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市场: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华盛顿共识”:由以华盛顿为基地的机构设计给拉丁美洲国家的各种政策建议的最低公分母,其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北京共识”:“北京共识”包含三个重要的原理:创新的价值;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理论。
产权: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指对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公司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位个人生产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
“股东至上”逻辑:企业行为的决定者是企业主,是提供物质资本的出资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出资人利益的最大化,出资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最有效率的,资本雇佣劳动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
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
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元经济结构: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思考题: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1)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
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目标。个人自由的真正实现不能离开集体,只有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基础上对生产进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人类社会才能真正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2)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阶级对立和社会发展的无政府状态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因而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途径。
(3)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而且是社会成员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4)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灭,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能够实行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分配。
(5)在共产主义两个阶段中分别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性质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发展阶段,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再其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2、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答:(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则遵循产权规则,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决策分散化
分散化的家庭和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给定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对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独立地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等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并承担相应的经济后果。
(3)自由和平等竞争
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所有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人的地位和机会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他们在机会均等、公平交易准则的约束下自由地参与市场竞争。
(4)市场价格协调微观决策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自动协调微观决策。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塑市场竞争主体
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为核心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实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对于有关国计民生的行业,国家应该实施有效控制;对于竞争性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应该逐步退出。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三是对于大型竞争性国有企业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股份制改
造,建立规范化的现代企业制度。四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五是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六是以改革促管理。
(2)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优化市场环境的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完善除了市场主体必须产权明晰、具有硬的预算约束等特征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
(3)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二是明确经济政策目标,优化经济政策工具,提高经济政策效率。三是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和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四是尽可能使政府的政策及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透明性,从而引入公众对政府行为的必要监督。五是政府应成为遵守法律的楷模,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并努力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律环境。六是实行国民待遇与非歧视原则,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4)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要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按下率标准进行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政府可以通过着眼于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维护社会公平。
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免的(4)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
5、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答:(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表现出来的;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表示占有主体对占有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2)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6、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答:(1)国有资产的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通过在国家层面上把政府职能与资本职能分开来构造出政企分离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机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为经营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地监控行使国有资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创造必要的条件。
(2)国有资产的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控股权分散化。第二层次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
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3)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在股权分散化的基础上,在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与股份公司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它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化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可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创造出基本的条件。
(4)国有资产的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公司产权独立化后,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公司法人机构在利润最大化目标趋势下经营法人资产,实现所有者权益。该层次的目标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资产营运效率。
7、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的特征
答:(1)通过企业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一对一的谈判确定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经营者的自主权由政府直接授予。
(2)经营者一旦获授权经营者独立行使决策权,政府作为所有者主要通过职位的晋升、精神鼓励及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来激励经营者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
(3)尽管处于激励的考虑,经营者也通过职代会和工会赋予职工某些权利,但经营者作为法人代表,在企业所有权的分配中处支配地位。
(4)由企业主管部门充当经营者的监督者,以保护国有产权。
(5)政府监督经营者的主要手段是任免经营者和参与或干预企业的重大决策
8、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答:(1)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中通行的是劳动标准,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通行的是所有权标准。第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的结合,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9、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答:(1)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 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第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第三,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3)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第一,科学发展观为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目标价值。第二,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
10、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答;(1)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过程,而且也是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引发劳动生产率突变和提升的过程。
(2)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4)逐步废除二元户籍制度。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劳动力在城市的优胜劣汰而不是人为设置转移障碍,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城市准入资格,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统一为“居民户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转移。
11、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之间的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区域?
答:(1)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经济增长会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而带动物价上涨。为了控制物价,就要抽紧银根,这又会降低投资者的预期利润率和投资需求,从而使经济滑坡。因此,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经济增长目标与稳定物价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关系。
(2)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常常需要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等途径来实现,由此就会引起物价总水平上升,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紧缩货币供应量,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由此又会引起失业率的上升。
(3)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效率原则要求对提供和创造不同效率的人们给予有差别的报酬,平等原则要求缩小收入差距。强调效率的结果会拉大收入差距,但收入均等化又会因缺乏足够的刺激或动力而影响效率。
(4)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国内均衡主要是指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国际均衡主要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常常会导致工资率的提高和国内收入水平的上升,从而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12、对外贸易如何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
答:选择外向型发展战略,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外开放来突破工业化的约束。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在它配合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或者说,工业化是对外贸易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杠杆。由于,可以界定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利用开放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趋势,基于劳动成本优势构建我国开放背景下的工业化模式。基于劳动成本优势这一共同的基础,构建相互关联的外贸战略和工业化模式,这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使制造业出口得到高速发展,制造业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以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的转移趋势使得我国的工业在出口带动下迅速发展。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与框架。
7.什么是过渡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
8.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0.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
12.理解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3.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4.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15.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与完善?
16.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18.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19.评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1.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22.论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23.试评析中国新发展观。
24.评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5.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6.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如何看待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关系。
28.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
29.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0.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
31.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3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政府干预。
33.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34.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 劳动的社会性质。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 动量成比例。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
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 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
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
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
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
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
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按劳分配是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这样阶段劳动的社
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 的,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 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
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
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
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
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生产条件的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
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
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
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
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
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
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 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 化。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
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 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
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
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
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
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__________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 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
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
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
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
人要参与收入分配都必须以提供生产过程需要的要素为前提,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取得的收入要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社会扣
除和按劳分配要通过企业的分配来实现,也就是说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在作了
必要的扣除后,才能在不同劳动者之间进行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劳动者取得的收入
多少不仅取决于个人劳动的情况,而且取决于企业联合劳动效率的高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 越高,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越多,劳动者个人获得的收入相应就越多;反之,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收入就越少。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
在微观收入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
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
公平和社会和谐。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
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
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
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为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按均等化原则,提供公共服务(概念)。
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公平有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之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生产条件的分配相联 系,并由生产条件的分配所决定。再分配中的公平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相联系。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既要重视再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也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 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能否在双重意义上公平分配是能否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
决定性因素。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根源于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在
缺乏规范制度约束下实现市场化分离和经济性分离,造成了客观生产条件进而收入在社会成员 之间分配的不公,主观生产条件的拥有者在不享有统一权利和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走向市场,其
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值或价格,主客观生产条件由于市场分割和制度障碍而难以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均衡分配,进而加剧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分配的不公。因此,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__________不公,必须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微观基
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一,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 余。
第二,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为此,应在户籍管理等各个领域取消对农民的歧视 性制度规定。
第三,取消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首先要打破垄断,消除部门
间进入障碍;其次要消除与主观生产条件相联系的身份制、等级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最后要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第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第四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河北地质大学MBA课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感受
吴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回顾和展望了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迈向互利共赢的开放之路。
自己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但是说起什么是市场经济,自己依然是一头雾水。通过吴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门课的讲授学习,使自己掌握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基础,也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课堂上的我听得十分认真,对于经济社会一些粗浅零散的观点和看法被有机的组织和联系了起来,一些曾有过的朦胧的认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印证,困惑许久的疑问得到了答案: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吴教授见识广博,目光锐利,视角独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之透彻,令人钦佩不已。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从每次课上的热烈气氛和每次下课时同学们自发响起的热烈的掌声,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这门课程以及对吴教授的认可。
当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诚信原则的规范上、经济纠纷的解决上还存在着不足。但是,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会更加的蓬勃。作为MBA学员,内心的渴望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完善知识体系,能够对于大至国计民生国际形势,小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经济生活各方面作出分析判断,能够看得清、认得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程将国家政治、经济,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各个方面要素做了全方位的阐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开悟”,吴教授教授慷慨激昂的十天授课,我深有体会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我而言,听课之后在认识上、思想上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同时也更加地庆幸能选择河北地质大学MBA,能有机会感受名师风范,体味真知灼见。
第五篇:第八章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答案详见教材。
二、单选题
1.A2.D3.A4.B5.A6.C7.C
三、多选题
1.BC2.BCDE3.BCE
四、简答题
答案详见教材正文。
五、论述题
答案详见教材正文。
六、案例分析题
启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我国零售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文化体系,规范企业文化制度,保障文化的具体落实,形成整个零售业良好积极的文化氛围。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顾客,时时刻刻为顾客需要着想。
(2)以人为本,重视企业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通过改进技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4)保障产品质量,诚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