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时间:2019-05-13 08:4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第一篇: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

南北朝时代,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以及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骈文畸形繁荣的局面。但是,在一部分历史、地理之类的学术性著作里,散文也还有一定的发展馀地。

第一节 南北朝的骈文

在帝王和贵族左右着文坛的南北朝时代,作家们大多数都生活在帝王、贵族的周围,他们的生活、思想、艺术趣味都受到很大的束缚。为了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饰空虚贫乏的内容,骈文这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便受到当时文人们普遍的欢迎,大大地繁荣起来了。

骈文的形式技巧也比魏晋时代更加精密了。在句法上,不仅讲求对偶,而且把偶句分类归纳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等类型,加以探讨研究。句的字数也渐渐趋向骈四俪六,《文心雕龙?章句篇》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变也。”在声律上,骈文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八病”的限制,但也要求平仄配合,“辘轳交往”。其他如用典、比喻、夸饰、物色等等的技巧,《文心雕龙》也各有专篇讨论。

由于文学的发展,特别是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南北朝作家们开始探索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他们最初是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范围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以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无韵”的“笔”两类。后来梁元帝萧绎认为只有“骑彀纷披,宫徽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的作品,才可以称之为“文”,至于“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的章表、书记等类的实用骈散文字,则只能称之为“笔”(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这就表现出重文轻笔的轻向。他这种理论虽然对文学界限的划分作了积极的尝试,并对文学技巧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他所强调的文学独立性,实质上和他哥哥萧纲讲的“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的观点是互为表里的,这就鼓励作家走上忽视文学思想内容的形式主义歧途。同时,他过分地强调形式,重文轻笔,也使原来较多地采用散文形式的各种笔体文章,都纷纷改用“绮彀纷披,宫徽靡曼”的骈体形式,这也促成了骈文更加畸形繁荣的局面。起源于两汉辞赋的骈文,到了南北朝,在形式上和骈赋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了。

骈文注重形式美,当然并不等于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主义的作家特别喜欢骈文,形式主义文风的流行促成了骈文的畸形繁荣,而骈文的畸形繁荣又进一步造成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却是非常明显的事实。

南北朝时代,除产生了大量的形式主义的骈赋和骈文之外,还有少数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摆脱宫庭贵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艳文风的影响,写出了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的骈赋和骈文。

鲍照的《芜城赋》,是他凭吊广陵(今江苏扬州)的作品。广陵在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孝武帝大明三年,曾经两次遭受战祸,后一次灾祸是竟陵王刘诞割据叛乱所引起的。鲍照在赋里借用了西汉时代曾在广陵建都的吴王刘濞叛乱失败的故事,讽刺竟陵王叛乱所带来的灾祸。这篇赋描写了刘濞称雄的气焰和悲惨的结局,对比了广陵昔盛今衰的面貌。其中描绘战后荒凉景象,尤为动人: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坛罗虺蜮,阶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饥鹰厉吻。寒鸱吓雏。伏虣藏虎,乳血飧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道。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这的确是如姚鼐所说的“驳迈苍凉之气,惊心动魄之辞”。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写自己“栈石星饭,结荷水宿,旅客贫辛,波路壮阔”的行役生活,写九江、庐山一带烟云变幻、气象万千的景物,在纵横排奡之中见奇丽峭拔之致,脱尽了一般骈文中常见的华靡、平庸、萎弱的作风。

齐朝孔稚圭(448-501)的《北山移文》,用檄移的文体,假借“钟山之英,草堂之灵”的口吻,对一个“缨情好爵”的虚伪隐士周颙加以诛笔伐。文中写周颙奉诏出山,给钟山带来了莫大的耻辱,引起了“南岳献嘲,北陇腾笑”。所以当周颙秩满入京,再经钟山的时候,就引起了山灵无比的愤怒,“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整篇文章都用妙想天开的拟人手法,使山岳草木都充满嬉笑怒骂的声音和姿态。在习用于歌功颂德的骈文中,很少看到这种辛辣有力的讽刺杂文。

江淹是南朝最优秀的骈文作家之一,向来与鲍照齐名。他的代表作《恨赋》和《别赋》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致的骈赋。它们既非专事体物图貌,也不完全是写志抒情,而是把诗歌中咏史和代言的传统引入辞赋之中。《恨赋》写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将相、英雄烈士“饮恨吞声”的死亡,取材和汉魏以来咏史诗传统非常接近,在构思上和他拟古的《杂体诗》也有接近之处。《别赋》写从军边塞的壮士、感恩报主的剑客、服食求仙的道士、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们“黯然销魂”的离别,取材构思又与乐府的代言体相似。这两篇赋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如《恨赋》写秦始皇的死,着重写他空前煊赫的功业和未完成的雄图,以突出他“一旦魂断,宫车晚出”的无穷遗恨。写嵇康的死,则着重刻划他临刑前那种从容坚定的气度: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饮,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别赋》或刻划临别的衔涕伤神,或描写别后的四季相思。或慷慨悲歌,或缠绵往复。也同样写得参差错落,丰富多采。文词富丽高华,熔铸诗经、楚辞、乐府、古诗的词语句法,能作到浑成无迹,言约意丰,音韵既铿锵优美,句法又错综变化。而且善于在篇中插入富有诗意的白描,使全文映照生姿。例如: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这一段写情人离别的文字,几乎完全采取民歌抒情独白的形式;明转天然的语言,珠圆玉润的音调,也说明作者对南朝民歌有深细的体会。

梁代陶宏景(452-536)、吴均的几篇短札也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作: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宏景《答谢中书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昀《与宋元思书》

这些书札虽用骈体,但直叙白描的散行句子颇多。风格简淡清新,没有浮艳气息,可以和二谢山水诗比美。吴均还有《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也都是以善写山水为其特色。

庾信是南北朝骈赋、骈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哀江南赋》是代表他的骈文最高成就的名作。这篇赋是他晚年在北周怀念故国、自悲身世的作品。其内容与他的《拟咏怀》诗是相为表里的。赋的序文说:

信年始二毛,即逢杂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举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哀为主。

这篇赋以叙事体的长篇结构,追叙了他的家世和他前半生的经历。追叙了梁武帝统治下“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的时代,详述了从侯景之乱、梁元帝偏安江陵为西魏所灭,以及梁敬帝被陈霸先篡位等一系列的梁朝衰亡的史实。其中描写江陵亡后,百姓被俘掳到北方途中的景象,尤其动人: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千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

在骈体的辞赋里,出现这样描写人民流亡的血泪淋漓的现实生活图景,是前无古人的。赋中对梁朝君臣的昏庸、苟安、猜忌、内哄,也作了沉痛的指责。至于怀念故国的深沉感情,更是时时流露,举不胜举。他的《小园赋》,在写对故国的怀念中,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屈仕异国愿为隐士而不得的痛苦心情。赋中写他幻想的“数亩敝庐,寂寞人外”的生活,特多白描名句,如“鸟多闲暇,花随四时”、“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薄晚闲闺,老幼相携;蓬头王霸之子,椎髻梁鸿之妻;燋麦两瓮,寒菜一畦。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这些片断,特别显出了他善于在骈文中运用白描的杰出技巧。徐陵的骈文在梁时曾和他齐名,但最后的成就却远不及他。

第二节 南北朝的散文

当骈文畸形发展的南北朝时代,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散文作品。但是,这些作品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的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有不同。

范晔(397-445),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博涉经史,好为文章,通晓音律,官至太子詹事,后因事被杀。他删削整理自东汉至宋初十几家东汉史籍,写成了《后汉书》九十卷。这部书从创作价值来说,远不及《史记》、《汉书》,但是整理剪裁的功绩,并不在班固之下。他第一次在史书里立《文苑列传》,既表现当时重视文学的新风气,也对后来的史家有一定的影响,对文学研究也是有利的。书中有一些人物传记,写得真切动人。例如《范滂传》里,他对这个嫴直刚介的人物深表同情,写范滂被杀以前诀别母亲和儿子的对话,慷慨悲凉,颇有悲剧的色彩:

……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这篇传记使青年时代的苏轼深深感动,并不是偶然的。在《逸民列传》的“汉阴老父”一节中,写“老父”对尚书郎张温当面痛斥昏君的言论,也很可以看出范晔的进步观点。范晔对书中一些列传的序论,颇为自负。今天看来,虽然超越前人的精辟见解并不多,但是他赞扬贤明、指斥昏佞的进步倾向,还比较鲜明。论述政局世风的变化,思致也相当周详。笔势之擒纵开合、词句之丽密精炼,和史、汉相比,也有不同的特色。清代史学家王鸣盛称赞他的《党锢列传序》:“说两汉风俗之变,上下四百年间,了如指掌。下之风俗,成于上之好尚。此可为百世之龟镜。蔚宗言之切至如此,读之能激发人。”(《十七史商榷》卷三十八)他的《宦者列传序》不仅细致地分析了宦官易于得宠的种种原因,而且愤怒地指斥了宦官炙手可热的气焰:“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痛快淋漓的气势,往往寓于整齐丽密的骈文句法之中。他的《狱中与诸甥侄书》也是自述写作甘苦的论文名作,从这里可以看到他是南朝时代最早注意声律、文笔问题的作家之一。

南朝自齐梁以后,散文已日就衰微。北朝这时却出现了两部颇有文学价值的学术著作,这就是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衒佷之的《洛阳伽蓝记》。

郦道元(?-527),字善长,范阳汲鹿(今河北汲县)人。他很好学,历览奇书,作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他的《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但他的注释,实际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他博采了汉魏以来许多山川土风、历史掌故的文献,并根据自己随北魏文帝巡幸长城、阴山,以及自己作冀州、鲁阳颍川、东荆州等地太守、刺史时“访渎搜渠”的调查记录,叙述了大小一千多条水道的源流经历,以及沿岸的山川景物和故事传说。书中对五胡十六国的君主都直用其名,对刘裕则称为“刘公”、“宋武王”,对晋军则称为“王师”,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从《江水注》中对秦代李冰的各种水利建设的歌颂,《河水注》中对秦始皇筑长城造成的人民《冤痛》的同情,也可以看出他对人民利益有一定的关怀。从文学上来看,这部书在描写山川景物上,取得了值得珍视的成就。《江水注》“巫峡”一节、《夷水注》“很山北溪”一节,都是自古传诵的名篇。“佷山北溪”曰:

夷水又迳宜都北,东入大江,有泾渭之比。亦谓之佷山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土岸。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傍多茂木,空岫静夜听之,恒有清响。百鸟翔禽,哀鸟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山水木石,飞禽游鱼,写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借游鱼“乘空”的错觉,写水之清澄,明写鱼,暗写水,虚实相兼,尤为高妙。唐代散文家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景象,正是借鉴其巧思。其写山水如此隽永传神,我们可以引作者自己的话说:“山水有灵,亦将惊知己于千古矣!”《江水注》中“黄牛滩”一节,写“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的岩石,写“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江水纡回的形势,也非常朴素生动。此外,《河水注》“孟门山”一段,写黄河的“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具有非常宏伟的气势。《济水注》中写大明湖上“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风光,又令人心旷神怡。《滱水注》中“阳城淀”一节,写农村儿童们乘舟采菱折芰的生活,“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歌者自流响”,又别有一番田园水乡的劳动生活气氛。这些虽然都是片断的文字,但可以看出书中所写的景物是丰富多样的。他的散文,或用白描,或施彩笔,也不拘一格。总的来说,都能在比较简洁生动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辞精细的特色。例如写水的清澈,便有“漏石分沙”、“渊无潜甲”、“俯视游鱼,类若乘空”、“下见底石,如樗蒲矣”等各种不同的形容,的确是“片语只字,妙绝古今”!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散文,都曾经受过他的影响。苏轼《寄周安孺茶诗》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可以想见此书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郦道元死后二十多年,杨衒之写出了他的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文献《洛阳伽蓝记》。

杨衒之(生卒年不详),北平(今河北完县)人。曾作过北魏的抚军府司马、北齐的期城郡守等官职。北魏自公元四九五年迁都洛阳以后,统治阶级崇信佛教,大量修建佛寺。当极盛时代,“京城表里,凡一千馀寺”。公元五三四年孝静帝被高欢逼迫迁都邺城以后,这些佛寺大半都在兵火中毁灭了。公元五四七年,杨衒之因行役重过洛阳,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恐后世无闻,故撰斯记”。但是,他写这部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佛教作宣传,而是通过这些佛寺历史的追叙,揭露“王公相竞侵渔百姓”(《广弘明集》卷六)的罪恶。例如本书《高阳王寺》及《寿丘里》两节中,他以讽刺的文笔描述了北魏几个王侯穷奢极欲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特权思想和贪鄙性格。河间王元琛公开对人说:“晋世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章武王元融看见元琛的豪富气派以后,更气得“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尤其突出的,是胡太后有一次把宫中绢帛赐给百官,任他们自取。别的官僚都是拿得起多少就取多少,而元融和另一个豪富陈留侯李崇却贪心不足,“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其他写穷奢极侈的王侯邸第的建筑,也颇寓讽刺之意。本书善于用简短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法云寺》一节,写善吹壮士歌的军乐家田僧超,他追随征西将军崔延伯作战,每次临阵,“僧超为壮士声,甲胄之士,莫不踊跃。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用语不多,颇能显示这个民间音乐家所吹军乐的动人力量。同篇中写刘白堕的酿酒,烘托尤为神妙:

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醉而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此复名“擒奸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惟畏白堕春醪”。

书中写建筑物也相当精彩。如写永宁寺的九级浮图,“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使我们惊牙于当时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高度水平。从波斯国僧人达摩对此寺及浮图的赞叹

中,可以看到这在当时是“极佛境界亦未有此”的伟大建筑。书中还记载了许多类似南朝志怪小说的宗教神怪故事。这部书文字基本是散文,但比《水经注》更多骈俪成分。

颜之推(约529-591),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仕梁,梁元帝江陵败亡后,由南朝辗转奔窜北齐,官至平原太守。后仕周、隋。学识渊博,阅历深广。所著《颜氏家训》,虽多是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但往往插叙他亲身的见闻,从中可以窥见南北士族风尚的不同。文词虽时有骈体,但风格平易亲切。间用讽刺之笔,亦能引人注目。如《教子篇》举北齐一个士大夫公然对人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名实篇》叙一个“近世大贵”在居丧服礼时,竟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着墨不多,人物的无耻、虚伪的面目已跃然纸上。在《文章篇》中,他纪录了一些南北朝作家论文的见解。也发表了他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观点颇近刘勰。

总的来说,南北朝是散文中衰的时代,要彻底改变这个局面,还有待于唐代的古文运动。

第二篇: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古代韵文骈文散文文体知识

(一)韵文 1.诗

(1)古体诗:在句式上有四、五、六、七言、杂言等,用韵和篇幅较为自由,在文体上有的有“吟”、“歌”、“行”等作标志。如:《诗经》、《楚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近体诗:规格、音韵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A.律诗:有五律和七律。每首8句。每句7言为七律,五言为五律。B.绝句:有五绝后七绝。每首4句。每句五言为五绝,七言为七绝。

2.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每首词都有词牌,不同的词牌,段数、句数、字数不同。从字数上看,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字数在58个以内。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2)中调:字数在58-90字之间。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3)长调:字数在91以上。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曲: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元曲可分为散曲和杂剧。

(1)散曲:最明显的标志是宫调名。散曲有小令、套数两种。小令是独立的一支曲子,套数是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如马致远《越调 ? 天净沙》、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由曲子、宾白、科介组合在一起,用来在舞台表演故事的一种形式。如关汉卿《窦娥怨》。4.辞赋:对押韵要求不严格,文中间有散文句式。如杜牧《阿房宫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箴铭哀诔:一般是全文押韵,不杂有散文句式。如刘禹锡《陋室铭》、《红楼梦》中贾宝玉祭奠晴文的《芙蓉诔》。

(二)骈文

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词汇上大量用典,追求华丽;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故称“四六文”。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王勃《藤王阁序》。

(三)散文 1.史传文:

(1)编年体:主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通鉴记事本末》。(4)国别体:按各国来编排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5)断代体:记述某个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如《汉书》、《三国志》。2.论说文:

(1)论、说、辩、原:这些都是典型论说文形式或析理推论,或阐述事理,或明辨是非。如:《师说》、《过秦论》、《原君》、《讳辨》。

(2)寓言:以说故事形式,用喻证手法反映某种哲理。如《庖丁解牛》、《愚公移山》。

(3)书信、赠序、奏议:这三种形式,就应用范围而言是应用文,就语言形式内容来说属于议论文。如《答司马谏议书》、《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谏太宗十思疏》。

(4)先秦时的语录体(《论语》、《孟子》)和论文体(《孟子》、《庄子》)。3.杂记文:

(1)山川景物、人事记:以山川、景物、人物为主要记叙对象。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掌故轶事、小品随笔、考证杂记等都有涉及。如《梦溪笔谈》。4.应用文:

(1)墓志铭:刻在石上、埋在墓里,记叙死者生平事迹。如《柳子厚墓志铭》。(3)祭文:即哀悼死者之文。如《祭妹文》。5.小说:

(1)志怪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把人的意志、对理想的追求等通过神鬼故事曲折地表现出来。如《搜神记》、《列异传》。

(2)传奇学说:兴起于唐朝。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如《柳毅传》。

(3)章回小说:形成于明朝,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将全书划分为若干回,每回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如《三国演义》、《红楼梦》。

第三篇: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

一.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三.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如三曹、七子等。

二.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文 名词解释: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

一.《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四篇:浅析南北朝民歌

浅析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度稍有不同,其突出特点是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

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从文学艺术的整体上来看,南北朝文学的这种差异,在民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氏族门阀制度的存在,文人作家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疏离。又由于政治上的不自由不独立,他们的美学趣味有明显的贵族意味,内容偏狭。又因为这个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平民增强了劳动的积极性。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又从文人作家的享乐作品中脱身而出,产生了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这就是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来自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普遍情感和美好愿望。又由于南北方政权一时偏安,就使南北朝民歌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大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三、南北朝民歌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南北朝的长期分裂,造成了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显著区别。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政治状况的不同,文人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的不同,文化传统以至地理环境不同,年深月久就会形成人们气质上的差异。由于时代政 局动荡,文学艺术也在政权交替中不断融合发展,摈弃了单一的文学模式,趋向多元化发展。各种文学艺术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种文学艺术也在不同地域呈现不同特色。南北朝的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两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南朝民歌有鲜明的特色,但多数都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北朝民歌数量虽不如南朝民歌,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却比以歌唱爱情为主的南朝民歌远为广阔,情调也迥不相似。南朝民歌细腻委婉,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在内容、语言、艺术特色上都表现了不同的特点。

四、《西洲曲》与《木兰诗》

从东晋灭亡到隋朝统一的100多年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代。南北朝民歌也是人民的口头创作,是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民歌。南朝民歌大多产生在商业城市,几乎全是情歌,而且多数是从女子的口中唱出的。《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女子一年四季对情人的思念。南朝民歌语言清新自然,诗中喜欢用双关语,显示出了丰富的想像力。保留到今天的南朝民歌大约有500首。北朝民歌大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创作的。这些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北朝战争频繁,因此,民歌中反映战争的作品比较多。长篇叙事诗《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歌颂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的英雄气概。这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这首诗深受人民喜爱,木兰从军的故事还被搬上了银幕、舞台,一直流传到今天。北朝民歌风格豪放,语言朴素,和南朝民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全诗技法之“巧”,令人拍案叫绝。他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但此诗具体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

在《西洲曲》中,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诗篇从追忆开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又是一度梅花盛开的季节,这位少女又忆起了去年梅花开放时节下西洲的事情。西洲是古渡口,想来也是梅林所在。少女折梅一枝,寄送江北。如此看来,应该是女子在江之南,男子在江之北。有人把“忆梅”中的“梅”字解释为谐音“某”,即“郎”的代称。但是如果联系下句“折梅”一词来分析,把“梅”解释为“郎”又是不合适的;也有解释“西洲”就在江之北,西洲是男子所去之地,那么这样西洲折梅就说不通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折梅于西洲,寄情于江北。诗中用了一个“忆”字,就使得不少人认为西洲是这对情侣当初幽会的地方,幽会的时间是梅花盛开的初春,也许当初就有过折梅留念的事情,但是这仅仅是后人的猜测,从诗篇中并没有看出更多的相关信息。

(二)《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此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是中国诗史上罕有的杰作,诗中首次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不朽的女英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同时,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从“不闻爷娘唤女声”到“木兰不用尚书郎”,从“木兰当户织”到“着我旧时裳”,始终不失其为女性之特点。故木兰形象极为真实感人。《木兰诗》创具一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其特质,乃是中国人传统道德精神、乐观精神及幽默感之整合。这种中国气派之喜剧精神,实与以讽刺为特征的西方喜剧大不相同。《木兰诗》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歌之天然特长,铺排、夸张、象声、悬念的突出运用,对于渲染气氛、刻划性格,效果极佳。

从《木兰诗》也体现出北朝民歌的内容主要包括:

1、对北方风情地域的描写。北朝民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开阔的视野入歌,加上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民间风俗,给人一种与南朝清新娟秀不同的豪野随性之气质。

2、爱情的大胆泼辣。北朝民歌也有反映爱情生活的,但心直口快,无扭捏作态之感,一般都显得坦率粗犷,与南朝情歌的细腻缠绵完全不同。

3、英雄主义情怀和尚武精神。对英雄的膜拜对武力的尊崇,让北朝民歌体现出尚武精神。

4、对战争的厌恶和生活的穷苦。长期的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种厌恶之情也体现在民歌中,唱出了征戍徭役的飘泊之苦,抒写了悲痛的思乡怀人之情。

5、对剥削制度的不满。社会上贫富不均和被剥削者的不平在北朝民歌中也有反映。与南朝民歌内容不同,北朝民歌粗犷豪放,用其特殊的豪迈雄健的笔触,广泛地反映了北方**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劳动战斗的情况,把题材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五篇: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

第一节

谢灵运和山水诗的兴起

先秦汉魏诗歌中的山水描写

• 《诗经》中描写自然景色的作品:《关雎》、《淇奥》、《节南山》等; • 《楚辞》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很多,如《山鬼》、《湘君》、《湘夫人》、《渔父》等;

• 汉末文人诗中涉及自然景色描写的作品有《青青陵上柏》、《回风动地起》等; •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最早的一首以写景为主的中国诗歌作品。

山水文学的兴起

与魏晋南朝庄园经济的发展

魏晋之际,政乱频仍,名士少有全者,士子们试图以纵情山水来逃避政治斗争,他们建造了一些私人小园林。西晋时期,巨富石崇的金谷园为其中翘楚,当时名流经常在此游玩宴饮。

东晋南朝的士族,在南方更是大量修筑园林。他们常常侵占湖泊山林,将私人园林、宅第和自然山水结合在一起。据《宋书¡¤武帝纪》记载,当时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小民薪采鱼钓,皆责税值。

大诗人谢灵运家的庄园,自祖父谢玄以来,一直是¡°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面临江,尽升眺之趣。芦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高甍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水经注¡¤渐水》)

他们崇尚¡°朝隐¡±之风,经常优游其中,得山水清幽之趣。谢灵运即云:¡°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外,咏于文则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之艳词,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山居赋序》)

金谷园 江南山川之美

激发了文士新的审美欲望

永嘉乱中,北方士人随晋室南迁。为协调南北世族利益,北方世族多居会稽一带。江南山川风貌,迥异于北方,南下士人,耳目为之一新。《世说新语¡¤言语篇》云:¡°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水之美如此,文人秉笔,不免寄情。《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既东还,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颍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江南山水,曲折深秀,而都邑街衢,亦纡余委曲。这样的环境,亦影响到山水诗歌的风格。

南朝山水诗的产生 与玄学审美观之关系

魏晋以来,玄学大盛,士人追求¡°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王弼《老子》第二十九章注)的人格美,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亲近。老庄以道生万物,物乃成为达道之媒介。而万物之中,惟有未受人世污染的自然山水最能体现道的内蕴与真美。能否领略自然之美,成为衡量人格境界的一项重要标准。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云:¡°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玄言真正从诗文中分离出来,要到谢灵运之后。

(一)谢灵运的生平

• 谢灵运(386-433),祖籍陈郡阳夏。出身于东晋显赫世家,祖父谢玄,袭封“康乐公”。刘裕代晋,降爵“康乐侯”。• 性格高傲,仕途坎坷,佛学造诣高;• 南朝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山水诗贡献巨大,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谢灵运游山劈路图 永嘉山水 · 谢公屐

永嘉位于今浙江省温州市北部,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连”的独有特色而闻名,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中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二、作品讲读:《登池上楼》 • 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

•(2)此诗最受人称道的是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

•(3)此诗又由写景转入抒怀,¡°祁祁¡±、¡°萋萋¡±两句化用古诗,传达出伤春思归的意绪。

•(4)此诗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最后抒怀。赏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1)这两句写春天的景色。上句写临窗所见:池岸上已长出青青的春草;下句写临窗所闻:园中柳树上变换着各种禽鸟的鸣叫声。

(2)诗人对季节变化本无所用心,因久病初愈,乍见春草、乍听禽鸣,便觉格外清新,意识到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到。惊异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诗人耳目并用写感受,把春的律动自然而然地传达给读者。

(3)此联诗句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觉到视觉,错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

三、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 1.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营造清新自然、生动鲜明的画境。•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萧纲:¡°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 王士贞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卷三)

• 2.谢诗在摹景状物中十分注重字句的锻炼,创造出了许多名垂后世的佳句。• 3.谢诗的构思与结构比较单一,其山水诗往往是先叙事,次写景,最后抒情说理,由此也形成了古代山水诗模式化的构思与结构。

• 4.谢诗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重辞采,讲对偶,求新奇。

• 刘勰评论宋初山水诗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

一、鲍照的生平

• 鲍照(414?~466),字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极有抱负。

《南史》本传:“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

一生倍受门阀制度的压抑,有志难申。钟嵘《诗品》:“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瓜步山揭文》:“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 鲍照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如建功立业的愿望,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边塞、战乱、游子、思妇、弃妇等。• 七言诗贡献巨大,《拟行路难》18首为代表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 • • •

• • • •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行路难三首(其一)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弃妇诗:《代白头吟》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刍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

三、鲍照诗歌的特点

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

1、内容及情感基调上的寒士之声

2、形式多样,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而又有所发展,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第三节

谢朓与新体诗

一、新体诗

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南朝齐周颙、沈约等人把¡°四声八病¡±(周顒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创《四声切韵》,同时沈约《四声谱》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弊病必须避免,称为¡°八病¡±)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套诗歌写作的声律规则。这种声律和对偶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对后来律诗的形成影响深远。因为这种诗体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以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等人。

二、谢脁及其诗歌创作

钟嵘《诗品》赞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

严羽《沧浪诗话》则云:¡°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唐代诗人大多对谢脁推服不已,李白就曾¡°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杜甫亦曾称赞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川》)。

谢脁山水诗选读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题解

三山,《文选》李善注云:¡°山谦之《丹阳记》曰:¡®江宁县北十二里滨江,有三山相接,即名为三山。旧时津济道也。¡¯¡±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此诗为建武二年(495)春,谢脁出守宣城途中作,写诗人登山远眺,回望京城,所见江边美景及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1)本诗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概括了诗的基本内容,其构思也围绕着登、望而自然展开。先写登三山、望京邑;随后便是所见之景的展开,描写了一幅绚丽多姿、生机盎然、明丽优美的春日晚景图;最后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沉痛凄切的去国怀乡之情。

•(2)本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重在抒写去国怀乡之情,中间写景,来反衬去国怀乡之情,构思精巧,层次井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诗意和艺术欣赏

游宦怀乡,淡淡离愁;写景绚丽,熠熠生辉。•

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结构谨严,完整对称。•

起调浏亮,善自发端;声律精美,情韵悠扬。

二谢山水诗比较

二谢皆以山水诗见长,又都存在¡°有句无篇¡±的不足,但诗风存在一定差异:

(1)谢朓山水诗基本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

(2)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前半写景,后半抒怀,移步换景,模山范水,谢脁则大多登临远眺,捕捉山水中最富有情趣的部分,经过精心的剪裁和安排,意境更为浑融。

(3)谢朓吸收谢灵运山水刻画精美的优点,诗歌更讲究平仄协调,音韵和谐,语言更为洗练流畅,形成了清新俊逸的风格,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颇为不同。

二谢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谢朓继之于后,以其白描写意、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和清新明丽的风格,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山水诗艺术。

二谢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梁陈宫体诗及其他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所谓宫体诗是用永明新体诗来描写宫廷生活,尤其是以描写女性题材为主,也有咏物的题材等。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华艳,风格轻靡柔弱。但宫体诗在诗的艺术技巧、形式、格律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宫体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初唐。主要作家有梁武帝萧衍和其子简文帝萧纲、元帝萧绎y¨¬,以及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徐摛chī、徐陵和陈后主陈书宝等。

第五节

庾信及南北文风的融合

• • • • •

一、北朝文坛概说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

二、庾信

1.庾信的经历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仕南朝梁——“徐庾体”(南朝梁时宫廷诗人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chī、徐陵父子皆以写作宫体诗而闻名,世称徐庾体)

后期出使西魏被留,后西魏被北周所代,庾信历仕两朝。后期羁旅他乡多思念故国之作,内容丰富深刻。

• 2.庾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庾信前期诗歌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题材多局限于宫廷生活,内容浅薄。•(2)庾信后期由宫廷走向了现实,诗歌主要是抒写故国之思、国破家亡之感与孤独寂寞的羁旅漂泊之情。在艺术上:

首先,后期诗歌体现着清新刚健、苍凉悲壮的风格。

其次,庾信诗歌的艺术技巧更加精湛成熟。华美与质实、内容与形式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韵律和谐,属对精工,音乐美和形式美也有出色的显现;用典贴切,巧妙灵活,不着痕迹。

• 总之,他的诗歌达到了化精巧为浑成的艺术境界。•

第六节 南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 •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吴歌:东晋、刘宋 •

西曲:宋齐梁陈 •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居多 •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

•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

• 3.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但也是四句一解。

《西 洲 曲》 • 艺术特点:

•(1)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把具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动作、情态、仪容等描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极为深挚而曲婉地表达出了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2)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但根本还在于抒情。

•(3)诗歌清新淳朴的语言,婉转和谐的韵律,细腻真挚的情感,也都显示着民歌的特色。二

北朝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等。•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

• 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另外,朴素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 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下载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07第六章 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南北朝帝王简介.doc

    南北朝·南朝·宋之君主与年号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孝穆皇帝 (宋高祖追崇) 刘翘 — — 宋高祖 武帝 刘裕 永初 420年—422年— 营阳王 刘义符 景平423年宋太......

    南北朝横吹乐府诗(定稿)

    南北朝横吹乐府诗 南北朝诗人在横吹乐府诗的创作中确立了边塞题材的文学传统,之后唐代横吹乐府诗也延续了南北朝的边塞内容。在诗歌的 艺术 形式上,南北朝诗人也树立了一定的......

    魏晋南北朝5则范文

    魏晋南北朝 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 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 76,《广陵散》......

    魏晋南北朝诗歌评析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之魏晋南北朝诗歌赏析 学院:xxxx学院 班级: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x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在这个特别的乱世时代,诸多文化交替,......

    作文 读史有感骈文

    孙膑善守,白起善攻;太白能诗,韩愈懂文,作文 读史有感骈文。晏婴三尺而相齐,周昌口吃而辅汉。武安君白起,坑赵卒四十万;望诸君乐毅,陷齐城七十余。诸葛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甘罗年幼未......

    第五章 六章 辞赋骈文小说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辞赋 一、魏晋南北朝辞赋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辞赋作家与辞赋作品,据严可......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 1、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 曹操,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短歌行》。 2、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3、建安时期最负盛名......

    诗词推荐2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已是三月,春天正一路赶来,天气刚好不冷不热。 旷野里荒草酝酿繁华,花朵捡拾流浪的灵魂,我趁机沐浴阳光,采撷温暖,一缕一缕,放在心上,也任尘封的一些心情悄然苏醒。 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