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湘文化代表作
楚辞
(战国?楚)屈原撰。屈原(前343—前278),名平。楚国贵族。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因遭谗诬,被疏远。顷襄王继位,将其流放江南沅湘间。秦破楚,悲愤万分,怀石投汨罗江死。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政冶家和诗人。著有《离骚》、《九歌》、等25篇,后人集为《楚辞》。司马迁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剌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史记》)《离骚》之作,开创楚辞一派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前承风雅后启汉赋之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甚大。艺文类聚 100卷(唐)欧阳询编。欧阳询(557—641),唐朝著名学者,书法家。长沙人。此书为唐开国初高祖李渊诏欧阳询、令狐德棻等编修,历时3年,于武德七年(624)纂成。因询负责总成,故相传只署其名。全书百馀万言,分天地、人事、博物3大类46部。列子目727,以“事居于前,文列于后”方式编排。各条之“事”均摘自经史诸子等书,“文”则辑录诗赋作品,因之名《艺文类聚》。该书为我国古代编辑较早内容较完备之大型百科全书。其主要贡献是保存了大量唐以前文献资料,所引古籍1431种,90%以上为今不传之书,对研究古代文化,整理、校勘、集佚古籍,具有重要价值 周子全书 22卷(宋)周敦颐撰。周敦颐(1017—1073),宋明理学创始人。道州营道(今道县)人。其诗文集版本甚多。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濂溪集》7卷,似为最早刊本。久佚。此后,代有辑刊,或曰《濂溪集》,或曰《周元公集》,或曰《周濂溪先生全集》等。此书系清乾隆间董榕编,收录了周敦颐的全部著作以及后人关于周氏的记载与评论。内有《太极图说》2卷,《太极图说发明》4卷,《通书》4卷,《太极图说通书发明》6卷,《周子遗文并诗》1卷,《周子遗事》1卷,《附录》1卷,《年谱》1卷,《列代褒崇》1卷,《文录》1卷。清乾隆中刻本。此外,《四库全书》所载《周元公集》9卷本,清道光间新化邓显鹤所编《周子全书》9卷本,内容亦较完整,均为研究周敦颐及宋代理学之重要资料。春秋传 30卷(宋)胡安国撰。胡安国(1076—1138),南宋理学家、湖湘学派创始人。字康侯。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曾提举湖南学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举家自湖北荆门迁居湘潭碧泉,后定居南岳。绍兴二年(1132)高宗命其为侍读,专讲《春秋》,安国乞在外编书,于绍兴六年(1136)撰成《春秋传》以进。《四库全书》提要谓:“其书作于南渡之后,故感激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不必一一悉和经旨。《朱子语录》曰,胡氏《春秋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亦千古之定评也。”此书南宋时,定为经筵读本,元、明列为科举取士之经文定本,为湖湘学派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影响较大。
圭斋文集 15卷,附录1卷(元)欧阳玄撰。欧阳玄(1283—1358),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原功,号圭斋。浏阳人。此本由其宗孙铭、镛编集。卷一为赋颂5篇;卷二至卷四收古近体诗148首、词12首;卷
五、卷六为记27篇;卷
七、卷八为序38篇;卷九至卷十为神道碑、碑文、碑铭、哀词、传等28篇;卷十二为经疑、书义、策等5篇;卷十三收诏、表、册、铭、说20篇;卷十四为题、跋20篇;卷十五录赞、疏、书启及祝告文38篇。共收录诗文341篇。卷十六附录,收入元张起岩奉旨为欧阳玄父欧阳龙生所撰神道碑及危素所撰欧阳玄行状。后附明成化本、《四部丛刊》本等。此外,清新化邓显鹤据浏阳绍文堂本,增辑有《圭斋集》16卷首1卷末1卷,凡收录诗文339篇,后又增补23篇,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邵州东山讲舍刻本。怀麓堂集
100卷,(明)李东阳撰。李东阳(1447—1516)。明诗人。茶陵人。《怀麓堂集》,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茶陵学正廖方达所校刊,凡诗稿20卷,文稿30卷,诗后稿10卷,文后稿30卷,又有杂稿10卷,包括《南行稿》、《北上录》、《经筵讲读》、《东祀录》、《集句录》、《哭子录》、《求退录》7种。李氏不失为明代诗文之宗,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之风,影响颇广。尤以诗著称,风格典雅工丽,在成化、弘治年间,形成以其为首的茶陵诗派。廖氏刻本外,又有嘉庆八年(1803)茶陵重刻本,后附法式善、唐仲冕所辑《年谱》7卷。此外,李东阳还有《怀麓堂诗话》(一称《麓堂诗话》)1卷,论诗主性情,重格律。1983年岳麓书社将《怀麓堂集》改名《李东阳集》点校出版。
杨嗣昌集(明)杨嗣昌撰。2005年岳麓书社整理出版。底本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旧钞本《杨文弱先生集》57卷,另补录未收稿一卷、《武陵竞渡略》一卷、《薛文清公年谱》一卷。有奏疏42卷,召对纪事2卷,书9卷,诗2卷,记、揭、论、解、说、碑铭、序、募书、题跋、铭2卷。另附目录1卷。明崇祯刻本。杨嗣昌(1588—1641),字子微,号文弱。武陵(今常德)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其著作为明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时,他的诗词、散文反映了湖湘地方风土民情、山水风光,是研究明末文学史以及地方文化史、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楚宝
45卷,(明)周圣楷撰。周圣楷,明末史学家,湘潭人。该书记录自春秋战国至明代湖南、湖北的人物事迹与地理名胜。分大臣、名胜、大将、名将、智谋、谏诤、文苑、良史、命使、典故、真儒、诸子、孝友、忠义、独行、真隐、列女、方伎、异人、宦绩、迁寓、山水、名祀、列仙、名释、祖灯26门。明以前史事,悉录正史传记中的原文,明朝人物事迹则取材于当时的各家文集、谱谍、里巷传闻。各门均有论断,间有考证。清人邓显鹤依据正史,兼采方志、书传、笔记,进行史实考异增辑,分别附于每卷末尾,其中对地理废置沿革辨析甚多。为研究楚史的重要文献。
船山全书(清)王夫之撰。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人。《船山全书》自1988年起由岳麓书社陆续出版,全书共16册,约1000万字。是王夫之著作的新编全集。王夫之一生著作繁富,过去曾有过清同治四年(1865)的金陵节署本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上海太平洋书店本两种《船山遗书》,但均收录不全,校勘不精,且二书均无标点句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等出版了一些船山著作的标点本,但也很不全。《船山全书》共收船山存世著作73种,凡371卷,是迄今汇编其传世著述最全,点校较好,附录资料最为丰富的一部船山全集。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文库,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高峰,承前启后,对湖湘文化影响深远。九溪遗书(清)王文清撰。王文清(1688—1779),清经学家、教育家。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九溪卫学正,故人称九溪先生,主岳麓书院14年。九溪经学,名重当时,为乾隆间湖南著名学者。一生著述甚多,凡五十馀种,其《读通鉴论》、《宋论》诸书,卓越千古,《考古源流考》、《典制大义》,则于古今典章制度考据甚悉。九溪著述大多星散,后进不知其名。尚有《周礼会要》、《读史纪略》、《九溪家训》、《锄经文略》、《锄经馀草》、《锄经续草》、《海内嘤鸣集》、《天禄拟草赋》等传世。沅湘耆旧集
240卷,(清)邓显鹤、邓琮编辑。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新化邓氏小九华山楼刻本。邓显鹤(1777—1851),字子立,一字湘皋,新化人,诗文名于当世,著有《南村草堂诗文钞》等40余种。是集前编为邓琮辑编,为40卷,收录湖南沅水、湘水流域地区自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时期历朝公卿、布衣、闺阁、释道等人著作330家,诗歌2230余首,于作者生平事迹、著作均有介绍。正编为邓显鹤辑编,收录沅湘一带明清诗人1699人,诗作15680首,体例同于前编,于作者生平事迹、著作亦有载。与《资江耆旧集》为姊妹篇,是重要地方文学著作之一,集湖南历代诗人诗歌之大成。陶文毅公全集
64卷,(清)陶澍撰。陶澍(1778—1839),清学者、官员。字子霖,号云汀。安化人。谥文毅。此书卷首有像、序、题词、目录等。卷一至卷三十为奏议,卷五十三至卷六十四为诗集,收录古近体诗600余首。卷末为陶氏行述、墓志铭、神道碑铭等。清道光间刻本。岳麓书社1998年出版有此书点校本,易名《陶澍集》,分上、下两册,增加其所著《蜀輶日记》。皇朝经世文编
120卷,(清)贺长龄等编。道光七年(1827)刊行。贺长龄(1785—1848),清代理学家。善化(今长沙)人。此系仿照明末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体例,选辑清初至道光以前议论时政的官方文书、论著、奏疏、书札而成。640人,2236篇。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纲下再分子目。此书影响很大,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随后有张鹏飞之《皇朝经世文编补》、葛士浚、盛康等《皇朝经世文续编》、麦仲华《皇朝经世文新编》等10余种,纲目有所变化,增添了洋务等内容。浮邱子
12卷,(清)汤鹏撰,清同治四年(1856)刻本,4册。汤鹏(1801—1844),字海秋,益阳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幼工诗文。著有《明林》、《七经补疏》、《晚香室赋集》、《海秋诗集》等13种。是书约20万言,前有清同治四年熊少牧序,桐城姚莹《汤海秋传》,上元梅曾亮《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卷一:《则古》上、中、下等7篇;卷二:《白术》上下等6篇;卷三:《去壅》等9篇;卷四:《儒解》上中下等10篇;卷五:《尚安变》等7篇;卷六:《九材》等s篇;卷七:《 爱》等8卷;卷八:《训名》,上中下等5篇;卷九:《释和》上下等10篇;卷十:《训吏》上下等7篇;卷十一:《训厚》上、下等9篇;卷十二:《释优》等8篇,合计是书收录汤氏子部著作89篇。1987年岳麓书社据同治本点校铅印出版。
魏源全集
20册,(清)魏源撰。魏源(1794—1857)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名远达,字默深。邵阳人。此书岳麓书社自1989年起陆续整理出版,其中收入的著作按经、史、子、集四部为序,计有:《诗古微》2卷本和20卷本,《书古微》附《禹贡说》、《古微堂四书》、《老子本义》、《蒙雅》、《圣武记》附《夷艘寇海记》、《海国图志》、《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补录》、《皇朝经世文编》、《淮北票盐志略》、《净土四经》、《诗比兴笺》、魏源传记资料、大事年表、行踪图、魏源研究百年回眸。此外,经过广泛征集和寻访,编入许多未刊的散篇文章、诗词、楹联、读书笔记、私人信札等。是一部迄今为止最完整系统的魏源著作集。对于研究魏氏本人思想及清代学术、思想文化和中外关系均有参考价值。
自叙帖
(唐)怀素书。怀素(725-785),唐草书大师。长沙人。号藏真,俗姓钱。幼年出家,初习佛经、历律书,后经意于书法,以“狂草”名世。自叙帖,共702字。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大历十二年(777)书,讲述怀素学书的经验和当时人们的品评。该书首尾贯通,尽管给人迅疾骇人的感觉,但每字点画体势都准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显示出作者精深的功力。自叙帖是他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影响深远。贾长沙集(汉)贾谊撰。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年十八以能诗善文称誉于郡。后被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后为大臣周勃等人中伤,贬长沙王太傅。从文帝三年至六年(前177—前174),在长沙生活约4年,著有《吊屈原赋》、《鵩鸟赋》、《谏铸钱疏》等传世名篇。《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书》均载其有《贾谊集》。原书久佚。明代刊有《贾长沙集》10卷,内容即《新书》78篇。又有张溥辑《贾长沙集》,收赋5篇、文9篇,载入其所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有点校本《贾谊集》,收入《新书》文56篇、疏7篇、赋5篇,附录佚文、传、大事年表及序跋等,内容较为完备。为西汉政论文与辞赋得杰出代表,其政论后来成为西汉的国策。
东洲草堂诗文钞 50卷,清何绍基撰,同治六年(1867年)长沙刻本。20册。何绍基(1799-1873)。清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蝯叟。道州(今道县)人。历任国史馆和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书法精妙,卓然自成一家。且学识广博,著述丰富。著有《东洲草堂诗文钞》等30余种。是书《诗钞》前有同治六年(1867年)何绍基自序。合计《诗钞》收录何氏诗词1560余首。《文钞》计有文章338篇。总计收录何氏诗文词赋1900余篇。2008年岳麓书社点校出版《何绍基诗文集》,并整理其书法作品汇编成《何绍基墨迹》。湖南文征
(清)罗汝怀主编,署“湖湘后学集编”。凡190卷,书首附姓氏传4卷。为元、明、清三朝796位湘人的作品汇编。共分元、明文、国朝文两门。元、明文54卷,国朝文135卷,补编1卷。国朝文收至同治初年止。所收之文自奏、议、论、说、考、辨、序、跋、记、传、箴、铭、赞、启、词、赋及词臣拟进之文、外吏公牍之稿,凡4000余篇,诸体皆备。主要收辑已经散落的旧帙,其中又以收辑发明经史、敷陈政术、考见风俗、能说山川、可备掌故之文为主。
(光绪)湖南通志
288卷,首8卷,末19卷,(清)李瀚章、卞宝第修,曾国荃、李元度等编纂。《(光绪)湖南通志》上承前修旧志,补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史事,纪事止于光绪九年(1883)。约1200万字。分地理、建置、赋役、食货、学校、典礼、武备、封建、名宦、职官、选举、人物、方外、祥异、艺文等15志,末附杂志。每志再分子目,以纲统目,以简御繁,条理尚称明晰。又为图90、表
2、目60。所引诸书皆具列原文,标明出处,颇为精详完善。卷中按语参考同异,均典赅可取。其武备、选举、人物诸志记载湘军史料甚多;人物志特设技术目、辑存湖南历代能工巧匠、名医国手事迹;祥异志载周代迄清日月星辰天文史料近千条;杂志中立辨讹一目,深符续志纠谬之宗旨;志中绘列之舆图大都出自新化邹氏舆地世家之手,详赅精审,独具特色。是志于同治七年(1868)开局采访,经六年编辑成稿,光绪五年(1879)付梓开雕,光绪十一年(1885)编成印行。是志为湖南方志的总结和典范,体例严谨,资料宏富,上自秦汉下迄近代,凡有关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无不博采文献,考证典籍,堪称湖南的百科全书。曾文正公全集 185卷,(清)曾国藩撰,李瀚章辑,清同治光绪间长沙传忠书局刻本;1932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36年上海国学整理社印本。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选庶庶士,历任礼、兵、工、邢、吏部侍郎。赠太子太保,谥文正,因以名集。工书法,擅诗文,文秉铜城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奏稿、批禀,人颇称道。著有《曾文正公日记》、《奏章》等数十种。全集分卷首1卷、奏稿30卷、书札33卷、批禀6卷、十八家诗钞28卷、经史百家杂钞16卷、经史百家简编2卷、鸣原堂论文2卷、诗集4卷、文集4卷、杂著4卷、求阙斋读书录10卷、求阙斋日记类钞2卷、孟子要略5卷、年谱12卷等。自清光绪三年问世后,以后陆续刊入家书、家训、大事记、荣衰录等,始成今书。1974年台北文海出版社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今岳麓书社点校注释汇编的《曾国藩全集》较原著《曾文正公全集》大有增补,是集诸本之上乘,为一部完整的曾集,有裨于中国近代史和太平天国史研究。左文襄公全集
135卷,(清)左宗棠撰。光绪十六年(1890)长沙萃文堂刻本。128册。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湘阴人。清道光举人。卒谥文襄,因以名集。卷首有《国史本传》、《神道碑》、《墓志铭》等。依次为奏稿总目一卷,谢折2卷,奏疏64卷,文集5卷,诗集1卷,联语1卷,说帖1卷,书牍26卷,批札7卷,咨札1卷,告示1卷。后列左宗棠在湖南巡抚幕府时代拟的《张大司马奏稿》4卷和《骆文忠公奏稿》10卷。附罗正钧撰《左文襄公年谱》10卷。嗣后收入沈云龙主编,1974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左宗棠全集》均是据萃文堂本《左文襄公全集》为底本。1986年岳麓书社以原刻《左文襄公全集》为基础,标点校勘注释出版了新的《左宗棠全集》。这是最完善的左宗棠集,是研究左氏一生军事、政治活动和思想言行的第一手资料,对于了解晚清政治、军事以及思想文化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养知书屋诗文集
43卷,(清)郭嵩焘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16册。郭嵩焘(1818—1891),清学者、外交家。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湘阴人。此书分为文集和诗集两个部分。文集共28卷,7大类。卷1和卷2为考、释、论、辨;卷3至卷8为序、跋;卷9至卷13为书牍;卷14至眷16为赠序、寿序;卷17和卷18为行状、传略;卷19至卷24为墓志铭、神道碑;卷25至卷28为杂文;卷29至卷43为诗集。1984年岳麓书社整理出版标名为《郭嵩焘诗文集》,是书收录郭氏诗文词赋1130首(篇)。其文献反映了近代湖南和中国力主学习西方富强之策的特殊历程。是研究郭嵩焘生平和清末政治思想文化的参考资料。
胡文忠公遗集86卷,32册。(清)胡林翼撰,清曾国荃辑。同治三年(1864)武昌节署刻本,胡林翼(1812—1861),湘军首领。字贶生,号润芝。益阳县人。是书卷首为本传、行状、年谱、序跋、题词等,书前有清同治六年(1867)冬月湖广总督官文序和秋八月江苏巡抚署湖广总督李瀚章序等,卷一至五十二为奏疏,卷五十三至五十八为书牍,卷五十九至八十三为《抚鄂书牍》,卷八十四至八十六为批札,合计是集收录胡氏奏稿、书牍、批札940余篇。1999年岳麓书社整理出版《胡林翼集》包括奏疏、书牍、批札、家书、诗文联语等,以及他主编并予以批注的《读史兵略》、《读史兵略续编》,共5册。此书为晚清历史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是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重要参考书。
彭玉麟集
(清)彭玉麟撰。彭玉麟(1816—1890),湘军将领。字雪琴,谥刚直。衡阳县人。早年投奔湘军,系湘军水师的主要将领。彭玉麟身后部分文字曾刻集刊布,但未见合集。此书包括奏稿、电稿、诗词、联语、文集、书信等部分。另收入同治十三年刻印的《衡阳县志》、《荣哀录》及彭氏年表及彭氏著述版本目录。《彭玉麟集》中奏稿部分的底本系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所编的《彭刚直公奏稿》。其电稿部分,主要移自《张之洞全集》。诗词部分亦以俞樾所编之《彭刚直公诗集》为基础。联语、文集、书信部分则据此次广为搜集所得而编次。该书2003年由岳麓书社整理出版。国朝先正事略 60卷,(清)李元度撰。清同治五年(1866)循陔草堂刻本,24册。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号天岳山樵,平江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历官浙江盐运使、云南按察使,迁贵州布政使,卒于任。著有《天岳山馆诗文钞》、《国朝先正文略》。纂修《(光绪)南岳志》、《(同治)平江县志》等20余种。是书择清廷表率人物事略撰成,此编成于清同治五年(1866)。书首有清同治八年(1869)三月曾国藩序,同治五年(1866)三月李元度自序。收入同治以前的清代人物1108人,分为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7类。1991年岳麓书社整理出版。是书是清人在清代撰写的唯一的综合性大型人物传记。湘绮楼全集
26种321卷,(清)王闿运著。清光绪、宣统间刻民国12年(1923)年年湘潭王氏汇印本。王闿运(1833—1916),清末文学家、诗人。字壬秋,晚号湘绮老人,湘潭人。清咸丰七年(1857)举人。曾入曾国藩幕,先后主讲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等。清宣统间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湘绮楼全集》,是书收录王氏著作《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补笺》、《春秋公羊何氏笺》、《论语集解训》、《尔雅集解训》、《庄子内篇注》、《楚辞释》附《唐诗选》《湘军志》《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集》等。是为《王闿运全集》的最足本。今岳麓书社整理出版了《湘绮楼诗文集》、《湘绮楼诗日记》、《湘军志》数种。是研究王氏思想及清末学术、思想文化的参考资料。
曾纪泽遗集
(清)曾纪泽著。曾纪泽(1839—1890),字劼刚,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此书系根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江南制造总局版《曾惠敏公遗集》加以标点、分段整理而成。其中奏疏6卷,记述了曾氏出使英、法、俄时所撰有关中外商务、中法战争、中俄伊犁问题谈判等奏折、信函内容。另文集5卷,诗集4卷,日记2卷。其文献反映出近代湖南与中国较早接触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地求索历程,是研究晚清政治、外交及思想文化的参考资料。
谭嗣同全集(清)谭嗣同撰。谭嗣同(1865—1898)。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著名维新思想家。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人。此书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上、下册。上册分为《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卷第一》、《莽苍苍斋诗卷第二》、《莽苍苍斋诗补遗》、《远遗堂集外文初稿》、《远原堂集外文续编》、《石菊影庐笔识》、《兴算学议》、《思伟壹台段书短书》、《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10个部分;下册分为《仁学》、《报章文辑》、《壮飞桉治事十篇》、《书简》、《拾遗》、《附录》6个部分。该书不仅在编辑上比以前所出谭氏文集进了一步,而且在内容上增加了一部分未刊手稿、手札等,是一部完备的谭氏著述结集。
杨度集
杨度撰。杨度(1875—1931)原名承瓒,字哲子,后改名度,号虎公,湘潭人。是集为杨度诗文书札函电专集。1986湖南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收录杨氏的论文、讲演、函电、公牍、诗词、联语、杂著(课卷、试卷、书序、公启、碑文)等200余篇(首)。计有《湘君赋》并序,《三国志赞》注、《圆明园图歌》、《致王闿运书》、《谈筹安会》、《新续高僧传》序、《挽孙中山联》、《唐诗选评》、《杜氏家祠落成颂》、《自挽联》、《岳阳楼联》、《学佛》、《自题小像》等代表作。有裨于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研究。
经学历史
(清)皮锡瑞撰。为20世纪初作者给岳麓书院学生讲经学史所编之讲义。皮锡瑞(1850—1908)。清代著名今文经学家。号鹿门,又号麓云。善化县(今属长沙市)人。此书10章,分经学发展为开辟时代、流传时代、昌明时代、极盛时代、中衰时代、分立时代、统一时代、变古时代、积衰时代、复盛时代等十个时期。系统叙述经学发展演变的诸阶段,既重实学考据,又主张通经致用,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各个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李肖聃称:“其书明群籍之大义,述今学之家法,足裨始学。”(《湘学略》)周予同称此书“为经学史辟了一新途径”,“对于初学者,真可称为‘循循善诱’。”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湖南思贤书局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周予同注释本由商务印书馆1928年编入《学生国学丛书》,1929年收入《万有文库》;1955年作者修订注释,195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葵园四种
(清)王先谦撰。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字益吾,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中年归里,先后主讲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一生潜心于学,整理古籍,尤著盛名。其《尚书孔传参正》、《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庄子集解》等,向为学者推重。王氏还辑选了《皇朝经解续编》、《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等大部头书,校刊了《郡斋读书志》、《合校水经注》《养知书屋集》等许多书籍。其一生所著、编、校、注、辑、刊的著作达五十种,计三千二百余卷以上。称之为我国文化学术史上的通家大师。《葵园四种》,包括《虚受堂文集》、《虚受堂诗存》、《王先谦自定年谱》、《虚受堂书札》,是研究王氏学问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黄兴集
黄兴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1874—1917),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轸,字厪午,后改名兴,字克强,善化(今长沙)人。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时任武昌首义革命军总司令。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著作被中华书局1981年汇编为《黄兴集》出版。系搜集黄兴的政治论文、讲演、函电、公牍、诗词、联语等600篇汇编而成。书末附有黄兴的生平年表及逝世通告等。该书是新中国成立后编成的第一部黄兴文集,为研究黄兴的思想和生平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反映民国建立的重要理论和艰难实践,对于整个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也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宋教仁集
宋教仁撰,陈旭麓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分上下两册。宋教仁(1882—191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国初年国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字遁初,又作钝初,号渔父。桃源人。此书辑入宋氏论文、函电、评论、公文、诗作、专著和日记,计247件。其中一部分是未刊稿。各件均按撰述时间顺序编排。该书不仅提供了有关宋教仁生平及思想的比较完整的资料,而且对于了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思想和活动也有参考价值。
蔡锷集
蔡锷撰。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出版。蔡锷(1882—1916)。护国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艮寅,字松坡。邵阳人。此书系据《蔡松坡先生遗集》、《护国军笔记》、《护国运动见闻杂忆》、《护国运动史资料选编》、《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及家藏手稿等整理而成。分为事略、年谱、重要军政文电、文选、家书五个部分依次编排。某些资料为他书所不及。其文献反映民国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
陈天华集(清)陈天华撰,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点校铅印本。1982年增订第二版。陈天华(1875—190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新化人。1903年获公费赴日留学,回国后策动反清起义。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书。主张反帝反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很大。是集收录陈氏《述志》、《敬告湖南人》、《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纪东京留学生欢迎孙君逸仙事》、《国民必读》、《中国革命史论》、《先考宝卿府君事略》、《致留日学生总会诸干事书》、《致湖南留学生书》、《绝命书》,附《陈星台先生〈绝命>跋》等20种(篇)。有裨于中国民主革命史研究。
帝王春秋 易白沙撰。民国十三年(192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84岳麓书社重新整理印行。易白沙(1886—1921)新文化运动学者。字白沙,号越村、月村。长沙人。此书博采我国史载中有关帝王的史实,以揭露历代帝王荒淫腐朽、残暴害民的罪恶,并附加按语、评论,以作批判。书中摘引颇为详尽,从人祭、杀殉、弱民、媚外、虚伪、奢靡、愚暗、严刑、奖奸、多妻、多夫、悖逆等十二个方面将“吾国数千年残贼百姓之元凶大恶,表而出之”,以追究中国贫穷落后之根源,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
齐白石全集 齐白石绘。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整理出版。齐白石(1864-1957),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20世纪中国书画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号兰亭,字浜生,晚号白石老人。后改名璜。湘潭人。一生中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为世人瞩目。全集计收入其绘画与雕刻作品2206件,篆刻作品1850方,书法作品296件,诗文50万字,涵盖齐白石的画、书、印、诗词联语、文抄、题跋等,展现了齐白石各历史阶段代表性作品及各品类的精华之作,实现了集齐白石作品之大成。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共5卷,其中1951年9月出版的第一卷,收入毛泽东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著作17篇。1952年4月出版第二卷,收入毛泽东从抗日战争爆发到1941年5月的著作40篇。1953年4月出版第三卷,收入毛泽东1941年3月至抗日战争胜利时期的著作31篇,1960年9月出版第四卷,收入毛泽东从抗战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著作70篇。1964年4月,又出版《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又多次再版。除汉文版外,还由民族出版社翻译成蒙、藏、维、哈、朝5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英、法、西、俄、德、日、阿拉伯、朝、越、缅、泰、印尼、印地、乌尔都、波斯、意、葡、世界语等18种外文出版;由北京盲文出版社翻译成盲文出版。1977年4月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收入毛泽东1949年9月到1957年11月的著作70篇。1991年,选集第一至四卷又出修订版,增加了《反对本本主义》一篇,并对注释作了进一步修补。选集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成果汇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既为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诸问题提供了集中的参考,也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篇:湖湘文化精神
从“新时期”湖南小说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摘要湖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系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湖湘文化名人对湖湘文化的塑造及定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时期”湖南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长期受湖湘文化影响和浸润的作者创作的作品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湖湘文化精神的“影子”,“新时期”湖南小说从小说中的人物这个侧面反映出了湖湘文化的强烈的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期”湖南小说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秉笔直书
文学的地域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区域的作家在题材、主题选择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特定的地域历史文化精神的传承。随着源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文化湘军”的兴起,带有典型“湖湘文学”烙印的“新时期”湖南小说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些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湖湘大地上的湖南作家创作的小说或多或少融入了以湖南人、湖湘地域及湖湘文化为创作背景的素材。这些小说题材、内容虽有不同之处,但源于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却一脉相承。
一、“新时期”湖南小说
从时间方面界定,“新时期文学”是指76年4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尤其是78年12月十一届山中全会“拨乱反正”之后开始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还很短,作为一个独立时段的文学成就还有待历史的验证,但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文学是与这个时期的经济一样繁荣。这个时期社会现实急剧变化,受到冲击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不同时空的价值共同交汇,大众文化的兴盛、精英文化的转型、主流文化的分化使一些貌似对立的命题和谐地共生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之中。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文化湘军”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成为文化界的一朵奇葩。这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反映社会思潮的文学作品雨后春笋般的呈现出来。小说作为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本文拟以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古华的《芙蓉镇》以及阎真的《沧浪之水》为例,探讨一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湘文化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一支地域性文化,自有其特点。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钱基博先生曾就湖南的地理环境对湖湘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发表过独到的评述:
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叠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交通。顽石赭土,地质刚坚,而民性多流于倔强。以故风气锢塞,常不为中原人文所被。抑亦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独立。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宏识孤怀,涵今茹古,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
强不磨之志节。湛深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义以淑群,行必厉己,以开一代之风气,盖地理使之然也。[1]
湖南东西南三面环山,峰峦起伏,交通不便,所以主要靠发展小农经济。贫乏的土地资源促使人们不得不精耕细作,长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湖湘民众吃苦耐劳的品格,钟灵毓秀的山山水水,使得湖湘子弟的思维更加敏捷,周遭山水阻隔封闭的地理环境,培养了湖南人的独立意志,同时促进了湖南人如魏源“开眼看世界”敢为天下先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作为最基本的土地不会增多,也不增值,即使从政经商也受制于资源贫乏的限制,使得湖湘子弟中有志者大都能走出家乡,走出湖南,也总是渴望外部世界,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显聪明才智,这与近代湖南大地上走出众多的革命家军事家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心系天下,关心民众,以天下为己任,这就是湖湘文化担当精神的体现。
三、小说中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 小说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以生活中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为蓝本的,都是通过对现
实的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尽管采用了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作者也仅仅是通过艺术手法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艺术的处理与加工,使其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生动形象,但是其内在逻辑却是真实的,是一种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艺术作品。
“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内在精神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心忧天下,敢于献身的爱国精神;二是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三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四是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五是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六是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一)、心怀天下,勇于献身的爱国精神
心忧天下,敢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也就是一种忧国忧民意识。对这句话最恰当的注解大概
就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了,这就是湖湘文化所浸润下的湖湘人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反映。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主人公苏冠兰、丁洁琼、叶玉涵就是科学报国的典型。留美物理
学家丁洁琼作为发明原子弹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目睹美国政府将原子弹投入到日本广岛和长崎,使日本遭受生灵涂炭之灾后历经千辛万苦毅然要求回国,放弃美国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就是明证。而苏冠兰、叶玉涵这对中年夫妻更是精忠报国的代表,他们终生致力于中国的医疗研究事业而无怨无悔。在古华的《芙蓉镇》中,以“芙蓉姐”胡玉音的人生遭遇为主线,借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对人心灵的戕害,揭露了“文革”的反动本质。作者通过对文革期间的种种压制人的行为的控诉与反思,实际上就是作者心忧天下精神的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涉世之初,四处碰壁,依然坚守着信念,内心充满了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和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身居高位后,池大为并未完全充斥庸人气息,游刃于官场的波诡云谲之间却时常告诫自己做个好官,尽力做好事。池大为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继承了父辈的[1]钱基博著.近百年湖南学风.一套传统的价值理论,即使在后来的仕途中与父亲预设的轨道相脱离,仍心怀百姓,不得不说是湖湘文化的爱国爱家情怀的一种体现。
(二)、以天下为己任,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在任何一个社会,知识分子和知识精英永远都要做道德的守护神,做丑恶的鞭挞者,做社会的中流砥柱。一个健全的社会,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都应该充当社会底线的捍卫者这么个角色。时代敬重那些奋笔疾书针砭时弊的鲁迅式“下笔见血”的英雄人物。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抱负,铺纸握笔则见世间冷暖。这种秉笔直书精神作者做到了,作者笔下的人物也做到了。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张扬写出了曾被列为“禁书”的《第二次握手》的首版,并
因此而入狱甚至险些丢掉性命。书中歌颂科学救国,赞美知识分子,讴歌了主人公为了理想和信念,勇于牺牲自我,报效国家和民族的优秀品质。另外,作品颂扬了“小资产阶级爱情”,在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文艺作品以革命样板戏一枝独放的社会氛围里,刻意去描述和赞美所谓“才子佳人”、“一见钟情”之类的小资故事,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背道而驰的。这便是张扬的那种秉笔直书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阎真的《沧浪之水》写了年轻知识分子池大为在官场上的异化过程,道破了某种长期被
遮掩的用人潜规则。池大为兢兢业业、关心群众却处处受制,连孩子上个幼儿园也费尽周折,后来他学会了吹吹拍拍、弄虚作假,立即飞黄腾达,官至厅长。无论这些作家对生活是讴歌的,还是批判的,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那种家国天下的情怀和对国家、民族出自内心的热爱。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相承的,是湖南小说源于湖湘文化独立根性的秉笔直书精神。池大为下乡调查全省的血吸虫病状况,坚持按照实际情况汇报调查状况,就是源于知识分子的一种秉笔直书精神。
(三)、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中,留美女物理学家,在美国各学术权威的学术霸权的欺压下,毅然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学术水平,推翻了学界大师的理论,并在自己严密的思维逻辑的支撑下创立了鼎鼎有名的“丁氏理论”,便是湖湘文化敢为人先开拓精神的一种体现。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池大为在官至厅长身处体制内中之后,在当下官场的混乱之中,仍然能够抵制住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诱惑,依然能够以一个“清官”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着实是一种对当代浑浊不堪的官场环境的一个“颠覆”,对体制的强烈碰撞,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的真实再现。
(四)、舍我其谁,慷慨赴死的牺牲精神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对这句话的生动阐述。《第二次握手》
中丁洁琼回国后得知自己一生的挚爱苏冠兰已经成家的事实后,下定决心放弃首都优厚的条件到遥远的云南边陲高寒山区为国效力,这种坚定地态度就是湖南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沧浪之水》中池大为不也可以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信念置自己的前途而不顾,勇敢地承担了社
会正义的重担吗?戴妙良这个形象的刻画不就是当代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一种典型吗?
(五)、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在湖南的活动及其文化创造,以及他在湖南怀沙
自沉的壮烈举动,给湖湘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精神,新的价值,即超越了巫傩文化过分关注现实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功利主义原则,而注入了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追求,对民族、对国事、对时局极度关心和重视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民族、为道义理想而九死不悔、不屈斗争的坚韧意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以及为真理、为道义而勇于探索、永不止步的求索精神。这些都是屈原精神的实质所在,也是其为湖湘文化所注入的新的精神和新的价值。这些对后来湖湘文化的正式定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第二次握手》作者借丁洁琼这一优秀的中国女科学家留美期间奋发图强取得巨大成就的描写,弱国子民在外国取得了超越众多学术权威的成果,科学救国的思想跃然纸上,这就是作者在新中国当时国内安定的环境下对美帝国主义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政策的一种强烈担忧。《芙蓉镇》的作者无疑对文革的思考达到了一个高潮,反思文革的荒谬本质,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热忱在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沧浪之水》末尾池大为将父亲生前留下的《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付之一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池大为精神世界彻底坍塌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得到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池大为作为“庸俗的雅人与儒雅的俗人”的化身,不仅仅是个人的代表,而是整个知识分子阶层的代表,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念的反映。作为知识分子,社会中流砥柱的池大为,甚至从事“社会良心”的媒体行业的胡一兵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生了的“蜕变”,这就是令作者忧心的源头,寄寓了作者对当代年轻人的价值重构的一种期盼。池大为在父亲坟头的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不正是一股社会主义新风的降临吗?
(六)、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
杨度“若到我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来做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冰蹄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这三部小说都是催人向上的经典之作,以生动的形象勾画出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借主
人公命运的起伏把作者心中的那种对祖国最虔诚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芙蓉镇》似的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还是《第二次握手》、《沧浪之水》对主人公的精致刻画,都将作者心中的理想寄托在了主人公身上,以此相衬的便是作者对湖湘文化坚韧不磨的奋斗精神的推崇。
四、结语
小说里的人物就是现实中人的再现,“新时期"湖南小说在湖湘文化的根性上深入挖掘,作品深深了打上了“湖湘文化”精神的烙印,我们管窥蠡测,仅以少量的几本小说来解读拥
有深厚底蕴的湖湘文化,虽有有失偏颇之嫌,但是多多少少可以窥见湖湘文化的一点“影子”。言而总之,湖湘文化的担当精神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是一种传统的强烈的出仕精神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驰、刘鸣泰、刘克利主编.湖湘文化大观[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发行,2000
(2)文选德著.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6
(3)田中阳著.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0
(4)刘洪涛著.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旭主编.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第三篇: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2011-07-01 13:41:05
打印文 章 发送给好分享按
友 钮
湖湘哲学思想:湖湘哲学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以至毛泽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近代史上湖南人才辈出,虽然他们的政治立场可能很不相同,但其讲理想、重经世的学术文化风格却是—致的。”
湖湘文学艺术:禀承着屈原忧国忧民的文学传统和胡安国“经世致用”的哲学传统,湖湘文学艺术具有“文道合一”的明显特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乡文派”,就是此一特色的代表。这一特点,在毛泽东身上也鲜明地反映出来。
湖湘史学: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也在湖湘史学中反映出来。湖湘史学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一、经史并重。以经义作为批判历史的最高依据,述史是为了阐发经书义蕴,阐发经书内蕴是为了维护历史传统。
二、说古是为了道今,批判以往是为了针砭时弊。研究历史并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检讨兴亡教训,寻求国家中兴和救亡图存的历史借鉴。“这种为经世致用而重视史学的精神,为当前政治服务而重视史学的传统,影响了湖湘史学的发展方向。”
湖湘教育:湖湘教育大兴于宋代,历时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重视学思并重与知行统一,重视独立思考与理性批判。岳麓书院就是此一传统的见证与代表。
湖湘宗教:湖湘文化对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南岳大庙中的佛道儒共处就是典型事例。对于后者,湖湘文化采取坚决的批判态度。湖湘学者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开始,都主张“入世”,坚持“实学”,强调“学以致用”,所以都从社会学与认识论的角度对宗教进行过批判。特别是对于基督教的阴谋活动,抵制尤力。湖南是我国近代“教案”最多的地区。抵制洋教成了全地区的一致活动。
湖湘民俗民风:湖湘是我国民族最多的地域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民族由于历史沿革、居住地域、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民族风情,又互相渗透,彼此影响,汇合而成一种个性鲜明独具—格的湖湘民俗文化。
湖湘科学技术:由于对实践与实用的重视,湖湘科学技术素称发达。早在商周,青铜冶炼已具相当规模。近代的锑都,更为全国冶炼之冠。马王堆出土文物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将湖湘文化独特的科学品格尽现无遗。
中国近、现代史“放湖南人出一头地”,使三湘人才喷薄激涌的景象蔚为壮观,这一放便放出许多的轰轰烈烈,放出无数的可歌可泣。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湖南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第一人,魏源是中国早期洋务派中极力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第一人,郭嵩焘是中国外交界中仗节出使欧洲的第一人,谭嗣同是中国维新派中为变法流血的第一人,唐群英是女性中加入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人,陈天华是中国留日学生中为正义事业愤然蹈海的第一人……。杨度在《湖南少年歌》唱出了湖南人的最强音:“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这可不是只图悦耳的花腔,而是他代表湖南人打从火辣血性里吼出的一嗓子。
第四篇:湖湘文化判断题1
《湖湘文化》判断题汇编
(一)1,“文化”一词的意义和概念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丰富的。(对)
2,湖湘学派的奠基者是胡安国和朱熹。(错)
3,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或称之为“复合体”),它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错)
4,凡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对)
5,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文式、情感模式、等级
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对)
6,文化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地域性,但不具有民族性。(错)
7,湖湘文化就是湖湘大地居住的人们长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艺术观念的总和。(错)
8,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文化是变化的、迁移的和发展的,这也意味着各个
时代的文化都是完全不同的。(错)
9,在每个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中,都蕴含着人类性这一永恒的内容和共性。(对)
10,决定文化的地域性的主要因素是某一人群所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生
活,以及由此所构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渊源。(对)
11,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包括现实)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错)
12,湖湘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面的复合体,既包含了上层社会的主流文
化、庙堂文化和精英文化,也包含了世俗的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和江湖文化。(对)
13,湖南中北部在两汉时期才被称为“沅湘’’之地;由于湘江是贯通全省南北的最大河流,故至迟在南北朝时期湖南已经被称为“湘”。(错)
14,“湖湘”作为湖南地域之名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对)
15,决定地域文化特点的是自然地理环境。(错)
16,湖湘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地域文化类型:其一为滨湖(洞庭湖)平原地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作农耕兼及渔业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其二为以湘江流域为中心兼及资江、沉江、谨水流域中下游部分地带的丘陵盆地相间地区,是一种稻作农耕与渔猎混杂的生存方式与文化类型。(错)
17,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对)
18,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错)
19,最早出现“湖南”这一地域概念名称的时间是在宋代。(错)
20,周敦颐是理学学派闽学的代表人物。(错)
21,明代的“生苗区”是指湘西与黔、川交界之处的“红苗区”,又称苗疆。(对)22,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为国内绝无仅有的珍品,是夏商周时期湖湘地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对)
23,文化包括两种形态类别:第一类文化包括智能文化和物质文化;第二类文化包括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居于第二类的规范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审美意识、文学、艺术等。(错)
24,湖湘文化指自古以来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各种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对)25,夏、商、西周时期,湖南属于《禹贡》所称“九州”的“荆州”之地。(对)26,秦王朝在湖湘地区(包括与周边部分省区的接境地区)先后设置了黔中郡和长沙郡、武陵郡。(错)
27,“湖南”与“湖湘”作为行政地域概念与人文地域概念的专有名词,最迟在唐代已经出现。(对)
28,湖湘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是历代湖湘民众在湖湘大地上所创造的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的总和。(对)
29,湖湘文化具有时间(历史发展)和空间(地域存在)双重内涵。(对)30,“朱张会讲”是湖湘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是指朱熹与张载。(错)31,“磨血教育家”是指徐特立,他于1903年创办了湖南最早的私立明德中学。(错)
32,先秦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思想家屈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天文、地理的光辉诗篇《天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第一次回答了屈原提出的问题写作了《天对》。(对)
33,杨昌济是最早将西方的“哲学”概念引进湖南的。他说:“个人必有主义,国家必有时代精神。哲学者,社会进化之原动力也。”(对)
34,南宋朱熹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将公利与私利区分开来,并且充分肯定谋公利的正当性。(错)
35,“茶陵诗派”的领袖,是当过宰相的著名湖湘诗人李东阳,他开了法盛唐、宗杜甫的诗歌复古运动的先河。(对)
36,湖南现代作家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直率而又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传统女性的内心世界,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错)
37,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不朽之作。(对)38,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湘一带就有了供娱神而用的“歌乐鼓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舞,通称傩,正是湖湘戏曲艺术的萌芽。(对)39,我国现代戏曲有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湖南最早形成的是高腔。(对)
40,早在20世纪初,著名音乐家黎锦晖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基础上,首创中国歌剧,其代表作《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儿童歌舞剧一度风靡全国。(对)
41,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沅湘一带就有了供娱神而用的“歌乐鼓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巫舞,通称傩。(对)
第五篇:湖湘旅游文化第五讲
第五讲
授课内容:长沙与马王堆汉墓
教学目标:熟悉长沙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
了解并掌握马王堆汉墓文化;
教学重点:马王堆汉墓介绍
教学难点:马王堆汉墓文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课程回顾】
请联系学过的知识,向游客介绍岳麓书院中你所熟悉的一个或多个景点(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文庙、教学斋)。
【课程内容】
一、景点历史文化
湖南省会长沙市的东郊有两座土丘,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后来讹传为“马王堆”。据一本地方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1971年底,当地驻军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二、马王堆汉墓简介
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墓主人分别为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夫人辛追及其儿子。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为研究汉初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丰富了人们对汉代文明的认识,也为汉初考古确立了年代标尺。
1、马王堆汉墓墓主
(1)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发掘了一号墓。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竹简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利苍夫人——辛 追,一号墓墓主,利苍之妻,生年不详,逝于汉文帝后元1年(前163年)左右,享年约50岁,出土时遗体保存完好。
(2)二号墓由于墓室密封不严,曾多次被盗,椁室已朽塌,仅残留印章、漆器、玉器、铜器等 200多件器物。
利苍——二号墓墓主,第一代轪侯。生于战国末年,逝于汉高后二年(前186)。早年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汉初任长沙国丞相。惠帝时封为轪侯。
(3)1973年11月19日至12月13日,发掘了三号墓。出土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
三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儿子,逝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约三十多岁,出土时仅存遗骸。生前是一名武将,曾参与指挥朝廷征伐南越国的战争。
2、马王堆汉墓文物
(1)镇馆三宝
千古遗容——轪侯夫人“辛追”遗体出于一号墓内棺,出土时身高1.54米,1
体重34.3公斤。虽在地下沉睡了2100多年,但外形保存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弹性,关节尚可活动。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
“辛追”遗体——解剖发现其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胶原纤维与刚去世的相似,细如发丝的肺部迷走神经历历可数,血管里尚有凝固血块,血型A型。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胆石症,并在直肠和肝脏内发现鞭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138 粒半甜瓜子,可知她死于瓜熟季节,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约50岁。遗体得以保存是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历二千多年而不腐,主要原因是密封、深埋形成的低温、缺氧和无菌的环境,另外棺内80多公升棺液也具有抑酶作用。
T型帛画——整幅画全长205厘米,内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狱
三个部分。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华盖以上为天上部分。正上方有一人首蛇身、披发而坐的神。根据“山海经”记载,它是威力巨大的烛龙神|主管着天气的阴晴和昼夜的变幻。右边绘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半隐半藏在蓝色的扶桑树中。传说扶桑生长在东海,有几千丈高,十个太阳在此栖息并轮流出去值班。而画中却只有九日盘旋其中,另外一个太阳可能正在值班尚未归来。最大的太阳中绘着一只黑色的鸟,古人称之为“金乌”,其实这是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结果。左边则是一轮弯月,月下一个美丽的女子轻舒广袖翩跹而T社。有人说她是月神正托举月亮缓缓升起,也有人说是偷取了不老丹药的嫦娥向月宫飞去。月中一只肥胖硕大的蟾蜍口衔一株灵芝草,而体态轻盈的玉兔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门两旁两位守门神一司阖正躬手而立,恭敬作揖,欢迎升天的老夫人。下面的图画可能是老夫人去世后家人守灵祭祀的场景。他们面色青蓝,神色肃穆,尽显哀伤之态。地狱里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意欲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镇压鬼怪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的亡灵。
素纱襌衣——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一号墓出土。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 2.6平方米,重仅48克。它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2)其他珍贵文物
彩棺巨椁(guǒ)——棺是殓尸的葬具,椁是放置棺木及随葬品的葬具。一
号墓椁室内四周设边箱,中间设棺室,棺室中放置4层木棺。棺和椁共用木板70块,约合成木材52立方米。宏大的木椁和华丽的套棺,是西汉进步的生产技术、浪漫神奇的文化艺术的物证。
云纹漆鼎——高28厘米、口径23厘米,一号墓出土,旋木胎(外形旋削而
成)。出土时鼎内尚有藕片浮在水面。一号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盘、化妆盒等,杯盘内底上写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样,外表光亮如新,足见汉初漆器制造工业之精。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漆器应该是当时由四川生产的。
【课后作业】背诵马王堆汉墓陈列馆导游词
【课堂小结】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所讲授景点的知识点,学生都能积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