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优秀作文精选分析
洛阳一高2006届(11)(15)班高标作文选
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宽阔的马路,狭窄的小路;热闹的大街,幽静的曲径……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走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辉煌的路,英勇的路,平凡的路,艰辛的路。这些路上,有磨难,有痛苦,有欢欣,有荣耀,还有更多的是充满追求、等待、寻觅。
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也走过了漫长的路,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过去走到现在,再走向未来。
请以“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寻路
马骋
带着一丝愁绪,带着几分期待,我走进了诗词的海洋,开始了寻路的征程。我在历史长河中溯游而上,时空中浮现出了一张悲愤伤痛的面孔,是屈原。我的耳旁是他的慨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天没有给他出将入相的恩遇,却给了他长歌当哭的机会,屈原的路,是救万民于水火的信念,是忠诚爱国的挚情。
时间转眼到了盛唐。刘禹锡的豪迈奔放之情感染了一个时代,也感染了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苦难并不能击倒诗豪,反而使他越挫越勇。他的路,是激昂不屈的斗志,是暴风雨也掩盖不住的璀璨光芒。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倚栏远眺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身为宰相的他到底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王国维先生的一通话点明了我:刚正处世,细腻论情。这才是晏殊的路,宛如少妇寂寞清冷的哀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缱绻。我在南宋诗人中捕捉到了一个高亢悲愤的律动,这是陆放翁,比屈原晚生千年的他,一样的报国无门。不同的是,他“落日心犹壮”,即使“身在天山”,也要“心老沧州”。他的爱是大爱,恨是大恨。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让正在寻路的我眼前一亮,他的路,是矢志不渝的赤诚,是上阵冲锋杀敌的雄心。
然而我要寻的路到底在哪里?我依旧把风干了的记忆条条理顺,翻来覆去的琢磨。在这里,我还见到了“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相思之路;“银鞍照白马,飒脊如流星”的任侠之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之路„„而我终于渐渐发现,诗人们的路总是与他们的性格与时代紧紧相连,折射出他们的人性之光。
于是乎,我明白了,路就在你自己脚下。要想走好它,需要热情,更需要坚持。诗人们莫不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刻画路的轨迹,即使这条路多么让人疲惫或烦闷,你必须要咬紧牙关。因为,只要你能忍受住黎明前那最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的你升起。
二、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发现了!”这句话表达了阿基米德那一刻的欣喜和兴奋,也表达了一切发现者在获得心的发现时的幸福。
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着,并且在无穷的发现中发展着。哥伦布的发现导致了欧洲人在全球的开拓;牛顿的发现让科学走上了飞速的发展;梵高的发现开创了绘画艺术的新境界;马克思的发现引发了人类历史的革命……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发现着。我们发现生活中新鲜的内容和现象,这些东西是没人能教给我们的。每个小孩子也正是在这样的发现中成长起来,成为青年,成年人,老人。发现是生活激情或创造的源泉与方式。请以“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美,需要用心发现
蔡玉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美,需要用心发现,这一点,眼睛是不能做到的。只有用真心去体会生活,享受生活,我们自会发现我们面前的世界如此美好。
青山碧水的壮阔与秀丽,需要用心发现。当我们用心聆听自然时,我们会发现黄河原来不止是泥土与水的混合物,而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我们会发现树不止是树,而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窈窕;我们会发现看似平常的事务也自有它的不凡之处,原来雨后青山也会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丽;我们会发现初夏池塘边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与和谐;当然我们也能嗅到“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梅花的傲霜姿。大自然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发现。
离愁别绪之中的苦楚与凄美,需要用心来发现。
“暮霭沉沉楚天阔,留恋处,兰舟催发”,用心发现,我们会发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无奈,感知那“凄”中的“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心发现,发现那愁之绵绵无期,回荡九肠之美;在“梧桐更兼细雨”,“满地黄花堆积”的深秋,用心发现,会发现那“憔悴损”的女子,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思之苦的无奈与感动,需要用心来发现
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夜晚,用心发现,就会发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付出;“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当“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时,用心就会发现“五月渔郎相忆否”之深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用心就会发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期盼与等待。“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永修就会发现“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百无聊赖,更会发现“新贴绣罗袽,双双金鹧鸪”的遐想与怀念。
用心发现,原来万物之中皆藏美;用心发现,凄苦思念之中皆藏美。用心发现,发现生活之真谛,发现真谛中之美。
解读“发”与“现”
甘家鑫
“发”是燧木取火,是沙中取金,是岩下取水,过程异常艰辛,你需要极度的渴望,需要坚毅的果敢,需要不懈的追求。
“现”是风霜雨雪,是书读百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后,结果绚丽雄伟,你体会到无限欣喜与兴奋。
如此性格迥异,那么“发现”一定回是百感交集,回味无穷。
(一)幸福的发现
儿时,感受着温情的抚摸和母亲的体温,恣意遨游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世界中,海的女儿的国度里,我们发现了奇异美妙的童话森林,发现了它的鸟语花香,趴在窗口,望着呢喃的燕子,不禁颂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们发现了宋词飞来飞去,游弋在生活的各个角落。站在河岸边,凝视滚滚流水,叹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我们发现时光荏苒,发现了充实辛勤的快乐。
(二)执着的发现
儿时,书声朗朗的教室里挂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警语,那是周恩来从小便有的执着追求,十年寒窗,世界的双眸终于发现了这颗璀璨的外交巨星。同样是一颗执着的心,居里夫人发现了自己想要的。我们的老祖宗勾践卧薪尝胆,发现了“苦心人,天不负”的真谛。试问:难道这卧“心”尝胆之心不是执着之心吗?
(三)悄然发现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人仿佛早已知晓发现总是不知不觉,悄然而至。并没有提示,也没有先兆,她就在你毫不设防,从你身旁擦肩而过,你需要有敏锐的感觉,些许直觉,方能发现。造福人类的抗生素青霉素不正是在洗涤试管时“意外”发现的吗?
发现是美丽的,它带给所有的发现者以无比幸福,即便是那一瞬间的欣喜。发现是痛苦,它以独有的方式,锤炼人。发现是静悄悄的,于是我们渴望发现,勇于发现,善于发现。
发现
马骋
一、“空间里的发现”。“中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我想武凌人的偶然发现,旨在告诉我们发现的过程:历尽曲折,之后豁然开朗。我不知道哥伦布放下舢板踏上大陆那一刻的心情,但那一定是幸福的瞬间,因为它是发现的荣誉。而当1969年人类飞出地球后,所发现的是一个更加浩渺而无法预知的太空,而这,需要更多的发现去填补。“空间里的发现”,是狂喜过后的坚定,是惊叹过后的达观,是人类精神与造物主一次碰撞的火花,虽然不大,却足以照亮前进的方向。
二、“时间里的发现”。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为了研究北京人的史料,在周口店一代就是十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三个完整的化石被惊人的发现,世界震撼了!民族沸腾了!是发现,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在瑞典的一个破旧的实验室里,谁能想象十九世纪这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当诺贝尔握着那一瓶药剂奔出实验室时,它的眼中流下了欢乐的泪水。它的父亲与弟弟银爆炸二丧生,而这一切都在今天得到了偿还。
便有了“时间里的发现”,因为它的背面是坚持,是拼搏。其实结果已无所谓,发现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些人的“发现”,便成了洗尽铅华,繁花落尽的明净与超脱,是一刹那凝结后的成熟与坦然。
三、“生活里的发现”。生活往往平淡,许多人便因此忽略了发现,其实,所有人的生命一样精彩。
我们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它们或悲伤,或喜悦,或感动。在体味了人生百态之后,我发现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尊,找到了力量,找到了美好。
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发现的则是另一种情形了。当我们沉浸在莎翁优美的十四行诗,抑或安徒生童话的意境中时,我仿佛看见,开满牵牛花的篱笆上,红蜻蜓们款款飞舞„„这是唯美的境界,也是发现的境界。
猛然抬头,发现窗外的蓝天下一只白鸽优雅的滑过,嘴角上扬,于是,微笑。因为,罗丹早已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所有的人都有记忆,有的记忆甜蜜,有的苦涩;有的让你感到幸福,有的却让你品尝痛苦。然而无论怎样令你不如意的记忆,都是你美好人生的一部分。应当说,正是记忆才使人成长成熟起来,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记忆,那么他也同时失去了他的生活,同样,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也凭着记忆才逐步进化到今天的文明程度。请以“记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沙滩上的贝壳
闫皓
往事如烟,挥一挥就散了。是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记忆,把那一件件往事化作最美丽的贝壳,轻轻放在心灵的沙滩上吧!千年以后,蓦然回首,拂去它们身上的沙,让它们映出自己的一切的一切,你会发现,原来如此,真的这么美丽。
所以,我们要学会记忆,更要学会品味记忆。
一个哲人说过,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树叶绿呀绿成金黄,我们长呀长到成熟。学会记忆,金黄的叶有比绿叶更灼 的风姿,学会记忆,成熟的我们会有更奇妙的活力和稳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的记忆。忘掉她吧,这样才能重新生活,但东坡摇摇头,是的,他做不到,但也无需做到。他愿把王弗化作最亮的星嵌在心头,永远记忆,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凄美。记忆,给了东坡永远的依靠,也给了王弗香魂永远的归宿。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有着这一池艳荷,清真居士的心也许早已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故乡,和家人畅谈,与朋友酣饮,问渔郎游赏。他把故乡的记忆化作乡魂附在身上,不管走到哪里,心总在故乡。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的清新与记忆,给了邦彦永远的心灵归宿。
记忆,有甜蜜,有苦涩,但是真正学会记忆,学会品位记忆的人知道,幸福的记忆是记忆,痛苦的记忆也是记忆。你若懂得记忆,那么你品尝到的不管是甜是苦,都是美的。
李清照的记忆,是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凄丽,李煜的记忆,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悲愁,王维的记忆,是一种“随意春芳些”的自由,李白的记忆,是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
且摘一片枫叶作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静静地品味,让自己的记忆抚平自己心灵的悲欢,就像风抚摸大地。
记忆就像贝壳,它让心灵的沙滩更加美丽。
四、家
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时间的,世世代代的血脉相传,亲情和血缘构成了家的内容。家是空间的,那一栋老屋,那些熟悉的家具,那熟悉的门前小路和树木,都是家的内涵。家是心灵的,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为家做了最丰富的诠释。
我们每个人还有更大的家,一个村落或许就是你的“老家”或“故乡”;一个县、市、省是你的籍贯身份,而你的乡音或许是这个大家留给你的家乡的文化印记;当然,我们还有“国家”――祖国就是整个民族的家。
请以“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 2.不少于800字
家
甘家鑫
高尔基《童年》描绘的是小冈茨崭新的家。巴金《家》则描绘了封建统治下,新青年努力冲破的家。我们也描绘着自己的家,爸爸,妈妈还有我,几多欢喜几多愁。家是温柔的亲情抚慰,是宁静的避风港湾,是永远的灵魂家园。
就在那里——家,你打点行装,开始远航。
一代诗仙李白,大笔横扫,给盛唐诗坛注入了西域骑士剽悍与纯粹。正是他游牧民族的家,使他吟出“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豪迈。诗佛王维,受到母亲奉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清新淡雅融入诗中,可谓诗中有话,画中有诗。苏轼也正是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最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就为那里——家,你乘风破浪,寻求归宿。屈平的归宿在于“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为祖国蹈死不顾。他热爱楚国,心系怀王。在国度郢被攻陷后,意识到复国已无门的他,只好在汨罗江边找寻灵魂归宿。陶渊明隐深林,诵出“羁鸟恋旧林,驰鱼思故渊”的绝唱,那儿正是他心灵的家园。李清照曾有过幸福的家庭,填诗赋词,观金石,但不幸接踵而至,家庭破裂。后来,李改嫁,但少女时对爱的执着追求使她遭遇了婚姻的再度破裂。值得庆幸的是,她的灵魂一直是自由的,这也正是她所要的。
他们心中有“家”,所以各得其所。也有的人,心中无“家”,因此,国破家亡。
秦二世,心中放的不是国家社稷,不是民生之计,他欺压百姓,暴征赋税,民不聊生。南唐后主李煜,一心只想填词作曲,奢靡享受,最终只能“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我们需要“家”,不仅因为那是严冬可以获取温暖的小窝,也不仅因为那时无微不至的甜蜜爱巢。那是因为,“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作为肉体的人是没有区别的,唯有拥有灵魂的人才变的高贵。那么,拥有灵魂的家园,才是我们追逐 方向。
“家”,让我们拥有羽翼丰富的自信,拥有搏击长空的勇气,拥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拥有家园便拥有一切。
家
高诗琦 如果灵魂漂泊不定,那么躯壳有没有一个所谓家的处所已经变的不那么重要了。
家,应该是灵魂的归宿。
——题记 尘世是如此的纷繁喧嚣,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为能有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也就是一个家,在奋斗。庄子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每天悠闲地在江边垂钓,虽然衣衫褴褛,但依旧快乐自足,因为他找到了灵魂的家。什么功名利禄,加官进爵,于庄子如浮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李清照“日晚倦梳头”,他到底在等什么,寻觅什么?她要的不仅仅是一处栖身之地,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灵魂的归宿。只可惜世人抱着一种“词藻非女子事也”的思想,是她一身才华无处施展;那心有灵犀的人也早已离她而去了,“家”对她而言是个奢侈的字眼,“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灵魂的家真的很难找到吗?还是你费力去找它藏得无影无踪,但却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正值风华年少的史铁生突然无法行走,刹那间他似乎丢掉了灵魂。地坛,也许是他无意间走进的,却使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家。“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是世事的沉淀凝结出了一朵储满沧桑的云朵,是灵魂的归宿铸就了一个光彩熠熠的家。
有谁希望日日忙碌奔波却没有目的地?有谁希望生活的没有激情与活力,只拖着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看淡名利的庄子,那宁静流淌的濮水旁边就是他灵魂的家;“不为无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就是他灵魂的家;“夕贬潮州”的韩愈,默默地为百姓做实事是他灵魂的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在游历山水中战胜挫折就是他灵魂的家。
在纷繁喧嚣的尘世找一个宁静的港湾停泊自己的灵魂之舟,而在鳞次栉比的大厦群中寻一座宽敞的房间安置自己的躯壳,更难,却也更重要。
第二篇:2011高考语文分析
2011高考语文分析
2011 年高考成绩揭晓,几家欢喜几家愁,一切落定尘埃。在和我的学生一起经历了考前的紧张,考时的担忧,考后的忐忑,成绩揭晓后的释然之后,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细细回顾,仔细研究,去挖掘高考试卷中的“变”与“不变”,暂且写下一点自己的分析,望对今后的教学有利。江苏高考一直稳中求变,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
江苏高考试卷一直具有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的特点。这种贴近不像政治试题那样直接出现时事类的题目,而是采取一种委婉的方式关注。如:病句的选材,2007 年出现“国家知识产权”、“苏通大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2008 年第出现“有偿使用塑料袋”、“奥运火炬登顶珠峰”、“京沪高速铁路”,2009 年出现“国际金融危机”,这些关键词的出现,中体现了江苏高考试卷在主流价值和社会热点上的关注。名句默写,2009 年改革开放30 周年考到了毛泽东的词,2010 年考到了“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在见面会的开场白中讲到了一句古训。2011年的高考试卷则多处涉及当下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如,试卷第1 题错别字,对“咳不容缓”的考察,是对当前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误用成语现象的直接体现;试卷第2题病句题,“国民的幸福指数”“生态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庆祝建党90 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些题目都呈现出了贴近社会,关注主流价值的特点,这也是江苏卷一贯的特点。而联系五年的高考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江苏高考试卷中的,“时代脉搏”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和“默写”部分,所以结合这两部分题目的特点,分析时代走向,才能抓住时代脉搏。
二、选择经典,传承大家遗风
江苏自自主命题以来,一直在试卷上体现出文化大省的深厚底蕴。如:文言文阅读的选材,2008 年选择了《后汉书》这一经典古籍中的“吴汉传”,2010 年选择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传承大家遗风是江苏不懈的追求。诗歌鉴赏的选材,从2007 年辛弃疾的《鹧鸪天• 送人》,2008 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到2009 年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再到2010 王昌龄的《送魏二》,选择经典是江苏不变的誓言。2011 年江苏高考继续选择经典,传承大家遗风。文言文考的是古代散文写作中最有影响力的苏轼的散文《陈公弼传》。诗歌鉴赏考的是唐诗中写得最有水准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默写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就是经典名句,不是庄子的《逍遥游》,就是屈原的《离骚》;不是曹操的《观沧海》,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设题严谨,体现以人为本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一向以精细著称,设题的严谨,指向的明确,体现着出题人以人文本原则。如2011 年高考试卷:第3 题概括题,“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 个字。(4 分)”题干中清晰暗示,回答的是结论的来源,只要仔细阅读只有四句话的材料,不难找到三个答题区间和要点。诗歌鉴赏第9 题(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 分)”注意,题目在明示你是三个方面!(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 分)”看清楚,这一联是写景的句子,题目却直接指向感情,手法不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又是什么呢?仔细体会江苏高考试卷中的题干,不难发现,在出题时出题人的良苦用心。较小的切入口,严谨的语句,无处不在体现着江苏高考的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的宗旨。
四、难度略升,高举素质大旗
今年高考,考生普遍认为语文最难,原因来自于以下几点。
1、心理差异带来不适应。
江苏卷第一题曾经稳定了多年的考查点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而今年却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这一考点,之前的各大市级模拟考中没有出现这一“隐居”了很久的题型,虽说这个题难度并不大,但试卷开题就出现陌生感,还是使众多考生心理不适。
2、时代隔阂带来下笔难
近年来“中学教材鲁迅大撤退”现象不断引起争论,今年江苏高考试卷中出现的“鲁迅热”,就是江苏的专家学者对“鲁迅究竟有没有过时”激烈讨论的一个明确表态。鲁迅先生的作品因其意蕴深刻,反映的时代与中学生有隔阂,所以被中学生列为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之一,然而即使怕,今年的江苏考生也不得不面对与他老人家有关的25 分分值。
3、设题差异带来答题难
回顾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连续三年考察了“作用类”,两年考察了“表达特色类”、“形象类”等,这些题目文学性大于语文性,强调文学欣赏甚于语文本味,借助现成的框架就可搭建简单的解题思路,语文味——语言文字的特点不够突出, 没有篇章分析题, 没有语句解读题。纵观今年的高考试卷,出题人的意图非常明显,这也是给高中教师的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要“读经典作品、做大气人”。教学定法,学无定法,考更无定法,内容永远大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还是要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细读文本,高一高二两年的基础很是关键——去聆听历史的回声,走近大师,与大师对话,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进而走进大师心灵,与大师形成共振、产生共鸣,最终搭建出大师一样的人格框架雏形。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才是高中教育的真谛所在。
从江苏高考试卷的“变”与“不变”中,我们看到了江苏高考试卷的“传承与突破”,它将作为指向标,指引高中
梁培培
第三篇:优秀高考语文作文
用心阅读
每当我们迈入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时,眼前的“书山”不时让我们震惊:在这贯穿古今,兼容中西的著作中,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在我们眼中,这些都不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用心阅读,我们能体验中华五千年的香韵,能品味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清幽和旷达,能体验李太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迈,能体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正气凛然,更能体验李清照那“凄凄惨惨戚戚”的忧愁与悲愤。
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人读死书,有的人死读书,有的人品其文化内涵,有的人知其“大意”,有的人浅阅读,有的人深阅读,然而不管怎样阅读,我们只要用心,便能品出其文墨芳香。
五柳先生的阅读方法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个竞争激烈、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不求甚解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步调。但是,他也没有完全地用放任自流的方法去面对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每有会意,便欣然望食”。无论怎样,我们要有用心去面对的信心。
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我们能体验出五彩的人生,能品味绚丽的生活。许多饱学之士,英雄豪杰都受书的影响,他们有的潇洒大方,有的气宇轩昂,精神饱满,在无数人的脸上,洋溢出的更多是阅读带给他们的自信,国学大师季羡林饱读诗书,成了一代享誉文坛,兼容百家的大师,他用心体验了世界,用心品味了古今,使他成为光耀文坛的一颗巨星。
在当今世界,有很多文坛巨匠和仁人志士,他们用阅读看遍世界,用阅读了解古今。阅读也成了一种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工具和窗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阅读方式,就像五柳先生不求甚解那样,但无论怎样,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寻求书中的真理。
用心去阅读,博览群书,用心去阅读,潇洒走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体验,那么整个世界都将在我们的眼中!
用心品味人生,用心体验阅读,我们的人生终将辉煌!
[评析]
这位考生不拘泥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争执,提出了“用心阅读”的观点,可谓独出机杼,自成一说。
文章用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担纲主要论据,古今融合并赋予新意,提出“要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品味,要用心去寻求书中的真理”。无疑,这是阅读的本质,也是作文的主旨。
优秀作文2
与品读相拥
读书,是赏心悦目,陶冶情操;
读书,是走进先哲,聆听教诲;
读书,是体验鸟语,感受花香。
„„
我们走在羊肠小路上,俯首细细品读先贤训言,在旁边的百花争妍,蜂围蝶阵中拜访先哲,啊!这是多么欣慰啊!
在信息时代,我们为了追求速成,在“浅阅读”的气息逐渐蔓延时,我们是否思考过。
——与品读相拥,使读书成为提升自己灵魂的方法。
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走进陶渊明,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与超然,但是他“好读书,不求甚解”却是不对的,他为了逃避官场的黑暗污浊而归隐田园,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纯洁而回归自然,但是,读书是人的灵魂的沐浴,不求甚解之书与不读有何区别,既然有读书之好,我们就应全身心投入,驰骋于书的天地,岂不乐乎,而不求甚解只能让自己一时满足,对于心灵却益处甚小。
我们所说的品味,是用心读,而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只有用心灵去靠近书,才能感受到灼灼其华的智慧,才能体会字字千斤的价值。
同样张溥也幼时好学,他的传奇在人们心中永不倒下,“七录宅”的光华熠熠生辉,他为了学习,习书成诵之后又手自笔录,再化为灰烬,总此七次,才成就了他的文学功底。
张溥虽英年早逝,但他的事迹为后人传颂,七录之名是何等雄浑,学习是需要严谨态度,在“七录”背后闪烁的是人的品质与修养。
在当代,当我们捧着《边城》细细品读时,被沈从文的新丽隽永的笔调以及美丽迷人的湘西山水所倾倒,但是如此之高的文学成就竟由一位只读小学的人来写,其困难之大,不言而喻,沈从文也嗜学,他面对命运的风浪,从不畏惧,在平静的心态下认真品读,成就了他的成功。
自学之路漫漫;成才之舟遥遥。沈从文在自己认真地品读中成就了不朽的《边城》,我们不禁感叹——与品读相拥,能克服一切困难。只有在品味中学习,才能汲取精华,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太多的事例都向我们验证了同一个道理,与品味相拥,才能让读书成为净化灵魂,提升品质,成就事业的方法。
品读,让我们感受“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悲壮;品读让我们感受“肠断东风落牡丹”的凄凉;品读让我们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
与品读相拥,让读书使自己灵魂思想升华!
[评析]
“与品读相拥”,题目新颖,立意不俗。文中列举了陶渊明、张溥、沈从文等古今人物的读书经历,说明“与品读相拥,才能让读书成为净化灵魂,提升品质,成就事业的方法”,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优秀作文3
犹忆书香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淡淡的树影,隔着轻帘,若隐若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花杂衣香”,江南水乡,采莲歌女,绕过长桥,浅笑顾盼:“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袭长袍,一树萧秋,残阳余晖,孑然一人!
犹记得晦涩难懂的《诗经》,在臂弯里浅唱低吟;犹记得翔实的《史记》,千百年独成一家之言;犹记得浪漫抒情的《离骚》,在氤氲书香中,传唱千年!读书当如此,在深阅读中,永远都能感知文化的魅力,永远忘不了古人隔着千年时空,传来的阵阵书香。惟有深阅读,才能带来心灵的涤荡。
总能看到江畔那个人: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披发行吟,时而悲叹,时而沉吟。他亦如他的文,散发出点点馨香,遍染层林。他是感时伤怀,他亦忧国忧民,司马迁称赞他:“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浩,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他就这样徜徉于汨罗江,国家的灭亡,百姓的哭声,都化作他眼角的泪滴,流入江底。他是千古传唱的歌者,留给后世一片震惊。如果不是深入地了解,谁又能知道他的内心,谁又能知道他的凄苦,谁又能去学习他的节操?
捧读《红楼梦》,“新仇旧恨知多少”,想起大观园,就会想起她的泪!她自命清高,其实是因为孤苦无依,将自己紧紧地掩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或许她悲,或许她倔,只肯环着一池灵动的池水,幽然飘落。她也爱,爱那粉饰的百花洲;她也伤,伤那香
残的燕子楼;她也恨,恨那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她没有“好风凭借力”的气魄,有的只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轻柔!她悲叹落莫,啼洒血痕,她只道她的命运也如落花,错过了花期。她会咏叹,如今已葬花,他人笑痴;待到他年,又会有谁将己轻葬?沁芳闸的水,总是在流,那样柔缓,那样清澈,正如她的生命。她的一生都在还泪,却经不住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她走了,留给大观园一个故事,留给宝玉一段伤悲,留给才子一声惊叹!
总喜欢想像“莫道故园春色好,疆场碧血艳如花”,或许伤感的背后,还有战士模糊的泪眼。
因为文化的深度,不会选择所谓的时髦;因为阵阵书香,才会选择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苦涩,回味却甘甜,因为那是跨越了时空留下的记忆。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评析]
“犹忆书香”,题旨在题目中就显露出来,它统领全篇,表达了考生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
文章用大量篇幅阐发自己对阅读的体悟和感动,有一定的意蕴。其诗文积累比较丰厚,在短短的800余字的文章里多处引用,熔铸成自己的文章。虽然也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牵强和不足,但仍然获得阅卷教师的首肯,给了一个不错的分数。
第四篇: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薪尽火传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本文《薪尽火传(广东省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关键词:作文选评,2007年高考作文
薪尽火传
曾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对画家说:当藤蔓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我便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画家画了一片绿叶绑在藤上,暴风雨过后,画家去世了,病人都坚强地活了下来。画家,用他的画笔向病人传递了求生的意志,也传递了他生命的火花。
我想,所谓的薪尽火传,大概便是那么一回事。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递三世可全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人类伟大之处的体现。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
有位革命者写过一句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这正是精神传递最好的诠释。为什么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会有那么多的烈士们前仆后继?那一串数不清的名字,董存瑞、黄继光、邱(原文:丘)少云„„这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生命,传递着革命的精魂。我们的眼前似乎看到无数的灵魂在闪光,但其实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民族精神,从我们的先辈的生命之薪传递下来的精神之火。
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要传递,因为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千百年来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传递下去,便是我们对它的责任。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中,还能有多少个丛飞?多少个焦裕禄?多少个任长霞?是他们传递着这个火把,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去留住这些星星之火,然后传递予我们以及子孙后代。
也许传递一个口信,传递一封邮件,是一件轻易而举的事。然而,传递一种精神,尤其是人类文明中最大珍贵的精神,却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
薪尽了,火仍可以传,仍不得不传。传递是我们生存的印记,是我们的生命在世界上锈刻的痕迹。而这些火,正是照亮我们个人甚至是整个民族前途的光源,失却了它们,前路便将陷入黑暗。
传递,是生命流逝的足迹,更是生命流转的证明。精神的火炬,需要生命的薪柴。
【评价】作者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生命传承之火,用他们的奉献精神作为“薪柴”传递给了我们,思路清晰,中心突出,材料丰富贴切,立意深刻。标题形象,简洁。散文文体鲜明,字迹工整,有2个错别字。
第五篇:语文高考优秀作文
佳作展示: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
当看到私家车司机闯红灯,为急救车让行的报道时,我没有看到一个罔顾法律,不顾他人安危的“看客”;相反,我看到了一个敬畏生命、为生命保驾护航的“行动者”。
广大网友的积极呼吁,令人感动其友善;交警的果断撤单,让人敬仰其深明大义。相较之下,私家车司机的主动让道,让我们看到了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的光芒。他本可心安理得在红灯前坦然停车在斑马线外,不用理会后方急救车的不断鸣笛——可他没有,他宁愿承受无妄罚款也要为生命打开“绿色通道”,其人性之高贵,让我更加赞赏。
梵高说过:“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私家车司机的让道,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讽,是驱散社会道德阴霾的春风,更是人间有爱的佐证。试想,若把私家车司机换成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他们很可能会泰然自若地坐在车里,以“自己无错”来宽慰自己。更鲜有人能像私家车司机一样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一个素昧平生擦肩而过的生命。我不由得想,面对摔倒的老人,又有几人能够豪气干云地喊出“就算我被讹诈,也一扶到底”呢?又有多少人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说服自己冷眼旁观呢?私家车司机的违章,已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不为,似乎无可厚非;为,则彰显人性之善。私家车司机“为”了,这,就值得褒扬。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难能可贵,我们不妨将自己代入当时的私家车司机,去体会那番挣扎与迟疑。笃定善念,坚持善行,就显高尚;若是纵容人性之恶肆意增长,最终残害了自己。许多德国人加入纳粹之前都是善人,起初面对眼噙泪水的犹太人也会有恻隐之心,但他们关上了人性向善的窗户,任由人性之恶潜滋暗长,在一次次屠杀中蜕变成撒旦。相反,一位老刑警枪法精准,却从没有开枪直接击毙嫌犯,他的善使很多嫌犯活了下来并悔过自新。私家车司机的让道,又何尝不是人性中善与恶两面的搏弈呢——是坚守人性之善闯红灯还是秉持人性之恶无动于衷?所幸私家车司机做出了合乎内心的选择,拯救他人的同时又何尝不在拯救自我呢?
在给私家车司机叫好的同时,我还为社会舆情对私家车司机的支持而感到欣慰。我们不能让彰显人性之善的人黯然神伤,今天私家车司机能被社会理解肯定,明天必定会有更多的司机加入到为善的行列中去。私家车司机之善举,或可成为开文明礼让之风的良好榜样。
敬畏生命,彰显人性之善是全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他人生命开设绿灯就是为自己的人性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