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校本课程暨古诗文阅读计划
二0一0年至二0一一年度
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更积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结合我校小语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比赛,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诵读习惯。
2、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领悟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三、实施措施
1、营造“书香班级”。在这学期开设的“才艺台”的栏目中,指导学生用古诗文的各种形式来展现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
4、在校本和班队课上,结合诵读古诗文,开展各类古诗文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和技巧。
5、分阶段性评比“诵读大王”。
四、诵读内容:
三年级上册古诗文阅读后20首
五、教学计划
周次 内容安排
第一周 《不第后赋菊》 第二周 《秋夜宿破山寺绝句》 第三周 《上太行》 第四周 《老子语录》
第五周 《荀子语录> 第六周 《南园》 第七周 《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第八周 《客意》 第九周 《五绝》 第十周 《塞下曲》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第二十周
《秋浦歌》
《断句》 《山中留客》 《少年行》 《北风行》 《忆梅》 《对联一》 《对联二》 《洛桥晚望》《于易水送人》
第二篇:校本课程(古诗文)教案
总第 教时 教学内容
早发白帝城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难点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1)熟读古诗(2)理解诗意(3)想象意境(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 背。
总第 教时 教学内容
春夜喜雨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总第 3 教时 教学内容
泊船瓜洲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1、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7、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总第 4 教时 教学内容
示儿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②学生边读边想。
①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②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3.画。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台湾小朋友:
中秋节好吗?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在湖边散步,夕阳斜照在湖面,多美呀!此时此境,我想起了白居易的两句诗()。夜晚,清幽的月光照进我的小屋,我在床上辗转反侧,联想到了李白写的一首诗()。今天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圆畅饮,我想到了香港、澳门小朋友,又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诗(),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的中秋节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总第 5时 教学内容
浪淘沙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导入
1、挖掘积累:
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 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
浪淘沙
气势磅礴 直冲云霄
总第6时 教学内容
夏日绝句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课前修改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
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教材
1、长歌行 汉乐府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青 青 园 中 葵,zhāo lù dài rì xī
朝 露 待 日 晞。
yáng chūn bù dã zã
阳 春 布 德 泽,wàn wù shēng guāng huī
万 物 生 光 辉。
cháng kǒng qiū jiã zhì
常 恐 秋 节 至,kūn huáng huā yâ shuāi
焜 黄 华 叶 衰。
bǎi chuān dōng dào hǎi
百 川 东 到 海,hã shí fù xī guī何 时 复 西 归 ?
shào zhuàng bù nǔ lì
少 壮 不 努 力,lǎo dà tú shāng bēi
老 大 徒 伤 悲。
二、读中感悟
题 解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三、背诵
2、七步诗 曹 植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zhǔ dîu rán dîu qí
煮 豆 燃 豆 萁,lù chǐ yǐ wãi zhī
漉 豉 以 为 汁。
qí zài fǔ xià rán
萁 在 釜 下 燃,dîu zài fù zhōng qì
豆 在 釜 中 泣。
běn shì tïng gēn shēng
本 是 同 根 生,xiāng jiān hã tài jí
相 煎 何 太 急。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著名诗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 安时期的代表诗人。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萁:豆秆。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敕勒歌 北朝民歌
三、背诵
3、敕 勒 川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chì lâ chuān
yīn shān xià
敕 勒 川,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ïng lú
lǒng gài sì yě
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天 苍 苍,野 茫 茫,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相传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注词释义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野:为了押韵,此处也可以按古音读作yǎ。
见:同“现”,这里不读jiàn。
古诗今译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赏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一首北齐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壮美景色。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庐,非常贴切,同时又让我们想起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后两句,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三、背诵
4、回乡偶书
贺知章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少 小 离 家 老 大 回,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乡 音 无 改 鬓 毛 衰。
ãr tïng xiāng jiàn bù xiāng shí
儿 童 相 见 不 相 识,xiào wân kâ cïng hã chù lái
笑 问 客 从 何 处 来。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青时就因为诗文写得好而闻名。为人狂欢,与李白、张旭等合 称“饮中八仙”。他的诗清新疏朗而富有机趣,以《回乡偶书》、《咏柳》等传诵最广。
注词释义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古诗今译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三、背诵
5、咏 柳
贺知章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bì yù zhuāng chãng yī shù gāo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wàn tiáo chuí xià lǜ sī tāo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bù zhī xì yâ shuí cái chū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âr yuâ chūn fēng sì jiǎn dāo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二、读中感悟作者背景
见《回乡偶书》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咏:歌唱,赞美。
碧玉:既指绿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轻貌美的少女。
妆:打扮。
绦:丝带。
古诗今译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名句赏析——“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三、背诵
6、凉州词
王之涣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huáng hã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yī piàn gū chãng wàn râ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qiāng dí hã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ã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7、登鹳雀楼
王之涣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huáng hã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ï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gâng shàng yī cãng lïu
更 上 一 层 楼。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见《凉州词》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尽:落下。
欲:想。
穷:尽。
更:再。
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 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三、背诵
8、宿建德江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yí zhōu bï yān zhǔ
移 舟 泊 烟 渚,rì mù kâ chïu xīn
日 暮 客 愁 新。
yě kuàng tiān dī shù
野 旷 天 低 树,jiāng qīng yuâ jìn rãn
江 清 月近人。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见《春晓》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旷:空旷。江清:江水清澈。
古诗今译
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江中沙洲,日落黄昏时旅途的愁思愈来愈深。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树还低,江水清清一轮明月离人很近。
名句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此诗写旅途愁怀,构思巧妙。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写小船停靠在建德江中的小沙洲边准备住宿。第二句“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一个“新”字,让人觉得原来诗人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但新愁何在,作者没有明说,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舟边荡漾。在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来陪伴孤独的游字。明月让他获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三、背诵
9、凉州词
王 翰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pú táo měi jiǔ yâ guāng běi
葡 萄 美 酒 夜 光 杯,yú yǐn pí pā mǎ shàng cuī
欲 饮 琵 琶 马 上 催。
zuì wî shā chǎng jūn mî xiào
醉 卧 沙 场 君 莫 笑,gǔ lái zhēng zhàn jǐ rãn huí
古 来 征 战 几 人 回 ?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注词释义
凉州: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戍边的要地。
葡萄美酒:指西域盛产葡萄,可酿制美酒。
夜光杯:传说中用白玉做成、夜间能发光的酒杯。这里泛指珍贵精美的酒杯。
催:催促。
沙场:旷沙平野。后多用来指战场。
古诗今译
甘醇的葡萄酒装满了夜光杯,刚准备喝时马上传来琵琶的促催声。我醉倒在沙场上你不要见笑,自古以来出征打仗的有几个人还能回来?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而从古到今,真正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着回来的又有多少人呢?难怪他们要一醉方休。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三、背诵
10、出 塞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qín shí míng yuâ hàn shí guān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ãn wâi huán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dàn shǐ lïng chãng fēi jiàng zài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bù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亦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注词释义
龙城飞将:龙城,即卢龙城,是李广驻军的地方,在今河北省卢龙县。汉代名将李广,勇敢善战,被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这 里指扬威北方边地的名将。
胡马:这里指匈奴的军队。
但使:只要。
阴山:阴山山脉。西起河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汉时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
古诗今译
还是秦时的明月和边关,万里出生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能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名句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与很多边塞诗尽力描写战争生活的艰苦险恶所不同,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三、背诵
11、从军行 王昌龄
教学目标:
1、背诵。
2、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gū chãng yáo wàng yù mãn guān
孤 成 遥 望 玉 门 关。
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 jīn jiǎ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bù pî lǒ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三、背诵
12、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一、出示古诗
hán yǔ lián jiāng yâ rù wú
寒 雨 连 江 夜 入 吴,píng míng sîng kâ chǔ shān gū
平明 送 客 楚 山 孤。
luî yáng qīn yǒu rú xiāng wân
洛 阳 亲 友 如 相 问,yí piàn bīng xīn zài yù hú
一 片 冰 心 在 玉 壶。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
辛渐:诗人的朋友。
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
平明:清晨天亮时。
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3、鹿 柴
王 维 教学目标:
1、2、背诵。
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ãn
空 山 不 见 人,dàn wãn rã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三、背诵
14、竹里馆 王 维 教学目标:
1、2、背诵。
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出示古诗
dú zuî yōu huáng lǐ
独 坐 幽 篁 里,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弹 琴 复 长 啸。
shēn lín rãn bù zhī
深 林 人 不 知,míng yuâ lái xiāng zhào
明 月 来 相 照。
二、读中感悟 作者背景
见《鹿柴》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幽:幽静。
篁:竹林。
复:又,再。
长啸:撮口出声对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古诗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名句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谈、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表明自己虽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三、背诵
第四篇:三年级校本课程
三年级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教材分析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经典诵读》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实际,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其内容包括《弟子规》、《百家姓》全文,《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精选和《笠翁对韵》、《古诗词名句诵读》。三年级所学内容为《弟子规》、《百家姓》全文。
《弟子规》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是中华文化精髓,倡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以上内容适合三年级孩子认知规律和阅读发展,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教育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具体做法
1、向学生以及家长积极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
2、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诵读、理解、观看视频或表演等形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本课程规定的内容《弟子规》、《百家姓》。
3、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精髓.4、家校结合,让学生每周将诵读内容背诵给父母听,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按《弟子规》倡导的去做,将诵读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
四、具体内容安排
《弟子规》总叙
《百家姓》全文
校 本 教 学 计 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任莹
武安市第一职工子弟学校
第五篇: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
一、指导思想: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体现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探索网络环境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途径,反思自身实践,外部经验,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追求新的发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育龙小学建成办学上的高标准、教学上的高效益、管理上的高效率、特长上的高质量、社会上的高信誉为标志的特色学校,使教师参加课程的开发,赢得继续教育的良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二、实施目标:
1、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培养自信心、建立“自我概念”、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
2、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特别是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争取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撰写有特色的案例。
3、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过分看重学科成绩的倾向,以学生全面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一种更适合学生需要的育人环境。
三、校本课程内容: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整体建设发展的目标和宝山区教育局开发的写字课程资源,设立了以下各学段课程内容安排:
一至三年级是折纸、写字; 四至六年级是唐宋诗词鉴赏、写字。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力度,在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相关项目开发小组,设立组长,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积极组织运作,撰写方案,组织人员,落实编写任务,反馈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2、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和校本培训,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旧课程理念,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目的,明确如何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3、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经费投入,设立专项拨款,立项拨款;鼓励教师结合家乡特点、学校特色自立、自报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对表现突出,有创新的教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4、严格校本教材课程设置。把校本课程纳入正式课表,保证有课时,有教师,有课本,有计划;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有计划地
灵活使用课时,对有些课作弹性化处理,使校本课程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资料,积累经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5、坚持校本课程研讨制度,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年内举行至少四次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并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资料,有总结,有课题。
6、积极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氛围,校本课程的限定项目和自主项目有机结合,挖掘教师内在潜力,提倡教师独立或合作申报项目,学校领导部门及时给予技术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7、学校的各部门、各条线积极地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条件,如图书馆、电脑房、科技室等,专任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学校应给予有力的支持。
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李 述 美
坊安街道李家小学 二〇一〇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