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财政学考试题目[范文]

时间:2019-05-13 08: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财政学考试题目[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财政学考试题目[范文]》。

第一篇:07财政学考试题目[范文]

财政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5分*6

1、寻租行为:寻租行为一般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种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2、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协议期满,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3、综合所得税: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但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收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

4、国债限度:国债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国债的适度规模。衡量国债限度的指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债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率;二是国债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率。

5、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6、预算外资金:是指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的、允许地方财政部门和由预算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简单地说,预算外资金是属于不纳入国家预算的一种财政性资金。

二、简述题10分*5

1、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答:财政职能包括四个方面,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和经济发展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从事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支出项目,实现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的合理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在失业和经济萧条十七实行赤字财政,在充分就业和通货膨胀压力很大时期实行盈余财政,熨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是指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简述养老保险制度的三种筹资模式 答:(1)完全基金制。完全基金制是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工人在就业期限或寿命内向社会保险计划缴款,这些缴款存入政府管理的基金中,该项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累并生息着;当一个工人退休后,每年领取的保险金主要来自其中的利息收入。

(2)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用当期的缴款提供保险金的制度。还句话说,支付给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来自与现在工作的人交纳的税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保障税,有的国家也称为社会保险税或工薪税。(3)部分基金制。部分基金制是既具有完全基金制的部分特征又具有现收现付制部分性质的混合制度。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用来支付当期接受者的保险金,一部分(剩余部分)投资于政府管理的基金(或称为社会保障信托基金),该基金用来支付将来的保险金。

3、简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主要的有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税负转嫁与企业利润增减的关系等。

(1)供求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税不易转嫁。

(2)税种的性质不同: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能转嫁。税负转嫁的最主要方式是变动商品的价格,因而,以商品为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关系密切的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比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及商品价格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的所得税课税往往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的宽窄:课税范围款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因为课税范围宽,消费者难以找到应税商品的代替品,只能购买因征税而加了价的商品。

(4)税负转嫁与经营者利润的增减关系:生产者利润目标与税负转嫁也有一定关系。经营者为了全部转嫁税务必须把商品售价提高到一定水平,而售价提高就会影响销售,进而影响经营总利润。此时,经营者必须比较税负转嫁所得与商品销售量减少的损失,若后者大于前者,则经营者宁愿多负担一部分税款以保证商品销售量。

4、简述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答:A、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主要特征

分级分税预算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预算体制。它的主要特征在于规范化和法制化,长期相对稳定,地方预算构成名副其实的一级预算主体。

B、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能(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制;(4)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横向转移)两种形式。纵向调节的典型做法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金制度;(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5、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答:A、财政平衡的概念

财政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二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B、财政平衡的理解

对财政平衡的理解不能做绝对的解释。(1)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于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二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2)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3)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4)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三、论述题20分

1、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谈谈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和重点。

答:A、政府加大对农村和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1)我国农村农人口众多,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可是,鉴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上述措施就难以落到实处。(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我国亟待发展的产业。农业不仅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提供食品和原料,而且农业还能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农产品出口能够赚取宝贵的外汇。

(3)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自身那那一产生的足够的积累。我国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仍属于“靠天吃饭”,再加上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者的四人或集体资本积累缓慢,很难吸引优质资源进入农业,甚至连农业自身的资源也会向收益率较高的其他行业转移。

(4)许多农业投资项目只适于由政府来进行。如大型水库和各种灌溉工程等,其特点是投资量大,投资期限长,牵涉面大,投资以后产生的效益不易分割,而且投资的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不十分明显。B、财政投资的重点(1)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有农村基础教育、卫生设施的投资以及交通道路、电网建设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综合治理,集中资金兴建一批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农业生产环境领域的投资。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政府应增加绿化、水土保持和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加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

(3)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农业研发和科技推广领域的投资。比如,扶持科技研发单位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推动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开发;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特别要注重对粮棉油等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增加农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使大多数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成为“熟练工人”。

第二篇:财政学考试题目

一、1、什么是财政? 财政的概念: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国家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2、什么是财政学?

财政学是研究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3、财政的特征是什么?

①阶级性与公共性

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4、产品的不同类型PPT5、财政收入的分类: 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收费收入 按收入性质分类:无偿收入、有偿收入 按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6、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工具:国家预算、税收、国债、政府购买、转移性支出

二、1、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2、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内容:P29

①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实现经济总量平衡;

②调节供求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平衡。

3、财政支出分类:PPT(并判断哪些是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

 按费用类别分类,也就是按国家职能分类

 经济建设费

 社会文教费

 国防费

 行政管理费

 其他支出

4、什么是购买性支出?P39

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本身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1、什么是社会消费性支出?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政策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经费的总称,又称为购买性支出。

2、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化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项目。

3、BOT投资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由某一财团或公司提供资金进行建设和经营,并在一定时期内负责设施的维修,协议期满再将这些设施转让给政府。

4、“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1、转移性支出的概念:

是相对购买性支出而言的,它是财政支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公共消费水平,间接调节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转移性支出包括:养老金、救济金、各种补助(补贴)、抚恤、捐赠支出等。

2、政府购买性支出包括什么?

3、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

4、财政补贴含义:

财政补贴是转移性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形势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5、税收支出:P115 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其目的在于扶持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基本平衡。刺激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安排劳动就业等。

1、财政收入:一是指财政活动的过程,即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以及借助这一活动介入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二是指财政活动的结果,即政府为履行职能需要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2、财政收入的来源P147

1、税收的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等。P1662、累进税率可以分为两类:P169

第一类是全额累进税率。

第二类是超额累进税率。

3、起征点与免征点的区别:P17

1①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达到起征点时,就要征税;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与免征额相同时,则不征税。

②当纳税人的收入超过起征点时,按其收入全额征税;当纳税人的收入超过免征额时,则只对超过的部门征税。两者相比,享受免征额的纳税人比享受起征点的纳税人税负轻。③起征点照顾的是一部分低收入纳税人,免征额则可以照顾应税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

4、理解税收分配P17

3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5、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简历税收制度应遵循的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P1756、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效率原则。P1797、税收中性: 包含两次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P1878、税负转嫁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P189

其中前转和后转是税负转嫁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1、国债的功能:P26

2①弥补财政赤字

②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③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④筹集建设资金

2、国债的偿还的资金来源:P266

①通过预算列支②动用财政盈余

③设立偿债基金④发新债偿旧债

3、国债的负担率不能超过45%=余额/CDP

1、政府预算:就是政府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一个财政内的政府收支计划。P2812、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预算立法工作,推进依法理财。②部门预算改革。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④政府采购制度。⑤“收支两条线”管理P296

十1、财政平衡

要把握财政平衡的问题,应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① 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②对于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③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都是一级独立的财政追的情况下,应该将财政平衡分为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加以考察。

④要区分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

2、财政赤字:(财政硬赤字、财政软赤字)预算赤字、决算赤字、赤字决策。

3、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我们又可将赤字分为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十一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P317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政府预算。

3、一)税收乘数(KT 为负数)

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为正数)

三)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为正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为1)

4、一般性货币政策: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② 再贴现政策

③ 公开市场业务

5货币政策的类型:

① 扩张性货币政策

② 紧缩性货币政策

③ 均衡性货币政策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模式:

①“双松”模式

②“双紧”模式

③“松”“紧”模式

(一)经济增长

(二)充分就业

(三)物价稳定

(四)收入的合理分配

(五)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假定某国的消费函数为C=200+0.8Y¹(Y¹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8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为600亿元,政府转移支出为1800亿元,求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P48

解:由题可知,边际消费倾向b为0.8,则:

税收乘数KT =-b/1-b=-0.8/1-0.8 = –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b/1-b= 4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b=

5平衡预算乘数Kb =1-b/1-b=

1假定某国的消费函数为C=100+0.75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3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为200亿元,政府税收为8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300亿元,试求:(1)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政府购买增加到300亿元,则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3)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政府转移支付增加100亿元,则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

(1)由题可知,边际消费倾向b为0.75,则:

税收乘数KT =-b/1-b=-0.75/1-0.75 = –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b/1-b= 3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1/1-b=

4(2)若税收增加100亿元,即ΔT为100,由KT = –3可知ΔY = ΔT ×KT = –300 即税收增加100亿元,会使国民收入减少300亿元。

(3)若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即ΔG为200,由KG = 4可知ΔY = ΔG×KG = 800 即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时,国民收入会增加800亿元。

我国养老金空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1)制度原因:养老金亏空的根源在于我国社保体制公平性与合理性的缺失。1997年之前,中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都是由企业或者国家来负责的。从1997年起,中国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个人也开始缴费,原则是:社会统筹基金现收现付,用于互助共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积累,用于职工个人未来养老。国务院颁发的一个文件规定:实行个人缴费前,国企职工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即1997年前退休的人和1997年前已工作的人员,他们1997年前的个人账户元任何积累,是一个―空账户‖。而目前领取养老金的人全部是1997年前退休的或者是1997年前参加工作退休的,需要支付退休金,这就形成一个缺口。

(2)人口老龄化:中国是一个正在走向老龄化的国家,中国国家人口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养老金支付出现问题,将使走向老龄化的中国面临新的困难。

(3)腐败:养老金沦落为地方的第二财政,挪用、侵占等的不道德行为更是使得养老金越来越空。

(4)社保基金收益低下

(1)完善我国社保体制,在扩大养老保险收缴覆盖面和收缴力度的同时,政府财政承担起做―实‖养老金账户的责任。

(2)建立―退休待遇随年龄累进制‖方法——退休越晚,退休金越高,让人们在选择中起到调节、缓压的作用。

(3)政府出售国有资产或者运用财政拨款的形式填补早已存在的窟窿。

(4)养老金的安全与增值是养老保障良性发展的根本。

为什么说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要求多渠道筹资

文教科卫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而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所以,文教科卫事业应该由政府予以满足。

但发展文教科卫事业要多渠道出资,因为:

(1)教育一般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它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因而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所以教育可以由私人提供。根据教育作为混合物品的性质,教育产品分为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教育和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所以,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配合教育产品的分类,为什么说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要求多渠道筹资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担教育的经费,使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

(2)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但由于一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承担。

(3)卫生事业按其支出所获得的利益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医疗服务,这部分支出的利益主要由个人获得,所以这部分可以由个人承担;另一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这部分服务体现的利益主要是社会化的,很难区分受益人而进行费用补偿,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所以需要政府出资。

不论是汲水政策还是补偿政策,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基本操作都是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即在经济高涨时采取措施进行抑制,而在经济衰退时进行刺激。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1)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2)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3)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4)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从而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措施。最典型的两个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税收和政府的转移支付。

(1)税收。税收体系中的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经济高涨时,个人收入增加的越多,其累进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就越高,所得税税额相应增加,社会需求相应减低,从而对总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其累进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就下降,所得税税额随之下降,此时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就会产生预算赤字,其作用类似于前面所说的赤字政策,可以对社会需求产生维持或相对扩大的作用,从而抑制经济的衰退。

(2)政府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由政府提供给个人的维持最低必要生活水平的救济金。经济高涨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转移支付数额自动减少;反之,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申请救济的居民增加,则社会转移支付数额相应增加。

第三篇:财政学题目

第十五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填空题

1、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________________。

2、经济稳定主要是____________政府的职能。

3、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种基本方式。

4、专项补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收支划分的方法通常采用()

A.统收统支 B.分税制 C.分级包干 D.包税制

2、横向转移支付是指()

A.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 B.同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C.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D.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

3、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

A.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B.划分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C.预算包干 D.分税制

三、多项选择题

1、我国分税制把税收收入划分为以下几类()

A.中央税 B.地方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E.中央地方共享税

2、专项补助主要包括()

A.无限额配套补助 B.一般均衡补助 C.非配套补助

D.有限额配套补助 E.财政补贴

3、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公开性原则 B.时效性原则 C.均衡性原则 D.精细性原则 E.效率性原则

4、分税制的特征有()

A.规范性 B.无偿性 C.层次性 D.完整性 E.法制性

四、判断题

1、一般来说,税源宽广、税基流动性较强的税收,应由地方政府实施征管。

2、支出的划分决定事权的划分,而收入的划分又制约支出的划分。

3、非配套补助一般适用于区域外溢性比较强,或受援地政府财政困难较大,难以保障的项目。

4、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应由地方财政承担。

5、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

五、名词解释

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 政府间转移支付 一般均衡补助 专项补助

六、简答题

1、试述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2、试述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3、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是什么?

4、请介绍财政分权理论。

5、财政分权有何优劣?

七、论述题

1、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如何划分的。

2、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分税制

2、中央

3、一般均衡补助;专项补助

4、无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三、多项选择题

1、ABE

2、ACD

3、ACE

4、AC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对

五、简释题

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在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一般均衡补助:又称为无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不规定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可用该项资金弥补其一般预算的缺口。

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

六、简答题

1、试述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一)政府预算管理级次

政府预算管理级次的规定与一国的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划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行的原则是:有一级政权就要建立一级财政,有一级财政,就要建立一级预算。

(二)预算收支范围的划分

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即事权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的基本依据。实际上,各级政府的事权是财政职能在各级政府间具体界定的结果。事权的划分决定支出的划分,而支出的划分又制约收入的划分。收入的划分应能保证各级政府基本的支出需要。也就是说,一级政府本级预算收入划分多少,以何种收入为主,应以该级政府的基本支出需要而定,尽可能使财权和事权达到统一。但一般而言,中央政府的财源及收入范围应略大于其本级支出需要,以保证中央政府对财政和经济全局的控制力。

(三)预算调节制度

地区间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这使经济落后地区的政府预算收支难以平衡,此外,区域性公共商品受益的外溢也需要在地区间进行协调,因此,在既定的预算收支范围划分的基础上进行收支水平的调节是必要的。这种调节包括各级预算间的纵向调节和各地区同一级次预算间的横向调节,前者称为纵向转移支付,后者称为横向转移支付。调节的目标是使公共资金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并达到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的最终统一。

2、试述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其要点是:一级政府、一级预算,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的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范围;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划分方法主要按税种划分,也可对同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或实行共享制;对预算收入水平的差异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调节。现代分税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级次政府提供不同的公共商品,同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分税制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运作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分税制的特征:(一)规范性

(二)层次性

(三)法制性

3、实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是什么?

(一)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

(二)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控制力

(三)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

(四)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4、请介绍财政分权理论。(1)偏好误识论

偏好误识论认为,如果有关公共商品的供需信息是完全、准确和及时的,则公共商品无论由中央统一提供还是各地方分别提供,在效率上应该是无差异的。但现实生活中公共商品的供需存在着信息不完全、不确定和时滞性,接近辖区民众的地方政府在了解居民公共需求偏好上具有优势,而中央政府则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由地方政府提供当地公共商品会更有效率。

(2)辖区受益论

辖区受益论以不同层次的公共商品有不同的受益空间范围为依据,认为应按公共商品受益范围来确定分担其供给成本的辖区范围,使成本分担的地理边界与受益范围大体一致,以实现公共商品的成本与受益在地理范围上的内在化。据此,全国受益的公共商品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受益的公共商品由地方政府供给。(3)以足投票论

以足投票论假定,居民能自由流动,且不存在流动成本;居民完全了解不同社区税收与公共劳务的差别;有众多社区可供选择;居民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公共服务收益或税收在社区间没有外溢;每个社区有一个公共机构,试图建设社区以达到规模经济优势下的人口规模,使得公共商品有最低的平均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符合自己偏好的地方公共服务与税收组合的社区,结果是相同偏好的居民居住在同一地区,公共商品能按最优规模和最小负担来提供。(4)俱乐部理论

俱乐部理论以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商品的提供者为前提,在既定的公共商品供给水平下,从人口角度分析地方政府的最优管辖规模。该理论把一个地方或社区比作一个俱乐部,俱乐部成员的增加一方面会带来分摊成本的下降,使每个成员的收益上升,另一方面会造成拥挤成本的上升,减少每个成员的收益。在最优的人口规模上,分摊成本与拥挤成本之和最小。

5、财政分权有何优劣?

(一)财政分权的优势

1.满足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2.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3.促进对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4.推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5.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二)财政分权的局限性

1.难以解决因地方公共商品利益的区域外溢产生的问题。2.难以实现公共商品供给的规模收益。3.难以满足税收的效率要求。4.不利于贯彻公平原则。

七、论述题

1、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如何划分的。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即事权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的基本依据。实际上,各级政府的事权是财政职能在各级政府间具体界定的结果。不同级次的政府所承担职能的侧重面有所不同。

资源配置职能要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在各级政府间具体划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覆盖整个国家,凡本国公民或居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它所带来的利益,因而适合于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的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以内,适合于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而受益具有地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或部分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则适合由中央与地方联合提供,或由地方为主、中央资助,或由中央为主、地方适量出资。

收入分配职能的划分首先应从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平目标的要求考虑,由于社会公平在各地区之间应有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体一致的标准,因而中央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协调收入分配水平和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上要担负主要责任,如确定所得税制度、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等。地方主要是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框架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措施。

经济稳定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因为经济稳定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地方经济的稳定从属于国家经济的稳定。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是完全开放的,生产要素能在地区间自由流动,若在地方运用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图稳定当地经济,难以产生应有的乘数效应,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况且,地方也不拥有货币供给、利率调整、进出口水平控制等相关的政策工具。

具体来看,应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安排进行决策,调节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结构,保持总供求平衡并促进宏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全国性公共商品和混合产品,承担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在收入分配领域,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范围内,兼顾公平和效率目标。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则包括:制定地区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稳定地方经济;根据一定经济条件下本地区居民对公共商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合理确定地方税和非税收入规模与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各项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执行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维护

区域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共有事权,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等,应按照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的原则,进行合理和具体的划分。应当指出,国家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界定和规范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政府间权责关系的确定都是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的,权责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完善分税制,也应发挥国家立法的作用,以宪法为本,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为分税制的运行奠定稳固的法律基础。

2、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至上而下的纵向转移,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当然也可以有相反的情况,但在规范的分税制体制下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二是地区间的横向转移,即由富裕地区将其部分富余财力直接转移给贫困地区,实行地区间的互助,横向转移支付的功能只在调节财政收支的横向不均衡;三是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都实行以纵向转移为主的模式,只有少数国家(如德国)地区间的横向转移占有重要地位。

政府间转移支付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受援地区的政府对所接受的转移支付资金能否自主决定其用途。据此,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分为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补助两种基本方式。

(一)一般均衡补助

一般均衡补助又称为无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不规定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可用该项资金弥补其一般预算的缺口。一般均衡补助可以提高受援地方的基本财政能力,是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财政能力均等化的主要形式。一般均衡补助的分配应与各地的支出需求正相关,与收入能力负相关,因而其拨款安排应当以对各地方的支出需求和收入能力的科学测定为依据。

确定一个地方是否具有接受一般均衡补助的资格,可以接受多少这种补助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一般均衡补助=(标准支出需求-标准收入能力)×调整系数

标准支出需求的测算,要根据影响地方财政支出的主要因素,如人口数量及密度、人口构成、财政供养人数及费用标准、公共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标准及成本等,按费用类别或支出项目分别计算,如行政、教育、卫生、道路、环保等,然后综合起来得出标准支出需求总额,它反映地方政府应达到的起码的公共供给水平。标准收入能力的测算,首先要根据各地方影响财政收入的经济指标和税制因素,按划归地方掌握的各收入项目(税种)分别计算,如房产税收入按房产税税基的统计与平均有效税率计算,营业税收入按营业税税基的统计和平均有效税率计算,等等,然后将各收入项目综合起来得出该地方的标准收入能力,这样测算出的收入能力是指“理论收入能力”,反映地方按既定的经济总量和税收制度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达到的收入总额,而其实际收入水平还与其组织收入的努力程度有关。计算出标准支出需求和标准收入能力以后,将两者加以比较,支出需求小于收入能力者,不能接受一般均衡补助,支出需求大于收入能力者,可获得该项补助,其差额根据国家实际可用的转移支付财力、地区协调的需要以及激励受援地政府增加收入、节约支出的要求等因素设定的系数进行调整后,即为应安排的补助额。

(二)专项补助

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安排专项补助一般是为了配合宏观调控政策、解决区域性公共商品外溢问题或促进特定公共事业的发展。专项补助又可分为无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三种形式。

1、无限额配套补助。无限额配套补助这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对指定支出项目给予的资金补助,是按受援地政府以自有资金在该项目上的支出数的一定比例来安排的,地方政府在规定项目上的支出额大,中央或上级政府相应的补助数就多,没有上限,无限额配套补助实际上是对接受补助的地方政府提供特定公共商品的成本补贴,它一方面增加了受援地政府的可利用资金,另一方面影响受援地公共商品的供给行为和供给结构。但这种补助也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对补助品的过度供给从而增加中央或上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2、有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明确规定对指定的支出项目补助的最高数额,在此数额内,按受援地政府在规定项目上的实际支出数的一定比例进行配套补助,超过这一数额,则不再增加拨款。这种补助方法既可以诱导受援地政府的公共供给行为,也能防止无限额配套补助中容易出现的地方政府行为扭曲和加重补助主体财政负担的问题,因而为许多国家所采纳。

3、非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对规定支出项目提供固定数额的资金补助,由受援地政府作具体的支出安排,不要求受援地政府在该项目上提供资金。非配套补助一般适用于区域外溢性比较强,或受援地政府财政困难较大,难以保障供给的项目。实际上,非配套补助安排可以使受援地政府将其自有资金集中在非补助项目的提供上,从而提高地方公共供给的总体水平。但非配套补助不利于增强受援地政府的用款责任和增加补助项目的支出规模。

专项补助的数量规模取决于补助主体(中央或上级政府)和补助对象(地方政府或下级政府)的财力状况,以及补助项目的重要程度与耗资水平。一般来说,补助主体的财力越多,能用于专项补助的金额也越多;补助对象的财力状况越差,对特定支出进行补助的需求也越大;补助项目的重要程度与耗资水平越高,相应的补助安排也要越多。

不同的政府间转移支付方式对受援地政府有不同的影响,因而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中央政府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目标,选择合理的转移支付方式。正常情况下,一般均衡补助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而专项补助则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包括促进外部效益大的地方性公共商品的供给、增加特定公共商品的规模效应、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等。

第四篇:财政学题目

第六章 购买支出:公共消费

一、填空题

1、财政的购买支出可划分为、。

2、国家管理支出的特点是、、和。

3、与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是 和。

4、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有、和。

5、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是、、、和。

二、单项选择题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是()

A.基础产业提供的服务 B.科学研究 C.义务教育 D.行政与国防提供的服务

2、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管理支出是指()

A.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经费支出 B.行政国防支出 C.社会发展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3、国防科研事业费属于()安排的支出

A.地方预算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科技支出

4、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

A.私人产品 B.公共产品 C.混合产品 D.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

5、政府扶持教育事业的首要内容应当是()

A.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 B.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 B.全民义务教育 D.全民义务教育与中等教育

6、文化事业因其典型的消费性质,()

A.应当完全由市场来提供 B.在政府财政支出中占有的比重不大 C.不应当由政府财政来扶持 D.应当完全由政府来提供

7、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免费的医疗服务 B.有差别的医疗服务 C.基本相同的公共医疗服务 D.一切医疗服务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性支出包括()。

A.科教文卫支出 B.国防支出 C.环保支出 D.基础产业投资支出 E.行政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有()。

A.机构设置 B.人员编制 C.内部约束机制 D.外部监督体系 E.公务员素质

3、行政单位的经费支出一般有以下几种管理方式:()。

A.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B.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

C.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D.自筹资金,自收自支 E.预算外收支

4、行政管理支出主要有以下特点:()。

A.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 B.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C.消费性 D.低收入弹性 E.连续性

5、国防支出的内容包括()。

A.军队支出 B.后备役支出 C.国防科研事业费 D.防空经费 E.行政管理支出

6、国防支出的特点包括:()。

A.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 B.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纯消费性 C.需求的外生性 D.供给的内生性 E.资金密集型

7、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经费使用效率因素 D.兵员制度 E.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

8、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的区别在于:()。

A.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 B.行使职能不同 C.经费来源不同 D.运营方式不同 E.所有制性质不同

9、适合完全由财政拨款支出管理方式的科教文卫支出有:()。

A.基础理论研究 B.普及教育 C.外部性受益的保健支出 D.应用性科研成果 E.高等教育

10、政府的卫生医疗支出主要是()

A.一般性疾病治疗 B.医疗卫生事业费 C.卫生保健支出 D.一切医疗服务 E.医疗保险支出

四、判断题

1、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资金应由国家财政拨款的方式供应。()

2、国防经费使用效率衡量的重点是既定目标下的利润最大化。()

3、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由财政保障供给。()

4、在中国,公共消费支出就是财政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

5、对公共消费支出的需要是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的主要依据。()

6、政府介入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教育是公共商品。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事业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5、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投资、公共消费;

2、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消费性;低收入弹性;连续性

3、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资金密集型

4、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5、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兵员制度和其他因素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C

4、C

5、C

6、B

三、多项选择题

1、AC

2、ABCDE

3、ABC

4、ABCDE

5、ABCD

6、ABCDE

7、ABCDE

8、ABCD

9、ABC

10、BC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错

5、对

6、错

五、简释题

公共消费支出: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用于提供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在中国,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减去非生产性投资。

国家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

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六、简答题

1、如何控制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消费性决定了国防支出必须得到合理控制。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个方面。

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1)估算国防支出的需求;(2)考虑国家财力的可能;(3)重点保证国防科研费、工程费、武器装备费,走精兵之路。

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国防费的具体安排一般是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国防支出的监督和管理与一般的财政支出不同。一方面,它主要依赖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公众监督的外部监督机制。

2、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二,人员配备和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也就越多。

第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定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

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两者的联系:都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两者的区别:

第一,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行政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而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

第二,行使职能不同。行政单位行使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本质上说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只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接受国家的委托、代行部分国家行政权力。

第三,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全部由财政补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宜导入市场规则;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一

部分按市场原则对消费者收费。

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再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

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

第四,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出予以保证。

5、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

第一,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按核定的经费数额,由单位包干使用。在执行过程中,除非有特殊重大原因,不追加、追减预算。年终发生超支,国家预算不予补助,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

第二,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指在国家核定单位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对其中一项或几项费用,由单位包干使用。在完成任务、计划的前提下,包干部分年终如有结余,留归单位使用。对于非包干性支出,平时按财政拨款数列报支出,清理结算收回拨款时,再冲销已列支出,年终如有结余,应上缴国家预算。包干部分与非包干部分的支出,不得互相流用。

第三,总额控制,结余上缴。就是在国家核定的预算总额范围以内,由单位安排使用。年终如有结余,全部上缴国家预算。

6、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越稳定,国防支出就越少;反之亦然。

(二)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

(三)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在既定国防目标下,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小。

(四)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子工资”水平,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自愿兵役制人员经费开支水平高,但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开支。

(五)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物价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地域越广大,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大。

七、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一)文教支出(1)文教支出的对象: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托幼教育、文化宣传。(2)文教支出的方式:根据接受主体的不同,政府文教支出可以分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和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对文教机构的支出:经费拨款;专项拨款。对文教受益者的支出: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

(二)科技支出

(1)科技支出的对象:基础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普及、应用科学技术的研发、科技市场的管理。

(2)科技支出的方式:经费拨款、专项拨款、政府奖励、政府贷款。

(三)卫生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及其管理机关的事业费支出:经费拨款和专项拨款。对个人的卫生医疗支出:卫生保健;医疗保险。

(四)环境、资源保护支出

(1)环境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对于环境保护,政府的努力主要集中在成本补偿的制度建设方面,成本主要有两项:一是环境保护的管理成本;二是环境治理的成本。

(2)资源保护支出的对象和方式:资源管理包括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使用管理。财政支出的方式主要有:资源管理机构经费拨款;资源开发专项拨款;开发、使用替代资源补助。

第五篇:财政学题目

第八章 财政收入总论

一、填空题

1、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社会物质财富是财政收入的实质内容,在商品货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以前,财政收入主要以 和 的形态存在。在现代社会,财政收入表现为一定量的 收入。

2、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可划分为、、和 ;债务收入不再列入预算收入,而是主要表现为用来。

3、财政收入按管理要求不同可分为 和 二种。

4、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绝对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的,相对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 的集中程度,一般用各级政府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5、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主要凭借 ,包括、、等。其中 是取得财政收入 的形式。

6、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和。

7、国有资产收益按来源不同可分为 和、和 形式.国家集中的国有资产收益是 的重要来源,应纳入。

8、在一般的农业国家财政收入主要由农业部门等 提供,随着工业化的实现,财政收入主要由工业部门等 提供,在工业化走向现代化以后,财政收入主要由商业服务业等 提供。

二、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 E、国有资产收益

2、财政收入中,凭借资产所有权获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 E、其他收入

3、按经济部门分类,我国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及服务业 E、采掘业

4、从社会总产品价值的构成来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A、C部分 B、V部分 C、M部分 D、V+M部分 E、C+V+M部分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相对规模的发展趋势是()A、持续增长 B、持续下降 C、首先持续增长,然后持续下降 D、首先持续下降,然后持续增长 E、无规律可循

6、提高折旧率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

A、减少财政收入 B、增加财政收入 C、财政收入不变 D、无法确定

7、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 E、公共收费

8、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水平比发展中国家()A、高 B、低 C、相等 D、无法判断

9、作为财政收入核心依据的是()

A.政治管理权 B.公共资产所有权 C.固有资产所有权 D.公共信用权

10、各级政府按照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获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有()

A、税收收入 B、公共收费 C、公债收入 D、国有资产收益 E、其他收入

11、财政收入中,来源于M的收入,是通过()来实现的。

A、发行公债 B、征税 C、上交利润 D、罚没收入 E、公共收费

三、多项选择题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

A、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 C、价格变动 D、政府的职能及范围 E、技术进步

2、无偿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分配

C、罚没收入 D、各种借款收入

E、公共收费收入

3、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具体包括()

A、流通部门 B、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 C、工业部门 D、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E、为提高科学文化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按照部门结构划分,上交财政收入的部门有()

A、农业 B、工业 C、建筑业 D、交通运输业 E、商业及服务业

5、下列关于财政收入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有()A、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 B、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C、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D、无偿收入和有偿收入 E、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6、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较小,主要原因是()A、农民负担重 B、农业结构单一化 C、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低 D、长期稳定的负担政策 E、农产品价格偏低

7、财政收入的数量和规模失当,其不良影响表现为()

A、收入规模过大,影响市场机制的良性循环 B、收入规模过小,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C、收入规模过小,影响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 D、收入规模过大,容易产生腐败 E、收入规模过小,影响政府的效率

8、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

A、经济体制 B、分配制度及政策 C、价格变动 D、生产技术水平E、经济发展水平

9、来自必要劳动产品价值V的财政收入有()

A.个人所得税 B.企业所得税 C.居民购买的国库券 D.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 E.出售高税率消费品的部分收入

10、下列不属于国有资产收益的是()A、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B、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权的收益 C、国有企业使用权转让收入 D、所得税 E、企业发行债券

四、判断题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所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

2、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为一定的条件下,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关键是国家的需要。()

3、由于财政财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的价值,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着剩余产品价值率的提高,财政收入的相对规模一定会提高。()

4、从国际比较看,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以上,居于主要地位。()

5、社会主义国家行使财政权力,既凭借政治权力,也凭借财产权力,两者并重。()

6、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唯一形式。()

五、简释题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规模 财政收入结构

六、简答题

1、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2、如何分析技术进步与财政收入规模的关系?

七、论述题

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试从财政收入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税收;社会物质财富;劳役; 实物;货币

2、税收收入;公共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其他收入;弥补预算赤字。

3、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

4、财政总收入;社会产品价值总量;预算内财政总收入。

5、公共权力;政治管理权;公共资产所有或占有权;公共信用权;政治管理权;的最主要和最基本。工业部门。

6、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

7、国有企业和国有股权的资产收益;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收益;其他国有资产收益形式;国家财政资金;政府预算。

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B 4C 5D 6A 7C 8A 9A 10B 11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 3ABDE 4ABCDE 5BCDE 6CDE 7ABC 8ABCDE 9ADE 10DE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五、简释题(略)

六、简答题

1、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二)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三)政府的职能范围。(四)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五)价格因素。

(六)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

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如在发生内外战争时,国家必须动员各种财力以稳固政权或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财政收入规模会急剧扩大。

2、如何分析技术进步与财政收入规模的关系?

(一)技术进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质量,增加了国民收入,总而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

(二)技术进步降低了物耗比例,提高了人均产出比率和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率。

七、论述题

1、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财政收入的绝对额都是逐年递增的,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而增长,但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跌宕起伏。财政收入的相对额,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一)放权让利阶段的财政收入(1979年—1993年)

在纵向上,从1978年开始,政府多次对企业进行了放权让利改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方面,向企业倾斜。但由于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而不得不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趋势。

在横向上,通过改革经济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体制,扩大了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预算外资金挤占了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分散了国家财力,增加了宏观调控难度。

放权让利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的下降。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逐年递增,但其增长速度显然不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在改革初期,财政收入对国民收入的弹性值平均为0.067。也就是说,财政预算内收入的增长未能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结果造成了财政预算内收入相对规模的持续下降。致使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中央宏观调控不力。

对1979—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因素的测算表明,技术进步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15%左右。1979—1987年间,中国财政收入绝对额增加1115亿元,其中来自技术进步等集约性因素所得为350亿元,约占31.4%,来自其他因素变化(资金和劳动投入)所得为370亿元,占34.1%,来自价格上涨所得占33.2%。也就是说,尽管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但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要大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据粗略测算,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是其他因素的2.8倍。(二)转制阶段的财政收入(1994年至今)

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公共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财政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值也有所回升,1995年为0.6。199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

这一时期,中国统计指标体系也逐渐由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过渡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财政收入的口径与国外有一定差异,现行的财政收入仅指预算内收入,不包括预算外收入和所谓的体制外收入,预算外资金主要由收费和基金构成,体制外收入主要包括非规范收费和摊派,而这些收入均属于政府收入或公共收入。如按调整口径粗略地测算,1995年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致可调整为17.8%。

1995年起,国家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

1996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

1997年政府将13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绝对规模的增长。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规范了政府行为,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整个“九五”期间,财政收入年均增加1000多亿元。1997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改革前十年财政收入之和。

(三)点评

财政收入既是一定量的资金,也是财政分配的一个过程;既可以作为一项政策来使用,也可以作为一种制度存在。抛开财政收入的其他属性,单独来谈财政收入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降低,经济效益越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比例就越大,可供财政分配的产品就越多。因此,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有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但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诸因素中,技术进步占了较高比重,其中在美国和日本等国高达80%左右。因此,今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的经济效益是增加中国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

尽管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了回升的局面,但中国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是较低的,这制约了政府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规范政府分配行为和社会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统一和规范财政收入体系,严格执行财政预算的有关法律法规,逐步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所有的公共收入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从而规范政府行为,解决公共收入体系的离散性问题。

从中国财政收入的历史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经济体制、政府职能转换、分配政策和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作用。

2、试从财政收入结构的角度探讨提高中国财政收入水平的途径。

(一)财政收入形式

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可分为税收和非税收两大类,税收收入包括直接税和间接税,非税收入指企业收入、费用收入、公债收入等。

财政收入方式是和一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国有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收入中的国有财产收入和国有企业收入较多。联邦制国家的政府收入中,税收收入占绝大多数,扣除债务收入后,一般税收收入占到政府收入总额的90%以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方式的结构变化,是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相一致的。在进行了两次利改税和1994年的新税制改革后,税收已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今后在严格国债风险规律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国债这一收入形式的比重。

(二)财政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收入来源分类方式主要是为了体现财政收入从何处取得,反映各种收入来源的经济性质,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各种收入来源的变化趋势。按这一分类,中国各时期各类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如下: 1.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

财政收入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是与中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大体吻合的。建国初期,个体和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来自于两者的财政收入占40%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急剧增加。“一五”时期来自国有经济的财政收入达69.4%,来自集体经济的达9.8%,个体和私营经济则退居次要地位,之后的经济体制使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最高曾达90%以上,80年代初仍达82%。1979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集体和其他经济成分有了较快的发展,提供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目前,目前国有经济提供的财政收入仅占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2.财政收入部门构成分析

建国50年来,工业和农业两大生产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始终占国民收入总额的80%左右,两大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居较高的比重。但我们应当看到,除工农业以外的其他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近年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已占整个财政收入的50%以上。因此,在注重从工农业部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根据有关部门的生产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从建筑、交通运输、商业及其他部门筹集财政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财政收入级次结构分析

按财政收入征收的政府级别的不同,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可以分为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鉴于中国的政权体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地方又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地级市)、县和乡镇四级政府,一般是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因此中国的财政收入也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财政中又包括了上述四级。从财政收入的征收级次上看,许多国家都是由中央政府征集较多份额,然后再拨付给地方政府使用.中国1994年的分税体制也是在朝这方面努力,通过分税制改革,按事权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支范围,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形成保证中央收入正常增长的良性机制,从而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在空间上可以按照行政区划(各省、市、州等)分类,也可按照区域划分。在中国可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划分财政收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财政收入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提供的财政收入占较高比重,并逐年增长,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提供的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较低份额。三个区域财政收入呈较大差距是与不同区域客观条件的差别和向东部倾斜的政策环境分不开的。但随着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扶植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的推行,中、西部财政收入比重会有所提高,财政收入的区域结构不平衡有所改善。

下载07财政学考试题目[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财政学考试题目[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学题目

    第十四章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一、填空题1、宏观财政政策通常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2、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有_____________......

    财政学各章题目

    第一章名词: 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公共生产特许经营公共定价 简答:1.政府失灵的表现和原因 2.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其矫正方式 3.公共提供和公共生产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公共......

    财政学论文题目

    财政学论文题目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

    财政学题目(推荐五篇)

    第二章 效率与市场 一、 填空题 1、资源配置的动因在于解决 与 的矛盾。 2、广义的资源配置包括 资源配置和 资源配置。 3、资源配置机制的类型有 和 。 4、综合效率是在 和......

    财政学考试

    一、填空题 1.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偏好显示问题;二是 偏好加总问题。 2.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整个预算周期的开始。 3.“拉弗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

    财政学论文题目2

    2008年12月20日 星期六 上午 11:32 财政学论文题目: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

    财政学考试大纲

    2020-2021.2学期财政学考试大纲题型:单选(1*10=10分)多选(2*10=20分)名词解释(4*5=20分)简答题(5题 35分)论述题(15分)绪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第一章:公共财政概念:第二章:市场失灵的表现:市场机......

    2014财政学考试重点(模版)

    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私人商品: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购买性支出: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