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

时间:2019-05-13 08: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

第一篇:【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

浅析《狂人日记》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鲁迅的其他小说如《阿Q正传》、《孔乙己》、《祥林嫂》等多侧重于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狂人日记》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

现今都把《狂人日记》视为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但据可考资料严格来说,《狂人日记》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白话小说。1917年6月,女作家陈衡哲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实小说”《一日》,不仅用白话,而且完全打破了旧小说的格式,写的是美国女子大学学生一天的琐事。在《狂人日记》之前,诗歌、散文也出现了用白话写作的作品。但《狂人日记》以足够的思想艺术分量,深刻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并且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粗读来似乎是毫无逻辑的痴狂疯癫。但作品其实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也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还表现了作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和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狂人的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用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读来觉得身临其境,反应出当时的社会形态。社会的心态是鲁迅毕生探索的一个问题,从 《狂人日记》看出当时社会环境在强权的统治,人们的心灵得不到自由的释放,变得扭曲而麻木。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制约了人性的自由发展,进而造成了狂人日记的那种现象,因此社会需要呼唤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自发演化的秩序,来平衡人的自由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联系作品的背景文章写于1918 年,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腐朽封建王朝, 给民族新生带来了巨大希望, 科举考试废除也有十几年了, 但封建统治者, 用以维护其统治权威专制文化却依然存在, 广大的中华大地还笼罩在封建主义令人窒息的乌烟瘴气之中, 封建礼教还是像枷锁一样套在人们的脖子上。几千年来被奉为行为规范和准则的封建道德, 和吃人联结了起来;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是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历史, 这是对封建礼教道德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是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长期研究后的重大发现。

鲁迅的《狂人日记》通过狂人这一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形象达到了充分挖掘中国国民劣根性以及批判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害人的目的, 正是基于狂人形象这样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以及他深广的社会意义, 才使他成为文学长廊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才使他具有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而成为古今中外独特的“这一个”。

在鲁迅看来, 人民生活的拮据困苦还在其次, 真正可怕的是人们心灵的麻木和思想的愚昧, 正所谓“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 呐喊> 自序》)。而联系当今社会,在各种新闻事件中,诸如“李刚门”“药八刀”,抱着“看客”心态围观者不在少数;抵制家乐福、游行打砸日货店铺等恶性事件中,许多人只是为了泄一己私欲,而加入“爱国民主的赶集”中,伤及无辜。民众并非麻木,而是不理智,这是历史的退步。若鲁迅仍在,恐怕并不希望看到“围观”或者“赶集”这种现象的存在更甚恶化。这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每一个人从《狂人日记》乃至鲁迅后来更深度剖析人性侧面的文章中学习。如何更理性地看待事件,如何不让自己的热血洒在无意义的爱国主义赶集上,值得我们去探索。

第二篇: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比较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2 前言...........................................................3 1 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相似之处.....................................3 1.1 时代背景....................................................3 1.2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5 2 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之处...............................5 2.1 人物形象内涵的不同............................................5 2.2 作者批判的深度不同............................................7 2.3 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不同........................................8 2.4 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不同........................................9 2.4.1写实与象征.................................................9 2.4.2讽刺艺术..................................................10 3 个人对两部作品的评价........................................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4 后 记........................................................15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 要:1834年的俄国和1918年的中国,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风格相同的作品——《狂人日记》。由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研究就从未终止过。诚然,果戈理对鲁迅的影响是直接的,但鲁迅的同名小说并非就是对俄国前辈的“克隆”,而是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将外来养分有机地融化在自己的创新之中。基于二者是模仿还是借鉴,是类同还是发展,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结合两位不同国度的作家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以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等为切入点,来分析两篇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异同,从而廓清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文学所作的不同贡献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鲁迅 果戈理 狂人日记 主题思想 比较

Abstract: 1834,the Russian writer Gogol created a novel named A Madman’s Diary.1918, the Chinese writer LuXun also wrote a novel with the same name.Because of Gogol’s novel being publised before LuXun’s, so the controversy on who influenced who has not stopped until now, since LuXun’s novel was published.Of course,the impact of Gogol on LuXun was direct,but LuXun’s novel was not a clone of the Russian writer.It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Taking”,taking what was useful in its own creation.Basing on whether they imitating or using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will attemp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ain ideas of the two novels ,combining with backgrounds、figures、the depth of criticising、the style of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so on.Then,it will help us to make out the contributions what they have done to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ir status.Keywords: LuXun

Gogol

A Madman’s Diary

main idea

comparison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前言

1918年5月,鲁迅先生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众所周知,早在1834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就发表了同名短篇小说。果戈理的这篇小说对鲁迅先生的启发和影响自不待言。且不说二者在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上的渊源如何,单是果戈理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先生就十分推崇。因为鲁迅先生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第一位提到的俄国作家就是果戈理,他说:“俄罗斯十九世纪初叶,文事渐新,渐乃独立,实本三士:曰普式庚、曰来尔孟多夫、曰鄂戈里。前二者以诗名世,均受影响于裴伦;唯鄂戈里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与二人异趣,不属此焉。”[1]由于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研究就从未终止过。当两篇同名作先后出现在世人面前时,人们便自然不自然地将其进行对比分析,或相提并论,或一分高下。虽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题目、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甚至在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但是他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过的:“这是窃得别国的火来,煮自己的肉”,并曾指出:“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混为一谈了。”[2]但是二者在主题思想及内容的深度上都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我们所要做的比较文学研究,不仅需要看出作品的相同相似之处,还要看出其相同中的不同、相似中的差异来。因此,从比较文学这个角度,我将从鲁迅、果戈理创作《狂人日记》的时代背景及两篇作品的相似之处、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以及两个不同民族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等方面,来阐释这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时代背景及作品的相似之处

1.1 时代背景

19世纪初期的俄国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在社会现实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是令人窒息的专制统治,同样有新生的进步力量在黑暗中涌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写于1834 年,即俄国贵族革命期间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时代,沙皇尼古拉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他的《狂人日记》正是这种增长不已的时代愤怒情绪的表现。小说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小职员,在沙俄帝制等级森严的制度下,收人菲薄,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一贫如洗,身份与仆人差不多。但波普里希钦毕竟是一个“人”,他有着“人” 对美好事物刻意追求的愿望——企图得到部长家的小姐莎菲的垂青,但严酷的现实对他这种想入非非的念头却进行了无情的教训。波普里希钦终于明白“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却让侍从官或者将军霸占了”,他终于看透了人生,可是他被逼疯了。在受尽侮辱和折磨之后,波普里希钦最后痛苦地喊出“ 妈妈呀,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安身立足的地方!大家都在迫害他。”这种痛苦的呼喊,非常真切地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小人物对于不公平社会关系的愤怒抗议,强烈地控诉了沙俄官僚等级制度的罪恶现实,表现了作者鲜明的人道主义倾向。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在1918 年5 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当时,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严酷地统治着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封建文化仍然在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封建礼教也继续在残害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肉体,“ 吃人”的现象屡屡发生,面对这种特定时代环境里的社会现象,以启蒙民族思想为己任,以改变国人的精神为职责的民族作家鲁迅愤然而起,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和饱蘸愤怒感情的笔墨,在他所写的《狂人日记》中描绘了一幅“非人的生活” 图画,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并推测出“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进而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号召人们觉醒起来,拯救下一代。表现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进思想。体现了一个人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鲜明的人民性。《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确,《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而果戈理一向主张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并以 “极度忠于生活”的手法,辛辣地嘲讽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种种丑恶,特别是揭露了俄国官僚和农奴主这两类反面典型,表达了人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愿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鲁迅之所以重视果戈理的作品,主要在于它那惊人的写实力量。而这种写实,同样可以映照出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的社会面貌,可以拿来作为同封建统治者作斗争的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这就是鲁迅写作《狂人日记》的缘起。

由此可见,鲁迅与果戈理虽然是相隔八十多年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但是他们创作上的出发点以及创作方法却表现了很大的类似性。这种类似性,正是由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世纪初叶的中国同沙皇统治的俄国有着某种相类似的地方。在这两个地域有别,但性质相同的国度里,到处皆充满着专制、损伤和惨无人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道的迫害,一样都是封建帝国的统治。而果戈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深刻地揭露俄国社会人生的黑暗,反映和表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思想和斗争。由此而产生的《狂人日记》,即利用狂人的昏热之语,义愤填膺地谴责了沙俄专制下那残杀并戕害个性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作品不仅对唤醒俄国人民富有现实的意义,也对世纪初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的中国人民同样富有启发意义,因而,常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志向自励的鲁迅在作《摩罗诗力说》时就注意到了“对于自己的人民” 像“对于俄国一样重要”的果戈理及其作品。1.2 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首先在题目上即是同名,而体裁上均采用日记形式。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共有9则,基本上都有清晰的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13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还有一篇“前记”式的文字。两者相比的独特之处在于,鲁迅的“前记”式文字与小说的正文相比,更深刻地对比出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艰难和反“吃人”礼教的任重道远。另一方面,从题材的获得来看,前者也受到后者的启发。特别是在表现技巧上极为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狂人,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就其本质而言,他们非但不是狂人,反而正是不同程度上的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典型;其次,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借狗喻人的手法。出现在两篇小说里的狗,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狗,而是人格化了的狗,亦即影射封建统治者所豢养的奴才;最后,在两篇小说的结尾,都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给人深刻的反思。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尽管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构思和表现方法上,有这样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罢了,就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内涵等方面而言,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物形象内涵;第二,作者批判的深度;第三,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第四,作品的文学语言风格。

2.1 人物形象内涵的不同

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各自代表着不同的艺术典型——小人物与先觉者。

果戈理笔下的狂人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的典型,是一个小小的九品文官,因为官职卑微而没有权利爱其上司的女儿,所以忧郁致狂,他的狂,缘自官场上的大人物对他的轻蔑。他们认为他根本就没有资格与高贵的小姐恋爱,癞蛤蟆居然想吃天鹅肉!狂人当然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便对那个以官衔、权势和金钱为转移的黑暗社会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迸发出不平之鸣:“我想知道我为什么是个九等文官?为什么恰巧非是个九等文官不可?”他愤怒地控诉说:“这一大批人,他们做官的父亲们,这一大批吹牛拍马、趋炎附势的人,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其实他们要的就是地租,地租!为了钱,他们甘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心出卖父亲、母亲、上帝,这些爱慕虚荣的家伙,出卖基督的人。”[3]可是,他只是一个沙皇制度的揭露者,却毫无推翻沙皇社会的意思。而且,作为主人公的狂人,其理想却是当上西班牙皇帝,是一个失败了的个人主义英雄。他的理想遭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极端蔑视和无情践踏,以至最后落得了极为悲惨的下场。从日记中可以看出, 伊凡诺维奇开始也是一个正常的人, 他和他所讨厌的那些官僚一样, 讨好上司, 因为他也懂得这是在官场生存的法则。他苟且地生活,为了保住他自认为尊贵的官位。每天受到上司的欺辱, 甚至连仆人都看不起他, 这样的生活让他痛苦而压抑, 但即使是这样他也忍受下来了。对于升官、对于爱情, 他还保留着一丝希望。最后当他发现他所尊敬的部长不过也是一个虚伪的官僚, 他所爱慕的小姐也是如此势利而虚荣, 毫无希望的现实生活让他绝望,所以导致了他的疯狂,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 他的症状可以称之为“妄想症”。作者用这个小官吏的眼睛展示了俄国官僚的腐朽、虚伪、丑恶的生活, 痛苦地描写了小人物的悲哀。如果说, 伊凡诺维奇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和他所属的那个所谓的贵族阶级已经走向腐朽、堕落, 那他拼命想挤入这样的生活而不得后的疯狂,就是一种真正的病理上的疯狂。所以, 伊凡诺维奇不过是一个乞乞可怜的小人物, 他对于不公正的专制制度虽然憎恨, 对于虚伪的上司虽然厌恶, 但他绝没有大胆揭露这种不公正的命运的勇气。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然也被诬蔑为疯子,其实是一位反封建的战士,是一位“五四”运动前夜黑暗大牢里率先觉醒的叛逆者形象。这里的所谓“狂”,是别有含义的。在“五四”时期和革命战争年代,“狂涛”、“狂飘”,象征革命的大风暴。“狂”,当然就是象征革命。例如,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国际

[4]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离经叛道之人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鲁迅笔下的狂人,是被封建制度迫害而发狂,是“官逼民反”。他向封建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对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作了全盘的否定和彻底地批判。狂人毫无遮掩地揭露说:“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5]用“吃人”两个字来概括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这是何等尖锐有力!何等深刻彻底!鲁迅的狂人具有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直言无忌,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魄,对封建礼教来了一次大扫荡,对封建统治者的反动嘴脸进行了尽情的揭露。揭露他们伪善,耍两面派,“话中全是毒,笑里全是刀”。[6]他们“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装满着吃人的意思”,[6]他们“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以便“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6]一旦吃人的阴谋败露,他们就以“从来如此”诡辩,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狂人当即反驳:“从来如此,就对吗?[6] 这个强烈质问,力重千钧,给荒谬绝伦的封建旧传统以致命地一击!鲁迅的狂人不仅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且是未来社会的预言家。他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个新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社会理想,为中国和人类的前途发出了热烈的呼吁和期待,像轰雷掣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意味着作品主人公所憧憬的未来社会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彻底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种崭新社会。正像鲁迅在《故乡》中所向往的“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是一道火光,照亮了人们理想的前程!这种新的社会理想的提出,是革命彻底性的一个标尺,是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新时代才可能有的。尽管当时还有点朦胧,却是中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跨越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信号。2.2 作者批判的深度不同

两位作家对各自作品的批判,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

果戈理和鲁迅都是具有深邃洞察力的思想家, 他们都认识到了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劣根性。批判国民性, 成为他们小说中重要的主题, 两篇《狂人日记》中都涉及到这一主题, 但他们却显示了两种不同的批判角度。暴露沙俄社会地位和金钱至上的腐朽制度, 使果戈理的小说展示了社会批判的深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的深刻剖析和批判, 使鲁迅的这篇小说显示了文化批判的力量。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取材于真实的事实, 作者利用这些素材赋予了小说深刻而严肃的社会意义。果戈理在小说中这样说道:“这一大批人, 他们做官的父亲们, 这一大批吹牛拍马, 趋炎附势的人, 老说自己是爱国分子: 其实他们要的是地租、地租!”这段狂人疯狂之后的内心独白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与丑恶的人性都是源于不合理的封建农奴制度。俄国批评家库利科夫斯基曾说:“最丰富、最具天赋的民族心理在缺乏健康的社会舆论的条件下,在农奴制这样有害制度统治之下, 在生活空虚和庸俗以及‘可怕的缺乏光明的情况下’, 也会变坏, 变得一文不值。果戈理感觉到了这一点, 以自己的方式理解[7]了这一点。”对于俄国社会现实的揭露, 果戈理比同时期的人表现得更深切, 他并不直接地宣泄这种愤慨, 在他的小说中你有时会感到可笑, 但通常是“含泪的笑”。在《狂人日记》中, 作者虚构了狂人与狗通信的荒唐情节, 通过狗的眼睛来指责这个社会的不公:“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被将军和侍从官霸占去了,有时找到了一点点可怜的值钱的东西, 满以为唾手可得, 但立刻又为将军、侍从官们抢走。”狂人这种不可节制的狂妄言行, 淋漓尽致地抨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对于果戈理的这种批判艺术, 赫尔岑也十分赞赏:“在他之前, 从来没有人给读者上过这么全面的关于俄国官吏的病理解剖课。他

[8]嘴角挂着微笑, 无情地探索着肮脏凶狠的官吏内心最隐蔽的角落。”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更注重从文化层面去剖析中国人的国民性。小说中, 与狂人相对的是一大批庸众, 如哥哥、赵贵翁、陈

五、母亲等, 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道德养成了他们麻木、冷漠、自大的病态人格。狂人从四千年的历史中看到“吃人”二字, 正是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本质。同时, 狂人也清醒地意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识到,这些吃人的人, 都是他的亲人邻里, 而他自己又未必没有在无意中吃过几片妹子的肉, 又何尝不是混在这四千年来狂人超前的时代意识, 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自己已经不能逃开吃人的命运, 所以他要 “救救孩子”, 而后面那一串“问号”饱含了狂人的希望, 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恐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设计了两套话语系统, 一套是小说前用文言写成的序言, 一套是用狂人用白话写成的日记。在常人看来, 狂人的日记不过是他疯颠后的胡言乱语, 但实际上, 白话代表的是进步的思想和少数人的真理, 而文言的序言中提到狂人最后终于治愈, 到别地候补去了。文言象征的是中国人传统的理想和被统治阶级改造过的儒家文化, 在庸众的盲目维护下, 这种传统就像一座“铁屋子”, 让民众沉睡, 让一切新的思想窒息。所以狂人终究敌不过这几千年的强大力量, 回到他所反抗的“铁屋子”里去了。这正印证了后来鲁迅在《两地书》中的一段话:“这一类人物的命运, 在现在—— 也许虽在将来—— 是要救群众, 而反被群众所迫害, 终于

[9]成了单身, 愤激之余, 一转而仇视一切, 无论对谁都开枪, 自己也归于毁灭。”这实际上是对于 “先觉者”命运的概括, 或是被毁灭, 或是回到历史的旧纸堆, 庸众是永远的胜利者。

2.3 作家各自的思想境界不同

果戈理、鲁迅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也有很大的差异——改良者与革命家。同时,从小说的结尾处“救救孩子”来看,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在可怜哀鸣;一个在战斗呐喊。

尽管在两部《狂人日记》中, 都可以读出暴露和批判的锋芒, 但从两个狂人代表的不同涵义中, 我们触及到两个伟大作家灵魂深处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不同选择。果戈理作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他的创作曾使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世界性的声誉。但是, 果戈理资产阶级贵族的身份使他始终无法超越阶级的局限, 对于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批判, 他始终是以一个改良家的姿态去审视而永远不是一个革命者。而鲁迅对于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就持一种彻底批判的态度,《狂人日记》就是一篇讨伐封建礼教的战斗檄文。所以, 我们将果戈理称之为改良者, 而将鲁迅称之为革命家。这里的“革命”与意识形态无关, 它是在鲁迅的文学创作和人生过程中始终显示的一种破坏与怀疑的品质。在《狂人日记》中, 我们就能感受到改良家与革命家的不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描写了伊凡诺维奇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 找不到生存的空间, 爱的权力也被剥夺, 最后终于在无止境的折磨中疯狂了。虽然对于小人物的悲剧表现得深切, 对于黑暗社会的批判也很有力度, 但果戈理仍然在悲剧中穿插着喜剧的因素, 始终“有天才的笑在飞翔”。而且作品中塑造的这个狂人, 虽然看到了造成他不公平命运的根源, 但却并不愿打破这种制度, 他理想的改革方式是自己能成为更大的权力者—— 西班牙国王, 来惩治那些曾经看不起他, 侮辱过他的人, 他虽然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 但他渴求的解救只是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希望建立一个更公正的官吏制度。文中最后一段说:“知不知道在阿尔及利亚知事的鼻子下面长着一个瘤? ”在这里, 作者的寓意就是要揭除俄国官吏体制中不合理的制度。在他晚年的《与友人书简选》中更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改革俄国吏制制度的理想, 他希望加强官吏们的心灵改造和道德修养, 健全俄国的吏制制度, 使俄国沿着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的道路前进。然而, 在鲁迅的作品中, 虽然偶尔夹杂着幽默的讽刺, 但这些幽默却难以让我们发笑, 反而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感。更重要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 悲剧不是针对某个故事或是某个人的, 他的悲剧是无处不在的悲凉、漂泊、荒芜与孤独, 他的文字是用痛苦的心灵铸成的。”[10]《狂人日记》中, 狂人以个人的力量对抗的是整个中国四千年的传统文化, 对抗的是仍在沉睡的大多数国民, 所以任他怎样的呐喊, 但内心的恐惧和孤独感还是深深地笼罩着他, 终于这个“精神界的战士”也被训诫成为庸众。这个作品的批判力量就在于此, 传统的强大力量扼杀了一切的新生, 狂人最终的妥协使人感到反抗的必要。所以, 鲁迅终其一生都是在呼唤具有破坏力的斗士, 在他早期的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极力推崇“不为顺世和乐之音”、“争天抗俗”的摩罗诗人, 而狂人就是这些摩罗诗人的直接后代。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自己说:“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所以, 他的文笔一直被认为是尖酸、刻薄的, 而这也正显示了一个革命家的品质。严家炎先生对这篇小说的战斗性作了很好的总结:“所谓家族制度, 也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就是说, 这篇小说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礼教, 而且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制度的根基。所谓‘吃人’, 这里既包括封建社会中真吃人肉的野蛮现象, 更泛指反动统治阶级利用他们的整个上层建筑来麻醉、残害被压迫者的无数惨痛事实。”[11]一个旨在改良, 一个旨在破坏, 这就是改良者与革命家的不同。2.4 文学语言的风格特色不同

正因为主题命意不同,作者的思想高度不同,两篇《狂人日记》在文学语言风格上也存在差别。2.4.1写实与象征

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虽然穿插了狗用人的语言谈话、用人的文字写信、议论人的问题等这些怪诞的情节,但是就整篇作品来看,它具体描绘出九等文官波普里希钦由精神失常到成为一个疯子的过程以及他发疯的客观原因。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的某些格式时,并不停留于运用果戈理单纯写实的手法。鲁迅的《狂人日记》表面看来是现实主义的, 写狂人的心理特征似乎就像医生们看到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狂人形象只是一个象征, 正如上文所说那样。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运用象征手法和双关语。这篇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封建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因此小说举了大量的“吃人” 事例:狼子村的“大恶人” 被吃, 易牙杀子给桀吃, 妹子被大哥吃等等, 用吃人来象征几千年封建制度的残酷和罪恶。吃人的世界使狂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人“感到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 就大起来, 堆在我身上。” 这是鲁迅对阴沉沉的黑暗社会的象征性描绘。小说在环境的创造之中可说是贯串了象征手法。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有非常具体的生活环境的, 即沙俄政府机关的办公室。鲁迅的《狂人日记》却没有提供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 只提供了一个用夜、月光、狗吠等渲染而成的沉寂、阴冷、恐怖的虚境。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一个概括抽象的带有浓重象征意味的社会背景, 即封建社会和封建家庭的背景。全文共13则日记, 从表面看都是错杂无伦次的狂言疯语, 但透过象征手法和语言的双关意义, 就可以看到一个先觉者、反封建战士的精神风貌。比如“日记”第一则, 从表而看似乎语言混乱, 没有什么意义。但把“月光” 看作是光明的象征;“狗”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从“发昏”到“ 精神分外爽快” 看作是从不觉悟到觉悟;“ 三十年” 只是虚数, 那么这一则的寓意就可理解为:今天我觉悟了, 终于看到了光明, 很是高兴。这才知道过去的许多年是糊里糊涂过去的。但对黑暗势力, 还必须十分警惕。那些走狗的眼睛, 不是还在注视着我吗?我警惕得有理。又比如第6则的寓意就是指封建统治者的凶残、怯弱和狡猾。愈到后面几则, 寓意愈清楚。小说在细节描写中也采用象征手法:街上打孩子的那个女人, 狂人的大哥等, 被象征为封建流毒的受害者和帮凶;把古旧先生的陈年流水簿踹了一脚, 象征对封建传统礼教的反抗。双关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 如狂人所说的“ 吃人” , 从表面上看, 说的是吃人的肉体, 实际上是揭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对人的精神毒害和扼杀。又如“ 他话中全是毒, 笑中全是刀” , 表面上看,好像是指街上的女人和狼子村那一群吃人的人,实际上也是含义双关, 指的是四千年来的反动统治阶级。鲁迅所用的创作方法是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浪漫主义, 然而从本质上看,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从历史到现实, 都是中国的; 狂人及其周围人物的心态, 也是中国人的心态;作品使用的语言是接近当时中国人口语的自话文。所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民族化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新形式。茅盾在《呐喊》出版以后不久就指出“ 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 挺峭的文调, 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 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 便构成了

[12]异样的风格, 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段话很好地概括了鲁迅《狂人日记》的独特风格。2.4.2讽刺艺术

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史册上,果戈理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这位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不仅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且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成就为俄罗斯文学开辟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果戈理时期。谈及果戈理的艺术成就,人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那卓越的讽刺艺术。这种具有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段,正是在果戈理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也正是天才的讽刺艺术才使果戈理成为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史册上,鲁迅也是一位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家。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以其强烈的叛逆精神、丰硕的文学创作、丰厚的文学译作和见地深刻的文学批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的旗帜。在鲁迅的艺术成就中,讽刺艺术表现得十分鲜明。在他充满批判精神的小说中,在他言辞犀利的文学批评中,在他“痛打落水狗”般的杂文中,讽刺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又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

果戈理的讽刺是幽默的讽刺,是含泪的讽刺。对此,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指出,“他的全部中篇小说都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开始可笑,后来悲伤!”“果戈理的这种独创性,表现在那总是被深刻的悲哀之感压倒的喜剧性的兴奋里面,”[13]使人笑中含泪。果戈理的讽刺风格对鲁迅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回忆青年时代所接受的外国作家的影响时,鲁迅深情地说: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评论家在论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时指出:在这篇小说中,果戈理的笑声急剧地转化为眼泪。开头它是一个很可笑的故事,而结尾时却是一位无名的母亲在哭自己的儿子。他大声呼唤着要回到母亲的身边,并且听到“雾霭中的琴弦”的声音。当读者走进《狂人日记》的故事时,除了“可笑”之外,并没有感觉到弦外之音。波普里希钦的傻里傻气,对周围一切的荒唐感受,对司长女儿的单相思,以及听得懂狗的语言、看得懂狗的信件的“特异功能”,会不时地引来读者的笑声。这是幽默的笑、嘲讽的笑。然而,当波普里希钦得知司长的女儿要嫁人,天下的好处都要被上等人抢走而发怒发疯时,人们的心头就不免一颤。“为什么我是个九等文官?”不仅在折磨着波普里希钦,也在敲击着读者的心弦。最后,当波普里希钦被关进精神病院还以为去了西班牙,被残忍地折磨还以为是西班牙的风俗时,人们的心就在发抖。当痛苦不堪的波普里希钦发出:“妈妈,把可怜的孤儿搂在你的怀里吧!妈妈!可怜,可怜你的患病孩子吧!”的呼喊时,眼泪会不由自主地从读者的双眸中流出。这“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将这个小人物的悲剧推向了高峰。个人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鲁迅在谈到自己所受果戈理等影响的同时还明确指出“ 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此言是中肯的。它既从主题、内容和思想上阐明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之作的“ 同中之异”,又实在地道出了两个作品所取得的不同的思想成就,无怪当鲁迅的《狂人日记》出现时,尽管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已为一些读者所熟知,但因鲁迅之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竟“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他“创作的艺术感染力” 是“真诚有效” 的。他的作品使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读者受到了真切的美的感染,并产生了独立的艺术效果,具有艺术的独创性。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独创性的作家并不一定就是某个空白点上的标新立异者。那些能将借鉴别人的东西揉进新的意境,在造就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人,同样可称为独创者,鲁迅与果戈理各自的成就即说明此理。这恰如林志浩评《狂人日记》:“虽然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得到启示,但却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具有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因而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批判也更犀利。”[14]这里所说的“中国的现实土壤”,“独特的生活感受”,即指作品中所揉进的那些新的意境。如果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这意境中包含有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有他从医学角度对“ 迫害狂” 病患者姨表兄——阮久荪的观察和研究。更须指出的是,有他耳闻目睹一些革命者如章太炎、谭嗣同、孙中山被说成是疯子的事实根据。因而,鲁迅在构思写作这篇小说,塑造属于他自己的狂人形象的时候,必然结合自己的独特研究,将其着眼点首先放在他所表现的题材、主题、内容和思想上,惟其如此,他才会造就出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品。事实表明,鲁迅是获得了成功的。他所作的《狂人日记》的主题、内容和思想完全是独创的。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就曾确切指出“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上出现的时候,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综合上面主题思想、内容深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两篇《狂人日记》的创作特征,我们大体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第一、两篇小说同样具有新颖独创的民族形式;第二、描写了各自时代的生活内容;第三、塑造了互相不可替代的“ 这一个” 狂人。而单从鲁迅的《狂人日记》来考察,则又具有以下特色:一是他的作品有根、有民族内容;二是他的笔锋犀利,文字深刻;三是他描写简洁,语言冷隽,峭拔有力;四是他能改造旧形式,形成新颖独创的体裁。正如他一贯倡导的“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从一定的史学观念上认识,《狂人日记》的发表,使鲁迅成为我国现代新文艺的第一个小说家。也是他在文学上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结语

总之,鲁迅和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是截然不同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所表现的主题是沙俄社会以地位和金钱为转移的腐朽和丑恶,它只是简单地暴露当时沙俄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以人道的心态可怜地位低下的弱小者。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其本意是在启蒙立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句名言是:“我们大家都从《外套》中走来”, 这句话道出了果戈理对于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而作为时代“先觉者”的鲁迅从果戈理那里借鉴来的不单是他的艺术风格, 还有对其沉重的历史使命感的认知和认同。正是这种先觉的时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代意识, 使鲁迅走得更远, 他暴露社会的黑暗, 而且通过对个体生命的冷静审视完成了对群体生命状态的普遍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说, 果戈理更像是一个正直而忧心忡忡的改良家, 企图通过自己的控诉来改造现有的制度;鲁迅则更像是一个呐喊的斗士, 要用自己的声音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 来砸碎这令人窒息的牢笼。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曾在《给瑞士女作家马德兰·桑契的信》中写了这么一段精辟的话“ 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东西,好的流传后世,不好的自行消亡。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两篇《狂人日记》自产生以来,或一百多年,或八十多年,显然他们都没有自行消亡,而是作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流传了下来,并且还将流传下去。它们属于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而细致地考察他们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从中“得到益处”,进而“推陈出新”,这是符合文学继承、革新的发展规律的。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鲁迅.摩罗诗力说[A].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63 [2]鲁迅论文艺·致魏猛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04 [3]郑克鲁.外国文学作品选(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27 [4]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 56 [5]钱谷融.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 [6]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4,427,428 [7]奥夫夏尼科·库利科夫斯基.“心灵的事业”-果戈理-道德家和神秘主义者[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68 [8]赫尔岑.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A].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07 [9]鲁迅.两地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48 [10]李春林.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78 [11]严家炎.《狂人日记》的思想和艺术[A].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5 [12]茅盾.《读<呐喊>》,见《时事新报·文学》第91期,1923年10月8日:第3版 [13]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83,193 [14]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63 [15]杨欣.《革命者的呐喊与改良家的控诉》[J].重庆社会科学.2007,(7):1-4 [16]王福和.《果戈理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影响和被影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 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后 记

1834年,俄国作家果戈理创作了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作家鲁迅也创作了同名小说《狂人日记》。由于果戈理的作品发表在前,鲁迅的作品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争议就从未终止过。我的这篇论文主要是从人物形象内涵、作者批判的深度、作家的思想境界以及文学语言的风格等方面为切入点,来分析比较两部作品内在主题的不同,从而廓清它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在广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

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是类同还是发展,是模仿还是借鉴基础上的创新,这些都已不重要。正如文中结语一句话所说:“ 一部作品发表以后就成为社会的东西,好的流传后世,不好的自行消亡。不论来自东方或西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我的论述还比较粗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指正。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指导老师苏黎明的耐心且热情地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是为后记。

游亚琴 2009年5月10日

第三篇:4309+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12年秋期成人教育(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指导

2012年12月修订

2.五四时期小说创作概况。《新潮》作家群小说创作概况。叶圣陶等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的创作特点。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小说特点。

专题二 五四新诗 一、一般掌握

1.郭沫若诗歌的创作特点。郭沫若诗歌出现的意义。徐志摩、闻一多和新月诗派的创作特点。李金发和早期象征诗派的创作特点。五四新诗的发展与变化。

2.胡适的《尝试集》及初期白话诗创作概况。冰心小诗和文学研究会诗人的创作特点。湖畔诗人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

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 一、一般掌握

1.鲁迅散文的创作特点。鲁迅早期杂文的主要风格和成就。周作人散文的创作特点。周作人散文的主要风格和特点。鲁迅和周作人散文的不同特点。鲁迅、周作人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新青年》作家群的散文创作特点及五四时期的散文创作概况。冰心、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特点。林语堂、梁实秋的散文特点。何其芳的散文特点。二三十年代散文家的不同特色与类型。

专题四 现代话剧

一、重点掌握

1.曹禺话剧的创作特点。《雷雨》的诞生及其意义。曹禺话剧的发展与变化。曹禺话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二、一般掌握

2.春柳社与中国话剧的诞生。话剧从“文明戏”到“爱美剧”的变化。欧阳予倩的话剧创作特点。田汉的话剧创作特点。丁西林的话剧创作特点。洪深的话剧创作特点。李健吾的话剧创作特点。夏衍的话剧创作特点。郭沫若与四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特点。

专题五 三十年代小说的三大流派

一、重点掌握

1.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茅盾小说对于左翼小说的意义。沈从文小说的创作特点。穆时英小说的创作特点。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都市题材的不同特点。二、一般掌握

2.左翼小说的出现和创作概况。左翼小说的发展与变化。蒋光慈、柔石、丁玲等初期左翼作家的小说创作特点。张天翼、沙汀、艾芜、吴组缃、叶紫的小说创作特点。“京海之争”与京派的形成过程以及文化背景。京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海派的主要作家和文学贡献。30年代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审美倾向和三足鼎立局面。

专题六 三四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一、一般掌握

1.茅盾小说从《蚀》、《虹》到《子夜》的发展与变化。老舍小说从《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发展与变化。巴金小说从《灭亡》、《家》到《寒夜》的发展与变化。茅盾、老舍、巴金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三四十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茅盾小说的创作特点。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巴金小说的创作特点。李劼人小说和《死水微澜》的创作特点。路翎小说和《财主底的儿女们》的创作特点。钱锺书小说和《围城》的创作特点。沙汀小说和《淘金记》的创作特点。

专题七 现代女作家的小说 一、一般掌握

1.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萧红小说创作的特点。丁玲、萧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概况。冰心、凌叔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小说创作的特点。苏青、梅娘小说创作的特点。

专题八 通俗文学 一、一般掌握

1.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特点。

2.晚清时期现代都市社会与文学报刊的兴起与现代通俗文学生成的关系。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性质、分期和主要成就。

专题九 三四十年代的诗歌

一、重点掌握

1.戴望舒诗歌的创作特点。艾青诗歌的创作特点。穆旦诗歌的创作特点。艾青诗歌从《大堰河》、《北方》到《黎明的通知》的发展与变化。艾青诗歌对七月诗派的影响。艾青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中国新诗30年代后的发展与变化。臧克家诗歌的创作特点。卞之琳诗歌的创作特点。冯至诗歌的创作特点。七月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出现与创作趋向。九叶诗派的形成与创作特点。

专题十 解放区文学 一、一般掌握

1.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点。孙犁小说的创作特点。赵树理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解放区文学的创作概况和特点。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于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

学的影响。解放区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特点。解放区秧歌剧和《白毛女》创作以及戏剧改革的特点。解放区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

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30年代”并不是指历史学意义上的1930年至1939年,而是特指中国现代文学的“ 37.施蛰存的 A.青年杂志社 B.新潮社 C.文学研究会 D.创造社 4.诗界 1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18.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 A.《春明外史》 B.《五子登科》 C.《金粉世家》 D.《啼笑因缘》 30.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A.田间 B.胡风 C.艾青 D.阿垅

3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

A.《隔膜》 B.《潘先生在难中》 C.《火灾》 D.《倪焕之》

3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 C.郭沫若 D.艾青

42.在普罗诗歌方面,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的重要诗人是()。A.柔石 B.丁玲 C.殷夫 D.艾青

43.“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出自()。A.《难民》 B.《老马》 C.《炭鬼》 D.《三代》

44.《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夜歌》 C.《李有才板话》 D.《三里湾》

三、多项选择题

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

A.《官场现形记》 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老残游记》 D.《新中国未来记》

2.《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等。A.郁达夫 B.俞平伯 C.杨振声 D.叶绍钧

3.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等。A.彭家煌 B.许杰 C.蹇先艾 D.茅盾

4.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年轻女性的心理写起,主要有()等。A.《木马》 B.《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C.《新生》 D.《梅岭之春》 5.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创造社小说家群 B.《新潮》小说家群 C.乡土文学作家群 D.《新青年》作家群 6.小诗是五四初期最为风行的诗体,其代名词主要有()等。A.冰心体 B.繁星体 C.飞鸟体 D.春水体

7.冯至)A.《桃园》 B.《竹林的故事》 C.《社火》 D.《浣衣母》

15.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出现了一批象征派诗人,主要有后期创造社的()等。A.戴望舒 B.王独清 C.穆木天 D.冯乃超

16.《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是孕育现代白话杂文的摇篮,其作者除鲁迅外,还有()等。A.陈独秀 B.李大钊 C.钱玄同 D.刘半农 17.周作人著名的“三礼赞”是指()。

A.《娼女礼赞》 B.《鸦片礼赞》 C.《哑吧礼赞》 D.《麻醉礼赞》 18.30年代以后,洪深最重要的话剧创作是《农村三部曲》,即()。A.《赵阎王》 B.《五奎桥》 C.《香稻米》 D.《青龙潭》 19.“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等。A.张资平B.刘呐鸥 C.施蛰存 D.穆时英

20.40年代长篇小说在讽刺和通俗化方面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等。A.茅盾 B.钱钟书 C.路翎 D.赵树理

21.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主要有爱姑、七斤一家和()等。A.阿Q B.孔乙己 C.闰土 D.祥林嫂 22.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等。

A.应修人 B.汪静之 C.冯雪峰 D.潘漠华 23.阿英的“南明史剧系列”主要有()等。

A.《碧血花》 B.《海国英雄》 C.《杨娥传》 D.《棠棣之花》 24.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胡也频和()。A.柔石 B.冯铿 C.丁玲 D.殷夫

25.几乎每部作品集都得到周作人赞赏的作家主要有()等。A.废名 B.俞平伯 C.冯至 D.沈从文

四、简答题

1.1921年成为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年头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闻一多在《诗镌》 6.田汉早期的剧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7.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是如何把自己一分为二,用“我”的目光审视另一个自我的?

8.《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 两个形象的异同。

9.赵树理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技巧、表现手法进行了扬弃和改造,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10.采取锁闭式结构的《雷雨》,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努力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中强化人物性格心理,但也“太像戏了”(曹禺语),人工痕迹较浓。这种情况后来的《日出》和《北京人》的创作中有哪些改变?

11.在三、四十年代中国剧坛上,夏衍是一位具有朴素、洗练、深沉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剧作家。请简要说明夏衍剧作的契诃夫意味。

12.请简要说明什么是“文明戏”和“爱美剧”? 13.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有哪些独创性和开创性? 14.叶紫与30年代其他农村题材作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15.“海派文学”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宽泛的概念。请简要说明“海派”与“海派文学”这两个概念。

五、分析题(该题按小论文要求,答案不得少于1000字。在答题时应做到论述清晰明确,举例具体恰当,文字优美流畅,逻辑清楚明了,不能完全照抄教材中的观点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2.《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3.《沉沦》叙述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在忧郁苦闷中的堕落和自戕。“他”热爱自然,热爱诗歌,经常手捧一部诗集在原野上徜徉;“他”向往爱情,公开宣称知识和名誉都不要,只要真心的异性的爱。但是,心灵的稚拙(看到穿红裙的女学生,同行的日本同学就上前调笑,“他”却怯懦紧张得说不出话来),身体的病弱(“他”自认有忧郁症,又因为手淫过度而自感倍加衰弱),内心的孤独(“他”无法协调与周围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的关系),兄弟的反目(“他”与在北京的兄长的决裂),青春期的性苦闷,以及弱国子民在日本帝国遭受的冷眼歧视,使得“他”情绪低落,日渐颓唐。作品中以前所未有的坦诚和大胆,描写了“他”在欲望冲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自慰,偷窥房东家的女儿沐浴,直到步入日本的妓院寻欢;但是,每一次的“犯罪”,都激起“他”更为沉重的忏悔,让“他”的忧郁症更为加重,自以为身体每况愈下,忧心忡忡。直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蹈海自杀。这样的作品,让守旧者视其为“诲淫”,“放荡”,却得到了很多青年的热读和追随。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4.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体现了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独特认识,是茅盾写得最率真自然的小说,也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虹》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三人行》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如果说《蚀》、《虹》和《三人行》等都具有初期左翼创作浪漫谛克的某些特点,那么,1933年前夕完成的《林家铺子》、《春蚕》和《子夜》等却表现出鲜明而冷峻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林家铺子》描述了“一二八”战争前后上海附近小市镇上林家的小百货店从兴隆到倒闭的全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代表,是茅盾 关注的热点之一,虽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但也各有特点: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小说偏重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小说较多地看到了现代文明背后的道德沦丧和人的自私贪婪,偏重于暴露知识分子精神上的庸俗卑劣;而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则偏重于感觉的印象和人性的迷茫。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左翼小说与京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表现和贡献。8.40年代的艾青,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并获得了独立的创造品格,把历史使命感和艺术创新精神、诗歌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诗歌独特的包容特征,这种包容体现了4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所能达致的丰富性。艾青正是以这样大气的品格,成为众多青年诗人学习的榜样,鼓励、启发、引导他们朝着诗歌的历史深度和诗歌的美学深度持续掘进,从而在事实上开创了一个“艾青的时代”。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9.《故事新编》中的《补天》、《理水》、《非攻》,把炼石补天的女娲、治理水患的大禹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墨子,能够直面灾难、进而以实干态度和奉献精神克服灾难的伟大精神,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对那在大的灾难来临之际,只知逃避远遁,标榜洁身自好而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则在《采薇》中予以辛辣的嘲讽。《铸剑》表达了嫉恶如仇、反抗权势,不惜与之同归于尽的愤怒之情。《起死》则戏谑了齐生死泯是非的庄子。《奔月》描写的是射落九日、也射杀封豕长蛇的羿的故事,不过,故事开始时,羿最辉煌的时期已经过去,他仍然壮心未已,可是世间已经没有值得他一展神力的野兽,连野鸡野兔都被他灭尽了。妻子嫦娥因为每天只能吃乌鸦肉的炸酱面抱怨不休,常来他这里偷师学艺的逢蒙在半路上暗算他,那些受到他的恩惠的百姓也被逢蒙所蛊惑,将他的功绩都记在了逢蒙头上。请问,在鲁迅的小说中,《故事新编》具有什么特殊的地位?

10.人们通常将欧阳予倩、田汉和洪深称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三大奠基人。欧阳予倩毕生致力于新兴话剧运动的倡导和表演,被称作是“春柳社的台柱,民众剧社的主干,戏剧协社的灵魂,南国社的导师”,为中国话剧的奠基和推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田汉先后创办南国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电影剧社、南国社等社团,主编《南国半月刊》、《醒狮周报•南国特刊》、《南国月刊》等杂志,形成中国戏剧史上著名的“南国戏剧运动”,为打开话剧演出的局面起了很大作用,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一代盟主。田汉的诗人气质,也使他的剧作染有浓郁的抒情性。洪深曾赴美留学,师从著名戏剧家贝克教授学习戏剧编撰,获得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从事教学和戏剧创作,加入戏剧协社,参与领导南国社。洪深的话剧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使命意识,他十分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体现了他戏剧为人生的创作理念,从而创作风格既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同时也具有浓厚的理性色彩。从整体上考虑,你是如何看待这三位“中国现代话剧的三大奠基者”对中国话剧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的?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总结

小说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写作背景:思想准备,“知者甚少”;专业知识储备,“医学知识”;生活累积,照顾过精神病人阮久荪;文学修养 文本分析:(13则日记)1.狂人察觉周围的人吃人(1-3)社会

2.狂人进而发现亲人吃人(4-10)家庭

3.狂人联想到妹子被吃掉,意识到“我”也吃人(11-12)自身

4.狂人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13)孩子

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批判封建的社会《也可是,制度,思想,文化》

两套文本运用:文言序文,白话正文(13则)

文言序文的作用:

1、说明小说形成及篇名的由来

2、交代写作目的“供医家研究”——(深层)有志之士去研究封建礼教制度的危害

3、交代狂人的病症“迫害症”

4、省略介绍,直入正题

狂人形象:1.狂人有种疯子的病状:变态心理,逻辑混乱,虚幻的幻觉

2.狂人具有先知先觉得一面,站在时代前列反对封建礼数,封建制度,是启蒙者。主题形象表现深切

格式特别:艺术手法1.结构新——日记体2.语言新——白话文3.人物新——疯子4.手法新——总体象征兼写实

《阿Q正传》创作动机1.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弱点2.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其妥协性,不彻底性 艺术特色:1.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化,“取种种人,合成一个”2.悲喜剧交触3.白描手法4.杂文式笔法

序幕1 交代阿Q的身世处境及写作缘由

开端2-3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发展4-6着重描写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高潮7-8 写辛亥革命波及未庄,阿Q向往革命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

结局9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惨遭杀害

阿Q形象: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形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危害:麻木心理,泯灭斗志,造成奴性

精神胜利法:特征,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再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胜利。实现方法:想象,转移,自虐,革命实质:逃避现实,自欺欺人,自我麻痹

《伤逝》

主题:反思个人奋斗“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点睛之笔。反思爱情自由,“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爱情悲剧的原因1.社会的沉滞腐朽2.自身的性格弱点3.经济的困顿

创作背景:1926年收入《彷徨》易人生《玩偶之家》,1932年演讲“娜拉走后怎样”

艺术特色1.强烈深沉的抒情笔调:采用手记,“我”知识分子,抒情主人公,倒叙2.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蒙太奇式的片段组成15个,以子君涓生爱情的产生发展结局为线索展开

《沉沦》

郁达夫1895-1945,浙江富阳人,原名郁文。《沉沦》1921年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部小说集。

创作背景: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17岁留日2.五四时代的特征3.日本私小说影响

形象分析:“他”一个患忧郁症的中国留日青年,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主题:1.个性意识,个性解放2.民族意识,民族觉醒

艺术特色:1.自叙传色彩2,感伤的情调3.散文化的结构4.自然景物描写优美4.对性心理大胆的直露描写

《超人》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诗歌集《繁星》《春水》散文《寄小读者》小说《两个家庭》处女作,首次用冰心笔名。

问题小说,爱的哲学成名作《斯人独憔悴》,表作《超人》

何彬,20年代的旧中国腐败政治下一个颓废悲观孤独的知识青年

作者目的:用爱援救颓废青年

矛盾与《超人》1.1921年用“冬芬”为笔名,为本文附注,发表于《小说月报》2.1935年《中国青年文学大家 小说集

导言》

艺术特色:1.以何彬思想转化为线索,集中描写内心冲突2.构思独特(两封信)3.文笔清新隽永对“梦境”描绘

《海滨故人》庐隐1898-1934福建闽侯人,“隐去庐山目”,“我”(自叙传),“情”(描写女性爱情婚姻),“愁”(人物命运多桀,感伤意境塑造)

《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匀。最早童话集《稻草人》

潘先生形象:一个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灰色人物,精明

特色:1,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2.语言纯净,炼准确严谨3.用富于特征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4.冷静,客观的写实

作用:1,与开头逃难形成对比2,更有利于凸显潘先生内心世界(即有小人物的无奈,更显示出他苟安麻木的灵魂 《拜堂》台静农安徽霍邱人,字伯简

艺术特色:1,以场景展示为主的结构方式“请牵亲”“拜堂”2,活泼的乡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息3,字句短促,动作性强,常用叠字修饰4,文笔精炼,以对话为主5,悲剧气氛营造

《竹林的故事》废名,原名冯文炳。

三姑娘,“水做的肉,鱼做的骨”1,衣着体态2,性格:质朴,勤劳能干,俏皮,善良,孝顺

艺术特色:1,散文化结构,随水起承转合2,意境超尘脱俗3,语言清新自然4,通过回忆,以童年视角叙述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长篇小说《太阳照在伤甘河上》毛泽东曾写《临江仙》给她。

主线:莎菲和凌吉士的爱情。

副线:莎菲和苇第之间的爱情。

莎菲的形象:五四时期狂放倨傲的女知识青年,“心灵上负载着创伤女性的叛逆绝叫者”—矛盾对她的评价。莎菲不满足生活中的爱情:1.凌吉士的爱情,卑劣充满铜臭味的爱情。

2.与苇第之间的爱情:真诚乏味的爱情,缺乏主见性。

《春蚕》矛盾:农村三部曲:《春蚕》《残冬》《秋收》

写丰收成灾的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叶紫的《丰收》

1981年《林家铺子》获矛盾文学

人物形象:老通宝: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勤劳善良坚韧顽强因循守旧固执迷信。

多多头“:正在觉醒的农民的典型,乐观开朗,勤俭不信命,不信偏见。

艺术特色:充分体香了江浙一带的乡土气息,通俗话,大连的运用了方言。

丰收成灾的原因:一二八战争日本统治市场茧商压价税务局征税高利贷盘剥

《华威先生》张天翼

华威先生的形象:假和空,权利欲望很强虚伪投机砖空,骑上瞒下。

艺术特色:1,速写体。2.独特的讽刺艺术3逼真的细节描写4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5漫画式的语言6白描的手法简洁流畅。

《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

人物形象:方治国:毒辣狡猾贪婪懦弱,地方小官吏软硬人的性格。暴露政权的黑暗统治。

刑乡吵吵:火爆性格

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封建的嘴脸。

艺术特色:1明暗双线相辅相成2写实讽刺的艺术

3浓郁的地方语言,重视人物对话,直接运用方土语言。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艺术特色:1.白描的手法“坐姿” “哭”;2.第三人称叙事;3.对话采用“直接引语”

《小城三月》萧红:原名张乃莹,代表作《生死场》《呼兰词传》,《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

艺术特色:1.细节,生活琐事,侧面对比;2.第一人称,儿童叙事视角;3.以乐景写哀景

翠姨形象:性格悲剧,林黛玉式的沉静矜持,同时也是社会悲剧,沉滞落后,闭塞的社会

《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山药蛋派作家。

人物形象:1.新型农民典型——小二黑,小芹,敢于斗争敢于反封建迷信敢于反对恶势力;2.落后的农民典型——二

诸葛,三仙姑;3.封建势力代表——金旺,兴旺

《柳家大院》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人民艺术家”。话剧《龙须沟》《茶馆》

小媳妇悲剧根源1.穷;2.姑媳敌对;3.周围群众不觉悟

艺术特色:1。第一人称叙事;2.北方土语,通俗易懂;3.悲喜交融

戏剧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的莎士比亚,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雷雨》四幕剧

思想意义:1家庭层面:家庭罪恶·悲剧2阶级层面:阶级罪恶,资产阶级罪恶3社会层面:社会冷酷4哲学层面:宇宙残忍,命运悲剧

艺术特色:一戏剧矛盾高度集中。二独具匠心“封闭式”结构。1时间二十四小时内2地点周家(三幕)鲁家(一幕)3人物八人4情节回溯式,紧凑(序幕·四幕·尾声)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4语言精炼简介,个性化·戏剧化

剧情象征意义:1雷雨是家庭和社会郁闷烦躁环境的气氛象征2雷雨是预示着封建家庭即将崩溃的力量象征3雷雨是对宇宙和命运之谜恐惧的象征。

戏剧冲突:周朴园~侍萍周朴园~鲁大海

《北京人》曹禺

一创作背景:1940年,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弊端

二主题(时代的悲剧)通过描写曾家腐朽·没落,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主题。

三艺术特色:1人物关系配置,受《红楼梦》影响。2风格(抒情性)结构(散文性)上,模仿契诃夫的喜剧。四曹禺对我国话剧的贡献:1人物塑造2戏剧冲突3语言4结构

《上海屋檐下》夏衍,浙江杭州人,作品《赛金花》《法西斯细菌》《心防》

艺术特色:1人物刻画细致逼真2横断面的剧本结构3线索繁而不乱,有主有次4浓墨重彩,环境气氛渲染,梅雨下气。人物形象:1匡复有理想·有毅力·勇敢的革命者2林志成软弱·善良

思想内容:“以小人物反映时代”控诉国明党黑暗势力和反动统治。

矛盾:1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主)2黄家楣~桂芳~黄父(次)3赵振宇~赵~阿生|阿香(次)

4李陵碑5施小宝

《屈原》(写于1942)郭沫若“我有意将屈原时代象征我们的时代”

创作背景:1941“皖南事变”,史剧理论“失事求似”。

剧情:1橘颂2受诬3招魂4被囚

戏剧冲突:一屈原(连齐抗秦、爱国)~~南后(降秦抗齐)二1说气节~申大义~反群臣~颂雷电~走民间2设毒计~断其名~囚其身~害其命

屈原形象:伟大诗人、政治家、光明正义的化身,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失事求似”2剧情高度集中3语言具有强烈抒情性。

雷电颂:第一层:对风雷电光明呼唤与歌颂。第二层:借指责鬼神来控诉当权者。(风雷电象征人民群众坚定的信念,大司令指腐朽统治者)

诗歌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老爷”:富人 “叫花子”:穷人 揭露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草儿在前》康白情表面写牛的疾苦,暗喻人的疾苦

《蝴蝶》=《朋友》胡适《尝试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

《立在地球上放号》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表达“五四”时代破旧立新的大无畏精神

《凤凰XX》郭沫若 凤凰形象:

1、自我抒情的主人公形象

2、“五四”时代觉醒的中华民族伟大形象

《天狗》郭沫若 借“天狗吃月”的传说,塑造一个力量无比,常动常新的自我形象,表现自己冲破一切的叛逆精神 《太阳礼赞》郭沫若 象征祖国的未来,光明,新生

《繁星》冰心之处青年要学习、提高,腰围社会创造财富《我曾》 以梦和现实的对比表露困惑、惆怅,表达一种苍凉无奈的忧国情怀

汪静之《过伊家门外》传达青年对爱情渴盼和对旧礼教的挑战《伊底眼》显示爱情的伟大力量

宗白华《夜》表达诗人对个人与宇宙,肉身与心灵的审视《东海滨》表达思乡

《弃妇》李金发 我国第一个象征诗人表面上写被遗弃的妇女的命运,象征

1、充满哀伤与悲苦的人生命运

2、诗人对人世间图库绝望的理解

《血字》(红色鼓动诗)殷夫,“左联五壮士”之一,原名徐伯庭,浙江象山人。

1~3以血液开始的渲染悲壮气氛,再现运动的斗争景象。

4通过拟人,把五川想象成巨人,张扬它的影响

5通过三组对比预言,表达诗人对革命斗争的信心。

6表达诗人现身革命的理想

7运用字形的意义,想象五川化为革命武器工具,把五川的纪念化为切实的口号。

《雨巷》《我的记忆》《寻梦者》《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原名戴梦鸽,现代派诗人,雨巷诗人

《寻梦者》构思:1将现代人的寻梦放到民间寻找金色的贝2色彩美不胜收3将民歌夸张意象,与现代象征手法结合。《我用残损的手掌》1写实2喻自己的思绪,表达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3喻自己对祖国的忧思

《预言》《云》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与李广田、卞之琳称为“汉园三诗人”

《预言》年轻的神:运用女性特征的象征意象,描绘一位来自南方,有着跟银铃歌声的年轻之神,又象征必将到来,终将离去的青春。艺术特色:1富于音乐美2语言精美,声音色俱佳3艺术构思完整(序曲、4乐章、尾声)臧克家,“农民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大堰河——我的保姆》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手推车》写的是矿难时期北国人民的悲哀。

《距离的组织》《元宝盒》《断章》卞之琳汉园三诗人

《我从CAFÉ中出来》王独清纯诗,作者把语句分开表示作者醉后断断续续,起伏的思想。

《别丢掉》林徽因,胡适称其“一代才女”。情诗,悼亡诗

穆旦,唐湜、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郑敏、杜运燮Xie、袁可嘉、穆旦称作“九叶诗人”。

“七月派”诗人: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

散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浙江德清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题材、思想倾向,异:风格不同、写作手法,俞平伯:浓写情、淡写景、含蓄间接、难以消受。朱自清:浓写景、淡写情、直接描绘的心境,质朴,以意造境。

《藕与莼菜》叶圣陶,故乡的莼菜:天天吃,令人心醉,上海的莼菜:难得吃到,瓶装。散文直抒情怀,连用五个文句,思恋家乡,爱家乡。对比手法:巧妙,语言朴实,语境真实。

《给亡妇》朱自清,全文表达对亲人的深深歉意与爱。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弟弟。1)用迂回的手法写对故乡的感受。2)写荠菜(采集、传说)故乡的野菜(3-4)写黄花麦果(制作过程)5)写紫云英,上坟 扫墓 风俗写作手法:1)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对故乡的情感。2)民谣、儿歌、谚语、引文,增强知识性、趣味性。3)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引文点染。

4)言语特色:言谈朴实通达,清新明快,平和冲淡。

《出不多先生》胡适。写作手法: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2)层递法:事情的严重性排列3)运用繁育的手法“格言”“有德行的人”“圆通大师”4)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增强讽刺性。目的:唤醒国人。

《影的告别》 鲁迅原名周树人,散文集《野草》影语(影子精神,中心思想):作为一个孤独者,独立思考,有不懈追求的人,他宁愿被黑暗吞没,与不苟活与明暗之间。艺术特色:1.构思奇特巧妙。2.运用关键词语,节奏舒缓。《春末闲谈》歌颂被统治者压迫,至死不屈,战斗不息的精神。艺术特色:1.以虫喻人以“史”显“时”2.寓庄于谐3.趣味性与我为一体4.幽默讽刺,运用反语

《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散文集《落叶》《自剖》《巴黎鳞爪》桥的象征:

1、和谐美丽的自然

2、诗人的人生观

3、心灵故乡写作特色:描写细腻,辞采绚烂,用了排比、反复、引用、通感,写景时多用欧化长句写短句写感悟,长短句错落有致。《斐伦翠山居闲话》写作特色

1、感情浓烈,态度坚决

2、行文自由,彰显暗藏

3、语言典雅

《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原名丰润主题:赞美孩子纯真,自然地美德,相对于大人们的是沉默,赞美他们的创造力,然而孩子们的本性天真终究会失去,做着感到悲哀,对病态社会现实的不满。悲哀贯穿全文思想。写作特

1、以小见大

2、语言精练简洁

3、使用第二人称“你们”抒情性浓,增强亲切感

4、风格率直纯朴

《一种云》瞿秋白原名阿双

1、描绘阴云遮蔽下人间的种种黑暗(黑暗旧中国)

2、强调慢慢黑夜与云的关系。5个比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高利贷者、地主豪绅、资本家)

3、疑问句唤醒黎明

4、以虹、雷电象征革命者的暴动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结合2、善用比较、反村、夸张手法表现景点的静谧、秀美

3、主次抒情有机结合:抒写自然景物,突出主体的感观,直抒胸臆,以诗文代表时政抒发作者愤慨之情,为文章增添内容

《鹰之歌》 丽尼原名郭安仁 鹰的形象:象征作者为革命献身的女友象征一切敢于同旧世界顽强抗争的英勇战士。《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写作特色:

1、选择以身边的事物生活为主

2、语言节奏优美、欢快、聊天式表达

3、风格高雅,清淡壮美,性灵闲适

4、善用比喻

《想北平》 老舍。“想”北平为什么不用“写”北平

1、当时作者不在北平

2、“写”只是客观的描述,而“想”则带有强烈的主观的情感。结尾的含义:爱国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思乡之情更胜结构呼应开头,点名主题

《雅舍》 梁实秋:散文集《雅舍小品》表现出超脱豁达的人生观安之若泰,虽然颠簸流离但极其乐观语言特色:

1、骈散相间

2、雅俗共存

3、运用诗文

4、语言非常幽若。

《囚绿记》 陆蠡 “绿”:光明自由和平。

1、绿:象征作者本人

2、当时在北平渴望自由的人

3、象征中华民族 《灯》 巴金。形散而神不散,“灯”:象征光明、自由。眼前的灯:点睛之笔,抗战必胜的信心,抗战即将胜利。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五四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整体的否定,西方文学便成为中国新文学借鉴和模仿的先例。

2、晚清的文学革新运动,基本都是维新派所为。他们倡导文学革新,是力图让文学成为承载(政治革新理念、促进思想启蒙)的利器。3、1906年成立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4、(《新小说》)是中国第一份小说,它的创办对于晚清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从理论上提出建设新文学的构想。6、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7、1918年5月,刘半农发表《卖萝卜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1918年7月,他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散文诗)。8、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9、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10、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创造社)

11、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名理分析、名理分析)

12、郭沫若的名诗 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炉中煤》)

13、鲁迅在小说集 的扉页上引用了《离骚》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彷徨》)

14、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和《聂嫈》,即著名的。(《卓文君》、《王昭君》、《三个叛逆的女性》)

15、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16、赵园的 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北京:城与人》)

17、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 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认为作品中对社会生活的大规模描写,完全是服从于作家的先行主题的。(《子夜》)

18、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大赤包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四世同堂》)19、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 的《沈从文论》。(苏雪林)20、《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 的散文集。(丽尼)

21、葛薇龙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沉香屑:第一炉香》)

22、曹禺的四大名剧是:(《雷雨》)、(《日出》)、《原野》、《回春之曲》。表现抗战题材的剧本:合作完成《黑字二十八》、独立完成《蜕变》。23、1936年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标志着中国报告文学创作走向成熟。

二、名词解释

1、“七月诗派”:是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是新文学史上存在最久的诗歌流派,主要人物有胡风、绿原、牛汉等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代表的“七月派”小说。

2、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3、新感觉派小说: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

4、现代派诗歌: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产生的现代派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中国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5、南国社: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南国社成立后即开办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分任文学、美术、戏剧等科主任,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学院人才”为办学宗旨。

三、选择题。

1、鲁迅后期杂文集包括:(D)

A、《南腔北调集》、《坟》、《三闲集》 B、《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热风》 C、《且介亭杂文》、《二心集》、《华盖集》 D、《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2、茅盾小说《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A)

A、吴荪甫、赵伯韬、屠维岳 B、吴荪甫、赵伯韬、赵惠明 C、吴荪甫、老通宝、赵伯韬 D、吴荪甫、屠维岳、王仲昭

3、问题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B)

A、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周作人 B、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 C、冰心、郁达夫、王统照、许地山 D、冰心、叶绍钧、刘半农、许地山

4、“雨巷”诗人是:(C)A、徐志摩 B、朱湘 C、戴望舒

D、李金发

5、文学史实的开端与时间搭配

(1)革命文学(B)(2)文协(A)(3)《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C)(4)文学革命(D)

A、1938年 B、1928年 C、1942年 D、1917年

6、作家与所属文学社团搭配

(1)许地山(A)(2)蒋光慈(C)(3)蒲风(B)(4)鲁迅(B)A、文学研究会 B、语丝社 C、太阳社 D、中国诗歌会

7.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C)。

A.郭沫若的《女神》

B.俞平伯的《冬夜》 C.胡适的《尝试集》 D.康白情的《草儿》

8.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抗之声。这篇小说是(D)。

A.《故乡》

B.《孤独者》

C.《祝福》

D.《长明灯》

9.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A)。

A.萧乾 B.废名

C.林庚 D.芦焚

10.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B)。

A.《理水》 B.《非攻》

C.《出关》 D.《铸剑》

11.“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纯的人家。”这段文字出自(C)。

A.郁达夫的《感伤的旅行》 B.沈从文的《湘西》

C.沈从文的《边城》 D.郁达夫的《屯溪夜泊记》

12.“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将风景的描绘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这句诗出自(D)。

A.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 B.唐祈的《时间与旗》

C.唐湜的《骚动的城》 D.辛笛的《风景》

13.朱自清曾将《谈新诗》一文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谈新诗》一文的作者是(A)。

A.胡适 B.郭沫若

C.穆旦 D.闻一多

14.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B)。

A. 戴望舒 B.李金发

C.何其芳 D.卞之琳

15.散文集《燕知草》的作者是(C)。

A.林语堂 B.周作人

C.俞平伯 D.梁实秋

16.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D)。

A.《蜕变》 B.《日出》

C.《原野》 D.《雷雨》

17.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A)。

A.学习医学 B.学习考古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18.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B)。

A.《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肥皂》 D.《伤逝》

19.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C)。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20.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D)。

A.鲁迅

B.胡风

C.老舍

D.茅盾

21.在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将郭沫若称为“流氓+ 才子”的批评家是(A)。

A.鲁迅

B.田汉

C.茅盾

D.夏衍

22.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B)。

A.《野草》

B.《热风》

C.《随感录》 D.《坟》

三、多项选择题

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在三点明确的主张,它们是(ABC)。

A.转化

B.批判

C.继承 D.分析

2.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BC)。

A.《阿Q正传》 B.《故乡》

C.《明天》 D.《狂人日记》

3.老舍的前三部小说是在英国完成的(ABC)。

A.《老张的哲学》

B.《二马》

C.《赵子曰》 D.《离婚》 4.“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BC)。

A.《文学杂志》 B.《大公报·文艺副刊》

C.《文学月刊》 D.《时事新报·学灯》 5.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BCD)。

A.《苦夏》 B.《秋收》

C.《残冬》 D.《春蚕》

6.沈从文描写都市题材的主要有(BCD)。

A.《月下小景》 B.《绅士的太太》

C.《大小阮》 D.《八骏图》

7.穆旦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写下了具有充满强烈民族意识,歌颂人民力量的诗作,其中主要有(BCD)等。

A.《我》 B.《旗》

C.《赞美》 D.《合唱》

四、问答题

1、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

答:(1)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2)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3)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

(4)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

2、为什么在五四新文学初期,散文的成就最大?谈谈你的看法。

答:(1)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文以载道,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

(2)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

(3)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5、张天翼小说的讽刺特色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一些作家的讽刺艺术有何不同(对比鲁迅、老舍、钱钟书)?

答:鲁迅的讽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老舍的讽刺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钱钟书的讽刺来自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张天翼的讽刺来自一种辛辣、尖刻,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很冷峻。

6、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深刻性表现在哪里,请举具体作品论述。

答:(1)雕塑灵魂的艺术,深刻地揭示出各类人物的精神悲剧,反映中国社会的实质问题。如,通过对祥林嫂、润土、孔乙己、狂人、涓生、子君等成功形象的塑造,反映反封建、农民、知识分子、妇女、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问题。

(2)全面而犀利地剖析中国国民劣根性,表现出深邃的启蒙主义精神,具有现代性和世界性。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

7、简析巴金小说《家》中觉新形象的性格特征及悲剧内涵。

答:巴金小说《家》中觉新形象的性格特征:双重人格。

悲剧内涵:觉新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个畸形的产儿,封建社会最后的牺牲品。这在当时的时代是很有代表性的。他们一方面面临着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一方面又因袭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重担而无力摆脱,最后只能不自觉地做封建制度的牺牲品。8.从新诗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答:开创性!《天狗》历来被看作是《女神》中最有特色的作品,它与《凤凰涅槃》和《炉中煤》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在表现手法上,都是借助某一形象(或天狗,或凤凰,或煤)来表现主题。《天狗》是豪放风格的代表,它的主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情绪饱满地表现了以爱国、反抗和进取为特征的五四精神,而且还在于它以形式上的“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真正做到了“诗体的大解放”,并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让人们关于“白话能否入诗”的担心成为了多余,使白话新诗真正取代了传统旧诗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作品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很好地表现了作品预言一个新时代到来的主题。

9.请简要说明九叶诗派与20年代的象征派和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关系。

答:他们之间关系的总体特征是“继承与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艺术追求上。比如,20年代的象征派:唯美颓废、含蓄朦胧:晦涩。30年代的现代派:不再晦涩,惆怅忧郁,个人感受。40年代的九叶诗派:历史语境的变迁和诗艺的追求:历史意识、散文美、诗艺的现代化(个人与社会历史的统一,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戏剧化与哲理化的统一)。10.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答:对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六、论述题。

1、举例分析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答: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简洁、凝炼、生动、传神。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2、你怎样评价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审美价值,结合作品论述。(要点):

沈从文小说的《边城》具民俗美、人性美、意境美、语言美。

《边城》在艺术上,典型地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他的写人、叙事、状物都是在自然平淡中显露神情异彩的。整个爱情故事象一首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特色。结尾,翠翠带着软软的、酸酸的心情,盼着傩送回来,给读者也引来淡淡的哀愁和希望。它显示了作者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美的艺术造诣。

3.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答:关于对辛亥革命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是鲁迅小说的重要方面,这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Q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受尽地主豪绅剥削、压迫和毒害,最终被杀害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鲁迅塑造阿Q是有意通过这个形象来刻画出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的塑造最能体现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鲁迅写了辛亥革命来到时阿Q的一场革命梦幻,阿Q对革命的理解十分愚昧,但却毕竟也包含着革命要求。“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他不分敌我,要杀小D,但同时毕竟也把赵太爷归入应处决的首恶。他暂时还没有想到取赵太爷而代之,只是要把赵家的宁式床搬回土谷祠,至少当时还没有忘掉自己这个生活根据地。可以想见,阿Q的革命如果成功,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抛弃土谷祠住进赵府的。所以,这无非想拿点东西式的革命,带着农民自发性革命的特色。

阿Q这类农民的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给予教育和领导,大体上只能是这么个革法。对于阿Q身上有革命的要求,鲁迅是明确的。他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只是对阿Q式的革命并不持肯定的态度。因为这种革命正是他所批评的“盗寇式的破坏,奴才式的破坏”。还谈不上是革新的破坏。可悲的是当阿Q怀着满腔抱屈之情去投革命党时,遇到的却是“不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党宁愿联络,依靠地主阶级反满,而鄙弃农民的力量,最后阿Q竟被当作抢犯随随便便地杀了。这是阿Q的悲剧,更是辛亥革命的悲剧。1913年,列宁曾经批评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说:“这个党的弱点是什么呢?弱点就是它还没有能充分地把中国人民的广大群众吸引到革命中来。”“农民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当领袖,非常闭塞,消极被动,没有知识,对政治漠不关心。……由此也可以看出,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而没有群众的这种支持,没有一个组织起来的坚定不屈的先进阶级,共和国是不能巩固的。”鲁迅对“不准革命”的阿Q悲剧结局的描写,同样可以从中引出辛亥革命失败的这一根本性的教训。这正是他具有伟大革命家、思想家的眼力的表现。

下载【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现代文学】简析 《狂人日记》主题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大主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以激进的态度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含作品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位课程,也是汉语言文......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

    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篇)目一、鲁 迅: 论文:《摩罗诗力说》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

    中国现代文学绪论讲课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同学们可能会笑:文学既不像计算机、金融、管理等热门学科那样一毕业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也不像烹......

    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必读书目 (1919——1949)小说: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朝花夕拾》;王统照:《山雨》;王鲁彦:《菊英的出嫁》、《疯妇》;叶绍钧:《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名词解释: 1、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A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A卷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鲁迅一生写得最多的是杂文,前期有《坟》、______、《华盖集》、______四本杂文集。 2.1918年周作人发表《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