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自行车里的爱》及点评
自行车里的爱
家搬到离学校较远的地方去了,所以每天不得不骑自行车上学。
深秋的清晨已是寒气袭人,但为了不迟到,爸爸不得不早早下楼骑车,然后,在寒风中费力地蹬着车子,载着我向学校狂奔。
麻烦的是,楼道里的自行车很多,往往是一辆辆自行车相互挤压牵连着,简直让人提不出去,也推不进来!所以,每天早上单是取自行车就得费时五分钟。五分钟啊,这在学生的早晨是多么宝贵啊!
有一天,这种自然突然被打破了。爸爸的腿受伤了。我陪着爸爸一起下了楼来到在那重重叠叠的自行车堆里,我们找到了那又矮又小的一辆。打开锁后,爸爸便往外推车,但被另外几辆挤在一起的自行车挡了个严严实实,爸爸只好耐着性子把那些自行车一一拖到旁边,刚刚有了勉强通过的空隙,人和车这才一边磕一边碰地,倒退着往门口一点一点地蹭;爸爸急忙蹬出右腿,用力顶住它;然后,用左手将车子推着,同时还必须用右手帮着稳住……待爸爸手忙脚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自行车弄出去之后,楼道门发出“嗵”的一声巨响。
这“嗵”的一声,突然让我打了个寒颤……
霎那间,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点别的什么东西,确切地说,我品味到了一种淡淡的爱,不,是浓浓的爱!就像品茶一样,天天喝茶不一定喝出茶的滋味,只有用心去细细地品,你才能品出茶的馥郁芬香。爸爸的爱并非无影无形,原来就浓缩在这又矮又小的自行车里!现在,我真想对爸爸说句“谢谢”。
【点评】这是一篇以“爱”为话题的在课堂作文训练中写出的例文。小作者以小见大,把无声的父爱浓缩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辆小小的自行车里,或者说,他从小小的自行车里,真切体验到了抽象的父爱。这种选材本身,就很具有个性化色彩。作者在细致描写自己搬自行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搬车的艰难,也品出了浓浓的父爱。可见,作者只要有自己真切独到的情感体验,就能从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中,从司空见惯的平凡琐事中,发掘出真切感人的温情。其实,真正既有个性又能打动人的好文章,不是满纸堆满了名言典故的“雅文”,而是毫无造作矫情的极其生活化的青春本色文。
引用叶圣陶先生有一句极其朴实的话语:“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怎样写作》)
第二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66至67页“自行车里的数学”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设计理念:学习知识应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本节课拟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与自行车有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准备:自行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
生乙:我行了5.7米。
生丙:我行了8.8米。
生丁:我只行了5.4米。
生:········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
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
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
(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
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准确。
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观察、讨论。)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转动一个齿。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
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蹬一圈能走多远
前齿轮齿数:26
后齿轮齿数:16
车轮直径:66厘米
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五、思维拓展
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线,辅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实验——寻找解决方案——再次提出问题——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具体体现在:
1、知识容量大,教学过程清晰。先以回忆与自行车有关的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做好铺垫。然后通过质疑引入例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说一说、试一试的活动中分两个层次由浅及深地全程参与到“蹬一圈能走多远”、“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仔细的观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建立数学模型并收集数据计算出结果。最后通过一组同步练习巩固新知,通过一组开放题的练习拓展学生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探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从复习引入开始就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充分激活知识储备。在例题学习中让学生自行车,吧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
3、教学设计梯度明显,将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组织教学,指导学生由基础开始探究,理顺了探究知识的方法,遵循了由浅入深、扶放结合的原则。...
第三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内容:课本第61页。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巩固练习: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总结: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第四篇: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自行车里的数学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6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并应用”基本过程,获得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多少人会骑自行车啊?(大部分学生举手)师:你们知道自行车里也含有数学问题吗?老师准备了一俩自行车,谁能从中找出我们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知识、圆的知识等)
师:其实自行车里还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自行车里的数学。(板书课题)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师:大家知道自己的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直接测量。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同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的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生甲:我蹬一圈行了6.5米。生乙:我行了5.7米。生丙:我行了8.8米。生:········ 师:这些同学的测量结果差距很大,说明测量这种方法不太准确,误差很大。有没有准确一些的方法呢?
生:计算。师:怎么算?
生:看看蹬一圈,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的周长。师:蹬一圈是谁转动了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谁的圈数? 生分组操作,师注意引导,讨论交流后汇报。(1)蹬一圈是指脚踏处的齿轮转一圈
(2)车轮转动的圈数实际是后齿轮转动的圈数 师:照这样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师:怎样才能知道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呢? 生:数一数。
师:我们就来数一数。
通过实践,学生发现数的圈数也不准确。师:有没有更准确的方法呢?大家注意观察,这两个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怎么动?后齿轮怎么动?(师慢慢转动前齿轮,生
观察、讨论。)生:前齿轮转动一个齿,链条移动一小节,带动后齿轮转动一个齿。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如果前齿轮转动2个齿,后齿轮怎么动?如果前齿轮转动5个齿呢?10个齿呢?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1:前后齿轮转动的齿数始终一样。
生2:我知道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和转的圈数成反比例关系。自行车的前后齿轮通过链条连接在一起,也相当于两个咬合的齿轮。所以,前齿轮的齿数乘圈数等于后齿轮的齿数乘圈数。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根据“前齿轮的齿数×它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圈数”,前齿轮转一圈时,后齿轮转的圈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说师板书: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
归纳解题思路:自行车蹬一圈走的距离=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车轮的周长
分组搜集数据,代入数学模型,求出答案。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蹬一圈能走多远 前齿轮齿数:26 后齿轮齿数:16 车轮直径:66厘米
2、小英家离学校680米,她骑车上学大约要蹬多少圈?
四、研究变速自行车的问题
1、出示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图: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分组探究(1)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2、汇报第一个问题:12种方案。
3、汇报第二个问题:当“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比值最大时,走得最远。
五、课堂检测: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一辆前齿轮有28个齿,后齿轮有14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5米。求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保留两为小数)
3、一位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时要经过各种路段,你觉得上坡时应怎样搭配前后齿轮?...
第五篇:自行车里的数学
自行车里的数学
大家好!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它不仅便捷、环保,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自行车还有许多样式,如:变速自行车、普通自行车……自行车之所以能向前走动,除了因为轮胎外,还有齿轮和链条的原因。今天,我们组汇报的是关于齿轮的问题: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呢?
在以前的时候,我以为前齿轮和后齿轮的大小是一样的,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当然也转一圈了。但是后来我却发现,前齿轮和后齿轮并不是一样大小的。前齿轮大,后齿轮小。于是我们组便把28号自行车列为研究目标,展开了一番研究。
首先,我们找来一辆28号自行车,在大齿轮上面画了一个记号,从记号数起,发现大齿轮共有48个齿。我们又用相同的方法数出小齿轮的齿,有16个。我用手把脚蹬转了一圈,发现大齿轮转了1圈,小齿轮转了3圈。且大齿轮转一圈,前车轮就转一圈(这种说法不正确)。我又用小齿轮转的圈数乘小齿轮的齿轮数,发现这个积刚好等于大齿轮的齿数,也就是48。我们还得出一个公式:大齿轮转的圈数×齿数=小齿轮转的圈数×齿数。(这个公式怎么来的要详细点说明)
这一发现使我们信心倍增!在后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齿轮和小齿轮不管转多少圈,他们转的总齿数是一定的。比如大齿轮转48个齿,小齿轮也转48个齿,由此我又得出结论,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的圈数=大齿轮转的的齿数:小齿轮转的齿数。换一种说法就是大齿轮转一圈时,大小齿轮的齿数比就是小齿轮转的圈数。
我们的研究终于有了结果,别提有多高兴了!以后我们一定会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增加自己的知识。
通过这次研究,我明白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