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考试
一、填空题
1.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偏好显示问题;二是 偏好加总问题。
2.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整个预算周期的开始。
3.“拉弗曲线”阐明了税率、税收收入和国民产出之间的关系。
4.税负转嫁是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中的价格变动,将所纳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行为及过程。
5.单纯使用市场价格计算成本效益不能正确反映投资项目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因而必须采用调整后的市场价格即影子价格来代替。
6.公共规制(政府管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行政机构。
7.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这样的投票人称作中间投票人或中位选民。
8.由于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成本或收益未能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因此施加这种成本或收益的个体并没有为此而付出代价或得到收益,这一情形就称为外部性。
9.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必须使自己的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10.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划分,可分为明补和暗补。
11.对于交通堵塞、电话占线、电网超负荷跳闸等问题,政府可通过高峰负荷定价法缓解之。
12.个人所得税可能对劳动供给和储蓄带来消极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程度。
13.理性选民假说有助于解释“选民理性的无知”和“投票冷漠症”现象。
14.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它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
15.负外溢性指的是将成本外加给社会的那类行为与活动。
16.在现代税收理论中,得到公认的两大税收基本原则是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17.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重要联系,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桥梁和纽带。
18.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善,而且还表现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上。
19.中国于1994年起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1、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两种性质的分配,一是一般性(经济)分配;二是权利(财政)分配。
2、人类社会的需求总体上可分为 公共需求和私人需求。
3、衡量收入差异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4、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是一种互补、互替和互动 的关系。
5、从理论上说,公共收费主要是针对准公共商品的私人收益部分征收的费用;而混合商品中效益外溢部分的成本则主要通过税收来弥补。
1、预算的基本程序有四个阶段:编制、审批、执行、决算。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
3、按政府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
4、与国家管理支出相比,国防支出的特点是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和资金密集型。
1、国家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有全额经费包干,结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结余留用和总额控制,结余上缴。
2、财政的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国家主体性。
3、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支出;转移支出。
4、制约财政收入规模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
1、政府财政支出包括和。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
2、公共商品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3、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层次是,最高层次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
4、按税负能否转嫁,可将税收分为和。直接税、间接税
5、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两种重要形式是和。税收;公共收费
1、税收制度的主体是税种,根据税制的复杂程度,税制可分为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
2、中国传统财政学的主要理论是国家分配论。
3、政府支出规模随经济规模增大而增大,这是 瓦格纳 法则。
4、财政补贴的环节有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
5、专项补贴可以分为无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非配套补助三种形式
1、资源配置的动因在于解决社会需求无限性;资源稀缺性的矛盾。
2、最早开征增值税的国家是 法国 于 1954 年开始实行增值税的课税制度。
3、购买 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
4、宏观财政政策通常包括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_。
1、广义的资源配置包括资源配置和资源配置。静态;动态
2、影子价格是依据市场价格计算的资源配置处于时的结算价格。帕累托最优配置
3、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生产和提供公共商品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委托(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生产.政府统一提供
5、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种基本方式。一般均衡补助;专项补助
1、资源配置机制的类型有市场机制;非市场机制。
2、由资源配置机制决定的经济模式有: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混合经济模式。
3、纠正和克服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介入,由此决定了财政主要应发挥三种职能,这就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_。
5、经济稳定主要是__中央_政府的职能。
第二篇:财政学考试大纲
2020-2021.2学期财政学考试大纲
题型:单选(1*10=10分)
多选(2*10=20分)
名词解释(4*5=20分)
简答题(5题 35分)
论述题(15分)
绪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标志:
第一章:
公共财政概念:
第二章:
市场失灵的表现:
市场机制有效的条件:
公共产品(概念、特征):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财政职能(机制和手段):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分类:
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绝对指标、相对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
经济效应: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第四章:
行政管理支出分类:
国防的生产和提供方式:
第五章:
政府投资概念:
政府投资的特征:
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
政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
第六章:
社会保障的概念、内容: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区别: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第七章:
财政收入的分类: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税收概念:
税收的形式特征:
课税对象:
税率形式:
税收分类:
税负转嫁类型: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形式、转向附加扣除、综合所得:
第九章:
政府性收费的特征(与税收的区别):
非税收入形式:
我国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采取的筹资模式:
第十章:
公债概念:
公债用途:
衡量指标:
发行方式:
偿还的资金来源:
第十一章:
政府预算概念:
预算:
政府原则:
政府预算过程:
预算收入体系:
第十二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收划分的依据: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
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类型,问题,改革方向):
第十三章:
软赤字、硬赤字:
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
财政政策分类:
第三篇:财政学考试题目
一、1、什么是财政? 财政的概念: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国家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2、什么是财政学?
财政学是研究收支活动及其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的经济学分支,也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3、财政的特征是什么?
①阶级性与公共性
②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③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4、产品的不同类型PPT5、财政收入的分类: 按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收费收入 按收入性质分类:无偿收入、有偿收入 按收入层次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
6、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工具:国家预算、税收、国债、政府购买、转移性支出
二、1、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与发展。
2、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内容:P29
①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实现经济总量平衡;
②调节供求结构,实现经济结构平衡。
3、财政支出分类:PPT(并判断哪些是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
按费用类别分类,也就是按国家职能分类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
4、什么是购买性支出?P39
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支出本身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的这类财政支出。
三
1、什么是社会消费性支出?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维持政府机构政策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要经费的总称,又称为购买性支出。
2、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化教育支出、科学研究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项目。
3、BOT投资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由某一财团或公司提供资金进行建设和经营,并在一定时期内负责设施的维修,协议期满再将这些设施转让给政府。
4、“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四
1、转移性支出的概念:
是相对购买性支出而言的,它是财政支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能够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公共消费水平,间接调节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转移性支出包括:养老金、救济金、各种补助(补贴)、抚恤、捐赠支出等。
2、政府购买性支出包括什么?
3、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住房保障。
4、财政补贴含义:
财政补贴是转移性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形势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5、税收支出:P115 照顾性税收支出: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其目的在于扶持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保持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基本平衡。刺激性税收支出:刺激性税收支出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安排劳动就业等。
五
1、财政收入:一是指财政活动的过程,即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以及借助这一活动介入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二是指财政活动的结果,即政府为履行职能需要筹集的一切货币资金的总和。
2、财政收入的来源P147
六
1、税收的要素:征税对象、纳税人和税率等。P1662、累进税率可以分为两类:P169
第一类是全额累进税率。
第二类是超额累进税率。
3、起征点与免征点的区别:P17
1①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达到起征点时,就要征税;当纳税人的收入恰好与免征额相同时,则不征税。
②当纳税人的收入超过起征点时,按其收入全额征税;当纳税人的收入超过免征额时,则只对超过的部门征税。两者相比,享受免征额的纳税人比享受起征点的纳税人税负轻。③起征点照顾的是一部分低收入纳税人,免征额则可以照顾应税范围内的所有纳税人。
4、理解税收分配P17
3按税负是否转嫁分类,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5、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简历税收制度应遵循的理论准则和行为规范。P1756、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横向公平、纵向公平)、效率原则。P1797、税收中性: 包含两次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P1878、税负转嫁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等。P189
其中前转和后转是税负转嫁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八
1、国债的功能:P26
2①弥补财政赤字
②对财政预算进行季节性资金余缺的调剂
③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
④筹集建设资金
2、国债的偿还的资金来源:P266
①通过预算列支②动用财政盈余
③设立偿债基金④发新债偿旧债
3、国债的负担率不能超过45%=余额/CDP
九
1、政府预算:就是政府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一个财政内的政府收支计划。P2812、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预算立法工作,推进依法理财。②部门预算改革。③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④政府采购制度。⑤“收支两条线”管理P296
十1、财政平衡
要把握财政平衡的问题,应该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① 财政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②对于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③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都是一级独立的财政追的情况下,应该将财政平衡分为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加以考察。
④要区分真实平衡和虚假平衡。
2、财政赤字:(财政硬赤字、财政软赤字)预算赤字、决算赤字、赤字决策。
3、赤字政策:是指国家有意识地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刺激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我们又可将赤字分为结构性赤字和周期性赤字。十一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2、财政政策工具:P317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政府预算。
3、一)税收乘数(KT 为负数)
二)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为正数)
三)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为正数)
四)平衡预算乘数(为1)
4、一般性货币政策: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② 再贴现政策
③ 公开市场业务
5货币政策的类型:
① 扩张性货币政策
② 紧缩性货币政策
③ 均衡性货币政策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模式:
①“双松”模式
②“双紧”模式
③“松”“紧”模式
(一)经济增长
(二)充分就业
(三)物价稳定
(四)收入的合理分配
(五)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假定某国的消费函数为C=200+0.8Y¹(Y¹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8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为600亿元,政府转移支出为1800亿元,求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P48
解:由题可知,边际消费倾向b为0.8,则:
税收乘数KT =-b/1-b=-0.8/1-0.8 = –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b/1-b= 4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b=
5平衡预算乘数Kb =1-b/1-b=
1假定某国的消费函数为C=100+0.75Yd(Y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支出为300亿元,政府购买支出为200亿元,政府税收为8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300亿元,试求:(1)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2)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政府购买增加到300亿元,则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3)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政府转移支付增加100亿元,则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
(1)由题可知,边际消费倾向b为0.75,则:
税收乘数KT =-b/1-b=-0.75/1-0.75 = –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 =b/1-b= 3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1/1-b=
4(2)若税收增加100亿元,即ΔT为100,由KT = –3可知ΔY = ΔT ×KT = –300 即税收增加100亿元,会使国民收入减少300亿元。
(3)若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即ΔG为200,由KG = 4可知ΔY = ΔG×KG = 800 即政府购买增加到400亿元时,国民收入会增加800亿元。
我国养老金空账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1)制度原因:养老金亏空的根源在于我国社保体制公平性与合理性的缺失。1997年之前,中国城镇职工的养老都是由企业或者国家来负责的。从1997年起,中国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障制度,个人也开始缴费,原则是:社会统筹基金现收现付,用于互助共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积累,用于职工个人未来养老。国务院颁发的一个文件规定:实行个人缴费前,国企职工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即1997年前退休的人和1997年前已工作的人员,他们1997年前的个人账户元任何积累,是一个―空账户‖。而目前领取养老金的人全部是1997年前退休的或者是1997年前参加工作退休的,需要支付退休金,这就形成一个缺口。
(2)人口老龄化:中国是一个正在走向老龄化的国家,中国国家人口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养老金支付出现问题,将使走向老龄化的中国面临新的困难。
(3)腐败:养老金沦落为地方的第二财政,挪用、侵占等的不道德行为更是使得养老金越来越空。
(4)社保基金收益低下
(1)完善我国社保体制,在扩大养老保险收缴覆盖面和收缴力度的同时,政府财政承担起做―实‖养老金账户的责任。
(2)建立―退休待遇随年龄累进制‖方法——退休越晚,退休金越高,让人们在选择中起到调节、缓压的作用。
(3)政府出售国有资产或者运用财政拨款的形式填补早已存在的窟窿。
(4)养老金的安全与增值是养老保障良性发展的根本。
为什么说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要求多渠道筹资
文教科卫支出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而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公共需要,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所以,文教科卫事业应该由政府予以满足。
但发展文教科卫事业要多渠道出资,因为:
(1)教育一般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它具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因而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所以教育可以由私人提供。根据教育作为混合物品的性质,教育产品分为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混合产品性质的教育和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所以,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配合教育产品的分类,为什么说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要求多渠道筹资由政府和享受教育的人们共同分担教育的经费,使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
(2)科学研究是为社会共同需要的,但由于一部分科学研究的成本与运用科研成果获得的利益不易通过市场交换对称起来,所以,用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强的科学研究(基础科学)的经费应由政府承担,而那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充分弥补成本的科学研究(应用性研究)则可由微观主体承担。
(3)卫生事业按其支出所获得的利益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医疗服务,这部分支出的利益主要由个人获得,所以这部分可以由个人承担;另一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这部分服务体现的利益主要是社会化的,很难区分受益人而进行费用补偿,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所以需要政府出资。
不论是汲水政策还是补偿政策,都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基本操作都是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即在经济高涨时采取措施进行抑制,而在经济衰退时进行刺激。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1)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2)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3)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收支可以超额增长。
(4)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从而熨平经济波动的政策措施。最典型的两个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税收和政府的转移支付。
(1)税收。税收体系中的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经济高涨时,个人收入增加的越多,其累进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就越高,所得税税额相应增加,社会需求相应减低,从而对总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反之,经济萧条时,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其累进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就下降,所得税税额随之下降,此时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就会产生预算赤字,其作用类似于前面所说的赤字政策,可以对社会需求产生维持或相对扩大的作用,从而抑制经济的衰退。
(2)政府的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是由政府提供给个人的维持最低必要生活水平的救济金。经济高涨时,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转移支付数额自动减少;反之,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申请救济的居民增加,则社会转移支付数额相应增加。
第四篇:2014财政学考试重点(模版)
公共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物品
私人商品: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物品
购买性支出: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支出
转移性支出: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支出,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财政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及方针政策,为达到特定的目的,对指定的事项由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补助支出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产品需求,凭借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按预定的标准,无偿地征收货币或实物,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公债:是指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产生的激励纳税人增加收入的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而代之以另外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
复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内将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按经济性质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应,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的指标的确定一切从零开始,只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对原有的和新增加的各项收支都要重新审核,而不考虑上一的收支状况
市场失灵的表现
(一)资源配置失效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地解决外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全4.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二)收入分配不公平
(三)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
财政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的手段与内容 手段1.预算收支政策(增加预算支出,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减少预算支出,便可相应减少社会总需求)2.内在稳定器(是指那些在经济中能自动地趋于部分抵消总需求变化的财政措施或手段)3.政策的选择(通过有选择地改变政策的方法实施财政政策,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结构)内容1.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2.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财政投资农业的意义(1)农业不只是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和工业资料的产业部门,而且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的特殊作用。(2)农业的现代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我国工业化的起点与基础。没有现代化农业就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反过来,没有工业化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生物化和化学化,更不可能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业结构的优化与农业生产者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即使农业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部门,并且始终是政府应重视与关注的产业
社会保障的特点(1)保障性政府在社会成员面临生活困难时提供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就是典型的社会保障行为(2)普遍性保障对象包括每一个社会成员,只要面临相应的社会风险,都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政府都应普遍地、无例外地给予基本的物质保障(3)强制性社会保障是由政府强制实施的,并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的(4)互济性将少数社会成员发生的社会风险分散到参与社会保障的整个社会成员中
财政补贴的作用(1)理顺物价与物价稳定,保障人民生活(2)调节产业结构,支持工农业发展(3)促进外贸的增长(4)作为经济杠杆
但是,价格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带来弊端。它使价格关系扭曲,掩盖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关系,加剧财政困难,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二)收入分配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因素
(三)经济体制和财政政策因素
(四)价格因素
税收中性含义
(一)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二)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预,特别是不能使税收成为超越市场机制之上的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国债的政策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由于国债发行只是暂时转移了部分社会资金的使用权,且遵循自愿购买的原则,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也不会阻碍经济发展同时还容易为纳税人所接收
(二)筹集建设资金
(三)调节经济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国债发行规模会影响国家所支配财力的规模,国债收入的投向又会影响社会经济结构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意义1.有助于加大预算管理力度2.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效率3.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有助于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加强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的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主体的特定性3.采购活动的非商业性4采购对象的广泛性5.政策性6.规范性7.影响力大
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1.进一步划清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2.按照分级财政管理的要求划分税种3.加强地方税建设,形成与地方政府职能相适应的地方税体系4.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
(多选)财政支出分类: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1.维持性支出2.经济性支出3.社会性支出
(二)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1购买支出2.转移支出
(三)按支出的费用分类:1国防支出2行政管理支出3社会文教支出4社会保障支出5经济事务支出
(四)按支出用途分类:1公共部门的消费性支出2公共部门投资3补贴支出4经常性拨款5政府债务利息支出6资本转移支出7政府贷款
(五)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分类:1一般利益支出2特殊利益支出
(六)按支出效益的时间行分类:1经常性支出2资本性支出
(七)按财政支出的管理要求分类:预算内财政支出,预算外财政支出
(八)按财政支出级次分类:我国为中央支出,省级支出,市级支出,县级支出,乡级支出
(九)按财政支出的基本方式分类:1无偿拨款2有偿拨款(全列出来了,但是各种支出的内容需要看书理解)
第五篇:财政学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陷阱,这里我们统称之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3、非竞争性:指该产品被提供出来以后,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其他人消费该产品的额外成本为零,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效益为零
4、购买性支出: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转移性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他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献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6、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遇而形成的税收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7、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是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8、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9、绿色税收:是环境税收的一种形象比喻,是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征收的各种税和采取的各项税收措施。绿色税收主要是对破坏环境和环境污染的行为征税,提高以上应税行为的成本,达到限制污染环境保护的目的10、增值税:是就商品价值中增值额课征的一个税种
11、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是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12、补偿政策: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已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13、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判断改错
1、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财政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所以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
2、从经济现象上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
3、高水平的RD投入强度是这些国家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4、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占到60-80%
5、市场失灵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依据
6、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7、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8、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9、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0、在实际税制中很少应用全额累进税,一般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11、从量税的税额随着课税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计算简便,但税负水平是固定的,不合理,只有少数税种采取这种,大部分从价税12、2012年1月1日,试点上海交通运输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先行13、2011年1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资源税改革。目前对原油、天然气实行从价定率计征,条件成熟再扩大到其他资源
14、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
15、改革开放后,于1980年开始实行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体制
16、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累进税)二是公共支出(转移支付)
17、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决策时滞较长
18、公平累税收原则:1受益原则2能力原则
19、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1、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多重含义。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4、.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答: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推开农村费税改革试点,继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村扶贫、良种推广、农业结构
战略调整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增加社会保障。包括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老干部退休待遇水平和在乡老复员军人抚恤金标准,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翻一番政策,落实再就业补贴政策,继续安排企业依法破产补助金。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中央财政将继续执行有关科技支出增速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速的政策规定,并适当增加关于公检法部门和农村卫生工作对地方的补助。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5、试述政府必须介入和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答:政府介入卫生医疗领域的理论依据:卫生领域中的市场提供存在着广泛的缺陷,为政府在这一领域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潜在的理论依据。政府提供公共卫生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平的收入分配。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政府不是包揽全部卫生医疗市场,而是选择政府应当介入的主要方面:一是提供卫生医疗领域的纯公共物品和部分准公共物品,保证这些共公共物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达到最优化。这些物品包括医疗服务本身、健康保护活动、帮助人们保持健康所利用的服务信息等。而是纠正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缺陷,使医疗保险兼顾效率和公平。三是补助穷人,使他们能够负担必要的保险,获得相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基于此,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公共卫生服务。(2)基本医疗服务。
6、.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
答:
(一)。2006 年又通过下达中央一号文件和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要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工夫,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资,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国家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 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二)主要措施有:(1)全面取消农业税,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2)从 2004 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 年又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补贴,3 年来累计补贴 632.6 亿元。(3)大力支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投入。()4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7、试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1)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地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的对象可以是国有企业,可以是集体企业甚至是私人企业,也可以是城乡居民,但不论补贴对象是谁,最终目的都是顺利实施国家的方针政策。
(2)财政补贴可以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一些事业必须由财政出资来办,但一些事业可以由财政来办也可以由民间出资来办,而凡民间不太热衷的事业,财政给予补贴,只要财政花费少量的资金就可以将民间资金调动起来,发挥所谓“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这种作用就更为显著。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优过程中,财政补贴支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4)消除“排挤效应”。
(5)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在我国的财政补贴中,出于社会经济稳定的考虑往往是首要的目的。
8、试述合理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思路。
答:1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实行兼顾‘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的方针3预算内财政收入是全口径财政收入中不可置疑的部分4继续坚持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节的税收政策5严格控制政府性基金收入的增长,继续税费改革,坚决取缔滥收费6调节财政收入规模的有效手段是随时观测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系数和增长边际倾向指标
9、.简述税收的“三性”。
答: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不同时具备“三性”的财政收入就不是税收。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采用颁布法令方式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税收的“三性”可集中概括为税收的权威性。
10、分析增值税扩围的必要性和前景p20211、简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答:(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2)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又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扶持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时,促使地方加强对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
(3)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划分税种不仅要考虑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还必须考虑税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分配的调节作用。
(4)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分税制改革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在明确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办法力求规范化,但必须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12、试述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答: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产出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会导致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可以抑制国民产出的继续下降。二是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时为维持他们的最低必要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家庭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从而可以使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至于过旺。
13、试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答: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这种政策需要政府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采用不同的财政措施,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或通货紧缩缺口,是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
14、.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答:(1)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 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2)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从消费需求的形成看,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方面。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作用。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受到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财政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是有直接影响的;而银行主要是通过工资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现金投放的控制,间接地影响个人的消费需求。至于说银行对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上。再从投资需求的形成看,虽然财政和银行都向再生产过程供应资金,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从这里也可看出,财政在形成投资需求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而银行的作用则主要在于调整总量和产品结构。(3)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这种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有区别。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惟一能创造需求、创造货币的是中央银行。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货币政策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正是由于财政与银行在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形成中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