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散文欣赏

时间:2019-05-13 09:3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散文欣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散文欣赏》。

第一篇: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郁达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文。杂文业已独立,随笔亦应随之。

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些不同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内宇宙。

情感层面,即俗所谓“七情”⑾:喜、怒、哀、乐、爱、恶、欲。它们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因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映。这些情感或情绪,源于天生,不学而能,最贵自然;另外,它和人、事、物、景等实生活紧密勾连。在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情感运动。《背影》就是这种典型的“抒情”散文。至于生命体验层面,不像以上几层有内在的递进关系,它只是抽出来予以强调而已。但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密切相连,因此,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类散文之所以不能高产,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

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上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使人读后如堕五里雾中,又恰似悬在半空的写作;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精神都是超越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思想、精神的闪光点,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3、即“小”见“大”

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蝇头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篇什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

郁达夫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⑿他于此借引了两句西谚。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即小见大”吗? 但郁达夫又确实不是在“取材虽小,所见甚大”这一本意上诠释它的。他只是借这熟谚,较机智地论证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这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点而已。

季羡林于“新时期”所写的《世界散文精华•序》⒂中,专门谈到“身边琐事问题”,且语出惊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坶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宋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是真挚动人,感人肺腑? 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 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 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

季老在这里所说的“身边琐事”或“个人感触”,指的都是取材的“小”;而它“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即作用的“大”,却是内里相通、全然一致的。在季老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4、“情致”与“文”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一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非再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所谓情致,也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这当然和作家的气质、性情即风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散文的情致和作家的风格密切相关。比如,现代作家冰心散文风格的柔美隽丽(“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指早期),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艳(“浓得化不开”),以及当代作家巴金散文风格的热情坦诚(“把心交给读者”),孙犁的真中见美,睿智幽默,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周涛的气势磅礴,飞扬跋扈等,就整体精神和神韵把捉而言,都是大体不错的。了解了这些,对具体作品的欣赏当大有助益。

正如文如其人而人各不同一样,散文的风格也绝不能整齐划一。阳刚固好,阴柔亦佳;朴素、自然固清新可喜,富丽、明艳亦光彩照人。欣赏散文,眼界宜宽。

“文”即文采,是汉语散文写作或鉴赏中一个重要概念。俗所赞“情文并茂”,就表明了情与文在散文中的至高地位。

在汉语散文写作中,“文”指的是:在谴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

三、散文的新形式:

什么是电视散文呢?很肤浅地下个定义便是,电视散文是一门建立在文字之上,以画面为载体,以音乐为辅助,诉诸人类情感的电视抒情艺术。它是借助电视这个大众传播媒介写景、状物、抒情的,它具有较多的直感性,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文字散文是以文字为传播媒介的,文字本身所带来的多义性及个人对散文中意境的感悟程度不同都将大大影响散文意境的传达。电视散文既是对文字散文的二次创作,也是对文字散文的平面化和单义化的注解,尤其是那些叙事散文。电视散文借助画面与画面之中的人物来完成叙事。

四、如何欣赏散文

1、重视朗读 2、广泛阅读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 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直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破天惊般的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当代散文,在“十七年”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好像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来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九十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再度复兴的前程!

现,当代散文研究,由于“范畴论”(即回答“什么是散文”)解决不力,致使文体过于宽泛,审美特点难以概括—由于在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上缺乏共识,自然也影响到对散文的欣赏,评论;同时,文学也最多“例外”,任何一种“规律”的概括都很难包举所有的文学现象,因此,以下所谈,仅供大家学习,思索时参考。一,以“我”为主。

在散文里,“我”(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及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提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其实,叶圣陶早在1923年就借一篇短文,对散文的表现“自我”,“个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我要求你们的工作完全表现你们自己,不仅是一种意见,一个主张要是你们自己的,便是细到像游丝的一缕情怀,低到像落叶的一声叹息,也要让我得出是你们的而不是旁的人的。”

至于像“倘没有作者这人的神情浮动着,就无聊”,以及“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的……(正如蒙田所说)‘我所描写的自己’”等经典性论述,都强化了这一点。

完全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在建国前即著有多本散文,建国后更把主要的精力转向散文创作的老作家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他在“十七年”主体置换之时仍能这样“说真话”,很不容易!70年代末期,夜至诚在《假如我是一个作家》中更大声疾呼:要“有我”要“找到自己”!这已成为新时期复苏散文的伟大艺术宣言!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真实的“自我”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除了上述“我”作为全文“主角”这种情况外,像《阿长与山海经》《背影》等散文,都有“我”较深介入的问题,还有像徐迟《黄山记》(游记),汪曾祺《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绝不可取!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很要紧的。

二,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关照,感应,并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市,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为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迸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写“虚”。

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渊,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关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及其亲近的两姐妹: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华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

第三篇:现当代散文鉴赏

现当代散文鉴赏四

一、训练目标

1、了解散文阅读的技巧方法。

2、提升散文阅读的能力。

二、训练指导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2008年19套试卷有11套对其进行了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入: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如:

例1.(2008年四川卷第17题)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

例2.(20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根据文本内容,可拟制答案如下:(四川卷)开始写“我爱水”既照应了标题,又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同时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辽宁卷)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刻意蕴预设了空间。

二、结尾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近几年高考命题人对此有较多关注:

例3.(2008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4.(2007年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08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阳关古道苍凉美》,作者主要采用回忆与实景比照的方式赞美阳关,结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的作用为:回应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2007年全国卷Ⅰ的材料是《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三、过渡作用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如: 例5.(20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有时,对文章上下文内容的检索要认真仔细,弄清楚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如: 例6.(2008年山东卷第19题)“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根据山东卷的材料《歌德之勺》的具体内容,“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一句承接上文作者谈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开启了下文作者对歌德故居的描述,尤其是对大炊勺的描述。

四、线索作用

高考考查的行文线索主要有事物线、情感线、语句线,如:

例7.(2005年江西卷第20题)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例8.(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回答此类问题,必须明白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答题时应予以考虑。江西卷答案可拟为:“伤心”与文本中的“忧愁”“焦灼”“焦虑”“忧虑”相呼应,它们构成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既串起了文章的材料,使文章结构紧凑,又呼应了文章主题。福建卷答案应是:落叶既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也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着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五、人称作用

对确认人称运用(或变化)和作用的考查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一种样式,如:

例9.(2008年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例10.(2006年辽宁卷第20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回答此类问题,要了解每种人称的作用: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用第二人称,是呼告修辞,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用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据此,浙江卷“我”的作用为:“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了乌米的形象,借“我”的感触揭示了全文主旨;辽宁卷答案可拟为:作者改为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六、手法作用

表现手法主要指修辞手法和对比、衬托、白描、象征等表达技巧。因此,平时要让学生积累表现手法作用的知识,并教会他们从表现手法的辨认和作用两方面作答。例11.(2004年重庆卷第20题)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重庆卷文本是筱敏的《山峦》,“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是比喻修辞,结合文题、内容和试题提示“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答案拟定如下:照应了文章题目;作者以巍峨高大的山峦作喻,形象传神地写出这些年轻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同时,歌颂了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热情赞扬和仰慕之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试题不一定以“作用”的面目出现,有时设置为表达效果或好处,有时要求对语句进行赏析,但答题时必须考虑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例12.(2008年北京卷第19题)本文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这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北京卷材料是《碧云寺的秋色》,文章大量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其作用是:写出了秋叶的绚烂多彩,展现了秋色的丰富性,给人以一种视觉的享受,富于艺术感染力,从而凸显了文章主旨——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

七、环境作用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小小说和散文是最受命题人青睐的两种体裁,考查自然景物便顺理成章,如: 例13.(2006年安徽卷第17题)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例14.(2008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营造氛围、衬托情感、烘托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或转换情节等角度考虑。安徽卷景物特点是秀美、宁静,而秀美、宁静的景物的作用一般为:秀美的自然景物常蕴涵着人物的欢欣、喜悦,也可烘托形象的美好或伟大,还可以乐景反衬人物感伤、愁苦的情怀;宁静的自然场景可展示人物的闲适、恬静、安谧,也可烘托人物激荡的情感、涌动的遐思,有时还可以静衬动,动静相映,富有情趣。学生可据此拟定安徽卷答案。

根据宁琼卷的小说《二十年以后》的内容,第一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是:烘托了自然环境的凄冷,为故事结局预设感伤基调,同时烘托出警察吉米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坚毅个性。第二次写“一阵冷飕飕的风”的作用为:渲染两人无话可说的沉寂氛围,暗示了警察吉米内心的凄苦、矛盾,同时也为下文便衣警察的出现起到了情节转换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专利,考查小说阅读时离不开社会环境“作用”的设置,如:

例15.(2007年宁琼卷第12题)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回答这一问题,应从四个方面进行:(环境角度)概括介绍沧州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人物角度)对管营、差拨等人物形象起到了侧面刻画的作用;(情节角度)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主题角度)通过犯人之口,侧面交代沧州牢营欺压、盘剥犯人的黑暗现实。概括说来,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作用二: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作用三: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作用四: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作用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三、课堂训练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②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③是阴凄凄的天,是冷飕飕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④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⑤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是一片喧嚣。柳纱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园?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⑥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⑦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地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⑧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⑨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嬉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⑩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1.为什么作者“仍感到来自心底的震撼”?(4分)答:

2.文中第③段与第⑤段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

3.文章在提到作者两次去圆明园的经历时,都谈到了“流泪”这一细节,试分析两次流泪所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答:

四、拓展训练 总想为你唱支歌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日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日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答: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答:

3.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4.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课堂训练答案 1.①作者记忆中的圆明园残酷的历史。②如今真实地面对它时所感受到的圆明园的依旧华美、依旧精致、依旧贵族。(4分)

2.第③段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⑤段环境描写烘托了游人欢乐的场面,反衬作者悲痛的心情。(4分)

3.第一次流泪表现了作者为园明圆残酷的伤痛,为民族耻辱的历史而感到悲伤。(2分)第二次流泪表现了作者对人们精神匮乏的一种无奈,为人们不理解废墟价值的一种愤怒与悲哀。(4分)拓展训练答案

1答: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解析: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察对所举事例的理解。

2(1)答:大西北环境的恶劣与生命的顽强会让人经受历练而变的坚强。(2)答:南方的环境过于温和比不上大西北更能让人经受历练和磨难意志。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对文意的理解,须结合全文思考。

3答: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好处:形象生动,能够突出表现胡杨林的顽强意志。解析:本题需熟悉常见表现手法的表达及作用。

4答:以戈壁石来代表大西北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对一块戈壁石的感情上,以小见大,深化主旨。解析:本题较难,需体会作者对大西北的感情并将其与对戈壁石的喜爱综合在一起。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诗歌欣赏

中国现当代诗歌欣赏

对于中国现当代诗歌来说,它的难点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内容的理解或者说理解在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意义,这一点对于认识作品的价值是有帮助的。因此,应简单交待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因为这是“千年一变”,中国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终于寿终正寝,代之以生动活泼的白话文,从而使诗歌摆脱了旧格律诗和文言文的束缚,成为表达作家和人民心声的工具。

本课的主要讲授内容:

1、现代文学概述(突出现代文学的成就及其值得注意的特点);

2、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几篇作品,以作品的学习穿插诗歌发展历史的介绍

一、如何认识中国现代文学?

作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道前进,并成为它的一条战线的中国新文学,自始至终贯穿着时代的主题,肩负着时代赋予作家、文学家们的神圣使命,用时代的最强音,为民族的生存、自由、独立和解放而呐喊。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展示的不仅是文学发展的自身逻辑和规律,更多的是中华儿女为民族生存、独立而抗争,为民族的发展而勇于追赶和创造世界潮流的悲壮历程。广大文艺作家的创作不仅生动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深刻展示了中国人民告别愚昧、麻木,走向觉醒、抗争,并为民族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而且作家的创作也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到处存在着值得一写的伟大而丰富的素材而不断得到深化和提高,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诞生了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李诘人等世界级文学大家,涌现出《呐喊》、《女神》、《家》、《四世同堂》、《死水微澜》等超越前人、启迪后代的不朽经典之作。因而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新纪元,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喜事。

现代文学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孕育、积累,乘着思想革命的东风而形成的人类文学史上的奇观。在古典文学近代化和为现代化做准备的过程中,梁启超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清楚地认识到古典文学已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痼疾,他激进地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主张,并以其典范的创作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与此同时,随着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走向海外,西方文艺的面貌展现在他们眼前,西方的文学作品、文艺理论等被翻译过来,大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1912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甩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中华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而暂时放松对我侵略的间隙得以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武人争雄的局面,大小军阀此消彼长忙 于争战,来不及进行思想上的奴役和控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自由的局面,这局面延续到20年代末,加之此期出版印刷业的飞速发展,颁布了著作权法,大批知识分子在废除科举、不再有“学而优则仕”的希望后,另辟蹊径,专门从事创作。社会上出现了大批自由撰稿人和职业作家,这一群体的出现对现代文学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种种事实表明,20世纪20年代无论外部社会条件还是文学自身积累的内部条件,都为崭新的现代文学的产生做好了准备。一场千年一变的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已如箭在弦上,势在必发了。

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在上海创刊。陈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新文化的六种精神: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种精神归结起来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于是,人的觉醒、人的解放、人的改造被提到了关系民族命运的高度上来。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上发表。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问世,千年一变的文学大变革正式拉开战幕。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力倡“言文合一”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从“八事”入手反对文言文,即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猛烈抨击了社会上流行的文言文的文风。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人纷纷成为新诗作者。1920年3月,胡适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郭沫若的《女神》、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以及周作人、刘半农、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诗集相继问世。特别是郭沫若的《女神》,以其狂飙突进的激情,高唱自我解放、民族觉醒之歌,奠定了新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受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诗坛上还出现了以李金发为首的现代派诗歌,经过30年代的戴望舒、施蜇存、卞之琳、穆木天等人的推波助澜,一度在诗坛上形成了较有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

总之这场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文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的最终结果是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它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的传统的封建文学观念和消极意识加以否定,使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进取的文学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创作倾向。在思想内容上,闪烁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芒,充溢着觉醒了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摈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国外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促进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连接、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使中国文学在20世纪初叶开始了自己崭新的发展阶段。

新文学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古典文学已经山穷水尽,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受世界文**流的冲击。当时有一位不懂外语的知识分子林纾在他人的帮助下,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竟达170多种,获得了“译才并世数严林”的赞誉(严,指译述《天演论》等重要西方学术著作的严复)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对外部事物,包括外国文学的兴趣是很高的。有了这些新的参照物,并产生向西方文学学习、创造中国新文学的愿望。所以最早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如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留学生。鲁迅说文学革命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需要,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

但是现代文学汇入世界文**流,并不是由它的“西化”实现的,而是仍以一种民族文学的身份加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的。因为一种新文学能否得到本民族广大群众的认可,能否为他们所乐于接受是极其重要的。新文学大致从三种途径来实现“学习西方”与保持民族文学特征的结合:一条是引进外国的新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生活,新文学中的小说、新诗、话剧等的创作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如鲁迅的小说,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曹雨的话剧,矛盾的长篇小说等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另一途径是对民族传统形式进行改造,抛弃一些陈腐的不适于表现现代生活的形式,增之以新成分,即旧形式的现代化。如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李季的民歌体叙事诗,都是旧形式加以改造,变成现代小说、诗歌的一种形态。第三种途径是从中西形式中都吸取些成分,“杂取种种,合成一个”,以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即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第三种东西。比较典型的是新歌剧《白毛女》,是西洋歌剧、话剧、传统戏曲、民间秧歌等几种成分的融合体。

新文学作家坚信“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有个性的,才越是能够被公认的”。尽管现代文学史上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品还不很多,但主要是语言障碍造成的,如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并不是《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而是在国人看来并不出名的《猫城记》,该奖因当年老舍已死而改授日本的川端康成。

有以上介绍可见,中国现代文学产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第一,新文学从内容上与古典文学相比更加强调接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反映民族的现实的民众的生活,即现实性更强;第二,新文学与古典文学在形式上发生的千年一变就是变文言文为白话文,这就更加适应文学反映现实生活与作家内心世界。第三,新文学向外国文学学习灵活的表现手法自由的表达方式,对于新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使中国现代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流中的一股重要的力量。从几篇作品看中国现当代诗歌发展的脉络:

二、中国现代文学诗歌是伴随着中国新文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最早的白话诗是胡适的《尝试集》,这被胡适称为“缠脚妇的放脚的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缠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但毕竟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随之出现的便是划时代的郭沫若的《女神》诗集。《凤凰涅磐》是《女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欣赏《凤凰涅磐》教材只选了诗的两节,还有三节未选。补充)

和胡适的缠脚妇放脚的鞋样不同的是,这首诗完全摆脱了旧体诗的格式,采用白话文,非常流畅自然地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和张扬的个性。郭沫若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的主旨。诗人说,五四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我的那篇《凤凰涅磐》便是象征中国的再生。诗人把祖国比作凤凰,对凤凰涅磐传说加以改造,郑重宣告:旧我灭亡,新我更生,祖国、民族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把握两点:一是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奠定了新诗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二是自由诗体的表现形式。诗作冲破了旧格律诗的束缚,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诗体的表现形式。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同寻常、难能可贵的。

[名家点评]

温儒敏:《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虽然也有一部分比较优美的诗,但影响大的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具备并能引发这种暴躁凌厉之“气”的。结合读者反应来看《女神》,其成功主要在于宣泄压抑的社会心理,或可称为能量释放,一种渴求个性解放的能量。《女神》主要不是提供深刻,而是提供痛快的情绪宣泄。《郭沫若其人其事》闻一多: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的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肖子。《〈女神〉之时代精神》

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过去了,新生的祖国并没有象诗人想象的那样充满美好,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此消彼长的局面,特别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的白色恐怖使青年中出现了彷徨、苦闷、忧郁的时代情绪,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一时期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朗诵此诗)

2、我们阅读这首诗,主要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为什么反复表达“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另外这首诗意境优美,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些意向,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个朦胧、含蓄、幽深意境美的世界,完美地传达了诗人的深沉的思绪,折射了迷惘的时代氛围。

[名家点评]

蓝棣之:戴望舒的诗风大体上可以说是象征主义的,但它没有象征主义的神秘与晦涩,更非只是官能的游戏。戴望舒的诗是感情的,但不是感伤的。感伤是感情的矫饰虚伪,是感情的泛滥,戴诗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和爱情作理想主义的苦苦追求,但其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的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诗常常表现出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而这里的特点恰好又是对没有希望的理想付出全部的希望与真情。……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无法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戴望舒诗的悲剧主题。《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

3、应该说,在现代的诗歌中,表现最多的主题是爱国,无论三十年代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是七十年代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都有充分的表现。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引用大量的意向,表现了对于祖国的无比热爱与愿意献身自我、奉献祖国的心情。

[名家点评]

郭纪金等:艾青诗歌创作具有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诗歌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感情的表达,艾青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即以朴素的语言抒写饱含忧郁的深情。《中国文学阅读与欣赏·现代诗歌》

赵午生:艾青的大部分诗都不押韵,但我们依然感到它的和谐、顺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 性。因为他非常注意句式的变化,注意诗句的排列,注意诗句的声音上的选择和搭配,同时还注意到重复的适当运用,这些都在形成诗句的节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艾青——三十年代诗坛升起的灿烂明星》

孙绍振:崛起的青年对我们的传统的美学观念常常表现出一种不驯服的姿态。他们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也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他们甚至于回避去了那些我们习惯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他们和我们五十年代的歌颂传统和六十年代赞歌传统有所不同,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第五篇:散文欣赏

散文欣赏:

等咱老师有了钱

等咱老师有了钱,悬赏100万通缉那个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家伙,让他来教教50个参差不齐的学生,看他能不能把他们都培养成社会主义四有人!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那些专家拿本教材去上课,然后我去开门听课,做个专家,对他们指手画脚。

等咱老师有了钱,把薄弱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挂牌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实践基地”,让他们颁布政策理念前先用实践去检验可行性。等咱老师有了钱,教师节的时候咱也坐着小车去慰问,给他们一人发条毛巾,发瓶金龙鱼,然后用温暖的大手握得他们热泪盈眶!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领导去下乡支教,咱去欧洲考察!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领导也去师生同考,考不好的列入黑名单!

等咱老师有了钱,让政府领导替我陪酒喝酒,我叫他喝多少就喝多少,他就是喝吐血,还说谢谢关怀!

等咱老师有了钱,开个教师法律援助中心,哪个家长无理取闹,咱也告他个诽谤侵犯!

等咱老师有了钱,金嗓子喉宝要列入医保药物。

等咱老师有了钱,给任课老师配个秘书,专门负责打杂的!

等咱老师有了钱,每人买辆小车。凭啥人家有车贴,咱大老远坐公车都没个贴?

等咱老师有了钱,论文一天发表一篇,要带刊号的!反正那些出版社也都认钱,评这评那又硬卡这个。

等咱老师有了钱,自己办学校自己编教材!三天两头换教材所谓新版都是换汤不换药,烦不烦?干脆自己定标准!

等咱老师有了钱,进修培训一律报销,职业进修也是为工作服务,干嘛又燃烧自己还又要自己掏腰包?

等咱老师有了钱,谁不把学生当人的,我一律端了他的饭碗;谁不把教师当人的,我一律摘了他的乌纱帽!

等咱老师有了钱,我也让那些领导时不时地去考试,然后排名次,然后上墙公布„„!

等咱老师有了钱,我也不做老师了,做公务员,享受阳光工资;让那些公务员去做老师,拿绩效工资,急死也好,笑死也

下载现当代散文欣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散文欣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文欣赏

    那年少的心,年少的等待,在弹指间荡然湮灭,回首间,谁的笑容,谁的眼神,倒映着谁的模样。黑白键交替舞动记忆的涟漪,却在行云里惊醒阵阵的雨珠,飘落空中,滴在心头。——〔题记〕 往昔,寻......

    欣赏《散文》两篇

    欣赏《散文》两篇 作者 作者本名为莫怀戚,为何语文课本中署名为莫怀成?为此,作者在1993年10月17日的《重庆日报》发表文章《关于一篇课文的署名》,写道: 此文初作于1985年,发......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精选5篇)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一、填空题 1、 2、高长虹 3、骆驼草 4、燕知草 5、春醪集 6、闽游滴沥 7、书话 8、外“软”内“刚” 9、《骂人的艺术》 10、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11、......

    散文名篇欣赏(定稿)

    白色山茶花 ——席慕容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

    古代散文欣赏

    古代散文鉴赏 一、 五人墓碑记⑪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⑫,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⑬,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⑭;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⑮......

    英语经典散文欣赏

    英语经典散文欣赏 热情成就未来Years ago, when I started looking for my first job, wise advisers urged, "Barbara, be enthusiastic! Enthusiasm will take you furthe......

    短篇经典古代散文欣赏(范文大全)

    短篇经典古代散文欣赏- - 短篇古典散文的阅读欣赏 高考诗歌鉴赏题要注意短小散文的阅读欣赏。如以下篇目: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白秋述杜甫冷泉亭记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白居......

    英语散文欣赏

    品味生活 Relish Moment Tucked away in our subconscious is an idyllic vision. We see ourselves on a long trip that spans the continent. We are traveling by t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