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时间:2019-05-13 09: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第一篇: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

□演讲人:朱小健

■演讲人简介:

朱小健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为训诂学理论、训诂学史、《说文解字》研究等。主编、参编《汉字标准字典》、《中华字典》、《二十四史全译》等辞书、教材、古籍译著、论文集十余种。

■编者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今天仍然是我们文化生活的焦点。而要传承发展好汉字,学习、解释、理解必不可少。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千百年来为人称颂,在朱小健教授的讲述和分析中,解说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阅读提示:

□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

□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解释汉字的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

□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

汉字的可说解性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探讨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和精神。说解汉字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汉字既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跟文化相互作用,解说就是一种作用。“习与性成”,这是《尚书》里面的话,使用、传承,并且能够对汉字进行解释,是中华民族独具的一种智慧和文化。怎么传承?就是要分析、认识、理解、把握、运用每一个汉字形体所蕴含的意义、理念和价值观。而意义、理念和价值观的把握需要通过解说来完成。

首先我们来看汉字的可说解性,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汉字和文字;第二,造字和说字,说字就是解释。

文字是什么呢?文字是人类创制的,通过视觉完成的,与语言相适应的,记录、贮存、交流思想的符号工具。首先,文字需要通过视觉意象来表达,要把意义放在形体里面,这才是它的本质。假如一个形体不能让人们通过视觉直接获得意义的话,就不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字。第二,通过形体来表达意义是一种智慧,它首先需要知道客观事物,然后要能把握和抽象出形象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字

,是“牛”。还有另外一个字

,是“羊”,跟“牛”有什么区别呢?角的方向有区别。造出这样两个字需要我们认识牛、认识羊,把握牛和羊的形象,同时还要对其最主要的特征进行抽取和表达。汉字形义之间的关联具有客观性,比如刚才那两个甲骨文牛角和羊角的方向。但是,把某个形体赋予某种意义又带有主观性,所以文字和语言都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的文化活动,加进了人的理念。同时,这些字形都有一种通过简单形体来表达丰富内涵的联想性。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能够体会到,这跟我们文化的包容性和综合性是相关的。所以,汉字是真正的文字,它的本质是记忆思维、交流意图、传承文化,它需要通过形体来完成这些工作。它的价值体现在让我们认识到创制者的形象思维,通过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联使人们传递信息、完成交际。

我们今天要讲说文解字的事情,说文解字就是解读汉字。解读汉字首先需要还原理据,也就是为什么用这个形体来表达这个意义,还原它里面所包含的理念和思维模式。有人认为用形体来表达意义就是图画,其实不是。过去我们说图画跟文字的区别在于文字有固定的读音,那只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文字把形体、概念和意义结合在一起了。汉字沿用至今,有着极强的生命力,除了汉字与汉语的适宜性有关外,我想,它跟我们的思维习惯和精神追求是有关系的。

现在我们说一下造字和说字。造字和说字是两种紧密相关、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智慧。相关,是因为造字的时候想的是怎么通过这个形体表达意义,因此会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说字是要分析一个形体的意义,这也需要关注形体和意义的关系。

二者又有什么不同呢?造字,是把一个意义放到一个形体里面去,赋义于形,这个时候追求的是“最好让人一看就明白”,这叫“易知”;最好简单几笔就能够表达丰富的意义,可以叫做“多容”;当你用这个形体来表达意义的时候,能够让对方的理解跟你相同,这叫“一致”。还有“简明”,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一看就明白,一个是跟另外的有区别;“多用有别”,一个字可能包含有非常多的用法,这些用法之所以能共用一形,是通过上下文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加以区别;“组合生新”,通过多个部件的组合来表达新的意义;“寓义于关系”,比如“暮”字,是太阳和草丛组成的字,我们关注的是太阳吗?不是。我们关注的是草吗?不是。我们关注的是草和太阳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华民族对关系非常重视,非常敏感。我们有时候觉得关系是个贬义词,其实不是。比如儒家学说的根基《论语》讲与人为善,就是处理关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和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说字不一样,它是要还原理据,因此追求的主要是以下几点:“揣测合理”,古代造字的人已经不在了,后人用字必须要揣测这个形体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这种揣测要合理;“验证合规”,说字需要验证,验证是有规则的;“归纳规律”,揣测和验证最后是要得到规律的,用规律来统帅整个汉字系统;“表述清晰”,说字要说清楚,表述要尽可能清晰;“探本理流”,不但要找到源头,还要看到它的发展、流变;“以简驭繁”,解说汉字不能无穷无尽地讲,还是要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比如说“羊”字,我们可以看到小篆和甲骨文之间的演变痕迹,跟今天的“羊”也很像。但我们看看许慎的解释:“羊,祥也。”羊就是祥,是吉祥。说是动物,我们能够理解,你把它说成吉祥合适吗?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羊跟吉祥紧密相关的事情还少吗?比如三羊开泰,写成阴阳的阳和这个羊的都有。《说文解字》里包含了许慎的观念,这些观念有可能跟甲骨文的形体不完全一样,有可能跟我们今天的认识有区别,但是它们反映了我们先民的思维和汉字赋义于形的做法。

许慎怎样说解汉字

接下来我们讲讲许慎是怎样说解汉字的,包括内容、智慧和精神这三个方面。

关于说解汉字的内容,许慎大概完成了这么几项:

第一,解释了汉字之源,即汉字从哪儿来。“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说文解字叙》引用《周易》里面的话。对于文字的起源,学术界有种种观点和看法,这些观点都跟许慎在这里的表述有关。许慎引用《周易》里面的话,说明在他之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一些学说,他从里边看到了自己的使命,写了《说文解字》,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更清晰的文字解释系统,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第二,说明了汉字之用。我们可以来看看《说文解字叙》里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通过它把文明传给后代,后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自己的过去。这是中华民族跟世界上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一个方面,很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往未来看去,我们并不放弃过去,我们慎终追远。没有文字,我们就看不到《史记》、《汉书》,就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五千年都没有断过。

第三,解释了文字之理,包括三个方面:始一终亥、以义相从、理据体察。

始一终亥,整个《说文解字》一共有540个部,从“一”开始,到“亥”结束,这是一种理念。许慎用“一”作为发端,是一个事物的头,从这儿开始,通过形体的联系,最后到达了“亥”。“一”是“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道的发端。而亥是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最后一个,结束了,又从子开始,而子就是一,所以复从一起,又回到前面去了。

以义相从,每一个部里的文字是按照义排列的。比如我们看“雨”部,第一个是“雨”,接下来就是“雷”,“雷”后面的五个字都跟雷有关系;然后是“雪”,后面的都跟雪有关系;然后是“霝”,“霝”就是下雨,后面也有一系列跟下雨有关系的字;接着是“露”、“霜”。我们可以看到,“雪”是在“雷”声震动之后讲的,从冬天的“雪”到春天下雨,即“霝”,到夏天的“露”,到秋天的“霜”,有其排列顺序。

理据体察,是对字义的体会和说明。比如“人”,许慎说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可见,“天地之性最贵”不是许慎的发明,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当然,它也经过了许慎的选择。

第四,文字之证。许慎解释、分析、探索和体察古人造字的道理,再把这种道理通过他的证据给我们证实,告诉我们它是必然的、准确的。比如“儒”这个字,许慎解释说是“柔”,为什么呢?它从“需”声,“需”有柔的意思,比如糯米的“糯”,相濡以沫的“濡”。但是,你要以为这就是“儒”的特征,恐怕不够。“需”,许慎解释为:“頁

也。遇雨不进,止頁

也。”“需”是《易经》的一卦,许慎引用《易经》的话“云上于天,需。”说明“需”是等待的意思。云出来之后,你别着急走,忍一忍,等雨下完了再走。这里面就有柔的含义。但是,它也有刚的一面,“需”不是不出去,还是要出去,出去是必达的,所以它是柔中有刚。通过“需”让我们联系到“儒”,柔刚并济才是“儒”的本质特征。

除了内容,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体现在他说解汉字时用到的三个主要办法:互训、义界、推因。

互训,就是用两个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字相互解释。这样一种相互解释的办法反映了许慎(当然他继承了前人的认识)对字与字之间的同义关系的认识。正因为两个字之间有同义的关系,抓住了其中一个就可以去推知另外一个,这是类推的能力,是人类认识未知世界的能力。比如《说文解字》里说“珍,宝也”,反过来也说“宝,珍也”,这两个字互相解释,意思是一样的。当然,它们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都知道,“珍”着眼于东西少,“宝”着眼于东西贵重。但许慎用它们相互解释,他抓取的是什么?是它们之间共同的东西,通过已知推测未知,用大家都知道的解释那些只有个别人知道的,用今天我们明白的来解释我们过往已经生疏了的。这种直接的解释适合我们学习语言、掌握字义类推的能力,跟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性相适应。

义界,就是下定义,用一串词、一句话来说明字义、词义。因此,它反映了下定义的人对事物概念特征的认识和对不同事物之间区别的认识,体现了人类考察客观世界的一种辨析的能力。刚刚说“珍”和“宝”的区别看不到了,怎么办呢?就要靠义界。义界需要抓住被解释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最精炼、鲜明乃至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比如说“口”,“口”是什么呢?许慎说是“人所以言食也”,“口”是人体的一个器官,用来说话、进食,就做这两件事,非常清楚,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区别于其他的东西。

推因,就是用声音相同、相近的字词来解释,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词义和声音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先辈把握世界的联想和创造能力。推因首先可以说明字词的意义怎么来的。比如“祼”,左半边是“示”。有“示”的字都跟祭祀有关系,这种祭祀最主要的程序就是把酒舀起来以后,浇灌到竖在地上的茅草束上,茅草就把酒吸进去了,叫“缩酒”,就是祭祀对象享受了,叫做祼祭,念guàn。当许慎用“灌”字来解释“祼”的时候,他实际上是说,“祼”就是来自于祼祭仪式中浇灌的“灌”。推因还可以描写字词派生出来的一系列词的意义是怎么来的,并揭示出古人的一些思维观念。比如说“婚”,许慎说“妇家也,娶妇以昏时”,指古人结婚是在傍晚,黄昏的“昏”是“婚”的意义来源。

互训用两个词相互解释,解决了一个字像什么的问题;义界区别了词义,解决了这个词、这个字是什么的问题;推因找到了根,解决了一个字词为什么是这个含义的问题。三者总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对于字词创造、分析、解说的体系,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先辈的智慧。

关于许慎说文解字所体现的精神,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从许慎说文解字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他在传承中华文化。第二,对他身处的时代的思考和对那个时代学术的把握。第三,对世事万物的关注。我们刚才讲了汉字具有可说解性,也讲了许慎解释汉字的原因,就是要传承文化。但是,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许慎怎么样才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呢?这需要对世事万物的关注,需要追究精神、探究精神。也就是习总书记说的,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一个最深厚的滋养就是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精神追求。一个人对世事万物失去兴趣,坐在车上经过漯河、经过新郑闭着眼睛睡觉,外面有什么都不去看,这跟我们对生活、对周边、对一切充满了兴趣是两个不同的境界。许慎是后面这个境界,有这个境界,他完成了这样的工作。第四,解释的目的在于应用,许慎所有的解释工作都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是为了应用。他的儿子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说“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说明许慎作《说文》是要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比如,酒池肉林非常不好,但是酒真的那么坏吗?许慎说“酒”从声音上说就是“就”,也是“造”,“就”和“造”在古代的发音是接近的。什么叫“就”呢?“就人性之善恶”。很简单,朋友来了有好酒,是应该的,这是礼仪。但酒池肉林就不对了,是腐败。所以它是由人性决定的,而不是酒来决定的。但是酒确实有引导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当你善的时候它引导你的善,你恶的时候引导你的恶。许慎还讲了“酣”和“酖”,酣是“酒乐”,酖是“乐酒”。我们今天喝酒把自己喝乐了是“酣”,但是如果把自己喝成乐酒了,酗酒了,这就“酖”了,“酖”就是毒害,就是耽误,所以我们要酒乐,不要乐酒。

《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许慎说文解字的意义和价值

许慎说解汉字的意义我觉得起码有三个:一是开了小学,为中国语言文字学奠定了基础;二是明思维,通过他对汉字的分析、解释,使得我们的思维方式既能够被感受,又可以被解说、被理解;三是传文化,让中华文明借助解释传承不绝。因为文明可以自明,也要他明,加以解释。比如子贡问孔子,有一个我们要奉行一辈子的字吗?孔子说,有啊!“其恕也”。孔子接着又说了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对“恕”进行了解释。可见,解释是传承的重要方面。

那么,许慎字学在当下有什么价值呢?

第一,我们要学习许慎的文化担当。在那个时代,那么多学人中只有一个许慎,他有一种文化的担当。我们要关注、参与、构成、改变我们自身所在的环境、社会、文化。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学生,要有这份担当,我们要有探究的精神,实事求是,对于已知的要去阐释,不了解的要继续探究。

第二,我们可以借鉴许慎说文解字的方法来考察汉字,加深对它产生过程、相关含义和包含理念的理解。比如“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赡养父母,今天谁都明白。老是什么呢?甲骨文是一个侧面的拄着拐杖的老人。《说文》讲的是小篆,到了小篆,老底下那个拐杖被省掉了,省掉以后谁来了呢?是“子”,子替代了拐杖去支撑着这个老,就形成了孝,所以叫“承老”。过去讲“善事父母”,就认为“承”只是支撑赡养父母,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承”还有另外的一个意思,是传承。什么叫做孝?要传承父辈的文化文明这才叫孝,所以《论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才是孝。孝是仁之本,仁又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的概念。《尚书·文侯之命》有一句话叫“追孝于前文人”,这个追孝就是追法、效法前文人,所以“孝”有效法的意思。“孝”与“效”、“教”、“学”、“觉”等字的核心义素,是人从个体生物成长为社会成员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模仿成人、敬重经验、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把握规律、协调环境。因而孝的理念蕴含有仿效、尊重、理解、求善、传承、秩序等要素。通过对这个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许慎解释汉字对我们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总之,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重新看一看许慎解说汉字的智慧和精神。我们要通过解说汉字来器道兼修,过去解说汉字往往都着眼于“器”,着眼于一个字的形体、意义来解释,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关注“道”。汉字的解释里面有智慧,有精神,有我们民族的魂,所以我们要弘扬许慎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来源:人民政协报)

第二篇:《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说文解字》与中国上古社会的服饰文化

摘要:文字是文化的强大载体,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尤为丰富。而《说文解字》它作为这样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就成为了记载我国诸多文化现象和反映各色文化制度的文化传承的奇书。因而本文试从《说文解字》中的古文字出发,通过对《说文解字》中有关服饰的字的全面考察,来索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若干信息: 从中得出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同时也使我们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关键词:《说文解字》 古代 服饰文化 服饰制度

《说文解字》一书是许慎收集东汉的文字而写成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另外有重文(也就是异体字)1163个。它不仅仅是一本解释字义的字典,也是一本记载那些文字实际上反映的诸多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文化制度的,具有文化传承的巨大功用。在《说文解字》中仅直接与衣物有关的部首就有:衣部、裘部、履部、冃(帽)部、毛部、革部、韦部、糸部、素部、丝部、帛部等,其他部中也有衣饰字,这些字都与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来简单看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皮与革:从无衣到有衣,从赤脚到着履

众所周知,人类经过了类人猿——猿人——人三个进化阶段。类人猿肯定没有衣着,猿人与类人猿揖别以后,在风风雨雨中,赤身裸体地进行着捕猎、养殖、采集、种植等生产实践。在北方地区,猿人们为了防御寒冷、护身免伤,便披上了兽皮和树叶。在热带地区,为抵御烈日照射、风雨袭击、虫蛇啃咬,他们便在身上涂上油脂、绘上花纹或披盖树叶和树皮,衣服因而也就逐渐产生了。而体现着一变化的主要是皮” ”革”部.《说文解字》: ①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② 革:兽皮治去其毛。鞹:去毛皮也。靼:柔革也。鞣:软也。

革包:柔革工也。革是:革履也。革奚:革生革是也。革丁:补履下也。③履:“屐也。”古代的鞋有屦、、屐等名称。屦是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从以上几个与”皮”革”二部首相关的字可以看出,不去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屦也可称为鞮,是用皮革制成的。这也反映出古人很早就学会了鞣制皮革,还有了专门的鞣革工人。只有鞣制过的皮革才能加工成衣物,而去掉毛的革主要用来制鞋。

二、衣服的材质:从皮草-----布帛

皮革宜冬不宜夏,树皮树叶不结实。古人可能从蚕的吐丝结茧和蜘蛛的吐丝织网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编织与纺织。编与织的材料是纺好的线,应该先有麻线、毛线,后有丝线,棉线最晚。编织应早于纺织,因为纺织需纺机,而编织为手工。而反映这一变化的主要是”衣”部和·糸部,如下所示: ①《说文·衣部》:

衰:衰是指用草编成的雨衣。在《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卑。从衣,象形。”“衰”字篆文的中间部分像是编织之草参差不齐之状。《国语·越语》:“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衰”字后来被假借去表示别的意义,只有为本义又造字,在“衰”字上加“艹”或“竹”,写作“蓑”或“簑”。“蓑”主要是指牧人及在野外劳作的人的雨具。

衤區 :编枲衣。一曰头衤區,一曰氵欠 裹衣。(枲xi即麻,第三个意义是小儿的围嘴。)

褐:编枲袜,丹縠衣也。段注:縠,細絹也。……毛詩傳:禮有展衣者,以丹縠為衣。……後鄭云:展衣以禮見王及賔客之服。

②《说文·糸部》:

缫:绎丝也。绎:抽丝也。繀:著丝于筟车也。

经:织也。织:作布帛之总名也。紝:机缕也。综:机缕也。纬:织横线也。丝绸的分类,如:縠:细縳也。缣:并丝缯也。绨:厚缯也。练:湅缯也。紬:大丝缯也。綮:挃缯也„„有齿。绫:东齐谓布帛之细曰绫。

因而从材质上看,古代服饰大部分是由丝、麻等原料加工制作而成,丝和麻本身有质量的好坏,材质出现有先后,而且加工制作的工序也有优劣之分。

三、衣服的颜色:从素色到五彩

天然丝为白色,织出的布叫“素”,“素”字就有了“天然”、“白色”的意义。人们追求美,于是有了绘饰、染色、织绣图案等工艺。《说文·糸部》:“绘,会五采绣也。《虞书》曰:‘山龙华虫作绘。’《论语》曰:‘绘事后素。’”可见,素帛上可以彩绘图案。,这些反映了古人制衣技术的进步,如下所示: 绿:帛青黄色。缥:帛青白色。糸育:帛青经缥纬。一曰育阳染也。絑:纯赤色也。纁:浅紫也 绌:绛也。

缙:帛赤色。紫:帛青赤色。红:帛赤白色。總:帛青色。绀:帛深青扬赤色。缲:帛如绀色,或曰深缯。缁:帛黑色。„„ 用不同颜色的丝织出图案,是纺织技术的一次飞跃,如: 绮:文缯也。缛:缯采色也。锦:襄邑织文。在《说文解字》中的“衣”部中有关表示衣服的颜色的字还有:

①襍

在《说文·衣部》:“襍,五彩相合。从衣,集声。”襍是指五彩相合之意。段玉裁注:“所谓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也。”其实对五色的重视,源于统治者对“天”的崇尚,对宇宙天地的崇尚。因为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宇宙又可以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属于木、火、水、金、土五德,各具青、赤、黄、白、黑五色。古时的染色工艺虽然比较发达,但礼服的颜色却只能采用这五种正色,是象征着高贵,在那时只有王公贵族可以悉用五彩。

②袗、袨

《说文·衣部》:“袗,玄服。” 袗是指黑色的衣服,也是周时的祭服。《周礼·春宫·司服》中说:“祭群小祀则玄冕。”“玄冕”即黑色衣服,黑色又为周代卿大夫的命服,《礼记·王制》中说:“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说文·衣部》:“袨,盛服也。从衣玄声。” 袨是黑色的礼服。在《淮南子·齐俗训》:“尸祝袀袨。”高诱注:“袀,纯服;袨,墨斋衣也。”

③袾

《说文·衣部》:“袾,好佳也。从衣朱声。《诗》曰:‘静女其袾。’” 袾是指朱红的衣服。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此处的“裳”实际上是衣、裳的泛称。可见贵为“公子”者,服色以朱为宜。《礼记》中:“天子居明堂太庙,衣朱衣,服赤玉。”此处“朱衣”虽为应时而用,但毕竟是天子礼服。

④袢

《说文·衣部》:“袢,无色也。从衣半声。一曰《诗》曰:‘是绁袢也。’”袢是指夏天穿的白色内衣。朱骏声曰:“袢当为里衣之称。里衣素无色,当暑用絺袢,即绉絺也。”在古时,“袢”是穿在里面的内衣,但白色的内衣没有尊卑之分,是贵族和贫民都可以穿着的。

从上可以看出,颜色和图案的增多,除反映出古人技术的精进和需求的变化外,还反映了一定的尊卑变化.人对色彩的感受出于本性,但在中国古代社会色彩却具有等级差别。因而服色常常作为身份的一个外在标记,在礼仪制度中传达出人们的尊卑观。不同服色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地位和权利,颜色的使用也就增添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内容。

四、衣服的款式:短衣---长襦—衫;上衣、下衣---连衣班各色变化

衣服的款式与人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有着相关的联系,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衣服的款式的要求自然也随着提高。《说文解字》中反映衣服款式变化的字如下: 《説文解字·衣部》(以下簡称《説文·衣部》,餘仿此。):表,上衣也。《説文·衣部》:袤,衣帶以上。„„段注:„„帶者,上衣下常之介也。

《説文·衣部》:襘,帶所結也。段注:昭十一年《左傳》,叔向曰:衣有襘,帶有結。視不過結襘之中。所以道容貌也。

《説文·巾部》: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繋佩之形,佩必有巾。段注:《内则》曰:男鞶革,女鞶丝。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

《説文·糸部》:紳,大帶也。段注:巾部帶下曰,紳也。與此爲轉注。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帶下云,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 《説文·革部》:鞶,大帶也。《易》曰:或錫之鞶帶。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说文·衣部》:“衵,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私服,即私居在家穿的内衣。《说文·衣部》:“裼,袒也。从衣易声。”

五、服饰的功能:从御寒、防护、遮羞---求舒适------表身份、明等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原始社会解体。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从此,衣冠服饰便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服饰制度逐渐形成。衣服的作用也由最基本的御寒、防护和遮盖的功能,演变为附加功能,成为了身份和分地位的标识。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首先是原始各部落成员之间相同的衣着,以作为这一部落成员的共同标志,这是社会成员群体之间的区别。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裳,即“常”字,《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常是一个形声字。下面的形旁是“巾”,表示意义,说明它是用布料做的一块方巾。上面的尚是声旁。古人把衣裳分开来说,上衣叫衣,下衣叫裳。裳就是男女都穿的裙子。后来“常”字引申为“经常”字。“裙”,《说文》:“帬,下裳也,从巾君声。”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遮蔽下体,就把树叶或兽皮连缀起来,围在腰上,这便是裳,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一块遮羞布的作用。穿在上身的仅是取其依靠之义,人们可以依靠它躲避寒暑。穿在下身的裳,就是障,取其遮挡之义,是用来遮挡下体的。

表,《说文》:“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裘,《说文》:“皮衣也。从衣求声,象形,与衰同意。”裘是皮衣,古代毛皮服装,穿进毛锋朝外,据说这样可以避免淋湿皮革。中国的古代服饰(以中原地区而言)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君臣、官民、男女、主仆,都可以根据服饰辨别得一清二楚。因此,中国的古代服饰不是自由与灵性的体现,而是等级和礼度的象征。皮衣当时是按地位高低和场合不同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裘皮:帝王用狐白裘 裘;诸侯用狐黄裘;大夫用狐青裘,豹皮饰;右侍用虎裘;左侍用狼裘;士用羔裘;庶人衣犬羊之裘;祀天用大裘。古人穿着皮衣,而皮衣的颜色和种类来分等级,可见分法之细,等级森严。

后来,这种服饰的差异用来标识社会每个人的年龄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服饰的这种标识作用发展到后来的阶级社会,富裕人为同贫穷阶层加以区别,于是在衣着上便对色彩、式样进行规定,以便使服饰形成一定的形制。这样衣着自然成为了识别不同社会地位、角色和等级的社会成员的重要标志。后来,随着历代统治者的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这种等级森严的秩序不断被强化,衣着的基本功能,御寒、防护、遮羞的实用功能被,表身份,分地位的附加功能所淹没,审美的功能被伦理功能代替,衣着被纳入了社会伦理的轨道。

综上所述,衣服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一种遮蔽物,从衣服的款式、材质、纹饰颜色、功能四个角度看,衣服的意义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它的或精细或粗糙的原材料,它的或长或短的款式,它的或华美或朴素的装饰,它的或考究或简单的颜色工艺,它的或庄重或平凡的功用,它的种种风格,都向我们昭示了它的独特的意义,成为身份、等级的代言。因而通过对《说文解字》中和衣服有关的字的考察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我国古代古代衣饰的款式和材质,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古代的衣饰文化和其所对应的礼仪等级制度,加深了我们对这些字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加灵活的认识和应用这些字。

第三篇:智慧与传承

智慧与传承

小时候的我对什么都容易产生好奇,但一切都只是好奇而已,根本不会像爷爷那样专注地做一件事。每当提到爷爷我都会想起爷爷用玻璃做佛龛的情形。

我曾经听说过爷爷少年时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少年,然而在我看来爷爷并不像衣来伸手的大少爷。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恰逢侵华战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我的爷爷做过地主也当过农民。因而我总觉得在爷爷的身上仿佛能够看到旧时代与新时代的缩影。这样的时代经历也让爷爷身上凝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积攒下来的智慧。智慧不仅凝聚在了爷爷的大脑里,更凝在了他的手上,融合在了他的血液里。

我爷爷的手工活特别厉害,每次看他做东西的时候总觉得他的身上闪耀着光芒。佛龛是专门用来供奉神像的,爷爷做的玻璃佛龛精巧细致,每一条花纹都是对称的,每一条接缝都是笔直的,放到现在,一定有人会说爷爷是“有强迫症的处女座”。

除了玻璃佛龛之外,爷爷令人啧啧称奇的小玩意儿还有很多。红红绿绿的胶片唱片剪成各种花色图案,贴到玻璃上,做成玻璃花灯。元宵节的时候提出去,比起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塑料或纸质的兔儿灯也好荷花灯也好,都要精巧透亮。奶奶穿旧了的衣服,爷爷戴上老花镜,一双粗大的手上下翻飞,不一会竟缝出一个小布包。别看这布包小,里面竟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暗袋,钱财放进去,取用方便又不易失窃。最妙的是爷爷亲手做的一根拐杖。普通的拐杖上,爷爷用榫卯安了一个可折叠的小凳,走路走累了,放下小凳,凳子腿加上拐棍正好4根,拐棍瞬间变成小凳子,可以坐下休息。

多年以后,爷爷去世。我便再也没有见到过那样精巧的佛龛,也再没有见过那样玲珑剔透的花灯。爷爷给我做的那只小布包,我小心翼翼存在衣柜里。可不管是妈妈还是姑姑,都再也没有这样好的手艺。只有那个带小凳子的拐棍,悄然间成为广大老年人的福音,稍微起个早,便能看到满大街都是拄着这种拐棍的老人。那时候爷爷已经过世8年了。

提到智慧,我们能想到的总是像牛顿、爱因斯坦、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们用智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科技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他们智慧光芒的指引。然而我觉得,另一种智慧也不容忽视。它很小,不起眼,不仔细思量,甚至不觉得它是智慧;然而等到它消失的那一天,你一定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斑斓色彩。这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黄土地上积攒下的生活智慧。

我的爷爷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老人,他做的东西算不上“作品”,更谈不上“有造诣”、“大智慧”,但他去世之后,他的奇思和巧技就随风消逝再也不见踪影。华夏文明传承千百年的漆雕、精致中药、古琴演奏、宣纸刺绣等等,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文化结晶正在慢慢消亡。没有传承人,我们终究会有一天只能在史料上看到它们,轻轻感叹一句:我们的祖先真有智慧!

发展科技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曾经灿烂辉煌的智慧的结晶。关注技术革新的同时,传承文化的瑰宝,人们的生活才能更丰富、更精彩。这何尝不是更高一层的智慧?

爷爷在世时做的玻璃佛龛还有一尊保存完好的放在家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能做出比这更精巧的佛龛来。把这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下去。

第四篇:苦难与智慧

一颗天然的钻石,经过切割打磨才能光华四射、璀璨耀眼;一粒细沙埋没在蚌母之腹,忍受短暂的黑暗之后,才能养成明月般的珍珠,光洁圆润、灿烂夺目。钻石最美的光泽是从一个个伤口上发出的,珍珠的晶莹剔透是在黑暗中磨砺而成的。这多么像人生呀!苦难磨炼人生,苦难是上帝的管教,有着恩典的奥秘;苦难之于人生,不是毁坏而是造就,不是惩罚而是拯救,特别的苦难其实就是特别的恩典。

我敬重这样的生命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世界,应答我们心中的疑惑,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苦难的生活,可在他们心中那是一种明亮的生活。精神以其特有的文化品质,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历久弥新的馨香。法国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名叫《重负与神恩》的著作。在她看来“重负”乃是神的恩典。人类正是在对不幸、苦难和病痛的负荷之中,荣耀着神的恩典。薇依还说:“至高无上的爱越过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执著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他们就无任何疑虑。”《重负与神恩》是在巨大的病痛中辞世的薇依留下的智慧的结晶,它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将永远烛照人类的心空。

史铁生是我极其钦佩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中弥散着一种高贵的忧伤,他的灵魂有一种被苦难锤炼之后的澄明。史铁生的苦难是从患病开始的,智慧是从苦难开始的。苦难像大海,溺于其中的人们往往由于难以承受其折磨而颓唐而堕落,或是变得仇恨,甚至图谋报复社会,走投无路时便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史铁生却用生命的极限冲决噩耗般的生活,极限的冲决带来了生命潜能的发现。痛苦与灾难成就的个体生命,更能从生活的苦难中爆发出对生命幸福的寻找和对生活无限的期待与信心。上苍给史铁生的疾疴之躯注入灵性,修成智慧的灵魂。苦难并非幸福的绝路,只要心中有爱、有希望、有信心,就能够与不幸、与病痛“和平共处”,苦难就能培育出智慧。

苦难让阿炳的心灵摆脱了所有世俗的纠缠与困扰,让他的灵魂在澄澈的心空自由舞蹈。缘此,我们才能听到阿炳在丧失了对光明的感觉之后,从心底倾诉出的轻盈、悲凉、皎洁如月光的音乐。阿炳无声无息地走入黑暗之中,他那优美而悲凉的《二泉映月》却永远地留在了这个不太干净的尘世。具有丝绸质感的乐音擦亮了阿炳的眼睛,让他沿着心灵的轨迹行走。阿炳在苦难中谱写的乐章就像是在无边的苦海上空显现出的普照心灵的佛光。那泉水中的月光是他的智慧之光、生命之光。《二泉映月》是在阿炳的伤口之上开出的智慧的花朵。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幸,幸福并不意味着永远快乐。生活时常会一反常态,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许多时候,幸福往往会变成一道减法题,一点一点减去你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的决心。而苦难却能成为一道加法题,不断地加上你的梦想、努力和汗水。苦难折叠成梯就能使你登临辉煌的峰顶。

苦难培育的智慧能够打开我们的生命之窗,使我们一边进取,一边解开束缚,从而得到整体丰盈、潜能得以最大实现的人生。苦难磨去的是人性中的卑贱与浮躁,而获得的是人性的完美与珍贵。苦难之火的熔铸使生命有了钢的韧性,苦难之锤的重击使灵魂有了铁的硬度。苦难教会了我们怜悯,让爱更加丰美;苦难赐于我们智慧,让人生更加辉煌;苦难引导我们走向永生。

第五篇:智慧与情商

《智慧与情商》视频观后感

11月22日,我们在就业指导课上观看了曾国平老师做的关于情商的讲座视频。智商是我们的智力因素,是分析问题,判断事物的能力。现在的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智商,写写算算,开动脑筋,启发思想。情商是我们的情感因素,意志、品德、性格、情绪等等。这个对于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大的作用。有人好大喜功,有人稳重沉着,有人举止轻浮,有人深藏不露,有人夸夸其谈,有人执着顽强,有人脚踏实地,这些都是情商的具体反映,和交友、家庭影响有关。什么样的情商就有什么样的人,提高情商,就可以改善自己人际关系。有人智商高就是没有人喜欢,反而感觉讨厌。

曾国平老师说:“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智商太高,情商不高不一定能成功,不一定持续成功。” 研究表明:对一个人成功与否来说:智商因素只占20%,出身、环境、机遇等占20%,情商占60%。有人认为:“智商决定择业,情商决定升迁。”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他的智商使他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使他能顺利地到一个单位就职或者从事一项研究工作。如果他情商高,情绪稳定,适应环境能力强,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不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情绪变化无常,受到挫折时能“重整旗鼓”。这样他的智商和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中游刃有余,走向成功。反之,一个人智商虽高,却以此自负,情商低下,昼夜为自己周围并不理想的环境所困扰,那他的结局或是愤世嫉俗、孤芳自赏,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他就有可能或高不成低不就,或一辈子碌碌无为;或是走上邪门歪道,毁于高智力犯罪。由此可见,一个人成功与否,情商与智商一样重要。成功者往往智商情商皆具。

那么,提高自己的情商,就要对自己进行培训。曾国平教授止指出,高情商的培训方法主要有五种:

1、驾驭愤怒的能力。

2、克服紧张的情绪。

3、善于乐观豁达。

4、积极向上进取。

5、善待人生机会。他说;“有人说智商高的人会发现机会,情商高的人会抓住机会,逆境商高的人会不轻易地放弃机会。”是啊,不断进取,不断发现,积极把握机会,不断跌倒,不断爬起,这就是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情商重要的步骤。

下载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许慎说文解字的智慧与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智慧教学与教学智慧

    智慧教学与教学智慧 ——与陈大伟、黄爱华老师对话 胡爱民四月十一至十三日,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受黄爱华老师之邀,来到深圳市福田区,给全区中小学各个学科组长进行......

    经典智慧与领导艺术

    经典智慧与领导艺术 顾泠沅说“教育如大河,经典文化是教育的源头和活水”。经典文化是人类优秀经典中蕴含的文化,孔子思想中“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君子以文会......

    宽容与智慧

    宽容与智慧 12月9日国旗下讲话 传说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过一座独木桥,迎面给一位绅士式的人物挡住,两个人一时都过不去。这个绅士趾高气扬地说:“我从来不给无赖让道!......

    哲学与智慧

    静的哲学·静的智慧 姓名:陈衍春学号:09120224 院系: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 摘要:“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深得内涵,在《庄子》、《道德经中》《文心雕龙》中都有很高深的哲......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全文)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

    学问与智慧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2、在交......

    读书与智慧

    读书与智慧 小编导语:这是一篇关于读书与智慧的经典美文,知识如果不成为人生的智慧,那么知识就只是一件装饰品。那些满嘴说得都是别人书里话的人,他们的作用不及于一张电脑存储......

    浅析《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的酒文化

    浅析《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的酒文化 论文关键词:《说文解字》;“酉”部字;酒;文化 论文摘要: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