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

时间:2019-05-13 08:3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

第一篇: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

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组图)

一、前 言

太阳光照亮了大自然的一切,也赋予了大自然界五彩缤纷的颜色,色觉是主客观相结合的慨念,从种族进化史来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是对太阳光线物理特性的适应形成了人的视觉器官。可见光譜正位于太阳辐射光譜到达地球表面的中间部分,太阳辐射中波长小于 290毫微米部分被较低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大于 1400 毫微米部分被较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现在实验室的工作进一步证实了用高能量光波照射眼睛,视觉范围可进一步扩展到 312.5nm的紫外线一段及 1150nm红外线一段,这与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辐射光譜十分接近。

人眼的视觉色觉器官正是在适应外界光源主要是日光光源而形成,人类对大自然各种景物的记忆色来自于日光,彩色电视、彩色电影、照明光源如重现日光下景物的颜色则给人类真实的色彩感受。

夜景照明设计在源于自然的基础上应高于自然,它涉及到建筑艺术、光学、色度学、生理学、美学、环境艺术等多科学领域,是一门集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据感知觉实验,人眼可以分辨出十万种以上不同明度、色调、饱和度的物体,自然光的亮度由10 cd/m 到10 cd/m 以上,单用语言根本无法确切描绘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光学与色度学的发展才使我们可以用数据与图形对我们生活的自然界作出了定量的描绘并提供科学参数,也为交流、改进现有的照明设计和创造新的照明设计打下必要的科学量化基础。

在城市灯光夜景中,以照度作为照明指标是不严格、不全面的,因为照度大小并不直接反映人眼的明暗感,人眼直接感受的是亮度,同时建筑物立面的不同材质、大量自发光光源、内透光照明方式的照明效果均无法用照度指标衡量,而各表面的亮度则决定了整个空间光环境的质量和效果。计量学、测量学和光学仪器的发展可以使我们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测量出自然界和已实施照明工程的亮度和色度参数。

充分利用现代光学、色度学、光学仪器的成就,积极开展对昼光、夜天空和夜景照明的测量与研究将推动夜景照明设计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国际上有关的工作

各国科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对本地区天空光的观察与测量。康狄特(H.R.Condit)等在美国罗彻斯特测出日光光譜分布。巴德(W.Budde)等在加拿大渥太华(Ottawa)测出日光光譜分布,威泽斯基(G.Wyszecki)对加拿大渥太华的北方天空日光的视觉观察。Wegner 在柏林测量了天空亮度,并经再分析形成了 BRE平衡天空。汉德逊(S.T.Hendrson)等在英国恩菲尔德(Enfield)测出日光光譜分布,英国科学工作者对英国南部北方天空日光做观察。由 Nakamura和 Oki 在日本进行了天空亮度测量,并对日本的天顶亮度的标准化进行了开发。

CIE2001 年召开的中期执委会将颜色和光的测量及日光的测量与计算作为会议的两个重要专题。但是,至今对夜晚天空光的色度测量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大自然夜晚天空构成了夜景照明,尤其是高大建筑物顶部照明的背景,测量和研究不同时相下夜晚天空亮度和色度将奠定夜景设计规范的技术基础,是晚间照明设计的量化依据。天空的亮度和色度随时间、季节、气候而变化,为使夜景照明设计立足于充分科学实验基础上,需要系统测量和研究不同时刻天空光特别是夜晚天空的亮度和色度。分析不同时刻夜晚天空光的亮度、色度参数将有助于我们寻找夜晚天空光污染的原因。

三、测量仪器的选择与测量程序 1.测量仪器的选择

对遥远的天空光进行非接触的光、色测量可使用带成像系统的彩色亮度计或光譜辐射仪,它的优点是不必接触被测表面,通过目视系统瞄准测量对象,即可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也可反映出光源照射下经过各表面颜色相互反射后的实际效果,因此更具使用价值。

美国光学研究公司研制成功的光譜辐射仪有 1980B、PR-650。彩色亮度计有 1980A。1980B光譜辐射仪的光譜带宽及取样间隔均可准确到 1nm,测量精度及准确度均较优良;但价格昂贵,操作也较为繁杂,宜作为标准传递的源泉之一。

自然夜天空亮度为2.1×10 cd/m,24小时天空光亮度变化范围由10 cd/m 到10 cd/m 以上。但 PR-650 亮度范围由 3.4cd/m 到

86,000cd/m,不能进行夜晚天空亮度色度的测量。日本东光公司研制成功的彩色亮度计有 BM-

5、BM-7。小型亮度计为 BM-3。其中 BM-

3、BM-7 测量低亮度性能较差,在大视场条件下,不能测量低于 10 cd/m 的光,在小视场条件下,BM-7不能测量低于 4 个尼特的光,适宜近距离测量。不适宜对夜晚天空进行亮度、色度测量,无法对夜晚天空光污染程度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测量与研究。

BM-5 彩色亮度计测量范围为 10 cd/m 到 1.999×10 cd/m,测量距离为 0.2m 到无限远,适用于测量白昼光和夜晚天空的亮度。根据规定:亮度计的测量面积应小于光源面积,此时的测量结果才是正确的,BM-5 具有小的测量直径,适用于远距离对高大建筑物顶部照明光源的测量。但 BM-5 与其它彩色亮度计一样存在色度测量中的误差。因为彩色亮度计的滤色系统PR(l)、PG(l)、PB(l)与光电倍增管 T(l)组合后的光譜响应需分别模拟 CIE 光譜三刺激值X(l)、Y(l)、Z(l),这种模拟是十分困难的,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各台彩色亮度计之间存在很难避免的个体差异,如果仔细对比,各台彩色亮度计之间确实存在色度测量中的相互误差。

为了提高彩色亮度计色度测量的准确性,应使用与待测色源色域相近,光譜分布相类似的标准光源、标准色源对彩色亮度计进行校准,我们的实验证实用一种标准光源对彩色亮度计进行校准尚不能完全适用和伸延到各个色域,计算公式及对测色准确度的改善见前文“彩色电视色度测试中的量值统一”。

白昼和夜晚天空光色度不同,因此需要分别使用与其一一对应的标准光源,标准色源对彩色亮度计进行校准,这样才可以使彩色亮度计光谱灵敏度与 CIE 光谱三刺激值的不一致所带来的误差减到最小限度,从而取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2.标准色源的研制与测量程序

(1)用 BM-5 彩色亮度计对天空光进行连续 24 小时初测,大体确定不同时相下天空光的色域范围。

(2)根据天空光不同时相下的色度值研制相对应的光源,用卤钨灯加不同的滤色片组成四种不同色度值的白光源。

(3)用美国光学研究公司 1980B 光谱辐射仪对卤钨灯及四种白光源进行标定,测量光谱分布,计算出色度坐标

第二篇: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湛师基础教育学院

10中文

陈金浪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是青春期学生的“必经之路”,中小学生的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更多地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大计中的一个“工程”,且是一个长期工程。做得好,则我们的学生遵规守纪,学校形象大好,也利于招生工作;做得不好,则我们要花大部分的精力来处理这样那样由学生心理造成的问题。那么,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者说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判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或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个人心理因素。下面就每一种因素分别予以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问题 原因

根源

日前,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家庭教育不当、性心理问题、网络依赖成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四大热点话题,也集中反映了目前未成年人遭遇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不同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当以百万计。现在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阵地,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调查显示,因学业负担过重引发的心理问题咨询人数最多,学习压力导致厌学、情绪反应、失眠、焦虑等心理问题,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家长对教育的忧虑和困惑转化为对孩子的要求,从而更增加了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巨大影响,这些不良影响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些孩子一般都缺乏安全感,他们自卑、内向、胆小、自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在部分孩子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虽然父母尽心尽力,但由于教育方法或管理方法不当,给孩子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是很大的伤害。有的家庭是因为父母比较忙碌,无暇管理孩子,对孩子不了解,即使发现孩子有不当行为也没有好的方法进行管理。

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心理问题位列热点咨询问题的第二位,青春期教育成为其中的热点话题。专家分析,这说明当前广大家长家庭教育知识较缺乏,缺少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顾孩子身心特点实行强压教育,使孩子出现逆反、负面情绪以及不良嗜好等心理问题。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使学生形成了自负心理。

二、学校的因素。

中小学生在家庭外部接触的主要对象是同学和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老师支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著名心理学专家秦园林教授说过: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围绕考试分数的教育。就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来说,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不利因素很多。小学与初中虽然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每个学校内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仍以所教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样评价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大量的作业、超快速的教学进度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完不成作业或学习成绩不好会被教师不恰当地批评或者体罚。这一过程中会有很多师生间的冲突,而由于学生相对处于弱势,冲突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形成持久的内心冲突,严重一些的话便会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一方面是学生的毫无兴趣、压抑和内心冲突,另一方面是教师安排的无休止的、大量重复的作业和随时准备让学生承受的不恰当的批评处罚,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试问,中小学生那小小的身子,我们何必把这么大的担子压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何来健康发展?学生成绩决定学校的命运,学校的命运决定老师的命运,老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才会重视学习,重视成绩。但这些学生还是孩子,他们拥有所有孩子的天性,他们好玩调皮捣蛋,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我们也同时是抹杀孩子纯真的恶魔。

学校的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一味地只是注重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发的将会是更大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因素。

经济的原因,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遍地开花,很多营业主为利所图,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于不顾。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不断地往上涨,这也是促使学生有机会进入娱乐场所的原因之一。

低俗文化的诱惑。当今社会上,这样一些错误的说法正在抬头:在校成绩一流的学生,将来只能在成绩二流的学生那里当打工仔,因此知识无用,读书没“钱途”。加上实际工作中个别通过学习深造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在社会上却得不到应有承认的现实,给中小学生传递着这样一种错误信息:当今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拥有一切,学习是一件过时的事,学习无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关于学习重要性的道理,也同时输入到他们的脑海中。在这两种相悖观点的作用下,对是非曲直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思想上难免产生困惑、迷惘,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矛盾冲突,有害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养成,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此其一。其二,社会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极强的中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他们眼中所见的正不压邪、好心不得好报、做好事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等,这些不良现象与家长、老师从小向他们灌输的坚持正义、助人为乐等思想,时常发生碰撞,使他们迷惑,从而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并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症状。中小学生的心理就像一张干净的白纸,由于社会不良的文化,思想,行为等等各种浑浊的事物在这张白纸上抹上了各种各样的污点。

政策的原因,虽然国家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由于国家的执行力度不到位,让不法之人有机会穿法律的漏洞。国家对网络的管理不够紧密,对不良的社会组织打击力度不够。

四、学生个人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 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由儿童“心理墙”向成年“心理墙”的过渡,是一 种质的过渡,包括身体、生理、社会心活和心理等各方面的过渡。这段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基本特征充满了矛盾动荡性。正如亚里士 多德所说的:“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使而失去控制。” 又如霍尔所形容的:“人生中‘疾风怒涛’的时期,身体蕴藏极大能量、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烦躁不安,对外界及自身易产生怀疑、不信任 感。

心理上,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逐渐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会产生矛盾。他们自我意识趋于成熟,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既保留有儿童的某些心理待点,又具有成人的一些新的心理品质,这些新旧不同的特征,在青少年期心理发展过程中交叉重叠出现。一般来说,青少年前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而青少年后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个体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心理上的成人感,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闭锁性很容易发生,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由于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出现,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活动开始走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此外,随着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逐渐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率、单纯和天真,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更多地封闭自己,于是心理活动出现了闭锁性。学生就会保守自己的秘密,反抗父母管束,随着身体的发育,青少年必须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必须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身心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忽而表现出“成熟”,忽而表现出“幼稚”,此时他们表现出各种矛盾的心理现象。

性心理成为未成年人咨询的热点话题,专家认为,未成年人在青春期阶段对性知识的极度渴求,以及学校、家庭对性教育知识的严重缺乏,谈性色变的观念仍未有较大改观,成为造成未成年人各种性心理问题的原因。

此外,网络依赖、早恋、人际关系等也是咨询的热点问题。专家分析,忽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家长自身不良嗜好、人格缺陷也是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

在生活上不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自私狭隘心理。

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导致自卑心理。

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

孤僻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强迫心理、厌学心理等等,都困绕着我们的学生,希望我们更找出有效地解决策略和方法,让我们的中小学生走上心理和身理都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作 者: 陈红 黄希庭 Huang Xiting 作者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庆,400715 刊 名: 心理科学 PKU CSSCI

英文刊名: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005 28(2)

2、珠穆朗玛的博客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初探

2009年年11月23日

3、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11月30 日10:47 4

新浪教育网 哈尔滨新闻网-哈尔滨日报 中小学生亟待解决的四大心理问题

本报记者 初 霞

心 理 健 康

C 证 培 训 论 文

班级:10中文4班陈金浪 学号:2010017413

第三篇: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论《伤逝》中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谢越

(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4班

***)

摘要: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唯一的一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五四”时期两个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涓生和子君因相爱而结合,最终却以悲剧而结束,让读者在叹息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最终走向了悲剧? 在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后文章给我展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 子君 涓生 爱情 悲剧

正文:

小说的主要内容大致是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两人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毁灭?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的分析,我得到了以下几点。

一、经济来源断绝

在爱情走向悲剧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巨大经济压力。当涓生和子君同居的消息传到涓生供职的机关,局长为了维护封建传统道德,很快就把涓生解聘了。丢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对涓生和子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生存,涓生偶尔往报社投点稿,或者艰难地翻译点 东西,可是挣的那点钱连最基本的生活也难以维持。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把子君养的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鸡都煮着吃了。

在这种情况下,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矛盾便显现了出来。子君对涓生的不满化为了冰冷的脸色,涓生对子君的不满化为了厌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忍受生活压迫的痛苦,主要是因为子君,而子君却如此浅薄,连这一点都想不到,只知道拽着他的衣角。涓生冷静回顾过去,反思这大半年来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第一要义,首先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一定的经济保障,牛奶和面包是不会有的。涓生还发现了与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发现了孤独者不是强者,但是他又不能战胜这种孤独。为着“救自己”,涓生最终对子君说出了“我不再爱你”的话,最终导致子君在痛苦和寂寞地死去。可见,经济上的压力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毁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如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所说的:“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小舟最终在汪洋大海中搁浅,以致沉没。

二、封建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

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爱到同居,从始至终都承受着来自封建势力的传统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等新思想,可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大部分国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习惯势力依然强大,青年男女的婚姻一般还都是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子君和涓生的来往一开始就遭到父辈的激烈反对,叔父甚至不再认她为侄女;会馆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擦着半瓶雪花膏的小东西”,以及涓生供职之处的局长,等等,全都敌视他们建立的这个新式小家庭。另外,来自于周围人的反对和鄙视也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们。当他们在路上走的时候,会时时遇上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这些眼光常常令涓生不寒而栗。几个反对的朋友也都陆续和涓生绝了交。结合,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离亲叛众。来自社会的这些不理解、讥笑、轻蔑和反对,使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结合之后,他们成了真正的二人世界。子君,整天就是做饭,一日三餐,不再读书、散步,成了与世隔绝的全职家庭主妇。涓生,两点一线,由家到局,由局到家,到家之后,相对无言,只好呆坐着。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没有了任何社会关系的涓生,只好孤独地坐着。这样孤立的两个人与整个社会对立,“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结果可想而知。

三、爱情基础的薄弱和思想性格的弱点

如果没有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之舟是不是就会平稳前行呢?细读文本,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作品显示,涓生和子君在失业的威胁尚未到来之前,爱情已经“凝固”。这是因为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基础本身就不牢固。比如,两人的文化修养和社会阅历差距比较大。涓生大学毕业,在政府机关工作,文化修养比较高,见多识广,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子君虽然也有点新思想,可和涓生比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两人当初 恋爱的时候,涓生对子君大谈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伊孛生等话题,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可以看出,子君在涓生面前,只有听的份,并不具备平等对话的条件,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学生罢了,在子君望涓生的眼神里,充满了被启蒙者对启蒙者的崇拜和仰慕。接下去涓生指着一张雪莱的半身像给子君看,“子君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显然是不好意思了。子君实在只不过是一个封建思想依然浓厚又憧憬 美好爱情的少女罢了。至于恋爱半年后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样坚决而透彻的语言,实在是涓生启蒙的功劳。在爱情面前,女人往往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是的,在爱情的鼓舞下,子君变得比涓生“透彻、坚强”多了。这种因爱情而膨胀的坚强与无畏,让同样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涓生敬佩不已,以至于看见了不远的将来中国女性呈现出辉煌的曙光。涓生向子君热烈地求爱了。热烈的爱情蒙蔽了他们对彼此的清晰的观照,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子君作为一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依然保有深厚的封建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束缚。

这样,结婚以后,子君也就又回到了中国旧式女子所走的“女子治内,服侍丈夫”的老路。整天沉湎于家务琐事之中,养了四肢小油鸡,一只花白狗。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更不要说看书了,完全一个家庭主妇,生活圈子也仅局限于二人世界的小家,对社会所知更少。可以想象,他俩在一起能有多少共同语言。小说这样

描写:刚结婚的时候,他们俩人还经常耳鬓厮磨,可仅仅三个星期之后,神秘的新鲜感过去了,涓生对子君也有了更清醒、真实的了解,揭去了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真的隔膜的面纱。这时,二人的共同语言渐渐少了,除了相对回味过去,不再有其他新的话题。涓生就有了一种危机感,他对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还劝子君读一点书。可子君却依然固我,完全沉浸在做家庭主妇的忙碌里,丝毫没有觉察到二人之间渐裂的感情距离。

就在情感出现裂痕的时候,涓生被解聘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了。接到解聘书的那一刻子君变了脸色,露出了怯弱。这让虽有心理准备但同样底气不足的涓生不禁有所失望。随着生计的艰难,涓生和子君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来大,涓生清楚地认识到子君“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这空虚却并无自觉”,对平庸的子君越来越不满,越来越认为子君是他重新飞翔的累赘,后悔自己大半年来为了这盲目的爱而把 别的人生要义忽略了。爱,已经成为过去,虽然子君又开始了重温过去的课题,想温暖彼此之间的冷漠,但这只能招来涓生的暗笑,加速离开她的步伐。涓生更加坚定了离开子君的决心:要想开辟新的道路,只有分手;丢掉了累赘,自己才能振翅飞翔。涓生终于向子君说出了“我不爱你”的话。子君变色,默然,最终又被父亲领回了家中,在严威和冷眼中死去了,剩下涓生沉浸在悔恨和悲哀之中。子君的遭遇,恰好印证了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 中的预言:“娜拉或者也只有两条路: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还有一条,就是饿死„„”

回顾两个人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在爱情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作为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争取获得个人幸福,他们彼此鼓励着,依偎着,勇敢地向封建势力展开了挑战,家庭的束缚、社会的非议被他们置于脑后。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爱情。但是随着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涓生在孤独支撑中,自私、卑怯的心理膨胀了起来。“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得很。”子君成为了他的累赘,尽管他也想到离开子君,会导致她死去,但还是在分手时自欺欺人地说出:“„„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于你倒好得多„„”可以看出,在生存危机面前,涓生为着求生,是多么自私、卑怯。从这些分析来看,他们的悲剧也是自身的悲剧。

《伤逝》深刻的艺术描写告诉人们,个性解放在当时只是知识分子觉醒的起点,但是如果不超越个性解放思想的水平,并且把视野扩大到社会解放上去,他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仍然是渺茫的;如果社会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很容易失去的。当然,争取到自由婚姻个人幸福之后,还要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奋斗,否则,爱情幸福依然会失去。涓生和子君的悲剧有力地说明了这些。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2]鲁迅杂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3]郑万鹏.中国现代文学史.华夏出版社,2007

第四篇:论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论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摘 要]商务部再次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组织开展蔬菜“卖难”紧急救助行动,进一步维护好蔬菜市场稳定。本文重要阐述产生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投机 产业链整合 供求结构

蔬菜滞销产生的原因

第一,去年蔬菜的价格较高以及韩国的泡菜危机导致了菜农大范围种植蔬菜。今年开春,虽然菜农获得了大量的丰收,但蔬菜的销售成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二,国际局势动荡,特别是利比亚战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增加。4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决定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

第三,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没有充分考虑需求的多元化问题.由于我国收入人群差异较大,对农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对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买菜就是为了食用,所以他们对菜价的高低较为敏感,而菜价的上涨对高收入影响不大。蔬菜滞销的解决方案

先来谈一谈蔬菜过度投机的几点解决方案。投机是指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把握机会,利用市场出现的价差进行买卖,从中获得利润的交易行为。要防止蔬菜的投机行为,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行统计调查,大致统计出我国每年所需要的蔬菜量。通过这一数据,菜农可以合理的种植蔬菜,不会盲目随众搞投机行为,这对我国蔬菜的供求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2.政府要向菜农传达有指导性的信息,防止菜农的误判。当前蔬菜的滞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菜农们普遍的对后市看好,忽略了时间差的问题,就是说现在缺少蔬菜不代表以后还会缺少蔬菜,导致这一问题完全是由于菜农们的盲目行为。政府需要给予菜农们一些指导性信息,比如我国未来蔬菜大致的需求总量,韩国的泡菜危机是否真正的对我国蔬菜市场造成影响等等。

3.菜农们要防范信息炒作,合理的对待利好信息。韩国爆发“泡菜危机”使得我国菜农们都坐不住了,盲目的大量种植蔬菜,最终导致蔬菜的滞销。对于利好消息菜农们应该认真考虑,当蔬菜从种植到销售这一过程完成之后,蔬菜是否还会是市场的宠儿,蔬菜的需求是否还是会像“泡菜危机”是那样高。

4.采取价格涨跌波动限制,把蔬菜的价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蔬菜关系到我国民生,所以它的价格对我国消费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价格大幅上升的影响,这会严重挫败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通过限定区间价格,不论是菜农们还是消费者们都会做到心里有数,使得蔬菜的生产和消费更为合理。

5.控制经济的过热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金融上都有质的飞跃,然而,快速的经济增长尤其是股市楼市的繁荣,极易催生经济泡沫,会导致通货膨胀及过度的投机行为,过度投机已经在我国得以体现,蔬菜滞销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我国要谨慎的对待繁荣的金融市场,只有遵循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这一辩证唯物观才能更健康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投机通过以上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可是油价上涨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也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问题要么控制好油价,要么降低运输成本。先来说一说油价的控制。油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油的供求状况,当国际形势不好时很可能导致油价上涨,由于我国油价仍然要受到国际油价的控制,所以很难通过降低油价来减少运输成本,除非中石油,中石化这

两大龙头企业有足够多的油储备,才能在国际形势不稳定时控制好油价。再来谈一谈运输问题。我国蔬菜运输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我国蔬菜产业链的现状是物流分段现象明显,从采摘、运输到销售各部分联系较少,信息严重不对称,形成各自孤立的局面。第二,蔬菜运输过程中,由于没有一个标准化,专业化的运输标准,使得我国蔬菜物流损失较大。第三,物流链的技术水平低,没有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在这里我来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整合蔬菜运输的整条产业链来降低我国蔬菜运输成本。借助电子商务手段,把蔬菜生产者、合作组织、贩运商、储运企业、批发组织、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相关企业这条蔬菜产业链整合在一起,把它卖给蔬菜的龙头企业,由这一企业按照整合后的标准化、规范化,统一管理蔬菜的运输。这一方法把蔬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牢牢的连在了一起因此会大大减少运输过程中企业之间相互处理订单的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对于结构调整的问题,我国重点放在低收入的人群上,一是这些人群对蔬菜的价格变动较为敏感,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对蔬菜进行大量投机,二是中低收入的人群在我国人口的比重最大,他们的投机行为对蔬菜的影响甚大。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不同的群体进行需求的研究,尤其对中低收入群体,政策部门做好进行普及调查,了解这以群体的消费偏好及投机倾向,当再次出现这一状况时,政府就会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

今年导致我国蔬菜滞销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蔬菜的投机,通过以上方案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也为我国以后蔬菜行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悯农 中国行业饲料信息网 2011年4月22日

[2] 顾兆学 《业内人士分析中国蔬菜滞销成因》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4日

第五篇:论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的对策

论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查玉和

「摘要」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厉禁止的行为,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却频频发生,并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权衡利弊,刑讯逼供危害较多。因此从对刑讯逼供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研究以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预防对策,对遏制刑讯逼供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刑讯逼供 危害 原因 预防对策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刑事诉讼法第43条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刑法第247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从重处罚”。但是,刑讯逼供现象在我国却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为什么会如此?法律规定如此严厉,但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刑讯逼供案件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还有更多的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立案。刑讯逼供如此难以禁绝的根源何在?刑讯逼供到底有哪些严重危害?为了禁止刑讯逼供,我们又该在立法和实践中采取哪些预防对策?本文将试图对此进行探讨。

一、刑讯逼供的危害

刑讯逼供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国家的刑事诉讼制度、对犯罪嫌疑人、对社会公众都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危害,具体表现为;

(一)因刑讯逼供有很多人被屈打成招,从而形成冤案,放纵了真正的犯罪人;

(二)刑讯逼供伤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使本来有可能如实供述的犯罪嫌疑人不愿供述或虚假供述。

(三)模糊了有罪者和无罪者的外部差异,增加了侦查破案的难度。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复杂的信息获取过程,侦查人员不仅要注意语言信息的获取,还要注意更为复杂的犯罪嫌疑人表情、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以探明案件的实际情况。在正常讯问中,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的外表通常是可以看出区别的,而一旦采用刑讯逼供,暴力和强烈痛楚将使所有被刑讯者无论是有罪还是无罪都会全身紧张,疼痛难忍,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界限的模糊,使侦查人员失去通过表情、语气和语调来探明真伪的可能。

(四)刑讯逼供严重地侵犯了人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拷打,其基本的人格尊严、意志自由和隐私权利都被侵犯和剥夺,这是严重违反程序和人道原则的。

(五)刑讯逼供还会严重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刑讯逼供可能冤枉无辜,从而增加案件的错误成本并使已经过的程序全部无效,导致刑事诉讼效率和效益的同时降低。(六)刑讯逼供是以一种犯罪来对抗另一种犯罪,违反了程序理性原则,损害了人们对司法程序正义功能的预期。

(七)刑讯逼供直接违反我国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因为在刑讯下,最终决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不是事实和法律,而是被刑讯者筋骨的承受力和皮肉的敏感度。因此,贝卡利亚讽刺道:“一位数学家大概会比一位法官把这个问题解决得更好。

二、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刑讯逼供现象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长期存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层面上,受旧司法理念的深远影响。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以特定的思想和理念作为基础的。对于在司法实践中久禁不止的刑讯逼供现象,普遍认为是受封建法统的有罪推定思想和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实行纠问式诉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先入为主的推定为有罪,“有罪”而拒不招供认罪,焉能不“刑讯”、“栲掠”?刑讯逼供在当时的诉讼活动中非常普遍,且被合法的规定成为一种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阶级斗争无处不在。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左”的思想支配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认为是阶级敌人,刑事诉讼被认为是阶级斗争,那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讯逼供也就理所当然的被认为是表明阶级立场的最好方式之一。不可否认,这些思想或多或少的存在于我们一些司法工作者的头脑当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成为刑讯逼供行为产生的思想源泉。

(二)物质条件上,司法投入普遍不足。司法投入不足,将直接产生两个结果,第一是挫伤了侦查人员的积极性。我国司法工作人员的薪水与其工作量是极不相称的,尤其是在基层,拖欠工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连工资都不能保障,何谈司法公正呢?再进一步来说,司法投入的不足导致侦查机关也不可能大量引进高素质的侦查人员。第二,司法投入不足致使侦查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而侦查破案既需要侦查人员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和思维去获取言词证据,又需要运用先进的侦查技术器材去获取物证。由于以上两个因素直接导致侦查水平的低下,而侦查水平的低下又进一步导致侦查活动对口供的极强依赖性。侦查机关工作人员也许正是在这种出于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刑讯逼供。

(三)制度设计上,相关制度的失衡或缺位。其一,我们看到立案查处的刑讯逼供案件基本都发生在侦查阶段,问题的关键在于警检分离的体制。由公安机关立案的案件,侦查终结后全部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侦查与起诉是两个界限分明的诉讼阶段,检察机关几乎不介入侦查过程。虽然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部门,有权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但事实上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待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或审查起诉时发现查处,公安机关的违法侵害事实已然形成。因此可以说,失去有效监督的侦查阶段成了刑讯逼供的“安乐窝”,这是现行法律制度的一个缺陷。其二,我国一直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是非法获得的非言词证据,只要查证属实,依然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办案人员照样可因破案率的提高而获利,这无疑又成为助长刑讯逼供的一大因素。

(四)执法监督方面,对刑讯行为的监督多为事后监督,且处罚力度不够,使运用刑讯逼供 的侦查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对刑讯逼供起到了某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刑讯逼供的预防对策

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的各种不利因素均不应成为刑讯逼供存在的合理借口和理由。刑讯逼供就如同刑事诉讼活动中的一种“病毒”,不能仅仅依靠一种原则或方法,而应当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

(一)预防为主

1、转变思想观念。

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现代的法治文明社会,尤其是我国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以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为目标的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建立,是对历史上司法理念的一种根本变革。所谓司法理念是指司法过程中的理性思维,是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和积累而在人脑海中形成的一种意识,是对司法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它是社会实践与司法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形成与变迁深深地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中。现在看来,以前可以“准其照常使用”的刑讯逼供则是对现代司法理念的一种违背,特别是违背了“保障人权”这一司法理念目标。

惩罚犯罪,是所有历史时期刑事司法理念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客观地讲,刑讯逼供正是这种目标下的产物。但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同时要求保障人权,而不仅仅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是指保障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在这里主要是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处于被追诉的弱势地位,而在传统的司法理念当中,几乎不存在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角度去思考和行动,他们的权利极易受到司法工作人员的侵害。根据法律平等原则的要求,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在实践中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作为控诉一方的侦查、检察机关,都是国家机关,都有法律所赋予的强大权力作后盾。而作为辩护一方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被追诉之日起人身权利就受到很大限制,即使有权聘请律师,现行我国法律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调查取证等权利仍然存在诸多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与控诉机关地位的不平等显而易见。从传统刑法实质平等理论出发,必须赋予处于弱势地位的被追诉人更多的权利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修改之后的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规定了较以前更为广泛的权利,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成为当时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虽然没有明确肯定无罪推定原则,但该规定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内核则是不争的事实。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表明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在我国的确立。

显而易见,刑讯逼供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与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刑讯逼供,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既是制度构建的基础,又是制度运行的驱动力。如果不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即使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司法工作人员仍然会有大量的“对策”,毕竟法律是要人来执行的,是为人服务的,是和人的利益密不可分的。只有司法工作人员转变过去陈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保障人权的现代刑事司法理念,刑讯逼供才可能得到根本预防,才可能保障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制度的有效运行。

2、加大司法投入,提高侦查水平。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司法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但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社会现实的需要相比,司法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精、尖”科学技术的运用,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呈现出范围更广、隐蔽性更强、手段更狡猾的局面,这样一来导致取证的难度不断加大,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侦查手段破案显然力不从心。因此在这里加大司法投入显得尤为必要,而且这也是其他良好制度得以实行的基础。物质的充分保障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是用较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大司法投入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侦查技术水平,当侦查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时,刑讯逼供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相关立法。

(1)建立并落实侦押分离的制度。

针对前述现行警检分离体制所带来的缺陷,许多理论及实务工作者都提出了不少建议。我们认为,实行侦查权与关押权分离,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侦查机关所控制的设想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制度设计。实行侦、押分离,侦查权仍由侦查机关行使,而关押权由与该侦查机关无隶属关系的另一国家机关行使。当侦查机关要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就应向关押机关提出要求,关押机关在制度设计范围内,在符合讯问的条件下,必须立即安排。讯问须在关押机关进行,讯问场所和讯问时间的长短由关押机关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侦查机关没有关押机关的同意,不能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带离关押机关,不能延长讯问时间。如此一来,刑讯逼供将大为减少。作为该制度的一个实证是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时出现的刑讯逼供现象未如公安机关那样突出,关键就在于检察机关没有关押权。因此在现阶段法律制度框架内,实行侦、押分离的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当实现侦、押分离之后,要达到既可以迅速破案,又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被追诉者人权的目的,讯问技巧的运用不容忽视。讯问的过程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如果侦查人员获胜,则案件可以顺利侦破;如果犯罪嫌疑人获胜则会被释放。侦查人员身负惩罚犯罪、查明事实真相的重任,不可能轻易放掉一个犯罪分子,所以必须运用一种比犯罪嫌疑人更聪明,并且能够给犯罪嫌疑人带来一定压力的方法,即讯问技巧,才可以不致放纵犯罪,也不会冤及无辜。这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的刑事诉讼对讯问技巧均未予以足够的关注,而讯问技巧是侦破案件的有力武器,侦查人员不仅要尽力使犯罪嫌疑人回答提问或告知相关信息,而且要保证犯罪嫌疑人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果完全不运用讯问技巧,犯罪嫌疑人又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那么讯问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不可能获得有用的信息,也就不可能迅速侦破案件。所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使用一定的讯问技巧是必要的。讯问技巧运用中关键的一点是掌握对犯罪分子施加压力的限度,既要尊重其正当权利,又要快速破案。

(2)确立完善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我国对非法言词证据的排除仅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凡经查证属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那么对于依据非法言词证据提供的线索而获得的其他证据是否需要排除呢?如果对通过非法言词证据提供线索获得的其他证据也不得作为定案的证据,那么侦查机关不得不重视对言词证据取证的合法性。否则辛苦取得的证据因为程序非法而被法庭排除,导致本来就紧张的司法资源极大浪费。如果不排除这种证据,则刑讯逼供还有存在的可能。因为法律规定,案件即使没有口供也可以定案,那么即使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但通过口供取得的其他证据一样可以使用,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3)关于“举证责任倒置”规则。

目前学界针对刑讯逼供行为提出应确立“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我们认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刑讯逼供罪案件,就如财产来源不明罪案件是一样的,需由被告人举出其没有刑讯逼供行为的证据,否则将直接推定刑讯逼供事实的存在,由其承担不利后果。对于其他案件,被告人当庭翻供,提出侦查机关对其刑讯逼供,则不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提法。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本来就在控方,被告人当庭以刑讯逼供为由翻供,存在的只是法官对庭审前的供述与庭审中的供述如何采信的问题。被告人翻供是想推翻庭前供述的法律效力,那么检察机关若想让法庭确信其取得的被告人口供的合法性,就必须证明其取证程序的合法性和口供的可靠性。如此一来加强了检察机关的证明责任,检察机关必须采取其他方式来证明其取证的合法性和口供的真实可靠性,如讯问时采用同步录像、律师在场、见证人等方式,否则将可能导致以前的工作白费。这样就免除了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的义务,但这是诉讼程序的应有之意,而不是举证责任倒置

4、强化监督是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

监督是制度有效运行的保证,失去监督的制度我们很难看到该制度目的的顺利实现。所以法律已经设立的和即将设立的制度都必须得到有效监督,这样立法的目的才能充分实现。刑讯逼供作为我国法律严厉禁止的行为,行为主体也是国家工作人员,本应是守法的典范,但为何却不断的违反法律规定呢?职务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监督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建立有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律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具体到某个国家机关,既有外部监督,如有人大、检察、监察等国家机关的监督,有人民群众的监督,有新闻媒体的监督,同时又有内部监督,如党纪监督等。如此多层次、多角度的监督仍然没能有效遏制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我国的监督体系基本是事后监督,虽然违法行为应得到惩处,但更需要在合法权益被侵害以前就得以被制止,也就是说更需要事中监督。事中监督部门的最佳选择就是检察机关,但因现行法律对检察机关赋予的权力及其设置体制,束缚了检察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力的意志。检察机关有必要进行改革,强化检察监督。只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为遏制刑讯逼供所设立的法律制度才可能有效实行,刑讯逼供也才可能得到遏止。

(二)惩治为辅

对刑讯逼供行为的全面预防并不能就此完全的将其消灭掉,只是尽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发生几率,而对于那些执法犯法,敢于搞刑讯逼供的,本着“违法必究”的原则,都应一律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罚,一个也不能放过。对犯有刑讯逼供一般违法行为的,查清后及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严重违法行为构成刑讯逼供罪的,应由司法机关经查证属实后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重大的刑讯逼供案件,不仅应查处直接责任人员,对那些纵容、包庇、失职的单位领导,也要追究相应责任。

如此严厉的后果,每个司法工作人员应当是明知的。但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忠于法律和事实,不搞刑讯逼供,否则将承当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不利后果。

刑讯逼供不仅我国存在,世界各国普遍都存在,都在寻求适合本国的遏制刑讯逼供的方法。我们寻求的方法一定要适合我国,并不是所有外国的成熟的、先进的法律制度都适用我国,即使有适合我国的制度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变通实行,才能发挥其大的作用。我国之所以至今还未 克服刑讯逼供,主要是条件还不具备,尤其是经济条件、思想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比较现实可行的遏制刑讯逼供的方法。遏制刑讯逼供,需要司法改革,更需要社会改革,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我国正在建设以“依法治国”为目标的社会,只能采用渐进式的方式。我们所要努力的目标就是正视它的存在,采用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手段,逐步减少它的发生,直至将其最终消灭。上述所提出的方法只是针对目前我国的现状,至于将来条件具备了,会有更好的方法防治刑讯逼供。但必须要明白一点,消灭刑讯逼供,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殷红《警察对警察的刑讯逼供》,载《中国青年报》2001年7月20日。2、杨通河《刑讯逼供法难容》,载《法制日报》2000年4月16日第2版。

3、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伍绍昆《刑事司法理念若干问题研究》,载湖南《怀化学院学报》,2003年1出版。

5.(意)贝卡利亚.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社出版,1993年出版。

6、刘家琛《新刑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下载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夜天空光污染产生的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浅谈小学后进生的教育 一、后进生存在的原因。(1)家庭教育方面:小学阶段的后进生的存在与遗传素质、先天发育不足有关;但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是其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有的孩......

    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1、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江河的流量季节变化、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水系、植被) 2、危害: 多......

    抹灰裂缝产生原因

    0 引言 抹灰工程是用胶凝材料及其砂浆以薄层涂抹在建筑物表面上直接做成饰面层的装饰工程。抹灰工程分一般抹灰和装饰抹灰,一般抹灰工程在普通等级的装饰工程上应用非常广泛......

    代沟产生的原因(大全)

    代沟产生的原因 代沟怎样产生? 一是青少年身心状态的剧变。剧变促使我们发现自我,追求独立,对童年的观念进行颠覆,对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开始选择和追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家......

    J507气孔产生原因

    气孔就是焊接时,溶池中的气泡在凝固时未能逸出,而留下来形成的孔穴。J507碱性焊条焊时多为氮气孔、氢气孔和CO气孔。平焊位置要较其他位置气孔多;打底层要比填充、盖面多;长弧焊......

    冲压缺陷产生原因

    一、图片展示 常见的缺陷有9类,分别是:开裂、叠料、波浪、拉毛、变形、毛刺、缺料、尺寸不符、坑、包以及压伤。 二、冲压件缺陷原因及预防 1. 冲压废品 1)原因: o o o o o o 原......

    氩弧焊产生气孔原因

    氩弧焊产生气孔原因 1、 主要是焊缝杂货、油污末清除。另外焊接速度,气体流量也有关系, 2、 氩弧焊产生的气孔原因,主要与氩气的流速与流量是否稳定有关,直接影响焊缝的保护。 3......

    心理诊所-自卑感产生原因

    自卑产生的原因分析有些朋友们们问:自卑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其实,自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就认为:人类都有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