又是仁政论的基础。因为施行仁政就是要把政事重心放到民这一边来,也就是孟子所谓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孟子`进心下》)仁政论和民本论对杜甫对杜甫政治思想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②杜甫明确主张仁政“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之五”“至上躬仁孝之圣,树非常之功,内则拳拳事亲如有阙,外则悸悸然,求贤如不及„„虽遭明主,必致之于尧舜,降及元辅,必要之于,驱苍生于仁寿之城,反淳朴于羲皇之上”也明确明榜“邦以民为本”,(《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杜甫对前代有仁政之誉君主如: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宣王、汉光武帝、刘备、唐太宗等频频称颂;对历史上那些能够致君以仁的贤臣如:稷、契、伊尹、吕 尚、管仲、乐毅、诸葛亮、魏征、等也极尽肯定。他自己也“窃比稷与契”(《咏怀五百字》),“决心致君舜上”(《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③孔孟把仁政、民本思想具体化了的爱民、轻刑、尊贤、节俭、薄敛、息兵等主张在杜诗中都有具体的表现,特别是薄敛与息兵更成为贯穿杜甫一生的基本思想。

④当然仁政、民本思想并没有使杜甫在仁途上真正有所作为,但却成为他认识社会,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培养了他作为诗人的忧国爱民之情,并促使了杜诗所独有的两大思想特征。其一,从仁政,民本思想出发,诗人总是不满于现实并善于发现阴暗面,这就很自然地促成了杜诗所特有的批判特性之一。其二,接受民本思想就必须把眼光投向人民,关心民瘼,同情百姓,加上杜甫接近底层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切身体验,也就很自然地促成了杜诗的人民性性质。

第二篇:(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

1、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

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____》)

3、百年歌自苦,_____。(《南征》)

4、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___》)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______》

6、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乐游园歌》)

7、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会当临绝顶,_____。(《望岳》)

9、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又呈吴郎》)

10、气劘__垒,目短__墙。(《壮游》)

11、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_______,_______。(《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12、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_______,远行不劳吉日出。(《忆昔》)

13、自非旷士怀,_____。(《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14、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以兹悟生理,_____。(《咏怀五百字》)

17、“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18、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__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而__意识则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19、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20、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__之治及__之治。

21、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兵车行》

22、不作河西尉,_____。《官定后戏赠》

23、国破山河在,_____。《春望》

24、文章千古事,_____。《偶题》

25、赋料__敌,诗看__亲。__求识面,__愿卜邻。《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6、窃笑__喜,难甘__贫。《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7、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____》

28、_____,明我长相忆。《梦李白二首一》

29、_______,簿书何来急相仍。《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30、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戏为六绝句》

31、_______,血污游魂归不得。《哀江头》

32、君不见管鲍贫时交,_______!《贫交行》

33、齐纨鲁缟车班班,_______。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_______。„„(《忆昔》)

34、关于《哀江头》的主旨有两种意见。一是___,一是____。

35、_____,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6、魏征说:“__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__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杜甫属于――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的“忠臣”

37、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____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_____和_____。

38、大道之行也,____,选贤与(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使老有所_,壮有所_,幼有所_,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_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__。

39、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____(忧世)和____(忧生)。40、高帝子孙皆隆准,_______。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哀王孙》

二、默写题

1、望岳

2、登高

3、又呈吴郎

4、梦李白二首其二(浮云终日行)

5、房兵曹胡马诗

6、兵车行

7、《丽人行》

8、新安吏

9、潼关吏

10、石壕吏

11、新婚别

12、垂老别

13、无家别

14、蜀相

15、月夜

16、秋兴八首 其一

三、名词解释题

1、三吏三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3、盛唐之音:

4、杜甫的忧患意识:

5、民胞物与:

6、社会良知:

7、文章憎命达:

8、反诛求:

9、反奢侈:

10、以兹吾生理,独耻事干谒。

11、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四、翻译题

将下面的诗译成白话文

1、《北征》: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五、简答题

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4、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5、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6、杜甫忧患意识的深广性。

7、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8、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9、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10、为什么说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变化?

11、谈谈杜甫宽容精神的表现。

12、杜甫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六、阅读理解题

要求:

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3、《又呈吴郎》所体现的民胞物与情怀

4、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5、杜甫诗作《登高》赏析

七、论述题

要求:

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2、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3、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4、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

5、试论杜甫在政治思想方面对儒家“仁政论”,“民本论”的继承。

第三篇:(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

1、三吏三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3、盛唐之音:

4、杜甫的忧患意识:

5、民胞物与:

6、社会良知:

7、文章憎命达:

8、反诛求:

9、反奢侈:

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4、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5、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6、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

7、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8、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9、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三、阅读理解题(12分)

要求:

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3、《又呈吴郎》所体现的民胞物与情怀

4、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四、论述题(20分)

要求:

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2、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3、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4、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

第四篇:(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答案[最终版]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8分,每小题6分)

1、三吏三别: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社会良知三要素:

忧患意识、批判意识、重建意识

3、盛唐之音:

林庚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说:“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一种青春的旋律,无限的展望,就是盛唐诗歌普遍的特征。”盛唐之音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4、杜甫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类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时,这种意识往往表现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在杜甫的忧患意识中,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而壮志难酬的遭遇使得诗人心灵时时蒙上时不我待的阴影,其忧生之嗟便带上了迥异于其他忧生诗人的紧迫感。

5、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6、社会良知:

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他们一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他们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

7、文章憎命达:

(好)文章不喜欢命运通达的人。(意即生活的磨难和坎坷会产生思想深刻的文章)

8、反诛求:

诛求,责求,需索,一般指过分的索取。政府对百姓的索取。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9、反奢侈:

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

答案见教材P83-89页

答案要点: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2、杜甫属于哪一类忠臣?

答案见教材P95-99 答案要点:忠臣有三种类型:

1、愚忠----绝对服从;

2、谏诤而任怨----谏过匡邪又扬善隐恶;

3、谏诤而不任怨----谏过匡邪而扬善不隐恶。杜甫属于第三种。

3、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主要表现。

答案见教材P77-89页

答案要点:一是对“同胞”生命的关怀,这是属于终极关怀的内容; 二是对生活苦难的关切,此问题与政治密切相关; 三是对无助的弱者的同情和帮助;

四是对上层人物经历由盛而衰的境遇表示宽恕与同情

4、杜甫民胞物与情怀的思想渊源。

答案见教材P77-89页

答案要点: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仁学”。仁学,从自身修养的完善看,它要求提高个体的道德境界;社会义务看,它要求个体以“仁政”为理想参与政治。

仁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以仁之内核“恕”为准则行事,推而广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从而形成宋儒所总结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胸怀。

5、谈谈杜甫用典与生命悲感的表达

答案见课件

答案要点:杜诗写贫病,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从而形成特有的表达方式,即以“原宪贫、长卿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

杜甫写病则多以司马相如自喻。

司马相如又是“不遇”的象征.贫、病、不遇,构成了杜甫生命忧患的内在逻辑。

6、杜甫忧患意识中的深广性。

答案见教材P11-18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政治忧患与其经历密切相关,随其历世之深成正比。从“长安十年”起,杜甫的政治忧患就愈来愈明显、愈深沉,至直终老。

杜甫的忧患是深广的,他常常“百忧复相袭”(《送率府程录事还乡》),“独立万端忧”(《独立》)。

忧患群盗纵横,战伐不已; 忧患诛求不已,国运艰难; 他忧主上昏庸,大权旁落;

进亦忧,退亦忧,百忧集于身,悲歌动地吟。

诗人一身正气,对社会政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拥有一片真诚。他虽仕途多舛,一生不达,却“物性莫夺”,始终不渝地保持着对现实政治的关心,时时刻刻关注着朝廷的决策,考察着朝政和得失利敝,了解着风俗民情,忧心忡忡,至死未悔。

7、杜甫忧患意识中的预见性的具体表现。

答案见教材P11-18页

答案要点:杜甫的忧患意识中常常含有深刻的预见性,这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先忧后乐的知识分子的清醒和敏锐。当杜甫在仕途上屡经坎坷时,他就用笔记录下情感的历程、深广的忧愤,以及敏锐感受到的大唐帝国的种种不祥之兆。杜甫的政治忧患,首先是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患。《北征》的描写反映了借兵回纥忧虑 《留花门》已经预感花门之乱的必将发生。《遣兴三首》对用“降虏”讨贼平乱表示忧患。在“和亲”问题上,杜甫表现出远见卓识。首倡复兴儒学,对汉文化的衰微忧心如焚。

8、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

答案见教材P73-75页

答案要点: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其艺术感染力却大大不如杜甫。其原因有二。

一是仿作。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

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

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

白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但毕竟自己“不饥不溺”,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9、从《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到《哀江头》,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有何变化? 答案见教材P90-94页

答案要点:杜甫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当上层统治者违背民意,倒行逆施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憎恶之情,大量的批判现实的作品,由此而问世。《丽人行》、《咏怀五百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叛军肆凶,危及国家民族,统治者也尝到自己酿下的苦酒时,杜甫对他们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即从普通人的角度审视他们所经历的不幸,从而流露出恻隐之心,表现出宽恕之情。哀江头就是这一类情感的代表作。

在前二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杜甫对杨的感情,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当其身为贵妃,而其身不正时,杜甫“怒其不正”,当其率先尝到苦果,与唐玄宗生离死别,“去往彼此无消息”时,杜甫又“哀其不幸”,为其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不过,杜甫并未为此而放弃他的批判意识。只是在此时此刻,他面对的是不幸者,而且是唐王朝和汉民族不幸者的代表。因此,他宽恕了死者,并为之伤悼。

三、阅读理解题(12分)

要求:

1、结合课件或教学参考书,将这一段文字落实到字句,掌握关键字词句。

2、简述作品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原意。

3、结合课本,理解这一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适度发挥。

1、结合作品《哀江头》和《哀王孙》理解杜甫的宽容精神

答案见教材P90-94页 答案要点:

《哀江头》作品见教材P91页:诗抚今追昔,对国家之兴衰,颇多感伤;对李杨之爱情,颇多哀悼。

《哀王孙》作品见教材P93页:诗中对被玄宗遗弃的王孙的困苦生活颇多哀怜,表现出的是杜甫博大深沉的民胞物与情怀。

分析见教材P91-94页:在前诗中,杜甫直刺诸杨骄奢,祸国殃民。而当杨贵妃惨死马嵬,血污游魂,杜甫却为之深哀。诗人为唐朝的几近崩溃而深感沉痛,为杨贵妃作为这大变局的牺牲品而倍感哀伤。

杜甫对杨贵妃的态度,随其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对杨贵妃如此,对其他王孙公子亦然。写于同时期的《哀王孙》也颇见杜甫的宽恕之道。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精神

答案见教材P73-77页 答案要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品见课件 分析见教材P75-76页

诗人此时,寓居成都草堂。这是他饱经战乱,历尽艰辛之后的一个短暂旅居时期。茅屋实为一象征性意象,它是诗人贫困、潦倒、漂泊的写照。

这个茅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它不可能让诗人的身心得到安宁,它抵抗不住苦风凄雨的侵扰。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杜甫想到的不是用青砖黑瓦的温暖的小屋来取代这“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陋室,而是想到天下的寒士此时的艰难处境。

杜甫幻想有那么一天,天下的寒士能住进温暖如春的大厦,欢颜渡日,自己也免遭这饥寒交迫之苦。他愿为这一理想的实现作出牺牲,颇有一点“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从而,显示出诗人的人性的光辉。

由自己的不幸,想到天下人的不幸;为了解脱天下人的不幸,而宁愿自己承担不幸,就是杜甫之所以成为杜甫的重要一面。这种博大的胸怀是杜甫受到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主要原因。

3、《又呈吴郎》的民胞物与情怀

答案见教材P77-90页 答案要点: 作品见教材P82页

分析见教材P77-90页

对弱者的同情,对无助者伸出温暖的手,是杜甫民胞精神的最大特色。诗写于杜甫漂泊到夔州的第二年(大历二年,767)。

这首作品的激动人心,在于它反映了诗人仁爱的胸怀和崇高的品德,诗篇充满了温情,充满深厚的仁慈,它超越了孟子推扩仁爱的爱有差等的观念。

4、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答案见教材P73-77页 答案要点: 作品见教材P74页 分析见教材P74-76页

《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诗中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

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杜甫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由己悲念人悲,由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四、论述题(20分)

要求:

1、观点要明确,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但要自圆其说。

2、论述要全面深刻,能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

3、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逻辑性较强。

1、为什么说杜甫的文学思想属于盛唐文学转变时期的文学思想?

答案见教材P146-151页

答案要点:因为盛唐文学的主潮一是崇尚风骨,在作品中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大量。二是追求兴象,向往一种兴象玲珑的完美的诗歌境界。三是追求自然的美。

而杜甫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

一、写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与理论主张;

二、方法上追求严格的写实与主张传神,以及提倡苦学,功力;最后是创作上的集大成与理论上的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戏为六绝句》)等内容。

具体而论: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诗所反映的内容,此前大多是由文或赋来记述的,杜甫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增强了诗歌的功能,由审美而审丑,给诗界带来了革命。

与杜甫深沉复杂的情感相适应,杜诗的诗艺也变化多端。杜诗的句法变化莫测,新构迭出。

加上深厚的思想内容,从而形成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而这种风格与空灵飘逸、青春浪漫的盛唐之音相比,明显是一种变化。

杜诗反映了唐诗美学风格的重要变化:从轻松飘逸到沉郁顿挫。而这正是杜诗反而不入时,因而冷落于当世的一个微妙因素。

2、论杜诗批判现实的主要内容

答案见教材P38-48页。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要点:首先表现为反战思想。杜甫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对“战争”――不管是扩张战争、侵略战争还是平叛、平乱(当然,主要是对**者)――所带给人民的巨大痛苦,有清醒认识和自身的深刻体验,由此而产生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

其次是反“诛求”。杜甫在批判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时,常常把“诛求”作为与战争有关的一个社会弊端加以批判,从而体现了诗人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反奢侈。杜甫反奢侈矛头直接对准上层统治者。反诛求是提醒统治者不要将“王臣”逼为“盗贼”,反奢侈则是警告统治集团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自食其果。

杜甫还对贫富不均的现象进行批判。对贫富不均的批判,杜甫往往针对统治阶级的掠夺性质,并同时表现出对被剥削民众的深厚同情。

3、试论杜甫的悲剧命运及其启示

答案见教材第八章P132-156页。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要点:

第一,人格:独立与依附之间。第二,仕途:致君与制于君。第三,文学:独立苍茫自咏诗。第四,命运:应然与已然。

4、结合具体的作品论李杜友谊

答案见课件,答题应结合具体的作品作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要点:

1、李杜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杜甫的《赠李白》《春日忆李白》《饮中八仙歌》、《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等诗,充分表现了杜甫与李白的友谊。而李杜友谊表现得最为深沉感人的地方,乃是杜甫在李白遭到贬谪后所表现出的真切的关怀。在“世人皆欲杀”的环境中,杜甫坚定地保持着“吾意独怜才”的信念。这同样具备超出流俗的眼光和向统治者挑战的勇气。如(《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等就是颇具勇气,真实感人的好诗。

2、《梦李白二首》作品见课件

乾元二年(七五九)秋流寓秦州时所作。至德而载(七五七)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玄宗第十六子)幕府永王兵败,坐系浔阳(九江)狱,乾元元年(七五八)长流夜郎(贵州桐梓县境),乾元二年遇赦得还。但杜甫不知这消息,因而忧念成梦,写下了这两首诗,诗中充分表现了杜甫对李白遭遇的深切关怀与同情,李杜二人深厚真挚的友谊。

3、《天末怀李白》作品见课件

这和《梦李白二首》当是同时之作。天末,天的尽头。秦州地当边塞,所以说天末。诗中仍表示了杜甫的深切怀念和同情。

4、李杜同游的时间虽然短暂,李杜分手之后,二人交往主要表现为杜甫通过诗歌创作怀念李白,本质上则是杜甫对李白进行解读。这一解读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二人初逢洛阳、共游齐鲁时杜甫对李白从激情的崇拜到冷静的反思、规劝。二是困居长安时期杜甫在求仕的屈辱中逐渐感悟到了李白自由人格之可贵。三是乱世飘泊时期,杜甫日渐贴近李白的心灵,在心灵的共振中自觉在人格上追随李白。杜甫对李白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二人人生经历的趋同过程,杜甫经历了与李白相似的人生,最终完成了对李白完整而深刻的解读。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李杜友谊及杜甫的心灵历程可以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十八大报告学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人民不同于民,民是相对官而言的,人民是相对阶级敌人而言的。

自从党接受斯大林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观点以后,党就看不到客观存在的阶级敌人了,即使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只是看到主观存在的阶级敌人,例如毛在文革时期的继续革命理论也只是针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阶级敌人思想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否定毛的文革基础上展开的,完完全全地否定阶级斗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是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而只是党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即中共经过对中国引进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假社会主义(即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初级阶段)长期(1953~1978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取得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高级阶段(即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延长了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在中国的统治寿命。

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的专制社会,在社会制度方面,比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民主社会都要落后。

2.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4.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

三、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形成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为人类的民主事业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

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何认识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正式确立。

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等问题进行大量研究,为人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协商民主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它与选举民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请就正确处理好政府和 1

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第四,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7.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成果,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中共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的基本共识。

从1994至2007年10多年的探索、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和确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又快又好为理念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又好又快的新理念为导向、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和战略为标志的理论成熟和战略定型阶段。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8.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了怎样的战略部署?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

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

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

9.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及着力点。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悠悠万物,民生为大。改善民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论和动力论的高度统一。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及时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利,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经济发展的内涵应该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民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事,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民生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新亮点。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试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

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意的回应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经历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保生态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提高生活品质、希望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宜居的环境、吃上放心食品的美好期待。

11.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制度,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

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的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12.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

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遵循的是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文化的复兴,而且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它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把我国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制衡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13.试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3月17日,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并看望焦裕禄的家属。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习总书记这样做,具有很强针对性。

二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有两个基本纽带,一个是现实利益,另一个是价值观。关于利益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党和政府已经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提出了通过调整和改善利益分配格局的对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导致共同信念淡漠、社会凝聚力下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好比社会机体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个齿轮,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政治进步,三是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

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肩负着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物质生活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标识着人的全面发展状况和程度的只能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离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没有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全部思想史,进而也就没有人类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全部实践史。离开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具体体现为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

五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担负着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当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斗争。因此,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党能否在意识形态领域牢牢掌握主导权,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凝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请结合以上内容谈谈我们党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腐败问题,是横在我们改革发展面前的一只“拦路虎”,是最典型的社会毒瘤,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如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呢?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构筑反腐败思想教育预防机制。

二、构筑反腐败监督机制。

三、构筑反腐败惩治机制。

四、构筑反腐败发现机制。

五、构筑反腐败组织机制。

15.结合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

顶层设计一般指的是从最高层次上去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是在同一个意义上说的,总体规划当然是由顶层来做的,需要宏观思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在于,由于顶层站得高,因此它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和了解,这是下层所不及的。此外,当需要有一个整体性的、全局性的规范的时候,也只有上层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比如,从我国改革的实践来看,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可以说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当然这并不否认下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一系列创新的做法为最终的顶层设计所做出的贡献。顶层设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意识形态,二是实践。改革若有理论指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某一时空的产物,它会受到这一时空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指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对于一个社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究竟如何具体地运行,马克思无法提供现成的答案。事实上,我们在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还可以看到列宁对管理未来的苏维埃国家的一些比较浪漫的看法,这是因为列宁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苏维埃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列宁才知道管理国家并非易事,以至于他在后来提出了向资产阶级专家学习的口号,提出要悬赏两本行政管理的著作。由此可见,理论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

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比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探索,没有桥,也没有路线图,只能靠摸石头的方式前行。二是指方法,由于不知道水深水浅,只能通过摸石头的方式前行,摸不到,停一下,以免掉到深水里去。这种方式通常也被称为渐进方法。这两方面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提是没有桥和路线图。这里可以把桥或路线图比作是理论,摸石头比作是实践。有理论的指导,实践不一定以摸石头的方式进行。但是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要过河,摸石头不失为一种可以采取的方法。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方法,在我们的改革设计中受到了最大的青睐。我们采用的初始路径是渐进路径。初始路径选择的重要性,在于它会形成路径依赖。沿着既定的路径,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渐进的改革和创新在增进获利的同时带来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对渐进改革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在没有或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实践先行的做法是必须肯定的,不见得没有桥和路线图就不过河。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渐进的改革方法在相当程度上也是有效的。在未来的顶层设计中,我们或许在某些方面可能还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摸石头有巨大的时间成本问题。此外,摸到的石头也有可能指引你往后走。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产生理论,产生过河的路线图,否则我们或许到不了彼岸,或许最后又会回到此岸,或许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到达彼岸。在这里,理论的重要性、路线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这就要求改革的顶层设计打破框框,在自身和地方的实践上进行理论的提炼和突破。理论的突破也是一种创新,这一创新首先要打破自身思想的禁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与时俱进的品格。其次,也要求改革的顶层设计摆脱改革的渐进路径依赖。这种路径的优点在于,由于没有政策上、做法上大起大落的变化,它可以保持稳定。但是,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打破稳定的举动。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体。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哪怕新的体制较现存体制更有效率。采用渐进方式的一个考虑无疑是保持稳定,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这种考虑也是对某种利益的迁就和容忍,以至于渐进方式到时候无法再进。这也形成了一种改革变得越来越难的状况。由于没有勇气以坚决的方式打破这一利益格局,原有体制的痛还是在痛,而且是长痛。因此,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改革路径的选择上,需要选择渐进路径,但有时也需要选择突破的路径,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舍此,改革就很难向前推进。

下载《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选题 1. A2. D3. A4. B5. A6. C7. C 三、多选题 1. BC2. BCDE3. BCE 四、简答题 答案详见教材正文。 五、论述题......

    《唐宋词研究》复习思考题

    (0084)《唐宋词研究》复习思考题 一、默写 柳永 雨霖铃秦观 踏莎行 辛弃疾 摸鱼儿 温庭筠《更漏子》 姜夔《扬州慢》 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 柳永《八声甘州》 周邦彦《......

    2013年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答案

    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 一、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为何从“保增长”转向“稳增长”? 当前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是长期原因:中国总人口中劳动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思考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word

    603工作室---政治复习资料 思考题 导论 1思考题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12年最新复习思考题答案,个人精心整理!(五篇范文)

    22.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成为热门词汇的同时,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也在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执政成就,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220)《社会保障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

    毛概复习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2012年上) 第八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制度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