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
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
现代诗歌表面上看无一定之规,给人无从下手之感,但分行、韵律、意象性、风恪、情境,都构成了现代诗歌形式的重要元素,抓住这五要素,就能有效地进行分析。我们姑且借助对中国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的解读,来谈谈诗歌的鉴赏技巧。
1、分行
首先一目了然的就是分行。即使是一篇通讯报道分了行也会有诗的感觉。
美国学者卡勒举过一则通讯的例子: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刻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下面试试把这则通讯分行朗诵: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 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再比如,我们可以看看这一个留言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可实际上它却是20世纪美国大诗人威廉斯一手非常有名的诗。我们再把它分行重新读一下: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大概是
你留着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 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一个留言条分行写,就是一首著名的诗。这意味着诗歌尽管很难从本体意义上给它下定义,但它仍然有一些形式性的因素或者说程式化的要素,决定它是一首诗。其实,我们分析一首诗也往往并不是从诗的定义和本质入手的,而往往是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的。
2、韵律
从韵律开始,进入了诗学相对复杂的层面。很多背过唐诗的人从小就会感到古体诗的韵律美。几岁的孩子可以什么意思也不懂但一口气背出几十首唐诗来。其中起作用的就是韵律感。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两三岁的孩子,父母都逼着他们背唐诗,而不背郭沫若的《女神》呢,一方面他们认为唐诗有更永恒的经典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唐诗有强烈的韵律感。语言本身是有音乐性的,这种音乐性——一种内在的音节和韵律的美感不仅限于诗,日常语言中也潜在地受音节和韵律的制约。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换成“五讲三热爱四美“,就怎么听怎么别扭。小说中也有韵律感的例子。有两句小说中的句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子就记住了。一是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句子:“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一是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中的一句:“全维罗纳响彻了晚祷的钟声。”两句话当时就给我一种震动感。很难说清这种震动从何而来,但“爱尔兰”、“维罗纳”在音节上听起来的美感因素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假如把上两个城市换一个名字,如“全乌鲁木齐响彻了晚祷的钟声”、“整个驻马店都在下雪”,就似乎没有原来的韵律美。所以声音背后是有美感因素的,而且还会有意识形态因素,有文化和政治原因。比如有研究者指出,我们对欧美一些国家名字的翻译,就用的都是特好听的词汇:英格兰、美利坚、苏格兰、法兰西等等,听起来就感到悦耳;而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小国的翻译,毛里求斯、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等,听上去都剧难听,一听就感到是一些蛮荒之地,这可以说是殖民地强权历史在语言翻译中的一个例子。
现在我们来看台湾诗人郑愁予的写于1 9 5 4年的《错误》,它就是韵律感极强的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开头两句中“走过”、“开落“在韵脚上呼应,“东风不来’,跫音不响”在音节、字数、结构上也有对应的效果。本来单音节词流其是介词、连词、判断词(“是”)在诗中一般都尽量回避,但《错误》却是大量运用,如“打”、“如“、“是”„„反而使诗歌的内在音律更起伏跌宕。尤其是“达达的马蹄”有拟声效果,朗朗上口。诗一写出,有评论家说整个台湾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到处都背诵这首诗。
中国现代诗中最注重诗歌韵律的是“新月派’’诗人,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如徐志摩的经典名篇《再别康桥》和《雪花的快乐》。我们读《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诗的音节很美。
中国现代诗中韵律美的顶峰《雨巷》(1 9 2 8)。它使戴望舒一举成名。叶圣陶甚至说《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而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这首诗在旋律、音节的形式层面与心理气氛达到了统一。但戴望舒本人不喜欢它。因为它太雕琢,太用心,太具有音乐性。戴望舒很快就找到了新的爵学要素。取代了《雨巷》的是《我的记忆》。戴望舒的好友杜衡在《望舒草》序中说:从《我的记忆》起,戴望舒可说是在无数的歧途中间找到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大路,并完成了“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脚的鞋子’’的工作。这浩浩荡荡的大路也是30年代一代现代派诗人昕走韵路。其诗学的重心就在于“意象性”。
3、意象性
意象性是诗歌艺术最本质的规定性之一。诗句的构成往往是意象的连缀和并置。这一特征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诗句往往是名词性的意象的连缀,甚至省略了动词和连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种纯粹的名词性意象连缀,省略了动词、连词的诗句在西方诗中是不可想像的。可以对照一下唐诗的汉英对译,比如王维的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它翻译成英语是这样的:“As the s un sets,river and lake turn white”。“白”在杜甫诗中可以是一种状态,在汉语中有恒常的意思,“白“不一定与“日落”有因果关系,但是在英语翻译中,必须加上表示变化和过程和结果的动词turn,过程的是因果关系,而且必须有关联词As。又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译成英语则是这样:As spring comes to the city,grass and leaves grow thick”,其中表示时间性的关联词As、动词comes、grow都得补足。从中可以看出意象性尤其是汉语诗歌艺术最本质的规定性之一。
现代派诗歌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意象性。《我的记忆》有鲜明的意象性特征: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甚于我最好的朋友。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丝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用实用性语言来说,这一大段诗一句话就够了:我的记忆生存在一切东西上。但戴望舒却罗列了一系列意象,这正是诗歌语言之所以区别于日常语言的本质之处,是意象性的典范之作。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支灯,若高山流水,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是花,是鱼,是天上的梦,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灯,是炉火,炉火是墙上的树影,是冬夜的声音。
‘
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说这首诗“不但没有韵,而且不分节,诗句白得不能再白,淡得不能再淡,可是却流放着浓浓的诗情”。它堪称“意象额集大成”,诗人的联想由“一枝灯“的意象延展开去,“灯”在深夜中给诗人一种知音般的亲切感,由此联想到“高山流水的典故。继而处触发了一系列比喻,既以具象的意象解释具象的意象,又以具象的意象解释抽象的意象(“思想”)。这首诗的另一值得关注之处在于,它几乎所有的意象都是具象的,是在现实世界可以找到对应的美好事物,然而被诗人连缀在一起,总体上却给坚种非现实化的虚幻感,似乎成为废名参禅悟道的世界,具体的意象最终指向的却并非是实在界,而是想像界,给人一种可望而即的缥缈感,所以司马长风说它洋溢着凄清夺魄之美。
4、风格
从意象性随便谈及的是“风格“。意象性是诗歌的普泛的属性,本身没有风格特征,但诗人选择哪一种类型的意象却标志着风格。比如,法国象征派大诗人波德莱尔写诗就不回避我们看上去是丑恶的意象,甚至专门写腐烂的尸体,因此被称为恶魔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发明的是“审丑”的艺术,专门写尸体。如他的著名的《腐尸》,写一具腐烂的尸体,最奇怪的是这首诗竟是献给他的爱人的: 爱人,想想我们曾经见过的东西,在凉夏的美丽的早晨:
在小路拐弯处,一具丑恶的腐尸 在铺石子的床上横陈,天空对这这壮丽的尸体凝望,好象一朵开放的花苞,臭气是那样强烈,你在草地之上 好象被熏得快要昏倒。
苍蝇嗡嗡地聚在腐败的肚子上,黑压压的一一大群蛆虫
从肚子里钻出来,沿着臭皮囊,象粘稠的脓一样流动。
最后,波德莱尔把联想引向了爱人:
’
——可是将来,你也要象这臭货一样,象这令人恐怖的腐尸,我的眼睛的明星,我的心性的太阳,你,我的激情,我的天使!
波德莱尔因此获得了“尸体文学的诗人”的称呼。这首《腐尸》则使人想起鲁迅的《野草》中的《立论》,体现的是一种直面更真实也更本质的存在的精神。2 0世纪屈指可数的几个大诗人之一里尔克年青时曾给大艺术家罗丹当过秘书,他说罗丹有一次对他感叹:“我终于理解了波德莱尔的这首《腐尸》了,波德菜尔从腐尸中发现了存在者。“《腐尸》的意象反映的是生存、死亡等人类的更本质的秘密。
与波德莱尔相比,中国30年代的一大批现代派诗人,尤其是戴望舒、何其芳体现出的是极端的唯差主义倾向,都是“古典美”的体现者。中国的现代派诗人意象的选择上却表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风格。我们今天举的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饲子,这就是郑愁予的《错误》,它体现的则是古典美。它的意象有浓厚的传统的江南文化气息,让人神往。同时有旧诗词的氛围,有古典化倾向。容颜、莲花、柳絮、青石、春帏、跫音„„都是古典诗词积淀已久的意象,它标志了一个唯美主义抒情时代的诗风,风格体现为古典美。
5.情境
分析现代派诗歌,更好地一个角度是情境。它不完全是意境,而有情节性,但其情节性又不同于小说等叙事文学,其情境是指诗人虚拟和假设的一个处境,按卞之琳所说,是戏剧性处境。如他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现代诗歌史上最有名的诗之一。小说家叶兆言——叶圣陶的孙子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花影》,把这首诗作为题词,陈凯歌根据《花影》改变的电影(张国荣和巩丽主演)也同样把它作为电影的题词,虽然这是陈凯歌拍的最糟的电影之一。单纯从意象性角度着眼就无法更好地进人这首诗。虽然小桥、风景、楼、窗、明月、梦等也是有古典美的意象,但诗人把这一系列意象都编织在情境中,表达的是相对主义观念。单一的你和单一的看风景人都不是自足的,两者在看与被看的关系和情境中才形成一个网络和结构。这样,意象性就被组织进一个更高层次的结构中,意象性层面从而成为一个亚结构,而总体情境的把握则创造的是更高层次的描述,只有在这一层次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卞之琳的诗歌。卞之琳的很多诗歌都是情境诗的代表作。再看《航海》 轮船向东方直航了一夜,大摇大摆的拖着一条尾巴,骄傲的请旅客对一对表—— “时间落后了,差一刻。“ 说话的茶房大约是好胜的,他也许还记得童心的失望—— 从前院到后院和月亮赛跑。这时候睡眼朦胧的多思者 想起在家乡认一夜的长途
于窗槛上一段蜗牛的银迹——
“可是这一夜却有二百里”
诗人拟设的是航海中可能发生的情境。茶房懂得一夜航行带来的时差知识,因而骄傲地旅客对表。乘船的“多思者”在睡眼朦胧中想起自己在家乡是从蜗牛爬过的痕迹来辨认时间的跨度的,正像乡土居民往往从猫眼里看时间一样。而同样的一夜间,海船却走了二百海里。如同《断章》一样,《航海》也表现出一种相对主义的观念,即现代时间与乡土时间的对比。骄傲而好胜的茶房让旅客对表的行为多少有点可笑,但航海生涯毕竟给他带来了严格的时间感,这种时间感与乡土时间形成了对照。最终,《航海》的情境中体现出的是两种时间观念的对比,而在时间意识背后,是两种生活形态的对比。
最后再来看《错误》。它更体现了一种情境的美学。它首尾有故事性,令人联想起一个有淡淡的伤感的哀婉的邂逅故事。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江南女子倦守空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意中人,中间几个比喻暗示出女主人公的形象,描绘了一颗深闺中闭锁的心灵。这时候,一个游子打江南小城走过,他可能邂逅了这个女子,也可能暗恋上了她,抑或两个人还发生了爱恋的故事。但一切不过是美丽的错误,最终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达达的马蹄声中,美丽的故事终于结束了。《错误》这首诗的想像情境是不确定的,多义的,这就是诗歌营造的情境,它有故事性,但毕竟不是小说。所以它的虚拟的情境就是一种复义性,童工多重想象的余地。首先它是关于江南的一种文化想像。江南可以说是让无数中国作家魂牵梦绕的地方。这就是诗化的江南,或者说是古典化的江南。
同时,它也是关于游子的母题,让人想起辛弃疾的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让人感慨的诗句。
当然它又是深闺的母题,这个深闺紧锁的形象,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少女,也可以看成少妇。无论是少女还是少妇,这在季节里苦苦等待的形象,如莲花的开落的形象同样让我们心动。
最后是邂逅的主题。“美丽的错误’’暗示了一种邂逅或失之交臂的普泛的人生境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或体验过的,隐含了丰富的美感内容。所以最终我们从情境的视角来理解错误》,会领悟到其中的一种无奈的命运感。这就是它的最核心的“邂逅’’的主题。
“邂逅”是文学家最酷爱的情境之一,它的奥秘就在一次性。而关于一次性的思考,最深刻的小说家是捷克流亡作家昆德拉。他的最重要的小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小说一开头就在思考关于“一次性“和尼采的关于的“永劫回归”的命题,什么是“永劫回归",昆德拉的意思是,命运只有是轮回的,才有重复,才有规律和意义,否则都只具有一次性,就会像引用一句德国谚语说的那样: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而我们所说的生活,也就成了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永远也完成不了。按照昆德拉的思考,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
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在散文《一片树叶》里面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花用自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类在心灵的深处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热爱自己的生命。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日本人喜 欢樱花,就是因为它的短暂性,樱花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花,一棵树单独看不觉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漫山遍野地看,就觉得无比灿烂。在樱花开放时节,日本人可以说是倾巢出动,日本电视台还有关于樱花的锋线的预报,预报现在樱花在什么地方盛开。有人一直会从日本的南端追踪到北海道。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樱花给人的就是这种感觉。既灿烂,又短暂。
第二篇:决策有五个要素
管理者的任务繁多,决策只是其中一项。管理者在决策时通常并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决策却是身为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所以决策问题值得做特别的讨论。决策有五个要素: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解决。
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
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
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
5、在执行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了解问题的性质
有效的决策人首先需要辨明问题的性质:是一再发生的经常性问题呢,还是偶然的例外?换言之,某一问题是否为另一个一再发生的问题的原因?或是否确属特殊事件,需以特殊方法解决?倘若是经常性的老毛病,就应该建立原理原则来根治;而偶然发生的例外,则应该按情况做个别的处置。
按问题的发生情况来说,细究起来,不只有“经常”和“例外”两类,一般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真正经常性的问题。发生的个别问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第二类问题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问题。第三类问题,才是真正偶然的特殊事件。
真正偶然性的例外事件实在少之又少。但是,一旦发生时,我们必须自问: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发事件”,还是另一种“经常事件”的首次出现?这也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第四类问题:首次出现的“经常事件”。
除了上述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类均需要一种“经常性的解决方法”。换言之,需要制订一种规则、一种政策或一种原则。一旦有了正确的原则,一切类似问题的解决就将易如反掌。换句话说,问题再度发生时,即可根据原则去处理了。只有第三类“真正偶发的特殊事件”才必须个别对付,没有原理原则可循。
有效的决策人常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如果类别错了,其决策必为错误的决策。
我们常犯的错误,便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换言之,没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其结果自然是失败与无效。
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最后一种错误,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这类的问题。
即使问题确实是偶发性的,有经验的决策者也会先怀疑这是不是另一项新的经常问题的首次出现。
所以,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第一步总是先从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法。如果公司资金不足,他不会马上想到发行最容易售出的债券。如果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有赖资金市场的协助,他会创造一类新的投资人,设计一种也许目前根本还不存在的大众资本市场的新证券。如果公司的各部门主管都非常干练,但是不肯听命,他也不会马上想到杀鸡惩猴,而会从更根本的立场建立一种大组织的观念。
考虑边界条件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
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和越精细,则据此做出的决策越有效,越能解决需解决的问题。反过来说,边界条件不够明确,则所做的决策不论看起来如何了不起,都肯定是一项无效的决策。
有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当然,不符合边界条件,与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两者都是错误的决策。不过,边界条件错了,还可能有修正的余地,仍可能成为有效的决策。如果根本与规范相反,那就往往难于补救了。
事实上,我们对边界条件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这能提醒我们一项决策什么时候应该抛弃。
在各种不同的可能决策中要识别出哪项决策最危险(所谓最危险的决策,就是勉强可行的决策,惟有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才可能达成的决策),也必须了解边界条件。几乎每一项决策都有其意义,但是当我们进一步探究必须满足的规范时,便可能发现各项规范有互相冲突的情况。这样的决策纵然不能说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多也只是大致可能成功而已。若成功需寄望于奇迹,则问题不是奇迹出现的机会太小,而是我们不能依赖奇迹。不过,对重要的决策而言,要确定边界条件和提出规范,光靠“事实”是不够的,还要看我们如何理解问题,这是一种充满风险的判断。
任何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事实上任何人也确实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任何人做决策,都不能不顾及边界条件。
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知道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确”决策是什么,就无法辨别正确的折中和错误的折中之间的区别,最终不免走到错误的折中的方向去。
那是在1944年,我第一次承接一件最大的管理咨询项目时得到的教训。
当时我负责研究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政策,斯隆先生是该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斯隆先生便请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不知道我们要你研究什么,要你写什么,也不知道该得到什么结果,这些都应该是你的任务。我惟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你将你认为正确的部分写下来。你不必顾虑我们的反应,也不必怕我们不同意。尤其重要的是,你不必为了使你的建议容易为我们接受而想到折中。在我们公司里,谈到折中,人人都会,不必劳你驾来指出。你当然可以折中,不过你必须先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才能有„正确的折中‟。”
斯隆先生的这段话,我认为可以作为每一位管理者做决策时的座右铭。
关于决策是否容易被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要考虑如何才能被他人接受,又怕他人会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世界上的事,你所担心的往往永不出现;而你从来没有担心的,却可能忽然间变成极大的阻碍。这就是说,如果你一开头就问:“这样做恐怕别人不肯接受吧!”那你永远不会有结果。因为在你这样考虑时,通常总是不敢提出最重要的结论,所以你也得不到有效和正确的答案。化决策为行动
决策的第四个要素,是化决策为行动。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化决策为行动,则是最费时的一步。然而打从决策开始,我们就应该将行动的承诺纳入决策中,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最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
若要化决策为行动,首先必须明确无误地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谁应该了解这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谁采取行动?行动应如何进行,才能使执行的人有所遵循?特别是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问题,通常最容易被人忽略,以至于即使有了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决策行动还必须与执行人员的工作能力相适应。
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应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
决策是人做的,人难免会犯错误。再了不起的决策,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即使是最有效的决策,总有一天也是会被淘汰的。
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时,他的前任杜鲁门总统曾说:“可怜的艾克,他是军人,下达命令后必有人执行;现在他要坐在这间大办公室里了,只怕他发布命令之后,一件事也做不成。”
为什么美国总统发布的命令不能贯彻,这不是因为军事将领比总统的权力更大,其实是因为军事组织早就知道仅仅发布命令是没有用的,必须同时建立反馈制度,可以检讨命令的执行。而最可靠的反馈,却在于亲自视察。然而当了总统,通常只能批阅报告。批阅报告有什么用呢?在军队里,长官发了命令,总得亲自检查命令的执行,至少也得派遣代表去检查,而不会坐在总部等候报告。这不是说军人不信任下属,而是经验告诉他们,“报告或沟通”不一定靠得住。
这就是为什么营长常到食堂去亲自品尝菜肴的道理。照理说,他只要看看菜单,指示一番就可以了。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总是要自己到食堂去,看看他的官兵究竟吃些什么。
自从电脑问世以来,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了。因为有了电脑,决策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疏远。所以,如果管理者老坐在办公室,不到工作现场,他和实际情形必将越来越脱节。电脑处理的只是抽象资料,抽象资料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之后才是可靠的。否则,电脑必将引人走入歧路。
若想了解赖以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否仍然有效,或者是否已经过时,只有亲自检查才最为可靠。而且,这种前提迟早是要过时的,因为现实绝不会一成不变。
我们看到许多早该修改的措施始终没有修改,其原因主要就是管理者不肯亲自去了解情况。企业的决策如此,政府的政策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组织化的信息作为反馈。我们需要数字,也需要报告。可是如果反馈不能反映实际情况,我们又不肯亲自察看,那么我们缺乏有效性也就不该怨谁了。
糟糕的决策往往可以追溯到决策方式的错误上——没有准备好备选方案,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没有权衡成本和收益等等。可是,有些时候管理者明明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步骤,却还是犯下了严重错误,给企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危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有时毛病并不出在决策过程上,而是出在决策者的思维上。人类大脑运作方式中与生俱来的缺陷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试问,你是不是在谈判时会被对方先提出的条件给限制住,跟着对方的谈判框架走?在明知不该雇用某位员工时,还浪费大量工夫去帮他提高绩效?在对某件重大事情举棋不定时,会有意无意地找那些和你想法差不多的人征求意见?如果是的话,你就和大多数人一样陷入了决策的种种心理陷阱。这些心理陷阱的可怕在于,它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以致我们无法识别,甚至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还不自知。我们总结认为,有8种心理陷阱会影响决策。
“锚定”陷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对最先接收到的信息赋予过高的权重,结果最初的印象、估计或数据会“锚定”随后的思考和判断。比如,营销人员在预测下一的销量时通常会参考过去几年的销量,过去的数据就成了“锚”(anchor)。这种方法看似合理,但弊病是过多关注历史情况,而对其他因素考虑不足。
维持现状陷阱是指人们对安稳的现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偏爱,尽管实际上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也不愿意打破现状。
沉没成本陷阱很普遍,也很顽固。它使得人们在明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仍继续错下去,总是抱着一线希望能挽回损失和颜面,结果越陷越深。
寻求有利证据陷阱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现有观点和取向的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
表述方式陷阱出现在决策过程开始的时候。如果人们一开始对问题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决策也可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打捞三艘失事船只上的货物,如果描述成可能损失两艘的货,就要比描述成可能打捞起一艘的货(这两者其实是等价的),更能打击人们冒险的积极性。
还有,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估计和预测时,人们会陷入过分自信陷阱、过分谨慎陷阱和印象陷阱。
对任何心理陷阱最好的防范就是对它们保持警觉。凡事预则立,即使你无法彻底消除大脑运转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你还是可以在决策过程中设置一些准则和检验方法,尽早发现这些错误并进行补救。采取行动去了解和避免心理陷阱还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提高你对自己所做决策的信心。
糟糕的决策往往可以追溯到决策方式的错误上——没有准备好备选方案,没有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没有权衡成本和收益等等。可是,有些时候管理者明明采取了正确的决策步骤,却还是犯下了严重错误,给企业带来了无法挽回的危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有时毛病并不出在决策过程上,而是出在决策者的思维上。人类大脑运作方式中与生俱来的缺陷会妨碍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试问,你是不是在谈判时会被对方先提出的条件给限制住,跟着对方的谈判框架走?在明知不该雇用某位员工时,还浪费大量工夫去帮他提高绩效?在对某件重大事情举棋不定时,会有意无意地找那些和你想法差不多的人征求意见?如果是的话,你就和大多数人一样陷入了决策的种种心理陷阱。这些心理陷阱的可怕在于,它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以致我们无法识别,甚至自己已经深陷其中还不自知。我们总结认为,有8种心理陷阱会影响决策。
“锚定”陷阱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对最先接收到的信息赋予过高的权重,结果最初的印象、估计或数据会“锚定”随后的思考和判断。比如,营销人员在预测下一的销量时通常会参考过去几年的销量,过去的数据就成了“锚”(anchor)。这种方法看似合理,但弊病是过多关注历史情况,而对其他因素考虑不足。
维持现状陷阱是指人们对安稳的现状总是表现出强烈的偏爱,尽管实际上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也不愿意打破现状。
沉没成本陷阱很普遍,也很顽固。它使得人们在明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仍继续错下去,总是抱着一线希望能挽回损失和颜面,结果越陷越深。
寻求有利证据陷阱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现有观点和取向的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
表述方式陷阱出现在决策过程开始的时候。如果人们一开始对问题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决策也可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打捞三艘失事船只上的货物,如果描述成可能损失两艘的货,就要比描述成可能打捞起一艘的货(这两者其实是等价的),更能打击人们冒险的积极性。还有,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估计和预测时,人们会陷入过分自信陷阱、过分谨慎陷阱和印象陷阱。
对任何心理陷阱最好的防范就是对它们保持警觉。凡事预则立,即使你无法彻底消除大脑运转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你还是可以在决策过程中设置一些准则和检验方法,尽早发现这些错误并进行补救。采取行动去了解和避免心理陷阱还有额外的好处,那就是提高你对自己所做决策的信心。
第三篇:顶级团队必备的五个要素
顶级团队必备的五个要素:
沟通+信任+慎重+换位+快乐
一、沟通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到了最后,两败俱伤。狮子快要断气的时候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
※观点:
相互沟通是维系团队的一个关键要素。有什么话不要憋在肚子里,多多与人交流,也让家人多了解自己,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误会和矛盾。
二、信任
两只鸟在一起生活,雄鸟采集了满满一巢果仁让雌鸟保存,由于天气干燥,果仁脱水变小,一巢果仁看上去只剩下原来的一半。
雄鸟以为是雌鸟偷吃了,就把它啄死了,过了几天,下了几场雨后,空气湿润了,果仁又涨成满满的一巢。这时雄鸟十分后悔地说:“是我错怪了雌鸟!”
※观点:
团队同事之间要相互信任,很多团队就毁于怀疑和猜忌。所以,团队成员要保持信任,不要让猜疑毁掉团队。
三、慎重
两只乌鸦在树上对骂起来,它们越骂越凶,越吵越激动,最后一只乌
鸦随手捡起一样东西向另一只乌鸦打去。那东西击中另一只乌鸦后碎裂开来,这时丢东西的乌鸦才发现,自己打出去的东西原来是自己一只尚未孵化好的蛋。
※观点:
遇到事情要冷静对待,尤其是遇到问题和矛盾时,要保持理智,不可冲动,冲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整个团队。
四、换位
小羊请小狗吃饭,它准备了一桌鲜嫩的青草,结果小狗勉强吃了两口就再也吃不下去了。过了几天,小狗请小羊吃饭,小狗想:我不能像小羊那样小气,我一定要用最丰盛的宴席来招待它。于是小狗准备了一桌上好的排骨,结果小羊一口也吃不下去。
※观点:
有时候,己之所欲,勿施于人。凡事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遇到问题的时候多进行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这样,你会更好地理解他人。
五、快乐
小猪开始学做蛋糕,但它做出的蛋糕总是不好吃。它问公鸡师傅,公鸡想想,问它做蛋糕的原料是什么。小猪说,为了怕浪费,它做蛋糕用的全是一些快要坏了的鸡蛋。公鸡对小猪说:“记住,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
※观点:
是的,只有用好的原料才能做出好的蛋糕,同样地,只有用快乐的心情才能构建起一个快乐的团队。上班之前,请把在外面的烦恼通通抛掉,带一张笑脸进来。如果所有的团队成员都能这样做,那么这个团队一定会最幸福!
【团队管理】
1.『有一种培养叫放手』
——世上最困难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工作交给别人,再眼睁睁看着他把事情搞砸,而你却还能心平气和不发一言,那是培养人。——世界上最容易的就是把一件你很拿手的工作交给别人,再手把手地教他把事情做对,不给他犯错机会,那不是培养人,而是锻炼你自己。
2.管理层共勉10点:
①电话保持24小时开机;
②当日事当日毕;
③用最少话把事说清;
④承受高压,自我燃烧;
⑤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⑥习惯用数据说话;
⑦要有多个信息源,事实清晰后再判断决策;
⑧随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事不对人;
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犯同样错误;
⑩职场如战场,上级是司令。
3.有一些管理者看不起下属,总埋怨下属能力不足。常常说:我也想培养下属,但是我手下的人不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坚信:你身边的人最优秀。』如果你期待自己的下属是什么样子,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样子对待。循着你的这种心理暗示,他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往往最终很多人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人生感悟】
1.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2.当你打算放弃梦想时,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会令人惊讶。
3.你遇到过很多聪明人,你的大学同学,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有几个比你傻?很多年以后,你会看到成功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因为决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心态,努力和坚持,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成熟的接人待物等等。有一种人注定没戏:不努力和怨天尤人的人.
第四篇:优秀团队的五个要素
优秀团队的五个要素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专长,同时也会有自己的局限和盲区,这更要求集合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单枪匹马打天下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个人的战争,终将是无法取胜的。
有效的工作团队如同一支成功的足球队,全体队员要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同时更要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效能。
具体来说,优秀的团队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锐哲顾问在兰德、麦肯锡公司等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优秀团队所具备的五个基本要素:
第一要素: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即团队成员有一致的目的,大家认同组织的目标,并且建立强烈的使命感,同时能将长远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业绩目标。
第二要素:团队成员之间要有互补的技能,即团队成员中的每一种技能都是为完成团队的目标所必需的能互济余缺的技能,它可分为技术性或职能性的专家意见、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决策技能、人际关系的技能等三类。
第三要素:团队成员要能相互承担责任,所谓的相互承担责任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和他人作出的严肃承诺,包括责任和信任。
第四要素:团队要有共同工作方法,其核心在于,在工作的各个具体方面如何能把个人的技能与提高团队业绩联系起来,拧成 一股劲,推动工作问题解决,包括通过互相的合作达成彼此的了解和包容,建立统一的工作原则以及流程、制度等。
第五要素:团队的成员为数不多,也就是说,团队的构成不是一个大杂烩,而是精干的少数人,例如公司的经营管理班子可能不到10个人。
第五篇:信托产品设计的五个要素
信托产品设计的五个要素
众所周知,信托产品设计是信托公司业务链上的重要环节。从本质上讲,信托产品设计就是要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充分协调和平衡投资者、信托公司、项目方三者的利益,忽视或轻视了任何一方的利益,信托产品就难以运作下去。信托产品设计,既有其作为信托制度体现的灵活性的一面,也有作为金融产品的普遍的共性。除了部分信托产品颇具灵活性和个性化的设计之外,一般的信托产品设计常有以下五个共有的基本要素。
产品收益
对于信托产品的收益,监管政策上不允许承诺保底,目前的通行做法是以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向投资者进行揭示。从北京信泽金理财顾问有限公司的信托案例样本分析可知,通常而言,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利率的水平。信托产品与银行存款同为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风险较高,故其收益率要大于银行存款利率。在国债发行期,信托产品收益率的设定也要高于国债利率。对于银行贷款替代类的银信合作产品,其收益率基本为贷款利率扣除信托公司和银行的佣金比率。
2、不同类型项目的收益水平。目前,集合资金信托的贷款类产品收益一般水平为6%-9%,其中工矿企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偏向下限,房地产类项目偏向上限。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信托产品,其收益水平随市场行情波动较大,一般只给出较低的预期收益率。同一项目,如果采用股权或权益投资的信托方式,给出的预期收益率水平通常略高。另外,针对项目投资的不同期限或者不同金额,信托产品的收益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期限越长,投资金额越大,收益水平则越高。
产品期限
信托产品期限的设计,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资金需求方的需要。一般来讲,资金周转项目的期限为中短期,基础设施大型工程等建设项目则周期较长,房地产开发项目一般介于二者之间,PE 类项目的期限通常最长。
2、投资者的投资偏好。由于时间越长,未来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者一般偏好中短期的投资项目,通常在3年以内,不超过5年。
3、监管要求。《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全文可参见中国信托法律网www.trustlaws.net)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期限不少于一年。上述前两方面的因素要综合考虑,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投资者的偏好应优先考虑。目前实务上,大多数信托产品的期限为1-3 年,既满足政策要求,也符合投资者的取向。对于一些长期项目,在设计上可以考虑多种融资渠道对接的方式,如信托融资、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等实行对接,既符合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偏好,又能满足一些项目的长期资金需求。风险控制
信托产品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其他风险。在信托产品设计上主要针对前两类风险加以防范。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违约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信用风险,信托产品主要采取担保的方式加以控制。根据《担保法》,法定担保形式有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五种。信托产品设计上常用的是前三种。其中,信托产品中运用的“保证”措施主要是第三方提供担保,为信托产品提供担保的第三方在实践中已出现的主要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大型企业、地方政府(较特殊)。2008 年年中,监管部门为了控制银行风
险,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叫停了商业银行为融资性信托业务提供担保。2008 年12 月,银监会颁发了《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明文禁止“银行不得为银信理财合作涉及的信托产品及该信托产品项下财产运用对象等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除了融资方自身为信托项目提供担保之外,融资方的控股公司或关联企业也常常扮演保证人的角色。另外,对于最终为个人控制的企业,由控制人自己(或夫妻)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也是目前信托产品风险控制的一种流行设计。地方政府为信托项目提供担保,过去采用过“承诺函”等方式,由于其担保在法律认定上的无效性,近年来主要采取同级人大列入财政预算的方式。在政信合作项目中,由于同时“捆绑”了地方银行和当地投资者,地方政府的信用在此类信托项目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抵押/质押是融资方提供有效资产进行担保,常见的是房地产抵押、股权质押、应收帐款质押等。对于资产抵/质押这类担保方式,通常打折的比率都很低,一般为资产评估值的30-50%。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汇率和价格波动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在信托产品中,证券投资类阳光私募产品有较大的市场风险,此类产品在风险控制设计上,主要采取结构化信用增级、设立预警点、止损点等方式。即以产品单位净值为标准,一旦亏损达到某一净值(预警点),则信托机构要求第三方管理人限期提供补充保证金(或者追加其他担保物);一旦达到更低的某一净值标准(止损点),则采取强制平仓措施,并实行清盘。
此外,对于一些项目融资,还可通过封闭运作的方式控制资金使用并保障还款来源,例如在一些权益投资类信托产品中,就采用了专户管理(或监管账户)的方式控制回流资金。
信用增级
通常而言,为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可以对产品的风险结构进行重组,或通过额外的现金流降低风险,这被称为信用增级。信用增级分为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外部信用增级手段包括第三方担保、现金担保账户、保险公司保函和银行信用证等;内部信用增级手段包括结构化信用增级、超额担保、储备金制度、追索权制度等。
目前,在信托产品设计中运用较多的内部信用增级是结构化信用增级。主要方法是对投资者受益权进行分层设计,通常分为一般/优先级,或者劣后/优先级。在北京信泽金理财顾问有限公司的信托培训教程中也曾提及,信托收益在保证优先级受益人的本金和收益足额分配后,方可分配给一般或劣后级受益人。结构化信用增级由劣后受益人对优先受益人提供了部分损失保障。例如,优先级与劣后级按2:1认购的产品,如果预期的年化收益率为10%,则劣后受益人为优先受益人的本金和收益提供了约24%的损失保障,如果仅对本金而言则提供了约33%的损失保障。比例越小,保障越大。
实际上,根据需要可以进行多级受益权设计。如国外的多级抵押证券,一般划分A、B、C、Z四级,实行逐级劣后。国家开发银行推出的“开元”一期,就设有优先A档、优先B档和次级档。
结构化信用增级主要针对产品的市场风险,在国内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对于外部信用增级,目前信托产品常用的是第三方担保,主要针对产品的信用风险。如对基础设施等公用事业建设项目,较多采用了信用担保的方式。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就曾对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担保。
流动性设计
由于信托产品自身特点的局限性和政策的约束,信托产品普遍缺乏流动性,国内也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信托产品流通市场。流动性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信托产品市场的扩大。近几年来,业界在信托产品的流动性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主要有五种方式:
其一,柜台转让,即信托公司通过自己的营业柜台实现信托产品的转让。
其二,质押贷款,即通过为信托产品办理质押贷款的方式以实现信托产品流动性。
其三,“做市商”模式,这是借鉴证券市场运作模式的一种机制创新。信托公司担当信托产品流通的“做市商”,作为原信托产品出售方和新的买入方的交易对手,实现信托产品的买卖。如中煤信托(现已更名为中诚信托)推出的“车公庄危房改造贷款信托”中就作了此类设计。
其四,“信证通”业务,2003年由西南证券飞虎网和重庆信托联合推出,系飞虎网利用自身全国集中式交易体系优势而开发的面向中小投资者的“信托代销代转业务”。
其五,开放式信托,这是信托产品仿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设计。即在产品存续期,设定若干特定时期向投资者开放申赎。一般设计为产品成立后封闭半年或一年,以后每月开放一次。作为变通,有些产品对产品赎回设计了赎回期权机制,实现产品的退出。
目前业内运用较多的是第一和第五这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对各种产品可以通用,但涉及面窄,信息传播范围小;第五种方式在证券投资类阳光化私募产品中
应用较广。总体来讲,流动性是信托产品的一大“短板”,这里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