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心灵的痛楚-散文
我在想到我生命里的一些痛楚,它们曾经发生过,当然也就是真实的,这份真实当然也是我自己的心灵所体会到的。
痛楚是因为脆弱,还因为没有看破和心灵的易感。但如果我不去感受这些,那么我的生命又是什么呢,我将无法给自己定位。但是,有的时候我也想忘却,谁愿意做一个痛楚的收藏者呢,谁不愿意自己是个生命的欢悦者呢。
看着花开,我能感到那些细微的痛楚在蠢蠢欲动,虫子一样在我心间爬着。躺在床上,听着雨声,我也能感到那些痛楚在随着窗外的雨声慢慢渗入我的心间,让我有一点点哀伤和难过。
世间的美真是很多,很多的美让我痛楚,是因为它们瓷器般易碎吗?生命里的痛楚是黑色的,因为它阴暗,也是红色的,因为它是伤口,有着流血的疼痛。
我是这样想,或许美就是让人感触到痛的。不痛就不那么美了。正像时间能让一个美人变为一个丑陋的老太婆,这样的疼痛真是无法扭转和改变的。或许有的人只顾及一时的欢欣,而不想到以后,那就尽情的欢欣,但以后迟早还是会来的。
但是我除了写出我内心的疼痛,写出一些美的消失,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或许创作就是这样,除了写出,别无所能。我自己是个自卑的人,因为一向是与失败结缘的,经历的失败一多,不免就不自信起来,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成。就说写作吧,搞了这么些年,也是搞得一塌糊涂的,拿不出点像样的东西。人自信了就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都能干成,人不自信了,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成,还没开始干,就觉得底气不足,要敲退堂鼓。
一想到生命中的失败,我自己就有些茫然,不知道以后的路怎么走。而想到那些心灵里的痛楚,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为自己的生命感伤。我清楚自己的内心要什么,只是实现不了,只是不能抵达。
我看着我灵魂的天空,它是由这样的唯美和理想支撑着的,在生命的困惑和期待里充满了痛楚,面对生命里时时袭来的虚无,我一直在文字里救赎自己。美着,便疼痛着,爱着,便痛苦着。或许生命里的哀伤也是多余的,应该把它剔除出去。时间把我们投放到这世界上,时间也将一一收走我们。
我因此感到生命中的寂寞了,地上影子一般的寂寞,悄然无声,像是一个蹲伏的动物。却又让我心里微微不安着。难道是就我一个人在痛楚吗?难道是就我一个人在寂寞吗?难道那些美的消失不同样发生在别的人身上吗?我是这么在想的,感觉时间正从我的指缝间流走。我就觉得自己很轻很薄,像张白纸,要在空气里飘浮起来了。
生活是残酷的,生命是弱小的,但弱小者在重压下抗争不止,或许就还能看到一点希望,哪怕这希望很卑怯,很微小。我们的愿望总是要被生活压缩的,让它缩小,使它不再停留空中,而是落到地上。所以我有时胆怯,就是因为愿望的不能实现,并感觉内心的悲伤如雨滴般渗入。我的愿望是怯怯的。
但是我必须忍受痛苦,因为这是推脱不出去的。就像与情人相逢一样,在无边无际的世界里,我与我的痛苦相逢,走到了一起。我突然想,这是有些妖媚的痛苦,它在蛊惑着我,蛊惑着我内心一些不宜启齿的欲望,难道这就是相爱吗?爱着自己身上的痛苦,爱着自己心间跳跃的血液。这个想法有点可怕,甚至有点悲惨,它一出现就吓了我一跳。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去想。
我的孤独是真实的,但或许我的愿望就是虚幻的,虚幻的自然就是不能变为现实的。在宏大的社会生活里,个人的存在是卑琐的,但我并没有因此颓废,我想我也颓废不了,因为我还有愿望,哪怕这愿望也是卑琐的。还因为世间有美,有美的存在,有美在活动,我没有理由绝望。我的灵魂也不在虚无缥缈间,沿着美的指引,我能看到它闪烁着的光芒,哪怕是一点微光。我的心灵会因此而觉得温暖和可欣慰。
在写过这些后,我又想,痛楚在磨练着我的意志,我将坚定信念,在我身上所蕴藏的精神力量也是无穷的,它使我能够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使我一直走到今天。假如没有这样的力量,我可能早就倒下了,也不可能坚持到今天。在我体验心灵痛楚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内心的意志和力量,它们一直都在支撑着我的生命。应当强化个人的精神与意志的力量,来壮大自己。
过去我或许是太关注个人的脆弱与渺小了,而没有去关注我身上正在顽强抗争的意志和力量,个人的生命是渺小的,但也是柔韧的,不是轻易就能折断的。万物相生相克,有挫折就有奋起,有压迫就有反抗,而我反抗的力量体现在写作上。在写作上,应当强化个人的精神与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会唤起我巨大的创作力。这真是可堪欣慰的。
在这个心浮气躁,欲望膨胀,精神又普遍萎靡的时代,年青人已经表现出不应有的暮气,我们更应当强化个人的精神与意志的力量,这是实现自己的梦想所需要的。我们更应当坚定自己的信念,在自己的位置上壮大自己的生命之树,让它成为一株常青树,不惧岁月风霜冰雪,笑傲在天地之间。只要坚持,永不放弃,我们就能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就有着实现梦想的可能,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人世间多么壮美的一项事业啊。从而我相信,我也是能够拯救自己的灵魂的。人生不是一个悲剧,也不是一个错误,人生是一首昂扬奋发的歌,要让我们一代代人传唱着,在歌声中鼓舞士气,振作精神,补充营养,以利再战。
第二篇:来自心灵的感慨
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慨
好想拨通你的电话,我不给你打电话,是因为我想你,我给你打电话是因为我忍不住不想你.爱一个人 就是拔通电话时,忽然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来想听听你那熟悉的声音,不知道你 是不是在忙着,真正想拔通的只是自己心底的一根弦.有一个能够思念的人,其实也是一种幸福。
爱,原来很容易,就是轻轻把你放在心里,爱,原来不容易,就是无法走到你心里,你不觉得吗?
以后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今天,我爱你!爱上你,只用了一秒,忘记你,却用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最高兴的事就是一个人的时候静静地想你!这辈子最大的幸运就是认识你,而最大的不幸却是不能拥有你,可是你却不会遇到第2个像我这么爱你的人。
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声叹息,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的幸福,你是幸福的吗?
如果爱你是错,我情愿一错再错。选择你所爱的,然后爱你所选择的。
爱你,却不能与你长相厮守,这是一种痛苦,等你却不知道结局,这是一种无耐,但求此刻能拥有你,但求此生能与你在一起!
不再相见并不一定等于分离,不再通讯也不一定等于忘记,因为你的幸福和快乐,会是我一直的期盼。别把我忘了,请让我占据你心中唯一我的地盘,好吗?
爱你,却要无欲无求,好难!爱你却要偷偷摸摸,好累!爱你却让自己心碎,好惨!但竟然心甘情 愿,好傻!想起你,我的心就有说不出的痛,你是否知道?我能感到你的痛因为你在我的心中,不知远方的你现在还好吗?
很爱你才会怕明天一切都更改,在乎你才会经不起任何小小的伤害。如果有一天,当你想起有谁爱过你,那其中一定有我一个,如果有一天,没有人爱你了,那一定是我死了。
有一些人,有些感情,错过了一次,也许就会错错这整整的一生.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偷偷的进你空间;看你的日志、因为他想更多的了解你,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经常看你的心情变化;因为他想更多的知道你今天心情好不好,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把你的QQ放在最特别的地方;会时常对你QQ发呆、因为他真心的在想你,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看见你伤心流泪的时候;他会很心痛、因为他在乎你、他爱你,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把自己所有的过去从心里赶走;因为他只想让你知道他的心只属于你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在你不说话的时候会去猜想你是怎么了;会很在意去关怀你,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在你心情不好时候安慰你;陪着你、不会感觉你烦,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知道你对他好;他会把你放在心的最深处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看到你受伤的时候会很紧张;很在乎、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经常给你发信息;告诉你他有多想你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不会当着你的面说别人怎么怎么好;因为他感觉你是最完美的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不会无视你;会时刻关注你、因为他知道、你才是他的唯一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不会嫌你啰嗦;更不会对你凶、因为他知道你爱他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会很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时间;
真正心里有你的人、不会因为你做错事而责怪你;他可以包容你所有的缺点,这样的人 你有吗
落笔者:楠楠
2010-10-2000:08分
老公给予建议
第三篇:来自心灵的呼唤
来自心灵的呼唤
青海省平安县第三中学七年级(1)班
魏辉林 指导教师:范海瑛
电话:***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当你坐在明亮的教师中聆听老师讲课时,当你坐在饭桌前吃着可口的饭菜时,你可曾想过从嗷嗷代哺的婴儿长为今天的你,父母要付出多少心血?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会用你的努力来回报他们吗? 我国汉代有一个叫黄昏的孩子,他9岁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寒冬腊月,他为父亲暖被窝后,再挑灯夜读。炎炎夏日,父亲在外纳凉,他就在父亲身旁摇着扇子驱赶蚊子。他对父亲说:“父亲养育之恩孩儿应当终生相报。”他长大后当上了官,遇上灾年,他拿出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同学们,黄昏如果没有对父亲的挚爱,又怎么有对黎明百姓的爱,又怎么会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百姓呢?
古往今来,只要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有这种高尚的美德。曾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的陈毅元帅,在任外交部长期间,工作非常繁忙,然而他却能利用出访回来的间隙顺路看望年迈的母亲,并给瘫痪的母亲洗尿裤。在他的身上也有这种美德,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庄一场大火,将他们的生活全全打乱——3月21日14时50许,五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其岳父谭良才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就冲进了火场,两次进去后两人抱出了4名幼童,其中一个孩子哭着喊:“我哥哥还在里面!”王茂华和其岳父对视一眼后又再一次的跑进了火场。但是火势太险猛,房中的两辆摩托车相继爆炸,将王茂华和谭良才推了出来。那一名小孩被人从后门救走。救出了5名孩子,而王茂华和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一对狭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在刹那间如此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我们应该从小学会孝敬和热爱为我们日夜操劳的父母,并把这种美德推广到尊敬所有的师长,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我们都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为长辈谱写一曲爱之歌吧!
祝 学业上进!
你的同学:魏辉林
2012年4月13日
第四篇:心灵书散文
【和一朵雪花一起转身】
和一朵雪花一起转身,我看到雪地上那些深深浅浅的脚窝静静躺着,我还看到了已经离开人世的亲人朋友们安详的面孔。
那些面孔已然溢出我的生活,尘世间的是非冷暖与那些面孔的主人早已没有任何牵扯。至多,在节令忌日,他们会不情愿地被忆及。
那些一晃而过的面孔如擦肩飘落的雪花,打个照面,便隐去了踪影。在落雪的夜晚,我的行走只是寻觅心灵慰藉的过程。
夜,岑寂;雪,白亮。我知道我留在雪地上的那些脚印不久就会消失,消失得了无痕迹,和那些已经舍我而去的亲人朋友一样。
但我不会因此而去收藏,去刻意地记取。世间没有永恒,曾经拥有也就够了,就像一朵雪花在天地间飘扬,何其短暂,何其杳渺,但这飘落的过程却足够雪花完美的呈现。
和一朵雪花一起转身,我邂逅了一个温暖的眼神。那眼神中的悲悯和淡然会伴我走完一条不留印痕的路。这是雪花告诉我的,是一朵雪花给我的承诺。
【如果可以挪开石头】
如果可以挪开石头,我就允许雨一直下。
开花的日子不远了,但我却忘了把钥匙带在身上。
前尘往事,只是一些残损的雪花。转念间,氺已从右手边流走,我的铁锹还在左手边,在畦埂上插着……
我一直在想,如何让石头自己走开。从惊蛰到谷雨,雨会一场接着一场落下,我不想看到自己遭雨水淋漓的窘况。
腾跃。突破。跳出特定的框,向上或者向下,向左或者向右,直到远处的夜色压弯眉睫。
事实上,我仍在原地,而石头也在原地。我明白,关闭的将无法开启,而破碎的还可以捡拾,修缮,加固,存放……泥土和露水将伴我坐等明天。
【当我打开灯盏】
当我打开灯盏,夜色退潮。窗外的玻璃上,一雄一雌两只蛾子紧紧摞在一起,扑闪着粉翅攀升,滑落,再次攀升……我知道这对苦命鸳鸯的意图,但我不想熄灭灯光。
风经过树叶,像极了生命的歌吟。那激情如火的岁月闪现眼前,再次踩痛我的记忆。
神秘的永恒之门或许早已关闭,不像房间里的灯盏,为我自己所掌控。然而,既然涉水,就意味着生死由命,命里的九瓣花和七叶草此刻正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为我开放。彼处,月明星稀;此处,风雨如晦。
左手海水,右手火焰,生活就是这样一种悖谬,没有人能够在生命的进程中逃脱在场的困境。
侧身在文字的窄缝中穿行,生命常常需要小心翼翼。如果没有了如果,生活的意义降至生存本身,就像仍在玻璃上攀援的那两只蛾子,思想无须负重。这样,在纷攘的尘世间,面对弱水三千,一个人也只不过是一支羽毛而已。
【乘着火车去远方】
乘着火车去远方,我习惯于一直望向窗外。
窗外有陌生的鸟兽、草木、建筑……而拭亮目光的往往是那些迎面而过的站牌,把一个个在地图上看不到的地名摆在醒目的位置,小到一个村庄、一条河或者一座桥,它们用无语的言说告诉我存在的具体与真实,就像一个集体中有李四有张三,而非一个笼统的或者确切的数字。
火车咬住轨,不论前路光明还是黑暗,一味地前进,而我的意识与感觉也紧紧地追随。直到停下来的时候,意识中依然有树木或者灯火从车窗边疾速滑过。感觉仍旧在路上,犹如行进中的生命,而归宿只属于肉体和精神。
火车翻山越岭,走村过镇,一路疾驰而去,让离开的那个地方越来越远,越来越大,直到占据一个人的内心。出发时的期冀却让目的地越来越近,越来越小,由内心的虚设化作眼前的真实,最终具体为某个城镇的某个街道的某个房间。整个过程在纠结中完成:牵系与期待,空落与踏实,回忆与畅想,最后在一盏灯的关照下反思行旅的目的和意义。
【想象一滴露水】
以一滴水的生命状态独对一条河。冰消雪融之后,浩荡的春水在某个傍晚流经黄土地,流经我。
来者正来,去者正去。我的眼前,无际的浩瀚截断夕辉。在想象中,我只是一滴露水,悬在苇叶的叶尖,想把自己融入无边的大水,又有些难以放下。此刻,我需要风,一缕晚风,轻轻地推我一把。那样,或许我就能融入集体这一概念,和所有的流水一起奔向千里万里。
但我的渺小与流水的浩大不成比例,我的孤孑与流水的欢闹格格不入。即使离开叶尖,我走向集体的步子也会迟缓犹疑。我纠结的是:自己闯入一个陌生的群体,是否会遭遇冷眼、嘲讽、甚至排挤;是否会被其他的水滴一起推上岸,在黎明到来之前渗入泥土。
无边的浩荡、澎湃的豪情是属于他们的,属于我的只是静默和臆想。我宁愿静看他们自由奔走,而独守我的苇叶,坐等黎明,坐等十万道阳光。
【如果开门是山】
如果开门是山,我绝对做一个樵夫,持一把斧头去删减繁芜,让生活简单到柴米油盐。
在砍柴的间隙,还可以偶尔去采采草药,或者捉几只山鸡;要么找一处山泉洗手濯足,要么寻几个果子解渴。
实在没事可做,就找一处坡地躺下晒晒太阳,或者开点儿荒,撒上几把谷子、高粱、大豆还有苞米。
如果开门是山,我绝对不去读书识字,让自己的一生在山林中耗尽,去记住每一条山路每一座山头每一脉山溪每一个山洞;不去管自己年岁几何,属于哪个代系,只关心季节轮回、昼夜更替。
春夏秋冬,靠山吃山,实在老得走不动了,就随便找个山坳躺倒,把属于自然的还给自然,用肉身喂养野兽和野草。
第五篇:心灵随记散文
《心灵随记》不是一本书,是整个社会、整个心灵……
——题记
1、初到拉卜楞
一条街巷顺着一条河的岸边,一直延伸到拉卜楞寺。这是一九八三年初次到拉卜楞时一个少年的记忆。那时候从合作到夏河的班车票一元八角。坐在高高的班车上,还没到县城就远远望见拉卜楞寺。汽车继续往前行进在土路上,路的两边是毛刺的篱笆,篱笆与一条河之间、篱笆与一座山之间,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到了县城,在一个丫杈路口买锅盔、吃酿皮,再继续往前走便到了寺院。快到寺院的左侧一片农田连着河流。在绕着寺院转经的路上,看着别人的样子用手转着经轮。走到寺院背后与山之间的转经路上,有的经轮用双手使劲才能转得动,底座的旋转处有一圈高高堆起的尘土油物。那时来自遥远农村的少年自然不知油物之情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清油或酥油之类润滑所用。后来由于在合作就读甘南民族学校之便利,几乎每年都去拉卜楞,但去归去几乎不明什么事理,多少次面对那宠大的寺院,至今回想起来真是说不出什么感觉……那时每次去,都住同学家。这是县城里靠山的村庄。同学家的房子小二层,一层到二层有个木梯。木梯不在屋檐,而是在一楼的房子里面。木梯高头看不见天窗,人上到二层时揭开四方的板块,二楼顿时敞开在眼帘。这里温暖、洁净,一个少年依窗望着周边的挨家挨户……
再后来,少年工作了,在迭山深处叫作尖尼沟的地方,当了一名教师。那是一九八八年奶奶去逝,按照父亲的嘱托,成长的少年把“头盖骨”送到拉卜楞,在一位落户曼可尔村的亲戚帮助下,恭请尼姑做成了“擦擦”,放在了拉卜楞寺的周边。父亲说这是家乡人最高的生命礼遇。****年父亲又英年早逝,这时只能成长成人的少年,对父亲自然做了与奶奶一样的生命礼遇。
再后来,曾经的少年由于职业常常去之,便知从班车上能见寺院的地方叫门乃合村,方位正是村的最东端;那河叫大夏河,从叫桑科的草原清清而来;那山是神山,叫阿米夏乐,山间旮旯里清溢着一口称为圣水的矿泉;那丫杈路口叫“铁匠浪”,是个小街市;那村庄叫下塔哇,还对应的一个村叫上塔哇;邻近寺院的那片农田叫雅格塘……这时候,每每到了拉卜楞,时常记起奶奶、记起父亲,时常记起小时候奶奶讲过的话语。她领着七岁的儿子从村里出发,逆着拱坝河,从当地藏语方言叫“达益脑”的地方返过阳布梁,经过迭部步行来到拉卜楞寺朝拜。在寺院七岁的儿子走失了,一天之后在一个老僧人处找见了儿子。那老者挽留说孩子有僧者的面相,奶奶硬是说祖上一直单传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领回。奶奶七岁的儿子长大了,自然就是我的父亲了。所以,我常常戏言“奶奶英明,不然我这个孙子从何而来”,更何况父母一生养育了儿女六个。如今,父亲去逝二十八年了,那时只有当农民的三儿子娶妻生子,他还翻着字典,当翻到“旭日东升”时欣然取名为“旭东”。再过几日,就是腊月十一了,父亲的“旭东”就在他祖辈传承的那个“老家”举行大婚了……母亲见证他孙儿的婚礼,想象她会默念着父亲。而母亲的身边已经有了十三个孙儿孙女了,还有姐姐的那两个孙儿孙女,自然就有两个重孙子重孙女了!奶奶领回的儿子其后这般灿然。
再后来,这是长达十八年之后的事了,又在这里工作,开始与拉卜楞朝夕相处,用“无数次”来描述穿过那条西高东低的县城街道和那座恢宏而又灿烂着文化的殿堂,用“无数次”来描述在村里在户里、在寺里在僧舍、在草地在阳坡与一言一语、一草一木的亲昵,仿佛再也找不到一种词汇描述一种亲近,或许只有心灵记录着一切……
拉卜楞,家乡故土的方言称之“罗热”,“罗热盖本”就是拉卜楞寺了。“罗热”一直是家乡那一文化群体心灵的向往……二零一一年岳母罗氏在羚城仙逝,她一身虔诚,自然火化于“罗热”,又将遗灰抬在了“罗热盖本”后山一侧的神圣之地了。那个曾经的少年,已是不惑之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忘我地尽职,感觉除了睡眠一切都属于这片曾经初见时的一条街巷、现在连着草原连着无尽山脉的这片热土,属于这片乾坤娇美的江山容颜,属于那阳光和灯塔指引的方向……阳光普照,一种欣欣向荣,一种静然之美普洒漫去……
生命犹如宇宙乾坤,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小小的微粒乾坤,生者可视、逝者可念,逝者所想又往往生者遂愿……想象奶奶领着七岁的儿子徒步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岁月,山峰依旧,青草依依,情怀渐浓,或许今日之祖国便是他们的梦想,而子孙又浩然迈开了新的步伐……
回首心灵,从少年初到拉卜楞的无知无觉,又到多年之后的情怀,现在的拉卜楞是一种牵挂,牵挂它的今天、明天,还有未来……又看见了滴水的眼晴,又触到了草根的脉搏……
2018.1.18河岸、从阿木去乎起飞
从阿木去乎起飞,这是融雪后阳光灿烂的上午。雪地斑驳,天空蔚蓝,机舱门口的丝丝气流,全是新鲜的空气,只是少了充沛的氧气。不一会儿,就可以高空鸟瞰了。阿木去乎的一片片草原、一片片农垦、一座座低矮的峰峦,还有寺庙、村落、乡镇,历历在目,清晰可见。不一会儿,一种清晰开始模糊,草原、丘陵、河谷、寺庙、城镇,还有平日里的大夏河水,仿佛是一根根线穿起的一个个点,随着机身的不断升起,这些点和线也吞没在云层中,又仿佛是另一个境地,只有云海没有万物,云之厚重像是可以行走的雪皑,又像是可以行走的大朵大朵的棉花之路…… 或许,这便是天街,这种天街只能观赏,而地上的路很多,这架飞机也是其中的一条。或许,天街有无数精灵在行走,肉眠只看到了景观。
3.从达宗湖说起
在青藏高原,一个磐石、一棵老树、一条浅沟,他们都会是传说。这是一种民间文化,犹如山脉河流,也犹如拂面而过的山风。传说一匹马沉到达宗湖中,又从冶力关的阿妈哲措湖走出……这种神话希翼,或许以传神之意讲述了生态的关联、生态的依存,这又是何等的胸襟和寓意啊!它在泥土中朴素,又在传神中舒展,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神话,却我们往往遗失了神话中递给我们的心灵。
阿妈哲措湖,在冶力关一带又叫冶海、常爷池。叫冶海、常爷池倒不是神话,而源自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却以常爷庙的文化形态寄予了神话般的希翼。常爷庙位于冶力关镇通向天池冶海的半道上。庙里所供奉的“十八路龙王”,不是神仙而是常遇春、沐英等明代十八位将军。或许,这是一种罕见。
如果说人物神化是对英雄的崇尚,那么神话希翼又仿佛期待英雄的出现,湖底穿越的“神马”何尝不是英雄驰骋的“坐骑”。时空会隔着山水,想象却带着希翼穿越时空。或许,那湖中的马匹真是这个希翼……
如今你站在达宗湖的岸边,松林苍苍,经幡猎猎,桑烟缭绕,湖中的马或可以神会,但岸边的两只三只旱獭热情地向你走来,这是一种真实,它站立着,学着你的样子,你俯下身子,它就用“小手”与你“握手”……或许,你无数次地想象过和谐,但一种和谐往往在眼前,又往往不经意间随风而去!
其实,每到达宗湖,我都会想起一个人。他叫鲁聪,他是甘南报社的摄影记者,后来工作调动到金昌去了。他最早在《甘南报》摄影报道了达宗湖。那是上世十九年代初,回想起来他的报道不曾有旱獭的身影。想象现在会站立的这些旱獭那时是否也在岸边,或许更多,可能是一群,只是见人就溜了……
4、落地差异
从零下二十七度的雪地起飞,横空万里到了京城,已经是气象万千了。京城不用穿着厚厚的毛绒皮夹克,却好多人戴着各色各样的口罩,因为雾霾。对于这个雾霾,口罩便是它顽强的劲敌,甚至是最强大的工具。不曾有口罩的那些年代,不知可曾有过雾霾,或者不叫雾霾的什么东西。或许,一种敏感在心态,一种敏感自然存在。从京城再到三亚,那真是冬夏的差异。一种腥味弥漫在空气,以为是鱼腥味,出租车司机却说是海的咸味,顿时勾起草原上进村入户时牛粪羊粪的芳香。这里不仅不用皮夹克,不用绒裤,而且绿色葱郁,鲜花盛开,换装T恤便是北京的盛夏,更是阿木去乎那七八月间烈日炎炎的正午时刻……阿不去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甘南州夏河县的一个小镇,夏河机场就在这里,草原上的第一只“铁鸟”从这里起飞……从这里一次次起飞,又一次次返航,体会最深的便是“江山多娇,气象万千”,那一首《沁园春雪》总是荡漾在胸怀……
5、水融辣椒
水融辣椒,这是第一次落地长沙的感觉。说是感觉其实是一种灵感,这一灵感又来自于感触。这一感触就是地脉的灵气感,仿佛一种地气清腾,身首有种触及之感。这种清腾之感,到了韶山便有了答案。怀着一种最崇敬的礼仪,去主席故里膜拜,去滴水洞触摸心灵,在那张精致的门票上有这般描述“韶山,山水腾清气,钟灵毓伟人。”就这样,一种眷恋沐浴着心灵,乘着薄薄如纱的夜幕,走近遥遥时空中的岳麓书院、静静夜空中的橘子洲头,在空灵清爽中坐在岳麓山的茶室中沏茶品槚,仿佛听见了那橘子洲头发出的宏亮的诗音……一代伟人,从这里回眸着走出故乡,从此拯救了劳苦大众。
山水腾清气,心灵通地脉。清晨走进街角的饭馆早餐,又走进巷道一边的二楼饭馆午餐、夜餐,用辣椒浸润的餐食,用大碗盛起的菜类,用缸子饮着茶,不由一种感觉涌上心头,清腾的地脉如清水冲刷着心灵,用水融着的辣椒,犹如水之纯洁、辣之坚定,“水融辣椒的长沙”脱口而出……或许,纯洁与坚定便是长沙的人文。
6、那是故乡
故乡不是记忆,而是存在。山没有变,而时空中的一些微粒却已经游动成为记忆。母亲分娩的炕头、石板铺就的村街、那村东头横排又竖排的学校、学校高低两层的地貌、高低衔接处的几棵梨树、叫我们呀呀学语的那些先生、先生写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那几行文字,这些曾经时空中的微粒景观,已成为永远的记忆,或许这种记忆随着生命的一代代繁衍,最终记忆都会荡然无存,仿佛时空的长河中不曾有的故事……或许,这便是文字的至高无上、文字的无尽价值,用文字去记载时空微粒的节点,或许还会有传承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有个称谓就叫“永恒”。没有一个生命的永恒,有种永恒就叫精神。
故乡不是记忆,而是存在,存在是精神,精神就是故乡。
7、家的概念
母亲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妻子在哪里,那是就是家。母亲是老家,妻子是小家。乡里人的家,不仅是亲情,还有泥土。那山那水、那村那街都是一份情怀。院落中的一棵树、地里拣回的一棵麦穗,或者通往邻居的那扇篱笆小门,往往惊醒着时空岁月,往往是梦中的景象……这是老家、母亲的家、乡里人的家,“叶落归根”便是他们的情怀。
城里人的家,是城市的牧场,水泥钢筋犹如原野上的围栏,围的不是家乡,围的是居室。这个居室从这个牧场搬到那个牧场。搬运者不是牦牛而是汽车,搬运的不是帐篷而是产权。抑或,用不着搬运,只有一张白纸黑字的居室之租赁合同。于是城里人的家只有亲情,没有泥土,游动的亲情就是游动的家。
妻子是小家,母亲是老家,母亲、妻子、儿女都在一起,那是幸福的家。气象万千、江山多娇,那是大家。大家小家都是一样的家,那是和谐之国,是乾坤之家。幸福是心灵的感受,我的祖国就是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