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育评价离线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园教育评价》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诊断性评价:是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开始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基础、条件作出鉴定,又称为“事先的评价”。
2.教育评价标准 :是对一切教育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规定,包括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3.特尔斐法:是反复用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再集中,最后取得确定权系数较为一致的意见。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激励功能
(4)交流功能
2.评价报告的作用是什么? 答:(1)方向性原则(2)可行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3.设计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1)可测性原则;
(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
(3)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
(4)指标的可比性原则;
(5)简易型原则。
4.教育评价信息的定性处理方法有哪些? 答:(1)哲学分析法
(2)系统分析法
(3)逻辑分析的方法
三、结合实际论述题(共25分)
1.结合幼儿园评价的实际,论述当代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答:当代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是:
(1)评价的目的强调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2)重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重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描述相结合。
把握与时代精神相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对于促进幼儿发展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当前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走向可以发现,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从侧重鉴定逐步走向侧重发展,评价内容从片面、静态走向全面、动态,评价主体从一元、单向走向多元、互动,评价方式从量化评价走向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一般来说,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类:一种以区分评价对象 —— 即幼儿的优良程度为目的,重视对幼儿进行分等鉴定;另一种则是以诊断和改进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为目的。相关研究指出,传统的幼儿发展评价以前者居多,评价的发展功能未能很好地实现。在实践中,幼儿园往往只在学期末组织统一的测查活动来评价幼儿的发展。测查结果一来作为本学期教育的成果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了解幼儿各方面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二来为制定下学期的课程计划服务。从理论上讲,这样的评价本来是一件有价值的工作。但由于操作过程中深受评价的测验模式和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的影响,实践操作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偏离了 “ 发展 ” 的轨道:许多幼儿园热衷于根据评价结果给幼儿 “ 排排队 ”、“ 贴标签 ”,区分 “ 好孩子 ”、“ 差孩子 ”,把评价结果作为一种 “ 标签 ” 贴到幼儿包括教师身上,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教育效果和幼儿发展水平的静态标准。而课程计划事实上又是难以改动的,幼儿发展评价事实上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此外,各种各样的儿童发展评价工具被研制、开发出来后,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天天忙于拿着这些 “ 工具 ” 做观察记录。记录资料越积越厚,而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却很少。因为教师们多数时候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些资料,当然就更谈不上运用。加之不少评价工具本身带有比较明显的 “ 测量 ” 特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往往没有直接的联系,对教师改进教育教学也没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为评价而评价的现象比较普遍,评价的发展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
第二篇: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评价(离线作业)范文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教育评价》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形成性评价
答:在某项学前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又称为“过程中的评价”。
2.CIPP模式
答:是指为判定决策所做出的描述、获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又称决策类型评价模式。
3.专家会议法
答:对已拟出的指标体系征询专家意见,结合权集,经统计后取平均值,以确定权重的方法。
4.强度
答:指达到指标体系项目要求的程度或各种规范化行为的优劣程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评价中评价者容易产生哪些心理现象?
答:(1)准备过程的心理现象:角色心理、心理定势、新奇感、时尚效应;(2)施评过程的心理现象: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参照效应、理想效应、先后效应、“趋中”趋势、成见效应;(3)结果处理过程的心理现象:类群效应、遵从心理、逆反心理、本位心理、模式效应。
2.指标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答:(1)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标的本质属性;(2)是行为化了的目标;(3)通过实际观察和测定,可得出明确的结论。
3.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答:学前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交流功能。4.教育评价信息汇总的条件是什么?
答:教育评价信息的汇总是把按指标体系末级指标逐项赋值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
5.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1)直接可测性原则;(2)体系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3)指标体系的整体完备性原则;(4)指标的可比性原则;(5)简易性原则。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
1.试分析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的特点及局限性。
答:1.相对评价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或以评价对象一般水平为标准的评价。2.绝对评价 是指依据某种需要或要求设定客观标准的评价。
3.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指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为标准的评价。
局限性:(1)评价人员不能预先了解学前教育方案的预期目标,只对实际的学前教育方案的结果进行评价。(2)对评价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2.试举例描述对一个幼儿园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的一般程序。
答:1.教学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感知、体验情景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幼儿 将获得的情感体验加以内化,引导他们自觉地将其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发 展的目的。2.教学程序(1)情景感知幼儿的情感是随着情景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让孩子置身于浓浓的富有情感的情景中,才能使孩子的情 感掀起波动。这一环节旨在向幼儿呈现具体事件,提供富有情感色彩的感知信息,或夸张表现,或浓缩 再现,使幼儿的感官兴奋,情感迅速聚集、定向,投向特定的情景之中,充分感知“物化”了的人或事 件,从而自发地、直接地、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幼儿虽然在早期的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生活体验,但对日常生活中经常可遇可见的环境信息及人们的行 为方式往往熟视无睹,通过有意识地向幼儿呈现有关 情景,可以使幼儿熟视无睹的事件成为 “有关刺激”,进入幼儿感知、关注的 范围之中,以达到加深体验理解,不断内化、迁移的目的。(2)体验理解 在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幼儿主动体验、用心灵体验的方式达到理 解。这里的理解有着与 认知理解不同的含义,主要是达到在情感层面上的沟通、认同、共鸣式的理解,理解也是一种再体验。在此环节中,教师应适时地提出 一些能引起幼儿思考或幼儿在看法上不致的问题,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幼 儿积极思维,相互交流,使之产生共鸣。例如,假设性问题“假如你是大班的哥 哥姐姐”,描述 性问题“小猫、小狗是怎样玩玩具的”,说明性问题“为什么‘要样 样东西都爱吃’”等等。(3)内化迁移(强化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主 要任务是通过再创设各种情景及条件,使幼儿把获得的情感体验在不同的情境 范围、不同的对象中不断地扩散、泛化、内化、迁移。内化迁移并非一两次就 能实现,它需要反复多次 地进行。为了使幼儿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效地得到迁 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所提供的情景应更接近日 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或者就 是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而非假想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与自身利益发生冲突 的 情况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或行为,通过实际训练,强化巩固良好的行 为规范,使之更有效地 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3.教学策略(1)提 供多种类型的情景感知形式 A.现实性情景感知 在幼儿周围的环境中,有许多 与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都可作为幼儿感知的对象与内容。教师应该根据 教育 的目标、教材的主题,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引导幼儿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人物的行为态度 进行实景观察、实物观察和实情观察:可带领幼儿观看周 围的环境中哪些地方不安全,市场上哪些食品 不能吃; 也可引导幼儿观察父母、教师或伙伴履行生活卫生行为的方法、过程及结果。例如:在讲保护 牙齿知识,可以在吃完午饭后,建议幼儿张嘴照镜子,或相互观看,使他们看到口 腔里牙缝中留着 不少的残渣,再让他们观察教师或个别幼儿漱口的动作及实 效,从而激起幼儿学习的愿望。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录像等辅助性手 段让幼儿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事物直接感知,积累感性经验。B.模拟性 情景感知 模拟性情景感知,即教师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幼儿的兴趣,有意识、有 计划地创设一些有趣有益的特定的 教育情境。如由一个问题、一段轶事、一张 照片、一幅漫画或一本图书等构成“问题情境”,或由木偶 表演、故事表演、情 境表演等构成“表演情境”,供幼儿感知观察,使他们的感官能充分作用于环境中 诸多的教育因素,从而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教师为强化某一方面的教育需要,可反复呈现,让幼儿多次 感知同一情境。(2)采取多种体验理解的方式 A.情 绪沟通式理解 这种方式主要是疏通情感信息传递的渠道,将教师所传达的情感 信息与幼儿的情绪建立联系,通过扩散 效应,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情绪氛围,使幼儿以与教材内容同质的情绪反应参加到活动中来。例如讲 述故事“杜鹃鸟”,教师通过语言、表情,传递一种悲伤的情感信息,使之逐渐扩散,渐渐吸引儿 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表现,使其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都沉浸在一种悲伤的气 氛之中,表现出较为合拍的情 绪反应。B.情感认同式理解 在沟通条件下,丰 富情感体验,促使幼儿对已接受的信息主动加工处理,同化原有的情感认知图 式。幼 儿的情感体验还处于直觉性和形象性为主的阶段,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 是儿童情感动机的来源。因此,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形象刺激,比如运 用艺术的综合效应,使幼儿目视其景,耳闻其声,心感其 情,将美好的形象渗 透到幼儿个体的情感世界之中自主同化。例如,观看童话剧《白雪公主》时强 烈的 情感信息刺激着孩子的情感随着主人公的命运的变化而起伏,时而紧张、焦急,时而悲伤、愤怒,时而 松弛、欢乐,同时同化幼儿的善恶感、是非感,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情感理解。C.认知参与式理解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在形成 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如果缺少了认知理解,儿童就会热衷于最感 兴 趣部分而忽略对整个情境的感受,难以获得确切的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体 验。情感体验要转化为 情感认识,必须通过认知的参与、调节和评价。如:知 道了父母的艰辛才会产生义务感和责任感;了解 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产 生惜物感;认识到老人、残疾人的生活不便,才会产生同情感。例如,欣 赏故 事“流星花”后,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丑小花会变成一朵最美的花。运用认知评价 方式参与理解,幼儿对作品所表达的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才会有更深的领 会。D.尝试活动式理解 通过让孩子亲自做一做、玩一玩、动一动等方式,达 到情感体验理解的目的。例如,让孩子们带来自己 的玩具交换着玩,和哥哥姐 姐一起玩,体验、理解分享的快乐;到奶牛场亲自挤一挤奶,体验一下劳动 的 艰辛;到户外感受一下冬天的寒冷,对“不怕冷”的人产生敬意。亲自尝试往往 会在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伴随终生,不失为一种好 方法。(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迁移 A.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创设现实 社会中的某些情境,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与这一角色一致 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受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 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 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 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使用时应注意:a.教师让幼儿承担的角色必须是幼 儿有足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和情境理 解力等能力去扮演的角色。b.角色扮 演效果还取决于幼儿角色技能,教师要针对技能做些教育准备。c 根据幼儿社 会发展水平与教育目标确定角色,使角色扮演更具针对性。B.实际练习法 给 幼儿提供真实的情境,不再停留于假想情境下的体验,让幼儿通过抑制各种物 欲和私欲,体验战胜自 我的快乐。例如,为老人们制作贺卡,送上祝福,要克制自己想玩的欲望并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到超市为母亲挑选一件礼物,表达爱意,必须抑制自己想吃的欲望;给灾区儿童送玩具、图书,献上爱 心,必须克服私欲。在这种内化迁移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地有矛盾冲突。可以说,没有这类心灵磨练 便无以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不能真正地提高内化水平。实 际练习法使用时应注意:①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②练习的内容 应循序渐进,为幼儿所 接受。③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练习都要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④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 之以恒,形成习惯。⑤配合使用多种强化手段: a.物质强化:用可吃可玩的物 品进行强化;b.社会强化:通过幼儿自我评价及来自他人的评价(包括称 赞、喝彩、鼓掌、亲吻、微笑等)进行强化;c.记号强化:用图表、星号、贴纸等标 记进行强化;d.活 动强化:为幼儿提供其喜爱的活动,如游戏、看电视等进行 强化。教师在使用强化手段时,应根据幼儿 的年龄和兴趣作选择。一般来说,年龄小或新入园的幼儿对教师不熟悉,参与生活活动的经验较少,也不了解各 种符号标记的价值,可多选用一些物质强化和活动强化的方式;对年龄大的幼 儿则应多选用社 会强化的方式;对于个别幼儿,教师还可以留意观察他们平日 对各种强化方式的反应,或提供多种方式 让他们选择。C.艺术表现法 艺术表 现法是孩子们对周围美好事物赞美,抒发自己感受的最好手段。它是一种扩 散性迁移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外化表现。所以教师要创造艺术表现 的机会,让孩子们敞开胸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充 分地展露,如画画我心中的妈 妈,画画周围的美好事物,歌唱祖国等等。此时,从艺术技能的角度讲,孩子 们的艺术表现也许并不优美,或许是稚拙的、粗糙的,但这是他们丰富的内心 世界的展现,这时,他们的心灵会又一次受到净化和启迪,不仅自我陶醉,也 感染他人。(4)注意品德要素的统一性,结构程序的交叉性体验型教学模式是以体验为主的教学活动,着重归纳 情感要素培养的教学特点。但在实际教学 过程中,纯粹的情感体验是不存在的,必须有认知活动参与,需要意志介入,伴随行为练习,所以教学要从儿童整体发展的观点出发,立足情感体验,兼收 并蓄,使 情感体验在与认知和意志的结合上得到升华,在与行为和意志的结合 上得到落实。本模式的结构程序体现一定的顺序性,但毕竟不同于认知活动,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程序性,没有明 确的界线,环节之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 性和重复性。例如,幼儿在感知阶段中可能已有体验,在体验阶 段中也有感知 和内化的成分,在内化迁移环节中又会有一种新的体验。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 选用,变式应用。4.教学范例及评析 老爷爷的帽子 ———中班社会性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关心帮助他人。2.帮助幼儿获得被人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内心感受,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及互 爱情感。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活动准备 1.故事插图两幅,其中老爷爷、小鸟为活动教具。2.用于“谁在关心我们”图片展览的照片、挂图资料,如父母养育孩子的照 片,幼儿园老师、保育员 等辛勤劳动的照片,医生、清洁工人等各行各业劳动 者的挂图。3.事先排练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 活 的录像。4.自制的“爱心”奖章。活动过程
(一)借助童话(附后)把幼儿引入一个充满关爱的世界。1.放小鸟呼叫的录音,提问:是谁的声音?小鸟们在为谁唱歌?(引出童 话名称。)2.结合图一,有表情地讲述童话至“小鸟高兴地唱歌给老爷爷听”,提问: ①小鸟们为什么要唱歌给 老爷爷听?②如果看见发抖的小鸟,你会怎么想,又 会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帮助小鸟。)3.结合图二,有表情地讲述童话至结尾,提问:①老爷爷病了,小鸟们是 怎么想,怎么做的?你们喜 欢小鸟吗?为什么?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又 会怎么做呢?(引导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关心老爷爷。)
(二)感受他人的关心,体验被关心的快乐。1.老爷爷关心小鸟,救了小鸟,小鸟心里觉得怎么样?(很快乐。)2.我们一天天长大,学到了很多本领,那么是哪些人在关心着我们呢?下 面老师带你们参观一个展览。3.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幼儿自由观看展出的照片、挂图,并积极交流。4.集体讨论:是谁在关心我们?他们是怎么做的?别人这样关心我们,我 们心里觉得怎么样?
(三)理解他人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1.引导幼儿观看情境表演“冬冬摔倒了”(附后),提问:冬冬摔倒了,红红 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如果你看见了,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启发幼儿学 说关心、安慰的话。)2.观看反映灾区、贫困和落后地区小朋友生活的录像,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怎 样关心灾区、贫困地区小朋友? 3.平时你还会关心谁?关心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感到怎么样? 4.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人我们大家一起去关心、帮助。如果我们学会了互 相关心、互相帮助,就会感 到十分幸福、快乐。
(四)为幼儿颁发“爱心”奖章,肯定幼儿的互爱行为。1.“爱心”奖章悄悄告诉老师,它找到了许多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孩子。2.在轻快的音乐声中,为部分儿童颁发自制的精美奖章,鼓励所有幼儿积 极争取。评析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将幼儿带入一个充满关爱的童话世界。为了便于幼儿理解,教师采用分段讲述童话 的方法,并设置问题引导幼儿 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验。活动教具的使用使静态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富 有表情的讲述深深地感染了幼儿。参观展览这一形式,既能体现动静交替,又能让幼儿自由讲述,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丰富的照 片和挂图能 帮助幼儿回忆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幼儿与同伴积极交流的愿望。颁发 “爱心”奖章活动能强化幼儿的良好情感和行为,但爱心的培养、互爱情感的 激发不是通过一两次 活动就能形成的,它更需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 境进行随机教育。
第三篇:2012离线作业
1. 患者,男性,31岁,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多疑、敏感,认为邻居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坏话。感到马路上的人也议论他,诋毁他的名誉。近1个月病情加重,认为邻居收买了公安局的人派人跟踪监视他,想害死他,并用高科技仪器控制他的脑子、让他头痛,使他生不如死。为此,患者多次拿刀找邻居,被家人及时制止。近3 天,患者拒食,听到有声音告诉他:“饭里有毒,不能吃。”医生与其交谈时,患者表情变化不明显,语声偏低,反应慢,很少抬头看医生,否认自已有病。问题:请列出症状的名称、疾病诊断、护理措施。
答: 1)精神症状:被害妄想、幻听、情感淡漠、无自知力。
2)疾病诊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3)主要护理措施:
(1)躯体方面:纠正营养失调;改善患者睡眠;观察药物副作用;协助料理个人卫生;躯体疾病护理。
(2)心理功能方面:
对被害妄想:耐心护理,说服劝解,保证进食,注意安全。
对情感淡漠的护理:利用语言及非语言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鼓励其说出内心的感受,改善其情绪衰退。
(3)社会功能方面:强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工作能力训练;娱乐能力训练。
2. 某男,45岁,已婚,高中毕业。4年前因单位领导在年终会议上进行廉政总结,当晚患
者即出现难以入眠,数天后开始长吁短叹,食少纳差,懒动,问其原因则回答“我有罪,我拿过公家的东西”,“我不该吃饭”,“我没出息”。言语缓慢,声音低沉,对周围一切事物不感兴趣。对医生细数其“罪行”,自称“该死,该枪毙”,愁容满面,带恐惧之色。否认有病,认为自己不该来医院而该去监狱,怀疑周围的患者都在谈论他的罪行,有人要害死他等,拒不进食,体瘦,多卧床,早醒。要求:请列出精神症状的名称、疾病诊断、护理措施。
答:1)精神症状: 情绪低落,思维、言语、行动缓慢,卧床少动,兴趣丧失;自责自罪,被害妄想,有自杀观念
2)疾病诊断:抑郁症
3. 患者,女性,50岁,表现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有始无终,言语多,兴高采烈,自觉“脑
子里想法特别多,转得非常快,同计算机的速度一样”,说天上的卫星都是自己发明的,有用不完的钱,手拿着标题是“朝着光明的道路前进”的报纸,边读边加说明:“朝是朝廷的朝,革命不是改朝换代,我们家门是坐北朝南…”,看见进来一位老医生,就让座说“向白衣战士学习”,情绪不稳,易激惹,甚至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食欲亢进,睡眠减少,否认有病。要求:请列出精神症状的名称、疾病诊断。
答:1)精神症状:心境高涨,思维奔逸,自我评价过高,精神运动性兴奋
2)疾病诊断:躁狂症
第四篇:浙大 教育概论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教育概论》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记对我人生影响最大、最让我难忘的老师》,要求写个人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二、完成各章配套习题。第0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拉特克 2. 赫尔巴特
3. 《普通教育学》 4. 《大教学论》
5. 夸美纽斯 6. 实验教育学 7.文化教育学
8.实用主义教育学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0.批判教育学
二、简答题
1.何为实用主义教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核心观点是什么? 2.请列举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简述其基本主张。3.何为实验教育学?它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主张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构成内容及其基本主张。
5.什么是批判教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三、情境应用题
有人说:学了教育学未必就能当好老师,不学教育学却照样有可能当好老师。可见,学习教育学没无多少实际用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此题可按照如下思路作答:
1、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社会的教育;
2、学习教育学可以让我们更聪明地参与教育活动;
3、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更敏锐地洞察教育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体会和体会,允许跳开上述回答问题的框架,切忌不要假、大、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非形式化教育 2.正规教育 3.非正规教育 4.非正式教育 5.学校教育制度 6.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各级学校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特征。2.简述各类学校系统的现代发展走向。3.请列举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点。4.试列举近代教育的性质与特点。5.试述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可塑性 2.人的可教性
3.个体身心发展 4.内发论 5.外铄论
二、简答题
1.试述可塑性概念的教育学意义。
2.什么是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3.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存在内发论、外铄论和辩证论三种观点的争论。请问在这一问题上所谓辩证的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主张的? 4. 请列举并扼要说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主要因素。5. 试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6.何谓发展性教育?进行发展性教育需要什么条件?
三、情境应用题
1.人的可教性有大小,它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个体的智力或悟性方面的条件,二是个体意志力方面的条件。根据这个判断并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请你谈谈幼儿教育的误区及其克服路径。
2.教育过程中,究竟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才算合适?这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体而现实的教育实践问题。请你结合个人的教育经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2.社会控制 3.社会流动
二、简答题
1.何谓社会化?学校的社会化职能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社会控制?学校的社会控制有什么特点?
3.学校具有甄别和社会选拔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什么特点? 4.学校在文化整合和同化方面的功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实际生活有什么教育影响?它跟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实践是专门化、制度化的教育实践,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7.教育除了是一种保守力量之外,也是一种革新力量,它为社会革新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情境应用题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说,人才培养有两个环节,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锻炼。请你结合自身成长的经验,谈谈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职业声望 2.非权势 3.教师的自我意识 4.皮格马利翁效应 5.教师专业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2.简述教师理解学生需要哪些心理品质? 3.简述教师跟学生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态度品质。4.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6.请简要列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情境应用题
有研究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需具备五种心理能力,它们是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情绪控制力、心理承受力和教育表现力。请你结合教育实例,逐一对照这五种心理能力,做一个简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剖析。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2.师幼互动
二、简答题
1.试举例说明师生关系的多层面性
2.试简要列举青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内容。
三、情景分析题
“哇—”!听到哭声,大一班的何老师急忙扭过头去,看到苗苗的小手被划出了一道红红的血印。见此情形,何老师喊道:“唉,这是怎么回事啊?谁干的?”边上的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抢着告诉老师:“老师,浩南!”这时候石浩南正也撅着小嘴,直愣在那里,脸涨得通红,一副既委屈又不服气的样子。见此情景,何老师显然生气了,责问道:“浩南,你为什么要欺负苗苗?”浩南辩解说:“我没有!是她拦着我不让我去接水,我才挖她的。”“你还狡辩,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许欺负女生,记不住是吧?记不住你给我站着,面壁思过!”
„„
根据案例描述,请你对何老师处理幼儿冲突的上述方式作出评价,并谈谈你若遇到此类情形,会如何处置?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 2.学校文化 3.社会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2.试列举可能影响子女教育成就的主要家庭因素。
3.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三、情境应用题
有人说,家庭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请你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评论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相关课程 2.合科课程 3.广博课程 4.核心课程 5.活动课程 6.困难分析法 7.课程计划 8.学分制 9.学科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
1.试述学年制的优缺点。2.试述学分制的优缺点。3.简述学校课程的文化特性
三、情境应用题
宋儒朱熹在其《论学》一文中,提出了“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的治学要求。请你谈谈对朱熹这句话的理解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智慧技能 2.动作技能 3.认知策略 4.接受学习5.发现学习6.课堂教学 7.复式教学 8.课的结构
二、简答题
1.什么叫课堂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现场教学,它有哪些特点? 3.什么叫网络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三、情境应用题
在小学低段的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跟着老师学习《画家》这篇课文。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覆盖了整个原野。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它们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厉声斥责道:“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同学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师里静极了,再也没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该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点评:⒈你如何评判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⒉你如何评价和看待孩子的回答?⒊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当学生作出了你期待以外的回答,你会怎么回应?
第五篇:外国文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说明: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包含从第一章至第八章的“简述题”和“论述题”。请对照作家作品、教材以及其它参考书,对这些答题进行更完整清晰的解释。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一)简述题:
1、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意义
答:多卷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曼·罗兰早期代表作。小说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描述了一个艺术家为人道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在德国,反抗爱情上的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在法国,又反抗将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现实。最后在宗教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和谐和宁静。
小说反对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类和谐一致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和法国青年奥里维的友谊,和意大利妇女葛拉齐娅的富于诗意的爱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的思想。
2、“迷惘的一代”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等。
3、“冰山原则” 答: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论述题:
1、论述《老人与海》的寓意及艺术手法。
答:《老人与海》(1952)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古巴渔民桑提亚哥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故事。
寓意:这个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经过海明威的创作,故事增添了象征意味,或者说是一种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海明威的创作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不管这种外界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场上的对手,他的主人公,孤独的主人公,总免不了失败。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体现了“硬汉子”性格和精神。他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艺术手法:写实与象征相结合。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第二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二)简述题: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答: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2、“解冻文学”
答:爱伦堡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描写一个官僚主义的厂长由于不关心工人生活而酿成事故因而被解职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开始出现的宽松气氛。小说从此引发了“解冻文学”思潮,出版了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
“解冻文学”思潮大约流行了十年,即因几部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导致否定,而逐步终止,其中主要争议之一是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品。
论述题:
1、分析《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形象。
第三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三)简述题:
1、现代主义文学
答: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2、后期象征主义
答: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是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等。
3、表现主义
答: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其他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是《琼斯皇》和《毛猿》。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4、意识流小说 答: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论述题:
1、论述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答: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却又反常的世界。卡夫卡作品的人物都是些奇形怪状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十分孤独,又十分渴望加入公众生活,消除孤独感。他的叙事手法的基本特点是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解读卡夫卡的作品犹如穿越迷宫。
《审判》写无辜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的命运。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读,这个小说是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果从神学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的审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审判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
《城堡》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城堡是一个象征。那么它究竟象征什么呢?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从哲学角度解释,我们把城堡看作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将《城堡》看作一个寻求家园而不得的“边缘人”或“局外人”的寓言式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个小说,将城堡看作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而K则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
《变形记》是又一个现代寓言或现代神话。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卡夫卡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由人变形为虫的三个阶段。通过格里高尔由人变虫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这三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卡夫卡的创作成就以及创作特色。
第四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四)简述题:
1、存在主义文学
答: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流。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
2、荒诞派戏剧 答: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 统戏剧流派。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荒诞派戏剧有以下特征: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品特、阿尔比、贝克特等。
3、黑色幽默
答:“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则有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4、魔幻现实主义
答: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论述题:
1、论述萨特的境遇剧《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答: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
《禁闭》通过地狱中三个鬼魂的明争暗斗,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鬼魂相互追逐,彼此妨碍,谁也没有达到目的。地狱里没有刑具,但在精神上他们都受着酷刑,遭到折磨,他们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
剧中台词“他人即地狱”是对西方社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的概括。另外,剧本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自由选择”的观点。萨特认为,环境是一种与人对抗的力量,它按自己的模式把人异化为物,而人若要保住自己的存在就得自由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并改变环境。然而,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正确利用自由选择的权利,去选择“善”的本质,改变环境,所以受到惩罚;他们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五章 亚非文学
(一)简述题:
1、《亡灵书》
答:《亡灵书》是一部宗教诗歌总集。是古埃及人卸载纸草上而置于死者陵墓中的诗作,供亡灵阅读,意为“死者之书”。这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书面文学。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的世界,因而建筑金字塔,制作木乃伊。他们相信人死后进入的世界,对亡灵来说是陌生而艰险的,必须用搏斗或使用咒语才能度过难关。他们在死者的墓穴中放置这些诗歌,作为死者度过地下王国艰难险阻的指南,让他们借此摆脱厄运,得以平安地生活。《亡灵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是对神的颂歌(颂神诗)和对魔鬼的咒语(咒语诗),或为奴隶主歌功颂德,同时也保留了古代神话和民谣。现存的《亡灵书》多是从埃及金字塔和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从总体来讲,《亡灵书》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冥国观念及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对死亡的否定和反抗是《亡灵书》反复出现的主题。古埃及人相信永生是存在的。
2、《旧约》的文学成就
答:《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全书共39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
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抒情诗代表作:《耶利米哀歌》是一部悼念耶鲁撒冷被毁的诗篇。《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以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
哲理诗:《约伯记》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通过约伯的故事,讨论信仰问题。《旧约》是古代希伯莱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反映了古代希伯莱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3、诗剧《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答: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沙恭达罗》是其戏剧代表作。这是一部七幕剧,描写国王豆扇陀和沙恭达罗恋爱的故事。
思想内容:这部剧作不平凡之处首先在于对理想爱情的歌颂。他们采用干闼婆即自由的方式结合,表达了剧作的民主倾向。其次,剧本对国王豆扇陀的喜新厌旧作了讽刺和嘲弄。
沙恭达罗形象:是印度和世界文学中一个最富于人性和柔情的艺术形象。她在净修林时天真无邪、纯朴自然。作为一个净修女,放弃了苦行而选择爱情,是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乐趣的自然流露。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用干闼婆的方式结合,表明她对传统的蔑视。她追求青春欢乐和甜蜜爱情,她也尊重义父母,热爱自己的女友,热爱净修林中的一山一水。沙恭达罗的美还表现在她对背信弃义的行为的愤怒和谴责。她失望、悲伤,但不乞求、不哀告。席勒、歌德都曾高度评价这一女性形象。
艺术成就:在情节结构上,它采取现实与神话相结合而以现实情节为主的表现方法,独具特色。善于以不同的环境来烘托或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净修林、宫廷、仙界)此外,《沙恭达罗》作为诗剧,自始至终带有浓郁的抒情性,语言优美动人。
论述题:
1、试论《旧约》的意义及其影响。
答:
一、《旧约》的产生
《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全书共39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
《旧约》以多种多样文学形式反映了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二、《旧约》的内容
《旧约》的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诗剧、小说等。
神话传说:《创世纪》中耶和华神创世造人、伊甸乐园和诺亚方舟等神话。史诗性作品:如“律法书”中有关约瑟、摩西,《约书亚记》中有关约书亚,《士师记》中有关参孙的故事等,其中尤以摩西、参孙的故事为著名。
史传文学:《撒母耳记》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的故事、《列王记》中有关所罗门的故事。
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抒情诗代表作:《耶利米哀歌》是一部悼念耶鲁撒冷被毁的诗篇。《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以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
哲理诗:《约伯记》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通过约伯的故事,讨论信仰问题。小说(故事):《路德记》写了一个异族通婚和寡妇再嫁的故事,突出和平主题。
三、《旧约》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真实反映了古希伯来民族的发展和王国兴亡的全部历史。在艺术上,《旧约》中许多作品保留着民间创作的清新、质朴、健康的艺术风格。
影响:以《旧约》为代表的古希伯来文学,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社会和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两大书面源流之一。
第六章 亚非文学
(二)简述题:
1、物语文学
答:“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物语文学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产生在10世纪初,是在日本民间评书的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的影响形成的,它的出现是日本民族文学走向真正独立的标志。物语文学作品又分为一散文为主的虚构物语和以和歌为主的和歌物语。物语文学的杰出代表作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它是两者的结合。
2、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源氏物语》是日本及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情场和官场的的生活经历为中心;后一部分着重写其子薰君对女性的追求和失意。
思想内容:通过对光源氏的一生以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日本平安朝时期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围绕源氏政治上的沉浮和感情上的悲欢离合反映贵族社会的权力之争。其次,同情妇女,描写她们的不幸和痛苦,反映她们的哀怨之情,表现对佛界净土的向往,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主要内容。
艺术特色:着重写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现人物的爱和恨,欢乐与悲哀。特别是“幽情”的强调。心理描写。作者特别善于描绘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给人以委婉、细腻、缜密而纤巧的美感。结构上,全篇完整的布局同各帖的独立场景有机的结合。小说的语言特色,则是通俗优美,温柔典雅。
3、萨迪的《蔷薇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萨迪是13世纪波斯的著名诗人。他与菲尔多西、哈菲兹并称为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最著名的是两部教诲性的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
《蔷薇园》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作品。这是一部用散文和韵文写成的教诲性故事集。全书180个故事,102条格言。内容叙述是散文,结论式的教训大都是诗歌。例如第二卷二十四则全文如下:
有一次,我向我的教师诉苦:“有人诬蔑我,硬说我的行为不正。”他回答说:“你应当用你的正直使他惭愧。”他们虽想对你诬蔑,/你若正直,他们也就无隙可乘;/琴弦的声音如果已经准确,自然用不到乐师再来调正。/ 这部著作的内容,有对暴君的谴责、对教会的揭露和对为富不仁的殷实富户的批判;也表现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厚同情、对正直品质的歌颂和对知识的赞美。《蔷薇园》既是萨迪一生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一幅中世界波斯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艺术特色: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运用大量格言、警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论述题:
1、试述《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答:
一、名称由来
名称出自这部故事集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一千零一夜》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只有134个大故事。
二、成书过程
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它大体上是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各国人民在8-16世纪集体创作而成。研究者认为有三种来源。
三、思想内容
多方面反映了中古阿拉伯及其周围地区国家的社会状况、风物人情、宗教信仰等,被认为是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批判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作品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等)
2、歌颂和赞美劳动者和普通群众的优秀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渔夫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等。)
3、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是同类故事中最出色的一篇。)
4、表现新兴商人冒险远航、追求财富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辛伯达航海记》最具有代表性。)
四、艺术成就
1、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和大胆的艺术夸张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2、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是其另一艺术特色。
3、善于使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4、语言通俗优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人民口头创作的特点。此外,它还采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
五、《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通过十字军战争流传到欧洲,对西方的戏剧、音乐、绘画都产生了影响。许多西方作家在取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吸取了其中精华。如框架式结构、许多题材方面的影响。
第七章 亚非文学
(三)简述题: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答: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在法国作家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影响下产生的文学流派。在艺术上主张按事物的原样进行写作,同时反对旧道德、旧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倾向:即专门描写人的生物本能倾向和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倾向。田山花袋(1871-1930)的小说《棉被》是前一种倾向。岛崎藤村的《破戒》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另一种类型。
2、泰戈尔的“泛神论”
答:泰戈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其渊源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献,特别是来自“奥义书”。奥义书在回答万物起源的这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时,论证了“梵”“我”的关系。奥义书认为,宇宙万物始于梵,也终于梵。而梵我之间是二而一的关系,梵即我,我即梵。泰戈尔所追求的理想,就是从梵我合一的泛神论出发的。这在作品中表现为和谐和协调,特别是人和自然、人与自我的一致。
3、夏目漱石《我的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人物形象
答:《我是猫》(1905)是成名作。思想内容:小说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眼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充满离奇的想象,幽默的调侃和愤懑的批判。小说通过苦弥沙的日常生活描写了明治维新以后处于中间状态的日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心态。揭示了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懦弱无能,既时时与现实社会相抵触,又缺乏积极抗争行动的这种可怜可悲的处境和精神面貌,尖锐嘲讽批判了明治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与黑暗。
苦沙弥形象:其貌不扬,平庸无奇,但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但由于没有地位,无力捍卫自我尊严。缺点在于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作者对以苦沙弥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有同情,又饱含讽刺与批判。
艺术特色:小说借鉴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和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运用风趣幽默、具有辛辣讽刺的漫画式手法来批判社会现实,揭露人性的弱点。猫的形象是整个小说的灵魂。这只没有名字的猫不仅有动物的习性,也有人的思想意识;它既是叙述者,也是评判者。
论述题:
1、试析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吉檀伽利》(19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共收诗103首,采用的形式是散文诗。诗题“吉檀迦利”,原意为“奉献”,即献给神的诗。
思想内容:全诗是泰戈尔泛神论哲学思想的体现。泰戈尔在诗中歌颂的“神”,并不是任何宗教信仰中的神,而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活动于一切自然之中的“神”。(第10、11首等)泰戈尔笔下的神,正是诗人的理想和光明的化身。这种理想就是理智的自由、心灵的和谐、真理的完美和国家的觉醒。(第35首等)
诗人在宣扬“泛神”的同时,又宣扬“泛爱”的思想,通过爱求得人与神的结合,用“泛爱”去求得理想的实现。(第36首等)
艺术特征:诗集充满哲理,但抒情味很浓。/朴实清新。通过诗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相结合表现出来。/散文诗的优美韵律。
第八章 亚非文学
(四)简述题:
1、新感觉派
答: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的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
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诞生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更是将日本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旅美派
答: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散文《先知》。
论述题:
1、试析川端康成的《雪国》的艺术特色以及驹子形象。
答:
1、试析川端康成的《雪国》的艺术特色以及驹子形象。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写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交往的故事。
驹子形象:驹子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伎形象,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其最主要特点可以用“洁净”二字来概括。她的外表是洁净的,她的内心也是洁净的,这种洁净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
在日常生活方面表现方面,通过驹子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和刻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艺妓那样随波逐流,而是有求知的欲望和顽强的毅力。在对待爱情方面:既有纯真的一面,只顾自己爱对方,不求对方爱自己,表现出女性美的最高表现,即“无偿的爱”;也有病态、畸形的一面,主动委身于已有妻室的岛村。
岛村感到诱惑的便是驹子这种“无偿的爱”,便是驹子以这种纯粹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所以,川端后来在《独影自命》中说,他是怀着对于爱情的感激之情写《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
艺术特色:东西结合,自成一格。即在创作方法上,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在人物描写上,重视感觉,刻画细腻。在结构安排上,自由灵活,活而不乱。整部长篇由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短篇构成。在文章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