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片着实的心灵散文。。。
一片着实的心灵散文。。
真的写这篇日志了。。。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心情总是埋藏在自己的心里,说不出那到底是为什么!
突然那天被自恋找回一些自己。但是还是差的很远很远。。当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去接触他。现在很长时间了,我依然感觉他是那么的敏感,让我老犯各种错误。为什么我对一切的驾驭如此不堪一击。当我伸手去够的时候,她总是离我远去。。每一次总是一个2+1!很感谢大家给我很多。。我很感动!我也发现有时自己是个挺好的演员,高兴和悲伤总是自己的。我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尝试了很多,可是结论还是拿不出来太多。要知道来到这里,我发现家没了。。我想飞,去找蓝天去找大海,走到森林深处去闻一下那里的泥土是什么芳香。可是那需要很多路要走,我总是没有足够的力气去探索出这条路的尽头。
我总是给自己编造很多理由去相信我能走,可是总是底气不足,因为我已经找不到那个藏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归宿了。我的心里总是在发颤,我不想就此结束。我想到了一种鸟,她叫荆棘鸟,它总是不断地在飞,飞过的绝不仅仅是一条河,一座山,更多的是海洋,森林。他寻找的仅仅是一棵属于它的树。他总是执着地重复地扇动着翅膀,一遍又一遍。我的要求应该不多,我只要一棵树,一片宁静的港湾,一块寂静的土地,一个能装走我心的糖盒子。。如果我找到他了,那一切便有了方向,有了智慧,有了滋味。。。他们说要跟自己比,只要能向前就好,可是森林认可吗?过往的行人,仅仅只是在眼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想拥抱自己,可是那种感觉仅仅是冬天能体会到的。。
起步,在没有离合器,没有油门,没有车闸的情况下,我只能掌握自己的方向盘。外面确实有树,但是不规律。我身心早已疲惫不堪,因为,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做了些真正有用的打转。
盼望着,盼望着,冬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谁能点燃冬天里的柴火?当我把冬天给那棵树的时候,我的叫声会让嫩芽变绿。那时候,我的世界将不再是充满魔幻的色彩,劳斯莱斯将会到来。。。。
第二篇:一片春花散文(模版)
“出去走走吧!”他昨天就这么说,当时觉得可能是一句安慰的话,因为他实在太忙了。
一周的早出晚归,周六上午还在加班,以他的性情怕是赖床是最想做的事情了。
“出去走走吧!”今天中午忙完饭后他又再次提到。
“去哪里?”我早已经习惯了这拘在家里的生活,虽然也有出去走走的野心,但通常是不到几千米就乖乖回家了。
“昨天不是杏花节开幕了吗?你年年喜欢看花,咱去看杏花。”
是的,我爱看花,但凡春天到来我必看花。尖山的杏花年年都看,黄河边上的梨花也极爱,老家的桃花也是必去的。年年花相似,岁岁人渐老啊。
“山里的杏花晚开,估计下周才会全盛,咱们先去植物园吧!那里碧桃开了。”
那一年去外地监考,坐着大巴车一路穿行,当时已是农历四月份,所有城里的花都已开败,我却在山里看到了红艳艳的桃花,还有满山的浅紫色梧桐蔚为壮观。
“带上草莓,我路上吃。”他去洗草莓,我则开始这一天当中的第一次洗脸。
道路的两边停了好多的车,现在的人空闲的时候都愿意赏花看景了,虽则这也算一件附庸风雅的事情,他们中的大多数粗口大腔于这繁花抚柳不太相称,大俗亦是大雅啊,这雅字在这园里入乡随俗得紧了。
樱花还未开放,连花苞也是弱弱小小的,我记得这入门的樱花是最漂亮的,因为它的花色红的可爱,花蕊又纤细微颤的,远看像红霞,近看如花海。
往年来时总是海棠最盛,那花是那么的浓墨重彩,好像铺天盖地的红色都集中在一起了,现在也只是红色的花苞,不过我也觉得好看,更像入画的艺术品,颇有几分过年时节街头卖的盆栽海棠的模样。
碧桃确实盛开,远远看去一片红雾,走近了才看清枝头一朵朵小小的粉花,春天的花很有意思,都是先开花再长叶子,等绿叶长出来那花也就不好看了。
和它遥遥相望的是玉兰花林,以白色居多,偶有几棵紫红色的玉兰花。遇到一个老人竟然拉下一枝玉兰置于鼻间嗅它的芳香,我觉得十分可笑,那老人竟然还自问了句“怎么不香呢?”
“玉兰花这么大自然不需要香气吸引人,你看桂花小如米粒只能靠香气吸引人了。”我忍不住回了他一句。
“也是,好看的东西不中用,不好看的东西都皮实。”
老人还是一位哲学家呢。
今年的玉兰比去年开得好,记得去年和朋友来看时花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么厚实和白净。玉兰必须有水的滋养方可开的肥硕而纯透。
春天里迎春花打头来报春,然后是碧桃,玉兰,在接着是杏花,樱花,红叶李,然后是紫荆,桃花,苹果花,再后来是梨花和丁香花………对了,还有一直从头跟到尾的油菜花。
“下周看杏花。”回来的路上他说,“再然后去黄河边看梨花。”
“不去了,走不动。”
“没事,开着车呢,都能看到。”
都能看到,你听,都能看到呢。
第三篇:给心灵一片阳光[模版]
班主任工作漫谈:给心灵一片阳光
历史上那些以武力称雄世界的人最终“英名摩灭而不可胜记”,而那些悲天悯人的思想家、慈悲博爱的宗教创始人和用真善美来教化人们的大艺术家却永远为后世所敬仰。罗曼罗兰说,暴力来得猛烈,但很短暂;善的力量似乎弱小,但能够生长发展。
这个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当然也影响了我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班级管理方面。
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1、激励是源远流长的活水
有一天早上,我捎着自己的儿子去学校。路上,儿子使劲催着我说:“爸爸,快点!我要迟到了。”我听了很奇怪,现在才早上七点过一点啊,怎么就会迟到呢?儿子看我不理解,就说今天她们小组打扫卫生。我说:“不对啊,你们不是昨天刚打扫完卫生吗,怎么今天又挨上了?”儿子自豪地说:“爸爸,杨老师说,我们的卫生打扫得最干净,所以,她允许我们再打扫一次。如果我们今天还是打扫得非常干净,杨老师就允许我们再打扫一周。所以,爸爸,今天我一定不能迟到。我要早早回去,把所有的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的。”
儿子的话让我在惊叹之余也感悟了很多。一般来说,额外的劳动总是作为一种惩罚给与那些卫生打扫不彻底的值日小组;而儿子的班主任却让学生把额外的劳动看成奖励从而快乐地接受甚至主动争取。他的学生不但没有为自己多干活而感到委屈,反而觉得很自豪。为什么?因为老师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
其实,历史上早有这样的事例在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比如为气节而忍饥挨饿的苏武,为真理而宁愿被烧死的布鲁诺,为普度众生而宁愿舍弃王位的释迦牟尼等,他们之所以能够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去坚守自己的方向,是因为在承受肉体之苦的同时,会收获精神方面的充实。由此可见,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而对于心灵非常单纯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班主任真正领悟了这个道理,他就拥有了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无尽能量。我觉得,那些拿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奖品的老师确实令人感动,但懂得用精神激励来鞭策学生的老师更加聪明,也更加优秀。
班干部可能是唯一不发工资的“公务员”,他们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班级做着贡献,却常常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抱怨。在一次班会上,我说:“我今天在这里想要表扬的是那些始终如一地默默为班级工作的同学。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你,但你并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表扬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懈怠,而是一如既往地兢兢业业地为大家服务着。其实,老师虽然没有表扬过你,但始终在关注着你;你虽然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却得到了老师由衷的赞许。我相信,这样的品质注定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向成功。”结果,我讲完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非常感动,都抬起眼睛望着我。我知道,我的一番话可能已经驱散了他们心头积压着的委屈,并且为他们重新注入了活力。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而作为一个班主任,善于承认学生就是善于激励学生。
2、欣赏是润物无声的春雨
我班有个男生,考试前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放弃了考试。后来,经过办主任的努力,他勉强回到班级来上课。有一天,他来交作文本,我就对他说:“王成浩啊,我觉得你很值得别人羡慕。”王成浩一听,非常吃惊地抬起头看着我。这时候,我看着他的眼睛真诚地说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健康的人不聪明,聪明的人不漂亮,漂亮的人却不一定健康。而你呢,却几乎占全了,你在学校运动会上拿过奖,又是班上公认的帅哥,而且是尖子班的学生。在这个班级里,你虽然考试成绩排名有点靠后,但只要你努力,一定会赶上去的。只要你的成绩上去了,你就接近了完美。”王成浩眼睛睁得大大地看着我,脸上变得神采焕发,他高兴地说道:“谢谢老师!”然后他朝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激动地走出了办公室。
从这以后,我发现王成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作业写得非常认真,而且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尤其是在我讲课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专注,非常积极。后来,又听其他老师反应,王成浩在其他几门功课上都比以前努力多了。
可见,对于缺乏信心甚至自卑的学生,老师的欣赏就是对他的激励。
3、关注是沐浴心灵的阳光
一个周末,我和爱人带着儿子到体育场去玩。儿子说:“爸爸,我要跑步,你看我能跑多长时间。”我们都高兴地鼓励她跑。儿子便开始围着草坪跑了起来,并且不时地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儿子跑远了的时候,我和爱人谈起了另外一件事情,便不再看他了。后来我转过头,我发现他跑得速度放慢了;而这时,他也看见我在看,便又加快了脚步兴致勃勃地继续向前跑。
这件事情给了我这样一个启示: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关注,哪怕老师给他的仅仅是关注,这种关注中既没有表扬也没有鼓励。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注意每个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并适时地给一点问候。我对我的学生说:
“你的这件绿色衣服比以前那件灰色的漂亮多了。”
“你的头发是哪个理发店理的?既朴素又时髦。”
“我发现你喜欢独自在花园里呆着,是觉得惬意还是伤感啊?”
“我看你的钢笔字有颜体的风格,是跟谁学的?”
……
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生活在老师的目光下,哪怕这种目光仅仅是一份淡淡的注意。
4、理性是吹面不寒的和风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种树郭橐驼传》,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善于种树的老头子叫郭橐驼,他所种的树成活率达到百分之百。有人问他种树的奥妙,他便讲了一番道理。
原来,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异的本领使树长得长久而且茂盛,而是能够顺应树的天性给与其恰当的关怀,使之自然生长而已。而不是象有些不会种树的人那样,或者植树完毕便
不再理睬,或者关心过多,“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渐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郭橐驼所讲的这个道理我们今天叫做“理性的关怀”.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一样,过多的批评和过多的表扬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表扬学生的程度要恰如其分,不能使他产生“老师偏爱我”的错觉,从而恃宠放肆;同样我们批评学生的程度要不偏不倚,不能使他产生“老师从此不喜欢我了”这样的心理,从而自暴自弃。
我表扬尖子生一般都在没有其他同学的时候,一来可以避免那些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更加自卑,甚至产生嫉妒心理;二来这个学生在接受表扬的时候可以有一个独立的心理坏境,以使他不受干扰地接受我的鼓励和忠告。相反,我表扬后进生一般都选择在全班学生都在场的时候。因为对于后进生来说,表扬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使她本人得到鼓励,也在于可以使他从别人那儿找到自尊和自信,从而有一个正常的学习心态。
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批评学生,而当受批评的这个学生反思的心理过程结束后,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句鼓励的话,或者给他一个微笑,暗示他:虽然他犯了错误,但只要改正了,老师还是喜欢他的。
总之,批评或表扬学生都要把握准火候,瞅稳时机,掌握好轻重;在批评或者表扬完之后,再在适当的时候使他的心平静下来,以使其不受情绪干扰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也许便能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使学生按照自然的规律成长。
5、理想是发出召唤的彼岸
一辆自行车之所以不跌到,是因为它有一个前进的方向。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一样,你要想使他不东倒西歪,就要使他有一个前进的方向。
一般来说,学生之所以旷课甚至逃学去上网,是因为他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于是他们到另外一个坏境中去宣泄自己的精力;学生之所以沉溺于《校园鬼故事》之类的低俗无聊的读物中,是因为他缺乏必要的文学审美趣味,于是埋头于精神的垃圾堆中狼吞虎咽;学生之所以会去酗酒斗殴,是因为他没有更高尚的追求。
因此,当我发现自己的学生偶尔表现出不良倾向时,一般不是告诉他什么不应该做或者什么应该做——像这样的大道理他们从小学听到中学,耳朵上都快起茧了;而是进一步思考其犯错误的深层原因。
记得高一刚开学,我发现部分学生逐渐迷恋上了网吧。便开展“我心目中的名校”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世界各着名大学的资料,要求内容充实且有吸引力。然后利用班会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挨个儿介绍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并描述自己心中美好的大学生活。结果,这项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讲解者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听讲者如痴如醉,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接着,我发现那些网迷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学习上来了,显然是受到了美好未来的感召。于是,我便和他们分别进行谈心,让他们认识到迷恋网吧将会如何影响他们理想的实现。在我的耐心开导下,那些学生一个个都为自己曾经浪费的大好时光感到十分懊悔和内疚,并决定以加倍的努力来弥补溜走的时光。
如果把班主任和学生比作牧羊人和羊儿,那么,与其忙于驱赶以免它们四处乱跑,不如让它们看见远处有一块鲜美的草地。
6、让学生用时间去理解老师的爱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男生特别惧怕跑早操,几乎每天课间操都来请假,并且说,他从小学到现在课间操都是请假的。但是我很严厉地拒绝了他,逼迫他去跑步,他只好很不情愿地去了,我看见他几乎是哭着去的。上操过程中我发现,他之所以怕上操,不仅是因为跑得比别人慢,比别人吃力,还因为他跑步的动作很难看,总是招来别人的嘲笑。为此,我特意安排班上的体育委员利用课余时间教他跑步的姿势和动作。但是,这个学生并不理解我的用意,只是觉得我在有意为难他。
之后的一次家长会上,他的父亲非常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了好多感激的话,我才明白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理解。原来,上一周他的父亲带他到医院检查身体,各项医学指标显示,他儿子的身体素质较一年前有大幅度的提高。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一个叫吴琼的学生在口头作文课上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旅游公司在某一趟旅游线路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规定,即在旅游团经过一块大峡谷的时候需要把男游客和女游客分开,然后在峡谷的另一边重新会合,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理由据称是其中一条线路的风景适合男游客看,而另一条线路的风景女游客看起来更美。然而,会合之后,男女游客都觉得自己看到的风景都显得单调乏味,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因为这个旅游团出色的服务态度,没有人愿意去投诉。没想到多年以后,国家旅游局接到了关于这件事的投诉报告,他们便展开了调查。
调查结果很快公布了,真相却令所有的人感到意外。
原来,旅游车在经过那条峡谷的时候上厕所很不方便,男女游客挤在同一辆车上很尴尬;于是,他们便用这个美丽的谎言来解决这个令人难堪的问题。
调查结果见诸报端之后,这家旅游公司因这个富有人性化的谎言而感动了所有的游客,从而成了最为游客放心的旅游公司之一。
这家旅游公司之所以能够最终感动游客,是因为他们对游客的关怀接近了母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才会愿意为了孩子的利益而宁愿遭到孩子的误解和抱怨。然而,当这个孩子有一天终于理解了自己母亲的时候,会被自己母亲的爱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班主任应该怎样去理解自己对学生应有的爱。我是希望我们能够这样去爱自己的学生:
让那些曾经不理解你甚至恨你的学生有一天想起你的时候心中会充满感激和怀念!
第四篇:心灵随记散文
《心灵随记》不是一本书,是整个社会、整个心灵……
——题记
1、初到拉卜楞
一条街巷顺着一条河的岸边,一直延伸到拉卜楞寺。这是一九八三年初次到拉卜楞时一个少年的记忆。那时候从合作到夏河的班车票一元八角。坐在高高的班车上,还没到县城就远远望见拉卜楞寺。汽车继续往前行进在土路上,路的两边是毛刺的篱笆,篱笆与一条河之间、篱笆与一座山之间,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到了县城,在一个丫杈路口买锅盔、吃酿皮,再继续往前走便到了寺院。快到寺院的左侧一片农田连着河流。在绕着寺院转经的路上,看着别人的样子用手转着经轮。走到寺院背后与山之间的转经路上,有的经轮用双手使劲才能转得动,底座的旋转处有一圈高高堆起的尘土油物。那时来自遥远农村的少年自然不知油物之情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清油或酥油之类润滑所用。后来由于在合作就读甘南民族学校之便利,几乎每年都去拉卜楞,但去归去几乎不明什么事理,多少次面对那宠大的寺院,至今回想起来真是说不出什么感觉……那时每次去,都住同学家。这是县城里靠山的村庄。同学家的房子小二层,一层到二层有个木梯。木梯不在屋檐,而是在一楼的房子里面。木梯高头看不见天窗,人上到二层时揭开四方的板块,二楼顿时敞开在眼帘。这里温暖、洁净,一个少年依窗望着周边的挨家挨户……
再后来,少年工作了,在迭山深处叫作尖尼沟的地方,当了一名教师。那是一九八八年奶奶去逝,按照父亲的嘱托,成长的少年把“头盖骨”送到拉卜楞,在一位落户曼可尔村的亲戚帮助下,恭请尼姑做成了“擦擦”,放在了拉卜楞寺的周边。父亲说这是家乡人最高的生命礼遇。****年父亲又英年早逝,这时只能成长成人的少年,对父亲自然做了与奶奶一样的生命礼遇。
再后来,曾经的少年由于职业常常去之,便知从班车上能见寺院的地方叫门乃合村,方位正是村的最东端;那河叫大夏河,从叫桑科的草原清清而来;那山是神山,叫阿米夏乐,山间旮旯里清溢着一口称为圣水的矿泉;那丫杈路口叫“铁匠浪”,是个小街市;那村庄叫下塔哇,还对应的一个村叫上塔哇;邻近寺院的那片农田叫雅格塘……这时候,每每到了拉卜楞,时常记起奶奶、记起父亲,时常记起小时候奶奶讲过的话语。她领着七岁的儿子从村里出发,逆着拱坝河,从当地藏语方言叫“达益脑”的地方返过阳布梁,经过迭部步行来到拉卜楞寺朝拜。在寺院七岁的儿子走失了,一天之后在一个老僧人处找见了儿子。那老者挽留说孩子有僧者的面相,奶奶硬是说祖上一直单传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领回。奶奶七岁的儿子长大了,自然就是我的父亲了。所以,我常常戏言“奶奶英明,不然我这个孙子从何而来”,更何况父母一生养育了儿女六个。如今,父亲去逝二十八年了,那时只有当农民的三儿子娶妻生子,他还翻着字典,当翻到“旭日东升”时欣然取名为“旭东”。再过几日,就是腊月十一了,父亲的“旭东”就在他祖辈传承的那个“老家”举行大婚了……母亲见证他孙儿的婚礼,想象她会默念着父亲。而母亲的身边已经有了十三个孙儿孙女了,还有姐姐的那两个孙儿孙女,自然就有两个重孙子重孙女了!奶奶领回的儿子其后这般灿然。
再后来,这是长达十八年之后的事了,又在这里工作,开始与拉卜楞朝夕相处,用“无数次”来描述穿过那条西高东低的县城街道和那座恢宏而又灿烂着文化的殿堂,用“无数次”来描述在村里在户里、在寺里在僧舍、在草地在阳坡与一言一语、一草一木的亲昵,仿佛再也找不到一种词汇描述一种亲近,或许只有心灵记录着一切……
拉卜楞,家乡故土的方言称之“罗热”,“罗热盖本”就是拉卜楞寺了。“罗热”一直是家乡那一文化群体心灵的向往……二零一一年岳母罗氏在羚城仙逝,她一身虔诚,自然火化于“罗热”,又将遗灰抬在了“罗热盖本”后山一侧的神圣之地了。那个曾经的少年,已是不惑之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忘我地尽职,感觉除了睡眠一切都属于这片曾经初见时的一条街巷、现在连着草原连着无尽山脉的这片热土,属于这片乾坤娇美的江山容颜,属于那阳光和灯塔指引的方向……阳光普照,一种欣欣向荣,一种静然之美普洒漫去……
生命犹如宇宙乾坤,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小小的微粒乾坤,生者可视、逝者可念,逝者所想又往往生者遂愿……想象奶奶领着七岁的儿子徒步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岁月,山峰依旧,青草依依,情怀渐浓,或许今日之祖国便是他们的梦想,而子孙又浩然迈开了新的步伐……
回首心灵,从少年初到拉卜楞的无知无觉,又到多年之后的情怀,现在的拉卜楞是一种牵挂,牵挂它的今天、明天,还有未来……又看见了滴水的眼晴,又触到了草根的脉搏……
2018.1.18河岸、从阿木去乎起飞
从阿木去乎起飞,这是融雪后阳光灿烂的上午。雪地斑驳,天空蔚蓝,机舱门口的丝丝气流,全是新鲜的空气,只是少了充沛的氧气。不一会儿,就可以高空鸟瞰了。阿木去乎的一片片草原、一片片农垦、一座座低矮的峰峦,还有寺庙、村落、乡镇,历历在目,清晰可见。不一会儿,一种清晰开始模糊,草原、丘陵、河谷、寺庙、城镇,还有平日里的大夏河水,仿佛是一根根线穿起的一个个点,随着机身的不断升起,这些点和线也吞没在云层中,又仿佛是另一个境地,只有云海没有万物,云之厚重像是可以行走的雪皑,又像是可以行走的大朵大朵的棉花之路…… 或许,这便是天街,这种天街只能观赏,而地上的路很多,这架飞机也是其中的一条。或许,天街有无数精灵在行走,肉眠只看到了景观。
3.从达宗湖说起
在青藏高原,一个磐石、一棵老树、一条浅沟,他们都会是传说。这是一种民间文化,犹如山脉河流,也犹如拂面而过的山风。传说一匹马沉到达宗湖中,又从冶力关的阿妈哲措湖走出……这种神话希翼,或许以传神之意讲述了生态的关联、生态的依存,这又是何等的胸襟和寓意啊!它在泥土中朴素,又在传神中舒展,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神话,却我们往往遗失了神话中递给我们的心灵。
阿妈哲措湖,在冶力关一带又叫冶海、常爷池。叫冶海、常爷池倒不是神话,而源自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却以常爷庙的文化形态寄予了神话般的希翼。常爷庙位于冶力关镇通向天池冶海的半道上。庙里所供奉的“十八路龙王”,不是神仙而是常遇春、沐英等明代十八位将军。或许,这是一种罕见。
如果说人物神化是对英雄的崇尚,那么神话希翼又仿佛期待英雄的出现,湖底穿越的“神马”何尝不是英雄驰骋的“坐骑”。时空会隔着山水,想象却带着希翼穿越时空。或许,那湖中的马匹真是这个希翼……
如今你站在达宗湖的岸边,松林苍苍,经幡猎猎,桑烟缭绕,湖中的马或可以神会,但岸边的两只三只旱獭热情地向你走来,这是一种真实,它站立着,学着你的样子,你俯下身子,它就用“小手”与你“握手”……或许,你无数次地想象过和谐,但一种和谐往往在眼前,又往往不经意间随风而去!
其实,每到达宗湖,我都会想起一个人。他叫鲁聪,他是甘南报社的摄影记者,后来工作调动到金昌去了。他最早在《甘南报》摄影报道了达宗湖。那是上世十九年代初,回想起来他的报道不曾有旱獭的身影。想象现在会站立的这些旱獭那时是否也在岸边,或许更多,可能是一群,只是见人就溜了……
4、落地差异
从零下二十七度的雪地起飞,横空万里到了京城,已经是气象万千了。京城不用穿着厚厚的毛绒皮夹克,却好多人戴着各色各样的口罩,因为雾霾。对于这个雾霾,口罩便是它顽强的劲敌,甚至是最强大的工具。不曾有口罩的那些年代,不知可曾有过雾霾,或者不叫雾霾的什么东西。或许,一种敏感在心态,一种敏感自然存在。从京城再到三亚,那真是冬夏的差异。一种腥味弥漫在空气,以为是鱼腥味,出租车司机却说是海的咸味,顿时勾起草原上进村入户时牛粪羊粪的芳香。这里不仅不用皮夹克,不用绒裤,而且绿色葱郁,鲜花盛开,换装T恤便是北京的盛夏,更是阿木去乎那七八月间烈日炎炎的正午时刻……阿不去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甘南州夏河县的一个小镇,夏河机场就在这里,草原上的第一只“铁鸟”从这里起飞……从这里一次次起飞,又一次次返航,体会最深的便是“江山多娇,气象万千”,那一首《沁园春雪》总是荡漾在胸怀……
5、水融辣椒
水融辣椒,这是第一次落地长沙的感觉。说是感觉其实是一种灵感,这一灵感又来自于感触。这一感触就是地脉的灵气感,仿佛一种地气清腾,身首有种触及之感。这种清腾之感,到了韶山便有了答案。怀着一种最崇敬的礼仪,去主席故里膜拜,去滴水洞触摸心灵,在那张精致的门票上有这般描述“韶山,山水腾清气,钟灵毓伟人。”就这样,一种眷恋沐浴着心灵,乘着薄薄如纱的夜幕,走近遥遥时空中的岳麓书院、静静夜空中的橘子洲头,在空灵清爽中坐在岳麓山的茶室中沏茶品槚,仿佛听见了那橘子洲头发出的宏亮的诗音……一代伟人,从这里回眸着走出故乡,从此拯救了劳苦大众。
山水腾清气,心灵通地脉。清晨走进街角的饭馆早餐,又走进巷道一边的二楼饭馆午餐、夜餐,用辣椒浸润的餐食,用大碗盛起的菜类,用缸子饮着茶,不由一种感觉涌上心头,清腾的地脉如清水冲刷着心灵,用水融着的辣椒,犹如水之纯洁、辣之坚定,“水融辣椒的长沙”脱口而出……或许,纯洁与坚定便是长沙的人文。
6、那是故乡
故乡不是记忆,而是存在。山没有变,而时空中的一些微粒却已经游动成为记忆。母亲分娩的炕头、石板铺就的村街、那村东头横排又竖排的学校、学校高低两层的地貌、高低衔接处的几棵梨树、叫我们呀呀学语的那些先生、先生写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那几行文字,这些曾经时空中的微粒景观,已成为永远的记忆,或许这种记忆随着生命的一代代繁衍,最终记忆都会荡然无存,仿佛时空的长河中不曾有的故事……或许,这便是文字的至高无上、文字的无尽价值,用文字去记载时空微粒的节点,或许还会有传承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有个称谓就叫“永恒”。没有一个生命的永恒,有种永恒就叫精神。
故乡不是记忆,而是存在,存在是精神,精神就是故乡。
7、家的概念
母亲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妻子在哪里,那是就是家。母亲是老家,妻子是小家。乡里人的家,不仅是亲情,还有泥土。那山那水、那村那街都是一份情怀。院落中的一棵树、地里拣回的一棵麦穗,或者通往邻居的那扇篱笆小门,往往惊醒着时空岁月,往往是梦中的景象……这是老家、母亲的家、乡里人的家,“叶落归根”便是他们的情怀。
城里人的家,是城市的牧场,水泥钢筋犹如原野上的围栏,围的不是家乡,围的是居室。这个居室从这个牧场搬到那个牧场。搬运者不是牦牛而是汽车,搬运的不是帐篷而是产权。抑或,用不着搬运,只有一张白纸黑字的居室之租赁合同。于是城里人的家只有亲情,没有泥土,游动的亲情就是游动的家。
妻子是小家,母亲是老家,母亲、妻子、儿女都在一起,那是幸福的家。气象万千、江山多娇,那是大家。大家小家都是一样的家,那是和谐之国,是乾坤之家。幸福是心灵的感受,我的祖国就是我的心灵!
第五篇:心灵书散文
【和一朵雪花一起转身】
和一朵雪花一起转身,我看到雪地上那些深深浅浅的脚窝静静躺着,我还看到了已经离开人世的亲人朋友们安详的面孔。
那些面孔已然溢出我的生活,尘世间的是非冷暖与那些面孔的主人早已没有任何牵扯。至多,在节令忌日,他们会不情愿地被忆及。
那些一晃而过的面孔如擦肩飘落的雪花,打个照面,便隐去了踪影。在落雪的夜晚,我的行走只是寻觅心灵慰藉的过程。
夜,岑寂;雪,白亮。我知道我留在雪地上的那些脚印不久就会消失,消失得了无痕迹,和那些已经舍我而去的亲人朋友一样。
但我不会因此而去收藏,去刻意地记取。世间没有永恒,曾经拥有也就够了,就像一朵雪花在天地间飘扬,何其短暂,何其杳渺,但这飘落的过程却足够雪花完美的呈现。
和一朵雪花一起转身,我邂逅了一个温暖的眼神。那眼神中的悲悯和淡然会伴我走完一条不留印痕的路。这是雪花告诉我的,是一朵雪花给我的承诺。
【如果可以挪开石头】
如果可以挪开石头,我就允许雨一直下。
开花的日子不远了,但我却忘了把钥匙带在身上。
前尘往事,只是一些残损的雪花。转念间,氺已从右手边流走,我的铁锹还在左手边,在畦埂上插着……
我一直在想,如何让石头自己走开。从惊蛰到谷雨,雨会一场接着一场落下,我不想看到自己遭雨水淋漓的窘况。
腾跃。突破。跳出特定的框,向上或者向下,向左或者向右,直到远处的夜色压弯眉睫。
事实上,我仍在原地,而石头也在原地。我明白,关闭的将无法开启,而破碎的还可以捡拾,修缮,加固,存放……泥土和露水将伴我坐等明天。
【当我打开灯盏】
当我打开灯盏,夜色退潮。窗外的玻璃上,一雄一雌两只蛾子紧紧摞在一起,扑闪着粉翅攀升,滑落,再次攀升……我知道这对苦命鸳鸯的意图,但我不想熄灭灯光。
风经过树叶,像极了生命的歌吟。那激情如火的岁月闪现眼前,再次踩痛我的记忆。
神秘的永恒之门或许早已关闭,不像房间里的灯盏,为我自己所掌控。然而,既然涉水,就意味着生死由命,命里的九瓣花和七叶草此刻正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为我开放。彼处,月明星稀;此处,风雨如晦。
左手海水,右手火焰,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悖谬,没有人能够在生命的进程中逃脱在场的困境。
侧身在文字的窄缝中穿行,生命常常需要小心翼翼。如果没有了如果,生活的意义降至生存本身,就像仍在玻璃上攀援的那两只蛾子,思想无须负重。这样,在纷攘的尘世间,面对弱水三千,一个人也只不过是一支羽毛而已。
【乘着火车去远方】
乘着火车去远方,我习惯于一直望向窗外。
窗外有陌生的鸟兽、草木、建筑……而拭亮目光的往往是那些迎面而过的站牌,把一个个在地图上看不到的地名摆在醒目的位置,小到一个村庄、一条河或者一座桥,它们用无语的言说告诉我存在的具体与真实,就像一个集体中有李四有张三,而非一个笼统的或者确切的数字。
火车咬住轨,不论前路光明还是黑暗,一味地前进,而我的意识与感觉也紧紧地追随。直到停下来的时候,意识中依然有树木或者灯火从车窗边疾速滑过。感觉仍旧在路上,犹如行进中的生命,而归宿只属于肉体和精神。
火车翻山越岭,走村过镇,一路疾驰而去,让离开的那个地方越来越远,越来越大,直到占据一个人的内心。出发时的期冀却让目的地越来越近,越来越小,由内心的虚设化作眼前的真实,最终具体为某个城镇的某个街道的某个房间。整个过程在纠结中完成:牵系与期待,空落与踏实,回忆与畅想,最后在一盏灯的关照下反思行旅的目的和意义。
【想象一滴露水】
以一滴水的生命状态独对一条河。冰消雪融之后,浩荡的春水在某个傍晚流经黄土地,流经我。
来者正来,去者正去。我的眼前,无际的浩瀚截断夕辉。在想象中,我只是一滴露水,悬在苇叶的叶尖,想把自己融入无边的大水,又有些难以放下。此刻,我需要风,一缕晚风,轻轻地推我一把。那样,或许我就能融入集体这一概念,和所有的流水一起奔向千里万里。
但我的渺小与流水的浩大不成比例,我的孤孑与流水的欢闹格格不入。即使离开叶尖,我走向集体的步子也会迟缓犹疑。我纠结的是:自己闯入一个陌生的群体,是否会遭遇冷眼、嘲讽、甚至排挤;是否会被其他的水滴一起推上岸,在黎明到来之前渗入泥土。
无边的浩荡、澎湃的豪情是属于他们的,属于我的只是静默和臆想。我宁愿静看他们自由奔走,而独守我的苇叶,坐等黎明,坐等十万道阳光。
【如果开门是山】
如果开门是山,我绝对做一个樵夫,持一把斧头去删减繁芜,让生活简单到柴米油盐。
在砍柴的间隙,还可以偶尔去采采草药,或者捉几只山鸡;要么找一处山泉洗手濯足,要么寻几个果子解渴。
实在没事可做,就找一处坡地躺下晒晒太阳,或者开点儿荒,撒上几把谷子、高粱、大豆还有苞米。
如果开门是山,我绝对不去读书识字,让自己的一生在山林中耗尽,去记住每一条山路每一座山头每一脉山溪每一个山洞;不去管自己年岁几何,属于哪个代系,只关心季节轮回、昼夜更替。
春夏秋冬,靠山吃山,实在老得走不动了,就随便找个山坳躺倒,把属于自然的还给自然,用肉身喂养野兽和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