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完成第15~17题。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后来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今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 “尚可” “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在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有删改)1. 作者在文中既写了对徐先生的回忆,也写了自己当时的印象和受益之处。阅读文章,填写表格。回忆的内容当时的印象或受益之处相貌神态、上课发怒①②提高了我对国文的兴趣③让我的作文硬朗挺拔2.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怅惘敬慕”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描写得生动而让人难忘的。(不超过14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凶 ②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读 ③修改作文2.“怅惘”的内容:离开恩师将近五十年,未曾通音讯,不知道老师的近况。
“敬慕”的内容:徐老师很有才学,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负责。3.答案示例1:作者先写徐先生古怪外貌和神态,作文课上他骂我“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看到底”来突出他的凶。又写他自己选辑教材,有意思的朗诵,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的批改我的作文使我受益良多,突出了他才学很高,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全文采用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写法,把一位普通的国文老师写的生动而令人难忘的。
答案示例2:作者写徐老师的外貌,用了肖像描写,写他上课时的情形,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徐老师“凶”的特点;写他修改我的作文时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文章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将徐老师的形象塑造得生动而让人难忘。(意对即可)
第二篇: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文章怀念了作者在十八九岁时遇到的一位虽其貌不扬、性格暴躁却十分敬业的国文教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1
老师是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人了,除了父母,整个孩童时期我们都是和许许多多的老师一起渡过的。幼儿园的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老师的形象一定是千人千面,但每个人心中的老师又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情”
作者梁实秋对他的国文老师的描写,并没有多少尊敬之意却字字带情,他的相貌,动作真是让人记忆深刻“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鼻似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而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古怪,有伤大雅的老师却“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收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是怎样一种情谊使作者对这样一位老师依恋,爱戴,敬仰呢?反复品读文章后,我想是老师敬业精神,是老师对学生的宽容,是老师慈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也最终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起着巨大的作用。
作者儿时的狂妄,自大使得他常与老师顶撞,而宽容的徐老师没有对他有多大抱怨,而是在骂过之后,更进一步对我“严加管教”在学习上,对我的作文进行面批;在思想上,更为“我”树立了爱的教育的典范。我这个在老师眼里“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反而受益最大。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爱体现在许多地方,其实,老师对我们的爱是相同的,就是那种希望我们成才,把全部知识哺育给我们。即使言语激烈,那也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所以,我们需要珍惜老师对我们的爱,因为这一份爱不在嘴上,而埋葬在老师的心中。
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对师爱的理解也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范畴: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确蕴含着老师对我们的深厚感情,而批评教育则更包含着老师们的爱岗敬业,伟大与胸怀。而这种伟大与气度正是源于对学生的一腔热爱,这师爱平凡而伟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对无私的道德感情,是一次无悔的牺牲。所以我们更应学会尊师敬道,学会报答老师对我们的感情。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2最近开始看散文了,梁实秋的《雅舍忆旧》已经看了一半多了,觉得挺有趣。前几天读到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挺喜欢的,就来写写。
这篇文章写的是梁实秋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一位国文老师。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很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老学究”的形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他吸溜着的鼻涕和脏兮兮的大褂,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科举出身,和很多有名的作家有交情,可见他学术成就之高。只可惜清华当时并不重视中文课程,学生大都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纵然他一肚子的能耐也没处使,一定很郁闷吧。我又一次为我们曾经的崇洋媚外而哀叹。不过想来我们对不用考试的美术音乐的老师不也这样吗,上课写作业吃东西看小说,老师看着大概很难受吧,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还有一点给我留下很省印象的是他给梁实秋批作文的情节。几千字被大墨杠子刷得所剩无几,固然心里委屈,不过这样一来糟粕全无,留下的都是精华,文章变得虎虎有生气了。有这样的文学功力实在让人敬佩。
读着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敬佩尊重的心去欣赏看待他们的恩师,深受他们人格的影响,并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现在有些人的榜样太遥远,都是些歌星球星之类,疏不知我们身边的老是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后感3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难忘的老师。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
梁实秋先生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相貌古怪,不休边幅的国文老师——徐先生。这位国文老师虽然随时都吸溜着两条鼻涕,但他的文学功底就如他鼻子里的这两条“溪流”悠远流长。这位徐先生善于诵读,虽然他的腔调不美,但他能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全都给宣泄了出来。许先生是位貌似严厉,实则感改正自己不足重视学生发展的老师。有一次作者冒犯了徐老师,招来一顿怒骂,却也引来了老师对自己作文特别的关注。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同是也给我们刻画了一个伟大的老师。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具备足够的学识。同时,一个好老师对于学生而言他不能是一个“神仙”,让学生在与我们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让孩子真实的靠近老师,让他们真的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当老师与学生产生了情感上的交流,那么老师就真正的走近了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感情,就更容易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我的生命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几位老师。
我的启蒙老师姓胡。那时,胡老师是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也许是因为她自己是母亲的原因,所以她除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之外,她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爱。寒冷的冬天,我们这群小懒猪往往因为赖床空着肚子来学校。又冷又饿的一上午,我们在教室里根本无心听课。胡老师知道了,课间的时候她会将自己准备的馒头片烤成金黄金黄的馒头干。我们这群“饥饿”的小鬼,再也不用饿着肚子听课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一页页金黄的馒头片成了儿时最美的色彩,因为它溶入了浓浓的师爱。
大学的时候有位姓张的老师,年级不算太大,在我们这群女孩子当中她像一个大姐姐。她对待学生特别宽容,虽然我们经常闯祸,他却很少教训我们。即便是学校给我们开出惩罚的条例,她也总会和校领导一再协商,有时候甚至会一人扛下来。作为十八,九岁的女孩子的我们,要满对很多问题,学业,感情,就业等等。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开始迷茫的时候,她总会出现的你的面前。她会给我们讲讲她的故事,我们就会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了。现在看来,也许张老师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故事,但她真的是一个会用故事教育学生的高手。
当自己真正成为老师的时候,才真正的体会到做为一名老师的不易。面对不吃早饭的孩子,我会怎么样对待他们;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会怎样处理他们,当真的用老师们曾经的心去面对我的学生的时候,才明白那幸福并辛苦着的感受。不敢奢望我的孩子们也将我刻画成梁实秋先生的徐老师,只求我的爱能在他们的回忆中带来一丝的暖意。
第三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梁实秋的生平及作品;
2.掌握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让学生体会梁实秋对老师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作品叙事线索的把握。
教学难点:平实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情感。
三、教学方式:
诵读法、讲授法、探讨法、比较法。
四、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导入: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老师的内容,其中不乏经典的形象,你记忆深刻的都有谁?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
生: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时的启蒙老师寿竟吾老先生,严谨,博学;
生: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刻画的小弗朗士的老师,一位爱国志士韩麦尔先生,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写出的‘法兰西万岁’的瞬间永远定格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师:上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个老师有点像漫画书上的人物,好像比其他老师更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板书题目)
二、初读印象
(外在特写式)
师:文章开头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我想徐老师的肖像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想不想给他画一张像?
生:想
师:找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拿出笔边听边画。大家推荐,谁画的最好,好,现在开始
师巡视,画完的可以互相欣赏一下彼此的作品
师:他画的是行云流水般自如呀,我想他一定是在画之前对文章有了深入了解,早已成竹在胸了吧,张其你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他?大家同意他的说法不?,他不但具有画家的天赋,也有成为文学家的潜质。生鼓掌,三下。
师:大家说这幅画画的好在哪?
生:抓住了徐老师的相貌特点,画的很像,师:抓住了徐老师相貌的什么特点?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说一下。
生:古怪(板书)
师:这段除了描写相貌古怪外,还刻画了什么?
生:绰号,习惯不拘小节,衣着不整洁邋遢,走路姿势傲慢,表情凶狠。
师: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性格凶狠,行为习惯不拘小节的人
师:通过绰号印证了他的性格,也透露了同学们对他的不喜欢,有对他的揶揄。这一切对人物外在的刻画,作者采用的是“外在特写式”写法。(幻灯)外在特写式就是围绕人物外在的最显著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采用外在特写式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个大学教授,一个饱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深谙孔孟之道的文人,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应该在他的言行中很好的贯彻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可是他的表现真的让人无法理解,但也因此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典型事件)
师:接下来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除了写老师的外在特点让作者印象很深外,还有几件事也深深的刻在了作者的头脑里
生:四件
师:能不能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说出
生: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
师:第一段中除了写老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还说徐老师使我受益最多,哪几件事体现了“受益最多”?
生:后三件
师:作者通过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这三件事写出了老师让我受益最多。请同学们用“我受益于徐老师„„它让我„„”这样的句式说说作者都得到哪方面的益处?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编辑的教材,它让我对国文感兴趣了,徐先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教材,他自编教材,新旧兼收,决不厚此薄彼。正因为徐先生的教材选得好,“我”对国文的兴趣也“因此提高了不少”。
师:你是个勇敢者,给后面的同学带了个好头。
生: 我受益于徐老师“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的朗读,它让我更能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生:我受益于徐老师给予我作文方面的指导,它让我明白了好作文的写作技巧
师:你是个善于总结概括提炼的学生,因为你简单的两句话就将两段的精髓拎了出来。那你能说说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文章开篇采用外部特写式对老师的外在进行生动形象的的刻画,一个鲜活的有个性的教师形象已经立在了我们眼前。接下来文章又选取了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这几个典型事例,多侧面,多角度的刻画了徐老师的形象,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外在形象,还看到了他内在的才华,品格和精神。这样,一个多侧面,饱满的老师形象才彻底的立了起来。师:那你认为徐老师能够算得上是个好老师吗?你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是个好老师:对学生负责任,敬业,开通,有学识,教学有方法,工作实在,做人实在师随机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觉得评价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
师:评价一个人不仅要观察他的外部特征,还要看他的内在品质,才能做到客观正确的评价。(情感主题把握)
师:作者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写这位给他印象最深,又受益最多的好老师的?
生:怀念,文中说近50年没有和先生互通音信,怀念老师,何况老师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作者与他阴阳两隔,更没有相见的可能,更添伤感之情。
师: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写自己对老师深切的怀念。
生:敬慕。
生:还有感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主要想表达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敬慕之情。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梁实秋的知识,学习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文章的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内容。
四、作业布置
找出文章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鉴赏。
第二课时
一、(赏幽默语言)
师:作者明明是带着怀念,感激,敬慕的情感写此文,表达对老师由衷的赞美之情。为什么你读起来居然经常会克制不住的想笑出来,甚至初读时,有的同学还笑的前俯后仰的呢? 生:文章语言太幽默了
师:你的目光真犀利,一下子就能看出文章的语言风格。那谁能针对现在我们上课的场面,或我们中的某个人设计一句或几句幽默的话?
生说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幽默吗,生:不幽默
师:说明我们的积累还不够,其实幽默是有方法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语言幽默的句子,小组结合句子讨论分析一下,怎样能使文章语言达到幽默的效果?生小组研讨
师:谁原意说出你的发现,注意说的时候要读出原句,再分析。
生:巧用修辞。比喻的修辞手法:徐老虎,夜叉,像酒糟,两桶清水鼻涕,玉箸。瓢儿似的,怒火,掷地作金石声,虚泡囊肿,筋骨。夸张: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开口就骂人,咬牙切齿,大墨杠子,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
生:借用术语。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挪用了音乐节拍术语。正当防卫: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借用法律术语同时也是夸张。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一般用于僧人,道人到处游走,讲经。
生:引用口语。懈啦光唧
生:巧用叠词,秃秃的,亮亮的,方方的,扁扁的,油渍斑斑。动词,吸溜,吊,撇,泼。形容词,亮晶晶 油渍斑斑
生:化雅为俗,有板有眼有节奏
师:此文语言之所以幽默,读来好像信手拈来,原来作者是有匠心的,由此我们知道了,真正的好语言必须是有风格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来诠释一下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可以选一个自然段也可以选一句话。大家试着练一练。
生1、2读:
师:大家觉得他读的好不好?为什么好?
师:看着你们朗读,我心里也很羡慕,谁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读一段,生起,大家看看我们两个谁读的好?大家不要盲目的崇拜,老师是用成人的角度理解,某某是一童真的情感去理解诵读这段的,他读的更像徐老师的个性,率真的可爱。
师: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为了满足每一个人的热情,我们就一起齐读第8自然段。语言风格还有哪些?
生回答
师: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庄重,豪放等都是语言的风格,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不断的接触,我相信,在学习和实践中,只要大家用心,你也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
(写作手法)
师:此文的语言极具特色,吸引了我们,使我们忍俊不禁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让我们对徐老师微笑之余,不禁肃然起敬,作者是怎样做到的,用的是什么手法?
生:作答
师:你是怎样知道这种手法的?看来你是个有心的同学。
师:像此文这样,为了赞美人物美好的心灵,先丑化人物外貌、行为特点的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运用不是为了让文章花哨,是为人物品格中心服务的。你认为这种写法好不好,好在哪?
生:作答
师:通常名人写老师的文章或我们自己写老师的文章,很少看到老师身上的缺点,更多的是优点,赞扬之词,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文章前半部分的描述看似不敬,看似不雅,但我们丝毫看不出厌恶,看不出仇恨;后半部分通过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三件事,赞美了老师的内在品格,这样使文章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到神,使人物形象真实,鲜活,饱满。我们才感到文中的徐老师可信,可亲,可敬。可见,正确写作手法的运用,是为中心服务的。(总结写法)
师:学完了这篇经典的写人文章,学完了这篇让人难忘的文章,我们一定收获了不少写人文章的写作手法,能说说你此课的收获吗?
生作答
师:本文先用外在特写式,对绰号,相貌,习惯,衣着,走路姿势,表情细腻的描写,刻画了徐老师貌怪性凶,不拘小节的外在特征;接着又选取了挨怒骂,编教材,读课文,改作文四件典型事例,多角度,多侧面,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从形到神,先抑后扬,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老师的怀念,感激,敬慕之意。写法我们已经共同总结出来了,那么,大家能不能学以致用,就用“外在特写式”对我们在场的老师或同学进行一段描述呢,大家想尝试吗?好,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
生描述
师:大家猜猜他说的是谁?像不像?
生:像
师:为什么?
生:他抓住了这个人的外在特征
师评价: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领悟能力强,而且运用能力更强。
生:不像
师: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再回头读读文章的第二个自然段,你把他领回家,对着他多看看。师:看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不要担心,只要大家有恒心,有毅力,勤阅读,多观察,勤思考,多动脑,也会成为梁实秋一样的大家,成为徐锦澄老师的得意门生。(总结读法)
师:以上我们总结了写人文章的规律,那么,下面我们也在阅读中找点规律,使我们的阅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路可行。好吗?
生总结
师:你们说的真好,我把你们的意见总结了一段口诀,找学生读一下,你们看看有遗漏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并非我的成果,而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用凝练的语言将他总结出来罢了,最后,让我们在高声诵读中结束这堂愉快,幽默的一课,好吗?“看肖像,抓特征;找事件,悟精神;赏语言,品风格;析手法,见主旨。”
二、亮点赏析。(具体见教参)
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三、把人写活的方法。(具体见教参)
1、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2、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3、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文章的一些好句子,进行了亮点赏析,汲取了如何在作文中把人写活的方法。对于我们以后的作文会有莫大的帮助。
五、作业:
板书
亮点赏析
1、欲扬先抑似贬实褒
2、善抓特征描画细腻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把人写活的方法
1、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特征
2、善抓富有个性化的细节
3、善抓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反思 :
第四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答案
拥有书籍就是教养的证据吗?果然如此,谁在教养上足与拥有满屋子书籍的书店主人抗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⑤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⑥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⑦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如令想来,当初的“凶”何尝不是一种负责。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也因此逐渐领教了他的才学。还有他的朗诵也非常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⑧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1.分析文章第③段刻画国文老师形象的用意。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 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赏析。
3.文章第⑨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4.评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答案】
1.欲扬先抑。本段刻画了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行为怪异、笑容狰狞的徐老师形象,通过这些看似丑化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可爱、个性鲜明;同时也与下文老师的认真敬业、才学出众形成对比反衬,饱含作者的喜爱与敬慕。
2.把作文中多余的话,无关紧要的情节比喻为“虚泡囊肿”,与文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相呼应,可见徐老师火眼金睛,将其“削去”的必要;把删改后精华内容比喻为“筋骨”,使得文章“虎虎有生气”,表现了徐老师才华素养和教学水平之高,对学生认真负责,这种删繁就简的作文态度对作者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其对老师的感激、敬慕之情。
3.本段作者先从时间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将近五十年了”,可见怀念之久;将近半个世纪没有见面,但先生的音容笑貌竟记得如此清晰,足见怀想之深;作者又从空间的间隔上写自己的怀念,“听说他已早归道山”,阴阳两隔,更添惆怅之情;文末的'怅惘敬慕'直抒胸臆,'怅惘'是因为一直'未能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不在人世,'敬慕'是因为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
4.本文的语言亦庄亦谐。在前文描写国文老师外在形象时,语言夸张幽默,如写其“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吸溜鼻涕时“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又如国文老师骂人马处“警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极富个性的国文老师形象;在后文作者回忆了先生选辑教材、课上朗读及修改作文的事情,语言凝重庄严,对先生满怀怅惘敬慕之意。
第五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书笔记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书笔记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书笔记
这篇文章写的是梁实秋在清华学校读书时的一位国文老师。他学识渊博,无论是外貌还是性格都很有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不拘小节的“老学究”的形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他吸溜着的鼻涕和脏兮兮的大褂,风趣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科举出身,和很多有名的作家有交情,可见他学术成就之高。只可惜清华当时并不重视中文课程,学生大都对他也是爱搭不理,纵然他一肚子的能耐也没处使,一定很郁闷吧。我又一次为我们曾经的崇洋媚外而哀叹。不过想来我们对不用考试的美术音乐的老师不也这样吗,上课写作业吃东西看小说,老师看着大概很难受吧,以后可不能这样了。
还有一点给我留下很省印象的是他给梁实秋批作文的情节。几千字被大墨杠子刷得所剩无几,固然心里委屈,不过这样一来糟粕全无,留下的都是精华,文章变得虎虎有生气了。有这样的文学功力实在让人敬佩。
读着这篇文章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的《藤野先生》。那也是一位认真负责,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看来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好老师啊。
古之学者必有师,不论是鲁迅还是梁实秋,他们都是怀着一颗敬佩尊重的心去欣赏看待他们的恩师,深受他们人格的影响,并带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现在有些人的榜样太遥远,都是些歌星球星之类,疏不知我们身边的老是就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书笔记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老师,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难忘的老师.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给他一生影响最大的老师.梁实秋先生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相貌古怪,不休边幅的国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