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其主要任务和内容来看,它是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以其基本特征以及诸方面基本内容的有机配置形成了自身的科学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资源配置方面的基本问题。用这一理论自觉地指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自己宏伟的经济发展目标。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关键是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我国的经济建设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地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使有国家宏观约束的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活动既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又具有透明度与可调性;就是要研究和解决、加强与改善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方式和方法,把握好力度与时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问题上,经过了一个认识不断完善与深化的过程。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讲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等观点。之后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市场经济”,提出“正确把握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核心”。1993年春,市场经济被载入宪法。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理论正是在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中,得以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第二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一 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的起步。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了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自己道路的思想,并对苏联的模式和苏联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的见解。同时还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重要文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艰难曲折中得到了发展。
第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十六大以来,准确分析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公平正义等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调节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过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二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将实行按需分配原则,低级阶段则要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上述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等。
(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理论,关于做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理论,关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关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理论,等等。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内容包括以下主要的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基本的了,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还有许多未知的必然王国。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是要坚持其中的某一个具体的观点或结论,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原则,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中国的具体情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需要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但必须注意的是,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运行的一些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它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特殊的历史条件、价值体系和利益要求。因此,对于西方的经济理论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地借鉴和吸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坚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论述
论述
1.论述/简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基础?为什么会出现?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分工。
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势,这些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各自是完全独立各自的权利和责任。3.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改革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职工收入分配的工资化、货币化和公开化,规范职工收入结构,抑制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快增长。4.创造条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5.健全法制,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垄断行业监管制度。
7.※简答、论述题: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更加健全。
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4、“走出去”战略的含义:是指到境外去投资办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加入WTO的的,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是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换关系。
其次,是因为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公有制形式组成的。都有自己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商品经济形势。
再次,决定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承认各个企业是商品生产者,给它们以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独立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2.论述/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论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答上)1.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2.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4.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5.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3.论述/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论述答上内涵)
目前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1.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2.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3.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4.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
4.论述:※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必要性?(论述题条件也答上)
1.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2.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3.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保持总量平衡、促进结构优化的客观需要。4.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消除两极分化,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客观需要。
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1.培育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主体。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3.除公益性垄断产品外,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实现。4.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方式选择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必要条件。5.论述/简答: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正确认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1)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为基础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其他资产归私人占有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在私营业主和雇工之间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2)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3)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依附于公有制经济。(4)外资经济即外商投资经济,它是指外国投资者依据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以合资、合作或独资三种形式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势。(5)积极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我国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解决就业,培养人才,增加税收,扩大出口,打开国际市场。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理论。(2)市场经济的理论。(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3.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离不开公有经济,也离不开非公有经济。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抑制非公有经济两大弱点的有效办法:1.加强宣传教育、执法力度。2.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鼓励。
3.创造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
主要营造三个环境:(1)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2)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有法必依的法制环境。6.简答/论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基本措施?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将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直接干预企业和社会的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规定规则、政策引导、依法监督等方面。2.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明确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必须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客观上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2)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由于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经营方式的存在,即使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也不可能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而需要有其他分配方式作为补充。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市场经济,经营者必然面临市场风险,也有市场机遇,从而出现风险收入、经营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得到相应的分配收入。
(4)在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就能保证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分配制度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它能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9.※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1)积极作用:(a)有利于全球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与整合(b)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c)在促进全球竞争的同时,推动了全球合作。(2)负面效应:(a)南北差距日益扩大(b)世界性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
(3)正因为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效应,从而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二、论述题: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并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2、我国经济转变方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发展既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又要强调经济“质”的提高,既是数量概念,又是质量概念,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最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及其应用。
四、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
五、自然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
六、开放性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或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缓解资源短缺压力。
2、实现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3、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
4、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5、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1、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2、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2、在处理工农城乡收入关系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土地等要
发展契机,采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1、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2、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加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可以缓解国内各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得份额,扩大产品的实现空间,突破需求限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也可以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了解和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规则,提高在新形势下处理经济事务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来发展我国经济,从而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第四篇:2013年省委党校研究生入学考试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
资源配置指采用一定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合理资源配置指以一定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求,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经济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
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资源配置的问题。(辨析)正确其理由: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可以利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因为社会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资源的稀缺性反映的事实是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好资源配置的问题。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把稀缺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种产品和劳务上去。商品经济的产生:人类社会经济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过程。自然经济是直接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各生产单位之间没有经济联系是一种缺乏交换的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逐级出现了以交换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辨析)正确,其理由: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社会分工。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之间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由此产生了交换的必要。社会分工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由于属于不同所有者,彼此想得到对方的产品,就只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所以说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生产要素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产权关系明晰化;市场体系完善化;交易过程规范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保障制度社会化;经济管理法制化;经济运行国际化。
竞争规律及作用:指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为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产销条件或投资场所,以获取最大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较量的规律。作用一是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得以贯彻,二是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三是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价值规律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得到贯彻。(辨析)正确
当商品供大于求时,竞争主要在卖者之间展开,卖者争先出售商品,造成价格下跌;当商品供不应求时,竞争主要在买者之间展开,买者争先购买商品,造成价格上涨。竞争的结果是中等生产条件,也是大多数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时间被社会承认为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价值规律得到贯彻。
市场机制的缺陷:一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市场微观平衡问题,宏观总量和结构失衡只能由宏观调控解决;二是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不能有效反映过吗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结构三是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诱发一些企业效益好,而社会效益差的企业的发展,浪费社会资源;四是公共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五是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为准则,会导致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六是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殊性: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特殊性: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把人们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共同点,又有区 1
别。其共同点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区别则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既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五个主要环节以及与之相适宜的法律体系构成。
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其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征。所有的企业都应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平等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改革,塑造充满活力的市场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只能,运气诸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困难,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这一基本框架既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又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突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表明了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占有生产资料是人们进行生产的物质前提,从表面看是人对物的关系,其实质是通过人对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在结构:指一种所有制体系所包括的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体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四权又集中概括为所有权和经营权。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结构: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上并存的各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占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经济决定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我国社会多做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1.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社会化程度不高,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这种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要求在市场关系方面有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独立所有权的企业充当市场主体,他们的正常运作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单一的经济成分所形成的生产力,不足以满足社会的多种要求。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是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迫切要求。
4.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也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我国的建设必须在坚持自力更生、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实行对外开放,允许和鼓励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我国投资,同我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创办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促进我国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形式:
1.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是同高度的社会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全民所有制。
国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一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二是通过控股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三是通过改革达到更高劳动生产率的示范作用。
2.社会主义集团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指由于企业产权流动和重组,在不同所有制成分的横向经济联合基础上由多种所有制成分联合而形成的新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关系的基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三是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不同地方,不同产业会有所差别。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财产权构成的组织形式和资产运营方式,是经济活动主体的财产权力、利益、责任的特定制度安排。主要有五种方式:一是股份制;二是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三是企业拥有独立产权,实行承包经营;四是国家所有,租赁经营;五是股份合作制。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与个人
产权:由社会或法律规定保护的一组财产权利。这些权利包括财产的占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产权特征:一是排他性;二是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是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四是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五是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一种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
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产权主体的界定;二是产权范围的界定。
产权制度的作用(意义):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个方面是一个统一整体,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一是完善的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二是全新的国有产权经营制度;三是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四是科学的领导机制与组织管理制度;五是通行的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六是新的以劳动人事分配为主体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七是新型政企关系。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系统——市场体系
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也应该由市场来配置。正确):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微观经济效益。三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促进经济效率和公平分配。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协调机制——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定时期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各种个人收入都是通过一定的分配方式获得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按劳分配:是指在劳动产品属于全体劳动者的前提下,社会扣除扩大再生产和社会需要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的内容:一是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不是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而是个人消费品。二是劳动者在公有制单位中参加劳动,直接向社会提供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三是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是在社会作了若干扣除之后。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原因):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要求按劳分配。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较低,可供分配的产品还有限,还不可能实行按需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最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主要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按劳分配的意义:一是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二是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三是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按劳分配的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特点,决定了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实现。原因:一是按劳分配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二是劳动力的流动和劳动者的竞争是按劳分配实现的重要条件。三是工资指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是按劳分配实现的另一重要条件。
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关系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不成熟性,为多种分配方式提供了经济条件。首先,公有制经济关系不是整个社会全部的所有制关系,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将与公有制长期共同发展。因此,体现公有制的按劳分配关系也不能成为整个社会的全部的分配关系,还必须由其他非按劳分配关系作为补充。其次,现阶段公有制的形式也是初级的,与此相适应,按劳分配也是不完善的,这就决定了公有制内部也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还必须由其他分配方式来补充。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发展,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就是参与收入分配。二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投入什么就取得什么报酬。
理顺分配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1.在初次分配领域,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在生产环节对各类要素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其基本的分配规则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进行收入分配,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如何实现公平?一是加大对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力度,消除城乡体制障碍;二是推进垄断改革;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四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不公平状态,缓解竞争;五是加大反腐败力度。
2.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如何实现再分配更公平?一是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二是规范分配秩序;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四是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五是建立稳定的、有效率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保障制度与市场经济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主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建立一系列的管理
机构,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各种制度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核心内容。
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机制——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宏观调控:指国家为了整个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进行决策、计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的过程。宏观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所以成为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因为市场机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调节市场微观平衡,宏观结构和量的失衡只能宏观调控;二是市场机制只能反映当前的结构和需求,不能反映国民经济长远目标和结构;三是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会诱发一些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差的企业发展,浪费社会资源;四是公共产品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五是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为准则,会导致两极分化,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六是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
以上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不足,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任务:一是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确定并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四是协调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手段:
1.国家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经济运行和发展起导向性作用。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手段。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2.经济政策,是正式实施宏观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政策等。
3.法律手段,是国家调控经济的规范化依据。法律手段第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表现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二是为各种经济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证;三是用法律手段维护其他调节手段正常运行,或为其他的调节手段提供法律保障。
4.行政手段,指政府机构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运行行政权力,通过制定和发布命令、指示、政策等形式直接干预经济活动。
八、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经济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费低;4.环境污染少;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技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工业化,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化,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工业化,是能够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必须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产生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放,信息产业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的成果为基础的。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对信息化发展提出应用需求,信息化通过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化和加速。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外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对外经济开放: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世界经济运动的一部分,鼓励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资源或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达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本国经济的高效发展。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政策保障。
1.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对外开放意味着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保持广泛的联系。生产社会化发展,形成国际分工及世界市场,一国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
生依赖,离开世界市场生产力就很那发展。
2.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因为: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社会分工发展过程,社会分工走向国际分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走向不断开放;二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在开放环境下进行资源配置;三是市场经济中,以价值增值违纪目的的商品交换以不断开放的市场为条件。
3.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原因:一是实行对外开放,同国外进行交流,互通有无,调节余缺,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三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使我国获得后发性利益;四是实行对外开放,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
技术交流: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
引进技术方式:一是购买先进的设备;二是许可证贸易;三是咨询服务;四是合作生产;五是合作研究。
引进技术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可以节省研究和试制费用;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助于提高我国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水平。
引进技术原则:一是引进先进技术要着眼于国内经济效益提高;二是要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三是要注意保护国内工业发展。
第五篇:经济理论
(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3月9日完成了他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之后,“自由主义经济”就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经济运行的金科玉律。他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自发地调节供需之间的平衡,市场就是万能的上帝,而政府的角色只应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
——左大培《浅析市场万能论的错误》材料二1936年凯恩斯在观察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1)概括材料、二所代表的两种经济思想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4分)
(2)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社会保障的具体做法。(2分)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4分)
材料四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张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据耶金等《制高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五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中国保险网(2001年)
(4)在材料五中,前苏联政府推行这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特点?(2分)
材料六邓小平同志今年初重要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4年《中共十四大报告》
(5)材料六表明1994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重大突破,这一重大突破是什么?(2分)从1994年至今,这一重大突破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6)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2分)
【解析】
(1)政府职能:材料一认为政府是资本主义的“守夜人”(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不干预经济生活)。(2分)材料二认为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2)做法:直接救济;以工代赈。(2分)意义:增加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4分)
(3)①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由加强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降低。②减少公共开支,缩小福利规模。(4分)
(4)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分)
(5)突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成效: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001年中国加入wT0。(2分)
(6)应该把政府的计划性和市场的自由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