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过精炼总结
第一编 先秦文学(考试比重25%)第一章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 上古歌谣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尚书尧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原始歌舞是初民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周易》的筮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原始歌舞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蜡词》是冬令蜡祭时的祝词。
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基本特征:想象或幻想。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说明。反映远古人类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是人类没有能力符合实际的解释自然社会现象的产物。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有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的产生:劳动起源说、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神话伴随初民的劳动生活产生。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万物有灵的观念。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生。
我国神话:女娲、羿、鲧、禹、黄帝 我国神话的特征:
1.围绕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其中的英雄人物斗志激扬、能力神异,有英雄气概。对人生积极进取、昂扬向上。3.情感浓烈,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开创为人生的主题,成为我国文学发展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影响后世文学并成为后世文学的题材源泉。
第二章 《诗经》 《诗经》: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后尊为“经”。2.收录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诗经》的收集和编定:采诗、献诗、孔子删诗
汉代学者的“采诗”说法: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班固《汉书食货志》)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国语周语上》)最早提出“孔子删诗”的说法是司马迁。《诗经》分类:风、雅、颂
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分类根据:以音乐不同来解释风、雅、颂。“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流传 1.秦以前,《诗经》作用:祭祀、宴享时奏唱、外交辞令、教育课本。2.汉代传授《诗经》的四家:鲁、齐、韩、毛四家诗
3.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毛诗遂独行于世,今天看到的《诗经》便是毛诗。
《诗经》:社会政治诗、情爱诗、史诗、农事诗及其他
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赞美或讥讽抨击。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揭露宫闱丑行,表达人民爱憎:《邶风新台》《墙有茨》 批判贵族统治者荒淫无耻:《相鼠》 反映徭役给人民的苦难,师法愤怨:《邶风击鼓》《君子于役》 直接描述征夫徭役痛苦:《东山》《采薇》《鸨羽》 不满剥削现象:《魏风伐檀》《硕鼠》
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抱怨劳逸不均:《邶风北门》《小雅北山》 忧国忧民,直斥高层统治者昏庸无道:《小雅正月》《节南山》
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 人生感慨和郁结情怀:《隰有苌楚》 士人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悲叹西周沦亡:《王风黍离》 称颂执政者的诗:《召南甘棠》
情爱诗——歌咏美丽爱情。
直率、大胆而浪漫表白男女的爱慕:《召南摽有梅》 焦急待嫁《郑风褰裳》 温文典雅:《邶风静女》《关雎》《陈风月出》 表现相思《秦风蒹葭》,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抒写婚姻生活:《周南桃夭》《整风女曰鸡鸣》 歌唱爱情同时也反映社会问题:《将仲子》《柏舟》反映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弃妇诗”:《谷风》《氓》
史诗——周人5篇史诗最为著名 《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歌颂周先王领导人民兴建周邦的历史功绩。对先祖神化的记述,总结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农事诗及其他——《国风》的《七月》《芣苢》《十亩之间》小雅的《信南山》《甫田》等
《七月》最为著名的农事诗:
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止的辛苦劳作。依照时间顺序按月歌唱,平铺直叙。闻一多说《七月》是“一篇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 艺术水平较高的农事诗:《芣苢》《十亩之间》
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引人联想,情韵悠长。《芣苢》妇女采集车前子时的歌唱。
《十亩之间》劳动者呼唤同伴踏歌归去的情景。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情感真实,抒情方式坦率,叙事性作品中也饱含作者情感。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六诗或者六义就是赋、比、兴与风、雅、颂。赋、比、兴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叙物以言情。比:比喻,《诗经》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的整首诗用比,塑造完整艺术形象。
兴: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位置。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如《关雎》《桃夭》等。
3.形式和语言特点: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音乐美感。语言词汇丰富,大量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繁荣的原因:生产工具进步,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文化方面私学的兴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化境。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以记言为主。今文《尚书》经师伏生所传,用隶书写定。古文《尚书》用古文字写定。
《逸周书》想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春秋》——鲁国编年史,经过孔子修订。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以严谨的书法、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他尊王攘夷、维护正统等思想,语言准确简明。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左丘明。《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1.文学性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3.场面生动、细节传神。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战国策》——国别史,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说辞。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气势丰沛。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战国策》中的比喻: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
《战国策》中的寓言: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辞约义富。2.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说理畅达。3.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老子》——道家学派开山理论著作。《老子》特点:形象化说理;韵散结合。
《论语》——记录孔子言行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孔子,丘仲尼,春秋鲁国人。《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通过人物言谈举止表现形象性格。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
《墨子》——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兼爱、非攻
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造句口语化。《非攻》反对侵凌性不义战争。
《孟子》——孟子,名轲。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孔子——圣人;孟子——亚圣,孔孟并称。
艺术特色:雄辩色彩,理直气壮;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气势丰沛,是非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庄子》——庄子,名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合称“老庄”。现在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
7、《外篇》
15、《杂篇》11.《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借重之言。
卮言: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拘束,心想笔随,变幻写意。《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都是寓言。
艺术特色:奇幻诡谲的想象,夸张、出人意表;人物形象出神刻画;细腻逼真描写;谐趣和讥刺横生。
《荀子》——荀子,名况,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艺术特点: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长于比喻少用寓言。
《韩非子》——韩非,荀子弟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特点:明切犀利,冷峻峭拔,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犀利:虽似无情,却切中要害。
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
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
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西汉时出现。这里所谓楚辞,是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刘向校理古籍,编屈原、宋玉等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进来,命名《楚辞》。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辞与赋的区别:
体式上,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少用虚字,铺排偕偶,比较整齐。性质上,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色彩浓重;赋以客观咏物为主,少主观情感。
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关系。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楚辞使用楚地方言。楚辞的文体:
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天问》《橘颂》 2.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骚体,指的是后一种。特点:
1.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体式比《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长短不拘,参差错落。3.多用楚语楚声,楚地方言大量涌现。
屈原及其创作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斗争最为激烈的时代。秦楚争霸是斗争焦点。屈原的作品:《离骚》《天问》《九歌》
11、《九章》
9、《招魂》,共23篇。《离骚》——整个《楚辞》的最杰出代表。不有屈原,岂见《离骚》? 题意: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创作时间: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顷襄王初年。主题:《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1.“美政”理想和深沉爱国感情。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艺术特点:
1.激情浓烈、想象奇幻。.根源现实生活,想象自由驰骋。前半回顾往事,基本实写。后半探索未来道路,激情喷发。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及其浓烈的情感构成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
博比广譬。把《诗经》片段比兴发展成为连续使用。拓展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手法,形成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4.结构、语言特点。
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的主题。跌宕起伏。
语言上采用民歌形式,汲取散文笔法。双声叠韵,吸收方言入诗。
《九歌》:共11篇作品,《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是屈原被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艺术特色:
1.神性和人性的统一。把神灵人格化。
2.抒写神与神、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浓浓人间情味。3.境界凄清幽眇,奇特瑰丽、色彩斑斓。《九章》:共9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特色:直抒胸臆,激情倾泻;平实朴素。《天问》——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提出一百多个问题。《招魂》: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结构精密完美,长于铺排描摹。
宋玉——《九辩》,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九辩》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艺术特色:
1.铺排描摹,意境圆融。2.描写细致入微。
3.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
第二编 秦汉文学(考试比重20%)第一章 秦汉散文
秦代短暂,散文作家可提及的只有李斯一人。
西汉初期贾谊,西汉中后期刘向,东汉前期王充,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
《吕氏春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文章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最大成就在于它的寓言故事。
李斯:因韩人郑国伟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李斯上书秦始皇,直陈逐客的错误——《上书谏逐客》(《谏逐客书》)《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统一为中心。罗列事实,极力铺陈。1.铺叙客卿辅秦国国富兵强证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2.叙述秦始皇看重玩好之物,轻视客卿,重物轻人。3.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
秦刻石文:今存7篇,都是刻石颂秦德。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和谐。
西汉初期散文特征:针对现实问题,平实明白。有纵横家遗风。贾山——《至言》,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关系问题。贾谊——《新书》,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浓厚的。
散文特点:据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气势犀利,情感激扬。
贾谊散文名篇——《论积贮疏》——气盛而情浓
贾谊最富盛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铺排渲染的纵横家遗风。
晁错——政论散文代表《论贵粟疏》
切实中肯,论精识深,擅长分析,言之凿凿。纵横风气。
枚乘——《上书谏吴王》,劝说吴王恪守君臣之义,不可弃义背理。
西汉中后期散文特点: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董仲舒——汉代为群儒首。《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刘向——代表作《新序》十卷、《说苑》二十卷
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含有劝诫训教之意。
特色: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精神,继承《左传》写人笔法,故事独立。刘向校理群书:最著名《战国策叙录》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给友人的回信。桓宽《盐铁论》,以史为鉴,直切时事政策,采用对话体,质直平实。
东汉散文:
前期:怀疑批判精神,王充为代表。
后期:发愤指弊,鲜明求实,代表王符、仲长统等。
桓谭:《新论》,保存最完整的是载于《后汉书》的《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 《抑谶重赏疏》表现鲜明的反图谶迷信思想——开东汉士人抨击虚妄之先河。
王充——《论衡》宗旨:疾虚妄
写作主张:疾虚妄立实诚,反华伪倡实用、斥模拟贵独创、排晦涩申通俗。追求“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
仲长统——《昌言》,崇尚实用,充满变革思想。文风质朴,富于论辩色彩。
第二章 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司马迁
司马迁创作《史记》
内因: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著史愿望和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外因:李陵之祸激发的发愤情绪。
《史记》的成书和体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1.精巧剪裁和安排。
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去描述。互见法使人物主要性格突出,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开国,正面表现开国帝王的神采。《项羽本纪》中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 《萧相国世家》写刘邦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刘邦阴刻残忍。《信陵君列传》中写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不耻下交,名冠诸侯。《范睢蔡泽列传》中写魏公子惧怕秦国。善于在同一篇传记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李将军列传》: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骨架。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相互配合,详略得当。《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 《项羽本纪》:揭竿而起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与虞姬悲歌死别又有儿女情长;思虑百姓疾苦有仁爱恻隐;与部下同甘共苦义重如山;鸿门宴不忍杀掉刘邦又优柔寡断。2.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狡诈机智的刘邦形成鲜明对比。
《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的范曾与简单直率的项羽的对比。《高祖本纪》中从容不迫的张良与窘迫栖皇的刘邦的对比。3.在特定环境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场面,把任务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
《鸿门宴》的力与智的冲突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曾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张良的善于谋划,樊哙的勇猛机智等都在矛盾冲突中鲜明表现。《刺客列传》中燕太子丹送别荆轲,悲壮慷慨。4.细节、心理描写出色。《项羽本纪》写霸王悲歌别姬 《酷吏列传》写张汤讯鼠
《李斯列传》以独白写心理进而揭示人物性格 《吕太后本纪》以他人语言揭示人物心理 5.以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史记》——文学史上史传散文的典范,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记录西汉一代历史。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分为本纪、表、志、传 《史记》与《汉书》的不同:
思想上《汉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对人物评价与《史记》差别较大。《汉书》对游侠、货殖上持贬抑态度。
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作者深情感慨,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
《汉书》人物传记的文学色彩
叙事平实稳健,组织严谨,语言富丽典雅又凝练。传达人物神貌和性格:《陈万年传》《盖宽饶传》《外戚传》
最富盛名的人物描写《李广苏建传》中队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都是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记录基本史实外,还虚构荒诞离奇故事,采用神话和民间传说。《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吴越春秋》集中记述吴越争霸,《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吴越春秋》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第三章 汉代辞赋 汉代辞赋作品:
1.骚体赋: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楚辞相同。一般称为“辞”“骚”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刘向《九叹》王褒《九怀》 班婕妤《自悼赋》班固《幽通赋》王逸《九思》蔡邕《述行赋》
2.散体大赋: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大赋或汉赋的典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校猎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3.抒情小赋: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赋——特殊文体。非诗非文,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贾谊——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骚体赋作:《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特色: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以文为赋,率直而少致。
枚乘对辞赋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七发》《梁王菟园赋》《柳赋》
《七发》标志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大赋文体的基本特征: 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2.失去真情实感,客观描述。3.遣词造语走向繁难华丽。4.以主客问答形式结构全篇。
司马相如——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虽有二名,实为一篇《天子游猎赋》。创作意图:讽谏,但并不突出。
作品绝大部分是对诸侯天子园囿的铺排夸饰,点缀讽谏之语。采用问难体式,整齐排偶的句式。丧失真情实感,空间极度排比,直接单纯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小赋《长门赋》,为失宠陈皇后而作,抒发自己的悲凉感受。
扬雄——《蜀都》《甘泉》《河东》《校猎》《长杨》五篇大赋,铺排夸丽 扬雄大赋体现的特色和变化:
1.拓展题材领域。写祭祀,开拓文学史上京都赋的先河。2.加强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篇幅相对缩短,描摹集中。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西汉中后期的辞赋:
骚体:董仲舒《士不遇赋》刘彻《李夫人赋》刘歆《遂初赋》班婕妤《自悼赋》 赋体:东方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王褒《洞箫赋》
董仲舒《士不遇赋》直接抒发内心郁愤。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是情思浓烈的怀人之作。刘歆《遂初赋》——汉代“纪行赋”的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抒写从入宫到遭贬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和感受,深刻细腻,十分感人。孔臧的《杨柳赋》《蓼虫赋》西汉中期比较优秀的咏物小赋。咏物托志。王褒《洞箫赋》,咏物赋到了王褒有重大发展,王褒以萧自况、抒发情思。艺术表现上有了质的飞跃。全文之描写乐器和音乐,完整集中。开创全文写音乐的先河。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
骚体:班彪《北征赋》冯衍《显志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代表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班彪《北征赋》感古伤时,摹绘悲凉景物。冯衍《显志赋》表达隐居高蹈的志愿。
蔡邕《述行赋》记叙途中所见,借古讽今,抒发不平之情。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成就最高、影响巨大者,是班固的《两都赋》 赋作以“西都宾”“东都主人”互相夸耀辩难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形胜巨丽,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两相比较,表达班固尊崇礼义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两都赋》中的新内涵:
题材内容上,着重写京都,铺叙京都观念。极大加强讽喻劝导的篇幅。
东汉中叶的张衡,在赋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作家——大赋作品《二京赋》 《二京赋》假设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辩难,安处先生批评西京生活奢侈,歌颂东京崇德尚礼。模仿班固《两都赋》,展示都市生活全图,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前人,是汉代京都赋极致。张衡《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性质短小,语句清丽,抒情鲜明,标志汉赋创作倾向的转变。张衡之后的抒情小赋作家——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第四章 汉代诗歌
乐府——本事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乐府职能: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以及负责演唱等。
较早对汉乐府进行分类的是东汉的蔡邕,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是最受推重的乐府分类。汉乐府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民歌
两汉乐府的精华民歌大多保存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
汉代乐府民歌的文学成就 倾诉生活艰难、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悲歌》 《东门行》揭示民众无奈走上反抗道路。反映人民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讽刺达官显贵:《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抒写爱情、婚姻——汉乐府最有影响的:《江南》《有所思》《上邪》《艳歌何尝行》 《陌上桑》写采桑女亲洛夫的坚贞、聪慧。
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情事,情深意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1.叙事增多,多数有情节,还描写人物形象。2.抒情真挚浓郁。善于比兴、描写。
3.形式上变为以杂言、五言为主。节奏、韵律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浅白,使用口语。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玉台新咏》,题目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时人所作,乐府诗歌中最长的叙事诗。
叙写一对恩爱夫妇受到礼教的逼迫而分离,最终双双双殉情的悲剧。
五言诗的起源
《诗经》中少量出现,春秋战国期间也偶见五言形式。西汉时期的歌谣和乐府诗五言成分很大。到了东汉,乐府诗出现成熟的五言诗。最早——东汉应亨、班固的五言诗 应亨《赠四王冠诗》、班固《咏史》
《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最早见于《文选》,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大约产生于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东汉后期。《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失意、无常之感。这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能超越时空界限,引人共鸣。《明月何皎皎》《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艺术成就: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最鲜明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行行重行行》思妇游子之情。情感具有普遍性,容易引人联想。往往采用比兴手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2.质朴自然,不假雕饰。感情诚挚,信手拈来。
3.景物、情境、情思切合。情景交融、浑然圆融。《明月何皎皎》白描手法刻画游子难以入睡的情境。通篇使用比兴《迢迢牵牛星》。写牛郎织女传说,表现现实游子思妇离情。象征手法创造圆融境界《西北有高楼》。
4.语言浅近自然,精炼准确。传神达意,意味隽永。5.多用叠字。《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其他五言诗——苏李诗,并不是苏武、李陵的作品。写离别,情感沉郁。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考试比重20%)第一章 建安风骨
1.建安诗坛,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形成“建安风骨”时代风格。2.建安时代,**使人积极进取又叹息人生无常,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3.诗歌创作完全抒怀,有强烈主观色彩。4.形式上五言诗成熟,词采华美。
5.代表诗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女诗人蔡琰。曹操、曹植成就最高。
曹操——古直悲凉、慷慨沉雄
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多用乐府旧题写新事。表现高远志向、坚定信心。《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激发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
《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乐府新体制,中国诗学新纪元。逐句押韵形式。表现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曹丕诗歌语言绮丽工练,抒情细腻深婉——风格:纤丽清新。
曹植,聪颖过人、任性而行。
以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抒发理想抱负的宏伟之作。《白马篇》:青年英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后期: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心情。《赠白马王彪》:悲愤抑郁、慷慨悲歌。
艺术成就:曹植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现存建安诗人作品最多的诗人。1.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华丽绮焕、浑厚雄健的艺术风格。2.诗歌语言华美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中。3.注重对称回环之美、语言锤炼。
谢灵运赞曹植“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钟嵘说曹植“粲溢古今,卓尔不群”。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前期创作: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
后期创作:拥护曹氏政权,表现建功立业抱负,通过游宴赠答形式表示。孔融成就主要在散文,诗歌成就最高者为王粲、刘桢。
王粲——七子之中诗、赋最佳者。
前期:抒发志士怀才不遇的悲愤,反映战争引起的凄怆——《七哀诗》
后期: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更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军诗》 艺术特点:抒情深切,慷慨悲哀,文辞秀美,局面阔大。
刘桢《赠从弟》三首,刘勰评之为“言壮而情骇”,元好问喻“虎生风”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精彩对话表现劳动人民苦难,沉痛悲切,文辞秀美。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乐府诗,咏史诗改变班固“质木无文”面貌,开启后世左思咏史先声。
徐干《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有十九首风骨”“语气底婉” 孔融《离合郡姓名诗》类似文字游戏。
蔡琰,《胡笳十八拍》。
五言《悲愤诗》长篇叙事诗,深刻反映汉末**年代的惨痛人生经历。刻画情感真实细腻、复杂微妙。注重细节和抒情融为一体,字字血泪。
第二章 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的诗歌。曹植去世标志建安诗歌时代的结束。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标志诗歌创作进入新阶段。
在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发之于诗,忧生之嗟。
对现实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用曲折方式批评,对现实失望转而追求理想人生境界。玄学思潮影响士人,开始了思想史上的新时代。把老庄人生理想带入诗中。
阮籍——五言《咏怀》诗——意蕴深沉、清逸玄远 意蕴深沉之美,哲理观照人生。“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意象渲染气氛,表达深切情思。清逸玄远之美,“玄远”“响逸而调远”,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理想世界。在精神上寻求解脱的方式:越名教而任自然
正始时代诗歌高峰,创作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先河。“睥睨八荒,牢笼万有”。
嵇康——散文
创造诗化人生理想。峻切之语,愤激批判,锋芒犀利。开拓《诗经》,四言另辟蹊径。清远意境,隽秀语言。继曹操之后四言顶峰。
第三章 两晋诗坛
晋代诗歌风貌:太康、元康年间的创作以繁缛为主;以左思、刘琨代表的刚健诗风;东晋是玄言诗的天下。
太康诗风——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词藻华丽,新的技巧,注意俳偶。描写更加细腻。太康诗风代表——陆机、潘岳
陆机——赋胜于诗,《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诗歌语言华丽俳偶最明显。“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赴洛道中作》情感深沉动人。
潘岳——灿若舒锦,悼亡诗赋写得最好。《悼亡诗》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诗风独树一帜,西晋诗坛第一人。代表作《咏史》,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思想感情喷薄而出,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充满悲愤不平之气。继承建安风骨,被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
刘琨——清刚之气
《扶风歌》北上抗敌所作,艰苦卓绝战斗中的坚强。《重答卢谌》连用6个典故激励卢谌,“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郭璞——《游仙诗》 始于曹植《游仙诗》,分为两种倾向:纯写求仙长生;愤世嫉俗之言,有所寄托。郭璞的游仙诗兼具上述两者。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感情真实,情采斐然,形象生动,色泽丰富。
偏安的心态,玄谈的流风遗韵,以及新形成的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的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主流地位。
谈论老庄玄理为主,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
第四章 杰出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开拓全新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创造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
陶渊明,超然绝俗,好学不拘。撰《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人生境界:物我一体、心与道冥。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玄学、儒家仁心和安贫乐道、佛家般若思想都影响着陶渊明。
陶渊明开创了文人是个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归园田居》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的白描流露对田园风物的喜爱、依恋。真实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艰辛平静乐观。
田园诗艺术境界——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宁静平淡的意境美。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饮酒》
形成陶诗平淡之美的原因:心境平和散淡;语言平易质朴。陶诗:质朴无华、不假雕饰、纯净之美。语言高度凝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艺术成就:冲淡之美、田园诗创作
陶渊明的散文
《桃花源记》描写世外桃源,反讽黑暗社会,表达社会理想。没有压迫剥削的平等制度,风俗美好,自给自足的和平生活。《归去来兮辞》洋溢诗人摆脱官场返归田园的欣喜。
《闲情赋》辞采绮丽,譬喻妙切,语言尽显繁华落尽后的真淳。
第五章 南北朝诗歌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
总趋势:重艺术特质、重抒情、重娱乐,尤其重视诗歌形式技巧。
南朝诗歌的三个阶段:元嘉诗歌、永明新体诗歌、宫体诗 元嘉诗歌:以情思代替玄理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谢灵运山水诗是最突出代表。
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强烈感慨——鲍照,直抒胸臆,抒情浓烈。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元嘉诗人成就最高——谢灵运、鲍照
曹操《观沧海》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
谢灵运认真创作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
特点:创造出山水诗的结构模式。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致观察与把握具体画面表现情思韵味,情景交融;对景物声、光、色又都有生动描绘。“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鲍照《拟行路难》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
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抨击门阀制度,揭露黑暗丑态。表现人民痛苦不幸。描写边塞风光和游子思妇等诗歌。
乐府诗抒情热烈,气势流畅。发展乐府诗为直接抒发自己感情、叙写自己遭遇的诗体。抒情与构辞融为一体。抒情外露、强烈、流畅、节奏急速。
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震撼人心。吸收民间口语,语言平易流畅。鲍照对于七言诗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拟行路难》是以七言为主的杂言,该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创造性自由换韵,诗歌节奏铿锵顿挫。
永明新体诗: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重文学特质,重个人情怀抒发,由重抒情转向重娱乐。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理论支持是永明声律说。永明声律说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永明声律说的贡献:使诗歌具有谐美的音乐性,诗人能有意识掌握运用声律,增强艺术效果。永明诗歌:朝着装饰、消闲的方向发展。创作应昭应令、侍宴奉和等。
永明诗人——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小谢诗清新明丽
谢朓诗歌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接近口语,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谓之“清发”,沈德潜谓之“清俊”,黄子芸谓之“清丽”。《观朝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有一种如竹露如风荷如月色如流泉般情思流动。
意象省净明快,有天然韵味。色彩趋向浅色、暖色调。梁武帝萧衍:“三日不读写诗,便觉口臭。”
梁陈诗歌的三种不同类型: 重功利、主质朴——裴子野
尚自然、主风力——吴均、何逊、阴铿
重娱乐、尚轻艳为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流——宫体诗
宫体诗——写闺阁情怀为主,着意写妇女姿色媚态。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轻艳丽靡的文风。有明显娱乐消遣目的。
徐陵成《玉台新咏》是宫体诗的高峰期。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总趋势: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北方本土诗人——北地三才:温子升(北魏文学成就最高)、邢劭(北间第一才士)、魏收 体现南方与北方诗风融合的是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王褒
庾信:创作以留魏为界
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清新靡丽,《奉和山池》 后期:羁旅他乡,情绪深沉,诗风苍凉《拟咏怀》
南北诗风结合,庾信创造出技巧精工、格调苍劲的作品——南北诗歌集大成者。
南朝乐府民歌:东吴——陈
大多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少部分收入《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内容多表现男女之情。
吴歌中《华山畿》最为激切。
艺术特色:格调鲜丽明快,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南朝乐府民歌艺术水平最高——《西洲曲》,收入《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
《西洲曲》——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采用“钩句”联结上下,一意贯通,回环婉转。
北朝乐府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数收入《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北朝民歌实际还包括十六国时代作品。北朝民歌抒情率真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
叙事长诗《木兰诗》塑造代父从军、英勇善战、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语言流畅明快,顶针修辞运用巧妙,比喻生动,铺排有致。《木兰诗》与《西洲曲》被视为南北朝诗歌双壁。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赋
大势:继承抒情小赋成就,抒情更深切,内容更广阔。形式上追求“诗赋欲丽”的创作原则,声色辞采更鲜明美丽。
南朝辞赋:题材渐趋狭窄,感情更加细腻,形式尖巧,开唐代律赋先声。北朝辞赋:追随汉赋讽刺之义,文风质朴。
建安赋作的特色:有自觉主动创作赋作的作家群;题材更广泛;抒情性加强。代表:王粲、曹植
王粲《登楼赋》千古传颂。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洛神赋》标志文辞之美可以表现内心细腻精思到何种程度。
两晋时期赋作大势:小赋占主流,出现山水赋。赋的语言在工整、用典方面进一步发展。大赋一度复兴。
念乱忧生之作:陆机《叹逝赋》潘岳《悼亡》 讥刺时弊:左思《白发》王沉《释时》
两晋赋作在尚巧、贵妍方面做出努力,表现在用事、辞藻、音律上。
西晋赋坛成就最高——左思、潘岳、陆机 左思《三都赋》:洛阳纸贵
内容丰富,精心锤炼语句,辞藻华丽,以求实精神创作。潘岳哀伤之赋最为成功,《悼亡赋》深于情又善于抒情。
愤世嫉俗、针砭时弊、发些牢骚的赋作:针对性更强,语言更激烈尖锐,鞭辟入里。
东晋山水赋——郭璞、孙绰《游天台山赋》
南朝骈赋:成熟定型。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谐、藻饰华丽。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城的兴衰,世事无常感叹。江淹《恨赋》《别赋》骈对精整不失活泼,辞采绚丽情深。
北朝赋: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不事雕琢,自然流丽。北朝赋最可注意的是由南入北作家的赋作——庾信《哀江南赋》 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散文
建安散文:重抒情,言之有物。注重文采,渐求骈俪。个性特点强。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清峻(文章简约严明)、力倡通脱。简洁平易。曹丕曹植兄弟之文,注重藻采骈偶。
曹丕《与繁钦书》极丽句佳藻之能。曹植《求自试表》气势宏盛,文辞瑰丽。
正始散文——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大人先生传》绘声绘色描写虚伪名教中人。辞采瑰奇、骈散相间,震撼心魄。《与山巨源绝交书》幽默嘲讽,拒绝山涛的举荐。揭露官场俗恶。阮籍、嵇康的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现实内容鲜明独特。
两晋散文:重形式技巧,以繁缛绮丽为特征——潘岳、陆机成就最高。潘岳《悼亡赋》《悼亡诗》深情绵邈。以我之悲情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陆机《演连珠》精巧繁丽。
南朝骈文
骈文——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广义上是散文的一部分。主要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齐梁以后,是南朝骈文的成熟期:
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宏景《答谢中书书》丘迟《与陈伯之书》 骈文至徐陵、庾信,达到高峰。庾信《哀江南赋》
北朝散文
郦道元《水经注》,地理著作。记述河流两岸风景名胜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也是一部山水风光优秀散文著作。在山水散文方面有开创之功。
记叙真实、语言准确,所描写的河流沿途的山形地貌,独具特色。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描述洛阳佛寺建筑及其兴废。属历史笔记,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四六骈句,风格典丽清拔。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最多。
志怪小说众多的原因:受佛教中佛经故事影响,还有巫、方士的影响。
志人小说兴盛的原因:受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崇尚谈玄理而不谈政事的影响。
志怪小说
张华《博物志》刘敬叔《异苑》刘义庆《幽明录》吴均《续齐谐记》王嘉《拾遗记》 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代表作品,成就最高。受《山海经》《穆天子传》影响。思想内容:积极意义的古神话、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目的:宣扬鬼神真有,多记述神妖鬼怪、巫术、卜筮等,反映人民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
艺术风格:结构较完整,描写生动,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故事离奇,想象浪漫,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笔趋于华丽。志怪小说思想艺术特点:
1.鞭挞恶势力,揭露官吏罪行,表现百姓反抗斗争。2.反映战乱灾难事件,向往美好生活。
3.反映封建桎梏对自由婚姻的摧残,追求美好爱情。4.赞扬勇敢斗争精神。
5.解释自然现象,表现战胜自然灾害愿望。
志人小说
《笑林》开后世诽谐文学先河;《郭子》《西京杂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思想内容: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标榜儒家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标准,崇尚老庄自然,多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
艺术风格:生动表现人物性格,采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文字短小,中心事件突出。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比喻生动精妙,形象鲜明。成语:拾人牙慧、难兄难弟、一往情深、乘兴而来,兴尽而归。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曹丕《典论论文》——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反对文人相轻,主张审己度人。
文章与事业: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等重要。文气(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气,才性、气质,文的感情气势。曹丕此论作还涉及文体区分、文学批评者态度等问题。
陆机《文赋》——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第一次将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表述出来。
用赋的形式细致阐述文学创作过程,文章利病,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文学的感兴、想象、独创、体裁等。
论文学创作的构思——陆机是研究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之人。认为文学创造是形象思维过程,这是《文赋》主要贡献。
构思中意与物的关系:创作者有创作冲动,神似飞驰,联想丰富,进入文学想象。构思中的灵感:突发性、不够主观意志和人力支配的自动性。写作技巧:结构、剪裁、修辞等方面。还将文体划分为十项。
论文体注重形式轻巧,缘情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承前启后,开创性将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推向新高度。总论《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都是刘勰儒家思想在文学理论上的集中表现。总论5篇是全书的根本论点和论文关键。《宗经》在全书最为重要。
说明五经是一切文体的本源,以五经文章为样板,推出自己为宗经制定的六义。
六义:对文章的综合要求,指出作品合乎经与不合乎经的尺度,也是全书文章的根本标准。文体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辨析文体分类:以文笔分类;性质分体。
创作论:全书精华。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继承创新、内容形式、艺术构思、风格技巧等。批评论:不满文学批评忽略作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只注意作家才性和技巧。《文心雕龙》——集大成的文学批评著作。
刘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地位最高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
钟嵘《诗品》——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专攻五言诗。文学理论成就:
阐述文学家环境与文学的关系。将诗歌抒情意义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重视作品中的“怨”“兴”。提出“直寻”“自然英旨”的自然美说法。直寻:但写所见,情有所感,眼有所见。辄可成诗。写法上包括写实。自然英旨:自然精美、真美,重自然。
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的风力华采说:
要求诗歌具备写实抒情、自然美、风骨、华美。这是《诗品》的品评标准。
裴子野《雕虫论》颜之推《颜氏家训》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考试比重35%)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隋代文学:
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北朝诗风代表
梁、陈入隋的文人——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卢思道《从军行》:采用思妇——征夫结构,反映边塞生活。杨素《出塞》流动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慷慨呜咽。薛道衡《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隋代文学,南北诗风并存,到隋炀帝,诗风朝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
贞观诗坛: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诗美理想。贵于清绮,重乎气质。初唐诗歌:多抒怀言志、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贞观诗风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虞世南《北堂书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上官体——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绮错婉媚,重形式技巧、声辞优美。气度雍容,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体物细腻精巧,写景高度纯熟,洗消南朝诗歌的浮艳。王绩是初唐诗风比较独特的一位。
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基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初唐四杰: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
诗歌出现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开始思索人生哲理。描写场景题材开始走向市井。送别诗,有昂扬的抱负和气概,格调壮大。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初唐四杰送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卢照邻《古长安意》骆宾王《帝京篇》 杨炯《从军行》,四人中以五律见长。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最有诗才。
馆阁体——初唐著名诗人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进士科及第而受朝廷重用。做官时写的分题赋咏和与寓直酬唱的诗。
杜审言最有名的五律《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江南早春景色清新秀美,引人思乡。高华雄浑。五律的定性——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完成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杜审言和沈、宋等人成功把粘对规则应用到七言体诗歌中。
宋之问《度大庾岭》五律“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被后人成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陈子昂:创作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复归风雅——陈子昂《感遇》,杜甫誉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美刺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但蕴藏壮伟情怀,展现积极进取精神。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目空一切的孤傲,形成反差强烈的情感跌宕,透露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这种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的个性,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推动作用。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追踪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
陈子昂提出“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要求把壮大情思与声律、词采结合,创造健康美丽的文学。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将诗情画意与宇宙奥秘、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创造情景交融、玲珑剔透、无迹可寻的诗境。
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引发对美好人生的思索,从时空无限想到生命无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涌现大批盛唐诗人。初唐以来将就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合,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静之美、禅趣。《从军行》《观猎》《出塞外》《送元二使安西》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奠定王维大师地位的,是他歌咏归隐的山水田园诗创作。
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的光和色。王维归心佛法,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其创作影响很大。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融合,折射出清幽禅趣。《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茫然对落晖。”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最能体现王维空静之美,情绪和思虑都被净化。《鹿砦》《竹里馆》《辛夷坞》“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孟浩然——明秀诗境。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平淡自然、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作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生活,诗中常出现“余”“我”等字样。《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耶溪泛舟》“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裴迪《华子岗》储光义《钓鱼湾》刘慎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与王维、孟浩然诗风相近的诗人中,常建创作成就最高。《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王翰《凉州词二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七绝圣手”清刚爽朗。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国豪情,悲壮浑成,大气磅礴。
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章法井然、意脉贯穿,离愁别恨和英雄气概结合,悲壮激昂。清刚婉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采莲曲二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崔颢《黄鹤楼》——唐人七律压卷之作。以古歌行体入律,大气磅礴、气势雄浑。“晴川”“芳草”对仗工整。“鹦鹉洲”典故使全诗意脉贯通。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表现高唱入云的气格,诗境寄情高远。
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雄浑旷放,意气磅礴,刚健有力。阴冷意象,缺乏鲜明色调,蕴涵苍凉悲怆情怀。
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用神明幽奇意象,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震荡心神。对具体音乐想象出神入化的描摹,将北国苍凉与南国幽玄结合。诗境清奇又刚健。祖咏《望蓟门》
高适——苍凉悲壮
《燕歌行》边塞诗力作“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表彰英雄气概,同情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颂扬战士浴血奋战,不满将领歌舞作乐。多用律句,纵横跌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表现形式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塞下曲》气质沉雄、境界壮阔。《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上听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苍凉悲壮中带有理智冷静,基调慷慨激昂。
岑参——奇伟壮丽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用慷慨豪迈语调和奇特手法,生动表现出奇伟壮丽之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开”意象最令人称绝,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体现将士乐观精神。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佳作《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凉州词二首》“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壮观中见苍凉、慷慨雄放、深情蕴藉。陶翰《古塞下曲》
第三章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孔巢父等号“竹溪六逸”。《南京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思想性格:儒家思想“兼善天下”,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深受游侠思想影响,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狂傲不羁、飘逸洒脱。“狂”是他的人生象征。性格中有自然亲和力又浪漫。李白乐府诗的创新: 1.借古题写现实。《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侠客行》 2.用古题抒己怀。《蜀道难》《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饮酒放歌,抒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壮气概,狂放自信。虽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梁甫吟》《行路难》
对乐府诗歌的贡献:将浪漫气质带进乐府,形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奔腾回旋的动感。完成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转变。
歌行体诗《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少年行》《古朗月行》《江上吟》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的歌行体:打破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变幻莫测。节奏回旋振荡,豪迈飘逸。充分体现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独坐敬山亭》一人独坐的寂寞与寂静山景的冥会,人与山的灵性浑然一体。韵味无穷。《劳劳亭》话语明白易懂,景物简单,情思闪现。
自然明快,语言简洁,情思无尽,含蓄简练。清新俊逸,飘逸潇洒。
七绝中山水诗、送别诗较多。以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和,触发新奇灵感。《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自然天成。
以古入律、自由发挥,一气贯穿。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诗歌艺术成就——主观色彩、想象特色、意象、语言风格。主观色彩:
1.强烈,侧重抒写豪迈气概、激昂情怀,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气势奔放,纵横驰骋,以气夺人。
2.洒脱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李白独特抒情方式。喷发式的,毫无节制的狂飙、喷溢的情感。想象特色:
1.与喷发式感情结合的变化莫测的想象。奇之又奇。2.跳跃极大,意象衔接跨度大,纵横变幻,才思敏捷。意象:
1.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2.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语言:清新明快,明丽爽朗。脱口而出、不假雕饰,透明纯净又绚丽夺目。
第四章 杜甫
杜甫,杜少陵(在少陵居住过),杜工部(工部员外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思想:
浓厚儒家“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对社稷、人民的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形成杜诗风格的大、重、拙。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诗的“诗史”性质和写实手法
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尖锐细密的观察与惊人的写实手腕。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
1.直面社会现实。继承《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发展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2.以“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独创格调。《兵车行》“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客观纪实描写。
《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羌村》“夜阑更秉烛,相对无梦寐。”
尖锐细密的观察力与惊人的写实手腕:《月夜》《羌村》《述怀》 《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1.以叙事写法写社会生活,细微真实。2.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神传神。3.反映人生为目的,取材时事和自身经历。4.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生动真实。
杜诗——沉郁顿挫,忧愤深广、潜气内转、波澜老成
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忧郁悲凉气氛。《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潜气内转、波澜老成: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回环往复,深沉浑厚。情感回环往复,笔端起伏顿挫。《秋兴八首》中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夔州思念长安之作,忆长安、感盛衰、伤沦落。沉郁回环。
杜诗的律体成就: 1.扩大律诗题材。
五律代表作《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
2.第一位七律大家。创“连章体”的七律组诗和“拗体”七律。七律代表作《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拔山扛鼎。纵横恣肆。被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3.杜甫七律,手法错综变化,格律从心所欲。
《戏为六绝句》是一种杂感式的谈议论文的论诗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诗的集大成 《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亲风雅:重兴寄,写时事,把文学从抒发个人情怀襟怀引向写民生疾苦,从理想引向现实。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3.功力深厚,自铸伟词。力崇古调,兼取新声。推重古体又注意近体。
追求风格、语言的雄浑古朴,又重视修辞的清丽华美。《北征》七十韵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十韵。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向沉郁老成发展
主导风格:沉郁顿挫。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含蓄委婉。《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敬赠郑谏议十韵》“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炼字的精当到达惊人地步。色彩字放在句首,先声夺人。《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量作品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
韦应物——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白居易的平和冲淡。《寄全椒山中道士》“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代表作《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洁景物描写,传神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古淡,悠然意远。
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清淡优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恬淡自适的意绪,高雅明净。淡化意象,古淡矫俗,寻求空灵韵味。将田家苦引向田园牧歌。
刘长卿——自许“五言长城”
在反映士人孤独冷漠心态方面颇具代表。凄凉心绪,茫然失落,为哀世发哀鸣。时运不济的感伤和惆怅,在刘长卿的诗中层层递进。《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悲剧命运支配的孤寂惆怅的体验,与特定时代的衰败景象结合,汇成生不逢时的冷漠情调。最喜欢吟咏秋风、夕阳。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最著名五绝《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文字省净优美,意境幽远,弥漫冷漠寂静的情思。结构自然、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大历十才子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十才子”诗人,作品多为题赠送别之作,诗中颇多无奈的叹息和冷落寂寞的情调。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钱起与刘长卿并称“钱刘”,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写日常生活、自然风物、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顾况
继杜甫、元结之后,倡导“风雅”,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针砭时弊。
主要体裁古诗、乐府。重视从吴楚民歌中汲取营养,将古诗与民歌结合,诗风通俗明快、率 25 真自然。《苔藓山歌》《悲歌》
李益
诗风表现大历诗风格两重性:盛唐余韵、中唐先声。
表现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征人思乡的哀愁。最能继承盛唐边塞风格的能手。《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低沉悲怆。《盐州过胡儿饮马泉》 以七绝为第一,边塞七绝《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明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第六章 中唐诗歌
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元和诗风。
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写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务尽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作诗尚怪奇、重主观。
白居易《白氏长庆集》
思想主干: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谋身,以庄禅思想娱乐。把文学当做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与元九书》“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最看重讽喻诗,反映国事民生,发挥美刺作用。《观刈麦》《轻肥》《宿紫阁山北村》 《卖炭翁苦宫市也》暴露整治黑暗和人民痛苦,体现正义感、责任感。白居易讽喻诗取材不太宽,带有公式化痕迹。
白居易: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闲适诗:闲居独处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长恨歌》描写李杨爱情遭遇,歌颂他们爱情的纯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把李杨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是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琵琶行》——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最为人称道的是对天涯歌女奏琵琶音乐的描写。
元稹《元氏长庆集》
首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并借用古体或拟新题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中谈社会政治问题,讽刺执政、为民伸冤。《田家词》《上阳白发人》 真正代表元稹诗歌特色的——艳情诗、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舞腰》“未必诸郎知曲误,一时偷眼为回腰。” 《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离思五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写情胜过讽喻,平易坦荡中丽绝华美。
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小碎篇章”和艳体诗为主——标志抒情诗中叙事成分加强,带有故事性。“小碎篇章”:瞬间心境意绪的抒发,是娱心遣兴的手段,语言浅白,格调轻快。打破诗歌神秘性和贵族气,使其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呈现写实尚俗的特征。
在中唐的新乐府诗方面,张籍、王建的创作成就影响仅次于白居易、元稹。张籍“张水部”“张司马” 乐府诗题材广泛:揭露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抨击豪门作恶,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最高。《山头鹿》《野老歌》《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感春》《思秋》
王建——“宫词之祖”
乐府诗成就最高,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形象鲜明奇特。《宫词一百首》描写宫女生活——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
韩愈——以文为诗 提倡“道统”“文统”,抬高“圣人”“圣人之道”,为改良社会,重新确立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的正统地位。
道统:发展儒学传统理论以适应现实斗争。补充改造儒学内容。发挥“仁”的学说。用儒家之道对抗佛教。
诗歌多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以文为诗。
《山石》游记散文叙述顺序,写傍晚入山到次日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
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主观意识旺盛,生性好奇,勇于创新,追求狠重、怪奇、险劲,以丑为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孟郊——苦吟
作诗尚奇峭,在中唐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诗中多患难感、忧郁感、幻灭感。惯用白描,形象化比拟。《赠别崔纯亮》“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寒地百姓吟》《病客吟》《苦寒吟》《秋怀十五首》 《游侠行》“杀人不回头,轻生如暂别。”
重主观感受,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实践“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散文化倾向表现为诗中发议论。《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李贺——诗鬼,苦吟,冷艳怪丽,“长吉体”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浓墨重彩描绘边城鏖战的激烈场面,展示将士壮烈精神,意境辉煌壮丽,笔补造化。《老夫采玉歌》《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天上谣》 《秋来》《苏小小墓》幻想六朝名妓苏小小为失去往日爱情而忧伤,通篇是幽灵的恋歌,凄艳绝伦,显示李贺对描写鬼魂的偏爱。特色:呕心沥血、千锤百炼。
追求创新、刻意出奇,构思奇特,想象诡奇怪诞,笔触暧昧,带神秘感。最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别出心裁、异想天开的意象。表现丰富独特主观色彩,通过意象复合的“通感”,化平易为惊险瑰丽,化腐朽为神奇。《梦天》《李凭箜篌引》《南山田中行》
冷艳怪丽,自成一家。迷恋幻想的阴森鬼境,诗歌带有浓重伤感。
刘禹锡——白居易称之为“诗豪”。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民歌体诗
善用典,辞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气度恢宏,骨力豪劲。讽喻诗、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朗州期间。寄慨遥深、正气凛然。《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多次遭贬,毫不屈服,信心满怀,慷慨激越、风骨苍劲。
咏史诗,多登临遗迹怀古之作,五七言律绝形式,描写前朝古迹风景,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议论。《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 《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深夜还过女嫱来。” 《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民歌体的竹枝词、杨枝词,吸收民间口语,情调悠扬婉转,生活气息、地方特色浓郁。《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花红易衰似郎意,流水无限似侬愁。” 《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柳宗元
抒写贬谪的抑郁悲伤、思乡之情,忧愤深广,风格清冷峭拔。长于哀怨,得屈骚之余意。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困扰。《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受陶渊明山水诗平淡风格影响,精刻孤峭,冷漠空寂。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晚唐诗歌——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安定城楼》《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政治讽喻诗:直诉愤慨、悲壮沉郁。通过个人遭遇,表现对政治的肯定或批判。精深婉丽的词藻中含有丰富爱憎,多凄苦之词,充满浓郁感伤气息。《曲江》 咏史诗:借托史事,吊古伤今,具讽刺性。《贾生》《咏史》《龙池》《马嵬二首》 构思凝练、取材精当,巧妙融合历史与现实。
无题诗——最广为传颂,朦胧,旨意神秘。内容:寄托说、爱情说
抒写交织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心理,隐约和诗人的不幸身世存在联系。《无题二首》“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感受,具有启发性,引起读者联想,伤感情调。“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抒发纯粹情致,渲染凄美情致的特殊氛围,创造深隐朦胧之美。《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开创诗歌上的新风格、新境界。最高成就是近体,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李商隐则为第二座。
诗与词间搭起过渡的桥梁。
其诗歌是心灵的象征,一种纯主观的表现。细美幽约、朦胧含蓄的感伤唯美文学典型。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史论笔法,追忆昔日辉煌,抒发末世哀伤。从时代变迁中参悟人生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之中。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作品 《登乐游原》《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政治感慨,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峭健之中有风华流美之致,创造明快优美意境,风格俊爽。离情伤别诗《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纪行写景诗:选取清新明朗、给人快感的景物来书写情怀,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的语言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情画意、意境优美,语言畅达,清新明丽,富有立体感。
许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闲句句奇。” 《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凭吊古迹的感叹中,充满对衰败王朝暴风雨来临的忧戚,心中凄凉。律诗对偶工整精密,格律协调圆润。对“水”有特别偏爱,“给人以“许诗千首湿”的印象。
贾岛——苦吟诗人 《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秋暮》“白须相并出,清泪两行分。” 凄清寂寞,暗自流泪而苦吟不止。颠沛流离,心力疲敝。情调峭硬。多写清寂之境而显幽冷奇峭。“郊寒岛瘦”:孟郊代表想用世而最终失败的悲剧性。
贾岛代表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遁世一面。实则岛不如郊。《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写景状物雅淡清幽。
姚合——武功体
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五律组诗,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个人窘困。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折射时代阴影。表明洁身自好的信念。诗风清切峭拔。“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马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功夫不及贾岛,但推敲上争奇斗巧的做法,适合生活困顿的中小诗人。
皮日休,醉吟先生、鹿门子。我国古代著名诗文作家中唯一参加过农民起义的人。受白居易影响最大,继承写实手法、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
《正乐府十篇》《三羞诗》《橡媪叹》“秋深橡子熟”
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同情百姓命运。
继承元白新乐府写实批判精神的晚唐诗人——聂夷中、杜荀鹤、罗隐 杜荀鹤《山中寡妇》七律“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再经胡城县》七绝“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陆龟蒙——江湖隐逸诗风
艺术上较成功的是五七言绝句,尤其是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写隐逸情调的七绝。《晚渡》“半波风雨半波情,渔曲飘秋野调清。”《丁香》《太湖叟》
散淡而饶有风神,陆龟蒙以江湖散人自居,淡泊情思、淡泊境界,形成江湖隐逸诗风。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韵外之致”,即后人所说的“神韵”。
象外之象:第一个象,诗中具体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指这种形象画面所蕴含的韵味,是无象之象。《与李生论诗书》“辨味”:分辨出诗的情趣韵味,称之为“醇美”“全美” 味外之旨、味外之味、韵外之致: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 唐代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1.韩柳之前,已经有许多作家从理论、实践上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2.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密切。3.直接原因: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支配。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及实践: 1.韩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清理。2.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不平则鸣”的口号。3.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要求从字句到文章的全面创新。4.柳宗元在反对绣绘雕凿方面,与韩愈持相同态度。
5.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在于创造出上继三代两汉古文、以奇句单行为主的新文体,从而使散文在文学价值上压倒了骈文。
韩柳的古文运动是文学革新运动,造成一种精炼畅达、富有表现力的新文体,树立古文在文坛上的权威。打击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文风,启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这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韩愈的古文成就:
1.把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成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对立。2.在以散代骈的同时,冲破当时文体固定格式,全面发展有别于经史著述短篇的散文体裁,将原属诗赋的纯文学的情趣风神纳入短篇散文中,使其成为文学散文。3.在韩愈的文集里,最多的是碑志作品。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一人一样”。《柳子厚墓志铭《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
4.赠序、杂记、杂说等文体属于韩愈再创的新体,以诗之唱叹韵味化入赠序中,又穿插议论,形成抒情、记事、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杂说》
5.韩愈创造的古文,见解精辟、流畅清晰,富于美感、艺术表现力。6.改骈为散,使语言接近口语。“文从字顺”。
7.善于吸收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结构灵活舒展。《进学解》《送穷文》《祭十二郎文》《师说》《原毁》,议论纵横而汪洋恣肆,比喻生动而发人深省,感情真挚而气势磅礴。
风格:雄深雅健、猖狂恣睢。浩气磅礴、势如破竹、意高词平、奇伟多变。
柳宗元的文学散文
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 人物传记:《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捕蛇者说》
主人公大多是社会地位不高、被压迫的人物,以真人真事为基础。重情节、重细节。
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
诗情画意,描绘山水,开拓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确立这种体裁的独立地位。山水游记多写于流放永州期间,抒发愤怒悲哀情绪,提出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幽丽之美,单纯宁静而清新。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情态,予以生动再现。对自然美的把握到了妙入微芒的地步。虚实相称、动静结合,侧重传神,安详静谧。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糅合。
寓言散文《黔之驴》《蝜蝂传》《乞巧文》
散文总体风格:沉郁凝炼、冷峻峭拔,有凄幽激愤、冷峻色彩和浓郁诗意,有明显的讽喻性和象征性。
柳宗元文学散文创作高出韩愈的地方:
1.为普通百姓立传,从小人物身上挖掘高尚品质、善良天性、聪明才智。
2.在山水散文上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开创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由于韩柳的继承者对古文运动的目的和意义发生曲解,开始追求奇异怪癖,古文运动开始走上弯路,在韩柳之后衰落。
骈体文在晚唐再度复兴,散文创作向华丽浓艳的唯美方向发展。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讽刺小品异军突起,大放光彩。
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如匕首投枪——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皮日休,针对现实有感而返,尖锐泼辣、锋芒毕露。《读司马法》 陆龟蒙,多托古刺今或借物寄讽之作。《野庙碑》
罗隐,讽刺小品集《馋书》最能代表他的散文成就,看似随意,实则是刺世的严肃主题。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唐传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唐传奇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区别: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而奇的含义则要广泛得多,可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
唐传奇兴盛的原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群众对文化娱乐的需要推动唐传奇的发展。与唐代“行卷”之风有关系。小说创作运用虚构手法塑造众多人物形象,语言精雕细刻,重视故事情节的变幻莫测,引人入胜,造成唐传奇的“文章之美”。“意识之创造”,唐人有意识在小说中进行抽满奇思幻想的虚构创造。
初兴期的唐传奇:由六朝志怪小说过渡到唐人传奇小说。王度《古镜记》——唐代现存最早的一篇小说作品。
张鷟《游仙窟》——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骈体小说特征。
繁盛时期的唐传奇:涌现最优秀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如沈既济、白行简等,元稹、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也写出高水平作品。题材更广泛,以爱情题材最为突出,其次是寓言讽刺题材。
陈玄祐《离魂记》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 白行简《李娃传》是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爱情悲剧——中唐传奇压卷之作。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最为著名的作品。
衰落期的唐传奇:从晚唐到五代 《玄怪录》《河东记》《续玄怪录》《博异志》《纂异记》 《甘泽谣》《传奇》——志怪集向传奇集完全转化的标志。
晚唐游侠小说崛起,涌现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内容涉及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快意恩仇、安邦定国诸多方面。杜光庭《虬髯客传》——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虚构和想象已标志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2.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统一。
3.标志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把“因文运事”改变为“因文生事”。4.注重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生活琐碎。
5.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6.文采、臆想丰富瑰丽。语言雅俗兼采,亦庄亦谐,简洁准确、优美丰富。7.大量运用诗词歌赋,增添行文丰采意趣。
唐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部分作品已具备最完美的短篇小说的条件。
敦煌变文——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体裁是有说有唱。变文之变,是指变更了佛经本文而成为“俗讲”。
变文是说唱俗文学,是供艺人演唱用的,并非案头读物。特征:“某某某处,某某某说”的形式。“当尔之时,何道言语”的形式。
俗讲——又称为讲经文,取材佛经,思想内容为宣扬佛教教义。
解释佛教经典,加以通俗解释后,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再敷演为散文与诗句。
俗讲属于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用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有词语标示声腔唱法。
第十章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古代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又有人认为词是由五七言近体诗演变而成。
也有人认为是从乐府诗变化出来的。被称为“诗余”。
近代以来,产生词源于民间的说法,认为词是“曲子词”简称,“倚声填词”。
敦煌曲子词《云谣集杂曲子》的发现,填补词史空白。
作品题材广泛,反映早期民间词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保存词的“原始状态” 《抛球乐》“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 《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带青山烂。” 《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
早期文人词——标志词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中唐文人词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短小、清新、明朗、活泼,题材广泛。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韦应物《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韩翊《章台柳寄柳氏》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长相思》“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温庭筠——词人的词,深美闳约之境。
温八叉,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号称“温李”,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晚唐词坛第一大词人,“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五代词的发展趋向。《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物象错综排比、声音抑扬长短。物语、景语、情语结合。虚实相称。以静态描绘代替抒情,着力细部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注重文辞声律的精工华美,眩人眼目。《南歌子》“转眄如波眼,娉婷似柳腰。” 《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梦江南》“千帆过境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韦庄——以词明世,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提高,多酣畅之作,疏淡为美。深入浅出,心曲必露。《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
自然清丽在五代文人词中少见。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抒情道路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夜深,初识谢娘时。” 《思帝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温庭筠词中触目皆见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组合,悦目乐耳、应歌娱人。韦庄直接抒情,开启文人词自抒情怀传统。成为南唐词先导。
花间词派——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文人词派。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多用华丽字面和婉约表达手法,写女性美貌、服饰、离愁别恨。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代词可以《花间集》出现分界:前期,以西蜀为重镇;后期,以南唐为中心。西蜀词:应歌,接近晚唐;南唐词:抒怀,接近宋初。
冯延巳——南唐词人佼佼者
重抒发触景生情,情思百转千回,深婉蕴藉。《鹊踏枝》“梅花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谁到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触景生情、睹物兴感。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和花间词人的共通点。《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李煜——李后主,南唐最后皇帝。
早期:反映声色纵情的宫中生活。咏美人《一斛珠》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 后期:偏安皇帝,离愁别恨,阴郁哀伤。亡国剧痛。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描手法直抒内心悲痛,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贯穿。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
李璟,中主。《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冯二主的作品,被视为南唐词的代表。
第二篇: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
《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
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格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而在表现上,则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求格律“。
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自考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5太康诗风、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刚健诗人、左思,刘琨 48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社会状况。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3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本质
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有广狭二义: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
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有诗一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4赋比兴、赋、比、兴都是《诗经》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赋者,直言之也,也就是直接敷陈。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也就是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物也,也就是兴发。永明体、南朝齐武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把音律声韵5采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汉代学者明确提出
采诗说,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大历诗风、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通过了解民情。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 幽远、清冷甚至孤寂来表现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汇集起来的。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
6献诗说、关于《诗经》的编辑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据《国语》、苦吟、即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历史上最著名的等先秦等古籍记载,《诗经》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辑裁巧密”,被称为“徐庾体”。风气所至,陈时陈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许多诗可能便是通过献诗的途径搜集出来的。《全唐诗·卢延让》第一首赫然便是《苦吟》7删诗说、孔子删诗说最早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诗经?原有三32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删诗说长生
在汉代,在传统社会一直影响很大。但现代学者一般认为,53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8婚恋诗、其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婚姻的诗篇,这些诗篇从人类的情感角度出发描写了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许,再到相弃相别的人生境遇。其中的很多诗徐庚体、南北朝时期,庚信与徐陵的艳诗并称“徐庚体”,徐庚体成了艳诗的54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句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一时风靡江南。9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55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
10、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
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骈赋、二十八字史论、仅用二十八字伤悼历代转瞬即逝的繁盛,以及揭露统治者的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11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 时代主要用诗于典礼、讽谏、言语,人们还没有注意到《诗经》的表现技巧,六武功体、姚合应该说是中唐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在诗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诗的目的也主要是传授用诗的方法。风即《国风》,主要是各地方民歌;雅包括根据内容增加叙事性文字,历来吟咏吏隐者莫不以归隐为终结理想。《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12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58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1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 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14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英雄之言》的思想艺术价值。
15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贞观诗坛、从南朝梁代开始,宫廷成为诗歌的创作中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60唐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代传奇,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古镜》、《白猿》两篇,标志着中国小说从六朝志怪向唐传奇发展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 俗讲、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 16互见法、“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 62变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对“变”字的解释,历来有多种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40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或认为是梵文citra(图画)的音译,或认为是“变更”、“神特点,而其他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就是苏洵《旧唐书》(因果变换)的简称,迄无定论。现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法。“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17记行赋、汉赋的一种,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 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其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抒41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铺张华丽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在汉赋中开曲子词、“曲子词”,是“词”在隋唐时期的早期名称之一。曲子词的特点,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是两汉汉赋作家在抒情言志上另寻新法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敦煌曲子词》记录的作品取材宽泛、18、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吴中四士、。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43山水田园诗、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
为生动的生活画面。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诗余、元代以后,文人称词为诗余。作词要求典雅纯正,避用艳丽的词藻、19、京东赋、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光武帝定都洛阳,而不回迁长安,引起朝野震动,成了牵动全社会的中。,吴潜的《履斋诗余》等。诗余也称诗馀。如清代王锡心问题,也为文学家普遍关注。杜笃《论都赋》是这些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王孟、王维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两人均为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
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温韦、“温韦”是晚唐时期文学家温庭筠、韦庄的并称。在词的发展史上,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题材。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20抒情小赋、赋体文学中最有生命力和价值的一类。兴起于汉代,盛行于魏晋高岑、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但“高花间派多写闺阁生活、女子相思,南北朝,唐宋以降一直绵延不息。在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在艺术上继承着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较汉:“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说他们两人成名较晚,而才学堪比
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有的清丽自然,有的感情激切。汉末 66花间集、《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我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都是较有名的作品。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21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
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22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 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蚴体律诗、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 23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词为艳科、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24苏李诗、苏李诗,是西汉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托名西汉苏武、李陵 赠答的若干首五言古诗,今存10多首。其中李陵《与苏武三首》、苏武诗四首最47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早见于《文选》“杂诗”类,列次《古诗十九首》之后,是较完整的一组,通常
第四篇: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单总结1)
第一编
《尚书》(记言)
文字古奥典雅,文诰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叙事)
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为鲁国的编年史。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在史著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意味最浓厚的作品,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内容丰富,比较详细、完整的反映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国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各种矛盾斗争,并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政治道德批判,表现出维护周礼、尊礼尚德的观念,突出了“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
《国语》
是一部国别史,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文风平实质朴,叙事简约。
《战国策》
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和人生观。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富于文采,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饰渲染;善用寓言故事,以文学手段来帮助说理。
是当时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论语》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语言。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孟子》
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长于论辩。巧妙灵活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常用比喻和寓言,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感情充沛,气势浩然。丰富了文章的感性与生动性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精炼准确
《荀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老子》
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玄妙的形而上的问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与批判,直接导致道家学派的成立。
文体简短精炼,以韵文为主,韵散相间,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富有哲理诗的韵味。
《庄子》
诡奇怪诞的构思,雄奇开阔的意境 神奇变幻的笔法,异趣横生的语言
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韩非子》
深刻明切,严峻峭拔。文章条理分明,严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 善用寓言,巧设譬喻,较为生动。
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寓言。其中共有寓言300多则。《墨子》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离骚》
屈原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反映了屈原“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并且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九歌》
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屈宋
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二.试述《离骚》的艺术特点。(5分)答:(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在艺术表现上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离骚》后半部分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诗人把火一样浓烈的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光辉人格,更多的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贞不屈的思想行为之中。他一心报国,却不断的被馋害、被疏远流放,但他非但没有放弃理想,反而更加注意自己美好品质的修养。他屡遭迫害打击,却九死不悔;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衷不改;理想终于破灭,便以死殉国。
(3)比兴手法的拓展。《离骚》运用了较《诗经》更丰富的比喻,他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他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象征的意义。《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极为深远。
(4)结构和语言上的创新。《离骚》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乡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这个中心谋篇布局。诗作前半部分主要是写实,后半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半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即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他开始构造长篇巨制。这样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奔腾澎湃之激情的尽情抒发。《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情思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这个型制特点对后来汉赋的形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离骚》的语言丰富多姿,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生叠韵比比皆是,它们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如诗,“若‘些’、‘只’、‘羌’、‘纷’”。这类用语,增强了楚辞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