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语文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让语文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杜甫《望岳》中描绘了泰山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流云、飞鸟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利用教室就可上网的优势,我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梵高,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中国石拱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我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马说》一课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成为千里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千里马?”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成为千里马,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容易“出轨”,其实,这也是教师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学习《日本平家蟹》,看着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日本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像什么,像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口不择言。
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荔枝蜜》一课时,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第二篇:那份闪耀着光芒的坚定——读《老人与海》有感
强壮的老人再次出现在我的眼中
他是孤独,无助和无助的生活,但创造了他的新鲜和诚实;他平静,在茫茫大海寻求精神食物的春风吹微风绿色,地球充满无限生命力,波浪向老人宣战,老人开始了广阔的头脑。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敞的是海洋,比天空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类的心灵。我认为,在所有的广泛思想中,老人的头脑可以包含世界上的一切!
他去了大海,当他有一个梦想的航行,他将前进温暖的阳光,拥抱的世界。失败后,他抓到了一条惊人的鱼,我想这足以让他得到满足的精神,经过三天三个星期的交易,通过与大鱼的战斗,他疲惫最后一分钟,并最终击败大鱼,绑在自己的船边。在摔跤的过程中,他的心脏反复出现在一个想法:人不是出生失败。他大声地鼓励自己:你可以摧毁他,但这不是打他。但是,他还是 失败:在回家的路上,饥饿的鲨鱼一次又一次地赶上,他尽力地一个一个地杀死这些捕食者;但我认为他不是为自己纯洁,我想在他身后有一个巨大的力量推他向前,这是一个信念的喷泉,一个稳定的流。老人回到岸边,他只带了一个巨大的鱼骨,一条破碎的船和一个疲惫的身体。他失败了,但他的内心的自豪感没有受伤。他英勇地失败。在老人的小窝里睡着了。他没有失望,他没有被打。对于他,他在他的灵魂深处赢得了,精神使他无畏。
简单,简单的老人在我的心里回荡。
我觉得他在我心里是破碎的茧进蝴蝶的过程,而不是跳舞的流星的美丽是辉煌,而不是星星闪耀。是的,他很普通,有诚信,他相信等待的意图,总有大鱼钩,他坚信他的选择是对的。
慢慢吹风,顺滑我的忧郁。
那无边的海!你是如此值得追求,但自我铸成一个神秘的,那一年,我拥抱你,你给了我一个开花 喷雾和细壳,当我拿起来,里面的弱生活已经消失了,茫茫海啊!你温柔的掩护你,冷的生命破坏,但我仍然追求!我认为老人,像我一样,对这个美丽的海如此疯狂。
没有人喜欢他,抓住大鱼仍然坚持。在岸边那一刻,虽然只有残留的露珠在鱼骨上,但他的心应该在那一刻笑,他打败了自己,那鱼骨成为了见证。伤口已成为证人。他是英勇的失败,但是失败的尊严,失败的荣耀。
而我,没有老人,新鲜和良好的勇气。对老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老人面对困难赢得决心,但我面对一个小困难想到撤退,想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海伦凯勒,想到生活致力于玛丽 middot的事业;他们的坚定的想法。
第三篇:大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感。
教师曾思彬点评
本文采用议论文的写法,审题准确,入题快捷。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立意较高,观点正确,能针对现实,颇有时代气息。
论据鲜活,材料典型,总分结构,条理清晰;正反对比,论证充分;灵活引用,恰到好处;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圆合。这些均是文章的亮点。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从国家民族的高度进行论述,虽然口子开得大,但作者所引材料新颖、恰当、充实,并十分典型,安排材料也颇具匠心,先正后反,由外而中,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分析中肯,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令人信服。精当的引用,更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展现作者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较厚的语文功底,虽然文章中有个别句子在表达上还不是很恰当,但瑕不掩瑜。此文的确是一篇考场佳作。
第四篇:让语文教学闪烁道德的光芒
让语文教学闪烁道德的光芒
语文教学不只是一个知识系谱,它同时具备了塑造美好心灵、建立健全人格、培养审美情趣的功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首当其冲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在弘扬民族美德的责任,让课堂给学生审美享受,给学生情感熏陶,点燃思想火花。
一、要热情,用发自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还应以自己的教学态度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充分认可,并善于运用情感教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实践告诉我:任何一个语文活动,如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即使因好奇开始时兴趣很浓,热情的火焰也会日趋熄灭。因此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享探究的美丽。朗读感知,涵泳体味,对对联、小练笔„„我和学生一道,感受语文的魅力;阅读、批注、课堂作业、读书笔记„„我与学生一起,体味学习的乐趣。教师高度的工作热情,使师生感情融洽了,学生求知态度端正了,求知欲望深厚了,教学效果当然会更上一层楼。
二、要真诚,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处于成长的学生,摹仿性强,可塑性强,最易受他人的影响。教师要懂得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作为年轻教师尤其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完美的形象。
诚实的力量是伟大的。“唯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明代思想家薛碹语)。记得那次又接到讲课任务,教学设计完成后对学生说了要讲哪课,要求按常规预习即可。可好多同学替我紧张,一再追问有什么问题,欲做充分准备。我对学生说:“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的真实。我们宁要真实的缺憾,绝不要虚假的完美!”班里鸦雀无声了,但孩子们脸上写满认可,亦多了几分自信。那节课是成功的!师生交流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求知,课上精彩不断。后来学生作文中的写实抒真,生活中的真诚表现让我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人格是一种能量,一旦成为一种行为,就会激励、影响更多的学生,就会承传久广。
三、要博学,以深厚的专业知识来启发学生。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语文老师是博学的,至少他们有这样的期望。在讲课的时候,如果你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学生对教师的佩服程度可想而知。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
语文学科富含人文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工具。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有看到美在渲染,听到爱在宣泄,感受到情在流淌,语文教学才能闪烁道德的光芒。
第五篇:让青春绽放光芒
濮阳市教育局“我把青春献给党” 师德主题教育征文比赛
作品名称: 让青春绽放光芒 单 位: 台前县城关镇中学 职务/职称: 中教一级 联系电话: ***
让青春绽放光芒
崔 海 英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日子里,在不断学习党风建设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岁的华诞。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后的那一刻开始,就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直至今天,共产党一直活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的每一个角落。90年来,风雨沧桑,无数先烈抛洒热血,前赴后继,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安宁。90年来,在共产党员们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成绩。毛主席指点江山,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指示;改革的春风沐浴了大江南北——三峡大坝、高原出湖、青藏铁路、天堑变通途;香港、澳门的回归,洗涮了百年耻辱;载人航天,奥运举办,圆了世纪梦想;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的坚强。我身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惊人的成绩,我深感自豪。我虽然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我是满腔热情,有了共产党的指引,我把青春献给党,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让青春绽放光芒。
我从教十多年来,始终几乎都把全部的心血倾灌幼苗,我把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教育事业,凭着年轻、热情、干劲站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地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他们做人。这看起来似乎很平淡,很平凡,但它体现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执著。
一、关爱学生
我一直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终究我们面临的对象,既不是无生命的物质材料,也非无意识的植物,而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不断成长起来活生生的人,既然他们是活生生的人,那么他们就有自己的思想、独特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走近他们的内心,怎么走进?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并不要因为他(她)成绩优秀,就喜欢他(她),反之则讨厌他(她)。相反的,越是那些学习程度低的学生越需要关爱,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越需要情感的慰藉、思想上的教育和鼓励。2009年时我班有一个女生叫王淑青,她是开学之后没多久转过来的。刚开始在班里时有点怯生生的,不敢与他人交流;再后来,我了解到:她的父亲在一年前出车祸去世了,而她的母亲也常年在外打工,几乎不回家。我想,这孩子真是够可怜的。所以,课余时间我就找她谈心,与她聊聊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名人,借此鼓励她。在日记中、作文中不时地给她留些活泼的、勉励性的话语。半年下来,她变得活泼了、开朗了,成绩也逐渐地上升了。在她的一篇日记中写着老师,我真的谢谢您,您给了我温暖,给了我鼓励,也给了我快乐,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孝敬我的爷爷奶奶,回报您的恩情(因为她姐弟二人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让我读出了播种了爱的种子的萌芽,我的坚信没有错:有爱,就有付出,就有收获,有了爱,就有了教育。正因为心存爱心,也才能让教育的力量尽可能地达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二、注重言传身教
唐代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也就是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身心均能健康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让学生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健康成长。因此,教师的职责“育人”比“教书”更重要。这里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这一点不仅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心理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在塑造人格。
学生行为的形成是从模仿他人开始,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其实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学生,而是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作风、品质等时刻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而,我在工作中,一向严于律己。每次走进教室,只要看见地面上有垃圾,我从不命令学生做,而是弯腰捡起或用扫帚扫掉,而每次,学生也总主动前来自己做,久而久之,我班的地面保持的几乎都是很干净。能有这样一个好的现象,应该是榜样的力量。几乎每次上课,我都信心十足,感情充沛,这一点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他们不自觉地喜欢上了语文这一学科,正如孟祥翠的日子中写得:她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让我深得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波涛大海,有时如低声细语……。评论文字尽管不
多,但足以可见教师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三、注重学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各人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相对的潜在的基本品质。而教师职业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然而科学知识浩如烟海,人能力的发展永无止境,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地进行,教师靠现有的知识储备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必然带来对教师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到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误人子弟。也就是说,教师要想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落到具体实处,就必须多读书、多积累,多向权威人士学习,不断更新新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为什么会涌现出那么多代优秀的教师,毫无疑问,是学习。是知识的丰富与渊博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他们为什么能够能随机应变并达到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是学习。只有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挑战自我,不断创新,让自己的青春在教育教学事业上大放光彩。也惟有学习,你的知识更丰富,你的课堂才更有精彩,你的人格魅力才更强。也惟有学习,你的教学艺术更先进,你的学生才更有学习的兴趣,你的人生价值才更好的体现。
四、严于律己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
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教育,重视教育,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更严的要求,这无疑有利于教育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不正常的现象逐渐渗入教育,侵蚀着教育行业的风气。尤其一些个别意志不坚定的教师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社会的期望,家庭的重任和低微的收入,容易被金钱诱惑,误入歧途。但是,多数党员教师能坚守自己的人格,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不为名,不为利,为了祖国的每一棵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无怨无悔。而自己,在默默地耕耘中,将青春悄悄地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因此,为使自己的青春不被不良风气腐蚀,更好地绽放光芒,就必须抑制住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不良风气。做到严于律己,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上不迷失方向,坚守自己的人格。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对祖国的未来是一污点,因为你的言行都对你所教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为使祖国的将来尽可能地多一方净土,那么,作为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要时刻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中也很好地看出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但我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学生看得高于一切。我尽可能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贡献自己的一切。世人曾给教师以“红烛”、“渡船”、“春蚕”之美誉,也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来赞美我们人民教师事业,这既是鼓励,更多的是鞭策,因此,我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所有的一切行动将以我的职责为准则,也将青春奉献给我所热爱的事业——教育,我将永远铭记我是一名——教师。
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我想,我无愧于已逝的岁月,因为我迈出的每一步都倾注了我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无限的爱。即使教育的史册不曾把我记载,我也永远不会不把教育记住,我想,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融入到了教育事业的长河中,因为我永远无法割舍对教育事业的忠爱。
正值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作为教师也惟有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发扬传统、艰苦奋斗。过去的成绩激励着我们,用满腔热情,为党争光,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虽然在教师的岗位,没有令人羡慕的权力和财富,没有显赫的声名和地位,也没有那份悠闲和自在,但只要我们教师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地心情去做好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样让青春绽放光芒,为国旗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