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必修三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5.灭六国者,六国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环滁皆山也。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甚矣,汝之不惠2.请其矢,盛以锦囊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其势弱于秦7.痛哉斯言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
2、6/
3、5/4/8/9B.1、4/
2、3/
5、6/7/8/9 C.1、2/
3、4/
5、8/6/7/9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和(),()和()。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齐人勿附于秦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不拘于时,学于余。()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8、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9、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舍簪笏于百龄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20、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童子何知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2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激昂大义B.激于义而死焉C.不能容于远近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大王来何操?()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5、战于长勺()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30、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32、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33、惟余马首是瞻。()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答案〕B2、〔答案〕D3、〔答案〕C4、〔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5.灭六国者,六国也。〔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答案〕A11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A和C,B和D。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D)④师不必贤于弟子。(D)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E)
17、(C)。
18、(A)。
19、(D)20、(C)
21、(D)
22、(D)。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这道题目有点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我个人认为ABCD都是被动句。
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B.激于义而死焉被义所激而赴死。C.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答案,就选D,“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周公逮捕就是他指使的。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C)。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
1、(B)
2、(C)
3、(C)
4、(C)
5、(B)
6、(C)
7、(B)
8、(C)
9、(A)
10、AE)
11、B)
12、C)
13、(B)
14、(B)
15、(C)
16、(C)
17、(E)
18、(D)
19、(D)20、(A)
21、(A)
22、(E)
23、(E)
24、(G)
25、(F)
26、(D)
27、(E)
28、(A)
29、(D)30、(E)
31、(D)
32、(E)
33、(C)(218.89.39.50)
第二篇:必修一二 文言文虚词,重点句式
尔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例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词。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何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解]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例解]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 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例解]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莫
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 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 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5.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否定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7.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例解] 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其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7.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例解]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例解]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然
1.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例解] 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例解]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4.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例解]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6.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例解] 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7.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晋出入,余唯利是视。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3)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4)介词宾语前置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5)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
五、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状语后置最常见一种形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 七
八、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三篇:文言文 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一、判断句主要形式:
(一)用“者”“也”表判断,形式有四种:(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2)“„„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者也”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4)“„ „,„ „也”
例:夫战,勇气也。
(二)用“为”“乃”“则”“皆”等表判断
例:中轩敞者为舱。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环滁皆山也。
(三)用“是”表判断。例: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注意:古汉语中出现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示代词或形容词,应译为“这”或“正确”,不能看作判断词。
(四)没有标志的判断句。文言文中有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作出判断。
例: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五)否定的判断
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坚利也。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点明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明确的判断。(表肯定或否定)3.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中轩敞者为舱。
4、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5、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9、“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10、“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1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1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
1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1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增笑耳!”(《狼》)
16、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7、“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二、倒转句主要形式:
1、宾语前置
例子: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隆中对》(时人莫许之)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所似何)
微斯人,吾谁与归。
何陋之有?
2、状语后置(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常用介词“于”“以”)例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起于鲁。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战于长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蒙辞以军中事务多。躬耕于南阳
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 祭以尉首
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
3、定语后置(1)用 “者”表示
例子: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2)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例子: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为人五,为窗八。
(3)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例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面刺寡人之过之群臣吏民,受上赏)
4、主谓倒装
例子: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三、被动句主要形式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例子: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山峦为晴学所洗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国家危险时人民却依附,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被这个国家使用了)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例子:(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日中(友人)不至。
(2)省略谓语:
例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
例子: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都尉拔出剑,吴广起来,夺剑杀了都尉)(4)省略介词“于”
例子: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口技人坐(于)屏障中。(5)省略量词: 例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中考链接:
1、下列各句中与“公将焉之”(之:到、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顾野有麦场。
• C.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下列各句中,与“猫厌以腥膏”(厌:饱,腥:鱼,膏:肥肉)一句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
• A.上使外将兵。(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 • • • • • • • • • • • • • • • •
B.仰而视之曰:“吓”。(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C.咨臣以当世之事。D.宋何罪之有。
3、下列各句中,与“善哉,祁黄羊之论也”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B.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何陋之有。
下列各句中,与“此正午牡丹也”一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山峦为晴雪所洗。D.中轩敞者为舱。
5、下列各句中,与“差矣,汝之言”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甚矣,汝之不惠。D.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第四篇:必修三文言文强化训练
必修三文言文强化训练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为 .
B.至杀不辜人也.
C.亦以明死生之大.
D.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辜:罪 明:表明 如: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葬之徒①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①慷慨得志之..A.B.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出①夜,缒而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C.D. ②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 .
B.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4.对于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长于臣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
B.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笑于大方之家①吾长见①将焉取之..A.B. 疑,忠而被谤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信而见②郡之..
若而叹曰百,以为莫己若者①望洋向①闻道..C.D. 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向②策之不以其道..
7.对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③且贰于楚也 ④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⑤肇锡余以嘉名 ⑥亦以明死生之大 ⑦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⑧以其无礼于晋 ⑨予羁縻不得还 ⑩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1设九宾于廷 12我之谓也 ○○
11○12/⑥/⑦⑨ A.③④⑤⑧⑩/①②○
11/①②○12/⑥⑦/⑨ B.③④⑤⑧⑩○
11/①②③○12/⑥⑦/⑨ C.④⑤⑧⑩○
11/①②○10○12/⑥⑦/⑨ D.③④⑤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不能容于远近....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⑤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⑥诡踪迹,草行露宿 ...
⑦戍卒叫,函谷举⑧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⑨道中手字自抄录 ...
A.①③⑦/⑤/②④⑨/⑥⑧B.①④⑧/⑤/②⑥⑨/③/⑦
C.①③⑦/②⑤/④⑥⑨/⑧D.①④⑧/②⑤/③⑥⑨/⑦
9.与“诚不自意返吾衣冠”中“意”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目似瞑,意暇甚D.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詈:斥骂 .
B.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函:用棺材收殓 暴:显露 C.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哀:悲哀 .
11.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往,到)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取消独立性)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敢以烦执事(拿)..
阙秦以利晋(来)以乱易整,不武(凭借)..
C.以其无礼于晋(它,指代郑国)共其乏困(代使者)..
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失其所与,不知(自己,自己的)..
D.(秦军)乃还(于是,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竟然)..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
12.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属今为之虏矣(被).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语气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
B.若入前为寿(你).
仿佛若有光(好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如果).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为).
不如因而厚遇之(因此).
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D.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却).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择善而从之(表承接).
13.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对).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跟,同).
良曰:“长于臣。”(在).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替,给).
失其所与(结交).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
C.子亦有不利焉(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
盘盘焉,囷囷焉(语气词,表陈述)..
D.且贰于楚也(并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却).
14.下列加点的多义实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宁许以负秦曲(违背).
决负约不偿城(承担).
秦贪,负其强(倚仗).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信者效其忠(效仿).
C.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辞别).
D.大礼不辞小让(计较).
卮酒安足辞(推辞).
朝辞白帝彩云间(告别).
15.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B.徒见欺(白白地).
徒以吾两人在也(仅仅).
C.顾吾念之(本来).
相如顾召赵御使(示意).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D.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万事如意(顺着,遵从).
16.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窃为大王不取也
C.而君幸于赵王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7.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
B.求人可使报秦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C.是寡人之过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君少长?
18.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曰:“孰与(项伯)君少长?”
B.(赵王)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C.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D.竖子不足与(之)谋!
答案:
1.A.因:依靠。
2.D解析: 都是代词,„„的人。A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凭借。B项,①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但。
3.C解析: C项为形容词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4D解析: ①介词,对;②介词,比;③④都是介词,在。
5.B解析: A项,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节,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大方:古义为大道理,文中指懂得道理的、内行的;今义为不计较或不吝啬财物,(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D项,约束:古义为信约,今义为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6.B解析: A项,都表被动。B项,①代词,代土地,②结构助词,的;C项,①动词,面对,②连词,假使;D项,①名词,道理,②名词,方法。
11均为状语后置句;①②○12均为宾语前置句;⑥⑦为省略句;7.B③④⑤⑧⑩○
⑨为被动句。
8.B
9.选A。A项中的“意”与例句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想着,想到”。B项的“意”解释为“用意”。C项的“意”解释为“神情”。D项的“意”解释为“想法”。
10.C哀:惋惜。
11.B.12C.13.B14.D15.C16.B17.B18.A
第五篇:文言文常用句式解析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
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
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着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