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7:5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本中的苏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本中的苏轼》。

第一篇:课本中的苏轼

课本中的苏轼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是两个极其辉煌的时期。诗词两种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取得了名曰“唐诗、宋词”辉煌的成就。散文方面更有唐宋八大家高屋建瓴。而苏轼作为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则代表了宋朝文学总体成就的最高水平,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因而,苏轼不但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更多次被选入各阶段语文课本。现在,我将从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苏文、苏诗、苏词四个方面,尽量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论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进而走近苏轼,理解苏轼,为鉴赏诗词打好基础。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自幼饱读诗书,也广读诗书。在北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在北宋不仅以八股文为择才途径的科举制度下,苏轼不必像明清两代士人那样只着眼于儒家经典,一心只为写好八股文、为科举及第而纯功利性的读书。他可以广泛的涉猎儒、释、道三家的传世名作。其弟苏辙就曾记述他的读书过程为:“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吾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广泛涉猎儒、释、道三教思想,更加欣然接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这三种思想是相同的,进而将他们融汇贯通,皆为己用。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体系为根本,辅之以佛、道两家思想的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同时,作为文学家的苏轼还将这种“儒、释、道三家,三位一体”的哲学观念尽情至性的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例如:他把儒家出仕为国、建功立业的诉求写入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发出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慨叹。《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藐视人生中坎坷、曲折;看轻生活里顺利如意的处事态度,使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跃然纸上。而《赤壁赋》第四节中的那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正是认识到万物无尽后,进而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自适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正在熠熠闪光。

所以正是这种执着于人生,又超然于物外,更平等对万事的人生态度才彰显其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司马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也证明:名垂青史的传世之作,耀眼辉煌的千秋功业,往往是在主人公政治失意、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身体残疾、身陷囹圄等逆境中铸就的。苏轼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他平生受到两次重大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即所谓“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时又谪放儋州(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两次重大的政 治变故,使苏轼壮志难酬的同时,也使他有时间来反省自己。对于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奇功确实是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建立的。比如两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均作于黄州任上。《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是其密州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生态度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使苏轼在官场与文坛之间来去自由,使其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得以充分的展现。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以及四六

较欧阳修“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创作主张更进一步,苏轼认为写文章应该“文道并重”。“文”,即文章的物质外壳,是指文章的言辞和表达方式。“道”,即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道理。

苏轼认为:文章首先应该优美,应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而并不局限于明道、载道(说明道理的工具)。而是由人创造出来,用以激发阅读兴趣,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次,文章中的“道”也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儒、释、道”三家的“道”,甚至可以说是世间事物的所有规律。这与苏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苏轼主张文章应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重道轻文等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统一文风。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学思想表现在行文方式上就成为对前辈文学家行文风格的广泛的学习和借鉴。比如:苏轼古文中的雄放精神和磅礴气势,是因袭了纵横家的文风;他古文中丰富的联想和自然流畅的语言则继承了庄子的笔触。表现在思想内涵上,则使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感,使其古文极具表现力。

总体来看:兼容并包,博取各家之长的文学创作思想,使多种思想、多样风格集于苏轼一身。而苏轼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其写作风格面对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如空气和水一般变化自如。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其史论颇有纵横家之气,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虽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但论述技巧高超,中学生常习之,应受益匪浅。其政论风格与史论相似,但随其阅历渐深,纵横家的习气逐渐减弱。至后期已渐趋内容上的有的放矢,言语上的深切沉重,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但议论文中的杂说、书札,题跋三类更能体现苏轼非凡文学成就。这些文章同样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艺术感染力和逻辑说服力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喻》一文。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将叙事、抒情、一轮三种功能整合的水乳交融。其中《石钟山记》堪称此类文章的典范。《石钟山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以论说为主的一篇游记。议论是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中逐步展开的。例如:写月夜泛舟察看山景的一段: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寥寥几笔,即勾勒出一个幽美又阴森的境界。读之恍如身临其境。作者赏幽探险、务实求真的情怀也随之展现无遗。纵观全文,通篇围绕“石钟山”名称的由来,根据实地的考察见闻,纠正了前人的说法,并引申出对没有“目见耳闻”的事物不能“臆断其有无”的哲理。思路清晰、议论透彻、记叙准确、抒情真挚,情景交融又直接配合议论。叙事、抒情、说理可谓配合的天衣无缝。

此外,苏轼的古文不但博采众家之长追求按需而变的风格外,还以“辞达”为准则。即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很少缀词累语。这种写作风格在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代表的笔记小品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辞赋集成了欧阳修骈散结合、去除排偶、限韵的文赋传统。在吸收诗歌抒情意味的同时,更多的融入了古文平直疏散的笔法,使骈散结合的更加自然而融洽。两篇《赤壁赋》就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如前《赤壁赋》沿用主客问答的赋体常见形式,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最后得到的结论兼具感叹人生苦短、期望建工立业的儒家思乡(第3节)和认为时空万物无限,进而轻视有限时空并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第4节)。同时也描绘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议论精当深刻。堪称叙述、抒情、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优美的散文诗。

第一节就又这样的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使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渺茫茫,若有似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超然物外的道家哲理做好了铺垫,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苏轼的四六文也同样体现了行云流水的风格。前期在翰林院制诰时典故众多、辞藻华丽、浑厚、雄大的风格,后期被贬谪外放时真切感人、情深意切的风格代替。四六文的代表作应以《谢量移汝州表》首当其冲。

总体来说:苏轼的“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在后代跟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但若仅从文学角度考量,那么苏文无疑实施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第三节

苏轼的诗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所以,他的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遭遇的思考都毫不掩饰的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歌——这种久立于文坛,已发展成熟的体裁最为酣畅淋漓。

与杜甫相似,苏轼始终吧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对封建社会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深刻的批判意识。如晚年所做的《荔枝叹》从唐朝的进贡荔枝写到宋代的贡茶献花。对官吏的媚上取宠、宫廷的穷奢极欲,予以尖锐的讽刺。与杜牧的《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漂泊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宠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为平常的生活内容和 自然景物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他也乐意将这些经验、道理写入诗歌,与后人一起品味、分享。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生动的讲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些诗将深奥的哲理通过生动、鲜明的意象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获议论分析所得。在生动、自然、浅显、平易的文辞中深入浅出的将人生哲理娓娓道来,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

苏轼诗歌中的人生态度主要是长期深刻思考人生所形成的对沉浮荣辱持有的旷达、乐观的精神。虽然苏轼的诗歌也会反映出逆境中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是着力表现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方面的例子,最恰当的当属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的《食荔枝二首·(之二)》。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中所蕴涵的就是仅为鲜美荔枝便愿永远成为“岭南人”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思想有三:

一、在渴望得到朝廷信任,希望建功立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坚毅且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显然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二、受道家思想影响形成的:天地无限,轻视有限时空的生存态度。

三、佛家思想发挥重要作用的:以平常心面对一切变故的处事原则。虽然苏轼的诗歌中表现出的人生态度相对固定于以“儒、释、道”三位一体为基础的乐观、旷达的精神。但苏轼诗歌的表现力依然惊人。与苏文相似,对于苏轼也几乎没有不能入诗歌的题材。不论什么题材苏轼往往都能化难为易、举重若轻。

就诗歌的语言艺术技巧而言,苏轼依然本着翻新出奇的精神,将这些表达技巧运用的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其中最拿手的当属比喻、用典、对仗三种。他用比喻生动新奇、层出不穷;用典故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稳妥精当、浑然天成;对仗时更是精工巧制、生动活泼,构思常能打破常规。如《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第一句对仗极为工整:“水光”对“山色”;“潋滟”对“空蒙”;“晴方好”对“雨亦奇”。第二句先用比喻,将西湖比喻成西施。又用西施喜爱化妆的典故,用西施的“淡妆”和“浓抹”来暗喻西湖的“晴”与“雨”。全诗将西湖写的栩栩如生,人情味十足。运用表达技巧真正达到了水中着盐的境界。

至于艺术风格,苏诗也和苏文一样主张兼容并蓄。多元化的人生态度造就苏轼多元化的审美情趣。使他能够欣赏并接收乃至借鉴何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倾向。其中尤其重视两种相互对立风格的融合。比如写景时,苏轼就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题西林壁》)与阴柔之美(《饮湖上初晴雨后》)相互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出现了如《惠崇〈春江晚景〉》般“清新雄放”的风格。使苏轼的诗歌中有许多佳作已经做到了“刚柔相济”。

综上所述,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的第一大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思想内涵的深度四个个方面,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 苏轼兼容并包的艺术兼容性使不同风格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为后世文人创立自己独特的风格提供了依据、方法和途径。

第四节 苏轼的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轼对词题发展的贡献,超越了苏文和苏诗。

在苏轼之前,柳永是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学家。柳永一生“奉旨填词”。他推动了词体的发展,使词发展成一种成熟的体裁形式。苏轼在柳永的基础上,进行了对词体的改革。其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为: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和开拓词境。就表现功能来说:他创造性的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将传统上表现爱情的词变革为表现性情的词。他使词像诗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同时,他让词的抒情主人公除了红粉佳人、绮筵公子外,又加入了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了的仁人志士。经过以上两个方面的革新,苏轼改变了词体原有的柔情软调,为建立豪放词派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启了南宋辛弃派词人的先河。

就思想内涵来看:与苏诗一样,苏词也常常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事物规律的思辨。如“人生如梦”就不止一次的出现在他的词作之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人生如梦”;《醉蓬莱》中有“笑劳生一梦”; 《南乡子·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中有“万事到头都是梦”; 《西江月》中有“世事一场大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生命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难以自我把握。这种对人生的命运的理想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感到人生如梦,但却并未否定人生。他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乐观顽强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道家的人生态度以及用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佛家处事原则。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就表现了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压抑苦闷又力求超然自适的心路历程。苏轼的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和处事态度彰显无遗,是体现其佛家思想的代表作。

苏轼的词不仅在内心情感的描述上做足文章,还在词的内容上,不断向外部世界拓展词体的意境: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伸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驿等自然空间(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张先则使词境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而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的日常交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闲居生活(如《水调歌头·中秋》)及躬耕、游览、射猎等活动经历(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而且,苏轼还进一步的将农村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与郊野景色,前无古人的引入诗歌;如:《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和《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就是苏轼所创立的农村词的代表作。苏轼在这两 首次中将农村生活的闲适悠然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乡村郊野的景色用细腻柔和的笔触表现的无比幽美。然而,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并不只停留在工笔重彩的细腻柔和、悠远美丽上,他也可以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豪放、阳刚的写意山水。《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的景色就是奔放、豪迈的写景风格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而苏轼变革词体的主要武器就是“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以诗为词”是指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在苏轼的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2个方面。

经过苏轼的发展,词已经变成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的工具。所以词作抒发的是何种情感,什么志向或因何事生发,就必须交代和说明。然而,词体长于抒情,短于叙事。为解决这一矛盾,苏轼开始像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来弥补词体在叙事上的“先天不足”。最终使词的题序和词的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特别是小序,更是苏轼在词中首次使用。

苏轼的小序有2个作用:

一、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二、确定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如《水调歌头·中秋》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若无此序《水调歌头·中秋》中的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即可以理解成对爱人的思念,也可以理解成对亲人的思念。有此序,我们就可以明确词中所抒发的情感是对亲人的思念,是指向其弟苏辙的。(小序的发展至姜夔达到了顶峰,姜夔的小序已经具备了叙事、议论、抒情的三重功能。在姜夔笔下,有的序甚至长于词本文。有的序更可以作为独立的小品进行欣赏。)

在词中大量用典也始于苏轼。苏轼博览群书、学识深广,在作品中广泛用典自然不是难事。所以,他在词中大量用电也是其在诗中用典的延续。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为浓厚的叙事性和纪实性。但上片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一方面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雄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像孙权那样建立不朽功业的愿望。下片用冯唐持节云中为魏尚平凡的思故,即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进而建功立业的心情,又蕴涵着对历史人物和自我怀才不遇的隐喻。与此类似的写法还见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中有关周瑜的典故。词中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苏轼的词作不但用典数量多,而且达到了水中着盐的境界。(“词中用典”这种表现手法发展到辛弃疾处渐至顶峰,词的概括性也空前强劲,有的词甚至出现了典故联用、通篇皆是典故的现象。)在词中用典和用序均始于苏轼,是苏轼变革词体的主要武器。这样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事词体的发展影响深远。

就风格来说,苏词也不是单一的。虽然词体的改革是苏轼推动的。但他无法回避“词为艳科”的社会大环境。他所收到的教育、所读到的前代词作,大多都具有婉约柔美的风格。这致使苏轼的大多数词作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如《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无论是情感内涵还是描摹景物都温婉而柔和。但苏轼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的风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江城子·密州出猎》、《定**(莫听穿林打叶声)》都被后世认为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作。由此可见,宋词中与故有的婉约派分庭抗礼的豪放派在苏轼的笔下以出露端倪。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

从全文来看,苏轼典型的体现者宋代“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精神,在文、诗、词三个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苏轼的意义有两点:首先,精神层面上:苏轼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生态度,使他进退自如、张弛有度、宠辱不惊、来去自由;使他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尽管这个“天下”可能某地人们头顶脚踏的一隅膏丸之地,“穷则独善其身”——也许只能寄情于山水、致力于写作。因此,他便成为后世文人景仰的典范。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用宽广的审美眼光去审视大千世界。苏轼认为物皆有可观之处,无事、无物、无理不可写入作品,到处都能发现没的存在。而这种审美方式直接造成了苏文、苏诗、苏词的一个共同特点——风格的多样化。同时也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推动了词体的改革。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看似复杂无序、高不可攀的苏轼,实际上并不距你我于千里之外。他“平易近人”——能代表其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已经或者曾经收录在我们的课本之中。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此文对苏轼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扎实的掌握。希望对学生的古典文学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休养能有所帮助。

统观各个学段的语文课本,其中隶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篇目,基本上能够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点作家和重要流派,主流思想内涵和主要表达技巧。如果能够像本文一样:用课本中的篇目来讲解重点作家、构架重要流派、剖析主流思想内涵、解构主要表达技巧,使这种模式的论文形成一个系列,那将是一部“课本中的文学史”、一部“学以致用的文学史”、一部“前所未有的文学史”。

第二篇:小学课本中的近义词

小学课本中常见的近义词

A

哀求-请求-恳求 哀伤-悲伤-哀痛 矮小-弱小-低矮 爱戴-拥戴-尊敬 帮助-援助-扶助 榜样-典范-表率 傍晚-黄昏

包含-包括-包罗 包容-容纳-宽容 饱满-充足-丰满 别致-稀奇-新颖 摒弃-抛弃

薄弱-脆弱-软弱 补充-补偿-弥补 哺育-抚养-哺养 不管-无论

爱好-嗜好-喜好 爱护-爱惜-维护 安定-安宁-稳定 安分-本分-规矩 安静-宁静-清净 安排-布置-安插 安全-安然-平安 安慰-宽慰-抚慰 安息-休息

安心-放心-安神 安逸-安适-舒适 按照-依照-依据 暗淡-昏暗-黯淡 遨游-漫游-游历 翱翔-飞翔-遨游 奥妙-深刻-奥秘 傲慢-高傲-骄傲

B

把戏-花样-花招 白天-白昼-白日 摆弄-戏弄-玩弄 摆设-陈列-陈设 摆脱-解脱-挣脱 拜访-拜谒-拜会 拜托-委托-托付 颁布-公布-发布 办法-措施-点子 办理-处理-料理

宝贵-珍贵

保持-持续-维持 保卫-捍卫-保障 保障-保卫-保证 抱怨-埋怨-责怪 暴露-显露-泄露 暴虐-凶恶-残暴 卑鄙-卑劣-缺德 悲观-失望-颓丧 悲惨-凄惨-悲苦 奔波-奔忙-奔走 奔跑-快跑-奔驰 本来-原本-原来 本领-身手-能耐 比赛-竞赛-较量 比喻-比方

鄙视-藐视-歧视 必需-必要-需要 毕竟-究竟-到底 毕生-终生-一世 边境-边疆-边陲 边缘-边沿-边际 变化-改变-转变 辩论-争辩-争论 辨别-辨认-鉴别 辨认-识别-分辨 标记-标志-记号 标准-规范-准绳 表示-表明-表达 表扬-表彰-赞扬

布置-安排-部署

C

猜想-猜测-猜度 猜疑-怀疑-猜忌 才华-才干-才智 材料-资料

采取-采用-采纳

参加-加入-参与 残酷-残忍-残暴 灿烂-辉煌

策划-筹划-谋划 差别-差异-区别 察看-观看-视察 刹那-瞬息-顷刻 差异-惊讶-惊诧 颤抖-颤动-抖动 常常-频繁-经常 嘲笑-嘲讽-嘲弄 撤销-取消-撤消 沉重-深重-繁重 衬托-陪衬-烘托 称赞-赞誉-赞扬 成绩-成就-成果 诚实-忠实-老实 呈现-浮现

迟缓-缓慢-迟钝 迟疑-犹豫-踌躇 持续-延续-连续 充分-充足-足够 重复-反复 丑恶-丑陋

出现-呈现-显现 创造-发明-创新 慈祥-安详-慈爱 聪明-聪慧-聪颖 阿谀-逢迎-奉承 俄顷-顷刻-刹时 额外-多出-超出

恶贯满盈-十恶不赦

恶化-逆转-转变 恶劣-卑劣-不良 恶习-陋习

恶性-恶变-不良 肤浅-浅近-浅显 拂晓-清晨-早晨 富裕-富有-充裕

G

改变-转变-变换 改善-改进-改良 粗暴-蛮横-凶恶 粗心-大意-马虎 摧残-摧毁-残害 错误-错事-毛病

D

打扮-装扮-装饰 打算-盘算-企图 大概-可能-大约 带领-统率-率领 呆板-呆滞-死板 担负-担任-担当 诞生-出生-问世 悼念-怀念-悲悼 抵达-到达

抵制-抵抗-抵挡 惦记-惦念-挂念 凋谢-凋零-凋落 叮嘱-嘱咐-叮咛 堵塞-阻塞-阻碍 端详-端量-审视 短促-短暂-急促 锻炼-锤炼-磨炼 断定-确定-肯定 对照-对比-比照 躲避-逃避-躲藏 躲藏-隐藏-躲避

E

恶意-恶念-歹意 遏抑-压制-抑止 恩情-恩德-恩惠 而后-以后-然后 而已-罢了

耳目一新-焕然一新

F

发布-发表-宣布 发挥-发扬-表露 发愤-发奋-奋发 发生-诞生-出现 烦恼-烦闷-苦恼 烦躁-急躁-焦躁 繁荣-昌盛-繁华 反省-反思

范围-范畴-领域 方案-计划

防范-防备-提防 防卫-防守-防御 仿佛-类似-似乎 非凡-超凡-杰出 分离-离别-分别 愤概-忿恨-愤怒 丰富-丰厚-丰盛 丰富-充足-丰盛 风光-风景-景象 风俗-风气-风尚 锋利-锐利-尖锐

改正-纠正-矫正 干扰-扰乱-骚乱 赶紧-赶忙-赶快 感激-感谢-感动 刚强-刚毅-坚强 高尚-崇高-高贵 高兴-愉快-喜悦 根据-依据-凭借 公平-公正-公理 攻击-攻打-进攻 贡献-奉献-献出 供给-供应-给予 估计-估量-揣测 孤单-孤独-孤寂 鼓励-勉励-鼓舞 关心-关注-关爱 观察-察看-观看 光辉-光彩-光芒 光荣-光彩-荣耀 归纳-归结-总结 规律-法则-性质 果断-坚决-果敢

H

害怕-恐惧-惧怕 害羞-害臊-怕羞 寒冷-严寒-酷寒 豪华-奢华-气派 豪杰-英雄-英杰 豪爽-直爽-豪放 号召-召唤-号令 合作-协作-合伙 合适-适合-适宜 和蔼-慈祥-和善 和谐-协调-谐和 后悔-悔恨-懊悔 洪亮-响亮-嘹亮 艰苦-艰难-困苦 检讨-反省-检查 简单-简明-简易 简洁-简明-简短 简陋-粗陋-简易 见解-见地-看法 建设-建造-建筑 建议-提议

决心—决计—决意 抉择—选择

觉悟—觉醒—醒悟 均匀—平均—匀和

K

开创—创造—首创 忽视-漠视-轻视 忽然-突然-猛然 华丽-富丽-华美 幻想-空想-妄想 慌忙-急忙-匆忙 欢乐-开心-欢喜 灰心-消沉-丧气 荒唐-古怪-荒谬 谎言-假话-谎话 荒凉-荒芜-萧条 回顾-回首-回忆 混乱-杂乱-凌乱 混淆-模糊-混杂 混浊-浑浊-污浊 活泼-活跃-灵活

J

激动-冲动-感动 激烈-剧烈-强烈 积蓄-储存-积存 基础-根基

机会-时机-机遇 机灵-聪明-灵敏 集合-聚拢-聚集 及时-按时-准时 嫉妒-妒忌-忌恨 寄托-寄予-托付 记录-记载-笔录 价格-价钱-价值

讲究-考究-注重 焦急-着急-焦虑 狡猾-狡黠-狡诈 教育-教导-教诲 揭发-揭露-揭穿 揭示-显示-展示 接待-招待-款待 接近-靠近-临近接纳-接受-采纳 节俭-节省-俭省 杰出— 越—出众 结构—构造

解除—消除—去除 解释—解说—说明 解脱—摆脱

借口—借故—托词 紧急—紧迫—火急 紧密—密切—亲密 紧迫—紧急—急切 尽力—全力—尽量 进步—提高—先进 经历—阅历—履历 惊奇—惊讶—惊诧 精巧—精致—精妙 精确—准确—精细 警惕—警觉—谨防 纠缠—纠结 居然—意然

拘谨—拘束—局促 举行—举办—进行

开端—开始—开头 开发—开掘—开拓 开阔—宽阔—宽广 坎坷—崎岖—不平慷慨—大方

考查—考察—观察 可惜—惋惜—遗憾 渴望—盼望——希望 恳切—诚恳—殷切 空闲—闲暇

控制—操纵—掌握 酷热—炎热—盛暑 夸张—夸大—夸饰 宽阔—广阔—宽广 宽恕—饶恕—原谅 困难—难处—艰难 扩张—扩大—扩展

L

来源—起源

劳苦—劳累—辛劳 牢固—坚固—结实 牢骚—怨言—抱怨 冷谈—冷漠—淡漠 冷静—镇静—冷清 离别—惜别—辞别 力量—力气—能力 立即—即刻—马上 利落—利索—麻利 利用—运用—采用 连续—陆续—持续 怜悯—怜惜—同情 联系—联络—联接 凉快—凉爽—清凉 谅解—原谅—宽容 嘹亮—响亮—洪亮 瞭望—眺望—观望 吝啬—小气

零乱—混乱—紊乱 灵活—灵巧—灵便 领会—领悟—领略 流利—流畅—顺畅 流露—吐露—表露 流行—时髦—盛行 流言—谣言—蛮语 留恋—依恋—眷恋 留心—注意—留意 略微—稍微—微微 落后—落伍—掉队

M

麻利—机敏—灵活 埋葬—安葬—掩埋 蛮横—野蛮—粗暴 满意—满足—称心 莽撞—鲁莽—冒失 茂盛—茂郁—旺盛 美丽—漂亮—艳丽 美满—圆满

门道—窍门—门路 蒙受—遭受—受到 朦胧—隐约—模糊 梦想—幻想—渴望 迷惑—迷茫—疑惑 秘密—机密

密切—亲密—亲切

勉励—鼓励—激励 面貌—面目—景象 描绘—描画—描摹 渺小—微小—细小 敏锐—灵敏—尖锐 名气—名望—名声 明亮—亮堂—敞亮 明媚—明丽—明净 明显—分明—显著 铭记—铭刻—牢记 摸索—摸索—探求 模仿—仿照—模拟 没落—败落—衰落 陌生—生疏—生僻 漠视—忽视—轻视 目标—目的—标准

N

难过—难熬—不适凝固—凝结—结固凝视—注视—凝望宁可—宁愿—宁肯浓密—稠密—茂密暖和—温暖—和煦懦弱—怯弱—软弱

O

讴歌—歌颂—颂扬偶尔—偶然—间或

P

排斥—排挤—排除排除—消除—免除徘徊—彷徨—犹豫派头—气派—气势4

盘绕—环绕—围绕 庞大—浩大—巨大 庞杂—繁杂—复杂 抛弃—抛掷—放弃 咆哮—怒吼—轰鸣 陪同—陪伴—随同 培养—培育—培植 佩服—钦佩—敬佩 碰巧—恰巧—凑巧 批判—责备—指责 疲惫—疲倦—疲劳 偏见—成见

漂泊—漂流—漂游 贫困—贫穷—穷困 品质—品德—品格平常—平时—普通平均—均分—等分平坦—平缓—平整平稳—安稳—稳定 评价—评定—评论 迫切—急切—急迫 破格—破例

破绽—漏洞—马脚 普遍—广泛

朴实—朴素—质朴

Q

漆黑—乌黑—黑暗 欺负—欺凌—欺侮 奇怪—古怪—奇异 奇妙—奥妙—新奇 祈祷—祷告—祈求 启迪—启示—启发 起程—出发—上路 气度—气宇—气质 企图—妄图—图谋 气氛—氛围—空气

气概—气魄—气派 恰当—适当—妥当 恰巧—恰好—碰巧 牵涉—涉及—牵扯 谦虚—谦逊—虚心 前途—前程—前景 浅薄—短浅—肤浅 浅近—粗浅—浅显 确凿—确实—确切 让步—退让—妥协 热心—热情—热忱 仁慈—仁爱—慈爱 忍耐—忍受—克制 任性—随便—任意 认真—仔细—用心 仍旧—仍然—依旧 树立—建立

衰败—败落—没落 爽快—干脆—直爽 水准—程度—水平顺畅—通畅—流畅 顺利—顺当—顺畅 顺序—次序 说明—阐明

强制—强迫—逼迫 强壮—壮实—强健 抢夺—掠夺—抢劫 憔悴—消瘦—瘦弱 窍门—诀窍

亲密—亲热—亲昵 亲切—亲近—亲密 侵略—侵犯—侵凌 侵占—侵吞—霸占 勤奋—刻苦—勤劳 轻便—轻巧—轻快 倾吐—倾诉—诉说 清澈—清凉—明澈 清洁—干净—洁净 清净—安静—寂静 清贫—贫寒—清寒 清闲—安闲—空闲 清秀—秀美—秀丽 情况—情形—情状 情态—神态—状态 情谊—友谊—交情 情愿—甘愿—宁愿 庆祝—庆贺—祝贺 屈服—屈从—让步 趋势—趋向—走向 取消—打消—取缔 去世—死亡—死去 劝说—劝告—劝导 劝阻—劝止—拦阻 缺点—缺少—短缺

容许—允许—许可 融合—交融—融会 溶解—溶化—化解 锐利—锋锐—尖锐

S

撒谎—说谎—扯谎 洒脱—潇洒—大方 散布—散播—传播 色彩—颜色 闪耀—闪烁

擅长—长于—善于 伤害—损害—侵害 商量—商议—商讨 上升—升起—升腾 设想—着想—想像 深邃—高深—深奥 神奇—神秘—神妙 神情—神色—神态 生疏—疏远—陌生 盛行—风行—流行 实行—实施—时行 收获—收取—收益 收留—收容—接受 收拾—整理—整治 舒服—舒适—舒坦 舒展—伸展—舒畅 熟练—纯熟—娴熟 熟悉—熟知—了解

思考—思索—考虑 思路—思绪—构思 松弛—松懈—松散 耸立—矗立—直立 怂恿—鼓动—煽动 搜集—收集—汇集 素质—素养—水平索性—干脆

T

贪婪—贪心—贪恋 谈判—会谈—洽谈 坦白—坦率—直率 探求—探索—探究 逃避—躲避—逃匿 陶冶—熏陶 陶醉—沉醉

讨教—请教—求教 讨厌—厌烦—憎恶 特别—特殊—特意 特性—特点—特质 提倡—倡导—引导 体会—领悟—认识 体谅-谅解-宽容 天际-天涯-天边 天资-天分-天赋 甜蜜-甜美-幸福 调解-调停-调和 调理-调养-调教 挺拔-挺立-笔挺 痛苦-苦楚-痛楚 痛快-舒畅-畅快 投降-屈服-降服 透露-透漏-泄露 完毕-结束-完结 推迟-推延-延迟 X

吸取-汲取-吸吮 稀奇-稀罕-稀有 希望-渴望-愿望习俗-风俗-习惯 细微-细小-微小 虚构-虚拟-虚造 喧哗-喧闹-喧嚣 寻找-寻觅-寻求 炫耀-夸耀-显示 绚丽-瑰丽-绮丽 绚烂-灿烂-璀璨 迅速-迅疾-快速 推辞-推却-谢绝 拖累-连累-牵累 妥协-让步-退步

W

挖苦-讥笑-奚落 歪曲-曲解-篡改 完备-完善-完美 推举-选举-推荐 完满-圆满-美满 顽固-死硬-刻板 挽救-营救-拯救 威胁-威逼-胁迫 威信-威望-声威 危险-危急-危重 维持-保持-维护 违反-违背-违犯 围绕-环绕-盘绕 伪装-假装

委屈-冤屈-冤枉 委婉-婉转-含蓄 慰劳-慰问-慰藉 温暖-暖和-温和 温顺-温柔-温存 文雅-高雅-文静 稳定-稳固-固定 稳重-沉稳-庄重 诬蔑-诬陷-污蔑 侮辱-欺侮-羞辱 误会-误解-曲解

细致-细密-细腻 系统-体系

狭窄-窄小-狭小 鲜明-鲜艳-鲜亮 显露-露出-显现 险峻-险恶-凶险 详细-详密-详情 响亮-洪亮-嘹亮 享受-消受-享用 消沉-低落-低沉 消灭-消亡-毁灭 消融-融化-消失 新奇-新鲜-奇异 逍遥-自在-自由 效劳-效力-服务 协调-和谐-调和 辛苦-辛劳-劳苦 消逝-消失-隐没 欣赏-观赏-鉴赏 信赖-信任-相信 信念-信仰

信息-消息-情况 信仰-信奉-信条 兴趣-兴味-兴致 凶残-残暴-凶暴 凶狠-凶恶-凶暴 胸怀-襟怀-胸襟 修改-修正-修订 修养-涵养-教养 羞怯-羞涩-害怕 秀美-娟秀-清秀

Y

压抑-压制-抑制 严厉-严格-严肃 严实-周密-严实 掩藏-暗藏-隐藏 掩盖-覆盖-遮盖 掩埋-埋葬

谣言-流言-谎言 摇晃-摇摆-摇荡 一概-一律-统统 依旧-照旧

依据-根据-凭据 一贯-一直-一向 疑惑-怀疑-迷惑 疑问-疑义-迷惑 异常-非常-异样 抑止-抑制-制止 意图-打算-意向 毅然-决然-断然 阴谋-诡计-毒计 拥护-赞成-拥戴 庸俗-老套-粗俗 忧虑-焦虑-忧烦 忧郁-愁闷-郁闷 幽默-滑稽-诙谐 犹豫-迟疑-踌躇 友谊-交情-友情 诱惑-引诱-诱导 幼稚-天真-单纯 愚蠢-愚昧-蠢笨 预料-预想-预计 圆滑-世故-滑头 缘故-原由-原因 约束-束缚-管束 珍惜-爱惜-珍重 珍重-珍爱-珍惜 斟酌-推敲-琢磨 震撼-震动-震动 争辩-辩论-争论 著名-著称-闻名 壮丽-壮美-壮阔 状况-情状-情形 追究-追查-追问 追忆-回首-回想

Z

灾祸-灾害-祸患 糟蹋-糟践-践踏 责备-谴责-责骂 增加-添加-增添 诈骗-欺骗-欺诈 掌握-主持-控制 照顾-照料-照管 遮盖-遮掩-覆盖 真诚-真挚-诚心

征服-降服-制服 支援-声援-援助 直爽-爽快-直率 指派-指使-委派 指引-指导-指点 指责-责备-批评 质朴-淳朴-朴实 逐步-渐渐-逐渐 嘱咐-叮咛-叮嘱 注解-注释-解释 注视-注目-凝望 注重-重视-注意

准许-答应-容许 卓越-杰出-卓著 滋味-味道 自夸-自诩

阻碍-妨碍-障碍 钻研-研究-探究 琢磨-揣摩-推敲 遵从-服从-听从 遵守-恪守-遵循 遵照-遵从-遵循 尊敬-恭敬-尊重

第三篇: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个性化学习中心

初中课本中的小说

七上: 八下: 《羚羊木雕》选自《东方少年》,张之路。《刷子李》 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好嘴杨巴》 选自《俗世奇人》,冯骥才

安徒生 九上: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袁珂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选自〈金波作品精选〉,《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曹文轩 金波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莫泊桑 七下: 《心声》选自《儿童时代》,黄蓓佳 《爸爸的花落了》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 《智取生辰纲》 选自《水浒传》,施耐庵 《丑小鸭》 选自《安徒生童话故事选》,安徒《杨修之死》 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吴敬梓 《最后一课》 根据几种版本改写的。都德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曹雪芹 《社戏》 选自《呐喊》,鲁迅 九下:

《斑羚飞渡》 选自《和乌鸦做邻居》,沈石溪

《孔乙己》选自《呐喊》,鲁迅 八上: 《蒲柳人家》选自《》,刘绍棠 《芦花荡》 选自《孙犁文集》,孙犁

《变色龙》选自《》契诃夫 《台阶》 选自《台阶》,李森祥

中考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2、把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能品味、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分析环境描写在塑造人物、烘托主题方面的作用。

4、体会、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5、理解并表述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并对优美语句进行赏析。

6、能根据小说内容进行合理联想和想象。(如续写、补出人物的话语或心理活动、说说言外之意等)

7、小说的写作特色分析,特别是文体特色分析

1.概括小说内容,先归纳小说各大章节或各部分段落内容,再总体把握。可按照六要素方法介绍事件发展,力求简洁。抓住主线,删减旁支。

2.分析人物可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中,具体分析出人物的性格、品质等。分析时应该联系文章内容,抓住其人物主要品质。

3.语句理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般来说,不要单独摘出句子分析,在整篇文章中去理解。必要时,还应该通过分析文章人物性格等来理解语句。

4.句子的作用无外乎具有几种常规作用。文章的线索,中心,推进人物成长,故事发展,承前启后等等。但是每篇文章因为其内容文意不同,不同的句子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定义。所以回答句子作用时,应该联系文章内容来回答。

5.联想感悟环节是送分的。很多孩子得不了高分,大概是回答得不够具体和贴近吧。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涵很重要,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发挥。(看写作水平了)一定要贴近小说的中心思想。

个性化学习中心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裁体。

人物 环境 情节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的方法

社会环境:交代或暗含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主题与之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等。

3、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阅读方法:

1、人物:分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人物性格是重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因此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和作者要分开。人物形象分析基本方法是抓语言和动作等关键词句,评析要注意不重不漏。

2、情节:注意判断高潮的位置

3、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重点是社会环境/。小说在叙事上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一般说来,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插叙是对情节的有力支撑,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阅读要领:

1、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2、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3、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

4、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个性化学习中心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社戏》塑造了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这些少年都非常能干,阿发单纯又无私;而双喜是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做事周全和敢于负责。我们要善于用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品德。

2.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四篇: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句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名句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记念刘和珍君》)3.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5.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1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1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1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17.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18.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1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2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2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2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23.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2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2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潜《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重点句子背诵

27.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28.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神奇的极光》)

29.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无题》)30.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31.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3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

宗十思疏》)

3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5.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6.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7.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8.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征《谏太宗十思

疏》)

39.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40.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1.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4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4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4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4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4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49.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5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5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杜牧《阿房宫赋》)5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5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杜牧《阿房宫赋》)

5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绵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

房宫赋》)

5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5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7.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5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59.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60.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6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

6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4.《书》曰:“满招损,谦得益。”(欧阳修《伶官传序》)

6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66.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6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6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69.安能屈豪志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70.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张溥《

五人墓碑记》)

第三册重点句子背诵

7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7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7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7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7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7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8.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79.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8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81.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8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8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84.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8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8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87.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88.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8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90.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9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9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9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9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9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9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97.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9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9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100.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10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10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10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10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10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106.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10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10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刘禹锡《锦瑟》)109.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刘禹锡《锦瑟》)1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11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11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1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14.矮低斜行闲作草,睛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11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11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11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118.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19.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120.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12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2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123.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12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25.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12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127.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128.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29.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130.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13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132.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13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13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

135.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13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

137.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13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13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江城子》)

14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14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142.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14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沙行》)14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沙行》)145.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14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147.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148.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14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150.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15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第四册重点句子背诵

152.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15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15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苏轼《满庭芳》)

15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156.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袁宏道《虎丘记》)157.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蒲松龄《促织》)

第五册重点句子背诵

158.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159.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16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16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16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6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16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16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166.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

16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68.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169.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7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风对愁眠。苏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17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17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17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17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17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17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177.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17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179.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18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181.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18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18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18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18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18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18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18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

第五篇:2021年课本中的民间故事

记得曾经有人说,夜色之美,正源于它的变幻莫测,不可琢磨。在每个深夜不寐,留恋于明月星光的人眼中,这神秘的夜色都会幻化出千万种模样,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课本中的民间故事,欢迎查阅。

课本中的民间故事1

从前,雨金城里的人和东关、西关的人很要好,每年都要联合起来办社火,祝愿生意兴隆,五谷丰登。西关人们喜欢办马上戏,东关人常办桌上蕊子。城里人给他们帮锣鼓。因此雨金每到年节,城乡十分热闹。

有一年年关,城里城外遵照惯例各方都办好了社火,准备初一游街串巷,热闹热闹。谁知城里回来了个在外地作官的人,他得知城里城外联合办社火的消息,便想了个发财的主意。因为合办社火,城外人要进城,城里人要出城。来往行人,必须通过四大城门,但这四大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板桥却是这官老爷他手里做的。因此他规定凡是过桥的社火队和村民,每人付银三钱。大年三十之夜,他便吊起了东、西、南、北四门的板桥,并命人关了南北二城门。

初一早晨,社火队来到城下,不知城里人出了啥毛病,正要喊话。这时守吊桥的却传下话来:“老爷有言,过桥要钱,一人三钱,不许拖延。”城外的社火头听了,十分生气,但今年社火办得好,不进城去实在不美气,就忍了这口气,返回西关凑够了社火人进城的银子。谁知银两拿来,守吊桥的人又提了价,他大喊道:“老爷有话,中午涨价,一人三两,干银要响。”办社火的听了,满腔怒气,为了争气,又返回西关,又凑够了过桥人的银子。谁知价又涨了。守桥的人又说:“老爷收薪,一人三斤。要过此桥,不欠分文。”社火头一听,头都大了,他对大伙说:“这城里做官的,心太狠了,干脆收拾摊子打拆戏,今后社火不办了。”

话说这社火头有个儿子。机智多谋,胆大心细。他想如果不办社火了,势必城里城外的人要分心。他想起那个作官的人刁难他父亲,砸社火摊子,很是气愤。为了想法过护城河,他熬了一夜都没睡着觉。终究想了个过河的办法。这天夜里,他看到他家墙挂了一幅画,画上有两只长腿白鹤,一只站在水中,一只立在树枝上。他想如果给自己也接上两只长腿,不就可以站在水中,跷过河去吗?于是他走到河边,用竹杆探了探水位,回到家中,找了两根又细又轻的柳木棍,做上脚踏,绑在自己的腿上,拄了根竹杆沿城走了一圈。一会儿天亮了,他走下护城河去。这时守吊桥的看到了,忙告诉给那个做官的。这事也惊动了城里的人,不大功夫,城墙上挤满了人,这时做官的在手下人的簇拥下,也上了城,刚站在城垛角看时,忽地一下,被后头一拥,就给拥得栽到城下去了。家人一看,老爷掉下城了,便命人放下吊桥,西关和东关的社火队乘他们救官老爷之机都进了城。城里城外的人又联合起来了。雨金城乡又一番热闹景象。

到了这年正月十五,社火队里又添了个新节目:许多小伙都绑上这高腿,排了长长一串。有人说这节目叫走“柳木腿”,因为腿上绑的是柳木棍;有人说这叫走“高桥”,因为绑上棍,站在桥下还比桥高;有的说,人升高了,跷得远,这叫“高跷”。

课本中的民间故事2

伏羲兄妹来到人间以后,世间一天比一天热闹起来了。可是,那时候的人跟我们现在的人大不相同。那时候的人由于到处都是森林,空地极少,因此无法种庄稼,食物主要是靠打猎及摘取树上的果子。那时的地球环境比现在要纯净的多,水果比现在种类多,个头也比现在同类水果要大的多。但仍然不够吃用,人们就用打猎等方法来补充食物。那时上天给人很多获取食物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上天给的。

据说,上天让伏羲也发现了一种获取食物的方法,那就是用网捞鱼。过去没有“打鱼、捉鱼”这些对立名词,只有“捞鱼”这种融洽概念。

有一天伏羲闲来无事,走到河边一转悠。走着走着伏羲偶尔抬头一看,看见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从水面上跳起来,蹦起好高。一会儿,又是一条鲤鱼跳起来;再隔一会儿,又是一条。这下引起了伏羲的注意。他想:这些鲤鱼又大又肥,弄来吃不是很好吗!他打定了主意,就下河去捞鱼。等了好大工夫,伏羲捞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鲤鱼。伏羲很高兴,就把鲤鱼拿回去了。回来的路上,伏羲又从上天那得到了吃鱼的方法,那就是用火处理。那时的人们都有功能,一伸手指就来火,人们的道德很高,不会随便用火做不该做的事情。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开始用火做坏事,上天才把火这种功能从人体上给拿走了。

跟伏羲在一起的众人们,看见伏羲捞来了鱼,也都跑来问长问短。伏羲当众用火将鱼烤了,把鱼撕给他们吃,大家吃了,都觉的味道不错。伏羲对他们说:“既然鱼好吃,以后我们就动手捞鱼,好帮补帮补生活。”众人当然赞成,当下都跑到河里去捞鱼。捞了一个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捞到了一条,还有捞三、四条的。这下子大家都欢喜的了不得了,把鱼拿回去美美的吃了一顿。

后来,上天又给了伏羲一些捞鱼的方法。

有一天,伏羲又是闲来无事,躺在树底下,眼望着天出神。

这时候,他看见两枝树枝中间,有个蜘蛛在结网。左一道线,右一道线,一会儿就把个圆圆的网子结好了。蜘蛛把网结好后,过了一会儿,远远飞来了一些蚊子、苍蝇等,很快都粘在网子上了。蜘蛛就用这些所得饱餐了一顿。

伏羲看见蜘蛛结网,心里突然开了窍。他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来当绳子,象蜘蛛结网那样,把它们编成了一张粗糙的网,然后又砍了两根木棍十字形绑到网上,又拿了一根长棍绑到中间,网就做好了。他把网拿到河边往河里一放,隔了一会儿,把网往上一拉,哎哟,网里净是些欢蹦乱跳的鱼。这个办法真好,比起用手捞鱼不但捞的多,人还不用下水了。

伏羲就把结网的方法教给众人。从此以后,众人就都晓得用网来捞鱼了,一直到现在人们还是用网来捞鱼。

课本中的民间故事3

在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经常受到洪涝的侵害。在尧帝当政的时候,又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洪水灾害:大地上一片洋,房屋被冲塌,田地被淹没,死人成堆;人们扶老携幼,到处漂泊逃难。尧看到人民如此受苦,心里忧虑不安,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带领大家治水,采用挡阻的办法,哪个堤岸冲了补哪个,结果挡来挡去,这边的挡住了,那边的又冲垮了,劳民伤财了9年,一无所成。

尧以后舜做了部落的首领,他看鲧治水毫无起色,耽误了大事,就下令处死了鲧,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深知治水的事事关重大,治不好也会丢掉身家性命。可是,眼看着洪水如此肆虐,人们苦不堪言,禹就勇敢地接受了这个重任。

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感到用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于是大胆地设想了一个与父亲背道而驰的治水方案——疏通河道,顺其流势,将水引走。

方案制定后,禹决定走遍天下,察清地势,探明河道,引水下流。他带领大批助手,踏遍了闹水灾的9个州,测量好地势高低,分别竖立木桩作为标记。那时,大多数地方荒无人烟,禹风餐露宿,经常冒着大风大雨,在恶劣的环境中奔走。

然后,禹根据调查得来的资料,从水灾最严重的地区开始治水。禹和大家一起,用石斧、石刀等简陋的工具挖河修堤。他的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长满了脚垫,脸也顾不得洗,经常蓬头垢面。由于长年累月地泡在水里,他的脚指甲都脱落了,人们看到了都感动得落泪。

为了治水,禹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后来和一个叫女娇的姑娘结婚了,婚后刚4天,他就告别新婚的妻子,忙于治水去了。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呻吟,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大禹当上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仍然不贪图享乐,他不辞辛苦地到各地去巡视,为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

课本中的民间故事4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关于天祝(亦称华锐)白牦牛,在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说是古时候,华锐人的祖先华秀居住在西方遥远的巴颜喀拉大雪山下,牛羊众多,草原就显得不够用了。华秀和哥哥阿秀商量,去寻找新的草场。于是华秀告别哥哥,祈祷山神给他和部落指出一条路。

这时,一个身穿战袍,骑着白骏马的神灵出现在天空中,他在半空中随一朵五彩云向东方飘动。华秀便告别故乡,带领部落的男女老少赶着大群牛羊向彩云飘去的方向出发。当部落和牛羊快要走出一个石峡时,那些黑色的牦牛们,叫出了一阵阵非常痛苦悲切的声音,人们都知道这些牲畜和人一样,对故土难舍难分。当时,整个牛群叫成一片,谁也不愿前行。牧民们见此情景,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放声大哭。

正在这时,从身后那巍峨的雪山深处出现了一头白牦牛,它像雪一样洁白,十分漂亮、威武,就像一团洁白的云。白牦牛大吼着,向石峡口奔去。说来也怪,看见了白牦牛,其它牛停止了哀叫,随着白牦牛一齐向峡口奔去。整个部落便又开始前行。

当人们尾随着牛群走出峡口时,眼前却一片惨景。其他的牦牛全倒下了,那头白牦牛正和一条黑色巨怪角斗,斗得大地沙石飞扬,天昏地暗。人们非常惊恐和紧张,都在为白牦牛担心。突然,黑色巨怪惨叫一声,不知去向。白牦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战胜了巨怪。

一头受伤的小牛不停地哀叫,白牦牛看见了,走过去用舌头,一下又一下舔着那可怜的小牛,舔着舔着,黑色的小牛突然变得通身雪白。

这时,天空中传来骏马的嘶鸣,大家仰头看时,那穿白袍的神灵重新出现在头顶。痛苦绝望的华秀和部落的牧民们,便又继续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长时间。有一天,天空中的山神和白马突然降下地面,人们面前便横亘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雪山,这就是马牙雪山。华秀对大家说,这雪山下就是我们的家乡!大家便不再前进,永远在这儿定居下来。这儿草场广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确实是一块驻牧的好地方。从此,华秀和他的部落便很幸福地生活在这里,那喝了马牙雪山泉水的牦牛更白了,一群又一群,像天上飘荡的白色云朵。

天祝便成了白牦牛的故乡,白牦牛更是天祝(华锐)人的骄傲。白牦牛的美名扬天下,它被正式命名为“天祝白牦牛”,作为世界牦牛稀畜种,由畜牧科研部进行保种选育。

课本中的民间故事5

都说,松树只结松塔,只长松籽,不开花。那么,松花江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听放山伐木的老年人说,早些时候,松树也开花,后来,让人给借走了。说起来,里面还有个故事呢。

很早很早以前,咱黑龙江地面,满都是山呀水呀,树木琳琅,只有很少的人烟。那时候,兴安岭和长白山都是连着的,数不清的江河湖泊,也都直通大海。整年是波浪滔天,没边没沿的。却说,就在这一片大水当中,有个生满莲花的大湖,取名叫莲花湖。

这个湖可不一般。湖面上,不论冬夏,总是盖满荷花叶子,粉莲白莲马蹄莲,有红有绿又有黄,一茬接一茬地开,没有断捻儿的时候。再说那荷叶底下,脊梁挨着脊梁,腮帮挨着腮帮,里三层外三层,全是鱼呀蛤蜊呀。细一瞅,那每条鱼的眼睛,都是一对琥珀色的大琉琉儿,每个蛤蜊壳里,全含着一颗溜光锃亮的夜明珠。一到星星月亮出全的晚上,天上地下,瑞气千条,霞光万道,整个大湖,简直跟“聚宝盆”二样不差。

可是就在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不知那年那月,闯进一条白翅白鳞的恶龙,它的外号叫“小白龙”。起初它在湖底藏着,不声不响。慢慢地,就放肆起来。动不动就翻横竖浪,蹿上趴下的,把碧碧澄澄的一湖清水搅个底朝天,末了,荷花谢了,鱼没了,蛤蜊也闭了嘴,夜明珠也不再闪光发亮了。眼睁睁一片宝湖,瞬时变成臭哄哄的死水了。这还不算,有时小白龙一炸翅,立时洪水翻滚,天昏地暗,方圆几百里的地方都受到牵连,总也得不到消停。

闹来闹去,小白龙为非作歹的事,让威镇东海的老龙王发觉了。就派了黑翅黑鳞的大黑龙去降服小白龙。

头一会去,大黑龙根本没有把小白龙放在眼里。他自己寻思,我身强力壮,五大三粗的,一到那里,还不是手到擒来吗?这样,它就一路呼风唤雨,撒着欢儿来到莲花湖。大黑龙啥都没带,只拖上一条预备捆小白龙的锁链。半路上,为了显威风,还故意抖动锁链儿。这一抖不要紧,一声闪一声雷,给小白龙送了信。大黑龙走累了,在半空中停下来歇歇。这一歇不要紧,鸡蛋大的冰雹,掉在地上积有三尺厚。小白龙知道来了敌人,早有准备。它把鱼呀、蛤蜊呀填了一肚子。吃饱喝足之后,就躲在暗处。也是大黑龙胆壮心粗,在莲花湖上,闹腾了半天,也没见到小白龙。等大黑龙肚子饿了,身体乏了,劲也懈了,那小白龙猛得蹿上来,使龙角连豁带撞地,没使多大力气,就把大黑龙打退到三江口。

头会在明里吃了亏,二次再来,大黑龙就顺江底走了。可是没料到,它游到哪儿,水是黑的,浪也是黑的,染得云彩雾气都跟乌漆似的。小白龙眼尖,老远就知道对手来了,赶忙鱼呀蛤蜊呀,又塞满肚子,养足精神,藏在湖礁背后。大黑龙一到,连打炸雷,猛下大雨,把莲花湖掀得底朝天。又折腾了大半天,只是不见小白龙出水。这时,大黑龙肚子又饿了,身体又累了。只见小白龙飞身出水,凶神恶煞似的没几个回合,就又把大黑龙追到东海口。

大黑龙进不了莲花湖,降不住小白龙,知道自己总给对手送信号。只有想个办法,让它神不知鬼不觉,才能把它擒住。可是,到底用什么办法呢?想来想去,转眼已是第二年夏天了。地面,满是松树花,洁白一片。有的花,落在水面上,把江河湖泊都盖住了。大黑龙一看,乐坏了。“我何不到山上去借松树花?”想罢,它吃饱喝足,收拾利落,来到长白山和兴安岭,飞来飞去跑了几圈,连趴带抓,不一会儿,把松树花打落在地,龙卷风一扫,就全聚到湖面上了。再一看,江面全白了,大黑龙吃饱喝足,偷偷离开东海,来到莲花湖,一下子就降服了小白龙。可惜,小白龙没锁牢,后来,从东海口拐弯朝南,逃到了如今的兴凯湖。从那以后,大黑龙把山呀水呀,都归置了一下,只留下三条大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那座莲花湖,后来水越来越少,成了半月形的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和长白山也分开了,那边一座,北边一座。下江一些大黑龙到过的地方,有的地方把山削平了,有的地方成了沼泽地。

从那以后,松树就不开花了。为了纪念大黑龙,就把那条江叫作松花江了。

2021年课本中的民间故事

下载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刻舟求剑买椟还珠(郑国人)画龙点睛 (曾僧繇)胸有成竹(文与可)杏林春满(董奉)手不释卷(吕蒙)鹏程万里水滴石穿(张乖崖)大公无私(祁黄羊)程门立雪 (杨时 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祖逖) 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典故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典故 1.轻伯夷之义: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长子认为武王伐纣不义,商朝灭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义,饿死在首阳山上。 2.徐孺下陈蕃之塌:徐孺,名稚,字孺子,东汉时......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范文

    新城道中二首 《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苏轼

    说不尽的苏轼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论苏轼说:“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苏轼在世时已经文名满天下。李......

    苏轼(模版)

    苏轼 1.苏轼的妻子:苏轼的三任妻子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

    苏轼

    苏轼经历了从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几乎遍及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而且远至西北地区、海南儋耳。象他的前辈梅尧臣一样,他把写诗当作日常的功课,一直坚持到老年。他多方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