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社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Xx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开展社会风险评估工作情况的报告
县维稳办:
根据县维稳办关于转发市委维稳办《关于切实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现将我局开展社会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今年3月份,市委下发了《xx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对此,我局给予高度重视。局班子全体成员及相关股室负责人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讨论,并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实施了《宜宾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方案》。根据此方案,我局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未雨绸缪,对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先期评估。凡是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因实施带来利益性矛盾冲突的重大事项,都要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象。对确定开展评估的对象,要建立专项档案,制定评估方案。方案要准确把握评估重点,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股室责任,适时组织实施。对确定为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要通过走访群众、问卷调查、民意测验、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收集文件资料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讨论,征求各方面、各层次意见,准确了解把握群众的心理动态和意见要求,为预测、评估提 供全面客观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综合收集掌握的情况,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措施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和研究论证,特别是对实施评估事项可能引发矛盾冲突及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作出评估预测,形成评估报告并提出对策建议,同时制定相应的防范、化解和应急预案。
二、狠抓日常工作,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是抓预防,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重点部位以及重点时段涉稳问题的预测预警预报,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预测,切实增强群众工作的超前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上半年,由局内多个股室共同成功化解了涉及面广、久拖未决的信访问题。
二是抓排查,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定期排查和信息调研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实行一旬一排查,一月一研究。加强社会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及时收集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一般问题常规分析、突发问题及时分析、重大问题定向分析。目前,全局信访初访率、重复上访率、涉稳事件发生率同比均出现下降。
三是抓疏导,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调整充实了信访工作人员,对来访和办事群众统一接待登记,当时2 能办的及时办,办事人员不在的给群众开据限期办理承诺书,在规定时限内由办事人员将办理结果送达或答复当事人,到期未办结的,由主要领导督办,分管领导负责,在督办时限内办结;在机关设立政务接待和行政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凡办事和上访的群众,统一接待登记,并由专门人员引领办事,确定责任领导和办事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将办理结果送达或答复当事人,直止办结。
四是抓调处,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整体联动机制。成立处置重大信访和突发事件联席会议,不定期研究稳定工作。今年以来,调处多起各类矛盾纠纷,无一例演变为重大群体性事件,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被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是抓积案,建立健全领导挂案和督查督办机制。突出抓好越级上访、重复信访、集体上访和信访老户等“三访一户”化解工作,坚持实行“领导挂案、部门包案”和“信访接待日”制度,定期开展联合集中大接访活动。挂案领导干部坚持带案下访,深入群众面对面听取信访人的述求,直面矛盾,“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对信访工作实行一月一梳理、一月一通报,使一大批信访问题在初信初访阶段得到了及时解决。
六是抓落实,建立健全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稳定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其他领导“一岗双责”。落实稳定工作“定任务、定分管领导、定调处要求及时限、定 牵头单位及协作单位、定直接责任人”的“五定”调处责任制。
二○一一年七月八日
第二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1年目标绩效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科室、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不断完善人社系统绩效考核办法,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着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部门。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局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
考核采取分级逐一方式进行。局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及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由局考核领导小组逐一考核;其他工作人员由分管领导、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逐一进行考核。
全局所有考核对象采取统一的考核量分标准(考勤50分,考绩150分,总分200分)。各科室、所属单位可以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
二、计分方法
(一)基本分
考勤50分。班子成员、科室、所属单位负责人工作日期间离开工作岗位半天以上的,应向局主要领导告之去向。否则发现一次扣3分,直至扣完为止。
考绩150分(具体分值见责任状指标)。考核按半年或年终采取自我申报、公开述绩、逐一过堂、集中考评、结果公示方式进行考核打分;对不宜直接计分的考核指标,由考核领导小组或分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分好、中、差三个格次进行考评定格。每个格次按好1—0.8、中0.7—0.5、差0.4—0系数折算计分。
(二)加分
1、荣获先进:获部省级:国家部委或省委、省政府;市级:省厅或市委、市政府;县级:市局、县委、县政府(不含县直部门)综合表彰的,分别加30分、20分、10分;获条线业务部门(部、省厅、市局内部业务处室、中心等)表彰的,分别加20分、10分、5分。其中:表彰个人的加相应分值;表彰集体的,按相应层级分别给予分管条线领导、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加50%分。
2、典型推介:在上述层级会议上作先进典型发言的,按 10分、8分、6分;作为书面材料交流或以文件(简报)转发推介的,按8分、6分、4分,分管领导、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加50%分。
以上加分项目,同一项内容获多层级表彰或推介的,取最高得分,不累加计分。
3、召开现场会:提供上述层级现场的,按相应层级加分,分管领导、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加50%分。
4、创新成果:局考核领导小组视项目申报(书面)创新项目效果的影响程度,在省内、市内、县内、局内有影响的,按20分、10分、5分、2分。
5、合理化建议:考核对象提出对全局工作有建设性、指导性的建议(书面),被局领导班子集体认可采纳,并取得实效的,每条加2分。
6、指标超额加分:对基金征收类、预外收入类(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指标超额按上升百分比加分,上不封顶,对其它类指标超额按不超过20%比例封顶加分。
招商引资等县重点指标,参照县委、县政府文件精神,由局另行制定办法重奖。
7、信息或宣传调研文章:按信息、宣传调研的专项考核办法加分。(同一文字材料被多次采用的,按最高分一次加分给发表文章的署名者,不重复加分。未署名的宣传集体材料,分管领导、科室、所属单位负责人各加50%分。所有网上刊登稿件或有偿稿件不予加分)。
8、鼓励帮带:鼓励上级帮带指点下级提升工作绩效水平。若分管领导考核得分低于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得
分的,可加分至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得分。(帮带加分只适用于一、二级目标责任状范围)
以上加分项目,因时间原因,未能列入本考核评比,可接转到下一加分。
(三)减分
1、对承担市县考核指标未完成或分管工作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年终考核一票否决。
2、被县委、县政府或市局工作督查通报批评的,一次扣3分。
3、凡廉政行风建设或违反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被服务对象投诉或被媒体曝光且查核属实的,第一次扣5分;第二次扣10分;第三次扣20分(累计算分)。三次以上取消考核资格,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4、凡未按时完成局领导交办其他工作任务的一次扣2分。
三、考核结果运用
1、完成目标责任状任务的,局领导班子成员享受县绩效考核奖金标准,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享受局绩效考核奖金标准。对年终考核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不享受局绩效奖金,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
2、对局科室、所属单位实行统一绩效考核奖金标准,但绩效考核奖励必须拉开档次(原则上不少于3个档次),各科室、所属单位内部每个考核对象的得分、档次和奖金分配方案,由分管领导、科室、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确认后,报局考核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3、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优奖励、外出考察和学习深造的依据。
4、本考核办法由局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二○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第三篇:青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工作报告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0年工作报告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是去年年底根据市委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组建的,主要职能是以促进就业、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管理为核心的公共人事管理。今年来,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就业、社会保障、人才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年初确定的16项目标全部完成。
一、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
不断完善促进就业政策和工作体系,始终保持了稳定的就业形势。一是就业总量持续增加。1-10月(以下数据均截止到10月底),全市新增就业56.6万人。其中,本市新增城乡就业33.9万人,完成目标20万人的169.5%,同比增长11.06%;外省市22.7万人在青实现就业,同比增长41%。目前实有失业人员6.52万,城镇登记失业率3.07%,低于4%控制目标0.93个百分点。二是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争创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共扶持创业1.87万人,带动就业5.49万人。新建了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和30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构建起“一中心、多基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格局。人民日报内参报道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的经验。三是技能素质明显提高。认定了33个促进就业培训基地、7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组织培训各类人员6.47万人。四是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建立困难群体动态分类管理机制,搭建面向基层的联动服务就业平台,为6802名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了专门台帐,开展“一对一”职业指导,实现就业6022人,就业率93.9%。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坚持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工作重点,社会保障享受范围和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量创历史新高。企业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分别达到168.1万、171.5万,同比分别增长6.5%、6.2%。基金征缴129.1亿元,完成120亿目标的107.6%,同比增长22%。二是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为45万名企业退休(职)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75元,同比增长12.6%,年增加支出9.5亿元。将新农保政策扩大到了城镇未参保居民,25.6万人享受养老待遇3.1亿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额提高到人均120元,住院和门诊大病报销比例均提高10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3万元,参保职工每个医疗最高报销额度达到35万元。三是积极为企业减负。继续落实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等规定,全年为企业减负3.42亿元。四是切实解决社保遗留问题。在不突破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研究解决了国有和集体企业中部分“老工伤”不能纳入工伤保险统筹、未参加社保的原固定工按现行政策不能办理退休等历史遗留问题,惠及20多万群众。五是创新手段强化基金监管。建立社保基金结算与“财税库行系统”直接联网模式,提高了资金流转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实行五险统一稽核,开展了专项稽核、重点稽核和联合稽核,增收社保基金9000万元。
三、以高层次人才引进为重点,积极做好人才智力服务工作
坚持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以高层次人才积聚提升青岛的核心竞争力。一是突出抓好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新引进驻青院士1名、急需高层次人才25名。实施“222”引才工程、“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引进本科以上人才26119人。举办了“2010中国青岛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签署合作协议55个,确认落户人才项目29个。二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出台了博士后科研经费资助政策,发放科研资助经费35万元。今年新增博士后工作站8个,是我市开展博士后工作以来被批准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中,在市立医院设站填补了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站的空白。新设专家工作站17个,入站专家169人,成果项目转化57项。目前全市共有博士后站49个,在站博士后210余人,参与各类科研项目8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90项。三是强化人事考试诚信建设。组织完成了75项、162846人次的专业和执业资格考试工作,查处了假证件、替考、违纪等行为346起,净化了考试环境。四是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启动了第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100多家 企业、107个参加竞赛,通过大赛选拔了一批高技能人才。今年新增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7331人,其中省市首席技师23人、突出贡献技师40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22.2%,比去年末提高4个百分点。
四、稳步推进各项人事制度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市机关和事业单位协调有序运转。一是严格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管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617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314人。组织近4万名公务员参加了核心能力培训。市级行政机关公务员辞退4人,辞职13人,纪律惩戒16人。二是严格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管理。出台了为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政策,在制度上解决了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退休待遇落实难问题。三是扎实做好军转干部工作。圆满完成了696名军转干部的安置任务。
五、扎实做好劳动保障维权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坚持以调为主、超前预防,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七区由每月760元调整为920元、五市由每月620元调整为760元。二是强化执法监察。全市两级劳动监察机构检查用人单位11702户,立案查处5498起。三是强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对295件案件进行案前调解,调解成功197件,占66.8%。全市两级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构立案8122件,按期结案率99%。四是建立信访矛盾化解常态机制。针对“12333”劳动维权热线和网络“在线问政”反映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相邻可比原则,借鉴判例法模式,从源头上研究调整相关政策,使信访矛盾解决机制常态化,信访量同比下降9%。
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促进就业工作的供求矛盾、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社保的替代率仍然比较高,人才工作的一些政策性瓶颈问题需要突破,等等。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根据“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继续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履行职责,落实市民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不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科学发展。一是积极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全年实现本市城乡新增就业30万人,其中本市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扶持自主创业2万人,组织创业培训5000人。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水平。在全市农村全面铺开新型养老保险。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年企业社保基金征缴总量计划达到140亿元以上,五项保险扩面各净增6万人以上,征缴率达到96%。三是大力做好人才工作。以促进形成高端人才集群为引领,建立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评估预测和政策倾斜制度。调整人才政策,探索建设“人才特区”。加大博士后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设站力度,进一步发挥好高层次专家作用。加快建设“蓝领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万名技师培养计划、“金蓝领”培训计划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四是不断优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结构和能力素质。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研究建立公务员培训项目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执行力。探索完善公务员任用、惩戒、分类管理、轮岗交流等办法。强化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考核等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五是扎实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减少劳资纠纷。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健全最低工资制度,适时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加大工资分配执法力度,重点检查企业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支付加班工资等行为。
青岛民政局工作报告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民政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党中央省市委关于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认真践行“亲民躬政、播撒爱心”服务理念,重点围绕提高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扎扎实实 开展调查研究,认认真真提出对策,诚心诚意为广大市民做了一些实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城乡社区建设、婚礼式颁证服务等数十项工作成果和经验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福利彩票销售迎难而上,销量超15亿元,连续第十一年保持同类城市第一。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重大任务中发挥职能作用
全力做好支援玉树和舟曲救灾工作。特别是面对“4.14”玉树地震,市民政局于4月15日凌晨第一时间向灾区紧急空运15万元食品,而后迅速组织全市人民捐款达 6735万多元,其中各级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接收2520万元,市红十字会接收4215多万元,占到了全省捐款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再一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青岛人民的爱心。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举全局之力,以全市双拥系统为主力,积极协调党政军各方,动员全市人民参与,全面做好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精心指导全市社会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全市544家社会组织、5000多名党员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市民政局被表彰为“全国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先进单位”。
二、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有效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针对解决农村居民的临时困难,研究制定了农村临时救助制度,新的《青岛市城乡居民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即将出台;建立了网格化联系困难群众制度,实现了工作人员与困难群众的全方位接触。
医疗和教育等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开展扩大救助病种、取消起付线、实行“一站式”结算工作,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治病难”和减少“因病致困”问题。全年用福彩公益金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医疗和教育等救助2279.8万元,是去年的2.5倍,其中资助379名困难家庭大学生,支出资金75.8万元。
继续保持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年为7.3万户12.7万人发放低保资金2.6亿元,同比提高4%;四次启动物价上涨与低保生活补贴发放联动机制,向低保家庭发放生活补贴600万元。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新进步。出台了我市历史上第一个《青岛市农村五保供养办法》,为农村五保老人享受优质服务奠定了基础。发放农村五保生活补助金1337.8万元,全市8334名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80%,高于全省标准10个百分点。我市三个单位和个人被表彰为全国五保供养先进单位和个人。
应急救灾工作扎实有效。出台《青岛市民政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细则》,全面规范了应急救灾工作。广泛开展“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我市有7个社区申报了“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
三、城乡统筹、适度普惠,全心全意为广大老年人谋福祉
贯彻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总体水平又有新提升。
推动居家养老由城市向农村延伸。所有区市均已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或试点工作。目前,共计为1.2万多名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其中为5358名困难老年人提供了服务补贴。这一工作已使1533名养老服务人员实现了就业。
发展社区养老。推广自助式养老新模式,目前全市有养老互助点1608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达328个,比去年增加50%。
抓好机构养老。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资金4亿元,新建养老床位4161张。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131家,床位1.56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9.8张。
发放体检补助。投入福彩公益金3000多万元,继续为20多万80岁以上老人发放体检补助。
开展“关爱父母家家行”活动。着眼于动员每个家庭的子女们承担起为父母养老服务的责任,继续在全市组织开展“关爱父母家家行”活动,弘扬了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齐抓共管、强化服务,不断提升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水平
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指导各区市建立了和谐社区建设领导体制和社区共建共享机制,以及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在社区层面理顺了政府部门与居委会、社会组织的工作关系。
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市内四区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达标率由去年的88%提高到100%,市财政兑现资金8080万元。70%的农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我市七个区市步入全国城乡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先进行列,88个区(市)、街(镇)、居(村)在今年全省城乡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
为民服务进一步完善。建立街道、居委会“二级联动”服务机制,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和十项服务承诺制,引导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在便民服务、居民自治和文化体育活动中发挥作用,继续开展“一社区一品牌”创建活动,力求城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周到、便捷的服务,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五、关爱功臣、排忧解难,全力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规范优抚补助金发放。统一规范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发放工作,彻底解决了个别街(镇)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欠规范甚至拖欠等问题。
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调整提高了全市3.2万名优抚对象优抚补助标准;提高了义务兵优待金,标准为每年城市6000元、农村6000元以上。
爱心献功臣。迁移散葬烈士墓405座,全部完成2682座散葬烈士墓集中安葬工作,使烈士英魂得以安息,烈士亲属得以安慰。
退役士兵一体化安置。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城乡一体化”安置进程,将农村待安置退役士兵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提高了城乡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经费,实现了由“城乡有别”向“城乡一体、扶持就业”的转变。表彰全市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退役士兵先进典型37人。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公开、公平、公正地安置安置退役士兵3604人,安置率100%,自谋职业率86%,发放自谋职业金6900万元,最低生活保障金1004万元。
六、改革创新、利民惠民,优化社会事务管理服务
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成立青岛市社会组织党工委,全面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强化了党委政府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创新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中发挥作用。
倡导婚俗新风。大力推进“婚礼式颁证服务”,将婚姻注册登记与举办仪式合二为一,倡导节俭、文明的婚俗新风,减轻了困难家庭经济负担,已有近千对新人享受到此项服务。
深化殡葬改革。为城乡低保、五保户和优抚对象免除了基本丧葬费,在全市正式实施了免费海葬工作。
这些成绩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民政局党委和广大干部职工对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及广大市民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们也深知,我们的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民政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现代化工作手段比较薄弱;基层民政工作力量不足;有些环节抓的还不够扎实,工作中还有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新的一年,我们将以“巩固拓展年”活动为抓手,抓班子带队伍,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大力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城乡社会救助水平和优抚工作水平,努力让广大市民享受更多实惠。
一是发挥民政职能,积极做好区划、地名和界线管理工作,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筑牢社会发展的“安全网”。
三是推进重点民生项目改造,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城乡和谐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服务。
五是深化殡葬服务改革,着力推进绿色殡葬服务,大力推行免费海葬,促进城市生态环境改善。青岛市政府办公厅2010年工作报告
市政府办公厅是市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同时肩负全市应急管理、电子政务、金融协调、行政审批和资源交易、会展业发展等管理和服务职责。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区市、各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关心支持下,坚持把科学辅政惠民作为首要任务,把构建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民考官”机制作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载体,把扎实创建学习型机关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抓手,服务大局、创先争优,为市政府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全力推进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增强服务发展的执行力。一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拥湾保护、环湾发展”战略部署,着力抓好重要决策、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的协调落实,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一是狠抓督查落实。加快推进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责任目标,69项挂牌督办的工作任务进展顺利。对市政府重点办好的9件16项市办实事跟踪协调、全程督办,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热供水等12项市办实事提前完成目标;2011年市办实事征集筛选工作进展顺利,形成了12个项目的初步安排意见。对社会关注和市民关心的污水处理厂改造、农村危房改建等工作实施现场督办,确保按期落实;对环湾大道等全市重点工程进行跟踪督查,240个市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开工在建项目达到239个。二是推动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协调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对接”和“小企业融资服务年”等活动,全市信贷投放规模同比增长23.5%,新增“三农”授信54.9亿元,均提前完成目标;其中,小企业贷款新增274.1亿元,增长53.9%。牵头协调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已获批准。三是提升会展业发展层次。着眼于不断提升会展业拉动城市发展的综合效益,进一步理顺会展运作机制,年内牵头策划、参与组织绿色产业博览会、奥帆城市市长论坛等各类会展活动193项,同比增长18.2%,会展展览面积同比增长20.6%。四是加大打私工作力度。组织开展打击走私专项行动和联合行动,协调立案侦办了一批刑事、行政走私案件,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围绕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公信力。一年来,按照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总要求,不断创新为民服务的方式,积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一是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启动了73个部门和单位存量信息梳理工作;依托政府门户网站,重点推进了教育、医疗等10个领域办事公开,在第八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取得地市级城市第一名,荣获领先奖、特殊贡献奖。二是深化行政审批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今年以来,行政审批大厅共受理办结业务22万件,审批效率较法定时限平均提速70%,较承诺时限提速48.8%。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办理顺利推进,审批时限提高50%,其中经济适用房、限价房项目核准审批时限缩短为18个工作日,提速52%。行政许可和非许可审批事项入驻率分别达到93%和77%。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模式,完成交易额441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集中场所和集中管理。三是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市民卡”工程比对入库市民信息418万条;协调44家执法单位完成了5866项网上处罚事项的梳理工作;市区两级电子监察一体化、企业数字证书电子签名认证等工程顺利推进。
三、围绕畅通公众监督和评议渠道,深入开展“三民”活动,切实增强政民互动的凝聚力。一年来,立足于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积极构建公众广泛参与、政民沟通互动的施政新机制。一是着力推动“三民”活动常态化。积极探索扩大公众参与、群众评议政府绩效的长效机制,在认真总结去年活动,广泛采纳市民建议的基础上,将“三民”活动设计为“年初向市民报告”、“年中听市民意见”、“年终请市民评议”和“日常评议”四个板块,牵头开展了两次“网络在线问政”活动,组织56个部门负责人与7万余名网友就城市发展、民生保障、依法行政、便民服务等展开互动交流,共征集有效问题和意见建议2万余条,转办网友留言5千余条,网民满意率分别达到97.3%、98.1%。我市多样化“民考官”机制入选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初步建立起公众评价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二是主动回应社会和网络舆情。针对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问题,组织举办政府新闻发布会50场,编发新闻通稿59篇。创新实施新闻舆情周例会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回应网络舆情171 起。整合建立起集信箱、访谈、新闻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政府在线”政民沟通平台。三是认真督办市民诉求。直接受理市民来话和市长信箱电子邮件20万余件,办结率达到99%;采取现场协调、跟踪督办等模式,协调处理欠薪维权、供热等市民诉求和实事9万余件。不断创新便民服务方式,编辑出版了《便民政策答疑》和《惠民政策提要》,向广大市民免费赠阅。四是深化建议提案办理。协调市政府系统承办了1566件省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按期办复率均达到100%,协助市政府领导对12件建议提案实施了重点督办。协调有关部门就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条例等5件重大事项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对征求上来的51条建议进行了督办落实。建议提案“二次办理”工作顺利推进,全年有338件代表建议、484件政协提案得到落实。
四、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运转协调水平,切实增强辅政惠民的保障力。一年来,按照管理扁平化、流程最优化、运行闭合化的标准,不断优化参谋辅政工作机制,提升运转保障水平。一是提升政务运转水平。健全与政府科学决策相适应的公文运转机制,受理运转各类文件6万余件,按期办结率达到97.9%。切实精文减会,市政府普发类文件、以市政府名义召开的工作会议同比分别下降了5%、6%;圆满完成市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协调保障工作。加大政务信息服务决策力度,全年共编发各类信息983期,领导批示167条次,政务信息上报采用量位居国务院信息直报点第一名,其中,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等7篇信息得到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工作中注重加强与市委、人大、政协办公厅的工作联系与沟通,努力做到工作同心、目标同向、措施同力,积极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工作联系,重大决策广泛征求他们意见,促进了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二是深化接待辅政层次。进一步整合接待资源,优化接待工作流程,理顺礼宾工作体制,有效保障国内外重大接待和市政府领导调研活动;顺利完成中日韩东亚经济交流推进机构第四届大会、克利伯环球帆船赛(青岛站)等国内外重大经贸和节庆活动的服务接待工作。三是加强应急管理保障。以预防突发灾情为重点,对气象灾害、火灾等15项灾情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做到防患于未然;研究出台《市政府领导赴现场处置突发事件工作流程》,完成市级应急预案修编30个,组织各类应急演练3800余次,接报处置“1·31”黄岛物流仓库失火等较大以上突发事件16起,全省应急救援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应急管理工作获全省应急考核第一名。
五、围绕提升机关效能和公务员素质,扎实创建学习型机关,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创新力。一年来,围绕履职尽责创先争优,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抓手,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一是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实施导师带学活动,择优选聘46名处级及以上干部担任61名年轻工作人员的带学导师,进一步健全团队化的学习机制。不断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搭建网上学习的平台,组织业务知识讲座16期,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和核心能力考试,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办公厅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做法在市直机关大会上做了交流和发言。二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落实,运用多种形式深入抓好《廉政准则》等党纪条规教育,举办廉政党课、新进人员专题辅导6次,组织参观廉政警示教育展览620余人次。三是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岗位职责解决实际问题,以“听民意、汇民智、解民忧”为主题撰写调研报告50余篇,为基层和群众解决问题500余件。今年以来,获得市级以上先进集体表彰18项,先进个人表彰40人次。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个别工作人员的效能意识、工作精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市民的工作还有待强化。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着力加以解决。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运转枢纽、示范窗口作用,更加高效地推进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切实增强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畅通政民互动渠道,更加积极地回应市民对政府工作的关切和期盼,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青岛市财政局2010年工作报告
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财政收入、编制收支预算和监管财政资金。今年以来,我们以支持经济发展为着力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千方百计促进财政增收,加大民生支出,确保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在全力助推经济发展中做大收入“蛋糕”
经济发展是财政增收的源泉,我们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带动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50亿元,增长20%左右。
(一)加大财政投入帮扶企业发展。安排1.9亿元专项资金,加大对金融、会展、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投入3000万元,扶持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设立5亿元额度的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扶持创业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建立金融机构新增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企业的贷款投放,预计全年小企业贷款新增300亿以上。搭建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资金平台,统筹安排10亿元,通过土地补偿、贷款贴息等奖补方式支持老城区54户企业搬迁,帮助企业加快布局调整和促进产业升级。
(二)优化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历时三个月对全市104个部门1000多个单位进行了“拉网式”专项检查,坚决取缔了依附行政权力的“乱收费”。在继续落实原有收费减免政策的基础上,今年又取消或停征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两年累计减轻企业负担12亿元。
(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加油助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两年累计安排14亿元用于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29亿元,通过注入投融资平台资本金方式,支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接线工程、快速路三期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积极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扩大补贴品种和补贴对象范围,共发放财政补贴4.3亿元,带动消费39亿元。统筹安排1.8亿元,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外包、出口信用担保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在加大民生投入中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今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要求,优先保障民生资金,优先落实民生政策,安排民生支出110.5亿元,增长26.1%,高出财政支出平均增幅19个百分点,财政资金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了全市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粮奖励资金4.9亿元,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安排1.6亿元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比去年翻了三番。投入2亿元补助新农村“五化”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拨付4.8亿元,用于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有效保障了基层组织的运转和稳定。安排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6亿元,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
(二)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安全网”建设。增加社会保险支出14.3亿元,全面落实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提高职工工伤、失业保险金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取暖补贴等政策。安排1.6亿元,促进养老服务业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解决了全市未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投入就业补助资金3.4亿元,对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困难企业稳岗及企业吸纳就业等进行补贴。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7亿元,增长26.4%,全市12.5万困难群众受益。
(三)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两级财政共安排1.5亿元,统一提高五市和七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用经费标准,分别达到小学每生每年700元、初中900元,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确定了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财政保障向非义务教育阶段延伸。安排1866万元,用于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的学杂费,9000多名学生受益。支持校园安全建设,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4293万元,为829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备校园安保队伍。积极筹措资金,为169所中小学安装交通安全智能管理系统。安排8981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维修、标准化建设、教育仪器设备更新,以及学生饮水供热等方面,努力让城乡的孩子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
(四)为群众看病就医创造更好条件。新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支出7933万元,支持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安排2.2亿元,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财政补助水平从每人每年80元、90元提高到120元。累计投入11.6亿元,支持建成了国医堂、市妇儿医疗中心、北部医疗中心、西海岸医疗中心等项目。
(五)大力支持公共福利设施建设。筹措16.6亿元,为七区新增供热面积876万平方米。统筹安排6.9亿元,支持新建3000套廉租住房和综合整治旧住宅区。安排6亿元用于城市供水、排水管网建设和住宅二次供水改造,完善了居民生活服务设施。筹集5亿元更新1200辆公交车,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安排2亿元支持“十绿”工程,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三、在强化财政监管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37项专项资金开展了预算前评审,根据项目绩效择优安排资金,确保财力用在促发展、惠民生的关键领域。
(二)积极推动政府预算公开。通过青岛政务网向社会公布了财政收支情况和70个部门的收支预算,将群众关注度高的22项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预算公开,将专项资金运行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三)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将预算单位公用经费继续压缩5%,同时,运用技术手段对出国、公车和接待等行政开支进行规模和进度的双重控制。
(四)扎实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银行账户、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秩序。
回首即将过去的2010年,我们深感财政工作与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仍有距离:一是财政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在复杂形势下财政服务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够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进一步加速;三是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民生保障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四是绩效预算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科学理财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转方式、调结构”,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以更有力度的民生投入,对农民增收、居民养老、学前教育、看病就医以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等给予重点保障;以更加科学精细的管理手段,努力把纳税人的钱用到刀刃上;加快财政改革步伐,争取在促进全市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新突破。真诚地期望全市人民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和监督财政工作,我们将把大家的意见建议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把批评作为改进工作的努力方向,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青岛教育局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以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统筹,优化结构,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双提升,全面完成13项市级目标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我市职业教育、教育督导、教育管理创新经验在全国推广。在省政府对体育卫生和职业教育的两次专项督导中,我市均位居全省17市榜首。
一、抓均衡,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两个新突破
一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着力解决生均经费、学校建设等关键问题。从今年9月份起,全市财政每年新增投入3亿元,统一并大幅度提高城乡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在全省率先建立高中段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预算内拨款制度,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单列市中居首位。今年完成150所薄弱中小学改造和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工程,同时,积极推进薄弱幼儿园改造,全市70%的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达到省新颁标准,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市省、市级示范园将突破400所。
二是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布局实现新突破。整合了青岛2中和25中、青岛58中和青岛师范学校,进一步优化市区普通高中学校布局;颁布实施《青岛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加大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力度;还将市区优质普通高中指标生招收学校由4所增至8所,比例由50% 增至60%,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青岛第一国际学校、青岛第二实验初中等一批优质学校投入使用。
二、抓民生,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出两项新举措
一是弱势群体就学保障实现“两扩大、两提高”。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至城市经济困难和低保边缘家庭学生;普通高中助学金资助比例由8%扩大到20%,生均由每年1000元提高到1500元;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助学金生均由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全年各级财政投入约1.94亿,惠及学生22.2万人次。补助3500万元加强新市民子女集中的学校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接收的新市民子女达8.7万名,占在校生的12%。
二是学生健康成长环境得到新改善。大力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345处,协调有关部门取缔无照经营摊点312户、非法音像书报刊摊点97个,清理网吧140家。福建南平事件等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组织教师成立巡逻队,新设1730个监控探头,安装红外线报警系统,并会同公安等部门在全国率先组建校园专职保安队伍,实现对校园的全方位监控。今年还加快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31万㎡校舍的抗震加固,开工重建41万㎡校舍;为期3年投资1.4亿元的市区学校取暖设施改造全面完成,惠及140所学校。
三、抓服务,主动适应“转方式、调结构”需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有新提升
1.着力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在全国率先成立中职改革与发展指导委员会和中职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促进产教结合,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投入1个多亿,加强工科类20余处实训基地建设,并统筹推进职业学校专业优化和重点职业学校建设,5所学校被评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示范校数量在单列市中居第一。
2.着力推动我市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依托高校构建我市急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已引进产业急需人才9名(国务院特贴人员1名、泰山学者3名),13人达成引进意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正式获批,在青高校总数增至23所。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验区。
四、抓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内涵发展初见三方面成效
一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取得新进展。坚持全面育人,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导向,取消学科竞赛等类别的中考加分政策,将2010年新生体育中考成绩由30分提至45分;把文明修身工程、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与抓好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开设有机结合,将建立中小学生体检制度和解决视力不良率过高等问题齐头并进,推进了社会课堂计划、职教义工进社区活动和阳光亮眼工程等措施,全市文化博览、院校科研、名牌企业等12类200处社会场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每周约有600余名“职教义工”在街道和社区服务,百万中小学生参加免费体检。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围绕培养创新型人才,组织教师全面梳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和无效行为,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方法,总结评选、推广第二批青岛优秀教学法。我市普通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省中运会上我市也均创历史最好成绩。近几年有500多名优秀毕业生未经高考直接升入名牌高校。
三是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扎实推进。市本级投入1000余万,面向3.5万名教师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农村教师、职业学校专业师资、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全员新课程培训,选派50名校长赴北京、南京、宁波等地挂职。在国家、省级优质课评比中,我市有56人获国家、省一等奖。
五、抓作风,着力提升统筹规划、为民服务能力,教育统筹管理和服务能力得到改进加强
一是着力抓好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规划。认真抓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征集有关部门、各类学校、家长和社区等各方面建议5000余条,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我市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积极回应城市发展和人民群众期待,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筹备已基本就绪。
二是着力提升教育为民服务效能。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岗位职能,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深化“塑造未来”品牌创建;在教育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治庸治懒活动和10万 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集中教育活动,在全国率先制定校级干部责任追究办法,成立教育行风监督团,强化教育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约束。教育行政审批受理事项的满意率达100%,行风在线答复群众提出问题满意率达97.65%。
2010年全市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教育改革发展仍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村教育、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热点学校择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我们将把解决上述问题作为今后我市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加快颁布、全面落实我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2011年突出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公平均衡,完成150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完成300所学校、100万平方米校舍的抗震加固任务,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农村薄弱园改造步伐,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关爱力度,努力让城乡学生、儿童少年都能享有公平教育。
二是围绕全面育人,采取加强课程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等措施,综合治理学生课业负担重、视力不良率过高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健康素养和创新素养,努力让不同潜质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发展。
三是围绕服务经济,调整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推进职教园区建设和高职综合改革试验,推进我市与高校的多形式合作共建,建设一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
四是围绕改革创新,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建设,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重点项目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改革实验,发挥好现代化教育对现代化城市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青岛发改委2010年工作报告
2010年,我们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坚持“五个转向”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改革工作上水平。“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全面完成,服务经济主导型产业结构加速升级,铁路、港口、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设,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和竣工,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深入开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取得新的成效。
一、经济调控转向平稳增长与质量提升
制定实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紧紧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拉动,推进七区统筹和新型城镇化。密切跟踪人民币汇率变化、欧元区债务危机等热点问题,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向市委、市政府建议举策。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推进总投资2828亿元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截至10月底,新开工项目110个,开工在建229个,完成投资650亿元。推进环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湾大道主线通车,青荣城际铁路、青岛北客站、海青铁路开工兴建,青连铁路项目建议书获国家批复。地铁一期工程全线施工,海底隧道、海湾大桥、桥隧接线及快速路三期工程即将主线贯通。董家口港区全面开发建设,中石化LNG一期工程开工。引导投资近千亿的740个项目聚集六大工业功能区,全面优化提升功能区环境和承载力。争取国家资金1.1亿元支持35个重点产业项目;武船重工海洋工程与特种船、南车四方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竣工投产,中石油海洋工程、五菱整车扩能工程加快建设。省政府与中石化签署青岛炼化等战略合作协议。港中旅海泉湾、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实施,投资百亿元的城阳总部基地项目落地。
实施促进民间投资意见,搭建银行、担保机构与民间投资互动平台。设立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争取30亿元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投资运行分析,跟踪产业投资、房地产态势,严控“两高一资”和落后产能项目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左右。加强558个中央扩内需项目和55个市财力项目稽察监管,确保投资效益。
二、发展方式转向结构升级与绿色发展
制定实施加快旅游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意见,引导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我市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施服务业“八大领域百项工程”,推进120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20亿元。强化服务业“四定”招商机制,组织香港、杭州服务业招商和日韩服务业外包与动漫产业定向招商,引进一批核心项目和龙头企业,新签约即墨服务外包生态城等服务业项目210个,总投资2450亿元。
坚持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并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启动新兴产业、电子商务、高技术服务业五年发展规划,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争取国家资金6000万元支持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创新项目建设。积极组织和参与高技术项目招商,促成东元软件园签约,AMD公司在青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和新产品开发中心。组织高新区区域整合,培植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强化能耗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制,启动十大节能示范工程、节能惠民工程和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实施节能应急调控方案,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争取亚行赠款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研究,规划建设高新区等低碳经济实验区。全面实施循环经济“3321工程”,我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家批复,城阳区和2个园区、7户企业被评为省循环经济示范单位。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入选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争取1.4亿元国家资金支持。
三、改革视角转向体制创新与难点突破
以项目督查、部门联动推进10大领域62项改革。开发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展开,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和“泛黄海中日韩次区域合作先行试验”进入国家部委决策。胶州李哥庄镇和平度同和街道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成果入展上海世博会。第一批10个市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全面启动,累计35户“城中村”完成规范改制。
稳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2区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国家、省规定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纳入医疗保障和新农合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平均住院报销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九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六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有序实施。
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160多户成长型企业纳入上市储备库,华仁药业、汉缆股份上市交易,海丰航运香港上市,3户企业首发融资52亿元。争取高新区“新三板”全国试点,14户注册企业签约并通过券商审核。国信公司获准发行12亿元企业债券。
四、投资导向转向民生改善与城乡统筹
安排36亿元财力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办实事,8000套保障性住房全部开工,230公里供排水管网改造基本完成。争取国家投资9900万元支持51个文、教、卫、体项目。五市150所薄弱中小学改造加快推进。全面实施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年布局规划,将新增24处公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三区五市村卫生室达标建设。西海岸医疗中心、三医迁建和体育中心二期工程顺利推进,国医堂、妇女儿童医院迁建、中心医院扩建项目即将竣工,大剧院建成使用,科技馆、老年活动中心、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启动前期工作。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投资8700万元的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成。投资2亿元支持农村“五化”工程,争取国家资金3亿元实施341个农村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对口援川重建任务。
五、研究视点转向发展规划与重大战略
全面展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54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采取公开招标、市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与、专家咨询、委机关深度调研和市民“为„十二五‟发展献计”等方式,多层次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突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城镇产业和生态发展的空间布局、民生保障和资源环境的约束性,以及富民强市协调发展愿景,高水平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总体框架已报市长办公 会研究通过。
推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完善蓝色经济总体规划纲要和试点方案,已报国家部委征求意见。成立蓝色经济区建设政策研究小组,争取国家财税、投融资、用地用海等方面支持。筹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启动会议,提出蓝色经济发展基金设立方案,规划30个蓝色经济发展示范园区和基地。
加强重大问题研究。深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定位、重大设施规划等战略研究,形成《推进青岛西海岸新经济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加快七区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六十余篇调研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决策。超前研究董家口港区开发、半岛国际机场建设等重大问题,争取列入国家规划。
各位代表,尽管我们取得一些成绩,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差距。全市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还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公共服务设施亟待完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得失,紧紧把握“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青岛计生委2010年工作报告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来抓,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构建“和谐人口、诚信计生”,全市高质量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各项责任指标,被中宣部等13部委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市”荣誉称号,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 荣誉称号,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11次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肯定性批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新发展。
一、认真履职,全面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切实转变作风,坚持重心下移,7项重点工作目标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1件市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一是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依法行政,查处违法生育5942例,征收社会抚养费1.59亿元,其中处理往年违法生育5023例。全市人口出生率7.5‰,人口自然增长率2.4‰,合法生育率97.9%,各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为“十一五”时期最好水平。
二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对26.97万名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进行清查登记,全市99.3%的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纳入管理,实现了流入人口与户籍人口均等化服务、同等化待遇,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刊登了我市做法,报国务院领导阅。
三是扎实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全系统开展“三下乡送温暖”等8项专题宣传活动,参与群众达到114万人次;向全市人大代表等各界人士寄发征询信、慰问信10万余件;免费向群众发放宣传品460余万份,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从源头上确保国策落实。我市在全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项目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中央电视台一套2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次、《光明日报》2次、《大众日报》和省广播电视137次、《青岛日报》头版17次报道了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验。
二、情系群众,真心实意为计划生育家庭做实事、办好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认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在更大范围和更广层面上为群众谋福祉。
一是切实关注民生问题。认真解决“行风在线”群众反映的71个问题,39例企业独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养老补助和32例历史遗留问题第一时间全部解决,群众满意率达100%。在56个政府部门“网络在线问政”活动中,我委评议得分名列第四,群众反映问题全部办结。开展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治理行动,完善6项群众维权制度,向社会全面公开131个管理服务项目,设立便民维权服务点 191个,为群众解决问题837件,群众满意率近100%。
二是建设高层次服务载体。国家优生工程培训基地、国家生殖健康咨询师培训基地、国家婴幼儿教育培训基地今年落户青岛,是全国同类城市中唯一的。成立青岛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医院,坚持公益性质,为1.1万余名群众提供技术服务,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培训载体,带动全市优质服务提质提速。
三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育龄妇女孕期免费增补叶酸项目。该项目被列为政府9件实事内容,全市向46778名农村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15.2万瓶、优生宣传品15万余份,目标人群叶酸服用率、叶酸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5.31%、90%。12区市全部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四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由社会制约向利益导向转变,投入2460.42万元,对农村60岁以上的35446名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父母,每人每年给予不低于720元的奖扶金;投入534.13万元,对5014名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按家庭情况每人每年给予不低于1200元或960元的扶助金;投入23.52万元,对205名节育手术并发症患者,按鉴定等级每人每年给予1200-6000元关爱金;投入35.31万元,救助459名困难计划生育家庭成员。2010年,全市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救助政策投入资金5.85亿元,受益群众 469.5万人次,确保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开拓创新,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转方式、调结构,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政府工作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6次刊登了我市工作创新的做法,报省委领导阅。
一是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组建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青岛市首届人口发展研究论坛、人口发展高端论坛,向市委、市政府提报10期《人口要情》,编制“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
二是建立通报、预警、公示制度。实时、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半年,向12区市、178个镇(街)党委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通报工作情况,预警通报27次,利用新闻媒体公示 146批次违法生育处理等情况,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建立“阳光”考核机制。①对市内四区、三个郊区、五市实行分类考核,改“一把尺子量到底”为“三把尺子分别量”,并第一次将人口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②创新考核方式,取消年终一次性考核,首次对全部镇(街)的后进村(居)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摸底,全年调研指导村(居)534个,在一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夯实了基层基础。③完善“黄牌警告、红牌警示、一票否决”三级责任追究制度,实时预警,对 58个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实施责任追究。
人口和计划生育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当前,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基础工作发展不平衡、人户分离人员计划生育管理不完全到位、少数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等方面。2011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人口重大战略问题的前瞻性、实证性和政策性研究,全面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探索具有国际理念和青岛特征的家庭计划指导模式,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人口环境。
王书坚同志在“三民活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25日,根据录音整理)
在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以下简称“三民”活动)的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从今天开始,“三民”活动将正式启动,到12月底结束。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动员和部署各区市各部门按照“三民” 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推进落实,确保活动圆满成功。下面,我就开展好今年的“三民”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三民”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去年年底,我们开展了“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首次大范围组织政府部门公开集中述职,首次大规模组织市民代表评议政府部门工作,首次全方位征集和回应市民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这是市政府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市民参与政府工作的一个创新,也是主动接受社会批评监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尝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区市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下,“三民”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中央领导、新闻媒体和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了积极评价。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中组部、国务院办公厅分别推广了我市的做法。人民网、中新社、《大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中进行了宣传报道。这项活动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入选我市2009年十大新闻。实践证明,“三民”活动的创新开展,拓展了政民沟通互动渠道,创新了政府绩效考核,强化了政府科学决策,推动了政府工作落实,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市正处于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参与政府工作评议和监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期待越来迫切,政府部门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开展“三民”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切实加以推进。
这是问政于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市政府用心最多、致力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问政于民,不断改进政府工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扩大政府信息公开、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拓展政民沟通互动渠道、创新政府绩效考核方式,这些都是我们问政于民的生动实践。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出发点就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必须贴紧实际、贴紧基层、贴近群众,必须倾听民声、体现民意、汇集民智。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开展“三民”活动,让政府服务更到位,让人民群众更满意,是我们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着力点和切入点,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这是问计于民,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的基本保证。“十二五”规划将为青岛下一个五年发展绘制蓝图。如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如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研究关注的重大问题,也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智慧孕育在群众之中,对于制定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市民有很多好的可行的意见建议。我们要充分利用好“三民”活动这个平台,组织广大市民建言献策,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充分反映群众的意愿,使规划确定的目标更科学、重点更突出、任务更具体、措施更有效,把实现规划目标变成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这是问需于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我们要顺应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兼顾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在更大范围和更广层面上造福百姓。这是我们评判“三民”活动成效的首要标准。
这是问绩于民,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来考核政府工作,真正在政府绩效考核层面上实现由“内考内”向“外考内”、由“官考官”向“民考官”的转变,这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机制性创新。我们开展“三民”活动,就是要把对政府工作的评判权交给市民,充分尊重市民评价政府工作的话语权。
二、努力提高市民参与程度
扩大公众参与,促进政府工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民群众的评议和监督,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三民”活动、完善政府部门绩效考核的当务之急。今年的“三民”活动,我们要着力在提高市民参与程度上下功夫。
(一)科学筛选市民代表。在“三民”活动中,市政府部门每个组要由主会场和分会场的2500名市民代表来进行评议,他们是接受全市850万市民的委托,来行使对政府部门的评议权。市民代表的议政能力和结构,关系到市民的参与程度,影响着活动的实际成效。希望各区市各有关部门本着对全体市民、对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负责、扎实细致地做好市民代表的筛选工作。为更加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今年,我们对市民代表的构成作了一定的调整,增加了特邀专家学者和新市民代表,压缩了机关代表份额,扩大了城乡居民代表和企业代表份额。各区市各有关部门在筛选市民代表过程中,要把握好三点:一是严格按照市政府规定的市民代表构成比例和抽样方法进行筛选,既要重视市民参与的代表性、广泛性,也要重视市民代表与被评议部门的直接相关性。二是要把随机抽样与组织推荐的方式结合起来,尽量筛选政治素养高、群众基础好、参政意识强、为人公道、作风正派的市民代表。三是不能重复选取同一个市民代表参加多个组的评议,要让更多的市民代表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及时畅通互动平台。我们开展“三民”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搭建政民沟通平台,推动政府科学决策,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活动中,要坚持把征求市民意见、倾听市民呼声、了解市民意愿贯穿始终,多渠道、多形式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要及时开通青岛政务网等网站上的“三民”活动专页,把政府部门职责、目标、年终述职报告等提前向社会公示,让市民代表全面掌握政府工作的相关信息,更加客观公正地评议政府部门工作,更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二是要及时开通网上意见建议征集平台,引导其他网民重点就“十二五”规划实施及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及改进政府工作等方面,以实名方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三)准确把握舆论导向。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评议的内容、建议的重点和有关要求都能够清楚明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更有针对性、更客观公正地参与评议活动。要及时宣传报道活动的开展情况,充分利用网站等手段,广泛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三民”活动深入开展。
(四)充分发挥好市民代表作用。网上“三民”活动专页和意见建议征集平台开通后,各区市要及时组织市民代表阅读“三民”活动的有关文件和政府部门的述职报告,提前熟悉、全面了解所要评议部门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及工作情况,同时要引导他们广泛征求身边市民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认真负责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各区市要组织市民代表集中精力、全程参加“三民”活动,特别是在投票评议时,要客观公正地行使权利,不辜负广大市民的期望和重托。
三、突出强化政府回应责任
对于这次“三民”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市民满怀期待,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市政府各部门要深入领会、准确把握活动的总体要求,实事求是地报告工作,积极主动地听取意见,虚心诚恳地接受评议,特别是要强化回应责任,把工作重点放在办理落实市民意见建议上,在接受群众监督、改进部门工作等方面,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满意度。
(一)实事求是地向市民报告工作。政府工作成效如何,群众心里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各部门在撰写报告向市民述职时,要注意把握好三点:一要公开。要对照各部门工作职责和目标,把一年来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成效等毫不保留地向市民公开,让市民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承诺了什么事情,办成了什么事情。二要准确。要一分为
二、全面客观地报告工作情况,讲工作和成绩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不夸大其词,讲困难和问题要切中要害、直截了当、不回避矛盾。三要清晰。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思路要清晰明了,措施要切实可行,最大限度地争取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把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上来。
(二)认真负责地办理市民意见建议。这次“三民”活动,我们倡导市民代表和网民实名提交建设性的意见,重点也是征集对明年政府工作安排和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金点子”。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要进一步完善意见建议的征集、办理机制,对可行性强、参考价值高的意见建议,要及时呈报市领导参阅,转有关部门吸纳到“十二五”规划、明年《政府工作报告》或部门重点工作安 排中去。政府各部门要把办理市民意见建议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对转办或直接受理的意见建议,要认真办理、积极回应。对能够落实的具体问题,要立即行动、迅速办理;对目前不具备办理条件的建议,要积极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市民的理解;对那些含金量高的建议,要力争纳入部门明年工作计划或长远规划。活动后期,我们要专门召开部门负责人与市民代表恳谈会,当面答复、集中反馈重点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力争把办理意见建议的过程变成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政府与市民沟通互动的过程。对采纳的优秀意见建议,要予以表彰奖励。
(三)积极主动地改进部门工作。各部门要理性客观地对待评议结果,不能只盯着位次排序,关键是要以市民的满意度来重新审视和改进部门工作。对市民提出的批评性意见,各部门要认真梳理分析,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我们要从群众意见最大、最不满意的事情,群众最希望办、当前能够办好的事情做起,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加以整改。从去年“三民”活动和今年的两次“网络在线问政”活动看,人民群众对依法行政、信息公开、办事公开等反映比较强烈,这些问题要作为下一步部门改进工作的重点。各部门的整改工作要始终置于有效监督之下,要让市民知道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达到什么目标,力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这次活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区市各部门要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高效推进,确保活动圆满成功。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已成立由我牵头,市政府办公厅、市监察局、市统计局、市电政办、市纠风办、市政府新闻办等部门及各区市组成的联席会议,领导和协调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各区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班子,确定分管领导和牵头部门,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标准统一、时限严格、指令畅通、督促有力”的工作推进体系,确保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有序推进。
(二)密切协作,联动推进。市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及时掌握动态,加强组织协调,严格工作要求,周密安排各个环节,认真组织监督检查。特别是要周密把握好各个阶段的关键环节、重点事项,事前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的更复杂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的更周密一些。同时,要加强对各区市各部门的联系和指导,及时沟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次活动的许多基础性工作要由各区市承担,各区市一定要从全市工作大局出发,扎实细致地做好市民代表筛选、意见建议征集、会场组织等具体实施工作,确保顺利完成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加强监督,严明纪律。活动方案中专门制定了评议工作纪律,各区市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做到令行禁止。要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加强现场巡查、回访市民代表等措施,对活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确保活动公开透明、客观公正。被评议单位违反规定的,一经查实,直接取消考核中的评优资格。
开展“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活动意义重大,广大市民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各区市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为“十一五”完美收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十二五”良好开局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青岛市国资委2010工作报告
2010年,全市国有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年底,全市监管企业资产总额2653.30亿元,国有资产总额585.66亿元,利润总额112.17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6.50%。“十一五”期间,经过运营调整重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增长86.92%,国有资产总额增长66.39%,利润增长323.66%,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资产运营质量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巩固应对金融危机成果,国有经济带动力进一步显现
开展“处室联系服务企业”和 “调研月”活动,深入企业全面掌握情况,研判趋势,分析问题,研究对策,主动为企业送服务。实施服务企业措施,促进了各监管企业强管理、抓市场、压成本,国有资本实现了健康运营。青钢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实施降耗增效深度挖潜,利润总额大幅提高。红星化工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加大新产品研发,实现由化工企业向新材料企业全面转型,经济效益较快增长。青岛港吞吐量跨越3亿吨,集装箱突破1000万标箱,荣膺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企业效益200佳。青岛机场客运突破1000万人次,迈入全国大型机场行列。到10月底全市监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0.7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8.9%,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明显向好。
二、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国有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组织24户监管企业开展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国信、华通、城投3户政府投资公司战略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其他企业战略规划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了《青岛市国有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并与负责人薪酬挂钩,促进企业加快高污染、高耗能产品调整。开展“财智对话”进企业活动,引导企业探索“低碳管理”方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青啤成为国内啤酒行业首家中国酿造工业低碳体系定点试点单位。青岛碱业“CO2回收利用”和“海水淡化”项目成为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典型。预计2010年我市国有重点耗能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6%。
(三)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向企业自主创新倾斜,专项安排预算资金4000万元用于海信核高基及高新芯片项目。将技术创新投入纳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引导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双星获得4项全国轮胎业工艺创新专利,海信成为LED背光系列国际标准的起草者。
(四)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到品牌产业的路子。海信实施自主品牌战略,从“整机出口”转变为“海外制造”。青啤强化品牌经营理念,实施整合扩张并举战略,净利润率保持行业第一。澳柯玛开发超级节能新产品,着力打造世界冷柜第一品牌和全球信赖的“制冷专家”。
(五)加强企业风险控制管理。加强监管企业动态监控,实行成本费用行业对标管理,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并进行风险提示。加强投资决策风险管控,坚持 “四个不投”的底线,控制投资风险。落实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管理“50条”措施,营造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良好氛围。
三、加快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靠大靠强”,引入战略合作取得新突破。青岛港“三国六方”整合全面完成,与香港招商局合作设立青岛港招商局集装箱公司,与中石化合作的LNG项目建设全面启动,40万吨铁矿石码头年内将具备靠泊条件。青岛造船厂与北京建龙集团合作组建青岛造船厂有限公司,合力打造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华通与新加坡建力集团合作,投资设立华通建力创投公司,首创投资类公司创投基金;与台湾冠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LCM模组及液晶显示类产品项目。机械总公司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签订整体划转战略合作协议。城投与中石化方兴地产公司合作的蓝海新港城项目年内将开工。
(二)“瘦身健体”,资源整合取得新进展。实施棉纺企业调整重组,构建服装面料、家用纺织、纱线三个产业化工厂,形成棉纺企业集团化管控运营框架,扭转连续15年亏损局面。红星化工启动权属企业由上市公司吸收整合工作。市政集团完成所属子公司股权结构调整。城投完成海湾中水公 司、广电移动数字公司股权转让;轮渡公司整建制划转城投;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划转华通;机场股份公司组建方案初步形成。清理国信、华通、城投3户政府投资公司所属三级及以下公司29户,清理其他非主业、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91户。
(三)“腾笼换鸟”,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迈出新步伐。重点推动海湾集团搬迁,完成搬迁规划论证,形成平度新河、胶南董家口“一北一南”产业布局总体框架。双桃精细化工、海晶化工、青岛碱业、海洋化工将陆续搬迁至新的产业园区发展。宏达塑胶、国棉八厂和仁成毛纺3户企业已完成搬迁,益青工艺品厂等8户企业已启动搬迁工作。
(四)“资本运作”,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通过定向增发、发行债券等形式,加快国有企业调整重组。海信通过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形式向海信科龙注入资产,完成集团白电重组。国信参与光大银行股权战略配售,两次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7亿元。到10月底我市7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850亿元。
四、完善国资监管工作机制,国有资产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完善财务监督制度。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深化企业财务决算管理。完善财务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定期对标分析企业运行情况,发布运行报告。创新实施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到10月底完成资产评估报告审核备案33项,评估后资产增值率31.26%,净资产增值率46.48%。
(二)完善产权转让监管。严格执行产权入市交易制度,规范国有产权“招拍挂”,到10月底鉴证国有产权交易合同24个,成交值8.4亿元,增值率10.53%,市属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入市率100%。
(三)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安排国有资本预算资金5.18亿元,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并对预算资金项目进行跟踪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比例由税后利润5%提高到10%。年内收缴国有产权转让收入2.61亿元。
(四)完善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落实经营业绩责任,与24户企业签订经营业绩书。完善“一主三辅”的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探索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企业、竞争类企业和政府投资类企业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规范推进青岛港等5户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进一步理顺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
(五)完善外派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外派监督机构建设,向饮料、二轻、海珊派出监事会。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完成20户监管企业监督检查,实行发现问题提示和整改谈话制度,推动了整改工作落实。
(六)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国信承建的海底隧道顺利贯通,大剧院顺利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地铁一期工程全面展开。城投承建的环湾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实现竣工通车,海湾大桥接线工程、快速路三期等重点工程正加紧实施。公交、交运更新公交车辆872辆,进一步改善了市民出行条件。到10月底监管企业实际上交税金64.8亿元,同比增长10.07%;
五、强化服务意识,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优化政务工作流程,提高政务运转效率。梳理优化24项政务服务事项工作流程,精简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限。加强政务服务事项的督查落实,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畅通互动交流渠道,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认真做好“网络问政”、“行风在线”等活动,切实抓好社会关注、网民反映问题的落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积案化解等活动,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办理中央、省、市交办重点信访案件48件,办结率100%。
(三)强化机关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企业环境。开展“三问一做”、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先创优等主题活动,不断增强服务企业意识。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健全纠风长效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有资本聚集度不高、布局过宽,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待完善,投资链条过长、低效占用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还有相当一部分三级以下企业需要清理;国有企业产 权多元化程度还不够高;资产经营公司改革重组步伐需进一步加快;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差;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仍然存在,老城区国有企业搬迁改造升级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强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整改。
2011年,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突出“整合、转型、提升”三大主题,大力实施“集约、集聚、集中”布局调整战略和“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提升战略,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强化改革攻坚,推动企业重组发展,集中优势力量在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第四篇: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文件汇编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 录
1、南京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
…………………………(宁政办发〔2006〕99号)(1)
2、关于转发市人事局《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 暂行办法》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8〕103号)(17)
3、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 的通知》的通知
…………………………(宁人社〔2011〕 129号)(25)
4、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 通知
…………………………(宁委办发〔2009〕53号)(37)
5、省人社厅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48)
6、省人社厅关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问题的处理意见局级
……………………………(56)
7、南京市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 意见
………………………(宁人社(R)〔2010〕 6号)(59)
8、关于转发江苏省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 见的通知
………………………………(宁卫〔2010〕 90号)(75)
9、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 通知》的通知
…………………………(宁人社〔2010〕 270号)(99)
10、关于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我省事业 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后工资待遇如何处理的 答复意见》的通知
…………………………(宁人社〔2010〕 198号)(104)
11、关于转发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 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通知
…………………………(宁人社〔2011〕 184号)(109)
12、关于印发《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系列五级教师岗位 基本任职条件》(试行)的通知
……………………………(宁教人〔2010〕 5号)(121)
13、关于印发《南京市卫生局局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三、五、六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试行)的通知
……………………………(宁卫人〔2010〕 7号)(124)
14、关于在玄武区开展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通知 …………………………(宁编办字〔2011〕 66号)(131)
南京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办法
宁政办发〔2006〕99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制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02〕35号)和《江苏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苏政办发〔2005〕123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是指事业单位与职工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在平等自愿、公开竞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之间的聘用关系及工作岗位,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人事管理制度。
第三条
本市所有事业单位与其受聘人员之间建立 — 1 —
聘用关系的适用本办法。参照公务员法进行人事管理的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执行。
中央部属在宁的事业单位和本市使用事业编制的单位聘用工作人员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
组织和管理
第四条
政府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的综合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负有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责,依法保护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并对违反政策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理。
聘用合同的文本由市人事行政部门统一制发。第五条
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督促所属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工作。
第六条
聘用单位应当成立或明确实行聘用制的工作组织。聘用工作组织由本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纪律监察部门负责人和工会代表组成。根据需要,聘用工作组织也可聘请有关专家参加。
不具备成立聘用工作组织条件的事业单位,其人员聘用工作由其主管部门负责。
第七条
聘用制的实施由聘用工作组织提出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聘用单位的人员聘用、考核、续聘、解聘等事项,由聘用工作组织提出意见,报本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
第三章
合同订立
第八条
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任用,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可以采用聘用或者任命等形式。
对事业单位的党群组织专职工作人员,在已与单位建立了聘用关系的人员中,按照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并任用。
第九条
事业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和科学规范的要求,设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岗位,并按照岗位的职责要求和聘用条件,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公开招聘等方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应当符合编制计划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条
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是:
(一)公布空缺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聘期工资待遇等事项;
(二)应聘人员申请应聘;
(三)聘用工作组织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四)聘用工作组织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考试或考核,并根据结果择优提出拟聘人员名单;
(五)聘用单位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受聘人员;
(六)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其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一条
聘用合同分为四种类型:3年以下(含3年)的合同为短期合同,对流动性强、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一般签订短期合同;3年以上的合同为中期合同,对岗位需要或职业要求期限较长的可签订中期合同;签订至职工退休的合同为长期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合同为项目合同。
对工作已满25年,或在本单位连续工作已满10年且年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已不足10年的人员,本人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聘用单位应当与其订立。此类人员如在单位内部竞争上岗中未被聘任,应当比照有关未聘人员安置政策予以妥善安置,不得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首次实行聘用制度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单位应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
(一)现役军人的配偶;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三)残疾人员;
(四)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经劳动能力签定委员会鉴定为1-6级伤残的;
(五)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规定的。第十三条
聘用单位与新进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但最长不超过6个月。被聘人员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的,试用期可以延长至12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合同期限内。
事业单位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原职工拒签的,单位应当给予其3至6个月的择业期。择业期满后未调出的,应当劝其办理辞职手续;未调出又不辞职的,予以辞退。
原固定制职工签订聘用合同,不再约定试用期。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首次签订聘用合同时,不得约定试用期,合同期限不得低于3年。
聘用单位与受聘人员订立聘用合同时,不得收取任何形式的抵押金、抵押物或者其他财物。
第十四条
经指定的医疗单位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精神病的,暂缓签订聘用合同,缓签期延续至前述情况消失;或者只保留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直至该人员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经劳动能力签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退休(退职)手续。
第十五条
聘用合同应具备以下条款:
(一)聘用合同期限;
(二)岗位及职责要求;
(三)岗位纪律;
(四)岗位工作条件;
(五)工资待遇;
(六)聘用合同变更和终止的条件;
(七)违反聘用合同的责任。
除上述必备条款外,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在聘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培训和继续教育、知识产权保护、解聘提前通知时限以及纠纷解决办法等条款。
聘用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与被聘人员在协商一致的基 — 6 —
础上所签订的岗位协议书、专项协议书、专业技术职务聘约书及变更合同书等,作为聘用合同的附件,与聘用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十六条
聘用合同由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双方以书面形式签订,一式3份,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本人档案。聘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之日起生效。
第十七条
下列聘用合同为无效合同:
(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二)采用欺诈、胁迫等不正当手段订立的;
(三)权利义务显失公正,严重损害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四)未经本人书面委托,由他人代签、本人提出异议的。
无效合同由有管辖权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裁决。第十八条
人员聘用工作按有关规定实行回避制度。
第四章
聘期内考核与管理
第十九条
聘用合同期内,聘用单位应对受聘人员的 — 7 —
工作情况实行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4个等次。聘用工作组织在征询群众评议意见和受聘人员领导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报聘用单位负责人集体决定。考核结果是续聘、解聘、奖惩以及岗位调整的主要依据。
受聘人员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的,聘用单位可以调整该受聘人员的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重新上岗或调整岗位。受聘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同意调整岗位的,聘用单位有权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调整岗位后,双方应对聘用合同中的有关条款作相应的变更。
第二十条
受聘人员的工资收入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按照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确定。受聘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确定其工资待遇。单位也可根据受聘人员的工作性质、岗位职责和实际情况,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收入分配方式。
聘用单位不得随意拖欠、扣减受聘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第二十一条
受聘人员和聘用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或接续有关社会保险。
受聘人员在聘期间享受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解聘、— 8 —
辞聘后,原待遇取消。
经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精神病的缓签合同人员,在治疗期内执行规定的病假期间生活待遇。
第二十二条
受聘人员在聘期内应参加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第二十三条
受聘人员的退休(退职)待遇按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合同变更、终止和解除
第二十四条
聘用合同签订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合同内容。聘用单位法定代表人变更后,原聘用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仍然有效。确需变更的,双方应协商一致,并按原签订程序变更合同。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原合同继续有效。
第二十五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聘用合同即行终止。
聘用合同期满,岗位需要、本人愿意、考核合格的,可以续签聘用合同。
第二十六条
经聘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解除聘 — 9 —
用合同。
第二十七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随时解除聘用合同:
(一)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本岗位要求;
(二)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三)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聘用单位、及其他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受到治安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工作规定或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被依法判处管制以上刑事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第二十八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聘用单位可解除聘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拟被解聘的受聘人员:
(一)受聘人员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又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他工 — 10 —
作的;
(三)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聘用合同达成协议的。
第二十九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聘用单位不得终止或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因工负伤,治疗期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至6级伤残的;
(三)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有精神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五)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检监察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和省规定的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选调到国家机关工作的;
(四)依法服兵役的。
除上述情形外,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聘用单位。
第三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人员不得提出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涉及国家秘密岗位上工作,处在规定保密期限内的;
(二)承担国家和地方重点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其工作任务尚未完成的;
(三)正在接受纪检监察审查尚未结案的。第三十二条
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受聘人员应当坚持正常工作,继续履行聘用合同。6个月后受聘人员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聘用单位协商一致的,即可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第三十三条
聘用合同解除后,原聘用单位和解聘人员应当在3个月内办理人事档案转移手续。原聘用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解聘人员的人事档案;解聘人员不得无故不办理档案转移手续。
第三十四条
从事国家机密工作,或曾从事国家机密工作,在规定的保密期内的涉密岗位受聘人员的解聘或者工作调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涉密人员管理的规定。受聘人员解除聘用合同后违反规定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原所在单位的知识产权、技术秘密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章
责任与补偿
第三十五条
聘用合同当事人违反聘用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聘用合同当事人对违反聘用合同约定均有过错的,应当根据过错的大小,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聘用单位出资引进或培训的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引进或培训后的工作服务期限及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时,聘用单位不得收取相关费用。有约定的,按约定执行,但不得超过引进费和培训费的实际支出,培训费可按培训后每服务1年递减20%执行,引进费可根据实际约定。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解除聘用合同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应当根据被解聘人员在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向其支付经济补偿金:
(一)聘用单位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受聘人员同意解除的;
(二)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聘用单位安排的其它工作,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三)受聘人员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聘用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聘用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
(四)聘用单位分立、合并、撤销,受聘人员不能安置到相应单位就业而解除聘用合同的。
第三十八条
经济补偿以被解聘人员在该聘用单位每工作1年,支付其本人1个月的上年月平均工资为标准(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被解聘人员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当地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计算。
试用期内被解聘的,不给予经济补偿。
第三十九条
受聘人员与所在聘用单位的聘用关系 — 14 —
终止或解除后,聘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为被聘人员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调转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第七章
争议处理
第四十条
受聘人员与聘用单位因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人事争议调解和仲裁的有关规定向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提出调解或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对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一经生效,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聘用合同当事人如有一方要求进行合同鉴定的,可在聘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到当地政府人事部门办理,人事部门应当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对聘用合同中与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相抵触的内容,人事部 — 15 —
门应当责令当事人改正。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南京市人事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管理规定》(宁人字〔2000〕80号)停止执行。本办法施行前,依据有关规定订立并已经生效的聘用合同,聘用合同当事人应继续履行;聘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可以按照本办法变更聘用合同。
二〇〇六年八月十日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文件
宁政办发〔2008〕103号
关于转发市人事局《南京市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人事局拟定的《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八日
南京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
(市人事局 2008年9月)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和《江苏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苏人发〔2004〕3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应当公开招聘,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和政策性安置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的除外。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应当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实行“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办法,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及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二章 招聘范围、条件及程序
四、公开招聘应当面向社会,凡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应聘: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具有良好的品行;
(四)岗位所需的专业或技能条件;
(五)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六)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公开招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要求。
五、公开招聘应当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订招聘计划;
(二)发布招聘简章;
(三)受理应聘并审查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核;
(五)体检、考察;
(六)确定拟聘人员;
(七)公示招聘结果;
(八)办理聘用手续。
第三章 招聘计划、信息发布与资格审查
六、公开招聘计划由用人单位制订,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单位性质,隶属关系,岗位空缺情况,经费来源,招聘理由,招聘岗位、数量、时间及方式等。
七、市各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必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由市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区、县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必须经区、县人事行政部门核准,并在发布招聘简章3个工作日前报市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八、事业单位拟发布的公开招聘简章必须经有核准权的人事行政部门审核,并自报名之日起提前至少2日在有核准权的人事行政部门指定的媒体和南京市人事网站上发布。
公开招聘简章应当载明:
(一)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隶属关系、基本职能、地址等);
(二)招聘岗位、数量及所需资格条件;
(三)报名时间、地点及手续;
(四)考试、考核方式及时间;
(五)开考比例要求;
(六)成绩计算方法及录取办法;
(七)公示时间、方式;
(八)咨询、监督电话;
(九)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九、用人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按公开招聘的要求,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方可参加考试、考核。一般情况下,同一岗位的招聘数与参加考试(核)人数应有一定的比例要求。
公开招聘可成立工作小组负责招聘的具体实施工作。招聘工作小组一般由人事、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也可吸收有关专家及职工代表参加。
第四章 考试与考核
十、公开招聘考试、考核可采用笔试、面试和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考试、考核内容主要是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
具体的考试、考核科目和方式应根据用人单位的工作 — 21 —
性质、人员结构、岗位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十一、根据公开招聘的范围、数量、专业和岗位要求,公开招聘考试、考核可经主管部门批准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由本级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或者由本级或上级人事行政部门统一组织。
人事行政部门所属考试服务机构和相关机构可受事业单位、人事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委托,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提供服务。
十二、对通过考试、考核的应聘人员,招聘单位应对其资格条件进行复查,并对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考察。
第五章 聘 用
十三、公开招聘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按核准的公开招聘计划数,根据考试、考核、体检和考察的结果,研究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并按公开发布的公示时间、方式予以公示,公示时间应当不少于7天。
招聘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公示中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查清,以决定是否聘用。
十四、公示期满后,公开招聘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将拟聘用人员名单报有核准权的人事行政部门备案,并办理进人手续。
十五、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应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并按规定实行试用期。试用期包括在正式聘用合同期限内。
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正式聘用;不合格的,取消聘用。
第六章 纪律与监督
十六、公开招聘应实行回避制度。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人事、财务、纪检(监察)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招聘公正的,应当回避。
十七、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 — 23 —
规范监管,重点是考试、考核环节的指导和监管。对公开招聘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和纠正,并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作相应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其 他
十八、事业单位接收政策性安置人员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下达安置计划。事业单位根据本级人事行政部门及其主管部门下达的安置计划,可直接接收安置对象,也可在安置对象中进行招聘。
对事业单位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及岗位有特殊要求的人员,经本级或上级人事行政部门批准,可采用简化招聘程序,在一定范围内考核、考察等方法进人。
事业单位招聘外国国籍人员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十九、本办法由市人事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二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文件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宁人社〔2011〕 129号
关于转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
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区县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各部委办局人事(干部)处、各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干部)处:
现将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转发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46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1、认真学习人社部发〔2010〕92号、苏人社发〔2011〕46号、宁政办发〔2008〕103号和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关于做好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意见》(宁人字〔2008〕18号)等文件精神,并在工作中严格贯彻执行。
2、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凡违反政策规定的,不予办理聘用等人事手续。
3、严格执行核准备案制度。市各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含招聘简章)须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含招聘简章)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
区、县所属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计划(含招聘简章)须经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并在发布简章3个工作日前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
4、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方法,既要规范、完善,又要体现事业单位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
5、公开招聘要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招聘信息要内容完整、简洁清晰,须在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网站、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网站上发布,也可同时在其他网站和媒体向社会发布,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招聘信息一经发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 — 26 —
自更改。
6、各级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监管制度。公开招聘工作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确保公开招聘工作公平、公开、公正。
附:关于转发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46号)
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 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七日
附: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文件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苏人社发〔2011〕 46号
关于转发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92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事业单位进人行为、提高进人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实现公民平等就业的重要途径。各地 — 28 —
各部门要认真学习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都要实行公开招聘。在2011年要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二、坚持“干什么考什么”原则,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科学性。事业单位行业分布广、岗位门类多、技术要求高,公开招聘工作一定要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公开招聘的组织方式、选拔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公开招聘的考试、考核方法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充分体现行业、专业和岗位特点。在考试内容上,要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根据岗位要求合理设置考试内容,提高公开招聘工作的科学性,把适合的人才在需要的时候选聘到合适的岗位上。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进行。
三、抓好公开环节,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公信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要切实做到“信息公 — 29 —
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招聘公告要内容完整,文字简洁,意思清晰,并通过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网站及其他媒体统一向社会发布。招聘公告一经发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要健全公示制度,拟聘人员名单及其考试成绩与名次、招聘岗位,以及该人员与岗位招聘条件相对应的有关信息,都应予以公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严禁内部招聘、人情招聘、内定名单、依人画像、设置歧视性条件等违法违规现象。
四、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监管力度。各地各部门要建立严格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监管制度,通过检查巡视、台帐查询、舆论监督等形式强化监督,对招聘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有错必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各地各部门要重点加强对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工作人员招聘的监督管理。各市要加大对县(市、区)级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力度。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四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
文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人社部发〔2010〕 92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福建省公务员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人事局,各副省级市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干部(人事)部门: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推行以来,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稳步实施,有力推动了公开招聘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建立。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实施公开招聘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制度推行不平衡、政策执行不到位、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为贯彻落实《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 — 31 —
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办发〔2009〕43号)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规范事业单位招聘行为,促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政策,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各项规定
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除国家政策性安置、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及涉密岗位等确需使用其他方法选拔任用人员外,一律实行公开招聘。事业单位要在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关于招聘范围、条件、程序、信息发布、资格审查、考试考核、聘用等方面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制定公开招聘方案并报送有关部门核准备案。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规定权限严格履行招聘方案核准备案职责。
各地各部门要加快完善政策措施,尚未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公开招聘实施办法的,要在2011年3月份前出台。已经出台实施办法的,要分类细化要求,完善公开招聘组 — 32 —
织工作规程。到2012年,要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全覆盖。
二、坚持公开,增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透明度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遵循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严格规范公开招聘信息发布。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内容应包括公开招聘范围、条件、程序和时间安排、招聘办法、报名方法等内容。发布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招聘信息须在组织人事部门网站、招聘单位及主管部门网站上免费公布,同时也可以在人力资源市场网站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招聘信息一经公布,应当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增强公开招聘实施过程透明度。对于公开招聘中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核等环节的进展情况应当面向社会公布,并确保及时、全面、准确。
健全公开招聘结果公示制度。公开招聘结果应在招聘信息发布的范围内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内容应包括招聘单位名称、招聘岗位情况以及拟聘人员基本情况。
三、突出分类,创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方式方法
公开招聘要坚持统一规范、分类指导、分级管理。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公开招聘制度的要求,充分体现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以及各类工作人员的专业特点,分类组织实施公开招聘。
公开招聘方式方法应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充分体现行业、专业及岗位特点。公开招聘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择优聘用。公开招聘高层次、紧缺人才,可以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探索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公开招聘方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规范和完善公开招聘考试、考核方法。考试可采取笔试、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方式。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合理设置考试内容,符合岗位要求。对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招聘,不应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列为笔试内容。考核应侧重于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以及与应聘岗位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等。
各地各部门要研究制定公开招聘考试工作规程,规范考试命题、笔试阅卷、面试组织等环节。要完善保密制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考务安全。要加强公开招聘考官培训工作,提高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工作水平,增强考试公正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强题库建设。
组织人事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实际需求,发挥考试、人才等服务机构的优势,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搭建考试考务服务平台。
四、严肃纪律,提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公信力
要认真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在公开发布的招聘信息中,要明确有关人员回避的要求。对违反回避规定的公开招聘行为,应当及时予以纠正,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对违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视情况责令纠正或者宣布无效;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予以严肃处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调离工作岗位或者给予处分;对违反公开招聘规定的应聘人员,要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应确保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不因民族、性别或者身体残疾而受歧视。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要求,除卫生部核准并予以公布的特殊职业外,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中不得要求进行 — 35 —
乙肝项目检测。
五、强化监管,确保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序进行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建立严格的制度规范,加强管理,强化监督,指导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用人自主权。要加大对县级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力度。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职责。公开招聘工作要主动接受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受理有关投诉或者举报,接受社会监督。对有关投诉或者实名举报的调查处理情况,应当向投诉人或者实名举报人反馈;对新闻媒体反映问题的调查处理情况,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要建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等舆论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加强对公开招聘突发性事件的舆情研判,制定应急预案,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提供新闻通稿等形式,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引导舆论,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妥善处理。畅通信息渠道,对于重大舆情要及时处置并报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组织人事部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文件
宁委办发〔2009〕53号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南京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江苏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苏办发〔2008〕2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对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1、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列入事业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包括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以及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都要进行岗位设置,建立和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2、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都要纳入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设置管理中涉及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按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3、使用事业编制的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等社会 — 38 —
团体,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二、岗位设置原则
4、事业单位应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进行岗位设置。
规范有序。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省、市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岗位设置权限、程序和经核准的比例、最高岗位等级设置岗位。
科学合理。事业单位应按其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科学确定本单位所需岗位的名称、类别、职责、任职条件、任务和岗位等级。
精简效能。事业单位应结合单位的功能和职责任务,综合考虑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服务效能、提升竞争能力、降低运行成本等设置岗位。
动态管理。事业单位应根据社会事业发展、单位功能调整的实际,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适时对岗位设置方案和岗位说明书进行调整,确保岗位设置适应社会公共服务需要。
三、岗位类别及等级
5、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6、事业单位应根据其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等特点,综合确定其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结构比例,并确定相应的主体岗位。
(1)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
(2)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管理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55%。
(3)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和服务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应保证工勤技能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总量的55%。
7、事业单位设置主体岗位之外的其他两类岗位,应有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
8、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不同的岗位等级: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四、管理岗位设置
9、管理岗位分为单位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 — 40 —
和普通管理岗位。
领导岗位、内设机构领导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编制部门和上级机关确定的规格、职数以及本实施意见设置。副局级及以上岗位由市委组织部确认,其他管理岗位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或单位确认。
10、事业单位中的党群组织,除国家、省和我市另有规定外,不单独设置管理岗位,其工作人员在本单位已聘人员中,按各自章程或法律规定产生。
11、相当厅级的事业单位设置领导岗位的层级原则上不超过3个;相当处级的原则上不超过2个;相当科级及以下的不超过2个。少数规格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一般只设1个领导岗位层级。
12、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和办事员的管理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三级到十级岗位。正局职、副局职管理岗位分别对应四级和五级岗位。
五、专业技术岗位设置
13、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 — 41 —
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
全市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首次原则上按1.3:4:4.7控制。
14、专业技术岗位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二级、三级、四级比例为1:3:6;五级、六级、七级比例为2:4:4;八级、九级、十级比例为3:4:3;十一级、十二级比例为5:5。
15、各行业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除一级岗位设置由国家统一确认,二级岗位设置由省统一核准外,其余岗位设置,由市人事局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综合确定,并分类控制。
六、工勤技能岗位设置
16、工勤技能岗位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级至五级。
17、工勤技能岗位数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设置,根据岗位等级规范、技能水平和工作需要确定。
技术工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其中一级、二级岗位总量占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
— 42 —
七、岗位任职条件
18、各类、各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4)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5)岗位所需的其他条件。
19、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四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各等级管理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2年以上;
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
20、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基本条件:
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按行业指导意见和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可根据需要,综 — 43 —
合考虑人员资历、承担责任、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准入条件等因素,制定各等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的具体标准。
21、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
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并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评。
学徒期、熟练期和试用期满,并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八、岗位设置程序及权限
2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按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岗位设置方案。事业单位在对单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梳理的基础上,编制岗位设置方案,确定各岗位的类别、名称、等级等。
(2)岗位设置方案核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市管干部的岗位设置,报市委组织部核准。
区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由区县人事局审核后,报市人事局核准。
(3)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事业单位按核准的岗 — 44 —
位设置方案,制定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并编制岗位说明书。
(4)广泛征询意见。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岗位说明书应广泛听取意见,经单位或主管部门设立的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讨论,由单位负责人集体研究通过,并报主管部门和市人事局备案。
(5)组织实施。事业单位按通过的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
(6)岗位设置方案经核准后,应保持相对稳定。事业单位因编制增减或因事业发展需要调整岗位设置的,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核准。事业单位合并、分立的,应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重新制定岗位设置方案,并经核准。
九、岗位聘用
23、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不得突破经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按本实施意见首次岗位设置时,现有人员结构比例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按有关政策规定,通过自然减员、交流、低聘或解聘等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
24、事业单位要严格按岗位的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通过公开、平等、竞争等程序,择优选聘人员,签订聘用 — 45 —
合同或变更合同内容。
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25、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人员聘用,按国家规定执行。二级岗位人员聘用,由市人事局审核,报省里核准。三级岗位人员聘用,须经聘用工作组织或聘用委员会评审,由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事局核准。五、六级岗位人员聘用,经评审后,由主管部门核准,报市人事局备案。
26、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在所兼任岗位结构比例限额之内,并按有关规定报批。
27、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之间流动的,应具备任职岗位规定的条件。
28、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签订聘用合同情况进行验收认定。在此基础上,按有关政策确定工资待遇。
十、组织实施和管理
29、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综合管理部门。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 — 46 —
第五篇: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
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公告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知精神,依照长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公益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的通知》文件(长人社发[2010] 205号),决定在屯留县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招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40名。
一、岗位及待遇
基层公益性岗位录用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后,签订不超过三年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录用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每月的工资标准执行省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同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用人单位须按照岗位技术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量,为其发放相应的津贴和补贴。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的工作时间计算工龄,在基层公益性岗位就业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考取公务员进入国家机关或到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二、报名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身体健康,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纪违法行为;
2、屯留县户籍,年龄在18周岁以上(1992年10月1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74年10月1日以后出生);
3、毕业后尚未就业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即:
(1)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持有《低保证》的高校毕业生;
(2)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且持有乡镇保障所开据的《未就业证明》的高校毕业生;
(3)家庭困难靠借贷上学且能提供《助学贷款证明》的农村高校毕业生;
(4)持有乡镇、社区《零就业家庭证明》的高校毕业生;
(5)持有《残疾证》的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含高等特教学院全日制本、专科残疾人毕业生);
(6)军队转业干部子女、县级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子女、革命烈士子女。
4、具备拟报考职位所需资格的其他条件(具体职位条件要求详见招考简章)。
三、报名时间、地点
时间:2010年11月16日—18日
地点: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屯留县政府一楼125室)
四、报名程序及注意事项
报名程序:
1、报名人员在根据招考条件及自身情况选择一个职位后,持户口簿、身份证、毕业证和有关证件原件及其A4纸复印件、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红底同版照片4张,到报名处初审,由报名组工作人员在初审表签署意见。
2、报名人员持初审表到收费处交纳报名费70元,并凭收据领取报名表。
3、报名人员如实填写《报名登记表》,并在报名表指定位置粘贴照片。
4、报名人员必须将填写好的报名表交所报职位报名处工作人员登记,不登记者视为放弃报名资格。
注意事项:
1、“报名序号”、“职位代码”和“资格审查意见”栏由报名组工作人员填写。
2、“户籍所在地”栏填写报名人员的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应届毕业生户籍未转回的,需提供入学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出具的本人户口底薄复印件并加盖户籍专用章。
3、报名表要求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碳素笔填写。
报考者须对所出具的各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将被取消资格。
五、录用程序及内容
考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重点测试应试人员的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以及招考职位要求的相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1、考试
考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和职业能力测试》;
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进行,计分采取百分制,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2010年12月4日上午8:30—11:00
考试地点:待定
2、体检
按照所报职位1:1比例,由高到低的总成绩顺序确定参加体检对象,体检由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在指定医院进行。体检项目和标准参照《国家公务员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进行。体检不合格出现职位人选空缺的,在同职位人员中按总成绩依次递补。
3、考察考核和聘用审批
体检合格者,由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组织考察考核
考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实际、获奖情况等。因考察考核不合格出现招考职位人选缺额的,在同职位合格人员中按总成绩依次递补。
根据考试、体检、考核结果,由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提出拟聘用人员名单,在新闻媒体上示一周,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后,无异议或虽有反映但不影响聘用的拟聘用人员,下发《拟聘用通知》。
六、监督检查:
设立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对群众和考生的检举、申诉和控告,认真核查,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反考试聘用纪律的行为严肃查处。
举报电话:0355-204061
4咨询电话:0355-752209
3二O一O年十一月九日
屯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益性岗位招考简章
单位名称职位及代码所需专业所需人数性别 屯留县职业高中教育工作协管B0801机电一体化2人不限教育工作协管B0802焊工1人男
教育工作协管B0803旅游1人女教育工作协管B0804数控技术1人男
屯留县园林局林协管B0805农业类、林业类8人男
屯留县广播电视中心新闻采访协理B0806中文类3人男
新闻播音协理B0807中文、播音主持1人男新闻制作协理B0808中文、新闻、计算机1人男
屯留县政府信息中心微机管理协理B0809计算机2人不限
屯留县人民医院护理助理B0810医学类2人女检验协理B0811医学检验1人女 屯留县中医院医师助理B0812医学类1人男护师助理工科B0813医学类2人女 屯留县妇幼保健院护理助理B0814医学类1人女临床助理B0815医学类1人女 屯留县安监局 乡镇安监站安监协管B0816煤碳、化工工艺、安全工程 6人男 屯留县畜牧兽医局 乡镇兽医站动物防疫协管B0817畜牧、兽医6人5男1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