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识源】高中语文 3.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孩子爱的能力发展阶段及特征,理解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与本质区别,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
2.把握本文的结构,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等,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学生初步掌握梳理本文结构,并抓住关键句子,深入体会含蓄蕴藉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
2.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探究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提问法、归纳法 2.学法:品读感知法、勾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由于本文理论性比较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通过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体味关键语句、难点语句的含义。最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其中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对弗罗姆的观点大胆质疑,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评价。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爱父母,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还记得孟郊的《游子吟》吗,现在我们一齐朗诵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味了慈母的温情,同学们想一想,之前我们学过有哪些描写父亲的文章,可能我们初中时学习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大家最为记忆深刻,父亲的背影一直印刻在作者与我们读者的心中。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整体性感知:
(一)作者简介
弗罗姆(1900~1980)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他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一生写下了大量著作,《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选自他1956年所著《爱的艺术》一书,是其中第二章《爱的理论》的第二节。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典型地体现了他的学术渊源——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既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人”的存在。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勾画文中关键句,提出问题
1.题目为什么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叫“父母对孩子的爱”,说明原因。因为本文包含两个方面的爱: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另一个是孩子对父母的爱。2.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三)梳理文章的结构并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
再一次浏览全文,学生讨论后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每一段内容。文章共分三个部分
1.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①婴儿时期,是一个自恋阶段;
②生长发育阶段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且被母亲无条件地爱,作者还谈到了母爱的本质;
③少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爱,创造爱。2.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7)
④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指出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因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渴求母爱 ⑥母爱与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⑦阐述父爱的本质
3.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8—10)⑧提出对父爱和母爱的不同要求 ⑨提出成熟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⑩总结全文
三、理解性研讨:
1.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分析母爱和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母爱
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消极面: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取,不能受掌控和支配。本质区别:无条件的 有条件的 父爱
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象。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2.“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
“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平和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觉,与下文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爱的深度。
3.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 另一种是“我被人 爱,因为我爱人”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说说这两种爱的原则的区别?
前一句,“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后一句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是对爱成熟的理解。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3 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四、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1.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2.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这两个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3.我们又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五、评价性鉴赏
在深入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阅读体验,对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发、评价。
1.作者指出的父爱与母爱的本质,以及他们的积极面、消极面,你认同吗?并说出理由。2.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母爱与父爱的不同之处在于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观点成立吗?(言之成理即可)
六、本课小结: 本文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也就是“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就如同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同学们现在是高中生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应该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七、布置作业
读了文章,对母爱、对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 + 父爱 孩童的爱
爱的能力 ← ←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成熟的人
第二篇:2014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教 材
1、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2、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
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3、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4、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5、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二、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四、教学设计:
拟定一课时。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
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2.感知课文:
学生在笔记本上整理三项内容
一、母爱的优点与缺点
二、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三、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自己的整理内容尽可能完备。
二、仔细比较:为什么文章题目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的内容,并为他们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
三、讨论: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四、如何解决父爱与母爱中的不足?
五、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六、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七、文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着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如何理解?
第三篇:3.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推进新课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
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
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课后反思
这篇文章对学生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我选择问题层层推入式,试图让问题简单化。但感觉前面的进度稍快,影响了学生对后面文本的解读。
第四篇: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教案
说课人:张 波
一、说教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鉴赏中准确把握文章脉络,中心主旨,品位中外优秀作品精妙语言,感受文章散发出来的浓郁的人文气息。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一篇随笔,开教材选篇之先。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这篇文章用理性的笔调将父母对子女深沉似海、温柔如水的爱向人们娓娓道来。母爱是宁静的无私付出,父爱是包含的无限希冀,爱不只是一种责任、义务,更是灵魂走向成熟完满的阳光大道。
二、分析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高二的学生,多数对随笔、杂文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虽然接触过大量描写父爱和母爱的文章,但对从理论角度分析父母之爱还是较陌生。再因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与孩子之间缺少更多的情感交流、互相关爱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清作者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品味难句,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情感价值观目标: 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2、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我教学过程总共分为四部分: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堂总结、课后作业)
(一)、课前准备(检查预习)
(二)、课堂互动
1、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当年唐山大地震,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一边织毛衣,一边用脚踩着摇篮逗她仅五个月的宝贝女儿。
在这静谧的时刻,传来天崩地裂的声响,母女一起坠入黑暗无边的废墟,所幸的是母女都安然无恙。惊吓后的孩子在母亲怀里睡着了,醒来时啼哭不止。母亲知道她饿了,忙开怀喂奶。一天一夜,滴水未进的母亲奶水枯竭,孩子的哭声却越来越弱。绝望的母亲这时触摸到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
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这一对母女。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已然气绝。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头都破了一个小洞,脸色象雪一样洁白。
年轻的母亲为孩子流尽最后一滴血奶„„
2、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①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的基础上,用两分钟的时间快速读完全文,思考本文思路。
②抽一名同学回答。第一部分(1-3)感受母爱 第二部分(4-8)体验父爱 第三部分(9-10)完善自我
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过程来叙述母爱和父爱在构成他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课文层层深入地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以及发展变化。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了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由此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3、问题探究: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的特点以及区别?
母爱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二: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不成熟 被动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成熟 主动
问题三: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的?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4、深入理解探究课文中重点语句
① 文章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寻找生活中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感情经历。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这样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成熟的爱,是能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②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明确: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在内心剥离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关他们的精神世界。他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
5、课堂拓展: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抽同学讲自己生活中父母之爱的小故事。
小结:本文阐述了爱并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理性)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问题,是一门艺术。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综合母爱和父爱,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有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才能有爱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爱,是人类从小到老贯穿始终的一种情结,它是感情的依托,心灵的闪电,精神的升华。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动人心弦的历史;正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感天泣地的故事。
它无法用语言来修饰,更无法用物欲来取代,世界有一种爱,在我们的一生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有一种爱,是黑暗迷茫中的灯光,在我们身边照亮;世界有一种爱,是失意绝望的避风港,接纳包容破败的小船;世界有一种爱,是三春之晖般温暖和煦,驱走寒冷孤寂。这种爱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四)布置作业 ① 自我检测,课后练笔
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 爱,是————————————; 爱,是————————————。
② 读了文章,对母爱父爱,你一定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你会给自己的父母提出怎样的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五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原创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文本解读】
本文作者弗罗姆作为西方最有影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一生致力于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对于个体自由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是“社会无意识”与“社会性格”造成的,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社会属性,使劳动不再异化,而成为一种真正自由的劳动,使整个社会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这就是弗罗姆理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爱”在他的理论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节选自他的著作《爱的艺术》。在作者看来,“爱”是改变社会性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爱作为一种艺术,是可以学习与掌握的。在这篇文章中,他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10个小节,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拥有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这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属于论述类文章,具有思想深度,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产生共鸣,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难点:对父爱与母爱的本质的理解及部分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策略】
点拨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弗罗姆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其实已经学了不少描写“爱”的文章,但大都是一些感性的体会。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与人格的构建有重要联系。本文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经验展开,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理解本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用自己女儿成长的照片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设情境,进入课文学习。
二、梳理课文(15分钟):学生通过浏览、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抓关键句,分别简要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三、讨论探究(20分钟):
1、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所论述的母爱和父爱的特点,来认识其各有什么积极面与消极面。
2、在得出讨论结果的情况下,进一步探究:
① 如何正确的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② 一个成熟的人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综合起来?
③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请你说一说,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四、本课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母爱特点:温和 宽容
父爱特点:严厉 引导
无条件自然的世界 有条件思想的世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