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时间:2019-05-13 08:5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中的虚实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第一篇: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

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作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也就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在此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实写了雄伟壮观、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表现了作者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鹊以高翔的豪情壮志,这是虚写,作者主观上的情志,都依托在了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达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中的意境。

三、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正、侧面描写是诗词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多数情况下.诗人都在正面描绘景物特征。有时诗人为了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常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化实为虚,以虚写实,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在诗词鉴赏中也可以看作是虚实结合。

例如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的空间;“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了琵琶女被商人抛弃后的孤独悲伤的心境。这里正面写景为实,侧面烘托出的情则为虚。

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了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四、当前之景为实,已逝、设想之景为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往往去描述此时不在眼前,却是自己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用已逝之景与当前的实景构成对比,来表达自己

内心复杂的情怀。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诗句,这是作者遥望南国时发出的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但此时不在眼前,作者通过这已逝之景,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再如他的《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再现了往日热闹繁华的景象,反托出今日处境的凄凉。

有时,诗人为描写自己思乡怀人之情,不从自己入手,而是设想对方可能有的情形,以写对方而写自己,这也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写法。例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天宝十五年被叛军抓住被困长安,望月思家而写下的千古名篇。诗中流露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但诗人并未从自己方面落墨,而是想象妻子在月夜之中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担心丈夫的情形。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字里行间使妻子“独看”福州之月而“忆长安”,与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福州的思念之情得到双向交流,使得感情更加深沉,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总之,实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第二篇:虚实结合

《古代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设计者:田建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古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

2、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正确运用 “虚实结合”的鉴赏术语规范答题。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通过对高考试题中诗歌的鉴赏,总结体会如何对“虚实结合”作规范作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纯净美好的情感。[学习重点]:结合作品分析实写和虚写的内容及其作用。[学习难点]:掌握分析方法和答题思路,形成完整答案。[教学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归纳出答题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柳永《雨霖铃》

二、导入新课:

(一)温故知新:

《雨霖铃》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答案略)

(二)知识小结: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实写?

2、什么是虚写?

明确: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判断诗歌是否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找出诗歌的虚写就可以了,常考的虚写有几类:(1)诗人想象的未来之境:“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2)诗人联想的已逝之境:“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诗人想象的对方之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4)诗人想象的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三、实战演练:

《越中览古》 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问题:1.明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明确:1.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2.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热闹繁华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旧墟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昔盛今衰、人生无常之感。

四、巩固练习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明确:运用了虚实衬托手法。前两句实写作者在客栈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乡之景,后两句设想家人围灯夜谈远行的自己。以虚写实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链接高考:

【2014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琅琊溪 ① [宋]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问: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5分)

明确: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六:归纳总结答题思路:

1.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点明)

2.结合诗句说说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分析)3.分析手法表达的情感和效果。(总结)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了古典诗歌中虚与实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归纳出了高考诗歌的答题思路。但是,从广义来说,虚实手法还包括实的写景、虚的抒情、实的叙事、虚的议论。要对虚实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此类题型有更熟练的发挥,绝非一节课所能达到,所以还需要同学们更多的练习。

八、作业布置:

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和杜甫《月夜》两首诗词的表现手法 附: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第三篇:虚实结合教案

虚实相生 摇曳生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温故: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诗句属于实写还是虚写,概括虚实的内容。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通过温习,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知新:

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什么是“实”和“虚” 诗歌中的“实”是眼前所见; 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想象。

(三)链接课本,探讨答题模式

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诗歌的景物描写: •

雨霖霖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示范: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写。•

本诗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讨论总结解题模式 • 答题步骤:

• ①点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 ②叙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 虚实之间的关系: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四)点击高考,提升解题能力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手法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 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第三步:析效果

渲染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上片

第一步:点手法

上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第三步:析效果

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用梦中的相见反衬现实中的孤独。下片

第一步:明手法

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第三步:析作用

虚实结合,用想像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作者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第四篇:虚实结合的掌声

虚实结合的掌声

多年做老师,总会遇到这种情形:正在课堂上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忽然隔壁教室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欢呼声。于是,有许多同学的思路本科打断,有个别同学会嘀咕;隔壁班在干啥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每当同学情不自禁的鼓掌时,我总会想隔壁班级师生的感受:他们的课堂会不会因为我们的鼓掌欢呼而方寸大乱?

我把这一困惑交给学生,并征求解决良策。我相信他们的小脑袋中肯定有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二天,我的办公室门缝里塞进了一张小纸条,写着这样的话:老师,我们不是刚学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吗,我建议同学们以后鼓掌,只是做出鼓掌的动作,我们脑海中设想那是如雷的掌声,既表现出大家的赞赏和鼓励,又不会影响他人,……

多么美好的主意啊!我情不自禁做出了“虚实结合”的鼓掌动作。

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都蕴蓄着智慧,以后每当同学有精彩的展示,我们班同学总是会用自己的心听到如雷的掌声。让它久久的回荡在我们真诚赞赏别人,又全心呵护和谐环境的心坎里。

第五篇:古诗中的四季

古诗中的四季

自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沉醉于四时更替,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饮酒赋诗。古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散发着人文精神的芬芳。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以一下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吧.。

四季之韵—-春。春,生机勃勃,总是给人新的希望。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迷恋西湖美景,一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个“争”字道出了对西湖生机蓬勃的春之情感,表明了古人对春天的喜爱;碧草蓝天的春之画卷,展现了古人对春天的向往;好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个“蹄”字展现了诗人的信马由缰、怡然自得。乱花浅草写出了花之多,春之浓。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中的古春之意。

四季之酷――夏。夏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炎热的,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却让人们重新感受夏天的美好,无穷碧的莲叶给人以清爽的感觉,在炎热的的夏日更是难得。别样红的荷花与莲叶的无穷碧互相映衬更加突出了荷花的红,让人在清爽的感受同时融入色彩美的感觉.。清香怡人的夏之芬芳,显现了烈日炎炎中的一丝清爽;出水芙蓉的夏之荷花,增添了白热光中的一段色光。诗中的荷,诗中的画,诗中的夏之荷景

四季之凄――秋。秋,落叶归根,总是给人以凄凉悲惨的感觉。而在刘禹锡眼中的秋,却别有一番情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对秋天的赞美,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全诗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真是别具匠心。“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展现了凄寂幽静的秋之气息,正是风高气爽、枫叶红树上的一笔;黄昏落日的秋之凄美,显示秋天胜春的真正美丽。诗中的树,诗中的叶,诗中的凄美秋光。

四季之寒――冬。冬,总是给人以萧然肃杀之感。“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生花妙笔地概括出了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的景象。还具体的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飞舞的银蛇,奔驰的蜡象。其中动静相接,最后还有妖娆的想象,给读者以无限遐思。然而八大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描绘了一幅寥无人烟的冬之寂景。这是冰山雪月的夜幕,千鸟回巢的冬之盛况,显出了冬日寂清的凄画。诗中的山,诗中的雪,诗中的寂寥寒冬。

春夏秋冬四季,诗人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中的春,诗中的夏,诗中的秋,诗中的冬,拼成了一幅四季的水墨宝画,耐人寻味;春日的意韵,夏季的酷热,秋季的凄美,冬时的严寒,汇成了一首四季的长诗,绵远悠长。

八年级八班兰晓荷

下载古诗中的虚实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中的虚实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

    古诗中的名句(模版)

    六年级语文复习------ 古诗中的名句 1、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3、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古诗中的情意

    古诗中的情意 古诗中的情意 诗中爱情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2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击鼓》选自《诗经.邶风》 3两情若是......

    古诗中的中国文化

    古诗中的中国文化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

    古诗中的明月

    古诗中的明月 从古至今,时代在不断变迁。但人们对明月的情有独钟却从未改变——题记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豪放;有“竹外桃......

    古诗中的节令

    古诗中的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诗中,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例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中“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

    古诗中的春节

    古诗中的春节 郭关艺术 2017-01-29阅读原文 春节的典型意象古代有关春节的诗很多,其中“春风送暖入屠苏”可算是最有名的诗句之一。我们讲唐诗,不妨从这首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古诗中的情书

    古诗中的情书 1.柳永凤栖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秦观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