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兰花一诗的大意

时间:2019-05-13 08:4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咏兰花一诗的大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咏兰花一诗的大意》。

第一篇:咏兰花一诗的大意

咏兰花一诗的大意

兰生山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这是宋代苏辙的咏兰名诗。兰花严寒不凋,芬芳高洁,幽香四溢,获得几乎压倒群芳的赞誉:“香祖”、“王者之香”、“空谷佳人”、“花中君子”。

兰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十大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至1000 年成书的《诗经》就有兰的篇章:“溱与洧,方涣涣兮。仕与女,方秉蕳兮”,陆机:“蕳即兰,香草也”。我国是兰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种类多,分布广,从温带、亚热带到热带雨林,处处都有兰花踪迹。我国有兰科173属1200 余种,如云南的雪兰、四川的蕙兰、福建的建兰、浙江的杭兰、台湾的报岁兰等,都是著名品种。兰花生于幽谷丛林,不与百花争妍,她的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具有淡雅宜人的东方风韵。古往今来,诗人为之作赋,画家为之挥毫,咏兰之作,历代不绝。

战国时代的屈原可能是最早的爱兰和植兰者,他在《离骚》中咏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琴操·猗兰操》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后世爱兰者不胜枚举,汉武帝有“兰有香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佳句。

唐人李白写有脍炙人口的《古风》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诗人以兰自喻,在对幽兰赞美之中寄寓怀才不遇之情。人们爱兰,爱它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自有一种卓尔不群、宁静之美。

尤为难得的是,兰花四季常青,花香不绝,春兰谢了,蕙兰吐蕾,秋兰刚凋,寒兰开放。春兰二三月间开花,香气清幽;蕙兰又叫夏兰,四五月间开花;秋兰七至九月开花,芳香浓烈;冬天开花的有报岁兰和寒兰,春节前后盛放。

明代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赞美了兰花孤高芳洁的品格。“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宋代苏轼这首诗写的是春兰;“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宋代朱熹这首《兰》诗咏的是秋兰;“雪径偷开浅碧草,冰根乱吐水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处香”,宋代杨万里这首《兰诗》则盛赞冬兰。“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人们在歌颂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时,总以兰花作比。

宋代著名画家赵孟、郑思肖,清代郑板桥,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均以画兰著名。

赵孟的《兰花》画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兰花画卷,画上题诗一首:“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他所画兰花被后人称为绝艺。

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兰》诗云:“绿叶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这首咏兰诗构思新颖,意趣横生。

郑板桥视兰为君子,爱兰忠贞不渝,他在《折枝兰》诗中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又有诗云:“竹石幽兰合一家,乾坤正气此间赊。任渠霜雪连冰冻,苍翠何曾减一些”,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兰花的高雅丽质。郑板桥兰画得好,书法也好,人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老一代革命家董必武、朱德、陈毅都喜欢兰花。董必武有很高赏兰水平,他说:“兰有四清:气清、姿清、神清、韵清”,可以说是赏兰的名言。朱德平生爱兰,敬佩兰花清高飘逸,1961 年3月,他到广州越秀公园游览时,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兰花,写下了“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的名句,又在咏兰诗中咏道:“东方解冻发新芽,芳蕊迎春见物华。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而陈毅的《幽兰》诗:“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则更道出兰花的雅洁神韵。

第二篇:咏兰花诗词选

咏兰花诗词选

【古风】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广群芳谱】 清?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广群芳谱】 清?刘灏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兰】 元?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题画兰】 清?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兰花】浣溪沙 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咏兰】 朱德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咏兰诗】 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幽兰】 唐?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兰】明?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

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兰花】 秋 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宋-刘宰 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结根喦谷谢群芳,多谢光风为发扬。

骚客毋烦赋纫佩,省郎行矣趣含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

鶗鴃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

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喦隈有国香。【兰花】 长身大叶耸丛丛,生处虽殊臭味同。全带安期溪涧碧,微偷勾漏箭砂红。闻名久向骚经内,识面翻从要服中。等中海山闲草木,东皇一雇便春风。【兰花】 闻说吾家又一种,移来远自剑津湾。叶如壮士冲冠发,花带癯仙辟谷颜。行辈合推梅以上,交游多在菊之间。

平生我亦好修者,乞取幽兰镇小山。【兰花】宋?王迈

见山堂里小春寒,觞政诗囊甚有欢。重客分明知小李,美人自在写猗兰。直须博都去纫佩,只欠香来劣可餐。

菊磵一枝光洒落,不妨人作易芳看。【兰花】宋?杨万里 护雨重重膜,凌霜早早春。三菲碧弹指,一笑紫翻唇。野竹元同操,官梅晚卜邻。花中不儿女,格外更幽芬。【兰花二首】 春到兰芽分外长,不随红叶自低昂。

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兰花二首】 曲水流边苔色浸,右军遗墨动清吟。

蕙风和畅人非昔,香得山阴直到今。【种兰花】宋?赵时伐 深林瘦径傲朝昏,牙发消疏气骨存。九畹谁移炎海角,半庭新补冷云痕。圃翁认叶非漳种,墨客知花是楚魏。

从此国香春不断,光风满地长儿孙。【兰花篇】 阳和煦九畹,晴芬溢青兰。潜姿发玄麝,幽花凝紫檀。绿萝托芳邻,白谷挹高寒。玄圣未成调,湘累久长叹。绿葹虽外蔽,贞洁终能完。岂知生平心,卒获君子观。杂以青瑶芝,承以白玉槃。灵风晓方荐,清露夜初溥。此时不见知,骈罗混荒菅。春风桃杏华,烂若霞绮攒。徒媚夸毗子,千金买歌欢。弃之不彼即,要使中心安。

愿结美人佩,把玩日忘餐。【塘上闻兰香】 大谷空无人,芝兰花自香。寻根竟不见,茅草如人长。【幽兰】 空山四无人,知有幽兰花。花开不可见,香气清且嘉。飞流下危磴,时有横风遮。香久亦不闻,山深愁路赊。众草何青青,吐艳明朝霞。如何咫尺间,渺若天一涯。援琴坐白石,日暮三叹嗟。亭亭复亭亭,孤芳空自馨。美人偶一顾,移植来中庭。中庭花木繁,红紫罗锦屏。一茎止一花,何以奉尹邢。亦思九畹滋,力薄身伶俜。云窗雾阁中,疏弦何泠泠。不叹知音稀,希声难为听。

【咏兰诗】

折茎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三花斛三首右兰花】宋?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永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采兰吟】宋?释文珦楚芳有幽姿,采采倏盈把。馨香满襟袖,欲寄同心者。道远不可求,余怀为谁写。

佩服林下游,自爱逸而野。酒饮醇兮茗品香

色赏绝兮音寻芳 财惧少兮名图淡 气盖世兮胆吞江

幽兰操 韩 愈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春庄 唐·王勃;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兰 唐·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唐·唐彦谦

兰渚泊 ·施肩吾

秋思·马戴

芳兰 唐·李世民

唐·张九龄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 唐·无可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兰 唐·李峤

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

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

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

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幽兰 唐·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溪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重送鸿举师赴江陵 唐·刘禹锡

西北秋风凋蕙兰,洞庭波上碧云寒。

茂陵才子江陵住,乞取新诗合掌看。与于中丞 唐·刘商

万倾荒林不敢看,买山客足拟求安。

田园失计全芜没,何处春风种蕙兰。和三乡诗 唐·刘谷

兰蕙芬芳见玉姿,路傍花笑景迟迟。

苎萝山下无穷意,并在三乡惜别时。奉上徐中书 唐·褚朝阳 中禁仙池越凤凰,池边词客紫薇郎。

既能作颂雄风起,何不时吹兰蕙香。题杨次公春兰 宋·苏轼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题杨次公蕙 宋·苏轼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辞》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

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兰 宋·丁谓

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

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萧兰 宋·张咏

种萧芳兰中,萧生兰亦瘁。它日秋风来,萧兰一齐败。

自古贤者心,所忧在民泰。

不复梦周公,中夜独慷慨。

盂兰盆 宋·晏殊

红白薇英落,朱黄槿艳残。

家人愁溽暑,计日望盂兰。

日暮游东涧 宋·释重显

极目生晚照,幽情眷兰芷。

白苹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兰 宋·梅尧臣

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石兰 宋·梅尧臣

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

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皇后阁春帖子 宋·赵湘

紫兰红蓼簇香盘,晓逐金壶下太官。

朝罢三宫归已晚,日华明丽雪消残。

咏蕙 宋·朱熹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兰涧 宋·朱熹 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

兰 宋·朱熹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咏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秋蕙 元·揭斯

幽丛不盈尺,空谷为谁芳。一径寒云色,满林秋露香。题《兰棘同芳图》 元·李祁

幽兰既丛茂,荆棘仍不除。

素心自芳洁,怡然与之俱。墨兰 元·元梅

飞琼散天葩,因依空岩侧。

守墨聊自韬,不与众芳碧。

题郑所南《兰》 元·倪瓒

伙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题兰 元·张翥

鶗鴂声中花片飞,楚兰遗思独依依。

春风先自悲芳草,惆怅王孙又不归。

湘妃怨 明·李梦阳

采兰湘北芷,搴木澧南浔。

渌水含瑶彩,微风托玉音。

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

不知篁竹苦,惟见泪斑深。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垂兰 明·李日华

从风不猎香,俯溪自怜影。

空山狼藉春,半属野樵领。题画兰 明·陈献章

阴崖百草枯,兰蕙多生意。

君子居险夷,乃与恒人异。

题兰竹卷 明·文彭

偶培兰蕙两三栽,日燠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堂,开窗时有蝶飞来。子昂兰 明·史鉴

国香零落佩纕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谁道有人和泪写,托根无地怨东风。

明·李日华

江南四月雨晴时,兰吐幽香竹弄姿。蝴蝶不来黄鸟睡,小窗风卷落花丝。画兰 明·李日华

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王楚玉画兰 明·陈继儒

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

兰 明·董其昌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兰 明·董其昌

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咏同心兰四绝句 清 钱谦益

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

水墨兰花 明·徐渭

第三篇:咏树诗

歌颂树木诗句

一、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 咏柳

译文:如同碧玉妆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

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唐】杜牧 独柳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唐】韩琮 柳

年柳变池台,隋堤曲直回。逐浪丝阴去,迎风带影来。疏黄一鸟弄,半翠几眉开。萦雪临春岸,参差间早梅。

——【唐】李世民 春池柳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唐】李中 题柳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唐】罗隐 柳

二、杏树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 柳

译文:在烟雨迷蒙的江桥边,在桃杏掩映的山路中,数不清的柳条柳絮仿佛懂得即将分手的人的离惜别绪,在春风中舞动着,飞扬着。

三、松树

白金换得青松树,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唐】白居易 松树

译文:白金是指雨水,君指老天爷,这里 君 有仰望并且调侃的意思 雨水换来了松林的成长,既然老天能滋养万物,我就不需要操心了,后两句代表作者当时轻松的心情,幸而有西风吹来,带来了松林因为舞动的声音让作者陶醉。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

译文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南朝)范云《咏寒松诗》

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

——(唐)柳宗元《孤松》

【赏识】这是一首咏物寄怀之作,诗人以孤松自喻,通过对孤松遭遇的记叙,总结了参加革新失败的经验教训,表明了自己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期待着有朝一日重新奋起的决心和志向。展示了诗人坚强不屈,矢志不移的精神风貌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

“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两句,既是对永贞革新因没有防备保守势力的阴谋陷害而失败沉重教训的总结,又是对所有正直的仁人志士的衷心告诫:为了防止敌人的阴谋陷害,应当时刻提高警惕,并“以险自防”。正如俗话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陈毅《咏松》

三、梨树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王勃【冬郊行望】

译文:长在山岩上的桂花很稠密,一片白色。秋子梨的果实已稀疏了,而它的树叶却变成了红色。在这凄凉的江湾,我四方八面的望了一遍,我的乡思就像离了本根的征蓬一样,已经跟随着长风飘荡而去。

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

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唐·王维《左掖梨花(与丘为、皇甫冉同作)》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

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

征西幕府煎茶地,一幅边鸾画折枝。——宋·陆游《梨花》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宋·陆游《梨花》

梨花色泽粉淡 香气清新 自成一家 不容许桃花李花倾占了年华 常常想起南郑的清明路 醉酒后拂袖迎风雪在那梨树杈

沙头十日春,当日谁手种。风飘香未改,雪压枝自重。看花思食实,知味少人共。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宋·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巧解逢人笑,还能乱蝶飞。

清风时入户,几片落新衣。

——宋·黄庭坚《梨花》

四、槐树

槐花雨润新秋地,桐叶风翻欲夜天。

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白居易【秘省后厅】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五、白桦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上一身银霜。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传传话虽齐放,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树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居易 【暮立】

把话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诗名【白桦】【俄罗斯诗人叶塞宁】

六、桃花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唐.吴融:《桃花》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袁枚:《题桃树》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唐 周朴《桃花》

译文:桃花在渐暖的春色里先于百花绽放,谁能忍住不去看那明媚美丽的颜色? 可惜初春的狂风地吹过以后,那美丽的花瓣却只化成片片血红的颜色点缀在青苔之上。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宋 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译文:寻找一处像桃花源那样的世外仙境,以便能躲避像秦朝那样的暴政,看到红艳艳的桃花,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花儿凋谢,花瓣千万不要跟着随流而去,恐怕个渔郎看见了也会到这里来。

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

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唐 李白《忆秋浦桃花旧游》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唐 元稹《桃花》

七、红叶树种 雨打青松青,霜染枫叶红。风吹白云动,万里送柔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红叶经霜久,依然恋故枝。开窗聆晓鸟,俯首拾新诗。—郭沫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黄红紫绿岩峦上,远近高低松竹间 山色未应秋后老,灵枫方为驻童颜。—赵成德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情孤松掩醉容。—杨万里

八、杏树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九、杨树 君住孤山下,烟深夜径长。辕门渡绿水,游苑绕垂杨。

——【杂曲歌辞·入破第五】杨树

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王维

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垂杨夹城路,客思逐杨花

——【登相国寺阁】刘商

山僧不厌野,才子会须狂。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

——【戏呈薛彝】皎然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边词】张敬忠

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戏题盘石】王维

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

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唐】顾云 咏柳二首

艳静如笼月,香寒未逐风。桃花徒照地,终被笑妖红。——唐·钱起《梨花》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宋·黄庭坚《次韵梨花》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卓忆华年。——鲁迅《送增田涉君归国》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杂曲歌辞·杨柳枝】刘禹锡

第四篇:宋代咏农诗

欧阳修

欧阳修(二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贫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早年支持范仲淹等的政治主张,屡遭诬陷和贬斥。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晚出知青州,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提倡古文。他重视奖励后进,发现并培养了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一代名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为最。散文师法韩、柳,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承南唐遗风,委婉清丽,富有情韵。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并著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裁,对诗歌理论的发展颇有贡献。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等。

田 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1],赛罢田神笑语喧[2]。林外鸣鸠春雨歇[3],屋头初日杏花繁[4]。

注释:

[1]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2]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3]鸣鸠:即斑鸠。[4]初日:初升的太阳。

简析:

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

得益彰。

食 糟 民[1]

田家种糯官酿酒[2],榷利秋毫升与斗[3]。酒沽得钱糟弃物[4],大屋经年堆欲朽。酒醅瀺灂如沸汤[5],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6],惟恐不得尝。官沽味醲村酒薄[7],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8]? 还来就官买糟食[9],官吏散糟以为德[10]。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11],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仁当养人义适宜[12],言可闻达力可施[13]。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14]。

我饮酒[15],尔食糟。尔虽不我责[16],我责何由逃[17]!

注释:

[1]糟:酒糟。酿酒剩下的渣滓。[2]糯:即糯稻。是酿米酒的好原料。

[3]榷利:指官方酿酒专卖取利。《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时官方酿酒卖酒,各州各乡设酒务。偏僻之地或许民酿,但须纳税。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极微薄的利。[4]沽(gū):卖酒。

[5]酒醅(pēi):已经酿成但尚未过滤的酒。瀺灂(chánzhuï):水声。这里指滤酒的声音。[6]累累:形容很多的样子。

[7]官沽:官家卖的酒。醲(nïng):酒味醇厚。[8]糜(mí)粥:即粥。[9]就:向。[10]德:恩德。

[11]长(zhǎng)民:为民之上。

[12]养人:指爱人。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适宜:行事正当。[13]闻达:使上面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力:能力,魄力。

[14]“上不能”二句:上不能扩大国家的利益,下不能使老百姓吃饱肚皮。[15]我:我们。泛指官吏。因作者是官吏的一员,故用第一人称。[16]不我责:不责备我们。

[17]我责何由逃:我们的罪责是没有理由可以逃脱的。

简析:

此诗开头至“官吏散糟以为德”写官民生活的对比。作者用冷峻的写实笔法,一方面揭示官府既借酿酒专卖取利,又终日饮酒作乐,另一方面描述种田的百姓无米下锅,只得买糟食度日。两相对比,官府只知盘剥百姓,腐败享乐的无“德”,百姓遭遇的悲惨表露无遗。“嗟彼官吏者”八句对官吏虽为民之上却不耕而食、离弃仁义、上不能为国谋利、下不能为民造福的行为严加痛责,义正词严,对腐败官吏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体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四句,作者表明,包括自已在内的封建官吏都应对百姓的悲惨遭遇负责,这既是对不良官吏的当头棒喝,也体现出诗人傲立同群的高尚人格。

欧阳修曾长期任地方官,每至一地,都关心民众,颇多德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这首诗所表露的为政思想可说是其从政的重要准则,这在封建社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本诗句法极尽变化,所抒发的感慨以议论为诗,而不露痕迹,可谓开宋诗新风。

苏舜钦

苏舜钦(一首)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少以父荫补官。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其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被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用为湖州长史,寻病终。他诗文皆工。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但风格不尽相同。其诗或揭露时弊,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破敌立功的抱负。风格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

城南感怀呈永叔[1]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2]; 远林气霭霭[3],长道风依依[4]。览物虽暂适[5],感怀翻然移[6],所见既可骇[7],所闻良可悲[8]。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9]。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10]。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11]: 昔云能驱风[12],充腹理不疑[13]。今乃有毒厉[14],肠胃生疮痍[15]。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 犬彘咋其骨[16],乌鸢啄其皮[17]。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 天岂意如此[18],泱荡莫可知[19]? 高位厌粱肉[20],坐论搀云霓[21];

岂无富人术[22],使之长熙熙[23]? 我今饥伶俜[24],悯此复自思: 自济既不暇[25],将复奈尔为[26]!愁愤徒满腹,嵘 不能齐[27]。

注释:

[1]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2]“春阳”二句:春日阳光和煦,原野一派生机,四面云霭漠漠,与天相连。春阳:一说,春天的阳和之气。春阴:春天的云霭,与“春阳”相对。[3]霭霭:雾气笼罩的样子。[4]依依:柔和的样子。

[5]览物:观览大自然景物。适:适意,快意。[6]感怀翻然移:触及愁怀,情绪就即将转变了。[7]骇:惊心。[8]良:更,很。[9]宿麦:年前种的麦。

[10]斫掘:挖掘。凫茈(fúcí):荸荠。

[11]卷耳:一种葡科植物。其嫩叶可食。资:依靠。[12]昔云:过去说。驱风:驱除风邪。[13]理:理应,按理。[14]毒厉:毒害。[15]疮痍(yí):疮伤。

[16]彘(zhì):猪。咋(zã):吃,咬。[17]乌鸢(yuān):乌鸦。

[18]天岂意如此:天意难道是这样的吗?

[19]泱荡莫可知:指天意高深莫测。泱荡:深远广大的样子。[20]高位:身居高位者。厌:通“餍”,满足。粱肉:美味佳肴。[21]坐论搀云霓:安坐空谈救民。搀云霓:牵引云彩,喻指不切实际的空谈。[22]富:使„„富裕。术:办法。[23]熙熙:安闲和乐的样子。[24]伶俜(língpīng):孤单的样子。[25]自济:自救。

[26]将复奈尔为:又怎么能解救你们(老百姓)呢? [27]嵘(rïnghïng):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愁愤难平。齐:平。

简析:

这是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著名作品。诗分三部分,前四句写景,春日万物萌生,云霭漠漠,春风轻柔飘荡,景象清疏淡远,令人心旷神怡。“览物虽暂适”至“泱荡莫可知”为第二部分,写农民向诗人哀诉其生活苦难。“览物”两句承上启下,“暂适”、“翻然移”见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迅疾。农民的诉说层层递进,愈进愈惨,愈进愈悲。灾害接踵、庄稼无收、野菜充饥、疾病侵袭、死伤七八,貌似平静的叙述,将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悽惨悲苦叙写得令人触目惊心,“十有七八死”四句更是让人惨不忍睹。“胡为残良民”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诗人的情感反映。“胡为残良民”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强烈的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愤怒。“高位厌粱肉”四句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指斥和抨击,指出统治者是百姓苦难的罪魁祸首,诗句揭露有力,正气贯注,极富战斗力。“我今”六句写诗人的愁苦,流露出对百姓悲参遭遇的无限关切和同情。此诗写景、叙事、抒情结合,语言朴质,感情真挚深厚,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梅尧臣

梅尧臣(三首)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任州县属官。中年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反对西昆派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的诗风,对宋诗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他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他的不少诗篇含蓄深刻、平淡朴素、清丽闲雅。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作品流于平而无力、淡而无味。有《宛陵先生集》。

田 家 语并序

庚辰诏书[1]:凡民三丁籍一[2],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3]。主司欲以多媚上[4],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5]。互搜民口[6],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7],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8],以俟采诗者云[9]。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们,日夕苦煎促[10]。盛夏流潦多[11],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12],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13],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14]。州符今又严[15],老吏持鞭朴[16]。搜索稚与艾[17],唯存跛无目[18]。田闾敢怨嗟[19]?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20],买箭卖牛犊[21]。愁气变久雨[22],铛缶空无粥[23]。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24],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5]。

注释:

[1]庚辰:宋仁宗康定元年(1140)。诏书:皇帝布告臣民之书。

[2]三丁籍一:一家有三个男丁,要征集一个去服兵役。宋代兵制:正规军外,犹有“乡兵”,或称“弓箭手”,或称“弩手”、“枪手”等。从各户居民中抽丁,设立统领,团结训练,以为防守。

[3]不虞(yú):意外,没想到的事。

[4]主司:主管征集乡兵的官。媚上:讨好皇帝。[5]属:交付,委给。[6]民口:居民人口。[7]淫淫:久雨不止。

[8]次为文:编写成诗。次:按顺序编排。[9]俟(sì):等待。采诗者:采集风谣的官吏。[10]日夕:从早到晚。煎促:指火急催逼。[11]流潦(lào):大水。潦:同“涝”。雨水成灾。[12]菽:豆类总称。

[13]生齿:人口。板录:登记到册。

[14]恶使操弓韣(dú):凶狠地逼使丁壮们拿起武器当弓箭手。恶:凶狠。弓韣:箭和弓的套子。

[15]州符:州郡衙门的命令或公文。

[16]老吏:指执事多年老奸巨滑的官吏。朴:木棍。[17]稚与艾:小的和老的。[18]跛无目:跛腿的和瞎子。

[19]田闾(lǚ):村里的老百姓。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或称里)。敢:岂敢。[20]南亩焉可事:田地怎么耕种。焉:怎么。

[21]买箭卖牛犊:把牛卖了买弓箭。《汉书·龚遂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此处反用其事。[22]愁气变久雨:言上天因民生怨气而久雨不止。[23]铛(chēng):平底锅。泛指锅。缶(fǒu):指瓦锅。[24]徒尔叨君禄:白拿了朝廷的薪俸。叨:辱承,过分地获得。

[25]“却咏”二句:意即作者借陶渊明的故事表达自已弃官归隐的思想。刈薪:砍柴。

简析:

这首五言古诗深刻地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首四句写租税的繁重,春税至秋而未交完,其繁重可知,官府催促急迫,田家凄惶可知。次四句写水灾、蝗灾一并为害,秋收无法指望,田家处境愈加悲惨。“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诉说兵灾的惨酷。前月诏书要三丁抽一,州里再催迫敲扑,在家者唯有跛、瞎,农村凋弊、凄凉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田闾敢怨嗟”八句总写在租税、水灾、兵役的煎迫之下,田家生活艰难,哭诉无门,挣扎在死亡线上。以上均为田家自诉之语,是作品的第一部分。

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深深感慨,是作品的第二部分。农家的自诉,激起身为地方官的作者无尽的自责,并表明不能救民于水火,只好效法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心志。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西夏攻宋,宋大举征招乡兵,官吏们又借此胡作非为,百姓未遇外患,却遭内殃,加上灾害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诗是这一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继承了杜甫、白居易关怀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作者目睹田家惨况后的深深自责,也体现出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可贵人格。

艺术上,本诗朴质无华,感情深厚,对宋初华而不实的诗风是有力的拨正。

田 家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1]; 空收一束萁[2],无物充煎釜[3]。

注释:

[1]碎荚落风雨:细嫩的豆荚在风雨中凋落。碎:细。

[2]萁(qí):豆秸,豆秆子。

[3]釜(fǔ):锅。

简析: 这首小诗叙写了农民的劳而无获。南山种豆的艰辛、风雨催落豆荚的无情、农民没有收成的无奈、无粮下锅的辛酸尽包蕴于短短的四句诗中。而平实的叙写中又分明流露出诗人同情的叹息,及对农家艰难生活处境的忧虑,可谓语短意永。

扬 扇[1]

田扇非团扇[2],每来场圃见[3]。因风吹糠籺[4],编竹破筠箭[5]。任从高下手[6],不为暄寒变[7]。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8]。

注释:

[1]扬扇:农具名。形似锹而首较方阔,柄长无拐。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以去杂质。

[2]田扇:即扬扇。[3]场圃:打谷场。[4]糠籺:谷物的皮屑等杂物。[5]筠(yún)箭:竹的青皮。箭:小竹。

[6]任从:任凭,任意。

[7]不为暄寒变:不因天暖天寒有什么变化。暄:暖和。

[8]莫肯倦:不倦怠。指不间断地抛扬谷物。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扬扇是一种打场时用的农具,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去除谷物中的杂质。诗首句示其形,次句标其常见,三句写其作用,四句写其制作,这四句无一不扣扬扇的平凡处。后四句写扬扇的品格,是作者的引申发挥,而有这四句,扬扇的不平凡也就凸现无遗。五六句言扬扇不因位置高下,气候寒暖而有不同,颇有富不骄,贫不馁的味道。七八句写扬扇持之以恒地做着去粗取精的工作,更是价值非凡了。这首诗咏扬扇,既生动贴切又从扬扇悟出了大的人生哲理,因而是一首极成功的咏物诗。以农具入诗,体现了诗人重农尊农的农

本思想。

作者所作农具诗,共有十五首,王安石曾有和作。

王安石

王安石(三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人刚直不阿,历任地方官十几年,锐意改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先后两次为相。王安石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限制了土地兼并,发展了生产,国富兵强。后被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政论,雄健峭拔,结构谨严,辩理深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长于说理,遒劲清新。其词亦有特色,“一洗五代旧习”。有《王临川集》等。

河 北 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1]。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2]。今年大旱千里赤[3],州县仍催给河役[4]。老小相依来就南[5],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6],路旁过者无颜色[7]。汝生不及贞观中[8],斗粟数钱无兵戎[9]!

注释:

[1]二边:宋和辽、西夏的接界处。

[2]输与:交给、献给。官家:皇帝,此指朝廷。夷(yí)狄(dí):古代对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指辽和西夏。[3]千里赤:广大地区寸草不生。[4]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5]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6]悲愁天地白日昏:人们愁苦不堪,仿佛天地变色,日色无光。[7]无颜色:面无人色。

[8]贞观:唐太宗年号,当时连年丰收,粮价低,人民生活安定。[9]兵戎:战争。

简析:

这首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痛苦生活。首两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二边”指邻近辽国和西夏的边界地区,但诗并非重在描写辽与西夏对边地的侵扰,因此时宋王朝用屈辱妥协换来了暂时的苟安,边民的“苦辛”另有深因,作者分三层作了揭示。“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家家户户耕织的劳动果实,交给朝廷后又转手给了辽和西夏,此为第一层;“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降旱灾,赤地千里,官府不知赈济救助,反将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不问丢下的老弱妇孺的死活,此为第二层;“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边民无奈向南逃荒求生,而河南百姓虽遇丰年,但遭苛敛搜刮,也在挨饿。以上三层,紧扣“长苦辛”三字,将河北边民的苦难叙写到极致。“悲愁”两句承上文理路,一虚一实,写河北边民心中弥漫悲愁惨雾,悲痛欲绝,色沮神丧。结尾两句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无尽慨叹,表面上象是对流民的安慰,实际上是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此诗鲜明地表现了他同情民生疾苦的可贵品格,以及敢于抨击时政的过人胆识。

后 元 丰 行

歌元丰[1],十日五日一雨风[2]。麦行千里不见土[3],连山没云皆种黍[4]。水秧绵绵复多稌[5],龙骨长干挂梁梠[6]。鲥鱼出网蔽洲渚[7],荻笋肥甘胜牛乳[8]。百钱可得酒斗许[9],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10],但道快乐无所苦[11]。老翁堑水西南流[12],杨柳中间杙小舟[13]。乘兴敧眠过白下[14],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释:

[1]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2]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3]麦行(háng):麦垅。

[4]连山没云皆种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种上了黍。[5]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稌(tú):糯稻。

[6]龙骨:水车。梁梠(lǚ):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7]鲥(shí)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

[8]荻笋:芦笋。

[9]斗许:一斗左右。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10]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11]但道:只说。无所苦:没有苦恼。[12]堑(qiàn)水:开挖水道。

[13]杙(yì):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14]敧(qī)眠:斜躺着。白下:白下城,在今南京市。

简析:

这首反映北宋元丰年间社会现实的诗作,既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

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王充《论衡·是应篇》:“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王安石化用此典入诗,亦为“褒之”之意。同时,“五风十雨”也是新法兆民万福的象征。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到处是长势喜人的庄稼,丰收在望,抗旱用的水车根本派不上用场,各种物产琳琅满目,描绘出一幅特别理想的农业生产的图画。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百钱”两句总写乡村的欢乐气氛,下面分写青年和老年的快乐,生动地勾画出了农村富足、祥和的生活画面。

此诗中的元丰朝,国泰民安的景象不啻唐虞盛世复现,于王安石的新法的作用,作了极形象有力的证明,尽管王安石出于政治目的,不无夸大美化之处,但本诗对农业理想的讴歌、对元丰新法的肯定颂扬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

郊 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1]。聊向村家问风俗[2],如何勤苦尚凶饥[3]?

注释:

[1]芦箔(bï):用芦苇做成的蚕箔。密茧肥:蚕又多又肥。[2]聊:姑且。风俗:世情。世俗。[3]凶饥:荒年饥岁。

简析:

诗写桑尽茧肥,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诗人未写答案,但诗人定如读者般心知肚明,正是统治者的残酷盘剥,使百姓愈劳愈贫,诗就在如闲话家常般的语句中,在只问不答,而答尽在问中的含蓄技巧下,表现出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及作为封建官员的自责。

苏轼

苏 轼(七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上书力陈王安石新法之弊,调任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召为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喜奖励后进,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在诗、文、词及书画等方面成就卓越。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其散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朝一代诗风;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为“宋代四大家”之一,世称“苏体”;其绘画尤其是竹木画亦具特色。他一生关心民生疾苦,诗词中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吴中田妇叹

和贾收韵[1]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2]。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3]。眼枯泪尽雨不尽[4],忍见黄穗卧青泥[5]!

茅苫一月垅上宿[6],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赬载入市[7],价贱乞与如糠粞[8]。卖牛纳税拆屋炊[9],虑浅不及明年饥[10]。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11]。龚黄满朝人更苦[12],不如却作河伯妇[13]!

注释:

[1]吴中:今江苏吴县,因春秋时为吴国都,故称吴中。此泛指苏南、浙江北部一带。和(hâ)韵:和别人的诗并仍用原韵叫“和韵”。贾收:字耘老,浙江吴兴人,有诗名。苏轼朋友,唱和极多,曾造“怀苏亭”,并有诗集《怀苏集》。[2]庶:庶几,将近。几时:不多时。

[3]杷头:即耙头,整地的农具。出菌:长出霉菌。生衣:生锈。

[4]眼枯泪尽:泪水流尽,眼睛干枯。写出农民因为久雨不止损伤庄稼而万分焦急与痛苦的情形。杜甫《新安史》:“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5]忍见:何忍见,不忍心见到的意思。[6]茅苫(shān):茅草棚子。苫:编草盖屋。[7]赬(chēng):赤色。[8]粞(xī):碎米。

[9]拆屋炊:拆掉房屋做烧柴。[10]虑浅:考虑短浅,只顾目前。

[11]西北万里招羌儿:宋神宗欲灭西夏,采用王韶《平戎策》,用钱粮“招抚”羌人部落。羌儿:羌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

[12]龚黄:龚遂、黄霸。汉朝两个以爱民著称的好官。这里是反语,意在讽刺朝廷官吏。[13]作河伯妇:即投河而死。此用《史记·西门豹》中“河伯娶妇”典故。

简析:

本诗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此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新法虽在改革封建政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苏轼此诗即是有感而发。

诗歌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

开头两句点明秋收季节,三四句直写雨灾,“雨如泻”、农具“出菌”、“生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灾害之严重。五六句写农民面对暴雨,忧心如焚,“眼枯泪尽雨不尽”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诗意。“茅苫”两句写百姓的抢收,“茅苫一月垅上宿”传达出农民的无限辛苦,“天晴获稻随车归”又包含无限喜悦,唯其如此,下文所写的百姓却不能保有这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就更让人气愤难平。

后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新法流弊。“汗流”两句写米价的低贱,“卖牛”两句承上揭示赋税繁重。“官今要钱不要米”两句正面揭露谷贱又苛税的原因。新法如青苗法,免役法等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百姓有米无钱,因此形成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为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建议,招抚西北沿边羌人蕃部,即“西北万里招羌儿”,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耗费巨大,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最后两句用典故表现了苛税弊政使农民走投无路的愤怒,“龚黄满朝”讽刺辛辣,“不如却作河伯妇”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本诗对新法不无偏见,是作者讥讪新法的代表作,但作者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是值得肯定的。而叙事抒情的真切动人,扣住“叹”字,层次分明又步步深入的结构布局也使本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无锡道中赋水车[1]

翻翻联联衔尾鸦[2],荦荦确确蜕骨蛇[3]。分畴翠浪走云阵[4],刺水绿针插稻芽[5]。洞庭五月欲飞沙[6],鼍鸣窟中如打衙[7]。天工不见老翁泣[8],唤取阿香推雷车[9]。

注释:

[1]赋:赋诗。直陈其事谓之赋。

[2]“翻翻”句:水车的辐片在车水时一个联结一个不停地翻动,象一串衔尾而飞的乌鸦。[3]“荦荦(luîluî)”句:水车静止不动时象一条蜕了皮肉的大蛇骨架子。故水车又名“龙骨水车”或“龙骨”。荦荦确确:石块垒垒的样子。[4]分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5]“刺水”句:秧芽象绿针般刺出水面。

[6]洞庭:代指太湖。太湖中有洞庭山。欲飞沙:要飞起沙尘。此句是说天旱严重。[7]鼍(tuï)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打鼓。旧时衙门前悬鼓,击鼓鸣冤称为打衙。[8]天工:老天爷,造化之神。

[9]阿香:我国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推雷车:意即布云下雨。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翻翻联联”“荦荦确确”以叠字一摹动,一写静,言水车动如鴉之衔尾,静如蜕骨之蛇,极为准确生动。颔联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尾联写农民的抗旱,进一步歌颂水车,天旱盼雨,但“天工”不见,下雨无望,因之老翁悲“泣”,靠天不能,只好自救,于是呼唤子女推水车抗旱。“阿香”本神话中的女神,此用来指车水的农民,“雷车”是天神布云下雨的工具,这里用来指水车,进一步把水车的功用强调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既见出水车这一农具在抗旱保苗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对水车的歌咏,折射出农民与天抗争的精神。

秧 马 歌并引[1]

过庐陵[2],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3],出所作《禾谱》[4],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5],欲其滑[6];以楸桐为背[7],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8];背如复瓦[9],以便两髀[10]。雀跃于泥中[11],系束藁其首以缚秧[12],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13],劳佚相绝矣[14]!《史记》禹乘四载[15],泥行乘橇。解者曰[16]:“橇形如箕[17],擿行泥上[18]。”岂秧马之类乎?作《秧

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19]: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秋欲老翠剡齐[20]。嗟我父子行水泥[21],朝分一垅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22],筋烦骨殆声酸嘶[23]。我有桐马手自提[24],头尻轩昂腹肋低[25]; 背如复瓦去角圭[26],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跃滑汰如凫鷖[27],纤纤束藁亦可赍[28]; 何用繁缨与月题[29],朅从畦东走畦西[30]。山城欲闭闻鼓鼙[31],忽作的卢跃檀溪[32]。归来挂壁从高栖[33],了无刍秣饥不啼[34]。少壮骑汝逮老黧[35],何曾蹶轶防颠隮[36]。锦鞯公子朝金闺[37],笑我一生踏牛犁[38],不知自有木駃騠[39]。

注释:

[1]引:同“序”。

[2]过庐陵:指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知英州,南迁途中经过庐陵的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3]宣德郎:官名。曾君安止:即“曾安止君”。君:对人客气的称呼。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曾任彭泽县令、宣德郎。[4]《禾谱》:记载谷物的书。[5]榆枣:指榆木,枣木。[6]欲:想。

[7]楸桐:指楸木,桐木。[8]昂:翘起,昂扬。[9]复瓦:面向下覆盖的瓦。[10]髀(bì):大腿。

[11]雀跃:象鸟雀一样跳跃。形容行动轻便。[12]束藳(gǎo):干稻草束。[13]伛偻(yùlǚ):弯腰曲背。

[14]劳佚相绝:劳累和舒适悬殊很大。佚:通“逸”安逸。绝:截然不同。

[15]禹乘四载: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出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登山用具的一种。[16]解者:指注解者孟康。[17]箕:簸箕。

[18]擿(zhì):通“掷”,跳跃。

[19]因苏轼曾见过曾安止《禾谱》,惜其未谱农器,就作《秧马歌》附后。后曾安止侄孙曾之谨感苏轼之意,撰《农器谱》,对古代和当时农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记述。曾之谨任耒阳令时,特把《禾谱》、《农器谱》二书寄送陆游,请求题诗。陆游很高兴,题了一首名为《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的诗,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20]欲:将。翠剡(yǎn)齐:翠绿的秧苗尖而且齐。剡:尖。[21]我:指农夫。此诗是以农夫自述口气写的。

[22]箜篌(kōnghïu):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弯曲。以其形容弯腰弓背。啄鸡:啄食时的鸡。[23]烦:烦劳。殆:通“怠”,懒惰,这里指疲劳得不想动弹了。[24]桐马:桐木制成的秧马。

[25]尻(kāo):屁股。轩昂:形容秧马头昂尾翘的样子。

[26]去角圭(guī):去掉棱角的圭玉。形容光滑。圭:上圆下方的玉。[27]耸跃:耸动跃进。滑汰:滑行。凫鷖(fúyī):野鸭、水鸥。[28]纤纤:又细又长。赍:携带。

[29]繁缨:即“鞶缨”。鞶:马腹带。缨:马颈带。月题:马络头。形状似月,故名。[30]朅(qiâ):去的意思。

[31]鼓鼙(pí):鼓。这里指耕田的鼓声。鼙:军队用的小鼓。[32]的卢:名马。

[33]从高栖:在高处栖息。指秧马高挂在墙壁上。[34]了无:一点也没有。刍秣:喂牲口的草料。

[35]逮:到。老黧(lí):年老。黧:黑黄色,指老年人的脸色。[36]蹶轶(juãyì):惊跳奔跑。颠隮(jì):跌倒坠下。

[37]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金闺:指金马门。汉末央宫前有铜马,故称“金马门。”后指朝门。

[38]踏牛犁:指跟在牛后边走。

[39]木駃騠(juãtí):指秧马。駃騠:良马名。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秧马”是拔秧、栽秧时坐于其上以减劳累的一种木制农具。这首诗的“引”揭示了作诗之由,一是被“秧马”这种农具所吸引,一是借以表明作者的农书中应重视农具的思想。

诗首六句写春雨霏霏,秧苗青翠,农夫奋力栽秧的辛苦,此为下文写秧马的便利功用张本。“我有桐马手自提”至“何曾蹶轶防颠隮”正面写秧马,“我有”四句写秧马的外观及使用,“耸跃”四句写秧马的轻快便利,“山城”四句写秧马的品格:奋力农事,无欲无求。这一部分将秧马当战马写,比喻精当,赋予秧马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描写栩栩如生,想象的丰富,笔力的奇肆,令人叹为观止。结尾三句写农夫对秧马的喜受。贵公子对农民的讥嘲当然属于轻薄,而农夫以自有秧马来反击贵公子的嘲笑,则活画出农夫的诙谐幽默,农夫对自己创制的秧马的喜爱也尽在不言之中,诗人设想奇妙无比。

本诗不仅形象真切地描绘了秧马这种古代农具,在农史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一贯关心。有这首诗,遂有曾安止侄孙曾之谨的《农器谱》,仅从此角度,这首诗的作用是不能被忘怀的。

东 坡[1](八首选一)

良农惜地力[2],幸此十年荒[3] 桑柘未及成[4],一麦庶可望[5]。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6]。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7]。君欲富饼饵[8],要须纵牛羊[9]。再拜谢苦言[10],得饱不敢忘。

注释:

[1]东坡:地名。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2]惜:爱惜。地力:土地的生产能力。[3]幸:有庆幸的意思。[4]未及:等不到。[5]庶可:或许可能。

[6]覆块:禾苗覆盖在地面上。苍苍:指麦苗深青茂盛的样子。[7]昌:昌盛。这里是生长过分茂盛,即“疯长”的意思。

[8]富:多。饼饵:麦面蒸做的为饼,米蒸做的为饵。这里是偏义复词,单指面食。[9]纵牛羊:放牛羊(到田里吃麦叶)、践土。[10]再拜:拜两次。苦言:药石之言,忠告。

简析:

东坡是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黄冈)城东一片撂荒的旧营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贬官黄州,生活困窘,老友马正卿从郡里申请下来让苏轼躬耕其中,聊补生计。苏轼于此经营起禾稼果木,又筑起居室——雪堂,亲题“东坡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

此诗前半部分写苏轼整治东坡,栽种了桑柘,播下的小麦深青茂盛,诗句中流露出躬耕田园,收获有望的喜悦。后半部分写农夫告诫作者农事,传授劳动经验,不仅见出农民的淳朴及对诗人的关心,也表露了诗人的由衷感激之情。

作者贬官黄州,处境艰难,而能躬耕自给,虚心向农民求教,与农民建立深厚真挚的感情,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与那些将田园农事作为生活点缀的封建士大夫有着本质的区别。

浣 溪 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选三)

其 一

麻叶层层檾叶光[1]。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2]。垂白杖藜抬醉眼[3],捋青捣

麨软饥肠[4]。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1]檾(qǐng):“ ”的古体,同:“茼”。茼麻,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似麻而薄。[2]络丝娘:虫名,即纺织娘,此指缫丝妇女。

[3]垂白:须发将白。杖藜:拿着拐杖。杖:作动词用。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藜杖,藜茎作的杖。

[4]捋(luō)青:脱取青麦子。麨(chǎo):干粮。捣麨:把炒麦捣成粉。软:苏轼《发广州》诗:“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软饥肠:饱肚肠。

简析:

《浣溪沙》五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上一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到任不久,就遇到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又遇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至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本首是第三首。

上片写词人的所见所闻,首句写所见,原野上麻叶檾叶闪闪发光,一片雨后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句写鼻子所闻,走进村子,煮茧的香味四处飘逸,令人心旷神怡。三句写耳朵所闻,缫丝蚕娘在篱边欢声笑语,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几句将农村雨后到处充满生机,人们心情愉悦的景象生动描画出来。下片写词人与老农的问答。头白柱杖又醉眼朦胧的老者在捋取青麦,这引起诗人兴趣,于是问老者捋青为何?老者答“捣麨软饥肠”,“捣麨”没错,“软饥肠”分明是酒醉未消,所答令人解颐。尾句既是问老者更像是词人的自言自语,表现出对收成的关切。

此词流露出词人因天降喜雨,农村得现生机,农民安居乐业的欣慰之情,灵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其 二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4]。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sù):花落密密的样子。此句倒装,谓枣花簌簌地落在衣巾上。[2]缲(sāo):同缫,缫车,即缫丝车。[3]牛衣:蓑衣之类,此指穿牛衣的人。[4]漫:随意。

简析:

此词为《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叙词人的乡野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写人又兼点季节,渲染出初夏时节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次句写见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到处是缫车的声音,既见农妇的忙碌,也见出蚕茧丰收的喜人。第三句是一个特写镜头,道口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叫卖刚上市的黄瓜。词前三句从所见:枣花满眼,村南村北,卖瓜农民;所闻: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吆卖黄瓜的叫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迷人的田园风光与田家生活全貌。

下片记叙词人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既见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也流露出词人视察农村后的欣慰之情及闲适的意态。

此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全词似乎信手拈来,但构思、用语无不匠心独运,既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又传达出农村的独特美感。

其 三

软草平莎过草新[1]。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日暖桑麻光似泼[3],风来蒿

艾气如熏[4]。使君元是此中人[5]。

注释:

[1]莎(suō):莎草。

[2]耦耕:两人二耜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3]光似泼:指桑麻在阳光映照下如被泼过水似的发出光亮。[4]薰:艾草的香气。

[5]使君:太守,作者自称,元是:即原是、本是。此中人:指农民。

简析:

此词上下片词意贯连,上片下片一二句写景,三句写感想。写景四句紧扣行程,皆为行中所见,行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生的青草,洁净的道路,绿油闪亮的桑麻以及香气袭人的艾草,展示出乡村迷人的风景,同时,这些农村特有之景,显现出勃勃生机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喜爱田园的情怀,“何时”句用典申明自己渴望结束仕宦生涯,躬耕于田亩之间。“使君”句以自己本是农民出身进一步强调热爱田园的愿望。

本词写景真切生动,感情强烈丰厚,情景互为生发,情因景生,景为情设,语言明白清新,别具艺术魅力。

苏轼所写的这组《浣溪沙》五首,既是一帙农村风物画卷,清新、淳朴、秀丽,又是一套农村抒情乐曲,和谐、质朴、优美,完全写出了一个关情民间疾苦、抱有躬耕农桑愿望的官僚文士的心怀。这组词一向是研究、欣赏古代田园诗词的瑰宝,其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来自作者对农民的无比爱重之情。“元是此中人”即道出自家奥秘:是“此中人”才有“此中”语。

陆游

陆 游(七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列第一,触怒秦桧,被黜免。秦桧死后,始任宁德县主簿。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积极筹划进取中原。王炎东归,范成大帅蜀,陆游应邀为参议官。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始终不渝,写下很多激昂慷慨、悲愤豪放的爱国诗篇,也写了不少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篇,还有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篇或格局恢宏,或朴实真切,或明丽清新,或细致缠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诗歌外,其词和散文成就也很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岳 池 农 家[1]

春深农家耕未足[2],原头叱叱两黄犊[3]。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绿秧分时风日美[4],时平未有差科起[5]。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6]?小姑画得城中眉[7]。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8]。宦游所得真几何[9],我已三年废东作[10]。

注释:

[1]岳池:地名,即今四川省岳池县。[2]耕未足:田还未耕完。

[3]原头:田头。叱叱:吆赶牛的声音。[4]绿秧分时:插秧时节。[5]差科:差役。

[6]入时:合乎时尚,时髦。唐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小姑:年轻的女子。城中眉,城里人最流行的画眉样式。[8]市朝:市肆和朝廷。比喻争权夺利的场所。[9]宦游:过去称在外求官或做官为宦游。[10]东作:指春耕。

简析:

此诗写田园生活及作者感受。首四句写景,“春深农家耕未足”点季节,“原头叱叱两黄犊”进一步申明“耕未足”,又与下诗“泥融”两句的水田绿秧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春耕图,诗句有动有静,观察细微,画面异常生动美丽。中间八句写乡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绿秧”两句写风和日丽、差役不起;“买花”两句写农家恭贺邻人结婚、生子;“谁言”四句写农家女子妆扮时髦,村民争相看丝做衣。数句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快乐、富足。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感思,“农家”两句以农家生活之乐与官场争权逐利之令人厌恶对比,“宦游”两句揭示自己长期宦游,一无所获,丧失了田耕之乐的追悔,进一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名利的鄙弃之情。

此诗写田家生活,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这是作者厌恶官场,无意“宦游”之情的真切体现,而其时的广大农村,并非全如本诗描写的那么美好,陆游的《农家叹》等诗就揭示了苛政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这是我们在读此诗时必须注意的。

农 家 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1],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2],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3]?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4]。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5]。还家欲具说[6],恐伤父母情[7]。老人傥得食[8],妻子鸿毛轻[9]。

注释:

[1]牛领:牛颈,架轭的地方。疮:伤。[2]本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3]剥啄:敲门声。

[4]穷笞搒(chīpãng):尽力拷打。笞:竹板制成的刑具。搒:打。[5]计:考虑。无由生:没有办法活下去。[6]具说:全部说出被打的真相。[7]情:心。

[8]傥(tǎng):倘若,如果。

[9]妻子鸿毛轻:妻子儿女象鸿毛一样无足轻重了。

简析:

此诗以愤懑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

前六句描写农民的劳碌艰辛及其愿望,农民没日没夜地劳作,只为能过上太平安稳的生活,巨大的付出只为了一个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农民的生存处境已让人叹息,然而,无尽的劳碌能不能换来“太平”时日呢?下面诗人即以惨酷的现实作了回答。“门前”两句,自问自答,见出县吏催逼“征租”的苛严。“一身”四句写在官府遭到的摧残。“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加上日夜辛劳,尚不能应付租赋,而遭致毒打,赋税的沉重,统治者盘剥的刻毒揭示无遗。结尾四句以沉痛的笔墨描写农民的心理活动,“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遭毒打后想诉说而不能说的 凄惶,“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为老人甘愿舍弃妻小的无奈悲酸,催人泪下。

此诗将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状揭示得触目惊心,充满对农民的无比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作品语言朴实平易,对农民生活处境及其内心的描写真切生动,极富感染力。

寄朱元晦提举[1]

市聚萧条极[2],村墟冻馁稠[3]。劝分无积粟[4],告籴未通流[5]。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6]? 征科得宽否[7]?尚及麦禾秋[8]。

注释:

[1]朱元晦:朱熹,字元晦,南宋理学家。提举:官名,主持特种派遣任务。此时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兼办赈务。[2]市聚:俗称市面,市场。

[3]村墟:村居。冻馁(něi)稠:冻死饿死的人很多。馁:饥饿。稠:多而密。[4]劝分无积粟:劝民间拿些多余的粮食来均分,但谁也没有余粮。

[5]告籴(dí)未通流:向外地采办,又苦上面管制很严,不能流通。籴:买进粮食。[6]胡滞留:为何停止不前。[7]征科:赋税,田粮。[8]尚及:且待。

简析:

从诗题可知,陆游写作此诗,有提请朱熹重视赈济灾民的用意,也表露出对朱熹的期望。

诗首两句即大笔勾勒,描绘出市井萧条,冻死饿死者遍地的凄凉景象,一“极”字,一“稠”字包含无限忧虑、哀痛。三四句写灾民处境,民既无余粮救助冻饿之人,又无法从外地输进粮食,揭示出灾民的绝望。五六句对官府赈济不力进行指斥,责问官府不能救民饥渴,激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两句一问一答,言尚不知统治者能否减降赋税,实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信任,及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担忧。

此诗感情深挚激烈,作品流荡着对灾民的关切,对统治者赈灾不力的愤懑,极富感染力。

小 园(四首选二)

小园烟草接邻家[1],桑柘阴阴一径斜[2]。卧读陶诗未终卷[3],又乘微雨去锄瓜。

村南村北鹁鸪声[4],刺水新秧漫漫平[5]。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注释:

[1]烟草:荒草。[2]阴阴:幽暗的样子。

[3]陶诗:陶渊明的诗。陆游《读陶诗》:“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雨余锄瓜垅,月上坐钓矶。”

[4]鹁鸪(bïgū):鸟名,即鹁鸠。

[5]刺水新秧漫漫平:刚插的秧苗露出水面的尖叶几乎同水面一样平。

简析:

《小园》四首写于淳熙八年(1181),陆游57岁,七年十月自江西回山阴,八年正月到家。

所选二诗,作意相同,一方面描绘农村的美好景色,一方面表现自己回归田园的感受。作品中的田园风景清丽宁静,作者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但描摹田园美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并不是《小园》诗意的全部内容。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此,享受乡村美景,过着“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种瓜”。“却从邻父学春耕”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而实属无奈,《小园》之四表现就很明显:“少年壮气吞残虏,晚觉丘樊乐事多。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这与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一情调,我们读陆游的《小园》不能忽略这一点。

村 居 初 夏

天遣为农老故乡[1],山园三亩镜湖旁[2]。嫩莎经雨如秧绿[3],小蝶穿花似茧黄。斗酒只鸡人笑乐[4],十风五雨岁丰穰[5]。相逢但喜桑麻长[6],欲话穷通已两忘[7]。

注释:

[1]“天遣”句:朝廷让我回乡为农而且老死故乡。天:指朝廷。

[2]山园:山中的别墅、园林。三亩:约数,为数不多。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

[3]莎(suō):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叫香附子,可入药。

[4]斗酒只鸡:古人吊祭亡友,携斗酒只鸡至墓前为礼,这里只取字面意义,指朴实小康的生

活。

[5]十风五雨:十日一风五日一雨,指风调雨顺。丰穰(ráng):收获丰盛。[6]桑麻长:庄稼生长情况,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7]穷通:贫困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简析:

此诗描写田园生活。首联写诗人田归绍兴老家。“天遣”是归乡为农之由,言“遣”见出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山园”句交代在故乡何处为农,两句叙写异常简明清晰。三四句写乡村之景,“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嫩草与秧苗相映,显得绿翠欲滴,穿花小蝶与蚕茧一般嫩黄,一动一静,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斗酒”两句写农家生活,风调雨顺,收获丰盛,农民生活富足快乐。尾两句写作者的感受,诗连用两典,描写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了人生得失,见出故乡美好的田园生活已抚平诗人心灵因“天遣”遭致的创伤,也进一步映现出乡村美景及闲适自得的生活的无限魅力。

此诗语言朴质,境界高妙,有陶诗风味。

村 舍(七首选一)

山高正对烧畲火[1],溪近时闻戽水声[2]。破屋已斜犹可往,老牛虽瘠尚能耕[3]。

注释:

[1]畲火:火耕。在田中烧草泥。[2]戽(hù)水:车水灌田。[3]瘠:瘦弱。

简析:

此诗题《村舍》,诗即句句扣“村舍”。前两句写村舍的地理环境:面对高山,旁临小溪,有声有色,历历如绘。三句正面写村舍,四句写农家所有,“破屋已斜”见舍之残破不堪,摇摇欲倾,牛之又“老”又瘦,见农家贫困不堪。“犹可住”与“尚能耕”既像作者的慨叹,也似农民对诗人关切询问的回答。屋不可住而住,牛不能耕却耕,揭示出农家寒苦至极、无可奈何的生活处境,也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关切和同情。诗只写屋不见人,但写屋即是写人,短短四句,却意味深长。

辛弃疾

辛弃疾(三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二千,参加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奉耿京之命到建康(今南京)奏事,返闻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害,带五十骑闯入敌营生擒叛徒。后率众渡淮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等安抚使,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全面提出恢复中原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落职闲居,其满腔忠愤和爱国之志都寄之于词。他以饱蘸激情的诗笔,描绘遭受金兵蹂躏的中原河山,表达了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倾诉了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深沉悲愤,尖锐批判和嘲讽了主降势力的罪行,字里行间贯注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燃烧着对民族压迫者和投降派的极大仇恨,不论是登高怀古,读史观经,还

是观花赏月,都触发起他浩渺的报国心潮。

在他笔下,事事物物,草草木木,都洋溢着抗金的战斗豪情。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时代的责任感,把抗战救亡作为创作的主题。在艺术上,辛词比苏词多艺术创新,意象雄浑博大,气韵激越飞扬,如飞瀑入洞,千回百转,与苏词的一泻千里迥异其趣。与苏轼并称“苏辛”。辛以文为词,讲究用典,以沉郁顿挫为主导风格,又兼以秾丽、清新、洒脱、幽默之作。他能摧刚为柔,把一词造成内外两境,内境勃郁悲愤,外境缠绵悱恻,内刚外柔。其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多写于退居带湖、瓢泉时期,质朴清新,反映了农村的生

活风貌。有《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

村 居

茅檐低小[1],溪上青青草[2]。醉里吴音相媚好[3],白发谁家翁媪[4]?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5],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茅檐:茅屋的房檐。[2]溪上:溪边。

[3]吴音: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因属古吴国,故称。媚好:软柔悦耳。

[4]媪(ǎo):老年妇女。

[5]亡(wú)赖:这里是顽皮。亡:通“无”。《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简析:

此词为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作品摄取极富诗情画意的人物活动场景,描绘出清秋

时节江南农村的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

上片先画农家全景,茅屋、小溪、青草,画面清丽。再用倒装句法,先闻其声,再出其人,写白发老农,醉里欢容、吴侬软语,亲切朴素的夫妇之情,与村居环境和谐无间。

下片实写农村劳动生活的具体片断。几笔白描,一幅速写,摹画出三男的不同姿态和神情,大儿、中儿的劳作,小儿的调皮,栩栩如生,饶有生活气息。而这一切又尽皆出自“白发翁媪”之眼,渗透着老年夫妇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此词格调优美清新,明白如画,表现出作者对淳朴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这是作者脱离险恶的仕途**,在田园中觅得了心灵的慰藉的真情流露。

鹧 鸪 天

代 人 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1],东邻蚕种已生些[2]。平冈细草鸣黄犊[3],斜日寒林点暮鸦[4]。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6]。

注释:

[1]陌:田间道路。柔桑:小桑树。破嫩芽:冒出嫩芽。[2]生些:生长。这里指蚕卵绽出小蚕。些:句未语气词。

[3]平冈:平坦的山坡。[4]点:形容遥望中的暮鸦小如墨点。

[5]青旗:即酒旗。沽:卖。

[6]荠(jì)菜:三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农村词,大约也是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

上片抒写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景物。作者通过一系列极富表现力和引人遐思的意象: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逼真地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农村的图画。过片仍为写景,但大处落墨,并表现出词人在山间悠然信步、游赏美景的神情。而有了这三句,上片的系列景象也就由词人的游踪串联起来,均为词人游赏途中所见,词人对美景的赞赏之情也蕴藏于不断呈现的意象中,显得别具匠心。最后两句以城中桃李与农村野菜对比,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一方面赞美了农村比城市更富有生气;另一方面也有意无意地暗示城市中享受荣华的官宦商富就像桃李般娇弱,不耐风雨,在农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就会象野荠菜一样不怕风吹雨打,这见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词全用白描,结尾用对比、象征手法,艺术上极富特色,是稼轩农村词中的佳作。

浣 溪 沙

常山道中即事[1]

北陇田高踏水频[2],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3]。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

注释:

[1]常山:在浙江常山县东。因山顶有湖,大数亩,一名湖山。即事:写当前所见的事物。[2]陇:高地。踏水:用水车车水。[3]纤鳞:细鳞鱼。纤:细。

简析:

这首小词写作者在常山道中所见及所遇。首、尾两句是所见,均为乡村常见之景,中间数句写食及遇雨的经历,也无任何特别之处,吃的是刚收获的稻米及纤小的鲜鱼,山中乍雨还晴更不稀奇。但经作者之手,这些寻常景、寻常事组接起来,便形成一幅异常清新的图画。它素朴、亲切,因而有引人的艺术魅力。同时,作者厌倦官场,喜爱田园,对乡村寻常景、寻常事的珍爱,见出作者的襟抱和志趣,平凡中实蕴藏着不平凡。

第五篇:咏花诗四首(模版)

弘文學堂詩歌鑒賞資料

詠花詩四首

春花:《春曉》《题都城南庄》(桃花)《游园不值》(杏花)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夏花:荷花 秋花:菊花 冬花:梅花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赠刘景文》蘇軾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3.《题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弘文學堂詩歌鑒賞資料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4.《不第后赋菊》唐代 黄巢

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当时,黄巢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此诗借咏菊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让人看到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5.清明 杜牧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下载咏兰花一诗的大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咏兰花一诗的大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古文人咏兰花——集录古诗词

    自古文人咏兰花——集录古诗词 兰花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1000多年,极具观赏价值,其叶铁线长青,其花幽香清远,发乎自然,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香”。 孔子曾......

    【咏菊】诗配画

    【咏菊】诗配画 采菊东篱下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李白......

    咏 月 的 诗 句

    咏 月 的 诗 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

    十首最美咏莲诗

     十首最美咏莲诗 点击题目下方诗词天地,邂逅一份古典与优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词君:这是一首......

    咏月诗会教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安居育才中学 方毅 1.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咏月的诗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学会运用想象联想改编诗歌,写出活动创意口号 2. 教学过程 一. 播放王菲的《明......

    猴年话咏猴诗

    猴年话咏猴诗 李学开 2016年是猴年,猴天性机灵,活泼好动,深受人们的喜爱。我国古代不少诗人留下了咏猴的诗章,这些咏猴诗别具情趣,读来颇具韵味。 早在《诗经·小雅·角弓》中就......

    有关李白“咏月”的诗

    李白“咏月”诗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相传在万首以上,《全唐诗》收录800余首,《李白全集》收录了1010首,其中咏月......

    咏现代人物诗13首

    咏现代人物诗13首 目录 1、咏董明珠 2、咏董卿 3、咏央视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退休 4、咏央视新闻播音员王宁夫妇 5、咏杨旭 6、咏汪国真 7、咏丁恩东 8、咏李玉刚 9、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