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之秋瑾的故事
辛亥革命之秋瑾的故事
1911年10月10日,伟大的辛亥革命发端于武昌首义,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武昌首义居功至伟,留给荆楚儿女无上的光荣与骄傲,更馈赠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开尘封了百年的1911年10月10日那一页,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武昌城头的激烈枪声,眼前似乎重现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新中华”的旗帜下,为挽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奔走呼号,前仆后继,血洒街头的壮烈情景。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女中豪杰秋瑾。
1893年,秋瑾全家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一个世纪过去了,革命先贤们的业绩铸就了不朽的史诗,他们的抱负在后人的手中已经变成了现实。先贤们曾经生活和战斗的这块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利在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昔日破败落后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继承人。应该始终牢记先贤的教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二篇:《辛亥革命》之观后感
《辛亥革命》之观后感
继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唱响之后,我们学院组织观看了为纪念革命百年而作的影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爆发于1911年,即清宣统三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它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但是却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从这句话中足以表示出它无以复加的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之后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就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电影《辛亥革命》正是基于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创作的纪念影片,它真实地重现了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代,再现了孙中山、黄兴等无数为革命舍小家为大家舍身救国的仁人志士们怎样不顾枪林弹雨解救处于积贫积弱的中国、中国广大贫民百姓的。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从这断断续续的十几次起义看起,我们经历过了许许多多的失败,但是辛亥革命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进行了,足以显现出革命志士为解放中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永不磨灭的斗志。
影片开头描绘了辛亥革命前由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此次革命中牺牲了难以计数的革命志士,多为同盟会精英,但当中也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感受最深的是电影中孙中山就为广州起义募捐的一席话,他说革命志士们本大可不必卷入这极有可能牺牲的革命起义中,更有甚者家境不错,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救国,这是要有如何伟大的人格、拥有如何强烈的爱国情感才能做出的选择。这就是所谓信仰的力量。革命同仁们拥有同一个信念,就是解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保护自己国家不再受国际其他国家的霸道欺凌,复兴中国。正是拥有这么一个至高无上的信念,志士
1们才如此为大家舍小家,我们的革命才能最终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最终确立起来。
影片继续讲述了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程定国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这也就是辛亥革命在解放中国复兴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显现出的最重要的意义。
从革命仁人志士追求国家解放的历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革命总是在经历过无数次艰苦高代价的摸索后才能求得怎样解救的答案。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知道需要以激进手段才能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事实,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后,才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但这其实却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影片中很好的描述了革命党人的心理历程,正是他们对革命何去何从的思索才悟出了“革命”这一正确的解放道路。
当今的中国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积贫积弱、水深火热、任谁都可以欺凌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现在仍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没有解决,人均GDP也是处于世界倒数的位置,但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是不可逆转的浪潮,推动着中国继续向前发展迈进。在前进的道路上,回顾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回顾革命党人为解放中国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付出的无数血的代价,对于我们现在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仍是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资源。
第三篇:辛亥革命之感想
辛亥革命之感想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就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而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了他们的奴隶了。”
对于鲁迅先生的后半句话我不是太能理解,然而我想说固然革命最终失败了,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但是它对我们的意义依然是不可磨灭,不可小觑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然而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思想的影响,他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在一次募捐活动上曾这样说:“华侨是革命之母。”我认为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华侨们常年生活在国外,他们接触的是比中国广大民众接触的更为先进的思想,他们更能意识到清政府的腐朽,他们更能意识到革命的
必要。
所以我说它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是划时代的。
第四篇:关于秋瑾,读书笔记
秋瑾读书笔记
时逢乱世,不让须眉,忧国忧民,舍生就义。
这就是鉴湖女侠——秋瑾。
花木兰、秦良玉,常使她神往,也许她们这一代便投胎到了秋瑾吧。
女侠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追求自由与和平。曾作《杞人忧》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
这是何等的忧国忧民之心啊,想必昔时堂堂宰相范仲淹也会自愧不如吧。
“谁将巾帼易兜鍪”,此句实颇有辛弃疾的豪放之风,佩服,佩服。
在那黑暗的封建时代,她毅然突破封建礼教,自费东渡留学。建共爱会、洪门天地会,创白话报、中国女报,入光复会、中国同盟会„„
这其中那一次不是融入了她无限的热情与一颗锵锵的报国救民之心。
多少次,她挽着女儿的手,低声说着抱歉;
多少次,她在死亡深渊里坚强地站起来;
又有多少次,她看着战友们一一在自己的面前失去了呼吸,心还在不停地滴血„„
那一日,她大义凛然,从容不迫。
胡道南背叛革命,出卖了秋瑾,而她却在明知危险的情况下决然留下,因为他要坚守革命的阵地,同样也在坚守她心中的那份执着。哪怕要为革命流血牺牲!
“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便是她对待反革命人的铿锵有力的回答。
次日,女侠在如雨的悲泣中,于轩亭口,从容就义。
秋瑾离开了革命,但她的鲜血却唤醒了千千万万的同胞:屈服,将永远受压迫,我们要革命!死又何妨!
革命之火正以燎原之势席卷华夏大地,快了,秋瑾,你瞑目吧。
巨龙已经苏醒,和平即将到来。
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理想,那一刻,她微微一笑,仿佛是在嘲笑。
最后,那可悲的张牙舞爪的刽子手们终于明白:原来,她早已预见未来„„
第五篇: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诗翻译及赏析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欣赏】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