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发展的舞台让给学生,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
把发展的舞台让给学生,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
——红旗村小学减负增效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贯彻落实《武汉市教育局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管理的若干规定》,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形成以“绿色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创办和谐校园、快乐校园、绿色校园。
思想引领行为 观念指导行动
关于减负,一直是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校作为主体,也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满足家长对名校、对分数的追求,要对家长、学生负责,保证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开拓性能力的人才。
在这样的境地中,我校在分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后,对减负增效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那就要改变我们固有的心智模式:转变那种以为作业少做一些就是减负为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播撒绿色种子,奠基和谐人生”的办学理念,吸收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的绿色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而成为一体的绿 色教育。因此我们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感情、有思维能力、有精神境界和个性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强调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既开发人脑,又化育灵魂,既进行科学教育,也进行人文熏陶,交融生“绿”,培养具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强大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有灵性、又有人性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减负增效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中的读书活动,每学期阅读一本书,每月撰写一篇教育随笔。从摘抄,到简单的体会,再到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一步步引领着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绿色讲坛,“做爱心智慧兼具的教育工作者”、“快乐学习、智慧工作、幸福生活”“科学提高质量”等为主题的大讨论,借鉴了《艺术人生》中现场访谈的形式,思想观念产生碰撞的火花。
于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改变了:转变“教学观”,“素质教育= 减负+高效”;改变“作业观”,高效作业=分层练习+当堂完成;培养严格的“时间观”,高效课堂=以学定教+学法指导;形成自主的“学生观”,全面发展=兴趣与习惯+学业与负担+视力与体质。
于是,教育教学过程被注入了丰富而多元的内涵,让减负与课堂同行,让增效与生活相伴。
绿色课堂 让减负与课堂同行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奠定绿色课堂的基础。
⑴建立“行政集体视导”制度。每周围绕主题进行年级视导,进 行听课、评课、巡查,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及不足,及时调控。
⑵建立一日三查的巡堂制度,对违反常规教师实行三级警示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⑶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
⑷制定《备课指南》《课堂教学指南》《作业批改指南》《教研指南》等,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每月末进行教师自查、组长检查及学校检查三级评价,对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到一月一清。
(二)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主动、有效的课堂。它的核心要素有三点:和谐的师生关系、主体的主动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
我们制订了《红旗村小学绿色课堂教与学评价标准》,设有“教师行为”(目标、内容、策略、素养)“学生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教学效果”(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大类十一个评价指标,体现了“以学论教”的现代教学理念和“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简明清晰,便于操作。
因为绿色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从心底里发出真诚赞美学生的声音,及时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因为绿色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因此,我们把“教师是否做到以学定教”作为合格课的的标准,把“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上积极参与并乐于表达的学生占80%”作为优课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 上精讲,80%的学生必须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体现“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的精彩”。
因为绿色课堂是科学有效训练的课堂。我们将“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及思维训练”作为优课标准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品质。
因为绿色课堂轻负高效的课堂。因此,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效作业的研究,根据学习内容分层设计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与发展;课堂上要留出至少8分钟的作业时间,60%的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以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念课、练课、炼课”,锤炼绿色课堂艺术。念课——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让教师们拥有教研话题。营造办公室教研文化。办公室里教师们课下在聊些什么?从老师们的这些交谈中,就能形成一种办公室文化场。为营造教研氛围这个场,我们设计不同规模的教研活动,为老师们制造教研话题,让办公室文化充满教研文化。例如制造话题,针对老师们非常渴望得到专家手把手的指导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了硚口区语文高段教研员张宇箭老师来校,亲自执教军神一课。在张老师执教之前,我们提前两周就设计了相关的研究活动。让老师们分年组,集体备《军神》一课,要求要备出一份详案。在周一的教研时间老师们都认真地聚集在一起,对这篇课文开展研讨。不仅老师们参与研讨,还有每个行政领导蹲点一个教研组,参与教研。后来发现,为老师们制造了研讨话题,目的性 强,而且任务明确清楚,老师们还是非常善于接受的。
练课——夯实课堂教学常规,落实课程计划,在平常教学中练课 教研活动最大的作用是在思想上引领老师们,投身课程改革的行列中。改变思想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向,但能否落实到实践才即课堂教学,才是最为关键的。
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阵地,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解剖,开展课堂教学指导,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主渠道。开展全校教师大练兵活动,开展“四优”的评比活动、邀请教研员下校,行政集体视导等活动,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炼课——利用各种公开课比赛作为平台,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更加深入地锤炼自己的教学功力。
鲁迅先生曾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要经过曲折、磨难,甚至失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说自己的课是公开课听出来的;魏书生更是每节课几乎都是公开课。因此,对于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来说,公开课都不失为很好的催化剂和加油站,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学校设立多种平台,利用各种公开课活动,让老师们在教研活动中锤炼自己的教学功力。
在校内,我们利用教研活动中同年组开展同课研究的形式来锤炼老师们。让年组的老师们同备一课,然后周一早晨进行抓阄,抽到标志的老师就在下午进行执教备的课。这样的形式让老师们觉得非常新颖,并且乐于参与。老师们就在这样的形式中炼课。邀请专家每周到 学校指导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设计、上课,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艺术。让骨干教师在比赛课中炼课,可以更有效地提高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今年市优质课竞赛中,冷菲获得了一等奖,就这样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绿色德育 让增效与生活相伴
(一)环境文化“熏陶”
学校总体基调以“绿”为主,力求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充满绿色、有自己个性的具有“绿化、美化、教育化、个性化”功能的循环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力图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传递环境保护的思想、彰显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体现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1、广场文化。生机盎然的绿色广场,通过宣传画告诉学生地球上的环境元素,与这些环境元素有关的环保行为,还将环保誓词、环保拍手歌、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反映到墙壁上、柱子上,学生在活动玩耍的同时,随时可以受到环境教育。
2、走廊文化。教学楼各层走廊,悬挂了鸟语唐诗三百首系列和环保宣传画系列作品。《鸟语唐诗三百首》系列,让学生在学习唐诗的过程中了解鸟类知识。环保宣传画系列,每层楼一个主题,分别是:环境纪念日系列、环保海报系列、环保标识系列、环保小事系列等,时刻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办公室文化、班 级文化的布置都力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能源基地“体验” 1、2009年,区教育局、学校共投入资金23万元,建造了可再生能源教学体验馆。其中主要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教学模型系统。一方面通过模型和实物的直观方式了解太阳能、风能、水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学生在能源基地中记录每天的发电量,直观的感受到太阳能发电的强大能量。另一方面学校也使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发的电,做节约能源的先锋。
2、班级放置了资源回收箱,实行资源分类回收。
(三)实践活动“锻能”
1、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
我们指导学生开展了大量与环境有关的系列调查活动,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如《刷牙的节水窍门》《节能电器调查》《让我们的生活“可再生”》《我购物、我环保》等。这些调查实践报告在省、市、区创新素质实践行比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
学校还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活动。如“亲情相依,携手节能”活动,倡导学生家庭晚饭后关灯散步一小时,节能20%。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动员,写调查报告,让家庭、社会都关注节能问题。
2、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学校利用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特定的纪念日开展活动。如“环保地板拼画”“环保时装秀”等活动。
200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学校开展“环保诗•歌秀”,学生 吟诵和环保有关的诗歌、课文,歌唱和环保有关的歌曲,全校学生人人参与,在轻松的吟唱中,受到环境教育。此次活动在《湖北日报》进行了报道。
(四)绿色班级创建“养行”
1、制定《“个个班好”绿色班级创评活动指南》,对绿色班级评比进行导向。同时,对照标准,实施每日评价、每周反馈、每月评比、每学期评选,评选出绿色班级,推动学校绿色德育深入、持久的开展。
2、坚持进行绿色行规训练。教导处向各班下发《红旗村小学绿色行规序列要求》,行规训练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班校两级加大训练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资源分类回收”的绿色行规训练,从小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3、全员参与“绿色班级”评价。各方人员参与评价,如学生、学科教师、体育教师、保健教师乃至食堂工作人员,保证了评价的公平,强化了全员育人意识。
(五)实施绿色评价“彰优”
1、树立绿色评价理念,突出个性化评价。我校形成了这样的绿色评价理念。即: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更注重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个性化评价工作。各班结合实际,设计不同的评比内容和方法,关注不同程度学生的成长进步。当你走进红旗村小学的教室,会发现每个班级都以不同的形式创设了学生评价表,如:“小小开锁匠”“成 长树”“智慧树”“花儿朵朵开”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予以评定。
2、开展“绿色环保明星”“绿色班级”评选。
学校制定了绿色环保学生“六要六不要”评比条件、“绿色班级”评比条件,评选出学校绿色环保明星、绿色班级,进行大力表彰宣传。通过系列绿色评价活动,强化了学生环保意识。
3、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注重家校沟通。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要开办一期家长学校,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或专家对家长进行《新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的讲座。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关爱学生、走进家庭”活动,要求教师走访学生家庭。此活动已经坚持了四年多,对形成家校教育合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学校还组织开展“绿色环保家庭”评比活动。我们制定了《红旗村小学绿色环保家庭“六要六不要”》评比条件,把环境教育延伸到家庭,引导学生及其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学校对评选出的“绿色环保家庭”进行大力表彰和积极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绿色教育 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我校绿色教育的实施,使减负增效工作落到了实处,促进了我校各项工作的提高:06、07、08、09四年的素质教育绩效管理被评为区优秀,四年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被评为区优秀;09年学校被授予 中国青少年可再生能源教育基地,成为国际生态学校。
学生艺术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市楚才作文竞赛、市走进数学王国等竞赛,共有70余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活动竞赛,获奖达582人次,2007、2008连续两年参加武汉市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均获得二等奖,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共有10人获一、二等奖,并获赠价值十五万元的太阳能发电站一套;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艺术比赛,硕果累累。在市区艺术小人才竞赛中,有59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科幻画等美术竞赛,共有87人次获一、二、三等奖,连年被评为市区科幻画团体竞赛一等奖。参加区级合唱比赛获得一等奖,参加区级自编操比赛获一等奖,参加区级鼓号队比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区级特色队比赛获得三等奖,参加区级运动会,取得了B组团体总分第五名的成绩。特长生比率均远远超过教育局下达的目标,达到20%以上,并且学生参加竞赛的层次、规格越来越高,获奖级别也越来越高。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无忧无虑”中实现着区教育局提出的“学得欢、睡眠足、考得好、质量优”这一发展目标。今后,我们还将不懈努力,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平台,把发展的舞台让给学生,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
第二篇:把讲台让给学生
把讲台让给学生
2012年11月17日,我在科大东校区听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公开教学及学术报告,受益匪浅。黄爱华老师指出,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但教师更应该做一名“导演”,把演出的“舞台”让给学生,课堂上使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教师指导下的积极主动的“体验者”。作为“导演”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在于“上台表演”,而在于指导“演员”领悟“剧本”,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己,在倾吐表达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发展自身潜能。教师作为“导演”,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角色,吸引学生在投入地“演出”中体验情感、掌握知识、感悟语言。
同时,“导演”设计角色时要把握“面向全体、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要引导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有新的发展,进行新的开拓,在探究发现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讲台让给学生”,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导学生开启思维的闸门,迸发智慧的火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加深知识的理解。生登讲台,师做评委。三尺讲台代表学识、代表地位、代表师道尊严,从古到今它一直是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阵地。老师走下讲台就意味着不再讲究这些,而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教育教学机制。学生为什么要登讲台?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处在受教育者的地位,被动地接受教育、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道德课堂的理念背道而驰;反过来,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位置互换,让学生登上讲台过把“当先生”的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增强学生读书学习的责任感,同时又提高了他们在大众场合公开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导演”设计角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派什么样的人选上讲台?选派优秀生登台示范,选派中等生登台目的是为评价其优劣正误提供实例,选派差生登台找“结症”,使其受到促动。鼓励学生主动登台讲演,让他获得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
2、学生登台讲什么?讲解教材、讲解习题、讲演时事政治、联系实际讲演自己的思想。老师坐到学生座位上,象普通学生那样严肃认真地听演讲,待学生演讲完毕,走上讲台,和非演讲同学一起对所演讲的同学进行公正的评价。学生的演讲或多或少有偏颇,教者对教材、对所演讲的内容还要作出必要的评价,如果有错误还要纠正。
3、师拟习题,生再讲解。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后再次让学生指着习题面对全体同学演讲。最后老师点评纠错,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拟编习题是一门学问,一要钻研教材,二要研究学生;要摈弃死记硬背,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既要落实知识点,又要难易适中;既要有客观题,又要有主观题;既要顾及课本知识,又要兼顾能力迁移;既要考虑优等生,又要顾及差等生,如此等等。组织学生反复讨论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为人成熟了许多。
4、教会小老师必说的四句话:
(1)请大家听我讲
(2)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3)大家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4)谢谢大家听我讲!
把讲台让给学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挑战,是转换教育
理念的举措,是教育教学主客体位置的互换,它打破那种“传道受业解惑”的固定模式,它有利于克服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给课堂带来生龙活虎的场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讲台让给学生,总结起来八句话:
1.相信学生能说清楚,把讲台交给学生
2.离发言学生远一点,不需要总插嘴
3.回应发言要慢点,坚持先生后己
4.总结是学生的事情,不越位才到位
听了这么多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相信大家也乏了,不如给大家听听一首经典老歌,大家注意留意一下改版的歌词
第三篇:把课堂让给学生
将课堂交给学生
——地理合作教学误区剖析与应对策略
摘要:目前,在地理合作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从“单向注入式”到全面“放羊式”; 从“满堂灌输式”到“满堂提问式”;从“教师讲授式”到“媒体播放式”。只有纠正这些误区,才能让地理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科学地开展地理合作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于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之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并逐步推广。地理合作教学的宗旨在于通过“把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相联系”,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更要让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作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团队生活中更能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平心而论,目前在地理合作教学中存在很多误区值得我们静心反思,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笔者认为,在实施地理合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避免以下误区。
一、从“单向注入式”到全面“放羊式”
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在地理课堂中,通过合作教学可以把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转由学生小组 合作和师生合作来完成,在这种合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但是在实际的合作教学中,由于对合作教学的曲解,教学方式出现了一个极端,即由传统的“单向注入式”变为“课堂放羊式”,教师本应充当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严重缺失,一些教师反而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放牧者”而不是合作者,这样的合作方式,教师与学生完全没有建立起“指导——参与”的合作关系。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地理课堂固然应该成为师生、生生对话的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和随意,这种“放羊式”的合作方式,似乎把主体权还给了学生,其实是“繁华一场皆成空”——一片热闹之后,留给学生的是“知之甚少”,说白了就是有形式而无实质、有探讨而无内涵,这种合作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过程前,就应该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检测”、“课堂交流的矫正和落实”成竹在胸。例如,在自然地理计算类专题复习时,本人就设计了以下环节来实施合作学习:
1.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回顾自然地理中所涉及的计算有哪些方面,让学生自己归纳后,小组成员之间加以讨论,从而归类出以下方面:比例尺和海拔高度的大小、等值线(经纬网图、等高线、等温线、等深度线)中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以及锋面移动速度和时间的计 算等。这些由学生合作梳理而出的知识,无疑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宝贵的成果。
2.训练反馈。通过一些经典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的应用训练,并通过提问和检查,来及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评,从而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漏和解题能力上的不足。这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归类整合和对计算方法的掌握,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目的。
二、从“满堂灌输式”到“满堂提问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是“权威与服从”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在新课程指导下的地理合作教学中,一些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满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一定的分离与分工,把教师大量灌输的时间改为大量的提问时间。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更浓了、更热闹了,学生能积极参与。其实,师生合作还是停于表面,没有获得探究和合作的真正意义,学生并没有真实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中来,因而属于低效合作,甚至是无效的合作。要真正地达到合作教学的要求,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瞄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问的针对性。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状况、认知和能力水平来设计提问,提问还尤其要针对知识的易混点、概念的易错点、思维的障碍点、思维的创新点等进行设问和激疑。
2.提问的梯度性。应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应该难度适宜,让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或教师的点拨指导之后,能够推导出结论,这样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3.提问的适度性。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挑战性,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再现,学生不经思考难以从容回答,那么这样的问题,才有思考的意义和提问的价值。
4.提问的适量性。过多的提问、走马灯式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给学生探讨、思考的机会,其实太多的提问必然挤占学生的思考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难以有适量的时间来进行相互切磋和共同提高。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要让学生有适度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小组中有足够的发言机会和发言时间,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经历“思考—发言—讨论—评价”的过程。
5.提问的全面性。地理合作教学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地理教师应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盯着几个“点”即优生来进行提问,在提问时照顾的“面”应该要大,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澳大利亚》这一课时,本人就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了这样的问题设置: 1.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 2.澳大利亚的气候怎么样? 3.澳大利亚有哪些美称?
4.澳大利亚的位置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5.澳大利亚独特的动物与它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循序渐进的阶梯式的设置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热情,切实拓展了课堂的宽度,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三、从“教师讲授式”到“媒体播放式”
由于地理知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抽象性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高,而传统教学媒体中投影仪、幻灯机、挂图、模型等有像无声,录音机有声无像,因而教学的直观性受到了约束。而多媒体能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动画、音乐等信息,且可以声像并茂和动态模拟地球转动、大气运动、海陆变迁、岩浆喷发、生物演化等,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并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毋庸置疑,多媒体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在教学实践中,时常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使得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作用,代替了传统教具的作用。其危害性至少包 括:
1.导致教师本身的基本功能退化。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老师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是顺应潮流的,但是过分依赖和相信多媒体的作用,使得多媒体取代了教师的作用,老师成为课堂的摆设,教师的功能退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教师的情感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被忽视了、“师生间的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被忽视了,这样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理解知识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高尚情感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建立。
2.导致传统教具的基本功能退化。多媒体功效大,但并非适合每节课,并非适合每个知识点。有些简单的知识,一幅挂图、一个地球仪就能说明和解决问题,并不一定非用多媒体不可,教师如果不顾实际情况,无序、随意地使用多媒体,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打断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从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但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3.教学结构的基本环节退化。随着多媒体的大量运用,使得地理课堂呈现过量的信息“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个个动画”,出现了由“满堂灌”到“满堂看”、“满堂听”的现象,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看”,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课堂中的“激思、激疑、激趣、激创”的过程缺失了,课堂中的“设疑、提问、探讨、反馈”的环节没有了,这种教学环节和方法的平淡 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定格在初浅的层次上,从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确立。
正是因为多媒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师应该积极钻研和探索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作为地理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多媒体毕竟只是辅助地理教学,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其它任何教学手段一样都是为更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否则会适得其反。
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媒体,恰当地把握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并做到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交替使用,以达到功效与代价的最优组合。
总之,地理合作教学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对于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大有益处的。科学地开展地理合作教学,是促进教师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值得广大地理教师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参考文献:
1.杨新,《地理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3.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
第四篇:把课堂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语文
加入时间:2012-11-12 ywlg 点击:315 评论数: 我要评论(0)
2012年10月8日-9日,我校与青岛二中合作开展了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李晓轮(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主任的讲座,并且有幸参加了和青岛二中于卓琳老师(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活动,特别是课后的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师大附中、新疆农大附中、新大附中、实验中学的老师,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岳学贤老师等人的发言,更是给了我众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不得不去考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几点自己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从层次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大板块,从内容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
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我们的老师总是本能性的满堂灌,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是觉得学生的积累太少,一切的一切都要老师口传手授,恨不能把老师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里。所以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只顾埋头苦“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结果是笔记本记了好几本,遇到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让老师倍感失落和失望。其实不是学生没记住,而是学生没时间记,老师上课讲的那些知识就像浮云一样从眼前和耳畔飘然划过,没有留下一丝一号的痕迹。学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台会说话的复印机,或者是一座有思维的储藏室。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堂课下来到底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够予以清晰的回答。大家总是习惯性的全面开花,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些知识点。如果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话,大量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就要做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厌倦感,老师也有疲惫感。所以,备课之前务必要阅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之后,再把单元教学目标分散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间去,之后再把文本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具体落实到段落,这样一环套一环,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课堂教学承受的重荷,课堂内容清楚,目标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小说单元教学,小说教学目标不外乎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如果把这四部分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讲得面面俱到的话,一篇课文恐怕两个星期都讲不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部分内容分解开来,将教学内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比方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侧重环境描写,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每篇课文承担一个重点部分,同事穿插其他的内容,这样不但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每篇课文都显得有主次之分,让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节课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师轻松,学生轻松,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拿着语文书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翻译,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嘴角发麻,学生累得头昏脑胀手腕发麻,课文的行间,天头,地脚,侧页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多少呢?我们的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像背诗词一样背诵注解,然后出卷考试。不错,这样确实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实词和虚词,为了应付我们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迎接最后的高考,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迁移和应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课文的注解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我们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个字都这样讲下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学到的全部是死知识,只记住了这一篇课文这一段里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而无法掌握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掌握规律。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地背,大家都会觉得疲惫不堪而收获寥寥无几。与其这样,我们何不将知识点散落开来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贯穿语文必修教材的始终。比如说文言特殊句式,不外乎就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四大类8小类,如果我们把这8个小类分摊到每一篇课文中去讲的话,既做到了避免重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每一篇课文里的蜻蜓点水,似乎是讲了,但是根本没有讲透彻,学生仍然只是知道这一句的类型,而不知道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语法。再比如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和讲解,完全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逐字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在哪种情况作何解释,后面遇到这个字是的时候慢慢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将熟记的东西转化为运用。比方说“为”,总共有2个读音“wéi”和“wèi”,我们没有必要遇到“为”这个字就要讲一遍,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的规律告诉给学生,当读“wèi”的时候有2层意思:①为了、替、给;②因为。当读“wéi”的时候有4层意思:①表被动;②如果,假如;③表示反问或感叹的句末语气词;④成为、作为、认为、以为、是、做、当作等。
(二)学生情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备课,而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即学情。特尖班、实验班、重点班之间是有差别的,理科班、文科班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达到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再能的教师也无法单方面完成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我是深受感触,在自己班上课的时候,无形之中就知道问题应该如何设置,问题应该如何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控制气氛,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调节气氛……很明显,这一点得益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而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虽然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班,对学生了解的程度远不如自己的班,所以在一些环节上的效果明显有缺憾,至少是和自己班的教学效果比起来有缺憾。如此一来,可见了解学情对于备课是何等的至关重要。班主任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只代课的任课老师来说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恐怕就要更上一层了。
特尖班的学生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好钻研,甚至有些时候好钻牛角尖,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就要保证容量大,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并且注意知识之间的勾连综合。
实验班的学生勤奋刻苦,认真用功,但是不太爱发言,而且思辨性相对来说显得弱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同事,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并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调动课堂氛围,避免课堂死气沉沉。
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整体基础比较弱,学生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注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控课堂气氛,保证教学秩序不会出现混乱。
理科班的学生思维都十分活跃,爱提问,喜爱探其究竟,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文科班的学生视野宽泛,广泛接触文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和新闻视野。
(三)教学方法
文章的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差异,诗歌、小说、喜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即使是读书这样一个环节也有很多变化,诸如略读、详读、速读、朗读、朗诵、默读等,这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氛围的需要而决定。
新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起初的时候人人纷纷批判旧有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所谓的“新风气”——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动不动就四人小组活动,彻底颠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老师说的话多了就是陈旧,似乎老师讲得太多了就是退步,致使教了几十年的老教师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上课了。这种教学方式确实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文本根本挖掘不进去,学生就在闹哄哄的氛围中结束一堂课。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教学相距甚远,而那些当年被课改专家批判的一文不值的“旧方法、旧模式”再次回到课堂,回归到应有的地位。
什么是科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方法?答案是肯定的,适合教学需求的的模式就是科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给学生讲授作家和创作背景,就必须由教师代言,直接告诉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熟记,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难道非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然后再转述出来就一定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吗?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学生连最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啊?这个时候就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最基本的诗词常识和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在慢慢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外化转为内化的目的。阅读课文一味的求高声朗读,这是非常错误的,美文可以吼出来吗?那是需要用心读。诗歌可以喊出来吗?那是需要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小说可以喊出来吗?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需要读者去慢慢品味,才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凡此种种,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讲授《说“木叶”》(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我彻底打破常规教学方法,没有导语,没有提问,没有研讨,没有朗读,完全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讲解。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吗,是因为这一课是一篇文艺理论文章,文章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所说的很多内容需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可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我在一个班是按照常规的教学进行的,结果是学生上完之后依旧是一窍不通。在另外一个班采取的这种方式,学生竟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虽说不上完全领会,但是最起码知道了其中的缘由,领略到了一点作者所描述的意境。
备课,是一个系列化工程,不是讲问题简单的罗列子啊备课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他需要一名教师真正的用心去准备,需要一名教师把自己置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一名教师深入到文本又要跳出文本,需要一名教师智慧的将知识分解之后再总结。
第五篇:把微笑留给学生
请把微笑留给学生
通山县南林中学吴泰和
当我们初为人师时,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收敛了笑容,刻意地伪装起来,变得严肃起来。总觉得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认为学生考试成绩不好、课堂纪律松懈等是因为自己的微笑多了,甚至,把曾经的微笑看作幼稚,视为对学生的放任、不负责任,而烙守‚严是爱‛,‚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 ‛的古训才是‚正道‛。于是,很自然地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面对学生时常常板起面孔,说一不二。
记得小时候,都不知道1、2、3、4、5,A、B、C、D时,我妈就‚狠心‛地将我‚推出家门‛,我‚无依无靠‛、‚垂头丧气‛、‚孤苦伶仃‛地走进校园。我刚进门,老师便帮我暖了暖小手,用赞许的微笑与我通了话:‚小朋友,你真勇敢,一个人来学校。‛又举起了大拇指,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我当时喜滋滋的。心想:这也会表扬,我以后一定天天一个人来上学。老师那赞许的微笑不知给了我多大的勇气,我真的很开心!可以说我们就是在老师的微笑中走进校园,慢慢成长起来的。为什么我们今天只能板起面孔,故作威严地面对我们的学生呢?难道真的只能这样才能树立老师的威信吗?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知道,世界处处需要微笑,教育更需要微笑。学生需要微笑的教师:教师与学生在一起交谈时,温柔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快乐;课堂上,教师甘甜的微笑,将给这节课增添浪漫的感情色彩;教师给学生解惑时春风润雨般的微笑,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化解学生矛盾时从容的微笑,将为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
从教育理论上讲,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我们民主、平等、和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问题。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须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摒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宗法观念,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
有一次语文课上,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发现教室里的课桌凳乱七八糟,地上废纸很多,我当时气愤极了,每天都再三强调学生把教室整理得干净整洁,今天教室里怎么乱成了这个样,我怒容满面,双眼严厉地扫视全班的学生,正准备大发雷霆,这时,学生们一个个睁大了惊恐的眼睛望着我,面面相觑,他们感觉到暴风雨就要来了。我忽而转念一想,何不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呢?我转而面带笑容地说:‚呀,今天是谁做值日呢?怎么给忘了呢?‛紧张的气氛现时暖和了下来,这时管卫生的徐倩怯怯地站起来,低着头说:‚是我,由于上节课数学老师留下了点课堂作业,下课后大家都在认真地做作业,所以课间还没来得及整理,希望您原谅我们这一次‛。微笑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微笑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从容的微笑,将为学生架起沟通的桥梁。
有一次单元测验,发现一位同学正在作弊,我悄悄地走到她的身边,一声不吭。她也没有发现我,还在继续,过了一会儿,她猛然一惊,发现老师早已站在她的身边,惊惶失措,不安地等待老师的训斥。我既没有让她当场出丑,也没有训斥她,而是微微一笑,作了一个手势,示意她把书收起来。从此以后,这位同学学习很努力,一直以来都非常感激老师对她的宽容和理解。温柔的微笑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理
解和信任,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快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给学生微笑呢?
有一次,我从教学楼一楼刚出来,没想到二楼的几个女生正在走廊上聊天,其中的一位女生以为楼下没人顺手就把茶水倒了我一身,随着‚呀‛的一声,几个女生一齐躲进了教室。其实,我从那‚呀‛的一声中就听出来她是谁了,既然不是故意的,我也就没有追究,一笑了之。第二天,在去图书馆的路上我迎面碰到了这位同学,她红着脸,连忙低下头,欲言又止,我也没说什么,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第三天,在我回宿舍的路上,她堵住了我,一脸歉意,‚老师,真的对不起,那天我不是故意的,请您原谅我吧!‛我微微笑了笑,‚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老师早已原谅你了!‛‚怎么,你早就知道了!‛‚是的。‛我微笑着点点头。几年后,再次重逢,她说最难忘的是老师的那次微笑,没想到老师对待犯错的学生竟会这样宽容。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东西,但留给学生的微笑却这么珍贵。
我们面对学生微笑,学生就会面对生活微笑。在医院的一个病房中,一个小女孩儿即将被推入手术室,小女孩儿的亲人,泪流满面。这时,小女孩儿露出一个真诚的微笑,小小的酒窝挂在两颊,很可爱,很快乐,‚妈妈!‛ 小女孩儿开心地喊,‚您应该开心才对,做完手术,我的病就好了,就不会痛了。您笑笑吧!妈妈,我一定不会哭,因为我长大了,老师说过:‘用微笑去面对困难,就会成长。’‛刹时,一股暖流带着酸酸甜甜的味道,深入人心。是的,是老师的微笑教会了她如何去面对困难。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里这样赞美老师的笑容:老师,您的笑容包含了对我的鼓励,您的笑容蕴含着对我的赞赏,我愿您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花,永远绽放在我们身边。可见,学生是多么渴望看见老师的笑容啊!试想一想,老师的笑容没了,学生的笑脸还会经常有吗?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哪才怪呢?难道我们没有发现,我们不是缺少了笑容,而是关爱学生的热情正在从我们身上悄悄地流逝吗?
请把我们的微笑留给学生,因为我们的‚微笑‛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心与希望,我们的‚微笑‛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我们的‚微笑‛创造出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微笑‛能以柔克刚,起到 ‚滴水穿石‛ 的功效。‚请把你的歌带回我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首歌唱得好,也许,学生明天的成绩就蕴藏在我们今天的微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