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清照词创作的三大主题
李清照词创作的三大主题
[内容摘要]: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视觉和心理来观察她身处的时代。她的词具有独辟蹊径,敢于流露真感情的言情特色。李清照词的创作主要分为青春少女时欢快无忧、少妇时期的幽怨多愁和对家破国亡的担忧三种题材。将相思情爱、婚恋心情、鹏举之志、思乡忧国之苦和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现实的观感及珍惜之情融入词作之中。深刻显示了她独有的审美心理和内心痛苦的审美体验。不同的情感取向使她的情绪、心态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李清照独特的创作题材,表现了她词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①李清照;②词;③创作主题
Abstract:LiQingzhao as Chinese literature's most famous female poet, with its unique visual and psychological time to observe her live.Her poetry with inventive, dare to reveal true feelings of romance features.Ci of creation consists of young girls worry when the lively, young woman during the Grievance Duo Chou and family concerns three kinds of death broken country theme.Acacia will love, love heart, Pengju ambition, obsession with suffering homesickness and personal nature of life, perception of social reality and value the feelings into words for being.Depth shows unique aesthetic of her inner suffering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Different emotional approach to her mood, attitude has a meaning different from the past.LiQingzhao unique creative themes, word of her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Key words: LiQingzhao;poetry;Creative theme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被尊为“婉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有少女时期清新鲜丽、聪明活泼的率真美;新婚时婉媚秀逸、真挚缠绵的柔情美;乱世中孤独寂寞、感世伤怀的凄冷美;以及有丈夫气的她在词中所表现的俊爽开朗、超脱豪迈的阳刚美。她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词作魅力也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散发出耀眼的光彩。由于李清照的出生环境、成长背景、人生经历,以及女性固有的性别特性,使得她的词作有别于男性词,选材范围较为狭小,但是情感抒发更加真挚深沉,表现女性独特风格。分析其创作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女时期的欢快无忧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身,在当时对一个女子来说是很可贵的。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 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因此,她少女时期写出来的词,语言欢乐明快,感情清新自然,具有聪明活泼的率真美。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天真烂漫、美丽多情的妙龄少女的形象。词的下片写得细腻传神。少女荡罢秋千之后,突然发现远处有人来了,于是心里着了慌,也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满含娇羞地赶紧往回跑,头上的金钗脱落来了,显出一副狠狈相。结尾两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更是妙趣横生,一个天真、幼稚、羞怯、顽皮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少女“嗅青梅”之意并不在嗅青梅,而是别有寄托。她是借着梅枝挡住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偷看少年的英姿。她最初一见来人,便慌忙地逃跑,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少女自应避人,更何况她这样衣饰不整的样子,她怕外人看见她的“放荡”行为。但她又想看清来人到底是谁,于是便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嗅青梅”。“嗅青梅”这一动作描写,把这位天真活泼、爽朗可爱的少女,从急切希望看清来人是谁,到发现令人爱慕的少年郎时那种芳心欲动、心潮难抑的难以言传的内心活动,细致传神地勾画了出来,真是细致入微,做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2]。反映女词人极力想摆脱封建习惯势力的束缚,勇于追求美好爱情生活的心灵颂歌。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 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更加情深意切,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这两首词形象抒情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一个“细”,描写细腻,特别是心理描写。
又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小令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用“日暮”、“藕花”、“鸥鹭”等一系列客观事物,勾勒出一幅五彩缤纷的荷花日暮图,又用“回舟”、“误入”、“争渡”、“惊起”等动词,在这幅画面上渲染上一层迷离动荡的愉悦气氛,把景、物、人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唤起读者的美好想像,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
李清照的词以真情反映现实生活,于真中求美,并以女子特有的细腻心理和艺术手法,成功地开创了一种自然清丽、深婉蕴藉的艺术境界的作品有很多,再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中的“试问” “却道”“应是”六字很妙,把女主人的心理变化、温柔、嗔怪和教养一笔呼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缀,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3]此词在语言上具备了精炼凝重的特点,反映了词人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风格,有着浓厚的抒情气氛,创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二少妇时期的幽怨多愁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很早就确立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角色分工,女子被封闭在庭院之内,她们的劳动是无报酬的义务。宋代社会继承了“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分工的模式,宋代女性同样被剥夺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她们的全部精神只能栖止于家庭内,她们的人生意愿及种种愿望的达成只能维系于家庭男性成员,她们的生存内容和生命价值始终以男性为中心,这种生命状况使得她们对男性有着强烈的依附心理。而婚姻关系中一夫多妻制、“三从四德”的观念、“七出”的制定更是强化了这种心理。这样的社会心理在宋代女性词人的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她们的题材选择上最突出的就是婚恋主题。这一主题又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1、婚后生活之悠闲,因幸福美满而温馨缠绵的主题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 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爱情的另一端——爱的甜美。
爱情使得新婚燕尔的李清照文思泉涌,一首首佳作纷至沓来,她在诗作中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新婚女子特有的真挚缠绵的柔情。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并看。
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反映了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婚后的甜蜜,既是对丈夫的撒娇,从中也透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
2、离别相思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异性之间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表达方式是相思。就中国古代来说,相思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也包括思亲念友,狭义的相思才专指男女两性间的情感投注。而“相思主体与相思对象两者间的时空隔碍,构成了相思之所以成立并且升华
2为文学主题的一个重要机制。”○通常,在男女双方缔结了一定的情感纽带后,由于一定的客观原因不得不分居两处,于是某一相思对象成为主体情感投注的特定目标,尽管这本质上仍往往属于一种双向建构,在文学表现形式上却有所侧重,每每体现为一方思念另一方。
常言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古往今来,博取功名,为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些宏伟大业是男人的专利,而完全依附于男性的古代妇女,爱情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们的人生命运。女人与男人的根本区别是女人可以只为“情”而活,女子的一生最大愿望是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而一旦成婚后,男人就成了女人生命中的全部。思念在外或求学或征战或游玩或为仕的爱人也就成了宋代女词人永不枯竭的创作主题。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举案齐眉的幸福婚恋生活一直为世人所艳羡。但是,婚后不久,赵明诚负笈出游,为时较久,这一段时间的分离给清照带来了不尽的思念。她只好把千万情怀、万般思念诉诸于笔墨,流于字里行间。其中以《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最为著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她不光写自己的思念,而且用想象之笔写出了明诚对她的思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正是说到夫君的心里去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极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抽象的、难以具体捉摸的相思之情,可谓独创之笔。而另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词写一个“愁”字,由思念到忧郁,从忧郁转为深愁,3愈阻隔,感情愈浓烈。一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可谓神形兼备,诉尽离别相思之苦。
“中国文人情诗,一个极显著的特质,即长于咏唱一种有缺憾的爱,从中表现一种罔罔不甘的情调。通观古代爱情诗词,诗人们极少去吟咏那一份正在爱中的欢乐意识,亦极少以乐观之眼光,去憧憬爱的明天,而是对消逝的往日之恋,一往情深„„”○相思的文学价值就在于要不为阻隔所折损,百折不挠地冲破阻隔,这一过程中,女性个体的磨难、灵魂的挣扎,特别是人的精神价值、人性的光辉,得以较多凸现。
相隔千里,相思难阻,经年累月,“为伊消得人憔悴”○,几多爱与恨,几多情与泪,都化作无法纾解的思君情思付诸笔端。
李清照词中花的意象构成了她的词清丽美妙的意境。李清照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花的世界中,她的词中几乎都有花的出现,但“花”在不同的时期的意象并不相同。前期《如梦令》中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女主人公的忘情心态油然流露,一幅盛开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的美景图,早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减字木兰花》中的梅花意象表达了作者在爱情中的自信与担忧。《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流水冷月,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象征。少女时的情窦初开的闲愁,在这里,化为了对新婚丈夫的深切的思念。《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前期写花,不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思念新婚丈夫的闺中闲情,体现了新婚时婉媚秀逸、真挚缠绵的
17柔情美。
三、家亡国破之愁主题
靖康之乱”后,北方沦陷,宋室南迁,思乡忧国成了宋词描写的一大主题。而宋代女词人面对国仇家恨、动荡社会也开始以词人流离失所、四处飘零的切身感受来反映民族灾难,抒写巾帼亦有须眉志的壮志豪情。
1、思乡忧国主题
所谓思乡,是离乡背井的人们复杂的、但又是美丽的情感表现。李清照只身赴莱州会任知州的丈夫赵明诚时,途经昌乐县,寄语姊妹作《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描写了姊妹相别时的情景,抒发了词人远离姊妹及故乡的依依难舍之情。孙道绚曾作“故人一去无期约。尺书忽寄西飞鹤。西飞鹤。故人何在,水村山郭。”○来怀念老友。人活到生命晚秋,经历了许多世事,更感到“多情自古伤离别。”○
离别了故乡的人才会深深地体味到故乡的可亲,失去了祖国的人对于亡国奴的命运才会确认为奇耻大辱。
如《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无论在心理情感的刻画上,还是在情绪的变化和把握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词中表现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它抒写的是“愁情”,但词人把无形的愁和有形的小舟联系起来,使愁变成了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愁也就具有了可感性。因为词人从心
332理上感到它愁苦压人,也就感到愁有了重量,好像有千斤之重,重到船都载不动了。这个“愁”字是“词眼”,有了“眼”,词的“神”就出来了:全词写的这个“愁”不是个人之愁,而是千千万万人之愁,是国家之愁和时代之愁。最后三句是绝妙之笔,与李煜《虞美人》词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反映了国家的沦亡、家庭的毁灭给词人带来的痛苦。
一曲《声声慢》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开头连用了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作者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中“寻寻觅觅”四个字音调由平缓转入急促,而“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个字的音调则又由平缓变为急促,结尾前又出现“到黄昏,点点滴滴”,显得格外深沉,如泣如诉,如倾如注,从而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首词共有97个字,其中舌声字、齿声字交错运用,多达57个字,读起来有一种凄楚悲怆之感。铿锵入耳,抑扬顿挫,急缓长短,错落 有致,获得和谐美的效果。作者正是通过这双声叠韵的音调,渲染出一种冷落凄清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的凄惨忧虑与哀愁的心情,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愁”情,显然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交织在一起而进发出的国愁家恨。这种“国愁家恨”与词人南渡前那种“离愁别恨”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色彩和社会内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抒写巾帼亦有须眉志的主题
古代女子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囿,视野不开阔,似乎写出来的总限于离愁别恨、夏虫春草、花香雨声之类,充满闺阁习气。但是,李清照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内心深处对不合理制度的诘难、对命运的抗争,及对国家的一片拳拳挚爱之心。
具有丈夫气的她在后期作品中还表现出俊爽开朗、超脱豪迈的阳刚美。沈曾植《菌阁琐谈》曾说 “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4]这个评价指出了蕴藏在李清照闺阁风姿中的特殊气质,她的词既包含女性的温柔灵慧,又有着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特点。她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起来,使词婉约而不绮糜,柔中带刚,于柔媚中蕴含激昂豪迈气势,傥而有丈夫气。《渔家傲》一词就充分展示了她精神境界雄奇阔大的一面: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一反她词作的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风格,以豪放的笔触,奇伟的想象,对云涛星河之梦作浪漫的描绘,抒发了封建社会中女子渴望摆脱种种束缚的愿望。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确实是“惊人”的。
李清照的倜傥有丈夫气,从她的许多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如她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中我们不难窥视到旷代才女才艺的超群,动感的文思,心灵的高洁,还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贞温婉人格的魅力显示其性格刚烈一面。
结语
综观李清照词的创作,由于国家战乱、外敌侵扰,人生经历的坎坷,以及女性固有的弱者特性,使她不能爽快直白地宣泄内心情感,只能把词作为一种情感的载体,借物寄情,婉转倾诉,或感落花,或叹流水,或伤残梅,作品充满了坎坷遭遇和悲愁别绪,所以李清照的词更加真挚、纯净,对情感的体味深而真。
注 释: [1]王士祯《花草蒙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2] 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3] 《清照词》 [南宋]李清照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4页。
[4]《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第2版,第227页。参考文献:
1、《李清照》向梅林编著 海南出版社出版1997年6月第1版。
2、《清照词》[南宋]李清照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李清照评传》 陈祖美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4、罗宗强等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黄海澄文,《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第1期第4版。
6、《李清照诗文词选译》平慧善译注 巴蜀书社出版1990年6月第1版。
2010年5月12日稿
第二篇:李清照词读后感
读李清照词有感
四年级 祁艳云
寒假期间,难得闲适,便找来李清照的词读。李清照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她独创了易安体,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女词人,她的词寄托着她的情感,可谓至诚。
她的词低吟浅咏、缜密典雅。词人将情融入富有感染力的景物中,再通过勾画将情传导给读者,深深的打动读者。如她的《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一寒字将读者带入惆怅的境地,“花残、香消”这触目伤情的凄楚,使人魂断、咽泣不已,悲凉气氛从字里行间跃然而出。凄婉的情调生动、感人。
词人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的空间,越读越意味无穷。人的情绪容易波动,难于把握。思念之情乍现还隐,反反复复。例如她的《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寂寞”因他不在身边而生,含蓄委婉的道出对他的思念,当然读者还可以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
词人通过对自己忧、乐的描写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具
有强烈的感染力。词中尽情的渲泄内心的痛苦之情,催人泪下,令人泪尽心难平。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中用语浅显易懂,词人感情毫不修饰,全部情感倾泻而出却不失真诚。掩卷而思,深感李清照的词流传千载而不昧,在脑海中日久弥新。
第三篇:李清照词3首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四篇:李清照词
1~声声慢/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 ·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 ·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4~武陵春·春晚 宋 ·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6~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 ·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8~鹧鸪天·桂花 宋 ·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9~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 ·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0~点绛唇·蹴罢秋千 宋 ·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1~清平乐·年年雪里 宋 ·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12~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宋 ·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13~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宋 ·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14~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 ·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15~浣溪沙·闺情 宋 ·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16~点绛唇·闺思 宋 ·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17~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 ·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8~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宋 · 李清照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19~多丽·咏白菊 宋 · 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20~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宋 ·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21~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宋 ·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22~念奴娇·春情 宋 ·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23~行香子·七夕 宋 ·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24~临江仙·梅 宋 ·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25~题八咏楼 宋 ·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26~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宋 · 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27~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宋 ·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28~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宋 ·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29~钓台 宋 · 李清照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30~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宋 · 李清照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第五篇:李清照词二首
《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名言解说】人杰:出类拔萃的人物。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生在世,应当树立高洁远大的志向和白折不回的奋斗精神,因为:目标越远大,前进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越能体味“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勇和豪迈。
二、鉴赏课文 鉴赏【鹧鸪天】
1、点明地位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3、赏析课文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 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4、总结归纳
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鉴赏【永遇乐】
1、点明背景
《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李清照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早年生活比较安定舒适,作品也多写婚后的生活,尤其是同她丈夫赵明诚短期分离时的“离愁别苦”,这些作品感情真挚,形式优美,风格清新,语言自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内容则大都局限在个人感情的小圈子里,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到她四十四岁时,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她同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明诚因病逝世,她便只得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这种感情,在诗文中表达得比较直率,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抔土”;又如《打马赋》的“乱辞”中的“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及等。而在词中则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2、赏析课文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起始二句“落曰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曰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曰良辰形成鲜明对照。(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 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归结到本篇的主题: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曰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五”,指正月十五曰,即元宵节。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曰”,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曰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曰”条也有类似的记载。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全是写实,并非虚构。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3、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的作品中曾经写到过她早年生活中欢乐的一面,如《点绛唇》写她少女时代荡秋千为戏,《如梦令》“常记溪亭曰暮”写她泛舟流连忘返,等等。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性格爽朗、感情奔放的女性。但是,曾几何时,夫死之悲,亡国之痛,接踵而至,使得她的心情起了巨大的变化,以至她“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临江仙》)。“双溪春尚好”,她也不愿去泛舟;虽值元宵佳节,又值“融和天气”,她也无心去观灯。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关心国家大事、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而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从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等书关于临安过元宵节的描写,可以看出,“大率仿宣和盛际,愈加精妙”(《武林旧事》:“元夕”条)。林升的《临安邸》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出了南宋时期统治阶级荒淫逸乐的生活以及广大人民对之不满的情绪。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忧国伤时的女诗人,又安得而不愤懑、不忧心忡仲呢。因此,那些“酒朋诗侣”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被她婉言谢绝了;而她躲到帘儿底下听到的仍然是游人的笑语。这里,在平淡的词句后面,既有用当年汴京繁华来反衬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当前游人笑语来对比的人我苦乐之别,而在这种反衬对比之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赋予了这首词以深刻的社会意义。南宋末年爱国词人 刘辰翁读了这首词,“为之涕下”,并按照它的调子填了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调的词,足见李易安的这首词的感人之深。
5、总结归纳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曰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农,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妙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从上面的分析看来,这个评语还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吴瞿安(梅)先生在《词学通论》中说:“大抵易安诸作,能疏俊而少沈着。即如《永遇乐》元宵词,人咸谓绝佳;此事感怀京洛,须有沉痛语方佳。词中如‘于今憔悴,风鬟雾鬓,怕向花间重去’,固是佳语,而上下文皆不称。上云‘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下云‘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皆太质率,明者自能辨之。”我们认为,吴氏对李清照这首词的评语是不够公允的。相反,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
三、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6、了解作者
7、理解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写法
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早年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经典名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鹧鸪天:以花喻人,引用,拟人,永遇乐:对比(今昔对比,他人与自己对比,欢乐与悲伤对比)
四、教学反思
鉴赏分析比较具体,只是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内容比较多,学生主动性不够很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