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 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上述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等。
(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理论,关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理论,等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包括以下主要的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了,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要坚持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具体情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但必须注意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些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特殊的历史条件、价值体系和利益要求。因此,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借鉴和吸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第二篇:经济理论
(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3月9日完成了他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之后,“自由主义经济”就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经济运行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市场就是万能的上帝,而政府的角色只应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
——左大培《浅析市场万能论的错误》材料二1936年凯恩斯在观察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概括材料、二所代表的两种经济思想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4分)
(2)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2分)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四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中国保险网(2001年)
(4)在材料五中,前苏联政府推行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特点?(2分)
材料六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4年《中共十四大报告》
(5)材料六表明1994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是什么?(2分)从1994年至今,这一重大突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6)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2分)
【解析】
(1)政府职能:材料一认为政府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不干预经济生活)。(2分)材料二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2)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2分)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4分)
(3)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②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4分)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
(5)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成效: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wT0。(2分)
(6)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分)
第三篇: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
循环经济理论学习体会
学习《现代城市管理学基础教程》,我收益良多,其中的循环经济理论一章对我的 启发最大。
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环节。我觉得,要搞好市政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立足于整个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大生态、大循环理念,精心构筑形成“三个循环经济圈”,探索出了一条市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企业生产“减量化”形成小循环圈。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中,我县引导企业树立“资源有限、节能无限”的观念,要求企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小循环经济圈。具体做法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模具、文具、汽车配件、灯具、五金机械、电子电器六大特色行业,在重点行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切实提升产业层次,减少企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
园区产业“组合化”形成中循环圈。产业组合化是促进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有效形式,园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组合”的理想载体。在现有产业结构与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学的原理,针对产业链缺损部分,积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延长生产链条,使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完善循环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电厂从立项起就运用循环经济理念,环保投入经费,运用了封闭式罐存储、高效除尘、烟气脱硫、脱硝等国内最先进的环保技术,成为全国生态环保项目的样板。发挥电厂的优势,实现企业间的共生耦合。同时着力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以沼气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为纽带,形成了“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区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实现转化,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有效转化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化”形成大循环圈。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目的,而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最终是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市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资源开发与科学利用相统一,努力在市域打造大的循环经济圈。具体做法是:加快生态工程建设,投足量资金,相继建成一批生态基础设施。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分期分批对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治理,搬迁和关闭工业企业污染源,有效控制了工业污染。积极倡导节能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活动,近年来全市关闭了一批粘土砖瓦企业,发展新型墙材企业,推广应用新型墙材,节约、保护很多亩土地。
第四篇:浅谈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
浅谈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
经济法一零级三班:韩崑
20100540306
通过对邓小平同志的十篇选读文章的阅读,我对最为感兴趣并且因此更为注意的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但在阅读了众大师的观点后仍觉我的观点还是很浅薄的,因此只在这篇文章中尝试性地浅谈一下我对邓小平同志经济理论的认识,如有什么不妥之处还望老师海涵并稍加指点。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出发点或者说理论基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一理论上的,也就是说,邓小平同志是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进而提出一系列针对我国当时经济发展乃至未来经济趋势的经济理论的。这一出发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观点,通过以解放生产力为目的的生产关系变革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再通过已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共同完善进步,使得生产力得到进步与升级。在这个过程当中,生产力的变化与生产关系的适应变化是前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共进是过程,而最终达到的目的即需要实现的结果是生产力的进步。这样的论述以“解放、发展、再解放、再发展”为基本思路既继承了马列毛思想的精华也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支持,可谓继往开来。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在系统展开之前通过《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表述,论证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社会意识形态与
计划、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的关系进而解决了人们在经济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层面的顾虑,不啻一明智而有先见之举。虽然现在看来计划经济模式犯了片面看待经济调控手段的错误,是必须被有计划、市场两只手手拉手往前走的经济调控模式取代的,但当时此举冲破旧有的意识形态束缚进而促成我国经济迈步向前还是颇具胆略与气魄的,壮哉壮哉!
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现实背景或者说实践土壤在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准确分析判断。对于国内的经济形势,邓小平同志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南巡讲话》中有所论述,归纳起来,邓小平同志认为经济底子薄、部分资源丰富但未合理利用、部分资源缺乏、左倾错误的破坏影响仍在、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阻碍,是需要弥补的,这也正是我国要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内在原因;而对于国外形势,邓小平同志在《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一文中有所论述,此文从经济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是可以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一起为世界经济的现代发展提供促动力甚至驱动力的。在这里邓小平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进行分析,画龙点睛地提出了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外在原因。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是和现实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落脚点在于经济层面的改革开放。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我是这样理解的:它以对内改革经济体制,发掘适应各产业各地区不同实际情况与需求的发展思路与道路以及对外招商引
资吸收技术进而使民族的走出国门为基本内容;以调研规划、先试点后推广为基本方法;以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分阶段地实现温饱、小康、富裕、共同富裕为基本目的,以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最终目的;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绳。
总而言之,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高瞻远瞩而又脚踏实地、继往开来而又以民为本地为我国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并在具体工作中落到实处的理论要求。
第五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河北地质大学MBA课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感受
吴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回顾和展望了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迈向互利共赢的开放之路。
自己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但是说起什么是市场经济,自己依然是一头雾水。通过吴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门课的讲授学习,使自己掌握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基础,也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课堂上的我听得十分认真,对于经济社会一些粗浅零散的观点和看法被有机的组织和联系了起来,一些曾有过的朦胧的认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印证,困惑许久的疑问得到了答案: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吴教授见识广博,目光锐利,视角独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之透彻,令人钦佩不已。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从每次课上的热烈气氛和每次下课时同学们自发响起的热烈的掌声,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这门课程以及对吴教授的认可。
当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诚信原则的规范上、经济纠纷的解决上还存在着不足。但是,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会更加的蓬勃。作为MBA学员,内心的渴望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完善知识体系,能够对于大至国计民生国际形势,小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经济生活各方面作出分析判断,能够看得清、认得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程将国家政治、经济,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各个方面要素做了全方位的阐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开悟”,吴教授教授慷慨激昂的十天授课,我深有体会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我而言,听课之后在认识上、思想上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同时也更加地庆幸能选择河北地质大学MBA,能有机会感受名师风范,体味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