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2 14: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

第一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河北地质大学MBA课程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感受

吴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回顾和展望了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迈向互利共赢的开放之路。

自己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但是说起什么是市场经济,自己依然是一头雾水。通过吴教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门课的讲授学习,使自己掌握了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基础,也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应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课堂上的我听得十分认真,对于经济社会一些粗浅零散的观点和看法被有机的组织和联系了起来,一些曾有过的朦胧的认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印证,困惑许久的疑问得到了答案: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吴教授见识广博,目光锐利,视角独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之透彻,令人钦佩不已。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从每次课上的热烈气氛和每次下课时同学们自发响起的热烈的掌声,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这门课程以及对吴教授的认可。

当然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诚信原则的规范上、经济纠纷的解决上还存在着不足。但是,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会更加的蓬勃。作为MBA学员,内心的渴望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完善知识体系,能够对于大至国计民生国际形势,小至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经济生活各方面作出分析判断,能够看得清、认得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课程将国家政治、经济,尤其是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各个方面要素做了全方位的阐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开悟”,吴教授教授慷慨激昂的十天授课,我深有体会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我而言,听课之后在认识上、思想上明显上了一个层次。同时也更加地庆幸能选择河北地质大学MBA,能有机会感受名师风范,体味真知灼见。

第二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讲义(完整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讲义

主讲人简介:

桑百川,经济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台湾经济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

曾出版专著《跨越贫困——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经济》、《倾斜政策与全方位开放》、《外商直接投资热点问题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下的经济制度变迁》、《公司创新与发展》、《股份合作制》、《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入世与中国企业发展》等,合著《中国对外开放全书》等,在国内外学术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

曾获1999年、2003年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论文奖,获全国外经贸优秀研究成果著作奖,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贸易学会1995年、1998年优秀论文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佳青年研究成果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十佳教师,五一首都劳动奖章。

主讲人讲义:

第一讲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节 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较(三大差别)

(1)假定前提不同

计划经济:社会人假定

市场经济:经济人假定

(2)决策方式不同

计划经济:高度集权

市场经济:分散决策

(3)信息传递方式不同

计划经济:行政手段

市场经济:价格信号

2、评价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标准

人类面临的两个基本经济问题:

第一,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

第二,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无限的。

评价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标准是:

能否把有限的稀缺资源用于满足人类多样的、无限的需求。

3.计划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的理论依据(三大理由)

(1)在计划经济下,由于否定了人们的经济利益差别,使中央政府无法获得正确的信息,往往导致决策失误;即使中央政府制定了正确的决策,在执行中也会产生偏差,使正确的决策无法落实,资源配置失误;

(2)在计划经济下,无法解决资源使用上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3)计划经济下,无法满足生产、消费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二、实践依据

1、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践;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比较。

第二节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1.1984年以前的改革实行―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运行方式。

2.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1987年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计划和 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

4.1992年十四大提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一、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各种经济主体在市场上平等竞争。

2.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

3.政府间接干预经济。

二、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这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不是人为规定的。

(3)公有制为主体指公有资本占社会总资本的一半以上。

(4)公有制为主体不仅要有量的优势,还要有质的优势。

(5)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国有制为主体。

(6)公有制是手段,不是目的。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更好地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节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既有兼容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一、统一性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内生于公有制,而不是外加于公有制的。公有制内部就存在着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源。离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就等于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矛盾性

1、公有制本质上要求财产平等,反对财产垄断和垄断地占有财产收入;而市场经济实行按要素分配,承认财产不平等,承认财产收入。

2、公有制主张劳动权力平等,反对劳动力商品化,反对失业;而市场经济下,承认劳动权力不平等,劳动力是商品,存在失业。

思考题:如何理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问题?

复习题:

1.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3.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

第二讲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国企改革的阶段划分

二、放权让利阶段

三、两权分离阶段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划分

一、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

二、两权分离阶段(1985--1993)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4—现在)

第二节 放权让利

一、措施 1、1978—1983年:―利润留成、利润包干‖;

2、1983—1986年:两步―利改税‖; 3、1984、1985年:下放10项经营自主权和出台14条规定。

二、评价: ―放权让利‖为什么不能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成功?

1、放权让利的主体是政府,在没有根本改变政府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方式时,要求政府放权让利,本身就是困难的。

2、放权让利不可能创造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盈利水平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政府,如果不改变政企不分的体制基础,企业就不可能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

3、放权让利强调的是―放‖和―让‖,无法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往往形成许多矛盾:要么内部人控制泛滥;要么―鞭打快牛‖。

第三节 两权分离

一、为什么要两权分离?

1、由于放权让利的界限不清,利改税中鞭打快牛,必须寻求搞活企业的新途径。

2、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企业就必须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拥有经营自主权。两权分离是可选择的途径。

二、如何实现两权分离?

农村的成功经验是实行承包制。所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借鉴了农村的经验,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评价: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什么不能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使命?

(1)承包基数的确定难。

(2)它与根本性的改革本身相矛盾。改革意味着价格市场化,价格波动是难免的,在短缺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价格上涨。而承包制则意味着要有确定的市场环境和价格环境。所以,要实行承包制,就要放慢价格改革。

(3)它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矛盾。

(4)它会加剧企业短期化行为。

(5)它存在制度性缺陷,不具备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清等国有企业深层次问题的功能。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制度。

它主要由法人资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法人治理制度组成。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

1、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2、推出―万千百

十、转机建制‖工程。

3、实施―抓大放小‖战略。

4、十五届四中全会(1999年)专门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

5、2002年十六大提出重建国有资本监督管理体制(改制中,有的金蝉脱壳;有的―授权投资公司‖与其控股参股的上市公司未实现资产、人员、帐目三分开,转移优质资产,申请破产逃费债务,还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

1、寻找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途径;

2、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企分开;

3、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系统;

4、改善企业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

思考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复习题:

1、放权让利的改革为什么不能取得成功?

2、承包制为什么不能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3、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讲 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前景

第一节 国有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偏低

一、状况

1、综合经济效益

2、盈利状况(参见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92亿元;2001年2288亿元;2002年2636亿元,增长15.3%(全国增长20.6%)。2003年3784亿元,增长45.2%(全国增长42.7%)。

3、行业状况

4、投入产出状况

二、原因

1、政策待遇不平等;

2、管理落后;

3、结构不合理;

4、体制僵化

三、对策

1、调整政策,为各类经济成分创造平等的政策环境。

2、改善管理,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管理理念。

3、调整经济结构,进行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

4、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 历史包袱沉重

一、冗员多

1、状况

2、原因

3、出路

2003年:城市登记失业率4.3%(城镇就业职工25639万人,全国就业人员74432万人).二、负债率高

1、状况

2、原因

3、债转股

三、企业办社会

四、离退休职工多

第三节 国有经济分布结构不合理,战线过长

一、国有经济分布状况

在全国608个小类行业中,国有经济涉足的604个,占比达99.3%。其中,大中型国有企业涉足的533个,占比达87.7%.二、引致的问题

1、企业问题:达不到规模经济,技术老化,设备陈旧,竞争力低下,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经济效益低。

2、产业问题:汽车、纺织、电梯等

3、政府问题:忙于救火,忽视宏观管理和社会管理。

三、对策

1、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国有经济从一般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

2、国有经济应该重点投资的领域

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主要领域:

•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 重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

• 自然垄断性行业;

•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门类中的骨干企业。

第四节 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难

一、国有企业是典型的委托代理制度

二、西方市场经济下的股份公司也是委托代理制度

三、西方股份公司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1、存在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但仍然存在委托代理成本。

•代理人的报酬;

•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偷懒、渎职)导致的委托人利益损失。

2、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对策:

•约束;

•激励;

•激励与约束协调—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称分布:股票期权制度等。

四、国有企业下的委托代理问题

1、不仅有西方股份公司下的委托代理问题,而且有第一层次的委托代理问题,即全民作为委托人,对国家(行政机构)这个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不健全的。在缺乏经济激励,也没有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委托代理的成本更高。

2、降低委托代理成本的对策:寻找非行政机构作为代理人,探索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国资委的职责:

•推进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革;

•在已经实现改制的公司中行使所有者权利。对于以前的―授权投资公司‖实行改造:有的改造成国资委的派出机构,由国资委任命的公务员领导,对所属国有企业进行改组和改造;有的进行公司化改造,成为生产运营公司或资本运营的控股公司。

国资委如何行使所有者权利:

•管人:选举和更换董事,决定董事的报酬事项。聘任经理则是董事会的职责。

•管事:重大决策权。

•管资产:国有资产以资本金投入企业后,形成法人资产,受法律保护,出资人不能直接干预法人资产的运作。

国资委建立后需要处理的重大问题:

•出资人(依民法和公司法行事)与行政主管部门(依行政法行政)的关系,避免行政部门对企业经营活动不必要的干预,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避免新的政企不分,国资委不当行政干预的―二传手‖。

•出资人职责与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政府要维护公共利益,投资项目审批要由国资委负责,否则,行政婆婆过多。

第五节 在一些重大认识问题上存在分歧

一、关于股份制

股份制是否会改变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加剧国有资产流失、加剧社会两极分化、使职工丧失主人翁地位?

二、关于―抓大放小‖

量变是否会导致质变?

三、关于明晰产权

是否等于私有化?产权改革与改善企业管理,哪个更重要?

复习题:

1、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如何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第四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干预

一、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运行?

二、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失灵?

三、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和手段

四、如何配套使用经济政策手段?

五、近年来中国的政府干预

第一节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因为存在市场失灵,为了弥补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失灵: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缺陷,有些事情是市场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

1、效率问题。

(1)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存在。

(2)公共物品的生产。

(3)外部性问题的存在。

(4)信息不完全。

决定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2、公平问题。

即使能促进效率,也会导致贫富不均。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富人掌握大量财富,使社会福利下降,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

3、稳定问题。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浪费性,往往导致周期性的经济波动。

第二节 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信息不完全。

2、存在政府偏好(利益取向的非中立性)。

3、政府系统存在低效率。

4、决策的随意性(无法准确计算)。

由于存在着政府失灵,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不能完全替代市场,政府干预只能建立在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

第三节 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和手段

一、目标

1、充分就业;

2、价格稳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二、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配合使用。经济手段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加以体现,即以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经济总量.结构.就业.价格,达到调控目的。

法律手段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制定各种规则,指导经济活动。

行政手段具有强制性.垂直性,在必要的限度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节 如何配套使用经济政策手段?

经济政策手段有: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

1、财政政策

•(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收入累进税.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并称三大自动稳定器。

•(2)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改变政府购买水平.政府转移支付水平.税率,以及发行公债。

评价:因为有时滞性,不确定性,挤出效应,会影响财政政策的效果。

2、货币政策

(1)变更准备金率。它的货币创造乘数=实际准备金率的倒数。

缺点:有时滞性;过于猛烈。

(2)变更再贷款利率。用于满足银行临时准备金的不足。缺点:约束性小,效果有限;被动。

(3)公开市场义务。是主要手段。

优点:易于操作,准确性高。

评价:由于存在货币的流动性陷阱,银根怎样松动银企都不愿贷款,所以反衰退不明显。另外,时滞性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3、收入政策

强制性限制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政策,以防物价过快上涨。

4、产业政策

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反对垄断。

第五节近年来中国的政府干预

1、政府干预的基本目标:确保GDP增长8%是否必要

–-必要:

经济学界:GDP增长1%可以增加80万个左右就业机会。

哲学界: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

–不必要:

1、发展是硬道理不等于增长是硬道理;

2、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会马上拉动企业就业;

3、政府要解决的主要就业矛盾是城市就业,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解决的是农民就业;

4、为了速度而牺牲效益得不偿失。

2、关于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1)积极财政政策引致的经济增长的效益。

•成绩:

GDP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外汇储备增加。

从1998—2003年,6年投放国债8000亿元,分别拉动GDP增长1.5、2.0、1.7、1.8、2.0个百分点。5年GDP分别增长7.8%、7.1%、8.0%、7.3%、9.1%。

•不足:

政府投资需求增长,但投资效益不高;企业亏损继续增加;失业率上升;金融风险很大。

(2)发行国债是否会引起债务危机? •不会:

根据国际经验,发生债务危机的警戒线: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3%;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60%。

中国远离警戒线。

1998年:财政赤字(922)/GDP(7.8万亿)=1.2%;

债务余额(7488)/GDP(7.8万亿)=9.6%。

1999年:财政赤字(1743)/GDP(8.2万亿)=2.1%;

债务余额(1.2万亿)/GDP(8.2万亿)=14.6%。

2000年: 财政赤字(2499)/GDP(8.9万亿)=2.8%;

债务余额(1.33万亿)/GDP(8.9万亿)=15%。

2001年: 财政赤字(2598)/GDP(9.6万亿)=2.7%;

债务余额(1.6万亿)/GDP(9.6万亿)=16.7%。

2002年: 财政赤字(3098)/GDP(10.2万亿)=2.9%;

债务余额(1.8万亿)/GDP(10.2万亿)=17.6%。

2003年:财政赤字(3198)/GDP(11.7万亿)=2.9%;债务余额在20%以内。

••会:

虽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不高,但3%的警戒线不适用于中国,只适用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30%-50%的国家,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不足20%。

年份 财政收入(亿元)占GDP比重(%)

1998 9876 12.7

1999 11444 13.9

2000 13380 15.0

2001 16731 17.4

2002 18015 17.7

虽然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不高,但政府的潜在负债高。如:政府对离退休职工负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的亏损、欠发工资、其他公共部门债务。财政债务负担在50-60%。

3、关于货币政策

•中国是否落入了货币流动性陷阱?

•中国是否出现了通货紧缩?

年份 零售物价指数(上年为100)M2增长率(%)GDP增长率

1998 97.4 14.8 7.8%

1999 97.0 14.7 7.1%

2000 98.5 12.3 8.0%

2001 99.0 13.6 7.3%

2002 98.7 16.8 8.0%

2003 99.9(1.2)19.6 9.1%

三、目前的经济形势

1、通货膨胀率(2003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

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

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

2、利率

通货膨胀率提高,则利率应该上升。

3、汇率

涨跌之争(物价下降,实际汇率已经下降)

4、税率

四、可以选择的手段

1、积极财政政策走向。是否需要淡出以及能否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条件:

(1)国际经济形势是否好转,外需增长势头能否得到延续。

(2)国有投资是否能够带动民间投资增长,社会投资能否较快增长。

(3)财政指标离警戒线的距离。

2、适当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消商业银行贷款额度限制;两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存贷款利率。1998年以来各项贷款增长均超过10%。在2001年有所下降,但信贷增长放缓主要集中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信贷增长速度、信贷市场份额都在上升。说明国有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目前,各项信贷增长速度都在两位数,货币政策不能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存在扩张的货币政策带来经济过热倾向。2003年对于贷款规模加强了控制力度。

今后,货币政策需要考虑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坏帐(目前超过万亿元);信用集中在银行;国有企业负债率高;货币政策对市场物价的影响;避免经济过热。

3、注重供给方面的政策

(1)税收政策:降低税负。

1994年,税收总额:5070.79亿元,1999年增加到1万元;2001年增加到1.5万亿元,2003年21691万元。近年来,税收收 入增幅大大超过GDP增速。2001年,全国税收增长19.8%,约9%与当年经济增长、效益提高有关;6% 是一次性因素(费改税)带来;其余基本是加强征管获得的。2003年全国税收增长14.7%.增税与积极财政政策似乎是矛盾的。普遍降税不现实,可以实行结构性减税,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民间消费倾向,刺激企业投资。如:对中小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减免农民税费负担;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调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把国债投资适当转变为支持减税改革。减少财政收入和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效应是一样的,但更有利于启动民间需求,增加税源。

(2)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支持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思考题:

结合所学理论,评价1998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复习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现代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的目标和主要手段。

3、如何配套使用经济政策手段?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的界定。

第五讲 入世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参考)主要内容:

1、市场经济与WTO基本原则

2、入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

3、入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4、入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与WTO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

•公平贸易原则(反倾销、反补贴)

•透明度原则(贸易政策公开、统一、透明)

•市场准入原则(降低关税、减少乃至取消非关税措施)

•磋商协调原则(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特殊保障原则(例外条款)

•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

二、入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一)入世有利于破解渐进式改革难题

1、渐进式改革需要的是强政府。

强政府的三个标准:

•政府站在社会的公正的立场上决策,决策的目的是取得社会利益,而非少数人利益。

•政府能够驾御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历程,使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符合中央政府的意志。

•政府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因而政府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渐进式改革存在着强政府变为弱政府的风险

•市场取向的改革启动了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而渐进式改革又必须照顾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可能导致政府站在特殊利益集团决策,而失去社会公正性。

•渐进式改革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推动,离不开地方政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启动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的动机的同时,也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风险。

•在渐进式改革中,中央政府强制性推动的改革,也可能遭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扭曲,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3、入世是维护强政府的选择

• 入世为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

•入世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有利于维持强政府,并完成市场化改革。

(二)入世的体制效应

1、入世为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系。

2、WTO的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是对所有成员方的制度约束,也是我国尽快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和压力。

3、在WTO框架内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清理国内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符合―规范、统一、公开、透明、高效和服务‖要求的体制框架,有利于克服政府部门自身的趋利动机,保持政府的公正、效率。

4、入世使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可以更快打破部门垄断、行业垄断。要求政府关注产业政策,而非行政审批。

(三)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特别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改善宏观经济管理,应对市场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调整产业结构,利用产业政策,加快具有比较优势和动态优势的产业的发展。

•设立出口促进体系,包括金融、财政支持措施。

•建立产业救济保障机制。

•建立中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完善汇率机制,改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完善法律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坚定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人才培养。

三、入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政府运用WTO规则和市场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清理国内的法律法规,完善涉外经济管理,为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企业研究WTO,利用WTO规则,加强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的行为,可以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企业面临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并在竞争中发展。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发展前景广阔;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合作机会凸现。

•促使企业实施 ―走出去‖战略。

四、入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对外贸的影响

2、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3、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

1、对外贸的影响

•拉动外贸增长2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预测,加入WTO后5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占世界的份额分别达到6.34%和6.14%,比不加入WTO高1.7和1.4个百分点。

外经贸部预测,我国 加入WTO后,外贸增长速度会比不加入WTO高2个百分点左右,10年内将能保持10%上下,占世界贸易的份额将可能达到5-6%。

•出口增长略快于进口。

商品出口年均增长速度比不加入WTO情形下会高出2.1个百分点,进口略低于出口,比不加入WTO情形高出1.9个百分点。

• 外贸结构发生变化,服务贸易比重上升。

2、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入世前五年年均增加100亿美元,2006年当年达到1000亿美元,占世界FDI流入量的份额从1998年的4.5%上升到6.3%。

•高新技术、服务业、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三大投资热点。2000年,我国社会零售总额3万多亿元,外商投资商业企业仅占1%左右,我国金融机构共有金融资产约15万亿元,外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仅占不到2%。若入世5年内允许外资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业务额所占比重达到10%,则在金融业就可以吸纳上千亿美元的外资。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收外资下降;

•西部吸收外资大幅度增长

3、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

•经济增长:入世10年内GDP增长率年均可提高一个百分点。

•就业:农业部预测,加入WTO可使我国每年增加315万个就业机会,10年就业累计增加超过3000万。

但由于加入初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进口增长可能加快,将会使就业减少300-400万人。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模型测算,入世5年间大约有960万农业劳动力 转移到其他部门。

• 国际收支:贸易顺差减少,资本项目地位上升。

•财政收入:到2006年年均递增0.35%。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是什么?

3.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市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与框架。

7.什么是过渡经济学?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与特征是什么?

8.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

9.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0.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1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为什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

12.理解产权明晰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3.什么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4.试述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15.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应当如何创新与完善?

16.怎样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17.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怎样认识现实经济生活中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18.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有什么特点?

19.评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0.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21.如何理解包容性增长。

22.论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理。

23.试评析中国新发展观。

24.评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5.我国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6.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如何看待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关系。

28.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

29.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0.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宏观调控?

31.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3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政府干预。

33.经济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34.我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四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拟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的矛盾。

(1)发展生产与满足需要;

(2)党的领导与广大群众;

(3)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的矛盾。

(1)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2)发展生产与满足需要;

(3)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4)维护和平与加快发展。

3、党的基本路线提出要以()为中心。

(1)学习邓小平理论;

(2)反腐倡廉;

(3)经济建设;

(4)统一祖国。

4、生产规模扩大,产品数量增加,这时企业的生产力是()

(1)提高;(2)降低;(3)不变;(4)不确定。

5、企业生产力提高,表明产品中过去劳动的增加()活劳动的减少。

(1)大于;(2)小于;(3)等于;(4)与……无关。

6、买方市场是……而卖方市场是……()

(1)供大于求……供不应求;(2)供不应求……供大于求;

(3)供大于求……求小于供;(4)供不应求……求大于供。

7、提高经济效益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

(1)矛盾的;(2)既矛盾又统一;(3)统一的;(4)没有必然联系。

8、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关系

(1)同志、兄弟;(2)互助合作;(3)平等互利;(4)平等竞争。

9、在社会主义公有企业中,通过劳动力商品形式实现的分配是()

(1)按劳分配;(2)非按劳分配;(3)按资分配;(4)按智分配。

10、在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

(1)完全对立;(2)完全统一;(3)对立统一;(4)可以替代。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市场经济的本质是()

(1)满足需要;

(2)劳动平等;(3)公平竞争;

(4)发展生产力;

(5)惟利是图。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1)共同富裕;

(2)加强法制;(3)消灭剥削;

(4)消除两极分化;

(5)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大特性是()

(1)过渡性;(2)兼容性;(3)阶段性;(4)关键性;(5)后盾性。

4、贫穷与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1)贫穷不搞社会主义;(2)贫穷催生社会主义;(3)贫穷不是社会主义;(4)脱贫要靠社会主义;(5)脱贫不靠社会主义。

5、价值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

(1)动力;(2)阻力;(3)形式;(4)内容;(5)结果。

6、经济发展的速度、比例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1)速度比效益更重要;(2)比例比效益更重要;(3)效益是大前提;(4)速度是基础;

(5)比例是中间环节。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具有()

(1)公有制的主体性;(2)非公有制的主体性;(3)多种经济的并存;

(4)多种经济的相容性;(5)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不相容性。

8、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种即()(1)对立论;(2)无关论;(3)中性论;(4)内在统一论;(5)招牌论。

9、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做到()

(1)产权清晰;(2)股票上市;(3)权责明确;(4)政企分开;(5)科学管理。

10、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是()

(1)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态农业;(2)加快西部大开发;(3)形成技术密集

型的现代工业;(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5)推进信息为特征的第三产业。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2、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3、为什么要强调多种生产力协调发展?

4、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

四、论述题:(20分)

试述生产力规律、价值规律和价值增殖规律的内在联系。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4)

2、(2)

3、(3)

4、(4)

5、(2)

6、(1)

7、(3)

8、(3)

9、(1)

10、(3)

二、多项选择题:

1、(1、2、4)

2、(1、3、4、5)

3、(1、2、4、5)

4、(2、3、4)

5、(1、3)

6、(3、4、5)

7、(1、3、4)

8、(1、3、4)

9、(1、3、4、5)

10、(1、3、5)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确认识基本矛盾,自觉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十分重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人民总结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认识。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1)基本矛盾决定主要矛盾。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决定着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2)主要矛盾反作用于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抓好主要矛盾,充分发挥主要经济规律的作用,对促进基本矛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进步至关重要。

2、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需要经过先富——共富——再先富——再共富,这样多次循环才能最后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其次要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依靠科学技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克服平均主义;最后要运用各种政策措施,促使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赶超先富,使低水平共富向高水平共富转化,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使国家和人民真正富强起来。

3、为什么要强调多种生产力协调发展?

我们不仅要提高物质生产力,从科学和教育对物质生产的能动作用看,我们更需要提高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因此,从广义上理解生产力,把生产、科技和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深刻认识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其中,物质生产力是基础,精神生产力是主导,人才生产力是关键。只有正确认识三种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充分运用价值规律,健全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才能有效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教师在提高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人才生产力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三种生产力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加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相应地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搞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同样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动摇,这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完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 4 同时,完善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按资分配就是按照投入生产和经营的资金数量取得相应的收益。这是因为,只有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是不能进行生产的,还必须有土地,生产资料等。不论是劳动、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可以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生产或经营的资金,又称为资本,也要求取得一份收益。因此,按资分配是维护资金所有权的需要。

要使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有机结合,普遍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必须解决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只有当收入分配较为合理时,才容易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

四、论述题:试述生产力规律、价值规律和价值增殖规律的内在联系。

生产力规律的实质是节约劳动规律,包括在微观上节约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以及在宏观上节约生产某种产品的总劳动时间这两个方面。第一,就微观上节约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说,生产力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成反比。因此,要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就要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生产力。其中包括节约物化劳动和节约活劳动。如果用机器代替人力,那么产品中物化劳动就要增加,活劳动就要减少。只有当产品中增加的物化劳动小于减少的活劳动,使产品中的总劳动减少,才表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第二,就宏观上节约生产某种产品的总劳动时间来说,它要求该产品的生产量符合需求量。如果该产品的生产量大于需求量,那么大于部分的产品,其中包含的劳动就会成为多余,由此造成的损失,表明生产力下降和劳动时间浪费。节约生产某种产品总劳动时间的实质是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由于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此价值规律与生产力规律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价值规律所要求的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正好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反映着生产力规律的要求,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和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中涉及的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生产力规律提高微观生产力的要求;第二,价值规律中涉及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了提高宏观生产力的要求。可见,在市场经济中,生产力规律的要求通过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贯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个体劳动的小生产逐步被社会化大生产所代替,5 个体劳动者的私有制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所代替;当劳动力开始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因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而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价值规律就转化为资本价值增殖规律。价值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就会由资本价值增殖规律来实现。资本价值增殖规律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家通过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促进了企业生产力的提高。第二,资本家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的必然结果。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恰好体现了生产力规律提高宏观生产力的要求。可见,价值规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两方面作用,完全由资本价值增殖规律所代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第一不会取消社会化大生产,第二还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只要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价值规律、价值增殖规律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同样存在的。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本质要求的一致性,价值规律、价值增殖规律更能全面反映生产力规律的要求,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 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

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 劳动的社会性质。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 动量成比例。

2、微观收入分配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

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 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3、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

过程。它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

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4、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

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社会公平的重

要制度安排,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5、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

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等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按劳分配是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的理论概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这样阶段劳动的社

会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社会所有的,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 的,劳动成为支配生产资料和获得社会产品的唯一根据。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各项社会 扣除之后,必须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因此,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分

配原则,是对各种剥削制度的否定。

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中,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因而劳动者的

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作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存在着,因而可

以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条件分配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如何? 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是由我国

现阶段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客观生产条件的

多种所有制形式,相应要求多种分配方式与此相适应。

从主观生产条件看,在任何生产中,劳动力始终是生产的一个要素,但劳动力以何种形式参与

生产,直接影响收入分配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并没有

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下,依然存在按资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

仅存在着建立在劳动力商品等价交换基础上的收入分配方式,而且存在着建立在劳动者等量劳

动相交换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并且两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此外,还存在

生产的物质条件和劳动力条件都由个人直接占有和控制的情况。生产条件分配还有一个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把生产条件的分配

与收入的分配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分配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和资产都有了自己的价格,在这 种情况下,要素所有者和资产所有者以要素价格形式参与收入分配,从而导致收入分配的多样 化。

3、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收入分配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收入分配关系上的一个体现,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收入分配的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通行的分配原则,其实质就是以劳动为尺度进行收入的分配,劳动者

取得的收入与其提供的劳动量成比例。按要素分配中通行的则是所有权标准,要素所有者依据 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显然,这种情况下的收入分配就是以所有权为标准,在

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的分配。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是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与按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生产条件的分配都要通过市场来进行,要素价格的决定

与收入的分配联系在一起,因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要借助于价格机制来实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得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提供劳动和

物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不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促进劳动的

积累和资本积累,而且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有效合理利用,__________促进其使用效率的提高。

三、论述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有何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过程被分为微观收入分配和宏观收入调节两个相对独立的 过程。

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按

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分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取得收入的多少,既取决于其单

个产品生产上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也取决于该部门生产总量

是否符合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标准。

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资源配置过程与微观收入分配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过程中,任何

人要参与收入分配都必须以提供生产过程需要的要素为前提,因此,通常情况下企业按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取得的收入要在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在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下,社会扣

除和按劳分配要通过企业的分配来实现,也就是说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在作了

必要的扣除后,才能在不同劳动者之间进行按劳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劳动者取得的收入

多少不仅取决于个人劳动的情况,而且取决于企业联合劳动效率的高低:企业联合劳动的效率 越高,企业按社会必要劳动标准获得的收入越多,劳动者个人获得的收入相应就越多;反之,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收入就越少。

宏观收入分配过程是建立在微观收入分配过程基础上并独立于这一分配过程的在再分配过程。

在微观收入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宏观收入调节要考虑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会整体、长

远发展需要,对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进行调节,促进社会

公平和社会和谐。

微观收入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市场机制特有的功能有助于强化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缺陷,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调节

和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不能维护社会公平。宏观收入分配的调节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通过税收等形式把高收入的一部分转移到

国家手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预算支出保障非生产领域发展的需要,利用转移性支付和社会

保障制度等为低收入者提供收入保障。

为有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按均等化原则,提供公共服务(概念)。

2、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公平? 公平有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之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生产条件的分配相联 系,并由生产条件的分配所决定。再分配中的公平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相联系。我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既要重视再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也要重视初次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的 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能否在双重意义上公平分配是能否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

决定性因素。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公,主要根源于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公。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在

缺乏规范制度约束下实现市场化分离和经济性分离,造成了客观生产条件进而收入在社会成员 之间分配的不公,主观生产条件的拥有者在不享有统一权利和国民待遇的条件下走向市场,其

劳动力具有不同的价值或价格,主客观生产条件由于市场分割和制度障碍而难以在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均衡分配,进而加剧了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分配的不公。因此,解决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和收入分配__________不公,必须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的微观基

础,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一,规范制度,强化约束,防止市场化分离中各种代理人控制公有生产条件进而控制公有剩 余。

第二,统一制度安排,实行统一国民待遇。为此,应在户籍管理等各个领域取消对农民的歧视 性制度规定。

第三,取消市场分割,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首先要打破垄断,消除部门

间进入障碍;其次要消除与主观生产条件相联系的身份制、等级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最后要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和配置。

第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增加对他们人力资本的投资,改善他们的收入状况。

下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目(优秀范文五篇)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一讲思考题: 陈艳寒1、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陈艳寒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陈艳寒3、什么是强国富......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名词解释 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市场:交换的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五篇材料]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成......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点

    同等学力工商管理综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点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有利于标准;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学习心得

    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胡锦涛同志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

    经济理论(5篇可选)

    (2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英国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3月9日完成了他的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之后,“......

    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心得(精选)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八荣八耻”它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了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心得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心得 2010年9月,作为一名党外人士,我有幸参加了南京市委统战部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社会主义培训班,心中感到无比的光荣。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