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时间:2019-05-13 08: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第一篇: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

玉林师范学院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

院 系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生 班 级 2013级

学 号 20131310577 姓 名 罗学花

指导教师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孔杰斌

指导教师职称 博士

目录

摘要„„„„„„„„„„„„„„„„„„„„„„„„„„„„„„„„3 引言„„„„„„„„„„„„„„„„„„„„„„„„„„„„„„„„3 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3

(一)爱山河„„„„„„„„„„„„„„„„„„„„„„„„„„„4

(二)关心社稷„„„„„„„„„„„„„„„„„„„„„„„„„„4 二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5

(一)战乱之苦„„„„„„„„„„„„„„„„„„„„„„„„„„„5

(二)沉重的赋税„„„„„„„„„„„„„„„„„„„„„„„„„„6 三

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6

(一)统治者的奢侈„„„„„„„„„„„„„„„„„„„„„„„„„6

(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7

(三)对奸忠的宠信„„„„„„„„„„„„„„„„„„„„„„„„„8 四

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8

(一)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8

(二)善用细节„„„„„„„„„„„„„„„„„„„„„„„„„„„9

(三)语言精炼苍劲„„„„„„„„„„„„„„„„„„„„„„„„9 结语„„„„„„„„„„„„„„„„„„„„„„„„„„„„„„„9 参考文献 „„„„„„„„„„„„„„„„„„„„„„„„„„„„„10 英文摘要„„„„„„„„„„„„„„„„„„„„„„„„„„„„„10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作的。杜甫的诗中,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关键词:爱国思想

同情人民

憎恨统治阶级

引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国家的灾难日渐严重,人民的痛苦日渐加深,杜甫面对现实,写出了许多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的不朽诗篇。因此,他被人们誉为“诗史”。

在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中,我们被他那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思想深深震撼着。因此,我们一起来探讨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吧。

一 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是杜诗的灵魂。在杜诗中,到处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爱山河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美,使人借此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杜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开元十九年(731)二十岁的杜甫开始了他的历时十年,前后三次的壮游生活。他先是南至吴越,北至齐楚,与李白、高适二人过着呼鹰逐兽、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壮游的经历让他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壮丽秀美的山河,发人怀念的古迹名胜,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开阔了他的心胸。

杜甫描绘祖国山河的美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这些别人多用来抒发闲情逸致的题材中,杜甫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他笔下的这类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如在《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 3

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几句,唯有海涵地负般的胸襟,才能写出如此壮阔宏大的意境;唯有亲历身受,才能写出这样凄凉落寞的感触。另如《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又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本来该给人一中万物兴盛、生机盎然的感觉。可在诗人眼里草木茂盛的山河虽在,但国都全非。

这些诗是表现对祖国山川的热爱,有助于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也能引起人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关心社稷

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当时,时局动荡,杜甫忧心如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他不尽写了《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等一系列反映时局的诗篇,同时还积极谋划战事,建议军机,如《塞芦子》中“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诗人忧虑朔方无备,史思明高秀岩入寇,则灵武岌岌可危,所以建议以万人守芦关,扼守险隘。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安危的忧虑。

杜甫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诗人。当国家遭遇安史之乱时,他心如刀绞,欲哭吞声:“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哀江头》,内心充满故宫黍离之悲,以至见花溅泪,闻鸟惊心。而当国家收复失地时,他欣喜若狂。如在《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两句诗中不难看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狂喜心情,也把这种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已经随着国家命运的发展而变化。

诗人病了老了,仍不忘忧心国事。如《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品轩涕泗流”。诗人自怜身世,举目无亲仍忧怀国事,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嘘唏,不能自已,体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国破家亡的关头,诗人时刻关心战局的胜败、国事的安危,还积极为国出谋献策,大大地升华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

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诗在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同时,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二个特征。他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

诗人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苍生社稷忧虑。因为广大劳动人民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对象,而诗人也是受苦大众中的一员,亲身经历过苦难,无愧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言人。傅庚生的《杜甫诗论》有一章是专论“杜甫的人民性”的,作者指出:“走向人民,处处为人民设想,替人民讲话,是诗人杜甫诗歌创作的特异之处。”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一)战乱之苦

杜甫经历了安史乱前的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杜甫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他和人民共度乱离的生活,这就使他能深刻地描绘出那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而诗,便是他有力的武器。

杜甫不朽的《三吏》、《三别》,就真实地记录他在兵荒马乱之际亲眼所见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背井离乡的痛苦,对水深火热的百姓寄予了更大的同情,而且又要忍痛鼓励人民走上前线支援平叛战争。总《三吏》、《三别》而观之:“今新安无丁,石壕遗妪,新婚有怨旷之夫妇,垂老痛阵之子孙,至战败逃归者,又复不免。河北生灵,几于靡有子遗矣。”

在《三吏》、《三别》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是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新安吏》中“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的征兵送行,征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他们还没有成丁就要面对残酷的战争,真实叫人于心不忍啊!“莫自使眼枯,收女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态度由单纯的揭露转为同情百姓的痛苦,但又以国家大局为重,对他们加以安抚劝慰:“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诗人以这些委婉劝慰之词鼓励他们走上战场,为国出力。又如《新婚别》,是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的故事,是这一战乱年代特有的事件,不足为奇。诗人既写出了新妇生离死别的悲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又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勿为新婚念,努力 5

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象一定也有不愿自已的亲人走向“死地”的妇女。同时反映了广大人民深明大义,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二)沉重的赋税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饱受被剥削、被压榨的疾苦。在诗中,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对人民征收个中赋税,体验到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了,也寄予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在这样无止境的征发、盘剥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日甚一日。如果说安史之乱前夕的农村,尽管“禾生陇亩无东西”,但毕竟还有“健妇把锄犁”的话,那么安史之乱后的“千村万落”已是一片卖儿卖女,家破人亡的惨象。到底是什么使百姓的生活沦落到这种地步呢?原来是统治阶级吃人的各种苛捐杂税。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无衣无食的百姓们完不成官府规定的这些苛捐杂税,只好忍受着骨肉分离之痛,被迫卖儿卖女以交租税,然而他们割舍骨肉换来的却是“私铸”的恶钱。“《旧唐书、杨炎传》:“百姓受命而供之,沥膏血。鬻亲爱,旬输月送无休息。”这种现象简直令人发指,但都是百姓们被迫逼出来的不得已之举,真可谓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赋税。”

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愤怒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在书写人民沉重的赋税时,诗人始终怀着一颗暖暖的关爱之心,为人民的痛苦而痛苦,为人民的疾苦而大声疾呼减轻赋税。但是,他对现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朋友“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他只能期待皇帝的贤明:“谁能抠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他只能感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大民众的心愿,同时也包含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无限热爱。三

对统治阶级怀着强烈的憎恨

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会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甫诗爱国主义思想的第三个特征。

(一)统治者的奢侈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身上有着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6

这种思想让他把君王看成国家社稷的化身,把振兴国家、改善民众生活、实现自身理想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明君”身上。随着天宝末年朝中出现竞尚奢侈现象让他对统治阶级大失所望。因此,杜诗中就有不少揭露统治者的奢侈生活的诗篇。

天宝末年,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势必聚敛无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诗人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的生活,并通过一个“臭”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是对劳动人民变本加厉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换来的,从而导致了民不聊生,“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场面。又如《丽人行》中:“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诗中如实记录了“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和饮食之精,虽说讽刺了杨国忠兄妹锦衣玉食、穷极奢丽的生活。,但“御厨络绎送八珍”一句就透露出了玄宗皇帝才是他们的后台。

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作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只顾享乐而不理朝政的昏庸腐朽。这类讽刺批判统治者奢侈生活的诗歌具有无人可及的深刻性,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也使杜甫对统治者的憎恨之情更加强烈。

(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

杜甫生活在腐朽黑暗且动荡的封建社会,对人民所受到的压榨、剥削是亲眼目睹且感同身受的。所以作为一代诗史,他对统治阶级的各种残酷剥削、苛捐杂税和残酷兵役等各种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进行了揭露,把统治阶级的丑恶的嘴脸暴露在我们面前。

天宝末年,唐玄宗穷兵黩武,不仅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还大大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压榨。典型的的代表作《兵车行》中:“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自古无人收”的凄惨景象都是残酷兵役所造成的。此诗,诗人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并讽刺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而不顾农业生产、不关心人民死活,一味在边疆发动战争的抗议。

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大加重了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渔夺。统治者为支应庞大的军费,不惜敲骨吸髓的剥夺人民,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一诗中“国步犹艰难,兵革未衰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统治者收纳民脂民膏,无疑给兵荒马乱中的百姓雪上加霜,根本不把人民的死活 7

放在眼里。

(三)对奸忠的宠信

唐玄宗对奸忠的宠信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是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李林甫的专权、杨国忠的腐朽专政,还是安禄山的叛乱都是唐玄宗昏庸无能,不理朝政的后果,但最主要的是唐玄宗对他们的过分宠信。

天宝六载,唐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者诣阙就选。阴谋家李林甫为示“野无遗贤”,竟让应试者午安不落选。杜甫曾参加过这个欺骗的考试。他在诗里对这件事有所揭露,并大胆说出胸中的悲愤:“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郡。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这是诗人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的打击,同时也是李林甫专权的表现。正是因为唐玄宗对李林甫的宠信,才会让他蒙混过关,害得朝廷不能重用贤能。

唐王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骄纵宠信脱不了关系。因为唐玄宗好大喜功,过宠边将,才使安禄山得以边功示宠,导致了养虎为患的后果。身处逆境和社会底层的杜甫,曾向唐王朝的统治者和社会发出了安禄山变乱将起的警告,并且尖锐指出,正是唐玄宗的破格恩宠和骄纵,才养成了安禄山的祸心:“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其四)诗中透露了安禄山的嚣张气焰,使人民对他虚报战功的言行敢怒不敢言,谁言就会只有死路一条。看来安禄山根本不把唐王朝的王法放在眼里,只能怪唐玄宗奸忠不分,过分骄纵那禄山,才酿成了叛乱之祸。四.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究

杜甫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在他的写作手法上,他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对以后的诗歌创作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杜甫采用的手法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在对现实生活作客观的描写时,流露出了诗人的感情倾向。诗人长期生活在人民当中,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和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都融于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之中。如《兵车行》一诗中所描写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君不见青海头,古来自古无人收”的凄惨景象,诗人虽借一个“行人”之口叙述出来,但真实的描写了残酷兵役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把诗人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之心显现了出来。杜诗不仅 8

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也充分流露出了杜甫本人的情感。

(二)、善用细节

纵观杜甫的许多诗歌,经常是从生活现象中准确地捕捉细节,作精微传神的刻画。前人曾评论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如《丽人行》中的“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写的不过是贵妇们手拈名贵筷子,面对满桌菜肴,很久未下筷的小动作,但是却生动表明,这群寄生虫吃腻了天下美食,而厌倦蹙眉的神情,经过“形容独至”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语言精炼苍劲

杜甫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杜诗的语言有精炼苍劲的特点,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同时,杜诗通过精炼苍劲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罗大经曰:‘万里’,地迈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疾也;‘多病’,衰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杜诗详注》卷二○)这充分表现了杜诗语言的凝炼特点,同时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主义是贯穿杜诗的核心思想。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的伟大爱国主义思想以及集大成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他们往往结合各自的时代和经历的优势,加以继承和发扬。如宋代陈与义、陆游、文天祥等诗人为了国家统一,生死以赴,他们的慷慨悲歌,就是继承和弘扬了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杜甫的爱国思想真可称得上是光照千古,可与日月争辉,对后世的影响是永垂不朽的。

参考文献:

[1]葛晓音 著 《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2]李永田 董希平

主编 《杜甫诗赏读》 北京 线装书局

2007.4 [3]冯至 著

《杜甫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1980.3

[4]郭预衡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7 [5]葛晓音 撰 《杜甫诗选评》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0 [6]乔力 主编

《中国文学史(3)》

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9,5.Abstract: Du Fu is the Qu Yuan after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one of the great patriotic poet, patriotism is the soul of Du Fu's poems.Du Fu's existing one thousand 400 first, are all around the environment of times and the poet's own experience and the.Du Fu's poem, some expression of the infinite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me expressed deep sympathy for the people, some expressed intense hatred of the ruling class.These poems embody Du Fu deeply patriotic feeling, sincere patriotism.Keywords: Patriotism

sympathy

people hate the ruling class 签名:罗学花

第二篇: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杜甫的爱国主义思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那个繁盛的大唐,那个终究遭受不幸的朝代,那个人民由幸福到遭受流离颠沛的时代,诗人感人之所感,受乱世之累赘,所谓时势造英雄,在中华文坛,也存在这样一则定律,在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隋的洗礼之下,中华民族进入了伟大唐时代,也正是中华民族繁荣之极的时代。终究,一代“诗圣”脱颖而出。为后世留下了数不尽的财富。

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创作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杜甫生当乱世,先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入侵,他东西飘泊,颠沛流离。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时代里,他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象,目睹了这种**给国家带来的创伤和给人民所带来的苦痛,胸中郁结着无穷无尽的忧国忧民之情,所以他诗中的思想感情沉著、深厚、浓郁、忧愤,这种思想构成了他诗歌的特定内容。杜甫一生,许身稞契,忧国忧民,坚强乐观,热爱生活,为英雄之人也;杜甫之诗,忠厚诚实,真挚含蓄,淋漓酣畅,悲愤慷慨,乃郁结而发也。

所谓伟大的诗人背后必定有着不平凡的际遇,杜甫的一生是唐朝由胜转衰的真实写照,纵观杜甫的一生,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为日后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杜甫在现实中体会世道冷暖,人间百味,其四个历史时期也为我们研究杜甫诗歌及其蕴含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在其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以及四十五之四十八岁,是其诗歌成型以及达到巅峰的主要时期,在目睹了国衰山河败,军阀割据分裂,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情况下,杜甫用他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利器,为我们谱写了一首首、一幅幅让人气动山河的画面,让我们不禁为之汗颜,为之敬佩。

天宝五年(746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富县羌村(陕西境内),只身投奔在灵武(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屡遭贬斥,更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为他创作《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 三别” 等提供了素材,并使他的诗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

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诗中有很多斥责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如“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丽人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是杜诗灵魂的主体。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如:《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杜甫诗的真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杜甫在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的伟大作品与深深的爱国之情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也是中华民族送给世界国家与人民的宝贵财富。

第三篇: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

[内容提要]: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杜诗中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洋溢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杜甫的诗中,有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战乱中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强烈的民族精神以及不同于其他诗人“爱君”、“爱河山”的爱国之情,而是根植于“忧民”即是“忧国”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最高点。

[关键词]:爱国思想 忧国忧民 安史之乱

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位从朱门外,叛军营,栈道旁,茅屋中提起笔的人,从广阔的角度反映了社会的离乱,“国破山河在”的悲伤,记录人民的不幸和痛苦,抒写诗人的忧伤与激愤,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间的历史面貌。他,就是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

杜诗现存有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使他出仕济世的幻想破灭,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堪优。入世无门,生活更加窘迫,使杜甫开始正视现实,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他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写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那个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用卓越才华和惊人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沉淀于诗中忧国忧民的涕泪,人道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铸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感人肺腑的民族精神。在诗中,诗人就是一个“视国家为生命”、“以民生为己任”的“忧的形象”,爱国的“民族之魂”,诗人的忧,令人感动,令人崇敬。《留花门》中“高秋马肥健”时,诗人深叹,写下“诗人厌薄伐”的诗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由一己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诗,为国着想,为民着想。

杜甫诗中爱国思想的内涵

(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歌颂

杜甫的大部分诗中歌颂了祖国山河的美,战时怀念民族存亡的命运。但它高度的概括性,内容的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都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成为后世的楷模。杜甫的诗中有很多描绘祖国美丽河山,名山大川的诗篇。从二十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过了八九年“裘马清狂“的生活,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山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杜甫赞颂祖国不同于其他诗人,在赞颂祖国山河的美丽之中,结合社会现实,抒发对祖国命运的悲切之情。在《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景色,引述了诗人万里离乡,多年漂泊,暮年多病,国事不宁,返乡无日的忧伤。另如《秋兴》八首从孤城日暮的情景联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那低沉的音调深表诗人的爱国之情。又如长安“春望”,则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没有对祖国执着的爱慕之情,这些诗句是写不出来的。

(二)战乱中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一生仕途不顺,生活在社会的低层,饱受贫困和流离之苦,他以忧郁的目光目睹了统治者的奢华无度,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战乱中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人民经历了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的痛苦。

杜甫前期诗中有很多斥责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同情百姓疾苦的诗篇。如“黄门飞 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写出杨氏姐妹显赫的地位和繁华的宴饮(《丽人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鞭挞,对平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客观上反映了贫富悬殊对立的社会现实。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曾沦为胡虏,颠沛流离于各地,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是杜诗灵魂的主体。作者路过石壕村,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走赴边疆、家破人亡的惨痛;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悲惨,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返京的思念。杜甫是第一个如此真实地写“民”的诗人,有着一种患难与共感同身受的共鸣,同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对人民有了深刻的同情。

杜甫创作的诗,大部分是反映安史战乱、军阀混战、反对外族入侵的诗篇,极为深刻的再现了战乱给诗人的家庭和广大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杜诗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

杜甫是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主张民族团结,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他的诗作既反对李唐王朝对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压迫,又反对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对中原的侵扰和掠夺。诗人赞同民族和睦友好的这种态度,符合各民族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很大的进步性。

杜甫后期的作品多写安史之乱,或者是吐蕃、回纥之祸。这些诗中有恢复李唐江山,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外来入侵的民族精神。在《塞芦子》中,他反对军阀割据,而提出正确的军事策略。《述怀》中,杜甫表现出想以拾遗这个请要的谏官,对唐王朝讨平叛乱、恢复统一的大政有所作为。“汉运初中兴”喻唐,希望国家恢复统一,表现出诗人的爱国思想。《北征》中,诗人缅怀军家大事,终结以复兴希望。在这首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军政大计的谋划,战乱中人民的苦难疾苦以及诗人本身的遭遇都真实,鲜明地反映出来了。

杜甫爱国精神的源头探究

杜甫的诗,有着如此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诗人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的生活面广,接触到下层人民,认识到社会的某些黑暗,从而在诗中予以真切的反映。此外,《诗经》和《汉乐府》中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屈原等爱国诗人的情怀也深深影响着杜甫,熔铸成他独有的风格。

他继承前人的一切形式又有所发展。各种诗集他都能纯熟运用。他的五言古诗善于描写社会的**,民生的疾苦和个人的漂泊。他的七言古诗长于抒写情怀,申述政见;他的五律和七律感情深厚,格调精深,在唐代很少人比得上;他的绝句数量不多,质量上乘,堪与唐代绝句名家媲美。

(一)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他悯民的爱国之心

杜甫生在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家学传统的家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有名的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他们使儒家“仁者爱物”“饥溺关心”的思想深植于杜甫的诗中。杜甫非常崇尚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统治思想。这就铸就了杜甫“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

杜甫曾说“自先君恕,预以祥,奉儒守宫,未坠素业矣。”(《进雕赋表》)。他自己也曾经有过“济业”的政治抱负。然而仕途的不顺,终其一生并未使他踏上从政的道路,而是屈沉下僚。时代的变动,仕途的不顺,生活的流利失所,贫困、饥饿使他与人民群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与人民大众共苦难、同命运,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三吏”“三别”;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谴责,如:《丽人行》;对统治者能“仁者爱民”的渴望。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民”乃“国家之根本”,杜甫的爱国之心不同于战场上的将军的为国献身,不同于屈原的冒死劝谏。他的爱国之心,是根植于“民本”思想的爱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中有这么多的人民的形象。《石壕吏》中的老妪一家 让人心酸哀痛;《新婚别》中的新婚夫妇的生死离别让人同情;《垂老别》中花甲老人告别老妻,毅然而上战场的悲壮。这些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劳动人民,在哪位诗人的笔下有过如此清晰的形象,让读者产生悲悯之心。这些处在战乱中的不幸的人民,又表现出积极投身抗战,收复失地,重建家园,拯救李唐王朝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诗人有感于人民的苦难,用诗歌真实的记录这段历史,更多的地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杜甫的诗中,处处呈现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体现人民性的深广和真挚,正是这种“悯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将诗歌作品的现实性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儒教是影响杜甫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他的忠君思想和忧国忧民情怀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关切,是他爱国思想的核心内容,他一生同情人民,坚定而真诚地为江山社稷忧愁。

(二)源于屈原的爱国魂的再现

读杜甫的诗,脑中总是浮现出一位沧桑忧郁的老人,一双悲切的眼睛看着国家的沉沦,痛悼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存亡的关切,在杜甫的诗中有深刻的表现,他的心中也和屈原一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悲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心情,以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愁形象。

屈原的诗中,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感,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劝谏君王、痛斥小人。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心报国却因屡楚王听信谗言,虽两次遭放逐,仍为楚国的富强尽心尽力。杜甫两次落第,也同样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一颗至死不悔的爱国之心,和屈原有些许相似。饱读诗书,欲济天下的杜甫遭遇了落第的失意,献赋求官的失败,政治上一筹莫展。安史之乱期间,深陷胡虏,九死一生。平定叛乱时,他高兴得热泪盈眶。战乱与漂泊,贫困交加的窘迫生活并未销蚀他深厚的爱国情感,祖国的统一与强盛,始终是杜甫最关心的事。

穷屈原的一生,强烈的爱国情感促使他“蜷局而不行”,最终决定“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后楚被攻陷,屈原怀着满腔的悲愤,故国不再的怨恨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杜甫晚年,长安再度沦陷,他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他身在两川,心系故国,却又始终不得返京。无奈之下,他乘舟出游,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度着浮家泛宅的凄凉岁月。最后,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怀着满腔遗恨,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类似的生活经历,同样的爱国思想,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同样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现实些,他的心随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而跳动起伏,流下了那忧国忧民的涕泪。他为祖国的安危,有时失眠:“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有时流泪:“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有时闻捷则悲喜交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晚年留寓夔州时,《秋兴》八首从孤城落日的暮景想到长安昔日的繁华,用铿锵的音调,华丽的词藻烘托出诗人的爱国深情:“彩笔昔曾千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真是感慨良多。

(三)生于**的经历深化了杜甫的爱国思想

杜甫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成长及南北漫游时期——长安觅官时期——离乱为官时期——蜀相漂泊时期。第一时期,他写的诗很少。从第二时期开始,玄宗昏溃、朝臣弄权,外戚骄奢,边将骄纵……安史之乱这场国家民族的大灾难即将开始了。政治上的失意使他的生活日益窘迫、生活的不幸、仕途的挫折给了他思考,他的诗作也就从此开始了。

安史之乱后,长安两都沦陷,杜甫目睹了叛军的暴行,饱尝了国破被俘的离乱之苦,有着九死一生的人生经历。在国家的沦破、人民的疾苦中,饱读诗书的他有着济事不能的痛苦。郁结在诗人的心中,使诗人的感情更沉郁了,诗人的笔下更深刻了。为了宣泄他那生活思想上长期蕴蓄的内在矛盾及理想与现实的葛藤,他只能选择诗这一武器,来控诉和批判,进行迂回的斗争。由于他所涉及的生活面之宽广,所揭发的现实问题之深刻,所传递感染的情绪之真挚普遍,所以才形成他沉郁顿挫感情豪宕的诗风。在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诗情澎湃,再也平静不下来,抑郁的情感在诗中得以宣泄,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动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虽然他有过短期的“裘马清狂”的生活,但是长安十载在乞食,已面临安史之乱的前夕,民生憔悴,险象环生,两京沦陷,他的大半生就在流离颠沛中过去了。因此,**的经历使他原本“儒家”忠君济事的思想上,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他的感情因此更沉郁,他的体验因此更深刻了。

杜甫诗的真价值,在于他能深刻地反映出“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达到尖锐化时所爆发的连年战争中,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生活,喊出了当时人民的要求;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日夜追求享乐的腐朽生活,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性。因此,杜甫诗中那个眷怀家园,低吟时事的沉郁的风格,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错综复杂互相映发的结果。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是他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等有进步性。屈原等人的爱国之情是建立在“爱君”、“爱山河”,而杜甫不同,他的忧国,是广植于“忧广大人民”这一现实的土壤之上的,“忧国”即是“忧民”,“忧民”即是“忧国”,他的爱国之情更有一种悲天悯人在其中,诗的内涵更丰富,更具有现实的深刻性。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

第四篇:杜甫诗风格

一、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杜诗风格的萧散自然。

• 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心境 • 例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这些都是萧散心境、闲适情趣的产物。

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始终是其诗歌的主题。其诗风笼罩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

• 他的诗篇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例如:

春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诗的不同风格是如何让形成

• 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1、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

2、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多数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总结

•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

• 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

第五篇:杜甫诗赏析

杜甫诗赏析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代表作

《望 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文解释

首联: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颔联: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飞鸟都尽收眼底。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2、艺术手法:

(1)语言凝练,对仗工整。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五字一句,语言十分精练,讲究句尾押韵,并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句尾押韵 了,晓,鸟,小

对偶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2)用词精当,修辞得体。

“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是划分的意思,平凡之中见出奇险,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也可见山色的变幻无穷。

(3)虚实结合,出神入化。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中,上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4)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

本诗通过描写了五岳之首, 东岳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蕴含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二、困守长安十年时期代表作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这首诗用当兵的人对老人的回应,极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恶痛绝和战争带来的痛苦无奈之情。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这首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诗歌从对景物的描述开始,以重墨重彩的写作手法,展现出一幅震撼又催人泪下的场景:一群被撵来的穷苦百姓,换上军装,佩好弓箭,被官吏押送着,送往前线。父母妻子呼喊着他,扯着他的衣服,呼号着,简直使听者观者驻足唏嘘。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捉去当兵,押送又就在眼前,生死离别就在那一瞬间,仓促得令人绝望!“牵衣顿足拦道哭”,这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的悲怆、绝望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强烈的冲击,描绘了成千上万妻离子散的悲剧,触目惊心!

“道旁过者”十四句为第二段,“道旁过者”即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陈词,又诗人亲耳所闻。这就体现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即多次征兵。它点出了造成平民妻离子散,无辜牺牲,田亩荒芜的根源。一个人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武则天。作者大胆地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者,这是从心底的激烈抗议,表达了诗人悲愤交加之情。接下来,“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转移至广阔的寻常村落。原本富庶自足的村落变得人烟稀少,田园荒废,满目疮痍。

“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长者”,是远征者对杜甫的尊称。“县官”指唐朝官吏。远征者敢怒而不敢言,但终于还是说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远征者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之情,尤其是“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反应了无数远征者的背后痛苦不堪,期盼能够跳出这个可怕的牢笼,不愿孩子也和自己一样。最后一段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一句,声声凄厉,仿佛能令我们窥见枉死者的不甘和不幸至深。当世人生的疾苦和悲怆都是因战乱而起,而这种痛楚可能是战死者到死也无法纾解的。整首诗的气氛是阴郁、悲愤,甚至是压抑的,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鉴赏要点

1.章法严密,巧用修辞。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还用了夸张和顶针等修辞。

2、重墨铺染,由点及面

文章前半部分为读者描绘了两副图画: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3、前后呼应,层层递进。

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层层递进,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4、内容深远,发人深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代表作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但因官职卑微而未被囚禁。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忧民的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说,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国破”二字既指国家政局的残破、时代的苦难,又指国都长安景象的残破不堪。“城春草木深”点题(破题),其中“春”字,是用春意盎然自然物景反衬当时的长安残败景象,更其让人悲凉。“深”不但指深春时节的草木很长,而且指使人看着这样的景象,内心深处的悲痛。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是说,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感时”就是感叹时事,即“国破”。“恨别”就是很家人的离散,自己被困住在长安。“花溅泪”、“鸟惊心”是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花溅泪”意为花草有情,也因感时而流泪;“鸟惊心”意为春鸟有意,也因恨别而惊啼。两句运用移情的手法,说花草鸟儿也为国破、恨别而流泪惊心当然,杜甫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表现了自己忧国伤乱、忧时思家的悲苦情感。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看着这漫天烽火(代指战争),时间已经三个月了(有的认为这句是说战火已经打到了阳春三月),一封家书已经胜过万金的价值。这一联中,“烽火”紧扣“感时”,“家书”紧扣“恨别”。“烽火连三月”表面战事已经三个月了,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表明战事把亲人隔离开来,远在他乡的亲人没有音讯,在他乡的人担心家中的亲人,而在家里的亲人也在担心远在他乡的亲人。“家书”意味着思念与担忧,这种真挚的情感是多么的珍贵,从而表明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担心,也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说,因忧国忧民而头发都已经白了,稍微搔弄一下,头发就落了,现在头发落得无法插上头簪了。“白头”指白发。杜甫写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但因现实的**而愁得头发白了,甚至于“浑欲不胜簪”了。“浑欲”是“简直”的意思,从语气的角度来说,具有强调的意味。用现在的话说,杜甫是未老先衰。从结尾两句来说,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杜甫面对着“国破”而极度忧伤,面对“恨别”而极度焦虑,内心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自然之美景与国家残败的对比中,表现出诗人面对国家的残破和亲人间的分离,内心极度悲愤和凄凉。可以说,这是对乱世时代而产生的悲愤之感,是对亲情骨肉的思念而产生的凄凉之情。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艺术手法

(1)格律严整,对仗精巧。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沉着蕴藉,自然深挚。(3)触景伤怀,情景交融。

(4)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沉郁:感情的深厚,沉郁,忧愤;所谓沉,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顿挫:指寓意的停顿,转折。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四、西南飘泊时期代表作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艺术手法

(1)语言凝炼,声调铿锵。

(2)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3)慷慨激越,高浑一气。

(4)寓情于景,沉郁悲壮。

下载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罗学花毕业论文 浅论杜甫诗的爱国主义思想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诗特点

    杜甫诗特点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

    杜甫早期诗

    读杜甫早期诗 20104086 梁怀超 一 我这里所说的早期,是指杜甫三十五岁前的读书壮游时期,时间跨度从公元712年到处745年。就杜甫个人来说,这是他读书游历、蓄积能量的时期,对诗......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背诵默写《登岳阳楼》。 2.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

    杜甫的诗(精选)

    春夜喜雨 月夜忆舍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晓......

    爱国主义诗1

    爱国主义诗 序言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

    中小学杜甫诗小结范文大全

    中小学杜甫诗小结 (一)读书和漫游期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

    杜甫诗四首 教案

    杜甫诗四首 教案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

    原创精品教案 杜甫诗五首

    杜甫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哀江头》中今昔对照的手法。 2、让学生理解《蜀相》中寄托的诗人的身世感慨。 3、让学生体会《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