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融《途中见杏花》翻译及赏析
途中见杏花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译文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作者)正伤春惆怅。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淡淡的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赏析: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二篇:吴融途中见杏花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2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1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4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3.首联与宋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情感上有何不同?(3分)
4.这首诗联想丰富,请就此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3.《途中见杏花》的作者漂泊在外,各种忧思盘结胸间,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的愁绪;宋人叶绍翁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见邻家墙头伸出一枝俏丽的红杏,想到春回大地,心中充满欣喜和激动。
4.诗人从独自盛开的一枝杏花,联想到自己孤独的身世,牵惹起惆怅、悲凉之情;尾联中想象进一步驰骋,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往年在长安看到的铺天盖地的千万树杏花,表达了他忆念长安生活、萦注朝中的思想情感。诗篇通过丰富的联想,将自己的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层抒写出来。
吴融
唐末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人。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登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累迁侍御史。因事去官,流浪荆南,依节度使成汭。后召为左补阙,迁中书舍人。公元901年(天复元年),昭宗复位,融起草诏书十数篇,才思敏捷,文笔精当,为昭宗所赏识,擢户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师,昭宗逃往凤翔,融未及相从,客寓阌乡。不久,召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诗能文。其诗多流连光景之作,只有少数诗篇对唐末战乱有所反映。
赏析:
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满怀愁绪和联翩浮想,写下这首动人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杏花开在农历二月,正是春天到来的时候,那娇艳的红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经历过严冬漫长蛰居生活的人,早春季节走出户外,忽然望见邻家墙头上伸出一枝俏丽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无比欣喜激动。叶绍翁的诗句就反映了这样的心理。可是吴融对此却别有衷怀。他正独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种忧思盘结胸间,那枝昭示着青春与生命的杏花映入眼帘,却在他心头留下异样的苦涩滋味。
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由于节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艳春意浓的时分,一般树木枝梢上还是空疏疏的,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见飞来采蜜,只有归巢的黄莺聊相陪伴。在这种情景下独自盛开的杏花,当会感到有几分孤独寂寞。这里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报春使者,转化为诗人的自我写照。
想象进一步驰骋,从眼前的鲜花更联想及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那一片蒙蒙的烟霞,辉映着阳光,弥漫、覆盖在神州(指中国)大地上,景象是绚丽夺目的。浮现于脑海的这幅长安杏花图,实际上代表着他深心忆念的长安生活。诗人被迫离开朝廷,到处飘零,心思仍然萦注于朝中。末尾这一联想的飞跃,恰恰泄露了他内心的秘密,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
诗篇借杏花托兴,展开多方面的联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层深一层地抒写出来,笔法特别委婉细腻。晚唐诗人中,吴融作为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追随者,其最大特色则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此篇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三篇:途中原文翻译及赏析
《途中·悠悠辞鼎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炯。其古诗全文如下:
悠悠辞鼎邑,去去指金墉。
途路盈千里,山川亘百重。
风行常有地,云出本多峰。
郁郁园中柳,亭亭山上松。
客心殊不乐,乡泪独无从。
【翻译】
诗的开始二句,描写诗人辞别京城长安前往边地小城的情景。起句叠用“悠悠”二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心思重重的失意情态。下句又对以“去去”,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他忧心忡忡,行色匆匆。
【鉴赏】
诗人在这里不但运用了传统手法,而且还移植了《古诗》中的意境:“青青陵上柏,磊磊石间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最初是用柏树和石头兴起“远行客”,比喻时光如梭,人生失意之落魄的。其实这两句诗也寓含有宁为苍松挺拔立,不为杨柳随风摆的意思。刘桢《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在逆境中正是以“亭亭山上松”自励的。诗人在这里还暗用了《古诗》中句意之间的联系,为全诗的结尾作铺垫。“客心殊不乐”,反用了“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之意。原诗句是说人生短促,大可纵酒尽欢。而诗在这里偏说“客心殊不乐”,意思是酒是无法解除他的烦忧的,他的愁思是深沉的、无法慰解的。下面顺水推舟以“乡泪独无从”作结。这思乡之泪独自流淌,孤苦无告。不仅是因为他远行无伴侣,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寂寞和苦闷,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自己。
第四篇: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原文翻译及赏析1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吴文英〔宋代〕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译文
浪迹天涯的孤客独倚栏干,面对着深秋淅的凄风凋叶,更觉得寂寞惆怅。绵绵群山在淅沥的秋雨淅泛出了青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淅随着迅飞的流云拼力地挣扎奋飞。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而我们却只能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华举杯凭吊,饮一杯大白。暮天夕阳返照天空,倒挂着一缕美丽的彩虹,那是大海淅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的七彩鲛绡幻化而成的。
注释
玉楼春:据韵词谱》载:“因顾敻词淅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五代欧阳炯词淅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又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取为调名。”又名韵木兰花》、韵玉楼春令》、韵西湖曲》、韵呈纤手》、韵东邻妙》、韵春晓曲》、韵惜春容》、韵梦相亲》、韵归风便》、韵归朝欢令》、韵转调木兰花》、韵续渔歌》。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和吴见山韵:和韵,是用他人诗词所用的韵而作诗词。分用韵、依韵、次韵三种。陆游说:“古时有唱有和,有杂拟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有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稹)、白(居易)至皮(日休)、陆(龟蒙),其体乃全。”吴见山,梦窗词友,常有唱酬相和。韵梦窗词》淅,题其名的即有六首,而和词或用其原韵而作的竟有五首之多。大白:酒名。
鉴赏
“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此即情与景合也。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千山”两句,景中显情。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两句,叹时光迅逝。“霜花”,指秋菊,黄巢《咏菊》诗中即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披黄金甲。”此处是说:秋终冬近之时,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一枝傲霜,显示出了春天般的缤纷色彩。然韶华易逝,我们(指词人与吴见山)也已临近了暮年,但却犹各自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名利场中。因此让我们且为这已经消逝的美好年华而举杯凭吊,浮一大白吧。“海烟”两句,写景寄情。此言暮天夕阳返照天空,显出来半截美丽的彩虹(南人俗名为“冲”)。词人见之更把它联想成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而成的七彩鲛绡化成的景象。此既是写景,也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在。下片也是托物寄情。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
宋代: 吴文英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译文: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浪迹天涯的孤客独倚栏干,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更觉得寂寞惆怅。绵绵群山在淅沥的秋雨中泛出了青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拼力地挣扎奋飞。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显示出些许春天般的缤纷色彩。而我们却只能为那已消逝的美好年华举杯凭吊,饮一杯大白。暮天夕阳返照天空,倒挂着一缕美丽的彩虹,那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的'七彩鲛绡幻化而成的。
注释:
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大白:酒名。
赏析:
“阑干”两句,写出词人的心情。此言自己是一个四处飘泊的天涯孤客,如今独倚在栏干旁,面对着深秋中的凄风凋叶,那么心中的阴影就会显得更加浓厚,寂寞之情也会显得更深。此即情与景合也。所谓“离人心上秋”,秋景增愁情矣。“千山”两句,景中显情。绵绵群山在秋雨淅沥之中泛出了青光,此是指雨中山上的常青树林;而在天空中词人(天涯客)却见到,有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暮色苍茫中随着迅飞的流云在拼力地挣扎着奋飞。这既是写实景,也是词人(天涯客)对所处的恶劣环境与自身的悲苦命运的一种写照。上片借景寄情。
“霜花”两句,叹时光迅逝。“霜花”,指秋菊,黄巢《咏菊》诗中即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披黄金甲。”此处是说:秋终冬近之时,百花凋零,惟有那秋菊逞强,一枝傲霜,显示出了春天般的缤纷色彩。然韶华易逝,我们(指词人与吴见山)也已临近了暮年,但却犹各自为了生计而奔波在名利场中。因此让我们且为这已经消逝的美好年华而举杯凭吊,浮一大白吧。“海烟”两句,写景寄情。此言暮天夕阳返照天空,显出来半截美丽的彩虹(南人俗名为“冲”)。词人见之更把它联想成是:大海中的鲛人用泪水一梭梭编织而成的七彩鲛绡化成的景象。此既是写景,也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感叹在。下片也是托物寄情。
第五篇:载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载见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载见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周颂·载见
[先秦]佚名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诸侯初次朝周王,求赐王朝新典章。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相率拜祭先王灵,孝敬祭品请神享。祈求神明赐长寿,保佑日子用安康,赐予幸福无穷量。文武兼备诸侯公,先王赐予你多福,使你事业永辉煌。
注释
载(zài):始。
辟王:君王。指周成王。
曰:同“聿”,发语词。厥:其。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郑笺》:“此诗始见君王,谓见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也。”
龙旂(qí):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
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
鞗(tiáo)革:马缰头的铜饰。有鸧(qiāng):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
休:美。有:同“又”。烈光:光亮。
率:带领。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
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
介(gài):通“匄(gài)”。求。
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
思:发语词。皇:大。祜(hù):福。
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辟公:指诸侯公卿。
绥:安抚。一说赐也。
俾(bǐ):使。缉熙:光明,显耀。纯嘏(gǔ):大福,美福。
赏析: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的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的声的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的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的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载见原文翻译及赏析2载见辟王,曰求厥章。
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鞗革有鸧,休有烈光。
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
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翻译」
诸侯开始朝见周王,请求赐予法度典章。
龙旗展示鲜明图案,车上和铃叮当作响。
缰绳装饰金光灿灿,整个队伍威武雄壮。
率领诸侯祭祀先王,手持祭品虔诚奉享。
祈求赐我年寿绵绵,神灵保佑地久天长,皇天多福无边无疆。
诸侯贤德大孚众望,安邦定国如意吉祥,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注释」
⑴载:始。辟王:君王。
⑵曰:发语词。章:法度。
⑶旂:画有交龙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鲜明。
⑷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
⑸鞗革:马缰绳。有鸧:鸧鸧,金饰貌。
⑹休:美。
⑺昭考:此处指周武王。
⑻孝、享:均献祭义。
⑼言:语助词。
⑽思:发语词。皇:天。祜:福。
⑾烈文:辉煌而有文德。
⑿俾:使。缉熙:光明。纯嘏:大福。
「赏析」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诗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载见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译文
诸侯开始朝见周王,
请求赐予法度典章。
龙旗展示鲜明图案,
车上和铃叮当作响。
缰绳装饰金光灿灿,
整个队伍威武雄壮。
率领诸侯祭祀先王,
手持祭品虔诚奉享。
祈求赐我年寿绵绵,
神灵保佑地久天长,
皇天多福无边无疆。
诸侯贤德大孚众望,
安邦定国如意吉祥,
辅佐君王前程辉煌。
注释
⑴载:始。辟王:君王。
⑵曰:发语词。章:法度。
⑶旂(qí):画有交龙的旗,旗竿头系铃。阳阳:鲜明。
⑷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铃:挂在旂上的铃。央央:铃声和谐。
⑸鞗(tiáo)革:马缰绳。有鸧(qiāng):鸧鸧,金饰貌。
⑹休:美。
⑺昭考:此处指周武王。
⑻孝、享:均献祭义。
⑼言:语助词。
⑽思:发语词。皇:天。祜(hù):福。
⑾烈文:辉煌而有文德。
⑿俾:使。缉熙:光明。纯嘏(gǔ):大福。
赏析:
和《周颂·雝》相同,《周颂·载见》也是写助祭的,只是祭祀对象和描写重点有所不同。
《载见》的祭祀对象是武王,《毛诗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载见》的祭祀对象与《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令人想起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载见原文翻译及赏析4周颂·载见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翻译
诸侯初次朝周王,求赐王朝新典章。蛟龙旗帜随风扬,车上和铃响叮当。马辔铜饰光灿灿,美丽饰物闪光芒。相率拜祭先王灵,孝敬祭品请神享。祈求神明赐长寿,保佑日子用安康,赐予幸福无穷量。文武兼备诸侯公,先王赐予你多福,使你事业永辉煌。
注释
载:始。
辟王:君王。指周成王。
曰:同“聿”,发语词。
厥:其。
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
龙旂: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
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
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
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
央央:铃声和谐。
鞗革:马缰头的铜饰。
有鸧: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
休:美。
有:同“又”。
烈光:光亮。
率:带领。
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孝、
享:都是献祭的意思。
介:通“匄(gài)”。求。
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
思:发语词。
皇:大。
祜:福。
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
辟公:指诸侯公卿。
绥:安抚。一说赐也。
俾:使。
缉熙:光明,显耀。
纯嘏:大福,美福。
鉴赏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诗的后半部分,奉献祭品,祈求福佑,纯属祭祀诗的惯用套路,本无须赘辞,但其中“烈文辟公”一句颇值得注意。在诗的结尾用诸侯压轴,这与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关。古代归根结蒂是人治社会:就臣子而言,先王驾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无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会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统治者更换之时,臣下的离心与疑虑往往是同时并存,且成为政局动荡的因素。诗中赞扬诸侯,委以辅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诸侯的疑虑,防止其离心,达到稳定政局的目的。可见,《周颂·载见》始以诸侯,结以诸侯,助祭诸侯在诗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实在并非出于偶然。
创作背景
《周颂·载见》是一首祭祀乐歌,产生于周成王时期,其祭祀对象是周武王,是周成王初即位,率领前来朝见的诸侯拜谒武王庙祭祀求福的诗。《毛诗序》谓“始见乎武王之庙也”,朱熹《诗集传》亦云“昭考,武王也”,后世诸家于此无异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