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3 08:5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家庭经济单元内部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的外化解决,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催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形成了市场和生产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式,从市场与生产结合、构建双向稳定机制、奠定宏观调控机制基础和再造农业集体化等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现实提出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再度突破的必然,又是必须统筹推动、稳步发展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农村;专业化;集体化

农业兴、天下盛,农业动、天下震是中国经济运动刚性规律的一般现象形态。新中国经济史上,农村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选择确当与否产生连锁反应,农业“兴”、“动”引发全局经济“盛”、“震”现象反复规律性发生的教训至深。人们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耳熟能详,农村生产关系如何达到与生产力适合?既是历来政治家关注的焦点,学问家长期探索而难得其解之迷,又是农民驾轻就熟之路。以集体化改造小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和中共的一贯方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农村生产关系选择呈现政治强制集体化和农民自然选择思路和实践都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回顾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反思农村 经济改革前沿的创新和发展道路突破,正视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正在进行的升级,对于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掌握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大有裨益。

一、家庭承包制面对挑战的创新

总结失误教训的正确论断

把握生产关系选择生产力的总体趋势,是作为社会中心的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但实践中,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适合生产力准确“度”的把握,却相去农民甚远。农民以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为实现生产活动的载体,时刻都在直接体验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并且能够根据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实际,自动组合和配置资源,选择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即自然而然地创造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毋庸证明,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天然存在自动选择机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总结新中国生产关系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提炼而成的经济指导思想。基于指导思想的历史矫正,家庭联产承包得以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家庭承包制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集体经营层次又名存实亡,大批单家独户经营的农民长期难于摆脱贫困。目前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设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正是尊重广大 农民自觉选择和创造,生产力自动选择生产关系自然经济运动趋向集体化的实现形式。

农村生产关系创新的机理透视

马克思根据社会细胞内部矛盾运动规定社会发展趋向原理,从剖析社会细胞商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趋势。中国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社会细胞,是农村家庭经济单元。经济社会最深层次的消费和生产矛盾,在农村家庭经济单元内部,具体现象为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人民公社体制下,家庭经济单元生产功能的主要部分因为通过“队”的形式取代、实现而萎缩于自留地的范围,多样性消费需求也主要通过“队”直接分配主要消费品化解。所以,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矛盾由于政治强制外部支持,在双向低层次水平上维持平衡。但多样性消费需求作为永恒的动力压而不逝,普遍现象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倾向”,只是在全方位的政治强制下呈隐形蓄积、伺机待发之势。此乃实行家庭承包制前农村生产力选择生产关系动态运动暂时定格之基本状态。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家庭重新成为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统一的经济单元,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不可避免的成为家庭经济单元必须直面和解决的现实,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驱使农民自发参与市场交换以满足多样性消费需求。农民参与市场交换,迅速对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优势形成非理论的实践认识,自觉推动家庭经营从“小而全”向一业为主的专业化转变。但家庭经济单元生产专业化程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满足消费多样性需求成反比,此辨证运动,推动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发生连锁反应,激化到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外化解决。农村社会细胞普遍参与市场交换而“化”,自然而然地推动农村经济摆脱自然经济旧辄,转轨市场化和社会化。但家庭经济单元“入市”,如同“驾片帆小舟闯汪洋大海”,受市场骇浪冲击和远洋巨轮挤压倾覆的概率极高。规律既存在于实践,又是实践的指南。农民对集体生产力大于个体生产力原理同样有着非理论而直观的认识。面对“入市”进则兴、退则衰“入市难”的挑战,农民自发选择走联合经营的道路。

破解“入市难”挑战的实践创新

家庭经济单元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联合经营应对“入市难”,历经专业户、专业村和商品基地,形成“户”、“片”、“带”有机组合的规模化商品生产格局。其间,应运而生的公司等经济实体,居于链接市场和生产中枢,一头连接市场,拿回供货订单;另一头与覆盖范围的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组织农户生产,事实上形成以经济实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形式。其形如蝴蝶,经济实体如蝶身,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如两翼。冠名蝶型经济形式比较恰当。

二、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突破

蝶型经济形式在极为广阔的层面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突破。

开拓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发展创新和谐共荣道路

家庭承包制下的家庭经营形式,是广大农民守可保基本生活,进可创新发展的基础,与现实生产力大体相适应而具有长期稳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凡家庭经营向市场经济转轨早、且转轨成功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反之,亦然。事实显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绕不过去的两难选择。所以,创造既能实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又适应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乃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既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又以保证产品销路的订单为纽带,通过入户的系列化技术指导引导和资金支持等途径,组合家庭小生产进入规模化商品生产经营序列,实现家庭承包制稳定和组织化有机结合,在几无震荡之下完成农村生产经营从分散向社会化生产组合的转变,破解了稳定和发展二律背反难题。参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羊吃人”腥风血雨的小农经济强制改造史,则更可见家庭承包经营无震荡完成从分散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组合的转变,对开辟小农经济社会化改造道路的创造性意义。

奠定构建生产和市场双向稳定机制的基础

虽然农村生产和市场需求双方都有内在的稳定要求,但由于融会和统筹双方稳定要求的机制缺失,双方的稳定要求事实上长期处于割裂和各自为政甚至对立状态。供求平衡主要通过付出巨大代价的生产和市场大起大落途径被动实现。蝶型经济形式将市场需求和农村生产统一于一体,使双方的稳定要求构成“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互动的利益共同体,各自稳定的要求在对方稳定的基础之上实现,构成互为前提的对立统一辨证运动系统,既在沟通产销层次上奠定市场和生产双向辨证稳定的基础,又建造了实现双向稳定的机制架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蝶型经济形式按订单组织有计划的商品生产,使其覆盖范围的农户生产进入销售安全保障系统,在解除农产品销售难后顾之忧的同时,不仅在极其广阔的层面上形成生产稳定进而支持市场辨证稳定的基础,为普遍构造生产和市场双向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提供了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模式,而且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计划与市场结合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持。

完善和延伸宏观调控系统

面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市场化条件下的农村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主体分散成为千家万户,有效抑制农户短期行为冲击的载体部分缺失,调控措施难以进村入户,以致调控目标屡屡失灵。蝶型经济形式中的“龙头”,通过市 场订单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变“看不见的手”成为“看得见、抓得牢的手”,在其覆盖范围借助共同利益驱动和法律保护,与农户之间实际形成密切的调控和被调控主、客体关系。又依托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规模化推行科学技术,经营效益一般远远高于农户各自为政的经营效益,农民为比较利益驱动摒弃传统经营方式,所以能够有效抑制农民自发的短期行为。蝶型经济形式中经济实体和农户之间确定的调控主、客体关系,使农村经营主体由千家万户集中成为相对集中的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使国家宏观调控农村经济的对象,从“散沙”聚合成为“集成块”而直面范围大大缩小,并借助蝶型经济形式具有的调控机制,弥补国家宏观调控进村入户的缺失部分,事实上构成政府-经合组织-农户式农村经济调控框架雏形,使国家宏观调控延伸、达到进村入户,从而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到位率,达到覆盖农村经济末梢——农户的生产经营,国家宏观调控成为更完善的体系。

拓宽农业集体化的发展道路

但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实现农村集体化的依托何在,路在何方?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如下。

第一,将各自为政的经济单元组合成为小农户、大生产社会化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以户为基本经济单位基础上创造出了新型集体经济构造。

第二,将分散的家庭经营组合、纳入产销一体化序列,进行有计划生产形成形散实合的生产经营,使得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层次事实上进入集体化序列,无疑是实现农业集体化新型模式,从而拓开了农业集体化的新途径。

第三,大规模的专业化商品生产经营发展,催生农村经济内部分工快速发生,各种类型的专业化组织和专业协会普遍产生并稳步协调发展,从各个专门方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合力,形成专业化生产发展推动分工,分工促进联合的良性辨证循环。

第四,组合家庭小农生产成为大规模商品生产形成的集体生产力,产生“1+1>2”的推动农村社会层次全面提升乘数效应。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公益事业建设在“民营”层面范围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发达地区而且欠发达地区,相当批量的农村出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历史性变化,使农业集体化重新崛起于存亡危急之际,实现了否定之否定发展。也证实了邓小平早在包产到户初发的预见: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综上所述,选择和创造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首先是现实的经济运动。农民既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又直接置身于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之中,所以最先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适应与否,实验地创造出适应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长期困惑政要和学问家们的历史性难题,已被农民破解 了,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多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经济已经实现的重大突破,主要集中在发展的前沿板块,农村经济存在的器质性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并没有普遍的根本解决。世界发达板块的经济实践证明,我国近30年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创造和发展道路的拓开,确实铸就了继续前进的机制载体,但是随着国民经济层次的整体提升,使农村经济组织原本早就存在的挑战,变得更加严峻。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再度洗牌,实现新的突破,业已成为现实存在的势所必然。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势所必然

近30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发展规模经营是推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现实呼唤规模经营

目前,在我国耕地的保有量目标18亿亩,农户大约2.4亿多万户,每户平均耕作面积大约7亩情况下,基于粮食种植业低投入、高产出的基础,再加国家免税减费等惠农政策的支持,在无特大灾害情况下,维持温饱当无所虞。但户均经营7亩耕地维持温饱,既非广大农民之所愿,又非改变农民收入低现状革命性变革的最佳选择,更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定目标。而且在全局经济出现不测之时,比如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很难有所作为。现实迫切要求对农村经济经营规模形式进行适度调整,组织规模化经营。世界人口密度 最大国家之一的以色列,早已普遍地实现农业经营规模化,近30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农业规模化经营稳步快速发展的事实,都证明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必须的、可能的和可行的。毛泽东早在1943年就透视指出:“一个处在封建社会的被剥削的农民家庭,一家三口、四口乃至七口、八口,只靠一个劳动力生产的事是很普遍的,这样的一家,不但要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要付出百分制之五十至八十的租税给他人”。据对我国河西灌溉农业区的调查,在使用架子车等手工劳动工具条件下,每个农业劳动力足可承担经营15亩耕地的作业量。每个劳动力经营15亩耕地的农业小型规模经营,在国内不少地方已经成为了事实,且类似“点”、“片”在国内分布很广。事实说明,发展类似规模经营,并非天方夜潭。但根本改变“家家都种田、户户小而全,温饱不困难、富裕差得远”,则必须统筹发展规模经营,使粮食种植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最可靠的途径。

适度规模经营“度”的两大边界限制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势所必然,前景十分诱人,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度”,存在严格的两大边界限制:

1、农村人口离开耕地转移的限制

假如,每个劳动力经营15亩耕地作为适度规模经营最低“度”界限;普遍实行适度规模经营,那么在全国人均1.3亩耕地条件下,就必须有90%的农村人口脱离耕地。这在实 践操作中,几乎是天文数字,至少在相当长时期内显然不具备普遍的现实可行性。显然这是两难的选择。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提法极其慎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和“适度”则是刚性边界,必须极其慎重的加重警示。

2、城市吸纳农村失地人口容量的限制

目前,各类城市都存在就业一员难求现象。但一员难求现象实际只存在没有稳定保障的临时就业领域。凡稳定就业领域,普遍都是,一职难求。一方面数百万大学生不能就业,另一方面大批大学生还在不断拥出校门加入待业行列的事实说明,城市稳定就业领域吸纳自身劳动力都十分困难,大量吸纳农村进城人口的能力十分有限。虽然大学生就业、老城市人口就业和农村进城人口就业存在层次差别,但对城市吸纳农村进城人口的能力,不能估计过高。近年来我国土地征用规模达到了每年300万亩。按人均征地1亩地推算,每年大约有300万失地农民。各地普遍采取征地后一次性支付补偿金的方式,然后让农民自谋职业。大量农村失地人口进城、不能稳定就业而实际游离于城市,必将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巨大隐患。将会引发多方面的严重后果。XX年发生的巴黎骚乱就是警示。

3、拓开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景

发展规模经营边界限制如此严格,是否前景无望,就此 止步?答案是:发展艰难、前途广阔。

从户籍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农村人口现在有9.4亿。从现实的居住地统计,农村的农民大概是7.5亿左右。而现实真正长期留守农村的人口,大约有2亿农民由于劳动就业的流动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在农村了,这种发展趋势目前还在继续。

城镇化水平提高加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我国城镇化水平1990年为26.4%,XX年为36.1%,XX年为41.8%,XX年至XX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约为1000万左右。发展城镇化是既定的国策,将加快农村人口离土离乡,带动农村规模经营发展。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进程加快,农村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比如,经营1亩粮田需要18工日,经营1亩果园需要80工日,经营1亩日光温棚蔬菜需要150工日,用工量分别提高340%和730%。早在10年前,目前,许多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发展快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雇工难”现象。目前,这种现象的存在范围正在稳步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前景比较广阔。

综上所述,农业规模经营展所现出的综合发展态势,已经提供宏观决策依据的实践基础。

四、结论

近60年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选择与改造小农经济紧密相连,历经曲折的发展历程,尤其农业集体化的发展更是经过大起大落后,创出了农民自愿选择、政府正确引导、平稳快速发展和农业规模经营前景广阔的道路。历史唯物论不仅仅是理论,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运动。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运动的主体,而且是生产力选择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经济运动的主体。树立坚定的唯物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选择,支持其实践中的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完全可能的。这是新中国农村经济改革60年最深刻的教训和最重要的经验。

第二篇: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湖北农村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中共湖北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

2008年第12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告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从农村发端。30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尤其是改革初期的5个和近5年的5个共10个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引领着农村的改革发展。30年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30年的巨大变化,展望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对于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0年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农产品产量及综合生产能力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以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种植业:1978年到2007年,粮食总产由1725.7万吨提高到2185.4万吨,增长了26.6%;棉花由36.7万吨提高到55.7万吨,增长51.8%;油料由23.7万吨提高到256.3万吨,增长9.8倍;茶叶由1.7万吨提高到10.5万吨,增长6.2倍;水果从10.3万吨提高到334.7万吨,增长32.5倍。养殖业:淡水产品总产量从11万吨提高到370万吨,增长33.6倍;生猪出栏由919.3万头增加到3126.2万头,增长2.4倍;牛出栏由6万头增加到139.4万头,增长23.0倍;羊出栏由39.1万只增加到431.4万只,增长11倍。目前,全省已稳定形成年产2500万吨粮食、50万吨棉花、275万吨油料、250万吨猪肉和350万吨淡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农民就业、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历史性提高。农民就业:改革以前,“左”的思想、计划经济体制把农民紧紧拴在有限的土地上,在“土里刨食”,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3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党和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农民就业水平大大提高。目前,全省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超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农民收入:从1978年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1元提高到3997元,增长36倍;反映农民生活质量的恩格尔系数,由70.8%下降到47.9%。食品供应:改革以前,湖北城乡市场肉蛋奶供给短缺,长期实行凭票定量供应。30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肉蛋奶有效供给迅速增加。按总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占有猪牛羊肉是1979年的2.8倍,人均占有禽蛋是1982年的3.3倍,人均奶类占有量是1978年的5.5倍,人均淡水产品占有量是1978的3.2倍。住房条件:从1978年到2007年,全省农村砖瓦房比例由11%提高到89.5%,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6平方米增加到38平方米。耐用消费品:改革前农户家庭除了木床、木桌和少量的木衣柜外,几乎没有什么家具,2007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58.4部、电脑2台、移动电话104.6部、彩电98.8台、冰箱26.2台、洗衣机34.6台、摩托车35.8辆。

(三)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改革前,农村主要产业是农业,农业又主要是种植业,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接近80%。单一的结构使农业的效益低下,农村经济长期徘徊。改革以来,经济作物发展较快、养殖业逐步放开搞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巨大变化。2007年全省种植业中粮棉油种植面积之比变为 45: 44:11,整个种植业呈现多样化发展,产值达到种植业总产值的5%及以上的作物有7个,达到10%及以上的有2个。蔬菜、油菜、茶叶、水果、食用菌和药材等产业规模比1978年扩大3-15倍。畜牧业逐步由家庭副业向农村支柱产业转变。200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由1978年10.8亿元增加到747.9亿元,增长69.3倍;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8%提高到32.7%。改革以前,我省农村非农产业极不发达。1978年,全省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总产值为19.3亿元,约为全省农业产值的1/5,200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为 2343.1亿元,是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1.7倍。

(四)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效率获得历史性提升。改革30年来,湖北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大幅度提升,带来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亿瓦特,比1978年增长3.1倍;大中小型拖拉机83.4万台,增长8倍;机耕面积3354.9万亩,增长86.3%;农村用电量87.8亿度,增长12.3倍;化肥施用量299.9万吨,增长5倍。农业科技推广运用步伐加快,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0年46.1%提高到2007年的52%。随着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也大幅度提高。2007年每亩耕地的种植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87元,比1978年增加2253元,增长15.8倍。

(五)农村体制机制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先后改革、完善了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一派购制度,改革了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方式,放活了农村商品市场,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收益支配权和农产品处置权;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所有制格局;开展了税费改革试点和以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国有农场改革,比全国提前一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全面实施了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历史性改观。30年来,长江干堤防洪能力由10-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62.5%提高到64.9%,提高2.4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46.8%提高到55.3%,提高8.5个百分点。2004年以来,全省共新建高产农田3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45万亩,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改革前,农村交通、通信、饮水等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农村基本没有像样的公路,除极少数村(大队)在大队部有一部电话外,农民家庭没有电话,饮水主要是直接从河湖塘堰挑水吃。到2007年,全省村的沥青(水泥)路通达率73%以上;多数村用上了自来水,并已解决4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户用沼气池总数达到186万口;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2.7部;乡镇宽带覆盖率99.8%,村宽带覆盖率31%。

(七)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目前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80万人。对农村中小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从2004年开始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已达91个,占总数的89%。同时,开展了大病救助。农民的保障过去由家庭承担,近年来已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全省110万农村特困救助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总结30年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继续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严格农民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国有农牧渔原种场改革。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农业。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开发,整合涉农资金,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服务主力军作用,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积极发展各种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微型金融服务,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信用模式。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充分发挥县(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产粮大县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粮食调出能力强的核心产区,着手开发一批有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认真贯彻落实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政策、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国家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品牌整合,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业产业水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资源,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科技资源向农业产业一线聚集。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机构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过程,以及农产品的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大江大河堤防综合整治工程、堤防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各类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建设高标准的农田灌排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塘堰、沟渠的清淤整治,鼓励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农业综合开发,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广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开发和推广高效、安全、环保的新型肥料、农药、农膜、农业机械等。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发布制度,继续实行绿色通道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完善良种繁育和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体系。推广农业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生态、节约型农业。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广使用可循环清洁能源。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加大农村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防止城市工业“三废”向农村转移。继续实施长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扶持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深化文明乡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倡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加强人畜共患疾病、传染疾病和血吸虫病等的防治。加强农村妇幼保健,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坚持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稳步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福利院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五保”对象生活环境,完善受灾群众援助制度,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继续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通村公路建设,支持农村客运发展。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5年内全部解决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高压电网建设,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四)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发展种养业增收。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广新型增产增收种养模式,鼓励和扶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壮大特色农产品基地。以现代化规模养殖为主导,以专业养殖为主体,以分散饲养为补充,实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积极创建水产大县,加快推进标准化鱼池改造升级,发展生态养殖,普及健康养殖,推进高效特色渔业发展。积极推进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重点发展高效经济林,提高林业效益。二是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增收。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稳定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加强信息引导和动员组织,完善劳务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协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和宣传湖北劳务品牌。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支持回归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提高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三是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切实做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资金的管理发放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加强农民负担监测和涉农收费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严格控制村级举债,积极开展化解村级债务试点,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措施和办法。

(五)推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扩大村民自治范围,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完善乡镇治理机制,增强乡镇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工作,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执笔:杨明杏)

第三篇:裸电线十年回顾与展望

裸电线十年回顾与展望

一、裸电线基本概述

裸电线是电线电缆不可缺少的部分,除了光缆以外,几乎所有的电线电缆都需要导体、需要裸线,而且相当数量的一部分产品就以裸电线的形式出现,例如钢芯铝绞线。粗略概算,包括导体部分在内的裸电线的总产值,约占电线电缆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裸电线、电线电缆导体,其材料主要是铜、铜合金、铝、铝合金,以及其它有色和稀有金属材料。

在工农业总的用铜量中,电线电缆行业用铜量占有很高的比重。九十年代初期,全国电线电缆行业的用铜量约近30万吨,而今年估计用铜量为80余万吨,约增加近二倍的用铜量,价格却从最高每吨3万元至现在每吨1.5万元,下跌约50%,因此一些在缺铜时采用铝作代用品的电线电缆产品又恢复采用铜,如布电线、电车线等,使铜的用量日增。铜作为电线电缆最主要的导电材料,又逐步向不同的用途延伸,如用作电车线的高强度、高耐磨的铜合金线应运而生;使用高纯度、高精度的铜线为通信电缆等提供优质导电材料;特细铜线、超细铜线更为新型的电子仪器设备、通信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等提供更为优良的产品,用铜量的增加便是理所当然的。

每年几十万吨铜需要加工,从电解铜板、加工成杆、线或异型材,需要约万台套以上的杆材、线材和异型材的生产设备,这是十分庞大的设备群体。

铜杆生产中最主要四种方法的设备,我国都应有尽有。拥有2台套浸涂法设备和至少700余台套的上引法机组用于生产无氧铜杆,保守估计,设备年生产能力在180万吨至200万吨;从德国、美国、意大利引进的铜铸轧机组超过10台套,加上国产的连铸连轧机组,光亮铜杆的生产能力至少为50万吨至60万吨;至于原有常用的横列式轧机轧制黑铜杆,加上用水平连铸法制作型材的坯料,其年生产能力不低于30万吨至50万吨。也就是说,我国拥有的生产设备中,无氧、低氧铜杆的年生产能力在220万吨至250万吨左右。加上黑铜杆生产能力,将超过300万吨。由于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一些简易的生产铜杆的方法,也就无法在此估计之中。80万吨的需要量和250万吨无氧、低氧铜装机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相当大的部分设备就不得不处于减产或停产状态,以700余台套上引法机组为例,估计约1/3至1/4的机组由于各种原因而处于停产状态,而1/2的机组的产量尚未达到原设计的生产能力,但即使如此,由上引法机组生产的铜材,仍占有我国铜杆用量的半璧江山,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铜线拉线机约在万台左右,至少有一半是由电工机械厂制造的,少量由国外引进,这二部分设备的性能都较优,特别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国产大、中、小拉采用连续退火的水平,已与国外设备逐步靠近,差距大大缩小了。然而在乡镇企业中仍有土拉线机,这些机器能耗高、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粗糙,难以加工质优的产品,这部分设备数量估计约为总数的一半,需要给予彻底改造或弃之不用。

裸电线中大量采用铝,例如: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九十年代初期,用铝量每年尚不超过20万吨,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增加,由于以前国家在电力系统的政策上是重发电轻送电,使送电的增长赶不上发电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开始的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使送电的增长速度急剧加快,兼之九十年代开始建设的大型电站,像二滩电站、黄河小浪底电站和长江三峡电站,将相继逐步建成,送电便成为电站建设以后的重中之重,送电工程建设步入本世纪以来最辉煌、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作为送电线路建设的最重要器材,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的产量剧增。能提供500kV重要工程用的主要生产厂家,产量处于爆满程度,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预计今年输电线的产量为50万吨以上,可能达到60万吨。此外,我国钢芯铝绞线在电线电缆产品的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计入产量时,出口量是不能忽略的。

全国拥有80台套以上的铝连铸连轧机,除少量机组由国外引进外,主要由国内生产。近二年,每年可望新增约10台套。80台套机组将拥有生产80万吨以上铝杆的能力,能制成120万吨钢芯铝绞线;此外,利用原有半连续浇铸机生产方锭,用横列式轧机轧铝杆的生产方式和水平引铸铝杆方法,粗略估计,这二种方法尚可生产20万吨至30万吨的钢芯铝绞线。全国铝杆的生产能力远大于实际所需的数量,在主要生产厂任务十分饱满的情况下,其它有些工厂的连铸连轧机年产才只有1千至2千吨,尚未发挥应有效益,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

我国至少拥有400台至500台铝线拉线机,绝大多数为国产的集线式拉线机,从五十年代开始使用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进,与国外现代拉制铝线的高速拉线机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国内拥有为数不多的由国外引进的铝线高速大拉机,在生产中均发挥主力作用。国产的铝线高速大拉机,正在积极发展之中。在乡镇企业的小工厂中,低效的单模拉线机仍有一定数量,应予及早更换、改造或淘汰。

铝绞线及钢芯铝绞线的生产,由于工序较少,所以在价格组成中,主要是材料和动力。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工厂之间竞相压价,使产品的利润很低,有时甚至达到无利可图的地步,这必须引起全行业的关注。

在重视送电的今天,单单依靠增加产量并不能增加工厂多大的效益,主要还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优质产品。九十年代中期,我国从英国引进的铝包钢生产线,制造优质的铝包钢线,结合500kV送电线路的建设,铝包钢芯铝绞线已作为重要的线种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在四家生产优质铝包钢线的工厂,正成为提供高质量输电线的厂家,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强度铝合金导线以其优良的特性,在国外已获得十分广泛的应用,然我国用量尚少。从技术经济比较结果证明,从线路建设、线路运行都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预料,在五年后,我国高强度铝合金导线的年需要量,可能达到3万至4万吨,目前我国只有3家能生产高强度铝合金导线的工厂,生产能力约1万吨,那么未来的数年间可能会出现数家生产高强度铝合金导线的工厂,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裸电线技术的进步

1.铜

⑴ 铜杆制造技术 当前最主要的有四种,分别生产不同材质的铜杆。生产含氧量在20ppm以下的无氧铜杆,采用浸涂成型法和上引冷轧法;采用连铸连轧法制造的铜杆为光亮铜杆;采用铸锭、回线式(或称横列式)轧制的铜杆为黑铜杆。这四种方法生产铜杆,我国应有尽有。

六十年代末,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发浸涂成型法(Dip-forming)新工艺制造铜杆。浸涂成型是利用冷铜杆吸热的能力,用一根较细的冷纯铜芯杆(或称种子杆),垂直通过一只能保持一定液位高低的铜水池,使铜水与该移动的种子杆表面铜熔合在一起,并逐步凝固结合成较粗的铸造状态铜杆,然后经冷却、热轧、冷却、绕制成圈,整个过程是在封闭的、有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的。哈尔滨电缆厂引进了浸涂法设备后,生产出质量优良的含氧量在20ppm以下的铜杆,在八十、九十年代中为该厂获得良好声誉与经济效益。

七十年代初,芬兰的Outokumpu公司成功的采用上引冷轧法制造无氧铜杆。它是利用一种管式铜套(即石墨结晶器)其下端伸入并浸没在熔化的铜液面下,上端与真空泵连通,开始时将结晶器内空气抽出,在真空作用下,使管内产生负压,铜液徐徐吸引向上,并在引升器附近很快凝固成光亮铸锭。然后经冷轧或冷拉成杆。上引法生产的铜杆含氧量在10ppm以下,表面光亮。自八十年代初,我国由芬兰引进上引法生产铜杆的机组以后,以上海电缆研究所为主对上引组仿制并国产化,获得很大成功。目前上引法铜产量占有我国用铜杆数量的一半。上海电缆研究所生产的上引法机组,产量世界第一,且由于质优价廉而畅销国内外。这是九十年代铜杆生产的很大成功。

国际上铜的连铸连轧生产线主要有:意大利的Properzi系统(缩称CCR系统)、美国的South Wire系统(缩称SCR系统),德国的Krupp/Hazelett系统(缩称Contirod系统)、以及法国的SECIM系统。这些系统在原理上基本相同,其差别主要在铸机和轧机的形式和结构上。CCR系统采用双轮铸机和Y型轧机,对大截面锭子,在原轧机前加两平一立辊机架,箱式孔型。SCR系统采用一大四小的五轮铸机,平立辊连轧机,箱-椭-圆系统。Contirod系统与SCR基本相同,但铸机改为“无轮双钢带式”,即Hazelett式。SECIM系统采用一大三小的四轮式连铸机,箱-扁-圆、扁-扁-圆系统。我国拥有CCR、SCR和Contirod的铜连铸连轧机十余台,其中产量高的年产10万吨铜杆,而且这些连铸连轧机生产出来的铜杆质量都十分好,特别像Contirod系统生产的铜杆,深受用户喜爱,而且有很大的出口份额。我国还自己设计制造铜连铸连轧机,但采用者较少。

常规的、传统的铜杆生产法,是把铜液铸成船形锭后再加热,经横列式(或称回线式)轧机轧制而成黑铜杆。这种铜杆表面发黑有一层氧化皮,长度又受到铜船形锭重量的限制,含氧量超过200ppm至500ppm,因此影响以下工序加工的性能,特别拉细线时更受影响。拉线时断线事故更易发生。

现对上述四种方法生产的铜杆作一个比较:

浸涂成型法:能生产大长度光亮无氧铜杆、导电率为101~102%IACS,含氧量20ppm以下,铜杆圈重3.5~10吨。

上引冷轧法:能生产大长度光亮无氧铜杆、导电率为101~101.6%IACS,含氧量10ppm以下,铜杆圈重2吨。

连铸连轧法:能生产大长度光亮低氧铜杆、导电率为101~102%IACS,含氧量200~300ppm,铜杆圈重达5吨。

回线轧制法:生产短长度有氧化皮的黑铜杆,导电率为99.5~100.5%IACS,含氧量200~500 ppm,铜杆圈重只有86~136公斤。(因受船形铜锭重量的限制)

在欧洲曾对上述四种方法的下道工序和拉线结果进行调查。我国在九十年代中期为发展耐冷冻漆包线,对漆包线用铜材材质和加工工艺立题研究,经过大量的对比试验得出了几乎与欧洲试验相同的结论:用浸涂法生产的铜线断线的次数很少;用连铸连轧法生产的铜杆,由于含氧量适中,因此它的缺点很少,其中用Contirod法生产的铜杆,比SCR法或CCR法生产的铜杆更软,延伸率好,表面质量很好;用回线轧制法生产的铜杆,在拉制小直径的铜线时断头率高。上引冷轧法生产的铜杆质量也很好,但应防止在生产时渗入较多的废铜线或其它旧铜料而影响本来是良好质量的铜杆。

⑵ 用低品位铜生产优质铜杆 如上所述,电线电缆行业每年需要用数十万吨铜,而且都要用高品位铜,如果能从工艺上或配方上给予合适处理,采用较低品位的铜或渗入一定数量的废铜线、杂铜,而仍能生产出优质铜杆,这将能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为达到上述目的,九十年代我国已经采用二项措施,进行开发研究,这二项措施是:

① 采用稀土优化处理改善铜杆材质 我国稀土金属藏量极丰,在电工铝的研究中就采用稀土优化处理的方法,获得成功。江苏近年就立题研究,在低品位的铜中加入适量的稀土,提高铜杆的质量,经初步试验,已证明有这种可能,现在尚未获得最终结论,一旦成功,将是一个很大成果,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

② 用橄榄炉熔铜、连铸连轧铜杆 根据国外有关的资料介绍,用橄榄炉熔铜、连铸连轧铜杆时,可以渗入比例较大的适当废铜线或较低品位的铜,而轧出优质铜杆。九十年代中期,上海电缆研究所在山东开始这项试验工作,目前熔铜、连铸连轧机组全部制作完成,并开始轧出铜杆。机组性能和铜杆质量仍需进一步完善。当这项成果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后将可以用较为低廉的成本生产出优质铜杆,使铜杆生产技术向前提高一大步。

⑶ 特种铜线制造技术

①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 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趋向是北上西移,电气化铁路将起着很大作用,电气化列车向高速、重载发展,对接触线的材质和品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速铁路,时速在200公里以上,京沪高速铁路初定时速350公里,近期按300公里实施,因此应有合适的接触线。

八十年代我国提供给铁路部门的电气化列车接触线,有纯铜线和钢铝电车线,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只能提供单根长度不大于2000m的产品。以后采用浸涂法、上引冷轧法或连铸连轧法能提供大长度铜杆坯料,冶金行业能提供大长度型钢坯料以后,电车线的单根长度便达到和超过3000m,这是九十年代能提供的正式产品,为高速列车提供优质产品迈出一大步。

在九十年代我国又开发多种铜合金电车线,例如:CTHA-120银铜线,抗拉强度365N/mm2,导电率96.6%IACS;CTHB-120锡银铜线,抗拉强度367.5N/mm2,导电率90.0%IACS;CTHC-120锡银铜线,抗拉强度375.8N/mm2,导电率85.0%IACS;CTHB-120锡铜线,抗拉强度360.8 N/mm2,导电率70.0%IACS;CGLN-250钢铝线,抗拉强度216N/mm2,导电率46.3%IACS。但所有这些线种的参数与京沪高速列车要求的接触线性能:抗拉强度≥600 N/mm2,导电率≥80%IACS仍有较大距离,需要重新研制,以满足要求,其中采用复合金属可能是最可行的方案。

② 电气设备用细铜线 电磁线是电机、电器、家用电器、电子和通讯等产品的主要配套原材料,也是使用高质量铜线的大户,随着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电子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对漆包线、漆包线铜材要求更趋严格,也就是在九十年代通过对各种铜杆、铜线生产工艺和材质的筛选,使之能生产优质的漆包线。

细线和超细漆包线主要用于家电类,以1998年为例,电视机,3500万台需5万吨,21000台电风扇需6.43万吨,720万台冰箱和700台空调机需2万吨,1500万台洗衣机需1.55万吨,4200万台电动工具需2.1万吨,10亿只扬声器约0.1万吨,收录机、音响设备等7.15亿只需3.58万吨,2579万台袖珍收放机、3.2亿只耳塞和送话器等需0.1万吨,15000万部电话机需0.06万吨,8.12亿电子手表需135吨,其它像脱排油烟机、吸尘器、电磁灶、微波炉、VCD等,还有电器控制柜中的接触器、继电器等,包括Ф0.04~Ф0.02mm的微细线总计3.5~5万吨。如此庞大数量的细和超细漆包线需要大量的优质铜线,用Contirod法和浸涂法生产的铜杆、铜线将是首选的材料,而且应该特别严格把握住工艺过程。

⑷ 铜型材

① 软铜扁线 电机和变压器用绕组需采用软铜扁线,一般采用铜锭或铜杆经轧制、拉拔成型后,退火处理,这种方法生产的铜扁线较硬,回弹较大,线圈较难做得服贴;另一种方法采用挤压机挤压,但受挤压锭重量的限制,长度较短,在制造线圈时要焊接接长;上引法虽能制造大长度扁线,但因其是铸态组织,仍需经拉拔与热处理;近年浙江绍兴采用国产的Conform机组,用上引法铜杆经摩擦挤压后制造软铜扁线,表面光滑,性能均匀。这是国际上最新的制造法,能获得质量优良的产品,工艺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② 空心导线 双水内冷发电机的绕组用空心导线,需求有高的导电率、韧性、大长度,璧厚均匀等,以前采用挤压机穿孔挤压的方法获得坯料,经拉拔、热处理制为成品,但往往不能全部保证技术条件,所以只能向美国西屋公司购买。上海电缆研究所利用上引法制造管坯,经拉拔、热处理后获得成品,性能良好。在九十年代开创了这一新工艺,填补了优质空心导线国产化的空白,也为制造优质管材开辟了新途径。用上引法制造的空心导线已用于双水内冷发电机中,并获得满意效果。

⑸ 黄铜线 用上引法制黄铜杆,与加工纯铜方法相同拉成黄铜线,方法简单、方便,是九十年代采用的一个新的加工方法。

2.铝

⑴ 铝杆制造技术 如上所述,铝杆的制造有三种方法,以竖炉熔铝、连铸连轧生产铝杆的方法最为先进,用得最为普遍,然而此法自六十年代诞生以来,很少有本质上的改进,但随着工业发展对铝杆的质量有更高要求后,特别用于制造高强度铝合金时就需要有更大改进。

九十年代初期至现在先后对制造铝杆的连铸连轧机组进行改进,其主要改进有:

① 采用倾动式保温炉代替原有平炉,这样可以保证每一次开炉时能炉内的铝水倾倒倒干净,使每一炉的化学成份都获得满意的结果,这对于制造铝合金更为重要;

② 连铸机由二轮式改为四轮式,使铸锭离开浇铸轮时不会发生扭转,保证进入轧机时平直、不偏斜。浇铸轮的冷却系统,采用四面都能冷却,喷嘴的流量可以调节,冷却水液面成扇状,使铸锭冷却十分均匀;

③ 用新式的辊型布置取代以前统一Y型结构;前二道为二辊式平立辊结构,以后各道仍有Y型结构,这样保证在前二道时有较大的、足够的压下量,因此铸锭的截面可以适当加大,铝杆能获得充分变形、性能较优;

④ 由于铸锭的截面适当加大,兼之有可能轧制高强度铝合金杆,这种杆强度较高、变形抗力较大,因此加大轧机主机的电机功率;

⑤ 铝杆制造时,铝液需要精炼除气,把对铝中有害的氢气排除,一般均采用熔剂精炼,这种除气的方法还不够彻底,现加上连续精炼除气装置,在熔剂精炼之后,铝液连续通过精炼装置,通入氯、氮混合气体,去除氢气,提高铝杆质量。

尽管通过上述的措施对铝杆生产进行改进,设备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最明显的是尚无法进行全自动的双盘收线,这对下道工序仍带来麻烦。制造铝杆除了工艺装置以外,重要的还在于如何获得性能优良的电工铝杆,而且这项技术是应该结合中国国情的。

⑵ 稀土优化综合处理制造电工铝 我国每年需要用几十万吨铝用作电线电缆产品,而我国的铝矿中因含硅量较高,缺少足够数量的电工铝锭,从八十年代开始,上海电缆研究所在研究电工铝导体时,利用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对普通级铝锭进行处理,达到电工级的水平,这就是所谓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技术制造电工铝。

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技术是在电缆厂的生产条件下,采用铝连铸连轧机组,生产电工铝杆,然后通过拉制、绞制、生产出机电性能达到国际标准的电工铝线和由电工铝线绞制的架空导线。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包括稀土优化、硼化处理和控铁处理。稀土优化是降低杂质硅对导电率的有害作用,硼化主要针对减少钛、钒、锰、铬杂质对导电率的有害影响,控铁是少降低导电率、不影响耐腐蚀条件下以增加铝基的强度。这三种手段可根据材料来源不同,分别单独使用或组合应用,在于达到制造电工铝导体的结果。

自从采用稀土优化综合处理制造电工铝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误解,并通过某种场合和方法,规定500kV线路甚至200kV线路用导线非用“稀土铝导线”才行,这种误解是有害的,它模糊了很多科学的概念,应该给予纠正。经稀土优化综合处理制造的铝导体被宣传为“稀土铝导线”,其实加入稀土只是一种手段,在于通过综合处理以后使普通铝锭能制造出达到电工级铝导体的水平。所以在误导的舆论中认为的“稀土铝线”能提高了导电率,其实只是使普通铝锭制造的铝线达到了电工级水平,即导电率≥61%IACS,或电阻率≤0.028264Ω·mm2/m,与电工铝的标准一样,没有提高。舆论中认为“稀土铝线”能提高强度,其实为使普通铝导体达到电工铝导体的导电率所加入的稀土是很少的,在这样的稀土含量下,稀土铝线的强度并不比普通铝线和电工铝线高,只是达到了对电工铝线的强度要求。“稀土铝线”的耐腐蚀性能好也是一个含湖不清的概念,其比较的对象应该是电工铝线而不是普通铝线,其次要视不同的环境而定,在架空线中首先腐蚀的并非是铝线,而是钢芯,因此才出现了轻防腐、中防腐和重防腐钢芯铝绞线,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用非电工级铝锭,通过稀土优化综合处理,能生产出用电工铝锭才能生产出的导电率达61%IACS及以上的电铝线;在生产中灵活应用,可改善金属加工的工艺性能,提高成品率;在普通铝锭由于铁硅比不够或倒置致使难于顺利生产的情况下,应用烯土优化处理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可充分利用电缆厂工艺废铝制造铝-稀土中间合金再生用于生产。

稀土优化综合处理方法,使铝锭经处理后能获得电工级铝导体的各种性能,这个方法是我国独创的,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我国大部分生产铝导体的工厂都掌握了这种方法,使我国几十万吨的性能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

⑶ 铝合金线及其制造技术 在国际上,铝镁硅型的高强度铝合金导线已被使用七十余年的历史,由于它具有的优点和对其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使它更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在欧洲,以法国为代表,在输电线路上大量采用,占线路总长的绝大部分;日本采用铝合金的输电线路在50%以上;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很大的比例;即使东南亚发展中的国家,像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也都采用铝合金用于导线输电线路。

如果把全铝合金绞线与钢芯铝绞线作比较的话,在相同的单位重量下,铝合金导体的直流电阻小,载流量大、拉力大,拉力单重比大等优点;在具有相同载流量条件下比较,铝合金导线的重要轻,拉力大,拉力单重比更大等优点。兼之铝合金导线为单一材料的导线,易安装施工。它所具有的优点表现在线路建设中可加大档距,减少杆塔数目,或降低杆高度,总之它能降低工程造价,因此受到电力部门的欢迎。

我国自六十年代中期起,开始大规模系统的研究铝合金导线,从研究工艺配方、流程、专用设备、测试技术、架设运行等,历时30余年,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形成我国独特的若干技术。然而,在中国高强度铝合金导线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只局限于某些场合使用,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合金性能不够稳定且价格偏高。所以产生这个原因是:在六十年代中期之后建设起来的铝合金生产工厂,在七十年代初的一场天灾中被毁灭,至七十年代中期重建另一家铝合金工厂时,又碰上那个年代,不可能拥有世界上生产铝合金的先进技术装备,这个局面维持至九十年代中期。

九十年代中期新建设的铝合金工厂中,生产设备采用了当代的新设备,又引入我国独特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的产品不仅能满足标准上的要求,而且有较大的裕度,深受用户好评。主要的技术进步有:

① 铝连铸连轧除了采用倾动式保温炉、炉外连续除气精炼装置以外,还增加连续淬火装置,使生产铝杆的工序,连续地一次完成;

② 连续式高速大拉机,使铝合金线拉制时不发生扭转。高速拉线的热量还将得到利用;

③ 连续时效炉,该炉有极高精度的炉温控制系统,并利用拉线机余热,热量获得充分利用;

④ 采用稀土处理,具有中国独创的特色。

在上述基础上,在九十年代末期,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更具现代化,其技术进步有:

① 采用特殊制造的铝合金连铸连轧机组,在总结以前优点基础上,增加了快速加热装置,使铝锭在进入轧机时保持恒温。增加了轧机前后的温度测量和显示装置,保证铝合金锭在轧制时处于最佳状态。良好的收线装置,使铝合金杆缠绕服贴,为下工序创造条件;

② 高速拉线机与时效炉采用自动的轨道联接;

③ 连续时效炉,上下料采用机械手,炉温自动显示并能随意调整。

使用这些措施后,铝合金导线的品质将更料优良,更加稳定。当成批生产时,价格明显下降,这二点正好克服铝合金导线在中国采用受限制的弱点。

除铝镁硅型高强度铝合金以外,还发展了耐热铝合金。耐热铝合金共有二种型号,其导电率分别为58%IACS和60%IACS,抗拉强度为160N/mm2,长期工作温度为150℃。耐热铝合金导线用于电站、变电站;特别在城市改造时可用作增容导线,便于对老线路进行改造。铝合金另一个发展方向是高强度耐热铝合金,高强度高导电铝合金。总之铝合金品种已在我国形成系列,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在工程中推荐应用。

我国拥有生产高强度铝合金的专门工厂,从九十年代中期起生产铝合金质量完全符合IEC,ASTM和GB标准中所规定的项目,性能良好。目前上海筹划建设另一家专门生产铝合金导线的工厂,将为电力行业提供优质铝合金线,预计2000年可供应。

④ 铝型材 电线电缆行业中的铝型材主要有:作为电缆线芯的扇形截面型材,作变压器用的扁线,作输电线用的拱形、Z形、人头形等型材。它们的长度需要数公里而无接头,电缆线芯还应为软线。这些产品,通常是采用铝杆经辊压、拉制的方式制成,软线需经退火,这类产品表面都容易被擦伤。

七十年代,英国原子能局发明用摩擦方法制造铝材以后,以专利形式出让给英国BWE公司和HOLTON公司,二家公司先后都制成连续挤压机,即Comform机组,除都能挤压型材,采用径向挤压。BWE公司又开发了单轮双槽轮机组,HOLTON公司则开发双轮单槽机组,均可进行切向挤压,生产双金属线材或型材。我国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分别由二家公司提供约近20台套Comform机组,用于生产大长度型材,管材和双金属线材等,使我国生产铝型材的水平,一步便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引进国外设备基础上,我国自行开发Comform机组,能生产各种型材,其性能指标与国外设备相接近,现已有10余台套国产机器在使用。

3.复合金属

⑴ 铝包钢线 铝包钢线是一种双金属线,用连续挤压生产的铝包钢线有8μm厚的钢铝结合渗透层,结合力非常好;此外,包覆铝层后的高强度钢丝经双金属同步变形机深拉拔,其机械性能非常高;由于包覆的电工级铝层均匀牢固,因而耐腐蚀性能非常好;铝包钢线由于钢丝表面包覆的铝层,它的导电率比镀锌钢线优越得多,故电能损耗低,载流量大等各种优点而受到青睐。

铝包钢线特别适合于作大跨越导线、架空地线、避雷通讯线、输电线路的自阻尼线等。铝包钢线具有直流电阻小,绞线中铝包钢线的铝包层与铝接触不会产生电化腐蚀等优点,适用于容量大,有盐雾的海岸地带和有So2气体等的工业区作输电线路用导线;成批生产铝包钢线在500kV线路等重要工程中将用来取代镀锌钢线而被广泛使用。

八十年代开始,英国BWE公司研制成功采用Comform摩擦挤压机制造铝包钢线,生产的产品全面达到IEC 1232及ASTM B 415所规定的性能指标,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方法。八十年代中期起天津大成五金厂按Comform机的工作原理,自行研制简易的Comform机制造铝包钢线,其产品的性能比压接法略优,但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国外的差距仍十分明显。1992年常州电线电缆厂率先从英国BWE 公司引进Comform机组和意大利的双金属同步变形机制造铝包钢线,其后邢台电缆厂、天津大成五金厂、江西新华金属制品厂均引进这种设备,制造铝包钢线及其延续的产品:铝包钢绞线和铝包钢芯铝绞线,其产品不单在国内各电压等级110kV、220kV、330kV、500kV上使用,而且远销国外,用于高压与超高压线路中。目前全国年产能力约为1.5万吨。

铝包钢线已形成系列,主要的技术性能:

直径:Φ1.24~Φ5.5mm

导电率:20.3%IACS;27%IACS;30%IACS;40%IACS。

用作架空线线芯的铝包钢线,Φ1.24~Φ3.25mm时,则其抗拉强度:σb≥1340Mpa;1%伸长率应力:σ1%≥1200Mpa。

铝包钢线还作为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承力元件,其导电率为20.3%IACS,由于强度和短路电流容量的不同要求,往往也采用导电率为27%IACS、30%IACS和40%IACS。用作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铝包钢线除圆截面以外,还可以是扇形截面。铝包钢线还可用作日用品和其它工业品,像金属网,公路护栏,衣架和挂钩等。上述这些产品,在九十年代起已经逐步被采用,特别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材料。

优质的铝包钢线均采用BWE公司提供的Conform机组、意大利的双金属变形机制造,目前设备的易损件和各种备品备件、生产时所用的润滑液、拉拔粉等都在逐步国产化中。大连铁道学院已仿造BWE公司的Conform机组,制成国产的Conform机组,该机组已能挤压各种铝型材,但对于制作铝包钢线还在开发之中。

⑵ 铜包钢线 铜包钢线是一种在钢线芯材表面包上铜的双金属线材。一般铜层的包覆比为13%~35%,导电率为21%IACS~40%IACS。

铜包钢线的主要用途是:可用作电力传输和电话线路的架空线;用于载波线路时与铜线具有同样的传输效果;在山区寒冷地带及农村用作架空电话线时,能承受冰冻负荷和大风冲击、架设跨距比铜线大一倍;小直径铜包钢线可在电子工业中用作各种电子器件的引线、天线;用作同轴电缆、射频线圈、地球物理线等;在电气化铁道中用作讯号和通信线、讯号连接线、埋伏线、补偿线、屏蔽线、接地线、载流承力索、不载流承力索、滑接线等。由于铜包钢线的广泛用途,九十年代以来用量日增,效益明显。

铜包钢线主要有六种制造方法:铸造热压法、电镀法、热浸涂法、上引涂法、焊接包复法、连续挤压法(即Conform法)。铸造热压法工艺落后,材料利用率低,质量差,该法将淘汰。电镀法优点是设备占地小,制造长度长,但只能做导电率20%IACS~30%IACS各种规格铜包钢线,目前是国内大量生产铜包钢的方法。缺点是电镀液造成较严重公害,且制造大于30%IACS导电率较困难。热浸涂法是利用浸涂法制造铜杆设备制作,它可调整铜层厚度且能制成异型线,例如双钩形电车线,适宜大批量生产且无公害,缺点是小批量生产不经济。上引涂法是利用上引法设备制造铜包钢线,目前正在进行试验,生产工艺及装备尚不成熟。焊接包复法是铜带经过清洗处理后包复在光洁的钢线上,用氩弧焊捍接,之后经拉丝机、压力模深加工成型,这种工艺能获得不同导电率铜包钢线,性能优良,目前国内正在试产,即将可投入应用。连续挤压法是一种很好方法,能进行连续不断生产,钢、铜结合力好,目前国内外均停留在试验室试产中,尚未达到商业化阶段。

⑶ 铜包铝线 铜包铝线是在铝芯线上同心地包覆铜层的双金属线。它是代替纯铜线制造CATV同轴射频电缆的良好内导体。由于集肤效应,在电视频段内具有与纯铜相同及更优的传输性能。铜包铝线的密度是纯铜的37%~40%,也即是在相同的条件下,铜包铝线的长度是纯铜线的2.45~2.7倍,可大大节约用铜;其次,同样长度的铜包铝线的电缆比纯铜轻,因而运输、安装都方便,降低敷设费用;第三,当CATV 同轴射频电缆用铝管作外导体时,由于铜包铝线与铝管的热膨胀和弹性模量相接近,从而提高电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铜包铝线的重量较铜轻,还用于电焊机电缆、电池连接线、野战电缆、电机和变压器的绕组。细铜包铝合金线用作移动电话、办公用品设备的绕组线或连接线;它与纯铜一样具有良好的焊接或接续性能,是布电线线芯的良好材料;大截面的铜包铝制成排类,可在高频电器设备中应用。

铜包铝的优良特性在七十年代以来已被广泛重视,美、日、德、瑞典等国都在充分利用其特性。我国在九十年代也大力开展铜包铝的生产与应用。

铜包铝生产方法主要有三种:电镀法、焊接包复法及静液挤压法。目前国内已能用电镀法及焊接包复法生产铜包铝线,它的工艺均与铜包钢相似,目前国内仍属起步阶段。静液挤压法是瑞典ASEA公司设备,由于投资高未获推广,包复法及静液挤压法还可生产铜包铝排。

⑷ 镀锌钢线 镀锌钢线是钢芯铝绞线的重要原材料,按IEC 888的规定,镀锌钢线按强度分有一般强度、高强度和特高强度。八十年代,我国用作钢芯铝绞线的钢线,几乎都是一般强度的钢丝,进入九十年代,冶金行业相继制成高强度和特高强度的钢丝,并已进入实用化阶段。镀锌钢线分一般镀锌和重镀锌之分。由于重镀锌钢线只有少数工厂能制造,而使用较少。为了提高镀锌钢线的耐蚀性,在钢芯铝绞线中采用涂防腐油的方法而较少用重镀锌钢线。

为了提高钢丝的耐蚀性能又不降低钢丝强度,国际上公认的有两种镀层配方可供使用。其一为含铝55%、硅1.6%、锌43.4%称为“Galvelume”,它具有高的耐蚀性能,但影响钢基体的力学性能。其二为含铝5%及微量稀土元素称“Galfan”,它兼有优良耐蚀和力学性能,用于钢丝行业,它的耐蚀性比镀锌钢线高2倍。

我国金属制品行业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约7~8家工厂开发锌5%铝稀土镀层钢丝,至九十年代中期只剩下2家工厂正式提供产品,其中一家采用单镀工艺,尽管镀层能提高耐蚀能力2~3倍,但镀层太薄有漏镀现象使实际上提高耐蚀能力有限而难以推广;另一家采用先热镀锌后再镀锌铝稀土合金,确保镀层质量,与国际铅锌组织的标准相一致而被广泛采用。杭州万胜钢缆集团公司能提供这种产品,最近天津引进国外技术也将生产这一产品。

⑸ 镀锡铜线 镀锡铜线主要用于橡皮绝缘的矿用电缆。软电线、软电缆和船用电缆等的导电线芯,以及用作绝缘电线电缆的外屏蔽编织层和电刷线。

镀锡铜线主要生产方法有热镀法,电解镀锡法、真空镀锡法、多线电解镀锡法和整股镀锡法等,上述这些方法都已被采用,而以热镀法和电解镀锡法用得最普遍。热镀锡法的设备较简单,容易制作。而电解镀锡法需采用专用镀锡机,九十年代,上海电缆研究所研制的镀锡机已获得良好的应用。

除镀锡铜线以外,还有镀锡铜包钢线,铜包钢线作为电子原器件的引接线,经镀锡以后,提高了可焊性。

镀锡铜线已是一种较成熟的产品,但九十年代完善了专用生产工艺与设备,使生产更为顺利。而且由于市场的需要使产量增加,生产厂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⑹ 镀银铜线 镀银铜线仅用于特殊产品,例如航空工业用镀银铜电刷线,射频电缆导电线芯,氟塑料绝缘耐高温电线的线芯等。因为银比铜除具有更优良导电性和导热性外,更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和在高温下的抗氧化性。

九十年代计算机更为普及,其插接线也使用经压扁的镀银铜线。国内已能正式生产。

⑺ 镀金铜线 作为现代电子仪器设备中需要特殊的引接线,镀金铜线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镀金铜线线径为0.02mm,并进行漆包。这是九十年代新开发的产品。

⑻ 镀镍铜线 镀铜线目前广泛应用于高温航空导线中,九十年代随着高温自控温电缆开发,这种线也将使用于125℃以上自控温电缆线芯中。

4.架空线

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全国35kV以上输电线路已达60万公里,其中110kV和220kV线路27万公里,330kV和500kV线路2100公里,线路建设规模和增长速度世界罕见。

加强各大区联网,正在建设的项目很多,500kV长距离线路及西北330kV主干线路已接近1万公里,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起动,预计今后十年新增超高压线路总量将会超出以往二十几年所建总长的两倍。

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26000GW列世界第二位,本世纪末将达到30000GW,2020年达80000GW。电网建设赶不上装机容量的增长,电源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也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电网建设将是电力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近年对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为线路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大好时机。不单产量增加,新品种也得到充分应用。

⑴ 大截面导线 长江三峡送往华东第一回直流输电工程,输送容量为300万千瓦,电压等级±500kV, 全线路径长890公里,将采用LGJ-720/50的钢芯铝绞线或相对应的铝包钢芯铝绞线,结构45/4.53的电工级铝线,成盘供货,单根长度为2500米。这种大容量、大截面、大长度导线为架空线生产前所未有,现在组织攻关中。

大截面导线的制造应有一整套配套措施,生产电工铝线的技术,特别对于大直径铝线更应从严把好质量关;连铸连轧和拉线技术;此外还应拥有630型54盘的大型绞线机和相应的绞线技术,才有可能完成大截面导线的制造。在九十年代末期,能为长江三峡输电工程大批量的提供大容量、大截面导线,使我国架空线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⑵ 大跨越导线 我国水能和煤炭资源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人口稀少、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电力需求量大,能源资源缺乏,因此大容量、远距离的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势在必行。在远距离的送电中线路要跨越江湖峡谷,需要大跨越导线。

长江三峡送电工程就跨越汉江和长江,需要千米级大跨越导线和特大跨越导线,这些跨越导线研制成功为送电线制造跨上一个新台阶。我国大跨越导线已用得不少,跨越长江的南京大跨越、芜湖大跨越、镇江大跨越等部分导线采用国产、部分导线采用进口的,经多年的运行都能满足要求,安全可靠。现在我国导线制造水平已进一步提高,能生产符合IEC标准的电工铝线,高强度铝合金线、铝包钢线和特高强度钢线,它为大跨越导线制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汉江大跨越,跨越档距1200m,属千米级大跨越,采用全铝包钢绞线。铝包钢线用导电率为40%IACS的线种,制造仍有较大的难度,在攻关中。

长江东西梁山大跨越导线将采用特高强度镀锌钢芯高强度铝合金绞线。大长度导线成盘供应。特高强度镀锌钢线和高强度铝合金线其技术指标均很高,代表着当前国际先进水平。长江东西梁山大跨越线路建设将显示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水平,将又一项攀登世界之最,在这九十年代末年,世纪之交时完成这一重要创举,将为我国输电线路的制造和建设,谱写一幅崭新的编章,也为今后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特高电压输电线路建奠定了基础。现在正组织科技人员在攻关中。

长江镇江大跨越,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大跨越线路工程,跨越档距2303m,跨越塔高350m,是世界上最高的输电塔。与之相关的导线选型,力学特性研究防振动、防舞动措施,以及在塔上架设OPGW都是十分重要,是世界瞩目的输电线路项目。

⑶ 扩径导线 由于500kV线路建设日增,变电站需要有更多的扩径导线规格品种可供选用,为此于九十年代初期设计研制了新型软母线系列,共有4个规格,截面积分别为630、800、1000、1250mm2,软母线外径扩大至按500kV双分裂雨天不出现电晕设计。新型软母线不采用金属软管支撑,使其强度高、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便于质量控制,并能提高T型接头的连接质量,保证安全运行。电站用软母线还可以用耐热铝合金制造,以增大载流量,在安徽繁昌变电站的1440mm2耐热铝合金绞线,就开辟了一个新的品种。

⑷ 自阻尼导线 在架空线路中导线因微风振动破坏是其主要失效的形式,自阻尼导线是一种能自行吸收能量的新型导线,使导线的振动降至安全水平,且可以提高架线张力,简化防振措施。1988年开发后,架设于广西大化水电站至马山县那落岭的110kV线路,经九十年代长期运行,进行观察,情况良好,安全可靠。

⑸ 耐蚀防振导线 架空线的另一失效的形式是因腐蚀而破坏,特别是钢芯腐蚀破坏。耐蚀防振导线是采用一个无缝铝管挤在钢芯外,钢芯外径和铝管内径中有间隙,它既起到完全保护钢线不锈蚀,又起到防振作用,使架空导线二种失效的主要原因给予解决。这一新型线种已在九十年代获得国家专利。

⑹ 低弧垂导线 这是一种钢芯软铝绞线型的低弧垂导线。加在导线上的力通过特殊方式由钢芯承担一部分,使运行以后弧垂量不会明显增加,蠕变量也很小。架线施工和运行还需进一步完善。八十年代末期开发至九十年代初期完成的。

⑺ 扩容导线 由于工农业发展,电力需要量增加,为扩大输电系统,国家对城市电网和农村投入巨资进行改造,对于输电线路除建设新的线路以外,希望在原有线路上仅仅更换导线而不改变原有线路和杆塔情况下,增加输送50%的电能,即输送原有线路150%的能量,这种新型导线就是扩容导线。

扩容导线仍以高强度镀锌钢线作内芯线,起承力作用;外挤一个软铝管,或用拱型线绞成的软铝管,管外绞上经热处理后的铝线。用特殊的方法使铝导体的应力移至钢中。导线载流通电后,尽管温度升高也不影响导线的强度,而弧垂量却很小,可以利用原有杆塔,输送原有150%的电能,达到扩容目的。

此项技术自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起动之后着手研制的,已全部通过了试验研究阶段,现在正组织工厂化生产和在线路中实际使用。

⑻ 铝合金绞线与钢芯铝合金绞线 按IEC 61089的规定,铝合金导线有二个型号:A2和A3,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导电率和强度,以电阻率表示如下:

A2 32.530nΩ·m(对应于53%IACS)

A3 32.840nΩ·m(对应于52.5%IACS)

铝合金线可以单独制成绞线使用,也可以利用镀锌钢线作加强芯,组成钢芯铝合金绞线,也可以作加强芯与铝线绞合在一起,组成铝合金芯铝绞线。这种不同的组合用于各不同的用途,可以自由选用。

A2的铝合金绞线,规格号由16~1250(其相对截面18.4~1439mm2);A3的铝合金绞线,规格号由16~1120(其相对截面为18.6~1301mm2)。铝合金绞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的一种形式。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出口至印度的铝合金绞线共4500吨,均为全铝合金绞线。

⑼ 铝包钢绞线及铝包钢芯铝绞线 在电力系统中,铝包钢绞线作为地线已被接受并被推广使用,在重要工程中也不例外。长江三峡输电线路就选用AS-80(即80 mm2的铝包钢绞线作地线,汉江大跨越的地线为AS-185,长江大跨越地线为AS-250。在输电线则大力采用铝包钢芯铝绞线代替钢芯铝绞线,江苏电网中的500kV线路便推广采用铝包钢芯铝绞线,获得良好结果。

在电气化铁道中,载流承力索和不载流承力索广泛采用铝包钢绞线,已形成为一个定型的产品。

由于铝包钢线具有的特性,强度高、耐腐蚀、载流量大等优点,在IEC 61089标准中已被正式列入,包括铝包钢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和铝包钢芯铝合金绞线。我国最近编制的国标“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也同样把铝包钢线及其系列产品列入标准中。

⑽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高效的电力输配系统需要有一个通讯网络,这个通讯网络便于有效保护信号传输、控制数据的传输、远距离测量、通话等。用光纤复合架空地线比过去的载波、电话电缆系统和微波系统更可靠,而且容量大、不串音、不受干扰及环境影响。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因光纤受到金属线和管的良好保护,可以形成可靠的最佳结构。这种地线可以设计成与现有地线相匹配,安装于铁塔上不会增加负荷,而且可以保持现有的间距。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取代现有的地线,相对来说,价格较高,然而架设完毕,通讯线路开通后,增加投资超出的费用,将会很快获得补偿,并将得到更高的回报。在电力系统中建立一个高效的通讯网络时,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将被首选推荐使用。

七十年代末期,英国、日本等先进的工业化国家把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在电力系统中使用,由于它优良的特性逐年增加,发展十分迅速。在日本,半数的高压输电线路已架设了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全世界迄今已使用数十万公里。

上海电缆研究所在八十年代中期率先在国内开展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研制工作,一九八八年架设第一条运行线路,迄今已超过十年。随着技术进步,在九十年代生产OPGW的主要关键技术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包括采用高强度单模光纤,无缝铝管的连续挤压技术,高强度、高模量的铝包钢线生产,使OPGW的制造技术跃进一个新的台阶。当关键技术解决后,对世界上先进国家的OPGW进行剖析和仿制,摄取各家公司产品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并针对各电压等级、不同的容量,推出一个系列,在国内推广使用,现已在110kV、220kV和500kV的十几个工程,包括220kV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500kV上海石洞口电厂使用,均获得满意的结果。并将向国外出口。上海电缆研究所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产生产单位,能进行从设计、产品制造、金具与附件、线路施工、开通运行等一系列服务的单位。

世界上大约有二十几家公司能制造OPGW,但是各家公司有自己的技术规范而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为此,九十年代开始,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七技术委员会第八工作组(即IEC TC7 WG8)制订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上海电缆研究所作为中国代表以通讯成员的身份参加该组的工作,参予制订IEC 1396“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电气、机械和物理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标准。在此基础上,又制订了中国机械行业标准“光纤复合架空地线”,以规范OPGW产品及其性能。上海电缆研究所已按IEC 1396所规定的各种试验方法,在研究所内建立起目前我国唯一能测试OPGW全性能的综合试验室,对的质量监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我国于1985年葛洲坝电厂引进英国BICC公司生产的2km OPGW以来,其OPGW的用量逐年增加,截至1998年已架设1000km以上。监于OPGW具有的种种优点,国家电网公司决定对新建的500kV线路将全部架设OPGW,各省地方电网也都大力推广应用,预计在今后五年内,每年都将有3000~4000km的OPGW需要架设,而且今后还会逐年递增。当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到来时,它将会起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裸电线未来十年的展望

1.结合重点工程建设,开发新产品,满足工程需要

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和高速电气化铁路是我国跨世纪的三项重点项目,应该结合重点工程,开发新产品,满足工程需要。

⑴ 长江三峡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中的输电工程,将是三峡工程中重中之重,500kV线路交直流混合送电,全长9100km,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工程。由三峡向华东送电的三峡至常州±500kV直流送电工程已经起动,对于输电线来说,应该满足线路的需求,将包括主干线路用的大截面、大容量钢芯铝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也包括跨汉江的千米级大跨越,它将是全铝包钢绞线,长江大跨越则是世界瞩目的,它的跨距和塔高将是世界之最,特高强度镀锌钢线和特高强度铝合金线绞成的导线,标志着我国导线的制造水平;这二个大跨越的地线,均采用铝包钢绞线,拉力单重比超过18km。这些导线技术要求都很高,线种又多,所以应积极配合工程建设,当工程建成时,导地线的制造水平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⑵ 高速电气化铁路 主要配合工程,提供接触网用接触线(电车线)。按京沪高速列车速度,目前我国能生产的接触线,纯铜、铜合金、钢铝线的性能指标都不能达到要求,需重新进行开发。法国在时速300~350公里的接触网中采用锡铜-120接触线;德国在时速360公里的接触网中使用镁铜-120接触线;日本在时速300公里的接触网中使用GT-CSD-110铜包钢接触线。这几种接触线对于京沪高速列车接触网都可能被采用接触线,应结合工程起动研制。

2.为信息社会提供优质产品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信息的社会,未来应为信息社会提供优质产品。最主要的产品有:

⑴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由于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具有的特点,当它被架设在杆塔以后,既是避雷用的地线又是通信通道,二者兼备,因此受人们青睐,发展神速。我国在原有基础上也将大量采用。对于新建的500kV线路,其地线一律采用OPGW,而220kV和110kV线路,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将使用,今后五年内每年至少需要3000~4000公里OPGW。在我国已架设的OPGW线路中,除了上海电缆研究所提供的部分产品以外,大都由国外进口。我国拥有生产光缆的良好设备,又引进制造地线的英国BWE公司的Conform机,上海电缆研究所又掌握OPGW从设计、制造、金具与附件、架设施工、线路开通等技术,无疑建立一个年产2000公里OPGW的工厂是合适的,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OPGW产品。

⑵ 铜包钢线与铜包铝线 作为同轴电缆内芯线(内导体)的铜包铝线与铜包钢线,要有专门的生产厂家提供优质产品。目前我国生产铜包钢线的厂家不少,大多是采用电镀法,对要求导电率为30%IACS或40%IACS的产品,往往制造有困难,而浸涂法、引涂法、铸轧法的产品,由于各种具体原因而在市场上难以见到其优质产品;铜包铝线也局限于电镀法。

近年出现的由国内单位自行开发用焊接包覆法制造铜包钢和铜包铝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相对于国外先进设备而言,国产开发的设备还应加大力度在工艺和设备中以改进提高,使之能生产优质产品。

3.开发新一代的优质导体材料

⑴ 铜导体 在九十年代,我国已经开始用低品位铜生产优质铜杆的试验工作,包括采用稀土优化处理方法,改善铜材质量,现此项工作已初露端倪,应投入力量,加强研究,期望获得新的突破,逐步用于实践中。

用橄榄炉熔铜,连铸连轧生产铜杆,可用适当的废铜或较低品位的铜,造出优质铜杆,尽管此法国外已有报导,然而变成现实仍有很大距离,应加强研制。

如果上述二项能获得实质性进展,并在实际中应用的话,那对铜导体加工将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⑵ 铝导体

① 进一步提高铝导体的导电性能,通过加入适当的合金元素,将铝的导电率从61%IACS提高到63%IACS。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主要是如何寻找合金元素和工艺手段,然后进入实用化阶段。这项研究工作成功,将为输电网提供性能优良的铝导体,改善电网输电质量,其结果使国民经济受益匪浅。

② 大力采用高强度铝合金用于输电线路建设,降低线路造价,提高线路输电水平。十年内,把现在国内年使用1000~2000吨,提高到年用量3~4万吨,即约占当年架空线使用量的8%左右时,再建5~6个年产5000吨铝合金工厂是完全应该的。其次,还将大力推广应用耐热铝合金,使应用铝合金的水平接近先进国家。

4.贯彻产品质量第一,工程安全可靠

⑴ 执行ISO 9000 电线电缆行业要大力推行ISO 9000标准的贯彻,要打好质量的翻身仗。裸电线作为电线电缆产品的头道工序,更应抓紧质量关,否则将灾及各种产品。对于像架空线这样纯属裸电线的产品,由于关系到输电网,特别是500kV这样重要线路更是要抓好每一个环节,把好质量关。

⑵ 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与行业标准 像架空线应执行国标“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这也是IEC 610889;执行IEC 1232“电工用铝包钢线”,IEC 1396“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电气、机械和物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以及它们相对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所有有关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于那些不注重产品质量、不执行标准的企业,应通过行业协会、国家技术监督局给予制裁,不准其产品在市场上销售。

⑶ 健全行业重点试验室 结合长江三峡工程需要,改进完善架空线试验室,使之能够满足三峡工程送电工程用导地线(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的性能测试要求;更新六十年代设备,完善拉力机的智能化,增加导线蠕变试验机、导线振动试验机、大电流试验装置、过滑车试验装置等。来源:中国电线电缆

第四篇:事业单位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事业单位改革:十年回顾与展望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改革既是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自 1978年《人民日报》等八大报刊提出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1980年代中期国家启动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我国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展开。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2002—2007年

党的十六大强调,“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05年分类改革提法得以明确: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开始配合改革推进开展相关研究。2004年,国务院责成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成“事业单位改革小组”,成员包括原人事部、财政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并要求改革小组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一个总体改革文件和配套改革 1

措施。200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经国务院批准,制定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事业单位分类及分类改革意见并拟选择浙江、山西、重庆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按照上述精神,各地选择了一些领域和若干地市开展分类改革的综合试点。一些省、区、市出台或研究拟定了分类改革方案,进行了摸底调查、清理整顿、模拟分类与改革试点工作,其中进展较快的省、区、市已完成试点。主要做法有:合理划分政事职责,把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把机关承担的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对重复设置、业务相近、规模过小、任务已完成或严重不足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或合并;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部分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并入行政机关;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益服务制度等;在从2003年开始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把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结合乡镇行政机构一并进行改革。

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不同程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是启动最早、进展最快领域,在推进聘用制改革的同时,2006年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聘用制度、岗位管理两大基本人事制度开始形成,为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奠定基础。2006年7月起,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

员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也进行了探索与局部试点。与此同时,结合社会事业体制“分业”推进事业单位工作取得进展,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度推进。从2003年7月开始,在全国9个地区和35个单位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改革试点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分为基础,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经营性文化产业则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通过试点,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有了较大突破,大批事业单位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05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

2007年至今

党的十七大要求围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对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相关财政政策”。

按照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紧起草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为了探索经验,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

海、浙江、广东、重庆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特别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自 2006年开始,通过“两步走”(一步加两个半步)战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第一步将现有机构按照经营服务类、监督管理类和公益类“一分为三”,分别实行转成企业、纳入行政序列、保留或撤销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改革;第二步(两个半步)是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这是改革的核心内容,目标是对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真正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政策等方面改革全面展开。

人事制度方面,一是聘用制度推行面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 90%;二是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施工作全面推开,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开始实施;三是公开招聘制度稳步实施,全国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1850多万人次,实际聘用184万人;四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建设步伐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继续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国务院决定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从2010年1月1日起,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改革以形成新机制而非简单的涨工资为目标,从而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完善激励机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具有“兜底”的作用,同时延续几十年的“双轨制”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面临较大阻力。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个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配套进行;总体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平衡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中艰难推进。财政政策改革方面,逐步从“养人”向“办事”转变,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特点,采取经费保障、经费补助、购买服务等不同的支持方式。

同时,以文化、卫生等为代表的各类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如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等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2月,卫生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决定在各省、区、市已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同时,国家选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改革展望

以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2年4月16日公开发布)为标志,事业单位改革进入全新阶段。《指导意见》立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改革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创新,对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内容等进行整体部署、战略谋划,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

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明确改革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四分”工作方针推进改革。同时,一系列配套政策陆续制定,对机构编制、内部治理、人事管理、收入分配、职业年金、财政支持、税收政策、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分类规范各类单位、各个方面的改革、管理与运行。《指导意见》及配套政策将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效率、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益服务供给,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赵立波)

第五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总目标,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河南省老年人保护条例》,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丰富敬老月活动载体,开创了老龄工作新局面。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工作深入推进,为老服务志愿工作扎实开展,老年优待工作得到很好地落实,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老龄工作与老龄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展望2013年,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老龄工作方针,创新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传统美德,立足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老年人,尽心履职履责,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活动,以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为重点,加快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步伐,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制度,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积极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全市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下载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顾与展望(5篇模版)

    回顾与展望 苏州竞力制氢设备有限公司 2008年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一年,中国成功举办“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神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

    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在强大的刺激政策与存货调整周期的作用下,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成功走出了自2008年3季度以来深度下滑的低谷,实体经济出现超预期反弹,通胀......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四川省三台中学校 刘丹 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中日之间 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友好邻邦应是中日两国......

    回顾判断与展望

    回顾、判断与展望 作者:张宁 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令人倍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感振奋的工作报告;与其说是工作报告,倒不如说是一份关于安康发展的研究报告、......

    回顾与展望作文

    回首过去,我思绪纷飞,但是我我问心无愧,尽管有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立足今日,我自信满满,胸有成竹。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回顾与展望作文,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20......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 2013年收获的是年初顺利考得驾驶证,这个目标本来是定在2012年的。 2013年上半年没有做多少充实的事情。毕业,找工作不顺利,也没有去玩。 也没有认识多少人。 2013年下......

    回顾2013展望2014

    回顾2013展望2014 转眼之间,2013已经过去,等待我们的是2014.在2013的一年之中,我们八一班在一起度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们一起哭过、笑过、闹过,在一起开玩笑,在一起互损,算然平平......

    回顾2013,展望2014

    2013,2014 2013 我们一起走过 走过的岁月,留下太多的痕迹 有的甚至深深地镌刻在你我的心底1月15 雅园接管入驻刚刚鸣锣 接着程总捧回了优秀物业的奖牌 行业资深周总又加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