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9:5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第一篇: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

专 业:古典文献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装订交卷日期: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绪论.....................................................3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4 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4 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5 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6

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8 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8 3、2楚文化方面原因....................................8 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10

4、结论.................................................11

5、致谢词...............................................12

6、参考文献.............................................13

7、附录.................................................13

摘要

龙和凤一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和精神文明。在西周至战国时期产生的诗歌《楚辞》则蕴含着丰富的龙凤形象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楚辞》中的龙凤大多在一首诗中进行对举描写 ,还运用了比兴和象征手法,体现了南北文化融合的鲜明特征,比其他古典文献更多了一分南方巫文化的神秘色彩。本文通过介绍我国龙凤形象的起源、研究楚辞中的龙凤形象的方式,以独特的视角从古代神话、楚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不同,探讨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总结出楚辞的龙凤形象的艺术价值内涵。

关键词:《楚辞》;龙凤形象;龙凤文化

Abstract Chinese dragon and phoenix has been the product of a unique cultur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Poetry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produced “Songs of the South” is the image contains a wealth of dragon and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Songs of the South” in the dragon mostly be on the move in a poem describing, but also the use of symbolism than Xing and embodi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cultural integration, more mysterious witch culture Duoliaoyifen south than any other classical literature color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of dragon image, the study of Chu in the way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 unique perspective from ancient mythology, Chu cultur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different, explore the cause of Chu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dragon and phoenix dragon and cultural reasons, summed up the artistic value of the image of the dragon and phoenix Chu connotation.Keywords: Songs dragon image dragon culture

绪论

龙凤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文化形象,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传说中他们是能呼风唤雨的神仙;原始时代作为部落图腾被供奉信仰;封建王朝时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都是权力顶层的形象;直到现代我们中国人还是以龙的子孙自居。历代的文人和工艺师为了自己的精神信仰在诗歌、玉器、瓷器、刺绣和古建筑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作品,赋予龙凤崇高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力,这也在《楚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了《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并且本文试图运用艺术理论对我国龙风形象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刻了解,期望为龙凤文化的长久发展作出贡献,也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意义。

2、楚辞及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2、1楚辞中龙凤形象统计

(一)‘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 日夜水分,一片黑暗。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尾划地?江河流向海洋,有何经历?日光无处不到,烛龙如何再照?太阳尚未升起,神树为何闪耀光华?’以上来自屈原的《天问》。在诗中,屈原一口气提出了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其中原句‘河海应龙,何尽何历?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焉有虬龙,负熊以游?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更是对“龙”这个神物也大胆的提出疑问。

(二)《湘君》原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和《湘夫人》‘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此二篇出自《九歌》,是主祭湘水男、女二神的。讲了湘夫人在江边徘徊,看到湘君的身影,便乘着桂舟去迎接,吹着凤萧相召唤。湘君终于驾着飞龙降临了,他向北走,涉洞庭之波,绝大江之口,见湘夫人在为想恋他而叹息,他则欲言而未言。湘夫人凿寒冰、开积雪,于艰难环境中乘舟去追求,而求之不得。湘君临别赠杜若给湘夫人,因为难以再见面,所以二神在江边久久徘徊。全篇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求,渴望,而湘君的态度则较冷淡。(《楚辞选注》第36~45页)

(三)在《离骚》中,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原句‘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何离心之可用兮,吾将远适以自疏。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绂而奔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大意是:为我驾起那娇健的飞龙,乘上玉与象牙装饰的车辆。心志不一岂能共处,我将自己离去,适彼远方!我的车队有千辆,排列整齐,队伍威武,隆隆驱驰。每辆车有八条蜿蜒的神龙牵曳,车上飘动着五彩的云旗。作者这样形容自己:‘披花饰草,凤首高昂,凤尾高 4

翘,一脚前扒,一脚后蹬作欲飞状’。动态中显示出勃勃英姿,而屈原这样写自己,就是想与龙凤形象有所共鸣,突出自己与众不同,与世独立。

(四)《九歌》中还有很多诗句带有龙凤意象:‘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摘自《云中歌》。‘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摘自《大司命》。‘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摘自《东君》。‘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摘自《河伯》。

(五)楚辞的最后一部分记述‘屈原驱使龙凤,挥斥云霓,邀游于广阔的幻境之中,他的精神超脱了现实的羁绊,离开了人间苦痛的深渊。但当他忽然俯临故乡的时候,感情又发生剧烈的变化,刹那间美好的幻境立刻毁灭了,便又回到现实中来。他感叹道:“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1]。(《楚辞选注》第1~35页)2、2楚辞中的龙文化、凤文化

楚文化的渊源与《楚辞》的神话背景尤其是龙凤颇有干系。本文从楚文化的渊源、发展及与其它文化的关系等背景材料出发,对《楚辞》的神话源流等问题重加整理。《楚辞》的文学作用对后世影响巨大,《楚辞》的意象群也成为后世文学取材的原始对象。闻一多先生认为,“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2]。”《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作品,经常被用作《楚辞》的代名词。它集中表现了屈原与楚国群小党人激烈的冲突和在困境中与自己犹豫一面的冲突。这两种冲突使他苦闷、哀伤,从而使诗歌回旋复沓。《九歌》中屈原描写了大量仙人驾着战车的情景,诗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句,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奇幻瑰丽的色彩。

《楚辞》除龙文化之外,“凤文化”也是它的重要标识之一。“凤文化”产生于文化繁荣时期的荆楚大地,相传楚人祖先将凤这个图腾由中原带至荆楚之地后才真正创造发展成为与龙文化相媲美的凤凰文化。楚庄王曾经将自己自喻为凤,后来加之大文豪屈原及其之后的文人墨客在艺术上的渲染,便为凤文化 5 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使之成为荆楚文化中最具永恒魅力的绚丽景像。《楚辞》和“凤文化”经过数代楚人的浸润和陶冶,不断被后人赋予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和摄人心魂的美感。2、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文化 2、3、1龙凤来源

龙在传说中是百虫之长,众兽之君,代表中华民族刚毅、进取、不屈的一面。传说中龙的由来是黄帝参考各个部落的图腾的特点,创造的一个新的图腾,它由蛇的身,鱼的鳞,马的头,狮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须,鹰的爪,狗的尾组成。而现代人们认为龙的起源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

凤是百鸟之王,代表中华民族仁慈、宽厚、智慧的一面。传说中是由龙图腾组成后还剩下的一些部落图腾组成。人们认为‘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并且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凤在传统文化中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龙在传统文化中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改变。到了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周人时,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变得平和起来[3]。春秋时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 6

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这时的龙的形体上突出了兽的特征,使龙看起来孔武健骏,神采飞扬。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长角、尖耳、兽足,蛇躯。秦汉后,龙主要集中在帛画、墓画、画像砖石、石玉雕、陶瓷彩绘上。隋唐时期又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宋代以后龙的形象更趋艺术的完善,而且出现了一整套画龙的理论,名为“三停九似”。元代继宋代的流风余韵,龙的艺术形象更为完善,也更为世俗化和规范化。龙头扁长,龙目明亮,龙眉粗壮,龙角后伸,龙躯细长,显得轻灵飘逸。宋元龙形象的艺术成就之所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与龙图案在民间的普及分不开的。然而,龙形象的这种趋势由于明、清两代帝王加强了对龙的威严强化,龙与人的亲和没能继续发展下去。今天我们见到的带有龙图案或装饰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代,仅北京故宫中的一座大和殿,就有龙纹、龙雕1.3844万条。封建君主竭力树立自己的威权,龙形象的上述变化正是皇权强化的结果,龙成了皇权的工具和象征。2、3、2龙凤典故传说

(一)游龙戏凤

相传有个皇帝巡游到湖南衡阳,结识了一个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名叫李凤姣。于是他们演绎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为了以示怀念,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造一座石质牌楼。

(二)龙凤和鸣

相传以前有个龙子变作蛇后又化作个英俊小伙儿向姑娘求爱,婚后即去应考。这个姑娘的姐姐偷烧了龙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状元的蛇郎只能以龙身飞回。姑娘看见这个情形就自杀殉情了。结果她死后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凤凰。于是龙凤和鸣,双双飞向天上。

3、造成楚辞龙凤文化有异于传统龙凤文化的原因 3、1古代神话方面原因

对比《楚辞》神话人物及故事情节与“北土所传”的对照分析角度来看,只要不将“北土所传”误解为“儒家所传”,则在对楚神话背景源流的具体分析和《楚辞》的神话背景及其传承问题上,“中土流传论”较之“本楚论”似乎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楚辞》中所载录的神话传说不会会有单一的源头,所以借用童书业先生《春秋史》一书首创的将楚王族与楚地土著区别对待的作法,将《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划分为楚王室族源神话与楚地传承神话两大基本类型[4]。楚地传承的神话还可以具体划分为楚地中原移民传承和楚地土著传承两个部分。但是,《楚辞》所载录的最富于故事性的神话传说人物大体均见于中原所传的古史传说,而其余的故事性不强的部分,除非具有可信度较高的背景材料,否则其族属一般是很难得到确认的。楚王族族源神话与楚王族的族源问题是密切相关的。3、2楚文化方面原因 3、2、1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楚辞》的影响

楚人源自何方?本文认为楚人源于黄河以北豫北冀南的中原地区[5]。在中原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楚地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地位和作用,丰富了楚地神话的民间传承,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北方一望无垠的平原与南方曲折扑朔的山地南北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形成两者不同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塑造出《楚辞》的灵秀、雍容、婉约。3、2、2南北方不同的审美意识对《楚辞》的影响

《楚辞》作为南方文化的独特代表,自有其不同于北方之处。《楚辞》受其民间文学的影响,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差异是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相互交流、相互支

撑,所以南北文化又有互相融合的一面。3、2、3南北方不同的历史对《楚辞》的影响

自本世纪30年代以降,随着楚地考古工作的逐步展开,大量与中原风格异趣的文物不断出土,一些学者根据屈家岭、湖北龙山及楚文化间的相互叠压关系,提出了“楚文化是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所发展起来的,当其发展为一个独特文化共同体时,又不断和周围其它文化相互作用”[6]的见解,这一切似乎都为“南北文化不同论”提供了佐证,故近世学者多据以立说,“中土流传论”逐渐消歇,并成为许多人批判的对象。在东周楚墓的年代学序列基本排出,东周楚文化的考古特征大体得到了确认之后,一些考古工作者近年来进一步着手展开了对其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构成情况的分析。

其结果表明,“西周的楚文化不会是从某一新石器文化单线条地进化为青铜文化并直线发展来的。楚文化是由多支早期文化汇聚而成的。各个源头虽有主次之别,但决不是从一个源头发展来的”。“而且自它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形成后,已经成为自身特征的面貌,又会随着生产能力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动而变化,并且本身的向四方扩展和其它文化也同样发生着的扩展,又会不断与新遇到的文化相互影响,产生新的因素,出现新的特征”[7]。

通过对考古中所见到的春秋时期楚人全盘袭自商周的冠笄之饰,车马礼食之器,文字系统等文明构成因素的考察,有关学者进一步指出:“楚文化的形成,是在楚国形成了强大的国家之后,主要吸收了中原周文化,于春秋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鲜明成熟又富于个性的楚文化,只是随着青铜文化的衰竭,楚本身宗法制的解体,中下层文化的上升和原始文化的复苏,与四夷交润互浸日繁,物勒工名时代的到来,及楚各阶层人们的创造性获得较为自由的发挥的时候,才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8]。记述双流附近的后稷传说时,不自觉地带出楚方音,正足以说明在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楚地所 9

处的中介地位和作用。3、3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原因

龙凤呈祥的文化延续至今,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却均是是恒久流传的象征合谐、求吉祈福、吉祥福瑞。有人考证,禹与蛇图腾的氏族有血缘关系,他奠定了夏朝的根基后,其后裔把蛇升华为龙。“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是很有趣的神话。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 10

伏于波涛之内„„。”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传说中的龙有种种神性,倘若这些神性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力”,力量的力;凤也有种种神性,这些神性也可以归结成一个字,那就是“美”,美好的“美”。龙和凤的结合,是力和美的结合;龙和凤的对应,是力和美的对应。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特别迷人的风情。所以女娲、炎帝、黄帝等都是以龙作为氏族图腾,都是龙的形象;帝喾、舜、商祖先契等都是以凤作为图腾,都是凤的形象。

4、结论

龙凤形象综合了我国人民的理想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标志和精神象征。而龙凤文化则是我国文化中最具审美价值的文化,并且是南北文化的典型代表。《 楚辞》更多地赋予了龙凤文化以比兴与象征的意蕴。在楚辞描写龙凤的情形和注重实用的艺术特征来看,表现出龙凤对举综合叙写与浸染南方巫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特征。以屈原为代表的 《楚辞》龙凤文化,正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是一种兼容并包、别开生面的新文化。

5、致谢词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首先就是没有写作经验不知从何下笔。所以可以说我的毕业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本篇论文也凝聚着她的血汗。由于在学校学习阶段都是被动的学校书面知识,极少就行论文的撰写,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由于需要一边找工作,一边就行论文撰写,时间和精力上有所冲突;最后,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导致论文实际撰写中存在困难。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多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多询问老师和同学,得到他们的帮助,弥补写作上的不足;其次是要很好的协调找工作和撰写论文,充分的利用时间;最后就是多就行社会实践,多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要感谢学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感谢他们对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支持和关心。我们真心相待,和睦共处,不是亲人胜是亲人!正是一路上有你们我的求学生涯才不会感到孤独!

最后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无论怎样也无法回报你们。就要离开你们出去工作了,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你们平安健康。我一定会好好工作回报社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请在最后再次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6、参考文献

[1] 张知寒.中国美学史[J]东岳论丛 , 1998,(05).[2] 李学勤.楚辞的文化解读[J]东南文化 , 1991,(05).[3] 孙海英,孙玮.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研究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7).[4] 徐慧,秦伟.楚辞与上古神话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4,(08).[5] 萧兵.楚辞集注 [J]东南文化 , 1992,(08).[6] 潘守永.中国古代研究[J]东南文化 , 1993,(09).[7] 潘守永,雷虹霁.《楚辞》的文化意蕴[J], 1999,(09).[8] 郭泮溪.楚国各族的文化及与南蛮的文化交流[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1988,(09)

7、附录

第二篇: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聂婷 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 20082430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临死时发出的关于地狱的疑问虽然是她对封建社会有所怀疑。但她的反抗也具有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所吞噬。

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颇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爱姑从敢于闹事到妥协,从“母夜叉”、撒野、泼辣到唯唯诺诺。爱姑的悲剧,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逃脱不了遭人践踏的悲惨命运。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为了不离婚作出一系列抗争行为,但其实她的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统治着。因为女子被休在她的潜意识里是比做寡妇还耻辱的,所以她的抗争意义有很大的局限性。

祥林嫂和爱姑虽然反抗方式不同,但最终都失败了。她们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同时,也表现了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她与祥林嫂爱姑不同的是,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她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争取自由,对封建礼教制度和婚姻观念采取蔑视和挑战的态度。她试图通过背叛封建婚姻制度来争取女性自由,通过资产阶级个性主义的新式武器来与封建制度做抗争,这是中国妇女的一大解放,也深深震撼了封建制度牢固的根基。然而子君的反抗最终由于自己的软弱性及未褪尽的封建观念而走向了失败。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持久不彻底,脱离了经济改革谈妇女解放只能是空话。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没有独立自立的意识,只能依赖他人的女性,是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之处,在于其自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

鲁迅通过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任务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在封建礼教制度下被压迫的妇女悲惨不幸的命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小说中对女性悲惨人生的讲述使得当时的世人纷纷反思社会吃人的现实。如何让女性获得解放和自由,使其拥有做人的权利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摆脱被压迫的命运,是鲁迅先生一直思考的问题。鲁迅一直以来主张与封建社会及制度进行坚决的抗争。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形象也一直在为争取做人的权利作出反抗与挣扎。而之所以她们都失败了,鲁迅认为,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第三篇: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 业 论 文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姓 名 ZC 指导教师 XXXXXX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遵从封建教条的可怜寡妇单四嫂„„„„„„„„„„„3 被“四权”绳索捆缚的祥林嫂„„„„„„„„„„„„4 从敢于反抗到最终妥协的爱姑„„„„„„„„„„„„6 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7 结语„„„„„„„„„„„„„„„„„„„„„„„8 注释„„„„„„„„„„„„„„„„„„„„„„„9 参考文献„„„„„„„„„„„„„„„„„„„„„9

形象,其中《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塑造的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四个妇女形象最为典型,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地位的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并对压迫和破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与鞭挞。

一、遵从封建教条的可怜寡妇单四嫂

《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3]“她是一个粗笨的女人”,但是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她还有儿子——她的希望。丈夫死后,她把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宝儿已不仅是她的儿子,更是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丧夫之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她不敢改嫁,更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想靠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然而,生活却并没有因为她遵循礼教从一而终而善待她,厄运向她袭来,她的希望和寄托,她生命的意义——宝儿,生病了,求签、许愿、吃单方都试过了,然而病情依旧不见好转。最后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何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社会不把她当人看,她也不知道人的正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幸,反而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

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单四嫂子这样的妇女们就在这样的桎梏中痛苦地挣扎着。而更为悲哀的是她周围的人们,“好心”邻人王九妈和庸医何小仙是断送单四嫂子“明天”的罪恶之源,“好心”的王九妈和“乐于助人”的众邻居,是被社会驯服的一群冷血动物。王九妈在操办宝儿的丧事时,竟如此熟练、如此程式化,对她来说宝儿纯粹是一个小尸体,冷酷之极真是令人咋舌。当人们七手八脚地盖上棺盖时,单四嫂子的那颗早已痛苦不堪的心也被七手八脚扯得粉碎。可以这样说,在这样一个阴森的社会里,单四嫂子即使不死在自戕的绳索上,也会被扼杀在封建礼教桎梏的氛围中。在阴冷冥冥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那塞满诱惑、欺骗的混浊险恶的环境中,面对人们的冷漠她不得不承受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单四嫂子孤身一人在“太静、太大、太空”的屋子里煎熬着自己的心,在冷漠、无情、麻木、侮辱中,等待一个毫无着落的“梦”,她对自己所遭受地一切打

杯和筷子。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对祥林嫂“判了刑”,令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叫她走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受到的打击是何等巨大!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的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在漫天的大雪之中无声地死去。祥林嫂以封建思想的是非为是非,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和泪地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也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祥林嫂的反抗性体现在几个“不甘于”上,她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取做人的资格;她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却也在头上留下了“大家以为耻辱”的伤疤;她不甘于百般受人歧视,捐门槛赎罪,为了捐门槛,祥林嫂用尽了在鲁家的全部劳动所得,她不甘于在死后受阎王惩处,临死前怀疑灵魂有无。这四个“不甘于”,是祥林嫂自发反抗精神独特而鲜明的体现。祥林嫂反抗了族权、夫权、又怀疑了神权,相对单四嫂的一味等待,祥林嫂的反抗在意识上有所进步,但是,她对压在头上最重的封建政权没有反抗表现,这是祥林嫂反抗的局限性,因此祥林嫂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祥林嫂的这种反抗意识只是粗浅的,朦胧的,祥林嫂的“逃”是为了做个奴隶,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撞”是为了守节,但这只是对从一而终的女德地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捐”却是为了重新获得做个奴隶的地位。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的自觉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而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祥林嫂这一系列地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那个吃人的封建制度。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单四嫂子有着相同的命运,她们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的寡妇,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遭遇:与单四嫂子单纯受夫权的压迫不同,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压迫和摧残,并在族权、夫权、神权的绞索下辗转哀鸣的“失节者”形象。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又具有一致性:她们的命运都非常凄苦,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正因如此,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悲剧引起人们的同情之后,便是凝重的沉默,是那种不是灭亡就是爆发的沉默,是于无声处的

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可目的却是为了要维护旧的观念,旧的道德,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单四嫂、祥林嫂、爱姑都是封建社会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的精神压力更为沉重,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的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更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四、从追求个性解放到走上绝路的子君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仅仅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伤逝》中的子君是现代文学作品中一个具有反抗精神,最终被旧制度吞噬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同样是对婚姻进行反抗,跟爱姑和祥林嫂有明显的区别:子君与祥林嫂不同的是,她受过知识的熏陶,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子君与爱姑反抗的目的不同,子君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平等的婚姻幸福生活,子君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为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的斗争,表现出无所畏惧和超人的勇气。当她的行动受到家里的反对和阻挠时,子君发出[11]“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石破天惊的。热恋时期的子君,对路人的蔑视,对老东西和小东西的侮辱,表现出大无畏的淡然和平静,如入无人之境。这说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摆脱封建礼教精神枷锁,是具有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的,他们有追求个性解放的勇气和信心。较之前几个妇女形象,子君是第一个对封建思想提出蔑视与否定的女性,这呼声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不过,令人可悲的是,子君毕竟是在封建正统思想教育下长大的小姐,她的思想必然的带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她的反抗虽然坚决但不彻底,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君对个性解放终于显出她的旧面目来。这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因为他们的婚姻为世俗所不容,涓生很快就被解雇了。随着涓生被解雇,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家庭经济陷入困境,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不得不分手。子君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后,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表现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特别是子君,自觉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耀眼的火花。鲁迅正是通过描写众多妇女形象的作品,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取得了胜利。

注 释:

[1]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545).[2]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687).[3]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30).[4]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32).[5]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10).[6]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12).[7]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08).[8]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12).[9]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06).[10]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89).[11]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169).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3.[2]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吴宏聪,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鲁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从《祝福》中的祥林嫂看女性的悲剧人生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严重关注妇女问题,尤其是农村妇女,并把她们作为小说的主要艺术形象加以描写的作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对旧中国农村妇女在精神上的严重摧残与毒害,表现了鲁迅对被奴役、被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妇女悲惨命运的严重关注和深切同情。其中在作品《祝福》中,通过对祥林嫂这一农村妇女形象的成功描绘,反映了在封建统治压迫下辗转哀鸣的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探索批判了“国民劣根性”。对他笔下不觉悟、处境悲惨而精神麻木的人物,鲁迅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关键词]:祥林嫂 悲剧人生 社会地位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民主主义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他在《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祥林嫂形象,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将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妇女悲剧命运的主题,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一、个性特征造成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一个富有个性色彩的人物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安分、倔强,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尽管她受压迫,受剥削和受奴役,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思想的重压,命运极其悲惨,但她的倔强性格赋予她不轻易屈服命运对她的安排。她反抗过,挣扎过,但她的反抗、挣扎是局限的,仍然超不出封建礼教的范畴,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愚昧、麻木的表现,是封建礼教毒害的必然结果。

为了争到起码的人生权利,为了避免那个饱受虐待阴冷的“家”,祥林嫂逃到鲁镇当佣人。但她的“逃”,只是想做奴隶而做不稳“奴隶”。祥林嫂在被变卖到山里的过程中,在被逼与贺老六拜堂的日子里,人们“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祥林嫂这一撞,是“节烈”的思想驱使的结果,不过是为了“守节”而已。年轻守寡,带着唯一的儿子艰苦度日,儿子就是她生命的全部,而要使儿子在那个社会上过平稳的生活,做母亲的就必须严守“贞节”,这是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明文规定,其实也是封建思想中的一个毒瘤。但是“贞

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世界没有祥林嫂的位置。“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个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4]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旧社会,依照旧礼教,“女子一而,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一个比她小十岁的男人)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直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她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

神权、政权要惩罚祥林嫂不守节,她是神权摧残下的殉葬品。千百年来,阎罗王、土地庙组成鬼神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精神,左右着中国人的灵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不是小罪,而是“大罪”,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神权)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在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而政权的逼害尤烈,“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或利用其他三种权力迫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鲁四老爷知道她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意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祥林嫂再婚再寡后,即第二次来鲁镇做工时,她的遭遇就大不一样了:她不但不能再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日常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地对祥林嫂“判了刑”,“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看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可见,此时的祥林嫂所受到的打击是何等之巨大!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之中。

封建“四权”的绳索有如千斤铁链,紧紧地捆缚着祥林嫂戕害着祥林嫂: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允许她守节,政权和神权又惩罚她的“不守节”。这深入骨髓的苦楚,使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鲁迅抨击的予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这种鲜明的独创性,体现在鲁迅刻划了祥林嫂的几个“不甘于”:祥林嫂不甘于受婆家虐待,逃跑出来到鲁镇做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得做人的资格;祥林嫂不甘于被人强逼改嫁,用生命来抗婚。在逼嫁的路上,她不但又哭又闹,拜堂时还用头撞香案角企图自杀。虽然没有死,但也撞

负担,使她欲生不能,寻死又不敢。

祥林嫂一生受尽压迫侮辱,在精神方面所受的毒害尤其厉害,虽然她不甘于屈服,然而她面对的是青面獠牙,一望即知的恶霸,它所处的环境甚至充满了“平和”的祝福之祥气,正如“四叔”书房装饰的朱榻大“寿”字以及对联所显现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祥和气氛一样,她所处的环境很具虚伪性,可谓杀人不见血。

鲁迅在小说中展示了整个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通过这些典型环境的描写,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指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祥林嫂不仅经济上受剥削摧残,而且又受到了肉体上,精神上的折磨。从小说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反抗的性质以及悲剧色彩是不同的。

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指:这个形象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看起来似曾相识;“陌生”是指:这个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祥林嫂的一生是苦苦挣扎的一生,其结果,却被地主阶级诬蔑为“谬种”。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地主阶级年终祝福”,作为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们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鲁迅在刻划地主阶级丑恶嘴脸的同时,也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是被黑暗势力吞没的。鲁迅不但写祥林嫂在物质上、肉体上的被剥削、摧残,而且写她心灵深处的痛苦。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品深刻地揭露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祥林嫂的死,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血和泪的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哪一个时期的作品,还没有像鲁迅这样真正写出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灵魂。因而,鲁迅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注释

[1]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25页

[2]李明军.文化蒙蔽.《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精神桎梏》.第98页 [3]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33页

[4]陈涌.《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8页.151页

[5] 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第26页

参考文献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第五篇: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范文模版)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分析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骨气的作家,以笔为武器,以新文化运动为战场,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峰。1937年,毛主席在陕北公学上作演讲,称鲁迅在中国的价值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1946年,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主论,更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更是革命家。”鲁迅精神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鲁迅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研究。

鲁迅早期的看客思想是出现在他弃医从文的那段时间。晚晴末年,正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因为鲁迅的父亲死于庸医之手,所以他萌生学医念头,想要通过医治国人的身体来强壮国人,在赴日留学学医期间,日本正处于国力强盛,欲独霸东亚的膨胀时期,鲁迅在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轻蔑和中国人的自我麻木中度过了两年的学医生活。但在一次意外的看电影的过程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因为给外国人当间谍被日本人杀头,而围观的中国同胞却神情漠然,目光呆滞,有点还竟以此为热闹,起哄,这些无知漠然的看客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怜悯同情之情。这件事情使鲁迅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使他认识到要使国家强大,不能仅仅通过强健国人的身体,更要改变国人麻木愚昧的思想观念。鲁迅曾在他的作品中感慨道:“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中国人,一样的强壮,不一样的麻木神情„„”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也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自此,鲁迅决定用文艺这一利器来改变国民脑子中那根深蒂固的看客思想。

我们可以发现在鲁迅的作品中塑造的那些看客的艺术形象,他们存在于《孔乙己》中的那些取笑孔乙己的酒店里的酒客,是《狂人日记》里“一路上的人”,是《祝福》中听祥林嫂讲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人,是《药》中那些麻木不仁的看杀的老百姓„„他们善于凑热闹,善于分享别人的痛苦从而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他们看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笨,卑怯的,是名副其实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看客的骨子里特有的东西,这些传统观念是冷漠,麻木,无聊,喜欢凑热闹,看笑话,委曲求全„„曾有一段话大概这样写道,在一个没窗没门的屋子里,你要在墙上开一个窗子,中国人肯定不都赞同,但你说要把房顶去掉,他们肯定来和你协商在墙上开个窗子。他们就是这样的懦弱。《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可谓是中国封建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没有丝毫命运主人地位,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却不得的困苦窘境。而围绕在祥林嫂周围的那些看客们,认为祥林嫂是 “不干净”的女人,建议她去捐门槛后地位仍对她的看法没有任何改变的冷漠看客,还有从四面八方来听祥林嫂讲述自己的阿毛是如何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的看客,当看客们“看到她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留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评论着”随后留给祥林嫂的只是那星星零零的冷漠的话语和祥林嫂失去阿毛后的无尽的悲伤„„这些内心愚昧无知的看客才是最终杀死祥林嫂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孔乙己》中的短袖帮看客是衬托孔乙己形象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随“哄笑”声而来,随“哄笑”声而走,竭尽所能的讽刺和挖苦孔乙己的落魄,残忍的掀开孔乙己脆弱的伤疤,当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的时候,大家对他更是冷漠和鄙夷,对孔乙己没有半点同情反而以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作为乐趣,孔乙己的痛苦,穷苦甚至是到最后不确定的死亡都是他们茶余饭后娱乐的材料。殊不知,其实咸亨酒店的这些短袖帮看客,也不过是悲剧的看客,他们也是和孔乙己一样的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悲剧人物。在《药》里,夏瑜为革命英勇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刑场即将被杀头的时候,那些无知麻木的看客急急忙忙将刑场围的水泄不通,看夏瑜被杀,他们不会问夏瑜为什么会被杀头,而是像鸭子一样伸长脖子向里看,好像里面有一个吸铁石把这些看客往里吸,等到看杀结束了,他们便熙熙攘攘不知足的散了。而茶馆的茶客更把夏瑜的被杀作为闲谈的话题,夏瑜的流血的牺牲变为了毫无意义的看客的观看对象和人们闲谈的材料。这种精神空虚,无情的看客心理,使得国人的心灵愈加麻木不仁。

中国人的看客心理由来已久,是中国人性格中劣根性的集中体现。看客们的存在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客们内心的那种冷漠、卑怯、自私、无知、愚昧、喜欢看热闹„„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将这些看客的行为表现出来就是要唤醒国人沉睡的思想,只有思想真正清醒了,才有利于整个民族国家的进步。但不幸的是,在当今社会中看客心理依旧存在,而且就在我们身边。2011年10月13日的“小悦悦事件”中小悦悦被两辆车碾压,在七分钟之内,18名过路人对这个可怜的小孩视而不见,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宝贵,何况是一个天真的小孩。而“南京徐老太太事件”让路人害怕相救,面对老人的求助,路人无动于衷。无奈老人只得发出:“是我自己跌的,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不用担心!”这不免使我们深思我们的国民到底怎么了。虽然媒体一再曝光这些事件,立法部门也出台一些条例,为的只是能唤起国民冷漠的内心,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满温暖和爱心。

鲁迅先生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却永远的留了下来,我们应该深刻挖掘其深刻性,透彻地了解鲁迅先生作品所要传达出来的深刻内涵。

下载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楚辞作品中的龙凤形象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 06中文 王广好 [摘要]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 ,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 。充分突......

    曹禺作品中的大少爷形象

    曹禺作品中的大少爷形象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我虽没有拜读过他写过的所有话剧,但是也对他做了一些了解!曹禺一生写过八部的......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勇敢直爽的青年,老......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人文学院11级汉语班 姜孟克 2011071084 摘要:“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就像张爱玲作品中的那些女人,在笑吟吟的光鲜外表下,内里却是苦......

    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论《楚辞》的浪漫主义意象 摘要:《楚辞》是屈原的代表作,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里大量的香草美人、神话人物、虬龙鸾凤绝不是以意象本身的意义存在的,而是寄托着诗人......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 【摘要】《诗经》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而其主人公的构成往往与妇女形象有关。为此,《诗经》中塑造了千姿百态又富于个性化的妇女形象。从妇女......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 摘要:《西游记》可以说是我国写"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 论述......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作 者:工作单位:石河子电大 曹永清 论《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主要源于民间生活,是民众生活的真实反映,真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