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0812鲁迅小说填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他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他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他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11.“媚态的猫”,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他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15“迫害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从“日记”的内容来看,狂人是受封建势力迫害而致病,但已开始觉醒的反封建战士。16“一代不如一代”:鲁迅小说《**》里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意思是:她生下来九斤,儿子八斤,孙子七斤,曾孙女只有六斤,“一代不如一代了”。这不是简单的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示出陈旧腐朽的保守观念,从中也能看出农民的狭隘性。作者把国粹家“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折射九斤老太的身上,表现了对复古家、国粹家的一种讽刺。17.“柿油党” 柿油党语出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是“自由党”的谐音。鲁迅在谈起《阿Q正传》时曾说到(大致意思):由于乡下的人对词语理解不好,为了不妨碍下层老百姓对这篇小说的阅读,所以我在创作时,就故意把“自由党”讹成他们都能理解的“柿油党”了。18.“白光”鲁迅短篇小说,作于1922年,收在小说集《呐喊》中。作品刻画了一个因科举考试落榜而发疯而死的应试者形象,深刻揭露了旧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19“社戏”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绍兴乱弹戏班所演的戏,大致可以分为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等。20.“画眼睛” 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地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舍弃 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其它东西。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写阿Q则着重写他头上的瘌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 ;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也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却没有写眼 睛,而是写他那件“又旧又破的长衫。”21“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语出自于鲁迅小说《孤独者》里描写主人公魏连殳的一句话。是随辛亥革命的成败进退,先被推上资产阶级意识的潮头,后被淹没在封建意识波底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孤独灵魂。孤独,是鲁迅许多作品的情感基调,魏连殳是鲁迅创作的孤独者谱系中最著名的一个。他的孤独首先来自与故乡宗法制社会的障壁。他从封建家族中冲杀出来,被视为“异类”和“吃洋教”的“新党”。祖母谢世,他去奔丧,族长排定礼教阵势,向这个“承重孙”张开必须“穿白”、“跪拜”、“请和尚道士做法事”的火力网。遗老遗少预想的双方对垒因他答应了三个条件而归于尴尬,他又被目为“异样”。入殓时同族皆哭,他竟不落一泪,表示默对封建家族的孤傲。大殓完毕,人将走散之际,他却突然号咷
填空题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狂人日记_》。2鲁迅曾以“宴之敖者”作为自己的笔名,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人所驱逐”。4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5鲁迅曾评论他自己一篇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这篇小说是《药》。7“_绝望之为虚妄,正与_希望_相同!”8“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难见真的人
!”9“孔乙己是_站着喝酒而穿长衫__的唯一的人。”10“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_。”11“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 _,我欢喜谁就是谁。” 12“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13“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为子君,为自己。”14“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15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指的是下列哪一期间?
②南京求学期间 16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④进化论17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期的哪位著名人士?
④钱玄同18《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实际上是由多少节手记组成的?18节..20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是哪一篇?《伤逝》21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下列哪一篇?《补天》22鲁迅有一篇小说亦属于这种“槐树效应”,这篇小说是哪一篇?《理水》23采用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鲁迅小说是《高老夫子》24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25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26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28“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29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30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31《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他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32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33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34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3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35.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36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3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38“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39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40《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41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4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4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44“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45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46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47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48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49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50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51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他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52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53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54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56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汉文学史纲要》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57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58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三部书。59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60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61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62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63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64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65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他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单项选择题】1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2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儒林外史》)的主要特点。3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思理)这一要素。4鲁迅认为,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5鲁迅指出,幽默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6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注;史沫莱特、巴特勒特是美国人。7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他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8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9鲁迅的叙事性散文集是(朝花夕拾)。10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即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14鲁迅早期的翻译,曾受(严复)的影响。15在谈到文学翻译的信达不可兼得时,鲁迅早年主张(宁信而不达)。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22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23鲁迅认为幽默的审美特征是笑中多苦,幽默含讥)。2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的进化的)观念。25在日本求学时,鲁迅主要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27.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却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精粹凝练、深广浑厚)。28鲁迅整理古籍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到了“(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地步。31(《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32鲁迅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3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进化的观念。35鲁迅在一篇小说的结尾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篇小说是(故乡)。【双项选择题】1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2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3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4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5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6鲁迅要求的美,主要是“有力”与“愉快”,(而非狂欢和粗暴。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7鲁迅说,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可分两大类,(写实文学、抒情文学)24.鲁迅小说创作特点。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8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第二篇:填空名词解释(模版)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三绝”之称。《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七分事实,三分天下)。《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3、目前所见最早的列国故事通俗小说是余邵鱼编写的___《列国志传》______。乾隆年间蔡元放将其删改润色,更名为____《东周列国志》___________,成为最通行的本子。清代褚人获编缀的____《隋唐演义》___一书是隋唐系统小说中最流行的历史演义。
第二章 《水浒传》
一、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大宋宣和遗事》),展示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2、宋元之际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71)回、(100)回、(120)回三种。(明末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繁本系统中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是汪道昆所序的(《忠义水浒传》)。
5、在《水浒传》的影响下,___《杨家府演义》_____描述了杨业一门的报国精神,塑造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性英雄群像。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高启)、(杨基)、(张羽)和(徐贲(ben))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高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2、被正史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文学家是 宋濂。3.刘基的散文体裁多样,而最出色的是 寓言 散文。
第四章 明代中期诗文
二、填空
1、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其中声望、影响最大的是__王世贞_____。
2、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其中(归有光)的成就最高。
第五章 明代杂剧
一、解释:
1、《四声猿》
二、填空
1、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以(朱权)、(朱有燉)为代表。
2、明代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徐渭),亦是明代讽世杂剧的代表作家,其代表作是(《四声猿》)。(《南词叙录》)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3、以康海为代表的____中山狼_____题材创作热为发端,杂剧创作转向社会伦理批判等讽刺性内容。《四声猿》之冠是__《狂鼓史》(《狂鼓史渔阳三弄》)_____。
第六章 明代传奇
二、填空
1、明代戏曲的主体是___传奇______。明初伦理教化传奇的代表作是邱濬的(《五伦全备记》)。爱情喜剧___《玉簪记》__的作者是高濂。周朝俊的_《红梅记》____描写了一个敢爱敢恨的李慧娘形象。
2、明代中叶“三大传奇”是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作者分别是(李开先)、(梁辰鱼)、(王世贞)。其中(《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3、明代传奇演唱的四大声腔是(昆山腔)、(海盐腔)、(戈阳腔)、(余姚腔)。(魏良辅)改造了昆山腔,使其成为四大声腔中声势最大的一种。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成果。孟称舜的代表作是(《娇红记》),有“古今一部怨谱”之盛誉。
第七章 汤显祖
二.填空
1、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唐传奇《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临川四梦”中,汤显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牡丹亭》),艺术成就仅次于它的是(《邯郸记》)。
第八章《西游记》
一、填空
1、(《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神话传说过渡的完成。(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
2、取经故事在(元代)趋于定型,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正式固定下来。古代朝鲜的汉语教科书(《朴通事谚解》),载有“车迟国斗圣”等内容与世德堂本相似。
3、《西游记》的人物塑造,具有(物性、神性与人性)三位一体的特点。
4、《西游记》之后影响最大的神魔小说是(《封神演义》)。
第九章 《金瓶梅》
一、填空
1、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是(《金瓶梅》),书名取小说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而合成。其描写的广度和深度,被鲁迅称为“著此一家,即骂尽诸色”。
2、《金瓶梅》最重要的版本是(词话本)、(崇祯本)和清代(张竹坡)批评本。
第十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填空
1、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嘉靖年间(洪梗)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
2、“三言”是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于天启年间编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共收短篇小说120篇,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作为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商人)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频频亮相。
3、明末抱瓮老人选编的(《今古奇观》)是流传最广的一部拟话本选集。
4、明初瞿祐的(《剪灯新话》)影响了明清时代的文言小说创作。传至朝鲜,金时习仿作(《金鳌新话》)一书,成为韩国小说的始祖。
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二、填空
1、晚明文学家(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要求文学创作应真实地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
2、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其为人称道的名篇。
3、明末文社主要有(复社)和(几社),前者创始人是(张溥)、(张采),后者创始人主要有(陈子龙和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
第十二章 明代散曲和民歌
一、填空
1、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是(《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四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四种。
2、晚明最热心收集民歌的文学家是(冯梦龙),他的(《童痴一弄•挂枝儿》和《童痴二弄•山歌》)两部民歌专集代表了这个时期民歌整理的实绩。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二、填空
1、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南朱北王指的是__朱彝尊____、__王士禛____。南施北宋指的是___施闰章__、_宋琬____.2、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岭南三大家”是指(屈大均、陈恭尹 和 梁佩兰)。
3、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4、吴伟业以(唐诗)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梅村)体,代表作是(《圆圆曲》)。钱谦益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唐宋),创建(虞山)诗派,其代表作为(《后秋兴》)。
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二、填空
1、南洪北孔指的是(洪昇)(孔尚任)。传奇《双熊梦》又名(《十五贯》),作者是(朱素臣);《钧天乐》的作者是(尤侗),《秣陵春》的作者是(吴伟业)。“一人永占”指的是李玉的成名作(《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李玉晚期的代表作是___《清忠谱》__。
3、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桃花扇》是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南明弘光小朝廷(南明朝廷))兴亡的历史剧。
4、李渔擅写剧,作剧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风筝误》)为其代表作。
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二、填空
1、清初的小说续书中较优秀的续书有陈忱的(《水浒后传》)。
2、题为“西周生辑著”的(《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一部长篇世情小说。
3、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玉娇梨》)和(《平山冷燕》)等,代表作家是(张匀)和(徐震)。
4、清初的拟话本创作上最有特色的是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第四章 《聊斋志异》
一、填空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聊斋志异》)作品的评价。(《聊斋志异》)被纪昀讥讽为“一书而兼二体”。《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聊斋志异》之后较有影响的文言小说集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沈起凤的(《谐铎》)等。
3、《聊斋志异》共近(五百)篇,从文体上看,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叙事委婉曲微如同(唐人传奇)的篇章。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
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一、填空
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
2、“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所作的评价。
3、《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实则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状况。
4、小说塑造了两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笑的典型人物是(周进)和(范进),还塑造了堕落无行的劣绅(严贡生),以及真儒名士的典型(杜少卿)。
第六章 《红楼梦》
一、填空
1、《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最初以(80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传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2、《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
3、(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之得到广泛传播。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二、填空
1、清中叶重要诗派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说),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
2、(赵翼)、(蒋士铨)与袁枚并称为“乾隆三大家”。阳湖派的代表人物有(恽敬)、(张惠言)。
3、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派别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是(刘大櫆)、(方苞)、(姚鼐(nai4)),号称(三祖)。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为一。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纂辑13类体裁选辑700多篇古文为示范,确立了古代散文发展的正宗文统,被桐城派古文家奉为圭皐。
4、清代最杰出的骈文作家是(汪中),他的代表作(《哀盐船文》)描绘了盐船失火的悲惨情状。
5、张惠言与兄弟(张琦)合编的(《词选》)附当世常州词人为垂范,成为开宗立派的旗帜。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
一、填空
1、随着考据学的兴盛,清中叶出现了许多炫耀学问的小说,代表作是(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作品最富特色的是前半部分写唐敖游历海外诸国的经历。
2、《雷锋塔传奇》为乾隆初(黄图秘)所作,成功地塑造了多情善良的白娘子形象。杂剧作家以杨潮观的(《吟风阁杂剧》)为代表。
3、清中叶较有影响的传奇作家是(蒋士铨),现存剧作以(《红雪楼九种曲》)(又名《藏园九种曲》)最有名。
4、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是(《再生缘》),成功地塑造了孟丽君的艺术形象。
第十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
二、填空
1、龚自珍的散文《病梅馆记》,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近代前期宋诗派的领袖人物为(程恩泽)和(祁口藻),(郑珍)的成就最高。曾国藩以桐城派为号召,进一步强调(“经济”),将其与义理、考据、辞章四者比之孔门四科,其古文理论使桐城派进入一个新阶段,被称为(湘乡)派。薛福成的(《观巴黎油画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一、填空
1、(《三侠五义》)是狭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为市井细民写心,体现了他们对贤明政治的渴望。
2、文康的(《儿女英雄传》)采用评话形式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
3、魏秀仁的(《花月痕》)展现了一个潦倒名场、桀骜不驯的知识分子奋争与失败的心路历程。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刻画了上海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世相。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二、填空
1、“诗界革命”的口号是由(梁启超)正式提出的。(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黄遵宪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是(反帝卫国)、(变法图强)。
2、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方面最著名的是(梁启超)。他的新文体散文即(略有变革的文体),是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代表作是(《少年中国说》)。
3、“同光体”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一派诗人,代表作家有(郑孝胥)、(陈衍)、(沈曾植)、(沈三立)等。主张诗歌崇尚(在宋),强调(创造),诗人有(闽派)、(浙派)和(江西)派之分。(沈曾植)被陈衍称之为“同光体之魁杰”。
4、近代后期,词坛上(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和(郑文焯)称为“清季四大词人”。
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一、填空
1、四大谴责小说是指_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_____、____李宝嘉《官场现形记》_______、____刘鹗《老残游记》______、___曾朴《孽海花》_____。(注意作者)
2、李宝嘉的《 官场现形记 》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是一部专门暴露官场黑暗的力作。
3、(《老残游记》)的一大特色是首揭“清官”之恶,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名句填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李梦阳《秋望》)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惊梦》)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钱谦益《后秋兴·杂虏横戈倒载斜》 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王士禛《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再过露筋祠》 袁枚《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杂感》)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张惠言《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咏史》)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龚自珍《己亥杂诗》一七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五)
1、台阁体 台阁体:台阁体是自洪武后期至正统、景泰年间体现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的一诗文创作风格。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代表。他们的诗文内容上坚持主理合道,风格上追求温柔敦厚,表面有着严重老成的规模、富贵福泽的气象,内里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具雍容华贵的形式而已。
“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 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 阁大臣,故称“台阁体”。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1、茶陵派
.茶陵诗派:成化、弘治年间出现的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还有谢铎、张泰、石瑶、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针对台阁体的流弊,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意在借比兴寄托之旨、雄健浑朴之体改变当时诗坛的颓风衰习。诗文内容主要是馆阁宫廷生活,在文学评论方面,论诗歌乐、律的重要性,认为诗的艺术魅力得自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 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于它的声韵之美。
明初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 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2、八股文
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 文、八比文。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3、前七子
前后七子:从明朝中期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称“前七子”。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至嘉靖、隆庆时期,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称“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在复古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他们成员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它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4、后七子
后七子: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他们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思想上,七子派尊汉魏、黜宋元,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摈斥中晚唐与宋诗。
明代嘉靖中期以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七位为人再次举起文学复古的大旗,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学群 体,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后人称为“后七子”。成员除李攀龙、王世贞而外,尚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的文学主张有:偏激的复古理论,格调法度的强化与具体化,强调真情在格调中的 作用。
5、唐宋派
唐宋派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6、《四声猿》
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这四个短剧“高华爽俊,浓丽奇伟,无所不有。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评价是很高的。《四声猿》的取名应取自巴东三峡民谣「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是猿鸣三声足以堕泪,何况四声。
7、吴江派
.吴江派:吴江派是以沈璟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流派。主要有吕天成、叶宪祖、王骥德、冯梦龙、范文若、袁于令、卜世臣及沈自晋。他们创作上讲究昆腔格律,各自都留下了杂剧或传奇作品,总体上成就不高。其中在理论上最有建树的是王骥德。
明中叶以江苏吴江人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创作倾向上,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在形式上,主 张语言的通俗、自然,强调声韵格律,重要成员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等人。
8、临川派
.临川派: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也直接影响了一大批剧作家,他们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戏曲史上称作玉茗堂派或临川派。这批剧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洪昇、张坚等。
(玉茗堂派)明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 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该派在创作倾向上,有明显反传统倾向,提倡抒写性灵,表现至情,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而词曲富于文采,代表作品为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重要成员还有吴炳、孟称舜、洪升、张坚等人。
9、“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帮又称“玉茗堂四梦”。
10、“童心说”
童心说:李贽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并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童心说是晚明李贽提出的:“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把文学作为反传统、反权威。
11、公安派
公安派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2、竟陵派
小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13、小品文
晚明小品文:小品文是指散文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基本特性是:
一、语言简洁,形式短小;
二、以抒发一己的性灵为主,富有情韵;
三、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晚明小品大致以公安派为显著的开端。除三袁、钟、谭外,王思任、汤显祖、陈继儒、黄汝亨、李流芳、祁彪佳、张岱等一大批有个性的作家涌现,形成彬彬大盛的局面。
14、梅村体 梅村体:吴伟业的歌行体叙事诗采用长篇叙事的体例,注重使典用事的技巧和平仄协调的声律,语言华美佚丽,结构布局波澜起伏。这是他在继承中唐元白长庆体体式的基础上,吸收初唐四杰的用典之法和晚唐温李诗的词藻风韵,并且融入明代传奇的戏剧性而自创的一格,后人取吴伟业之号称之为“梅村体”。
梅村体 . 清初词坛,吴伟业号梅村。梅村体是吴伟业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 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 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语言华美,以清丽见长,使其诗歌独具一格。“梅村体”诗有100余首,以《圆 圆曲》为代表。
15、神韵派
清代诗歌流派。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创立。主张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吞吐不尽,好象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却又难以捉摸,无法指实;语言力求华美,尽量选用明隽圆润的辞藻,打磨得流畅清秀;风格讲究清远冲淡,自然入妙。
清初以王士禛为领袖的一个诗派。该派因王士禛倡导“神韵”而得名。“王士禛则把它作为一种诗歌理论的核心。其诗论都汇集于《带经堂诗话》中。主要内容是:首先,诗歌的意境要冲淡、自然、清奇,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为最高境界。其次,作诗越含蓄蕴藉越好,要朦胧、超逸、空灵,似有深意寄托,却又无法指实,似有言外余情,却又难于捉摸。第三,提倡创作时的“兴会神到”、“一时伫兴之言”。
16、浙西词派
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虞山诗派
明末清初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东南诗坛重要流派。以钱谦益为首,包括其门生冯舒、冯班、瞿式耜,族孙钱曾、钱陆灿及吴历等。虞山诗派最大的特点是学古而不泥古,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并能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对东南诗坛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18、阳羡词派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20、苏州派
苏州派:苏州派是指清初出现的以李玉为代表的作家群,还有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等。成为戏曲史上富有地域戏剧文化特征的耀眼亮点。好选择重大题材,以求更广阔的反映社会生活面,并渗透着一种鲜明的道德评判。因而,他们的剧作各种脚色都能当主角,不限于小生和小旦,而且搭配得当,各显其能,篇幅不长、剧情紧凑、冲突激烈,适宜于场上演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都有共同特点,故称苏州派。其戏曲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题材上多描写重 大政治斗争;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厚。最 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
19、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小说是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在这类小说中“男女以诗为媒介,由爱才而产生了思慕与追求,私订终身结良缘,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而离散多经波折终因男中三元而团圆。”(《烟粉新诂》)可见从题材上说,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其情节构成,大多是郊游偶遇,题诗传情,梅香撮合,私订终身。其结局或因命运乖违,或因小人拨弄,或出政事牵连,于是佳人逼嫁,才子遭难,但虽经波折,却坚贞如一。后来或由于才子金榜题名,或由于圣君贤吏主持正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形式上说,一是相当部分作品书名模仿《金瓶梅》,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作品。如《玉娇梨》、《平山冷燕》、《金云翘传》、《春柳莺》、《雪月梅》等。二是一般在十六回至二十回之间,均十万字左右,相当于现代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
20、格调说
格调说:清中叶宗法唐诗的诗歌流派,创始人沈德潜。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提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感神明”的口号,使诗歌为封建统治服务。
21、肌理说
肌理说:“肌理说”由翁方纲提倡而闻名。其“肌理说”主张以学问、经术为诗,把思想(义理)、结构(文理)、材料(肌理)三者结合起来。“肌理”一词取自杜甫《丽人行》,杜甫所说的肌理 ,可理解为肌肤之纹理 ,主要指女人的肌肤美丽而匀称。翁方纲引申到文章中,指“理”与“文”之间的结构方式。“肌理说”对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三家的合理因素进行了融合。翁方纲提出正本探源,学古通经;主张穷形尽变,自然更新。
22、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崛起于词坛。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流行,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追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23、桐城派 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 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24、性灵派
清中叶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在文学创作上主张直报“性情”。在其论诗著作《随园诗话》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作诗不可无我"(卷七).也就是说,作诗要有真性情,要有个性.对于清初以来的著名诗派他并不一笔抹杀,而能有所分析,指出其优劣得失,对当时的拟古诗风,确实起了很大的冲击作用.
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鲜之处.但由于缺乏社会现实,涉及面窄,且过分张扬个性,其诗格调不高,并且创作态度不够严肃,有些作品不免流于滑易.
25、宋诗派
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体也发生了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这一诗派发展分三个时期;道光、咸丰之际为第一期,程恩泽等首倡,何绍基等为重要人物;咸丰、同治之际为第二期,曾国藩为其首领;光绪、宣统至民初为第三期,“同光体”为其代表。民国以膈,论者称这一诗派为“宋诗派”,或“宋诗运动”。
26、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甲午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形成了一个文化运动,在诗歌界形成了诗歌改良运动,即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中提出的诗界革命,这是对古典诗歌进行的改良,虽然在改造诗歌的语言和格律方面最终未能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在开拓题材及开辟诗境方面有不少创新。最早从理论和实践上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通过诗界革命,近代爱国诗歌大致完成了具有近代历史文化特点的转型,形成了自身的品格与风貌。
27、同光体
.同光体:“同光体”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一保守诗派,同光体分闽派、赣派、浙派三大支;虽同为学宋,但是三支宗尚也有不同的地方。闽派,以陈衍、郑孝胥为首,于唐溯源韩愈、孟郊,于宋偏重梅尧臣、王安石、苏轼、陈师道、杨万里。闽派陈衍打出“同光体”的旗号,标举“三元”之说,主张取法唐之开元、元和,宋之元祐。赣派以陈三立为首,宗祖韩愈、黄庭坚,承宋代江西诗派之风。浙派以沈曾植为代表,诗尚险奥。总的倾向而言,同光体诗人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思想较保守,作品的时代气息较淡薄。尤其是清亡后,他们的诗作充满复辟思想和遗老情绪。艺术倾向是独创求新,虽然由于他们只是从古书中寻找创作源泉,因而未能找到诗歌的新出路,但他们的创新努力,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第三篇:填空+名词解释
填空题
1.税务部门税收征管情况审计(税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税务部门组织税收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监督。
2.税务审计的常用方法:审阅法、核对法、对比分析法、延伸法。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组织方式: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4.审计机关一般在招标投标工作完成之后进行事后审计。
招标投标审计应采用跟踪审计的方法。
5.招标投标的审计范围应界定为招标投标的全部工作内容。(1)审计招标投标条件是否具备,(2)审计招标文件内容是否完整,有关要求是否合规,(3)审计标底与投标报价是否真实、准确,(4)审计招标投标程序是否合法合规、招标投标的管理工作是否规范
6.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7.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经济责任审计。遇到特殊情况,需要离任后审计、暂缓审计的,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提出意见。
8.目前,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解决审计力量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的矛盾和达到先审后离的要求,许多地方开始开展任中审计,即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有计划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9.审计机关组成检查组,并在实施检查3日前,向被检查的社会审计组织送达审计业务检查通知书。
名词解释
1.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国家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的审计监督。
2.部门决算审计:实质上是审计机关依法对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是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延续。【主要是对各部门编制的决算草案进行审计,确保部门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合规性】
3.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4.调查取证权,是指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依法享有的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的权力。
第四篇:论文鲁迅小说
目 录
一、鲁迅小说中麻木、迷信、愚昧、萎缩的人物形象…………………………… 2
(一)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阿Q ……………………………………… 2
(二)深受封建教义毒害的吴妈和柳妈…………………………………………… 4
(三)两个麻木、愚昧的中年男人………………………………………………… 5
二、鲁迅小说中势利、贪鄙、堕落、腐烂的封建统治者形象……………………
(一)拼命维护封建教义但势利而贪小便宜的赵太爷…………………………… 6
(二)土绅士和洋鬼子的混血儿假洋鬼子………………………………………… 7
(三)农村宗法制度的维护者鲁四………………………………………………… 7
(四)“知书达理”却“不说人话”的七大人…………………………………… 8
(五)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四铭……………………………………………………… 8
三、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9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9(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9
(三)离婚的爱姑…………………………………………………………………… 11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11
四、结语………………………………………………………………………………参考文献………………………………………………………………………………
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 容 摘 要
摘要:鲁迅先生将下层社会的不幸用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塑造了“精神胜利法”的阿Q,被封建统治者熏陶麻木、丧失了同情心的吴妈等一系列被迫害的形象,剖析了这些病态社会中的人国民性的弱点,表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鲁迅先生还将上流社会的堕落用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塑造了拼命维护封建教义势利而贪鄙的赵太爷,土绅士和洋绅士的混血儿假洋鬼子,披着讲理学外衣致祥林嫂死地的鲁四,“知书达理”但伪善凶猛的七大人,道貌岸然却要“咯支咯支”十八九岁的讨饭女的四铭等封建统治者的形象,揭露了这些封建统治维护者身上的劣根性,不带痛惜地撕掉了他们的伪装。
关键词:国民精神 病态社会 礼教信徒 劣根
鲁迅先生写于“五四”时期的小说,取材“采用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既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对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上的压迫和剥削,又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在文化思想上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和摧残。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鲁迅先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后者,即揭露在愚民政策钳制下中国国民性的弱点。
一、鲁迅小说中麻木、迷信、愚昧、萎缩的人物形象
(一)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阿Q
鲁迅先生在小说《阿Q正传》里选择了阿Q这样一个辛亥革命前后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作为主人公,并通过阿Q性格的发展来展开对中国农村阶级关系的描写。阿Q是属于“下层社会”的小人物,他被地主老财剥削得一无所有——他没有土地,失去了独立生活的依凭;没有家,常年寄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靠做短工度日,割麦、舂米、撑船„„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阿Q的现实处境是非常悲惨的,但是他还要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惨重剥削。例如,三十岁左右的阿Q向吴妈求爱,这
压迫、欺凌,而且把它化为“轻松”、“得意”,甚至很快把它“忘却”。他已经无是非,无憎恶,宁可麻醉自己的灵魂,平抚自己的创伤,却不愿正视现实,不敢反抗压迫者。
但是,在阿Q心里也多少还蕴藏着复仇的火种,那就是他向往革命。不过,在觉醒以前,他不可能有明确的革命意志。他革命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能把复仇的情绪发泄在比他更弱的弱者身上。这就是阿Q的欺软怕硬、欺弱怕强的卑怯本领。阿Q总是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见了比自己弱小的小D,便破口大骂,小D承认了自己是“虫豸”也不行,于是演出了一场“龙虎斗”。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在他头上以后,他就在认为可欺的小尼姑身上出气。他在弱者身上泄愤,似乎对于一切“晦气”都报了仇,在“鉴赏家”面前,他为自己的“勋业”得到“赏识”,愈加兴高采烈起来。“仿佛全身比拍拍地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了。”这时阿Q早已忘却了自己曾经身受的屈辱和痛苦。阿Q的头脑里还装了许多乌七八糟的合于“圣经贤传”的封建思想。如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对于“男女之大防”历来遵守得很严,相信“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类胡说。他还受了“儒者柔也”的欺骗,对于革命党造反,认为是“与他为难”,一向“深恶而痛绝之”。阿Q在精神上变得非常愚蠢、麻木、糊涂、可笑,这当然不是作为农民的阿Q固有的精神品格,而是被统治者长期统治的结果,是统治者的“治绩”,是被统治者的悲哀。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的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略记”是充满了血泪的奴隶生活的记录。这种被扭曲的、变形了的性格,不是阿Q一个人所独有,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国民性弱点的概括,是中华民族耻辱的标记,它成了现代许多愚弱的国民走上革命道路、走上人生解放道路的桎梏。
(二)深受封建教义毒害的吴妈和柳妈
《阿Q正传》里的吴妈是个寡妇,是赵府上的女仆,她一入赵府的门,就被封建社会道德熏陶成了一个典型的奴才。她对自己的命运非常甘心,赵府成了她的整个世界,她心里想的,嘴里说的都是主人家的事。她对阿Q平时无大恶感,在灶间洗完了碗碟,就在长凳上坐下和阿Q谈闲天。可是当阿Q用直鲁的话且“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却恼了。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还哭天抹泪,仿佛真的被阿Q玷污了一般,阿Q当然受到了赵大爷的痛打,受到了赵太爷和地保的严重经济剥削。可是,吴妈得到了什么呢?得到的是小D这类人物的嘲笑:“瞧,这就是阿Q想同她困觉的吴妈!”她的精神创伤,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她的。
吴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传统的观念浸淫了她的心,是赵太爷的是非观俘虏了她的心,使她忘记了自己和阿Q是同类,都是被压迫被奴役、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吴妈成了赵太爷间接的助手,她的愚昧,使她成了阿Q的“敌人”。阿Q走上法场的路上,在人丛中发现了吴妈,吴妈似乎没有看见他,“只是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连吴妈也认为“凡当局所‘诛’者皆有‘罪’”,成了阿Q杀头时的看客。这充分说明了吴妈已经被封建社会熏陶成了一个麻木而缺乏同情心的人了。
《祝福》中的柳妈生活艰辛,受尽苦难,有着不幸的命运,然而她对自己的不幸却无知无觉。她尽管生活贫穷苦涩,艰辛压抑,但仍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所宣扬的一切东西:做“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只肯洗器皿”,与人为善。可是她对祥林嫂,却没有同情心。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祥林嫂倾诉自己的悲苦遭遇,表现出不耐烦,冷淡,觉得味同嚼蜡,于是改换话题,毫不避讳地寻问起祥林嫂关于头上伤疤的隐私来。“干枯的小眼睛”像刀子一样“钉住了她的眼”看,并一直追问到祥林嫂局促不安、难堪、难为情才满足,并将她们的谈话毫不留情地传扬出去,成为鲁镇上的人们新的笑料。她的“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的话语,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过”,从而最终使祥林嫂完全失去了对社会的反抗精神。
如果说是封建礼教“吃”掉了祥林嫂,而柳妈则是将封建迷信、封建思想注入祥林嫂内心、骨髓的人。她开启了祥林嫂对到了阴司,也无法逃脱因罪孽深重而将受到酷刑惩罚的恐惧,使祥林嫂陷入生死两难的境地,求生不成,求死不能,失去了生存的任何希望。柳妈诛杀了祥林嫂的心,但是,更可悲的是柳妈挥舞着“封建贞烈观念”的板斧向祥林嫂砍去的同时,全然不觉自己是一个刀斧手,还以为是祥林嫂的救世主。
(三)两个麻木、愚昧的中年男人
小说《药》通过开茶馆的主人公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痨病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市民群众不觉悟的精神状态。
《药》在对华老栓一家的生活境遇的典型描绘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对于“病态社会”的强烈愤懑,也流露出了他对华老栓的愚昧昏聩的同情和沉重的心绪。鲁迅先生认为,反动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夏瑜,固然是残酷的;而“拿着软刀子的妖魔”用封建迷信思想对华老栓这样的劳动者的压迫和毒害,其实是更加残酷的。华老栓的麻木、迷信正是统治阶级长期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年幼的小栓也因此被这种愚民政策所吞噬。鲁迅先生虽然深深同情华老栓不幸的生活遭遇,但又不满于他的麻木、愚昧,“怒其不争”,毫不掩饰地写出了华老栓以及那些“鉴赏”杀人的“看客”的落后心态。辛亥革命者的血变成了药,被那些可怜的愚民吃下去。鲁迅先生希望像华老栓一类的中国人能够意识到“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灵药”,再不能对革命的、进步的事业表现出那样糊涂和冷漠了。然而,由于生活的胁迫,二十年后的闰土,却完全变了样,灰黄的脸,深深的皱纹,松树皮一样的手,浑身瑟索的神态,记录了闰土大半生的辛酸和悲楚。他虽然淳朴、善良,②①________________
①《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②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88 页
也有几手了,也就不敢明白地向阿Q泄愤了——“气愤只敢气愤在肚子里面”,这是何等贪鄙而怯弱呀。
(二)土绅士和洋绅士的混血儿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是赵太爷、钱太爷的第二代。他进过洋学堂,去过东洋,剪过辫子。照理回国后应该做一点事业,而他却仍旧回未庄做他不劳而获的地主,把经济生活的基础建立在对佃户们的剥削和榨取上。
对于阿Q的谩骂,假洋鬼子不屑像王胡、小D一样地回骂,而是把手里的黄漆棍子“拍的一声”打下来,阿Q否认是骂他的,然而“拍!拍拍!”仍旧继续打下来。他手里提着一根黄漆棍子,是他的生理需要吗?不是的。在假洋鬼子完全是阶级的标记,是剥削阶级支配阶级的标记。牧羊人用鞭子驯牛马,假洋鬼子用黄漆棍子对付阿Q,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假洋鬼子头上拖着假辫子,行为蛮横霸道,衣着不伦不类,说话怪声怪气。他是土绅士和洋绅士的混血儿,既有封建性,又带有洋奴气,在人民面前是暴君,装腔作势;在帝国主义脚下是奴才。阿Q称他是“假洋鬼子”,是“里通外国的人”,实际上就是说他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阿Q要革命,不管有多少荒唐可笑的成分,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就是对农民革命的镇压。因为他完全清楚,如果让阿Q们起来革命,就等于在自己身边燃起了烈火,他就要在这火中葬身。这种不准别人革命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严重地腐蚀了我们的民族。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和阿Q不准小D革命,二者性质不同,但其思想病根是相通的,都是对革命的摧残、压制。
(三)农村宗法制度的维护者鲁四
《祝福》里的地主鲁四,披着“讲理学的老监生”的外衣,书房里摆着《近思录集注》①、《四书衬》之类的儒家经典,墙上挂着“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一类充满中庸之道气味②的条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宽宏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慈善家,虚伪的对着神灵致敬尽礼,但他恰恰是农村封建宗法制度的最高统治者。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大骂康有为,大骂维新党,维护帝制。所谓“心气和平”,是权势者把自己自私、贪婪、冷酷、狠毒的本质用礼教层层包裹起来,用以欺骗百姓。鲁四是祥林嫂致死的罪魁。他开始只是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感到不吉利,还能容忍;后来祥林嫂再嫁回来,鲁四就不能容忍了,嫌她“败坏风俗”,害怕她玷污了祖先。正因为他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使祥林嫂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当祥林嫂的精神和肉体受尽摧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后,鲁四就把她视为“不祥之物”打发走,一任孤苦无告的祥林嫂冒着风________________
① 杨星映《小说艺术的奥秘—小说文体学》,重庆出版社,第657页。②《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第238页。
入木三分地揭穿了这个“吁请贵大总统特颁明令专重圣经崇祀孟母挽救颓风而存国粹”者鼓吹“读经救国”的虚伪本质。
三、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
③
②①________________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②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鲁迅小说导读》,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③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 在作怪。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③
②
①________________
①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② 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③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第33页.0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因为爱,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强音,这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强烈的;因为爱,子君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表现得无所畏惧;因为爱,子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第二年初春,他们的同居生活就解体了。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又回到了会馆破屋里那“寂静和空虚”之中。子君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悲剧。子君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轰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的个人奋斗,还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可见,个性解放离开社会解放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子君的悲剧也有自身的原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是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一旦他们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湎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之中,他们的爱也“凝固”了。子君已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还跟小官太太暗斗,竟然虚荣到拿涓生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去喂阿随。昔日勇敢的子君已经蜕变成一个关在小家庭的樊笼里、依赖丈夫生活、毫无独立能力的平庸小女人了。子君逃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又建立了一个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爱渐渐产生了裂缝,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爱的坟墓。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他们因为爱自由地结合,因为失去了爱而走向了悲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将问题留给了读者,而鲁迅用子君的形象证明了自己曾经讲过的出走后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观点。封建势力的迫害,个人思想的局限,子君的路必然是悲惨的结局。
四、结 语
纵观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中”,无论是赵太爷、假洋鬼子、鲁四、七大人、四铭,还是阿Q、闰土、华老栓、祥林嫂、单四嫂子、爱姑、吴妈、柳妈„„这众多的艺术形象,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思想内涵,揭示了我国“国民的弱点”,当揭露上流社会权势者身上存在的劣根性时,着重剖析这类人物的堕落和腐烂,撕掉他们的伪装,毫不惋惜他们的溃灭。对于这类人,鲁迅先生的暴露与讽刺是不含眼泪,不带丝毫痛惜之情的。相反,对于下层社会的农民和市民,鲁迅先生在暴露他们身上的弱点、揭露造成他们愚弱的根源的时候,即使这种暴露和批判是尖锐的、冷酷的、不留情面的,但是鲁迅先生是理解造成他们精神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的,关注的是他们的前途和命
213-
第五篇:鲁迅小说研究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 恰如(故事新编· 序言》所说明的, 大多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以至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也大胆地引入历史, 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故事新编》的这种没有“将古人写更死” 〔2 〕, 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既不违背故事木身的真实性, 又从中照见了“ 五四” 以后, 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的创作方法, 使得《故事新编》显示出了一种历史小说创作中前无古人的新貌。所谓的油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时,“便陷入了油滑的开端”。具体的说,就是在作品中的古代神话、传说和人物形象身上出现了现代生活的情节,而且这种现代生活的情节并不局限某部作品而是从第一篇小说作品贯穿于全部作品。《故事新编》的这种表现方法同现代美学范畴中的“怪诞” 的表现已无二趣了。(《故事新编》中的古代人物使用现代语言, 古人生活中出现现代生活的因素, 这对于描绘古代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来说, 显然是历史生活中“ 自然所没有” 的情形。这是作者在创作时有意夸大, 甚至变形了原来生活中的人或事。这种重新创造产生了一种有趣的艺术效果, 这就是古今重叠, 作品中出现了漫画般夸张或变形, 甚至有些幻想色彩的古代人物形象,而这些形象是很容易令读者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那些古代人物在小说中表现出的畸形混乱和荒唐却恰恰是现代生活中某些人物的本质持征和生活心态。这就达到了艺术芙的要求: 形式是光怪陆离, 违反常态的, 但它却是寓真于怪, 以扭曲的形态, 曲折地反映出生活本质的真实的要求, 因而它是可以达到艺术美的。细节的怪诞,《故事新编》中的怪诞艺术表现方法的运用, 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家的主观愿望, 而更多的则取决于生活本身。社会是人的所有关系的总和, 这当中也许会产生许多始料未及, 超出人们意愿和理智范围的奇特现象。文学中的怪诞是揭示这种社会生活的奥秘。1.深层文化心理语境中的“ 一” 对“ 多”的外结构模式A.行动元的价值指向向深层掘进所谓行动元, 就是推动故事向前进发的内在驱动力。一个角色可以成为一个行动元,也可以成为多个行动元, 而多个角色有时也只能构成一个行动元。º 对立的行动元之间构成矛盾冲突。然而《呐喊)(仿徨》却显现 出另一种截然不同景观。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外在紧张, 亦没有柳暗花明的曲折, 散漫的日常生活场景流淌着浓郁的原汁气息展现于我们面前。只有细细地品尝, 我们才能感受到故事深处的内在紧张, 这是一种灵魂的无意识的角逐。
B
.“ 一”对“ 多” 的外部结构模式出于消遣的目的和其它种种原因, 中国古典小说的故事行动元往往被构筑为单一对立的矛盾冲突, 因而其结构大多便呈现为“一”对“ 一”的线性平面构架。《呐喊》《仿徨》的故事行动元采取的则是一种“ 一”对“ 多”的结构形态。先觉者的现代意识及其存在权利、弱小者的奴隶资格和封建传统文化的体现者和维护者的正常人性是“ 一” , 封建传统文化是“ 多”。1叙述者主体意识支配下的 内部结构方式在《呐喊》《仿徨》中, 由于故事的“ 一”对“ 多” 的向心立体架构, 多种矛盾都失去了延展的势能, 矛盾之间的并列互补关系使之无法构成自身运转的具有强烈消遣功能的故事链, 这意味着故事自足性的极大消解, 叙述者的结构功能因而也便显得意义非凡。第一, 这种内部结构方式使小说在故事层面上以更为经济的篇幅容纳了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 同时也使“ 一”对“ 多” 的外部结构也难以实现。第二, 这种内部结构方式也为对故事价值蕴含的发掘、提升进而构筑一个更富于主体独创性的意蕴空间立下了汗马功劳。不难看出, 由于外结构模式的变革, 内结构方式的引进及其强化内外结构的相互叠印使《呐喊})(仿徨》的意蕴空间获得了古典小说无法比拟的深广度, 创作主体精神结构的渗入更是古典小说中见所未见。正由于此, 当代研究者们对《呐喊》《仿徨》主题学层面的研究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向度: 一是王富仁先生的“ 镜子”论;一是汪晖先生的历史“ 中间物”意识论。前者侧重于文本的外部结构研究, 后者侧重于文本的内部结构研究。综合这两种研究成果亦可证明叙事结构的内外变革大大地拓展了《呐喊)(仿徨》的意蕴空间, 从而从一个方面为《呐喊)(仿徨》的现代艺术品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