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介绍自己的家乡——兴城的民俗文化
兴城的民俗文化
我的家乡兴城是一座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位于辽宁省西南部,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常常这样评价我们的家乡:“兴城有五宝,城泉山海岛。”
兴城的古城建于明代,当时叫宁远州,是对满清的战斗第一线。本地传说,袁崇焕当时就是在东门一炮轰死努尔哈赤,获得了宁远大捷的胜利。兴城有一个习惯,每到正月十五,都要去古城一道牌坊(祖大寿牌坊)和二道牌坊(祖大乐牌坊)下摸石狮子,以求健康和平安。祖大寿和祖大乐都是袁崇焕部下猛将,因其对抗满清,后来家乡人给他们俩竖立了两道牌坊。每到正月15的时候,古城里都是最热闹的。人们拿着花灯走到街里,相互道平安,抢着摸石狮子。有一个讲究说,摸狮子哪,哪里就健康,所以正月十五的时候,街里人总是那么多。在一道牌坊处有一块石头掉下来的痕迹,这也是一个传说。传说在清代时,有一个卖豆腐的小贩总是在一道牌坊处卖豆腐,但是总是缺斤少两。这一天买豆腐的人来找他,他就对着牌坊发誓说,如果我缺你的斤两,就让牌坊上的石头掉下来砸死我!结果,话音刚落,石头就落了下来。后来,老人们都说,发誓不能对着牌坊发誓的,要不然会有报应的。兴城古城内还有好多名胜,如文庙、城隍庙、蓟辽督师府等等。这些建筑,都是在文革的时候造到破坏,后来才修复的。就像文庙,小的时候那就是我的幼儿园。兴城的人民,就是因为见过了这么多的历史,才变得谨言善行。
兴城的温泉十分有名,温泉不但是休闲,而且也是养生的好地方。兴城的父老十分习惯休息的时候就去泡泡温泉,又解乏又舒服。我们还常常边泡着温泉,边聊天打屁玩扑克。据说,清朝的时候,乾隆来兴城,当地地方官就请乾隆泡温泉。乾隆泡了之后,有小人进谗说,皇上您是龙躯,怎么能在这个小地方泡温泉,这分明就是想借着您的龙气造反!乾隆听了之后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地方官。地方官被砍头之后久久不倒,乾隆才知其冤枉,说,朕知你冤枉,你去吧。言罢尸体倒地。
兴城的四周都是山,可以说是三面环山一面对海,地理位置极为险要。想从东北入关,必须要通过兴城。所以明的时候会在兴城这里建立宁远卫以对抗女真。兴城的山里,最有名的是首山。据说过去,首山是渤海海眼,一位名叫金梁的青年为了乡亲们舍身堵海眼,乡亲们为了纪念他纷纷为了他担土造坟,终於堆成了今天的首山。由於首山是造在金梁的头上,古人称头为首,故定名为首山。首山顶有烽火台,山腰处有首山山泉,过去水不方便,我们都是去首山去挑水回家。首山山脚有一座朝阳寺,至今香火依然不断。
兴城临渤海,隔海相望有菊花岛。据说过去有黑龙作怪,菊花女与黑龙搏斗七天七夜最后终于杀了黑龙。菊花女力竭,化作菊花岛永远镇压着黑龙。父老乡亲为了纪念她,便在海边立了一座菊花女像。到今天,还常常有拜祭的人。兴城的沙滩质地很好,有第二北戴河之称。每年7月15日,父老乡亲都齐聚海边庆祝海会的到来。海会是一个大节,这一天常常要祭文庙,祭妈祖,还要演节目,串门,到了晚上的时候要放鞭炮等待。如今,因为泳装的发达,兴城和葫芦岛又有了一个新年的节日——泳装节。兴城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古老中焕发着青春,守着传统同时也在创新。
我的家乡兴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拥有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和传说故事。兴城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每一个来兴城的朋友都能尽兴而归。
参考文献: 1.兴城县志 2.兴城年鉴
3.赵颖,盖尚铎,兴城民间故事精选[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 4.李文墨,城墙保存完整的历史名城保护之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6.6.1 5.李洪杰,刘欣,兴城疗养院自然疗养因子优势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9 6.唐网网页资料 7.百度百科
第二篇:家乡民俗文化
家
乡
民
俗
文
化
院系:师范教育学院专业:学号:姓名: 级小教美术101310113 X
X
家乡民俗文化
摘要:历史的车辙延续到今天,退去了浮华之后,留下的是精华 的沉淀。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史,是个地区的精神 征,同时在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满足人们的社会与文化需求。研 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 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 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秋天则层林尽染,山水如画,游人入此,每每流连忘返。沟旁一山, 顶平如原,川底即可望见, 名曰平顶山。平顶山市地处中原,文明开化较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展变革和人口迁徙,积淀了深厚的传统习俗。而平顶山市城区则从建市到汇聚了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人口,习俗各异。当地传统习俗与外地习俗逐渐融合,构成了平顶山市特定的民俗象。
平顶山市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 龙山文化遗址,表明她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平顶山市是一个以煤炭、电力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煤 炭、铅、锰、铜、铁等57种。其中煤、盐、铁的储量最为丰富,铁 矿储量占河南省的一半以上,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有“中原煤 仓”之美誉。
平顶山当地的美食有:鲁山揽锅菜、郏县豆腐菜、三郎面牛肉、宝丰买根烧鸡、舞钢热豆腐、叶县瘸子烩面、浆面条、胡记米线、恵香包子、北舞渡胡辣汤、葱油饼、酥油饼、郏县饸饹面、蒜泥白肉、牛肉合、羊肉汤等。
神话传说:香山大普门禅寺位于新城区北部的香山上,始建于东汉后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史载,楚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俗称三皇姑,曾在此修炼成佛,得道正果为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寺内现存大悲观世音大士塔建于北宋年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点:尧山、昭平湖、好运谷、画眉谷、武钢二郎山、灯台 架、三苏园、龙潭峡、六羊山、中原大佛、叶县县衙……都是旅游度 假的好去处。
马街书会:农历正月十三日是宝丰马街书会主会日子,马街书会 是元朝兴起连年延续的全国最大,历史最久的曲艺盛会,是构成宝丰 文化现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是固定场所举办的民间曲艺 说书艺人进行艺术贸易和交流展示的传统集市形式。
宝丰魔术:可以说是平顶山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宝丰是中 国魔术之乡。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 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农民创办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创新之路。这就是被文化部称为用非物质生产方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创举 ——“宝丰现象”。2006年9月宝丰县被中国杂协命名为“中国魔术 之乡”,并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魔术之乡”。
我国多元一体、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的源头、根基和底层,是各族人民性格、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民 俗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创造结果,民俗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文 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你更是的推动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平顶山人有豪迈的性格不拘小节,这正是这片土地的孕育。我们要爱护我们的民俗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现在的平顶山,魅力依旧光彩照人,在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不会忘记传统的艺术,不仅是平顶山的风采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骄傲,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第三篇:介绍自己的家乡
淄博位于山东中部鲁中山区与鲁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区位优势独特,南连泰山,北靠黄河,东临潍坊,西接泉城济南。淄博是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铁路贯通,公路纵横,交通方便,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
淄博市是一座独具特色的组群式城市,现下辖张店区、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临淄区五个市辖区和桓台、高青、沂源三个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省级文昌湖旅游度假区。“淄博”一词最初是“淄川”和“博山”两地的合称,后泛指作为城市名称。春秋战国时期,淄博曾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现今在省内仅次于济南、青岛,为山东第三大城市。淄博是中国五大陶瓷产地之一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孟姜女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聊斋俚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五音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蹴鞠”,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淄博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店: 荣宝斋原名“松竹斋”,约1672年开设于清代初期的北京,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始名荣宝斋,前后延续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荣宝斋专注于文化事业,广罗文房珍玩,精藏名家巨作,发展民族艺术,广交文化名流,有“一斋珍品,百年风雅”的惊世美名,在海内外艺术收藏界颇有声誉。荣宝斋淄博分店与北京总店一脉相承,承袭了荣宝斋“珍稀为本,品位至上”的价值哲学和“保真、保退、保换”的信誉。这既满足了展示、鉴赏、购买、交流、拍卖等一站式经营,又充分发挥了荣宝斋市场龙头作用,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临淄: 东部临淄区作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国都长达800年之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齐文化旅游区,这里文物古迹浩繁,有“地下博物馆”之称,齐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古车博物馆、东周殉马坑、田齐王陵、稷下学宫、孔子闻韶处、桓公台等景区(景点)蜚声中外。
战国时期,齐国成立的稷下学宫称世界东方第一所高等研究学府,囊括了百家争鸣的所有学派的代表人物,淄博市临淄区的稷下学宫,中国唯一一次百家争鸣的发生地
著名特产:淄博陶瓷、蹴鞠、临淄花边、陶瓷刀、博山琉璃、博山内画瓶、淄砚、周村丝绸、四官撑凳、临淄王牌马扎、扳倒井、蒲公酒、清真酱牛肉、周村烧饼、煮锅、卤汁羊肉、西河煎饼、马踏湖金丝鸭蛋、马踏湖白莲藕、宫家山药、博山酥锅、道口咸菜、黄河大米、王村醋、豆腐箱子、南韩豆腐干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市临淄区】
西部周村区是“古商城”旅游区,素有“金周村”、“旱码头”之誉,明清时代风格的古商城旧址被专家誉为展现中华民族商业发展的博物馆群。
中部淄川区是聊斋旅游区,既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居,也有建造独特新颖的聊斋园。南部博山区和沂源县是自然景观旅游区,山、水、林、泉、洞天然生成,自然资源特别是溶岩资源之丰富在我国北方罕见。
北部桓台、高青是湖泊民俗旅游区,这里碧水环绕,民风淳朴,一派“江北水乡”、“北国江南”之景象。
第四篇:家乡的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
(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四)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培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渗透动物在生活和生存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3、激发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培养研究动物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查找相关动物的资料,动物保护自己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下面我放一段动画,大家要认真看,一会儿我有问题要问。(播放flash,《鹰和兔子》)
1、提问:小兔子用什么方法可以躲避老鹰的追杀,从而保护自己呢?(学生回答,可能逃跑,可能钻进洞里)如果学生答钻进洞里,则引导学生,要是在洞口可以钻进洞里,那要是离洞口比较远,它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出先逃跑。
2、小兔子用逃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那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出几种他们自己知道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至两名同学讲述。
2、看课件,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下面咱们来看看其他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播放课件)
播放一至两个动物,并介绍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动画片是需要配音的,下面咱们来做一个配音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儿呀?
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保护自己的方法,谁来试一试。学生举手,师:好,请你选择一种动物。
(学生选一种小动物,演演、讲讲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保护自己,适应自然环境的。)
3、继续播放课件(动物保护自己的录像),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学生认真听)
(三)课外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说一说(生:可能回答,动物很了不起,很有本领,有保护自己的方法)师:虽然自然界的这些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呀?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要保护动物。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
板书设计: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逃跑 保护色警戒色舍弃身体的一部分
装死 放电 放臭气喷墨汁…….
第五篇: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感受家乡民俗文化
民俗与中国文化通选课论文
姓名:李其昌 学号:5060309705
论题解释:
首先一句话我要说:感谢陈业新老师让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们在公式定理的间隙找到一叶文化扁舟,可以在每个周二的下午听两节课的“衣食住行”,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实际的享受„„
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家乡的点点滴滴:他们好像在迷失了很久之后又变得那么鲜活——跳动在我脑海的每一个缝隙„„
好好回忆,好好记录,尽可能把这些家乡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告诉给看过这篇小论文的每一个人,我想做的就这些。
摘要:
如上所述本文主要介绍我的家乡——安徽省肥东县周边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生儿育女、婚丧嫁娶、过节寿诞、家族关系、亲属称谓、民间偏方、房屋布置、做农活等的简单概述,试图向读者介绍一个属于我那偏远地区的故乡的人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在叙述的同时运用课堂上陈老师所教授的方法分析、发表本人的一些看法,或褒或贬。最后总结出本人对民俗文化的整体印象、看法。
关键词:
民俗文化、地方风俗、小孩、婚姻、寿诞、丧祭、节日、禁忌、吉祥预兆、家庭房屋、家谱、偏方、田间地头„„
正文:
本文所叙述的民俗资料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查和积累:本人父母(父亲55岁,对于丧葬、民间偏方和生活禁忌、吉兆等很有经验;母亲50岁,对婚姻小孩家庭琐事方面的民俗文化很有见地)的介绍;学校教育;本人自己在家乡农村十余年的生活经验。
最经典的嫁妆组合应该是:8/10对布,自行车,缝纫机,手电筒,五斗橱,大礼橱,4/8瓶酒,8筒麻饼,四条鱼,四只鸭,八斤方肉。顺便说明一点——“四”的发音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是和“喜”一样的。这些在解放初期的嫁妆之所以我说经典,很多原因是他们带的那个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说到麻饼,妈妈说有一句话叫“吃麻子套金子”是指女方将麻饼送给亲戚朋友,要他们出“人情”(彩钱)。还有一样很特别的物件就是一刀肉——要一块长方形的肉从中间切开,只能连一点还不能断掉,名曰:“丫杈肉”,是女方难为男方的一种方式哦!
下完日子就要到“正期”了。第一天,男方家请尽量多的亲戚朋友吃“发轿饭”,当然不能没有主要的“红人”了。相当于是誓师大会——明天要把新娘子接回来了,大家都要出力啊!这顿饭可是相当丰盛啊,想起小时候去吃饭的情景我都流口水,呵呵!
第二天一大早,“红人”、“小驴子”(象征性的挑担子送嫁妆的)和“炮竹”(放爆竹的)就出门了。女方大门不开,给过“门线钱”才能进去。接着就要往男方家赶了,比较有特色的是在过桥的时候,新娘会问“红人”要“过桥钱”的,如果不过桥,好像就免了,不过在老家桥很难避免的。要说明一下就是这些个钱最后都是给女方跟着一起过来的“送亲丫头的”,相当于伴娘吧!我妹妹就对这个职业很感兴趣„„ 到来新郎家爆竹齐鸣,过火盆(老家叫“过芝麻茎”,因为是烧噼噼啪啪的芝麻茎的)。接着是拜堂,进洞房,闹洞房,好像全中国都大同小异,不再赘述。至于婆婆的枕头糕、大红枣、大桂圆、甜奶糖等自不必多说。
第三天一大早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仪式——小姑子,新郎的妹妹,要为新娘打洗脸水,新娘自然也要给红包了。这是象征着家里的女眷能够接受并且欢迎新娘的加入。
第三部分:“人到六十古来稀”。
为什么要用这个我自创的标题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老家把老人家到六十岁当成是很重要的,做寿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关于长寿我们老家有一个说法:“六十三、七十四”,具体就是指这两个年龄是很难过去的,就像是两个门槛,过去了就会很长寿,没有过去——自然不用谈长寿了。至于由来说是两位圣人——孔子、孟子就是活这么大的。
其实限于我的家乡经济发展很落后,长这么大我还真的没有亲身经历过什么做寿的大场面,即使爸爸妈妈也没有,只是听人谈过一些。有两个事情是要做的:一个是吃长寿面,一种我们老家的特色面条,手工制作,很麻烦,不过味道非常好,只是对下面的水温时机要求特别高,一般只有那些村里的长者才会被委以重任。顺便说一下,我爸爸会做,我从小跟爸爸也学过一些,有机会希望可以推广一下。还有一件事就是拜寿——寿星坐在中堂上,儿孙子女依次跪拜,红包和祝寿语是少不了的。
可惜由于经济原因这样的仪式在家乡很少很少,只有特别富裕的家庭才会去办。不过由于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做寿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4经济社会的进步,也是进步必然导致的阵痛。
感谢:
写这点东西真是不容易啊!
本可以从网上抄一点更加专业的论文资料,也许会让老师在打分时多多慷慨。可是我没有这样做,相反的,我花了两个半小时打长途回家,向爸爸妈妈还有其他能帮上忙的任何人询问关于家乡民俗文化的点点滴滴,再记录整理,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不是不想写,只是本人字体实在不雅)。所以,第一个要感谢我自己一番,能在抄袭成风的论文写作大潮下完全做到每一个字都是原创不容易啊!还要顶着被认为论文一点水平都没有的风险。其次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家人、邻居们,我前几天打电话回去要他们准备,事实上他们真的没有让我失望,提供了很多资料,当然,最后很多东西没有写进上面我感到抱歉。最后要感谢的是老师,不是因为这篇小论文,而是感谢老师那些精彩的课堂演讲——真的很棒,让我大开眼界!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于D2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