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拿什么来爱你我的学生
恪守师德,“爱”字当先
——《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读后
博兴二中
高二语文组
魏洪屿
为人师,不像为人父母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又必须高于高于父母。
一日工作完毕,安静下来我总会思考,我们该如何爱我们的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走上讲台四年了,我深切的体会到,我爱学生,这个“爱”字不仅仅是轻飘飘一句口号,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行动。
爱,首先,是呵护。亲其师,信其道。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教师在给学生作心理工作时,尤其是对那些心灵有创伤的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又不能轻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做到摘下花朵而又不使露珠被抖落,需要多么的小心谨慎„„因为我们接触的是自然界中最精细、最娇嫩的东西——正在成长的机体身上会思维的物质。”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的心灵正处于最敏感的阶段,它们是“最精细、最娇嫩”的。爱他们,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需要爱的教育。从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看,不是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智力卓越的人”,而是要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健康的体魄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时时处处呵护他们小小的骄傲,维护他们的自尊,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寻求合适的途径来和他们交流沟通,而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
06年我任教的05级24班是个学习成绩优秀,但公认为感情淡漠,缺乏集体意识的班级。06年平俊波老师接手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时,班级内就曾出现过为时不短的“心理抵触期”。而平日学校的“学生评教”调查,这个班的任课老师也都怨声一片——丝毫不比别的老师付出的少,学生给自己打的分数却低得可怜。
其实,这个班的大部分学生还是很懂事的,只不过个别学生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社会,造成了整个班级的气氛不协调。平老师一上任,就马上着手和班里的“调皮蛋”们“过招”,对他们各个击破。谈心交流,书面交流;还多次召开以“团结、和谐”等话题为主体的班会。后来,就在班里设了一个“留言台”。大家谁有话都可以写在上面,不管是对某个人说的,对整个班集体的还是对某个老师的;也不管是好的建议,还是不满。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上面发言的学生还真不少。最有趣的是上面曾一度出现两个人的匿名对话,你一来我一往,写了十好几条。原来两个人是闹了矛盾,想通过这个方式表明不满。所谓,话不说不明,后来两个人的误会化解了,他们真诚的互相道了歉。一时间大家把这件事传为美谈,班里有一个学生还把这件事改编成了一幕小小的舞台剧写在了读写笔记上。
这个“留言台”打通了班级各个主体之间的“死穴”。这样,24班的整体氛围和谐起来,也越来越有凝聚力了,原来的几颗总是游离在集体之外的心也被“吸”了进来。
24班有一位个性独立,热爱学习,尊敬师长的女孩,名叫朱丽(化名)。06年12月,一个周末,朱丽回到家,发现家人全不幸中了“煤气”。后经抢救,父母亲和弟弟脱离了危险,妹妹不治去世。经历了这样重大的变故,朱丽的父母亲因为不愿面对现实而精神萎靡,原本在家里撑起一片天的支柱倒了,顿时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朱丽瘦弱的肩膀上。她要带父亲四处求医,又不愿放弃学业。尽管朱丽是个坚强的女孩,她的迅速下滑的学习成绩和课堂上迷惘的眼神全都表明这件事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看到这一切我真的感到心疼,也十分着急。但我并没有马上找朱丽谈心,一是因为我怕措辞不妥会伤害她,一是我本人并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变故,把握不准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于是,我静心思考,努力的寻求一次机会。
在这之前,我和学生们有一种极默契的交流方式,就是通过每周上交一次的读写笔记。这次不幸之后,我发现朱丽在“我的作品”里写了一篇《为责任而活》的文章。她写道:“有些人,也许是为了恭维我,说我是顶天立地的强者,我实在不敢接受。”我想,对于一个一直都生活在父母的羽翼呵护里的快乐女孩,当她面对这样挫折时,不是要教给她坚强,而是要告诉她:谁都有做不来的时候。
于是,我在给她的读写笔记作批注时,在本子里夹了一页活纸,上是一篇我写给她的文章《真 正的强者》。我告诉她:“真正的强者不是冷面生活的血雨腥风而毫不动容的石像,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真感情;
真正的强者不是所有困难都自己抗的上帝,他们在无助的时候勇敢的承认‘我自己不行’,但哭过以后,仍会坚强的面对一切„„”
后来,朱丽在写给我的信中说,那时,只有我是用了最正确的方法安慰她,帮助她。
师生的交流其实是一门方法性的艺术,方法找对了,就能事半功倍;方法不对,甚至会南辕北辙。而师生的交流,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目前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构建成一个个平台,方便学生的不时之需,也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动向,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其实,像这样的平台有很多,除了日常的设在班级中的构件如“留言台”等。还可以设置班主任信箱、语文老师信箱等方便学生和自己信任的老师交流,而老师也可以通过收发作业,将自己对某同学的意见或建议夹在作业本里。另外,在网络时代,师生网络交流也完全可行。现在就有很多老师在网络上有自己的日志,学生们会到自己仰慕的老师的日志去阅读、去留言。这也使师生的交流不必局限在本校本地区,也可以在更大区域内实现各校师生的互相交流。
其次,爱学生不是无条件的宽宥学生的所有错误。师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就在于师爱还多了一个“严”字。
记得初上讲台,凭着自己标准的普通话和公认的好脾气,我很快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每一个手捧书本走上讲台的时刻,我都觉得神圣无比,似乎头顶闪耀骄人的光环。我自信地认为自己发现了做好一名老师的关键——扎实的基本功和讲课时一成不变的笑容。这一发现曾让我着实惊喜了一阵子,也让我更坚定地在课堂上贯彻着这样简单明了的微笑法则。而这一招在新生入学之初的新鲜劲儿里的确是管用的。
“这个老师脾气好,上课特和善。”
“我们老师对我们特好,普通话还特标准,不愧是教语文的。” „„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微笑策略也不是万能的。学生们开始有不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的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我的课上时不时往嘴里塞东西吃。最初我和学生们建立起来的那种和谐的关系开始瓦解,并逐渐被某种越来越深的隔阂感作替代。
这是怎么了?我百思不得其解。而面对台下那数十张越来越捉摸不透的脸,和那数十颗似乎离我越来越远的心,每天走上讲台的我,也越来越拾不起来自信了。
决不能这样下去!于是,我在两个班上利用晚点时间做了一次小调查,问问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老师用怎样的方法和他们共同学习,以及对我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开始,孩子们交上来的纸条很少,说法也差不多,都是说就喜欢我这样的老师,也没什么意见,即使有也是针对某一课的小问题。
我叫来我的两个课代表,问她们这是怎么回事,她们也都吞吞吐吐,说不清楚。一连几天我上课时都忧心忡忡的,由于晚上休息得不好,再加上情绪不高,我患了重感冒,喉咙疼得厉害。上课时,我必须声嘶力竭的喊才能出声。孩子们也许是觉出了什么,终于,有一天下课,一个平时和我关系特好的女孩子找到我,说:
“老师,其实我们不是对你有意见,”见我用和蔼的目光看着她,她又增添了信心似的说,“其实,我们就是觉得老师不关心我们。淘气的男生们才喜欢你,觉得你不像别的老师,总那么严厉。可是,爱学习的同学们觉得老师管得太松了,你根本就不管我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其实,我们还是希望老师能时时督促我们学。”
听了这话,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原来是这样。“那你们为什么不早给我提意见呢?”
“我们知道,老师这样对我们,是因为老师信任我们,相信我们能学好。我们怕说了会伤老师的心„„” 多么纯洁、善良的孩子啊!我的心被一种久违的感动紧紧地包围住了。当初是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把他们当成了大人,而忘记他们还只是孩子,对他们要求过高过宽,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教导他们关心他们。
这一天,我从我的学生们那里学到了真正的为人师的道理:作为一名老师,在态度上对学生做到温和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学习,他们的每一丝进步,更应敏锐的察觉个别同学的退步,并加以督促。
爱,有时又是一种尊重。
在我们的眼中,总觉得学生们即使到了这样的年龄仍然是很幼稚的,其实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看待问题也有自己的见解。在日常与他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即使有些幼稚的想法,但我还是给予一定的肯定。我觉得保持一个孩子的自信,和孩子们站在同样的角度看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很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当学生们觉得你能赞赏他,在你的眼中他得到肯定,他的创新就会得到激发,他对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并回应。
有一次,同样是在批阅《读写笔记》。那时,我和我的新学生们刚刚认识了不到一个星期,那也是我第一次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大多数的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写了对我这个新老师的看法,他们认为我很和蔼,又从前一个学期的学校宣传册上看到了我的教学成绩,觉得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挺出色的。当我心满意足地领受着学生们对我的赞誉时,有一位学生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并使我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果然,这是一个知识匮乏的教师。空洞的思想,干瘪的知识,只靠着幽默、插科打诨在课堂上混日子,能出什么成绩呢?”
看到这些话,我一时间愣了神。这是在说谁?我在心里祈祷不会是我。于是我又仔细地看了一遍文章,可结果让人大失所望。这还能说谁呢?可不就是说得我。我只觉得血一下子全涌到脑子里,思维一片空白,之后就是难以控制的恼火。这是一个学生该说的话吗?盛怒之下,我想找这个学生来好好教训他一顿。但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让我平静下来,仔细的思考,我究竟该怎样处置这件事呢?经过难眠的一夜,我决定还是先不批评这个学生,从自己的身上找不足。虽然学生的话有些重,但我的教学确实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学生的批评不正是给头脑发热、自命不凡的我提了个醒吗?这样说来我还真的应该感谢这位学生了。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给我的评价,努力在课堂上避免这样那样的缺陷并在上课之余补充知识、扩充课堂容量。一段时间之后,在我的课上,那位给我差评的学生终于露出了钦佩的笑容。
其实,在当次的《读写笔记》上,我给那个学生写了一封检讨兼保证书,反省了自己的不足,并保证在一段时期内把讲课的质量提上去。这不仅督促了自己的教学工作还鼓励了学生、肯定了学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如果你能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看学生的世界,肯定他们的想法,那么你就走近了他们的心灵、走进了他们的世界。试问当你成为学生的倾听者、学生的同盟军时,还有什么学生你不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你还会感到茫然吗?遇到问题时,你还会束手无策吗?
当然,走近学生并不是让你毫无为人师表的样子,我们与孩子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有更高的自控力、更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一句话,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才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爱是你我 歌词
爱是你我 歌词
爱是你我 用心交织着生活 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 爱是你的手 把我的伤口抚摸 爱是用我的心 倾听你的忧伤欢乐 爱是你我 用心交织着生活 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 爱是你的手 把我的伤痛抚摸 爱是用我的心 倾听你的忧伤欢乐 这世界我来了 任凭风暴泄我 这是你爱的承诺 让我看到那阳光闪烁 爱~~拥抱着我我能感觉到它的抚摸 就算生活
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 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爱是你我 用心交织着生活 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 把我的伤口抚摸 爱是用我的心 倾听你的忧伤欢乐
觉得幸福更多
第三篇:让爱感动你我
让爱感动你我—学习盘晓红先进事迹有感 八月三十日,我校组织向盘晓红老师学习活动,虽然讲台上的她穿着朴素,但感人事迹却让我们倍感鼓舞。“与物质财富相比,精神财富同样是可支付的财富。它可以滋润人的气质,增长人的见识,协调人的关系,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有力量。”
——摘自盘晓红日记
她没有一平方米私宅,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她有的只是百万字的日记和工作笔记,是一大批理解并支持她工作的亲人、朋友。2004年,她用整整一个暑假,行程千余公里走访了65名孤儿,写下了十余万字笔记和调查报告,为他们争得了社会方方面面的赞助,她自己则不顾家境清贫带养了李佳丽、黄珍、谭准、曾娟、程运姣等5名孤儿,视他们为亲生儿女,在她的帮助下,一个个孤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了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信念。她就是盘晓红,蓝山县楠市中心小学的副校长,瑶族女教师,永州市人大代表。
她除了每周要为全校20多个班上一节自己独创的“美心课”外,还常常被各地教育部门邀请去讲她的“美心课”。每当,她一有空闲,就要抽空到学生家中去家访,与家长谈
心,教他们如何教育子女,帮助学生把落下的功课补上,她孜孜不倦地身影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活菩萨,是我们一生中见过心肠最好的人!”
当一个个先活的事迹摆在你面前时,我想任何人都为之动容。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相比较现如今很多人忘记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忘记了如何去关怀别人、诚信对人、敬业工作。受西方文明的攻击,现代人将这些传统的教育舍弃了,使的有些人趋于利益,注重钱财。
“爱别人和被别人爱都是幸福的。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千方百计创造一些爱的氛围。”事实上,无论作为教师还是校长,母亲还是女儿,妻子还是儿媳,盘晓红都在用自己的坦诚和付出努力营造爱的氛围。同时她也得到领导、同事、学生、亲人、朋友的关爱,在播撒爱的阳光的同时,也在享受别人播撒给她的阳光,所以盘晓红说:“我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爱心是一条河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千千万万的动人故事,有如条条水波潋滟、不断向前涌动的小溪,最终汇成爱心的大河,使千万颗心灵变得湿润而温暖,也推动社会向着正义与良知不断迈进。
第四篇:爱是你我歌词
爱是你我-刀郎&云朵&王汉仪 女: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着生活
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口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欢乐 男: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着生活
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痛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欢乐这世界我来了任凭风暴泄我女:这是你爱的承诺 让我看到那阳光闪烁爱~~拥抱着我合:我能感觉到它的抚摸 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
女: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男: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着生活
爱是你和我在患难之中不变的承诺爱是你的手把我的伤口抚摸爱是用我的心倾听你的忧伤欢乐 合:这世界我来了任凭风暴泄我女;这是你爱的承诺 让我看到那阳光闪烁爱~~拥抱着我合:我能感觉到它的抚摸 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
女: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觉得幸福更多 男:觉得幸福更多
第五篇:·小议“拿来”之后
·小议“拿来”之后改革开放十年来,我们确实大胆地从国外“拿来”了不少: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自动化的生产线,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国文化产品。这些促进了我们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生产力,甚至对我们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光“拿”是不够的,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选择、创新。
这并不难做到。例如,1988年义利食品公司引进了一条生产面包的流水线。引进前,日产量为六车,但现在要求日产19─22车,这无疑要提高机器的强度,对洋设备加以改造。义利厂二十余名技术人员,经过17天苦战,终于使该流水线日产量达到25车。这证明,对外国的东西,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到在“拿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你也许会说:生产技术上的革新容易办到,可文化上又如何革新呢?其实,这也不难。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译制片的剪辑。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外影片,绝大多数都经过了剪辑。剪辑的过程,就是一个取精华除糟粕的过程,这就使我们能欣赏到国外的经典名著,了解其风土人情,同时,又免受西方不良生活方式的腐蚀。
以上提到的,都是由于我们在“拿来”之后,注意运用头脑加以改造创新,使“拿来”的变成了自己的,为我服务。而有时,由于我们只注意“拿来”,忽视了挑选或创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就拿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青年人看的书来说,有些是“进口”货,其中以教育类为最多。这些书中提倡青少年刻苦钻研、力求上进是好的,但有些书过于强调了“个人”。像《想像自己是个大人物》一书中提道:“青年人应该想到自己是上帝,即使无相助也会成功。”还有:“要注意显示自己,无论在哪或什么问题上都应说:‘我想我一定强过任何人。’”如果我们这代人接受了这些理论,势必影响到人际间的团结、互助。如果我们的翻译和编者在编译此书时,稍加留心把它改为:“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我想,会更适于我国的实际。这样,我们就把“拿来”的变成了“自己”的,并且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服务。
类似的例子,不必多举。我想:只要我们在“拿来”的同时,真的是“用脑髓”而不只是用“手”,只要我们在拿来之后,经过挑选、分析和创新,那么,“拿来的”就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拿来的”会为我们服务,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实现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