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时间:2019-05-13 09:2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第一篇: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作者:王丽|主编:王富仁//郑国民

 市场价:元  博库价:¥  折扣:  立即节省:¥

20.8元 80折

5.2 元

 ISBN:7540663138  出版社:广东教育  2006-06-01 第1版  2006-06-01 第1次印刷  开 本:32开

 页 数:403页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一些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选文篇目,尤其是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篇目,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轼的《前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从大量有关的资料中,遴选出针对这些篇目进行解读的鉴赏性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文本进行解读。其作者有高校专门从事文学教育和研究的学者,有中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也有著名作家。每一个文本各选2~3篇,力图形成多元的视角。所选文章大多深入浅出,角度新颖,富于启发性,以便教师从中加以比较思考,拓展思路,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目录

现代文学\1

《狂人日记》细读王富仁\1 《狂人日记》赏析孔庆东\23 狂人无故事疯语有民魂

——《狂人日记》叙事技巧探寻黄振林\30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钱理群\39 《祝福》解读 高远东\44 精神“故乡”的失落

——鲁迅《故乡》赏析 王富仁\55 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迟子建 萧夏林\73 读《边城》 汪曾祺\91 回到“婴儿状态”的艺术

——读沈从文小说《边城》 曹文轩\98 《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赵园\106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读闻一多的《死水》 孙玉石\112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重读《再别康桥》孙玉石\121 “还原法”分析示例

——《再别康桥》细读孙绍振\128 永远的《雷雨》王蒙\140 《雷雨》的多种阐释钱理群\147 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 李健吾\159 疾病的隐喻与策略

——解读《雷雨》 刘聪\164 对个体生命与爱的感喟

——《我与地坛》赏析 傅书华\172 超越生死段崇轩\177 传达生活内在的欢乐

——读《受戒》 刘纳\182 何人不起故园情

——再读汪曾祺《受戒》晓华 汪政\187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钱理群\198 追寻深沉

——《故都的秋》赏析 江锡铨\203 悠悠的态度颓唐的情调

——《故都的秋》赏析 易前良\21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索解 张应中\215 矛盾与暗示的天然之作

——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席星荃\219 在尘世中寻找天堂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 杨四平\223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塘月色》解读孙绍振\228 一种多元文学观的个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非社会学解读 方贤绪\239 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 姚敏勇\245 一帧展现父子情深的悲凉画幅

——读朱自清的《背影》 杨剑龙\256 《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王玉宝\261 重读《项链》顾农\267 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

——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 郭成杰\273 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

——《项链》主题探讨姚敏勇\277 断裂的绳索塌陷的世界

——读卡夫卡《变形记》赵山奎\285 主体意识与宿命抗争

——卡夫卡的《变形记》解读一种 姜智芹\289

古典文学\295

苏轼《前赤壁赋》讲解臧克家\295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

——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杨桦\300 岳阳楼记汪曾祺\31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中行\313 思奇词壮造意深

——介绍范仲淹《岳阳楼记》夏杏珍\320 穷形尽相人木三分

——《儒林外史》片段“范进中举”赏析 周先慎\327 被严重扭曲的人格

——《范进中举》评析郭英德\333 李白《蜀道难》赏析施蛰存\343 介绍李白诗《蜀道难》 阎昭典\354 艺术沟通与人生共鸣

——《琵琶行》的双重回应 胡红\363 《琵琶行》的易感魅力 刘淑丽\371 君子人格的赞歌

——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董乃斌\377 “独爱莲”缘于独特情怀

——《爱莲说》主题探微 易思平\383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389 《春江花月夜》中的时间意识詹冬华\392 温情:作为生命的证明

——对《春江花月夜》的一次精神体验过常宝\398 [点击隐藏更多内容...]

导语 本书遴选了一些对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的解读性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文本进行了异样的解读。这些作者均系文学界、教育界名人。所选文章大多深入浅出,角度新颖,富有启发性,以便教师从中加以比较思考,拓展思路;也适合中学生阅读,使之懂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

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

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

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

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好范文”版权所有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第三篇:“灰姑娘”故事的多元解读

“灰姑娘”故事的多元解读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一则活跃在各论坛上的美国小学老师关于童话《灰姑娘》的阅读教案,引发了家长们无限的感慨。有人惊呼:美国老师太有才;也有人叹惜:中国教师就是缺乏这种人文的解读精神。难道只有美国老师能上精彩的《灰姑娘》?上月中旬,本报《开·学》教育周刊向本土幼儿园、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师有奖征集《灰姑娘》阅读教案。本期选取了其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教案与美国老师“同场比拼”。透过这几个神形兼备的本土教案,您是否对我们的课改和本土老师的教学更有信心了呢?您是否对如何开展深度阅读有了更多的认识?

幼儿版 《灰姑娘》是可以伴随一辈子的故事,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它有不同的思考和解读。幼儿园孩子理解与阅读能力有限,只能通过主题探索活动,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童话的美好,继而产生强烈的改编童话的欲望。

阅读目标:

1、通过排图讲述、欣赏故事、表演童话等活动,理解故事内容,感知灰姑娘的善良、勤劳与美丽。

2、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尝试续编故事。

3、体验合作表演、创编剧情带来的快乐。体验对象:幼儿园大班幼儿 系列重点:

1、图片再现童话。幼儿园大班孩子,大多听过这故事,再现童话时,可以将故事中的几个场景制成小图片,让幼儿小组合作排序,并简单讲述故事。教师讲述时要将故事情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愿望、想象规律相契合。该环节是对幼儿原有经验的一种唤起,使其开始融入审美的情景和氛围,突出幼儿自主学习,教师追随幼儿的理念。

2、讨论童话。

问题一:这个故事你有哪里听不明白或有什么疑问,请大胆提出来——让幼儿学会提问,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问题意识。从幼儿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里,教师比较容易寻求到幼儿生活经验和故事之间的结合点。问题二: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让幼儿在简单直接的“好人”与“坏人”的评价和理由的阐述中,逐渐明晰对角色形象的把握,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我评价能力得到完善。

问题三:灰姑娘开始过怎样的生活?最后找到幸福了吗?她的姐妹们有没有找到幸福?为什么?——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讨论,幼儿从中领悟到善良、勤劳、勇敢的人最终一定会得到幸福。

问题四:灰姑娘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之后,故事继续在发生着,你觉得她的姐妹会有怎样的改变?——续编故事,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的同时,满足了他们“世界真美好”的大结局。该环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思辨性和创造性。

3、在表演中体验,在音乐中感知。

戴上头饰、装扮一番,出示几段音乐,让孩子来演一演童话故事。这种审美体验,会让孩子变得敏锐、纯净、善良和高雅,并提升幼儿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版

阅读目标:

1、让孩子明白“朋友”的含义;明白“生活中的磨难也是一种经验和锻炼,它往往能够完善人格,铸造成功”的道理;激励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成为一个拥有优秀品质的人。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童话,激发孩子对童话的热爱。

3、培养孩子善于发现问题,表达独特感受的能力。教学设计:

1、让学生快速阅读故事内容,并进入讨论。⑴关于“朋友”。故事中,小鸟为什么愿意帮助辛黛瑞拉?(因为辛黛瑞拉经常给它们食物,他们是好朋友。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朋友是在风雨中为你支撑起屏障的人;是在晴天里与你一同看彩虹的人;是在你得意忘形时给你浇冷水的人,拥有真正朋友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⑵关于“宽容和乐观”。

如果你是灰姑娘,生活中有后母处处为难,有自私的姐姐们奚落,你会如何面对?

预设四种可能并讨论产生的不同结果:

1、很痛苦,都不想活了;

2、痛恨他们,伺机报复或离开家;

3、忍受和宽容他们;

4、乐观面对,苦中作乐。前面两种损人不利己,会造成生活悲剧,不值得提倡。从灰姑娘的选择中引导学生明白乐观面对为难你的人是最好的反击方式。宽容是因为你的心中充满爱,有爱的人生活才能洒满阳光。

⑶关于“优秀品质”。

舞会上漂亮的公主很多,王子为什么偏偏相中辛黛瑞拉呢?如果王子在与辛黛瑞拉跳舞时,发现辛黛瑞拉舞蹈动作不优美,老是被她踩到脚还会喜欢她吗?(引导学生发现王子爱上灰姑娘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她漂亮”,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多种优秀的品质才能博得他人真正的赞赏。)⑷关于生活中的磨炼和机遇。①关于机遇:

如果12点钟声敲响时,辛黛瑞拉没有丢下水晶鞋,会是怎么样的结局?(引导学生理解水晶鞋就像我们生活中出现的机遇和转折,所以当机遇来敲门的时候,不要轻易错过或放弃,要像灰姑娘一样抓住自己的水晶鞋。)②关于磨炼:

如果辛黛瑞拉成年后和姐姐一起去找工作,谁比较容易找到工作,为什么?(通过勤劳能干的灰姑娘与懒惰、自私的姐姐们的比较,引导学生领悟生活中的磨难往往能够完善人格,铸造成功。)

2、作业超市,拓展提升。(选择其中一个小题完成)⑴如果辛黛瑞拉没有丢下水晶鞋,给故事编一个修改版的结局。⑵辛黛瑞拉嫁给了王子后,她会如何对待后母和姐姐们?写一写加长版的《灰姑娘》。

⑶围绕课堂上讨论的四大问题,写写你的收获写具体,最好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故事支持你的观点。也可以从我们没有讨论过的故事片断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看法。

初中版

阅读目标:通过排练、改编童话剧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并初步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教学形式:活动课(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熟悉剧本

请学生默读课文: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或适合演哪个角色?为什么(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A、饰演灰姑娘,因为她善良、善于忍耐、执着。①资料补充:“忍”。韩信,面对市井小儿狞笑中的胯下之辱,忍了;司马迁,面对较死而更为惨烈的宫刑之辱,忍了;勾践,面对亡国屈身为卒之辱,忍了……周文王、韩非、孙膑都有奇耻大辱,他们都忍了。中国人说,“忍”字心头的一把刀,在隐忍的过程却也能使一个人的意志得到锻炼,而从成为一个坚韧的人。

②资料补充:“执着”

从“铁棒磨针”、“滴水穿石”等文学典故中得出结论:凡事坚持就能取得胜利!B、饰演王子,因为他坚持、执着。幸福生活是靠自己去追求的……

二、改编剧本

1、如果你是作者,会怎样改编剧本?(学生自由创作,并简述理由。)①惩罚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追问:后母是“恶人”吗?(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包括对人的评价。)父亲有责任吗?(父亲对女儿的冷漠,是助长后母虐待的外部原因。)②悔改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体现中国文化中宽容的美德。)③守时篇:灰姑娘没有按时回家,一切在舞会上恢复原样,也失去了王子的爱慕。

④放弃篇:灰姑娘受到后母的责骂后,放弃了参加舞会的想法,结果她就一辈子永远只是“灰姑娘”。

(③④意在与学生交流美国老师的教学法,拓展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借助中国经典的《神笔马良》等童话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等精神,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努力与对机会的把握。)

2、在编读童话过程中,你觉得童话能带给我们什么?

——童话故事能教人勇敢、热情、善良、乐观,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能培养我们的想像力、思考力;能让我们了解更多元的文化……

三、学生分组上台表演自己改编的剧本(培养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曹鸿飞 专家点评——本土课例并不亚于美国教案

美国老师上的《灰姑娘》在新课程改革初期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如今,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师生角色、教学方式、课堂实施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从此次三个课例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语文课堂变化的新气息,文案鲜明地体现着学段特点,其课堂气象一点都不亚于美国版的《灰姑娘》教学。

第一,在活动中阅读。如幼儿版课例通过排图讲述、欣赏故事、表演童话等活动;小学版课例通过话题讨论;初中版课例通过排练、改编童话剧等形式来理解故事内容与主题,吸引并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这已经完全摒弃了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实现了从“讲堂”到“学堂”的转变。

第二,在构建中阅读。故事的主题已经不是完全单一的授受,而是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如“你有哪里听不明白或有什么疑问?”“如果你是灰姑娘,生活中有后母处处为难,有自私的姐姐们奚落,你会如何面对?”“后母是‘恶人’吗?”“父亲有责任吗?”等等话题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不再机械单纯地接受故事意义,而是通过个体的独立思考与辨析,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对宽容、对朋友、对诚信、对守时、对机遇、对自我进行多元的解读与构建,师生平等讨论,共享阅读体验,阅读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堂学习呈现开放和多元的气息。第三,在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三个课例处处体现着语文学科的独特气质。比如开展续写、想象、改编、写读后感等语文实践活动,实现从教文本到教阅读的转型。

当然,由于文化的差异,美国式的坦诚与中国传统的含蓄使我们的课堂还欠简约、轻松与幽默。另外,美国版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批判和质疑,敢于向书本挑战,向作者挑战,这可能也跟文化的差异有关吧。

浅议批判性阅读

http://linfanhong2010.blog.163.com/blog/static/***3

52114673/近来有幸在线阅读了留美博士黄全愈关于美国天赋教育的论断:《美国“神童”练什么“童子功”》,文中提及美国天赋教育计划---批判性阅读,读来感触颇深,反思自己多年来的阅读教学改革,纵览中国现行课程教育改革,不免感慨万千,思绪良久。

作为美国天赋教育的入门功夫“批判性阅读”,需要学生在认真研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评判,吸收精华,去之糟粕,从而达到知识重构,实现自主性阅读,它是阅读的硬功夫,是高段位的阅读行为。

首先,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它需要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批判性阅读既不盲目地全盘接受,又要虚心地吸收对方的精华,而后去“悟”出自己的思想。他培养的是独立的人格,我们目前中小学的赏读教学其实是一种全盘吸收填鸭式教育,没有过滤,没有质疑,只有接纳,它弱化个性,漠视自主意识,是一种奴役式教育,长此以往,致使我们的学生逐渐丧失个性意识,缺乏创造性思维,进而造成创造性人才的缺失,或许这与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培养的首先是尊从接受意识,缺少质疑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人格。

其次,培养批判性聆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往往希望学生把自己讲得全盘接受和掌握,这其实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把学生看成容器进行注入式教学的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经验和特点,允许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的聆听,一个人的听力很难全部复制住别人讲过的东西,因此采取过滤性的倾听,认为有意的就接纳,无意的一概摒弃,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唯我所用,方是科学有效地倾听。

按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笔者把批判性阅读分为三个环节:即阅读理解------辩析评价------赏读感悟三个环节。我们目前的中小学阅读教学只落实了第一、三个环节,而丢失了其中最关键和核心的中间环节,因此反映了国人的应试教育思想,轻过程,重结果。这是造成我们人文个性缺失,创造性人才缺乏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思想,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用批判性思维认识美国天赋教育的批判性阅读,改革发展完善我们的语文大阅读教学,培养科学高效的阅读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强国梦想!

孩子进行阅读批判的注意事项

家长让孩子进行批判式的读法练习时需要注意: 1.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批判

“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必须以感知、理解、欣赏环节为基础。如果没有深人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细致地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准确地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就不可能贴近文本,贴近作者,自然也就做不到在阅读中去租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化,作出正确的评价判断。所以家长一定耍让孩子在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后,才去启发他们进行阅读批判。

2.鼓励孩子在“阅读批判”中发展个性

不同孩子阅历不同,对文本理解角度不同,喜好也不一样,阅读批判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各不相同,有时孩子对文章的“批判”甚至并不合理。对此家长不必急于作出对与错的评判,而应鼓励其发展个性,然后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再批判——再阅读”的办法,去推进阅读逐步深化。孩子对文章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批判的结论就会越来越合理。

3.指导孩子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批判 在阅读批判时,孩子多会站在读者、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阐述的观点,家长也可以指导他们从文中不同人物身份出发,发表白己的看法、判断、心得和疑问。这样的阅读角度就更新了,孩子获得的阅读体验也更个性化了。

4.孩子的阅读批判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在保证孩子发挥个性化的前提下,家长也要看到有些孩子在阅读批判时喜欢钻牛角尖,即使反复深入阅读,仍然不肯改变自己的观点。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引导他们“从另一面”去看问题。总之,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阅读批判是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不带偏见的“有创意的阅读”。

5.不要迷信权威著作

供孩子阅读的作品中不乏经典、权威著作,但是家长切勿迷信这类读物,以为这些精华之作就不会有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对权威不迷信,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查找不足,开展“阅读批判”。但是,阅读批判并不是倡导一味地批评指责,不是要孩子“鸡蛋里挑骨头”,那种只为标新立异而钻牛角尖式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阅读态度决不可取。

第四篇:中学语文名篇背诵比赛安排

语文名篇背诵比赛安排

一、活动目的:

校园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广大同学展开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繁荣校园文化活动、浓厚校园育人气氛,在全员参与,突出个别的古诗背诵形势下,使学生获得交流展示机会,又激发背诵古诗的热情,使学生爱背、乐背,获得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创设“书香校园”,决定在2012——2013下学期,举行面向全体学生的诗歌散文等名篇背诵比赛。

二、活动地点:校园

三、活动时间:4月24日

四、背诵内容:初中学过的所有背诵篇目,分为集体背诵和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两篇,抽签确定;每班抽取个人3-5名,背诵一篇;个人设个人奖,集体设团体奖。

五、活动阶段:

1、准备阶段(4月1日-----4月12日):语文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背诵

2、检查督查阶段(4月15日-----4月19日)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进行检查

3、竞赛阶段(4月22日-----4月26日)学校组织学生背诵竞赛。

六、评比方案:

(1)比赛组委会将邀请校领导进行打分评比。

(2)抽取的学生随机抽取背诵篇目至少2篇。

(3)参赛选手必须脱稿,最后评选优秀选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团体奖2名,颁发奖状。

第五篇: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多元解读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多元解读 ——素质教育调研之四

在素质教育调研中,我们遇到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了解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完全可以说,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定义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回顾一下素质教育提出以来对其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副主任曾指出:素质教育具有“三要义”,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2)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导师瞿葆奎教授所一直强调指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在进行时。(3)1999年,《中 共 中 央国 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2005年12月26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素质教育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什么是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是人的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教育领域的最核心的一个变革。”(5)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教授认为: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终极追求,不是对单一的模式的寻找。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比建立一个模式不知要艰难多少。在某种意义上,她同意,“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教育”的提法。她认为,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从实践层面看,或者说从基层广大教育工作来看,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一般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素质教育理解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即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是什么;另一种表达方式,认为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习生活、学会创造,等等。

由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五花八门,似乎是无所是从。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总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不能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出统一的界定,以便人们在实践中有所遵循。人们的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很难做出一个既符合科学规范,又切合实践要求的统一定义。但为了便于大家准确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我们至少可以对人们如何理解和把素质教育做出如下界定:

在这里,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是不是可以有以下五个维度:

一、素质教育具有规范性

所谓规范性,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有所遵循的。一是教育法律法规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二是教育方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三是国家课程方案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四是国家教育政策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五是教育科学对素质教育的规范性。

二、素质教育具有基准性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方案里。在这里,我们说: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方案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把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看作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在调研中,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就是参加座谈的校长们课程意识非常差。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校长们的眼里,所谓全面贯彻课程方案,就是全面开齐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再加上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至于新课程特别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等,他们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真正的课程来对待。何以见得?今天上午,有一位校长向我们介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她说: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很高,这首先得益于学校坚持开齐开全课程。我就问这位校长:你们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了吗?她说:开设了。我又问她:每周开设几课时?她说: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都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这位在当地有较高知名度的校长,把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同于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了。我想,这样的校长在全省恐怕不在少数。二是在调研中,有不少校长,甚至教研人员都谈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在谈到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时,大家往往都会谈到自己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地区已经开发了多少门教材。在这里,他们大都把学校课程的开发等同于教材的编写。这又是大家对学校课程理解的一个误区。特别是当一位校长谈到这所学校开发了新道德教育教材时,更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新道德教育是以生活道德教育为基本途径的,这种德育主张在生活中、在体验中促进学生对道德价值的内化,而当我们把学生应该内化的道德价值观念都编写成教材,让学生学习时,这些东西又都成了知识。说到底,学校课程的开发不以编写教材为目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以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生成为基本特征的。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反对学校课程编写教材,只主张编写教师用课程实施指导用书。在教师指导用书中,可以规定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实施规划、课程实施应该利用的资源,以及如何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等等。

为什么素质教育首先体现在国家课程里?一是国家课程规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规定教育的目标;二是国家课程通过完整的课程结构确定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内容;三是国家课程对教材内容的规定,确定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四是国家课程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方式,等等。

三、素质教育具有多元性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多元性。一是可以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界定素质教育;二是可以从教育内容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可以从现实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入手来界定素质教育,比如把素质教育界定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其本质特性而言,是具有多元性的,人们可以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不过,人们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同,往往体现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但是,不管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什么样的理解,要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都必须把这些目标具体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上,否则,所谓培养目标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有效的实施。正因为如此,我在调研中,每当校长们谈到自己的教育主张,自己开设了什么、什么课程,或要求学生具备什么技能时,我总要问大家:你通过什么课程来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你用什么课时来开设你所主张的课程,等等。也正基于此,在我们筛选拟在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上推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典型时,学校层面我只主张选择整体性的、真正从课程改革入手的各种改革,而不主张选择那些教师个体的教学改革层面的经验。之所以如此,我认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最关键的是课程改革,最薄弱的也是课程改革。我一再强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当前没有真正的课程改革,只有教学改革。

四、素质教育具有相对性

在素质教育调研过程中,不少同志认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还不具备。其依据是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仪器设施的配备,等等都不能满足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是具有相对性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开齐开全课程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合格教师,也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但各种条件都是相对的,各种条件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我在想,当年苏霍姆林斯基在山沟里为什么能办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陶行知当时有什么条件,他那时的办学条件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现在相比。在这里,我还想起2003年7月我到菏泽巨野一个乡镇的农村小学调研时的情境。那所小学办学条件很差,根本谈不上有多少音乐、体育、美术器材,但我在那所小学院子里看到有一根躺在地上的电线杆子,一问原来是学生锻炼身体时练习近平衡用的。这让我颇受启发:再好的条件,如果观念不转变,同样搞“应试教育”;条件虽然不好,但只要观念转变到位,照样可以开展素质教育。当然,在这里,我们不否认良好的条件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我们也主张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加强对校长的培养和培训,等等。

五、素质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素质教育座谈中,不少同志都谈到一个观点:实施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的确,推进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在这时,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间性看,素质教育具有历史性。也就是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过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也就是没有中国素质教育的完全实施。二是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自身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要实现中国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又要实现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教育是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与后工业社会基础上的现代化叠加实现的过程。三是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和个人的教育理想不断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不断逼近自己的教育理想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等等。

下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崇尚多元解读 尊重个性理解★

    崇尚多元解读 尊重个性理解 所谓的多元解读,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的方式及结果。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多元解读是指对文本的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

    2016考研:多元函数微分学大纲解析解读[精选合集]

    2016考研:多元函数微分学大纲解析 (1多元函数微分学考察方式 针对 2015年对多元函数微分学的考察方式,结合 2016大纲,同学们在 2016年考研备考中 应该注意下面问题 1. 结合......

    尊重独特感悟促进多元解读(五篇材料)

    尊重独特感悟 促进多元解读 唐有泉 一、让学生不拘一格地读 在阅读教学中,面对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都很丰富的语文文字,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各具个性的朗读,把其中丰富......

    一、多元函数、极限与连续解读

    一、多元函数、极限与连续 ㈠二元函数 1 .二元函数的定义:设 D 是平面上的一个点集,如果对于每个点 P (x,y)∈ D ,变量 按照 一定法则总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 是变量 x 、y 的二......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多元解读文本的策略 摘 要:“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理应受到格外的重视和尊重。我们应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真正成为......

    解读《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方案》

    解读《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方案》 1、问:请您介绍一下《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答:2015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多元解读文献综述

    本文由: rfgj.rhsyl.com tlc.uffwx.com tsrjylc.jtaqx.com ttylc.oqndu.com tyc.luzqz.com wnsylc.dfoer.com xl18luck.zkych.com xpj.euldu.com xpjylc.rmybn.com xsjylc.vj......

    小学语文--小学语文多元解读应警惕“误读”现象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多元解读应警惕“误读”现象 永康市大司巷小学吕丽恒【摘要】 本文就现阶段语文课堂出现的“多元解读”演变成“多元误读”现状进行剖析,将“误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