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

时间:2019-05-15 13:4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

第一篇: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

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筠连县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一)以工业化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5.06亿元,比2006年增加57.29亿元,过去五年期间年均增长36.7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63.33亿元,是2006年的9.43倍,年均增长47.83%。连续四年总量保持全市第一,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选进县。

一是实施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发展思路和“市场融资、激活民资、招商引资、政府投资”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巡司、海瀛、维乐、镇舟工业园区完成相关规划并加快推进。巡司工业园区已纳入全省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海瀛工业园区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两个园区已入驻企业16户。

二是实施项目支撑。牢固树立总量意识,实施投资拉动,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鲁班山南、北矿,巡司年产

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全面投产;权林豪门、同心木业、口神碱性酒实现批量生产;新维煤矿、船景煤矿进展顺利;国家发改委已准许武乐煤矿开展前期工作;巡司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已确定业主,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泓源矿泉水、中石油浙江油田分公司页岩气示范区、合成氨以及好牛旺肉牛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是实施挖潜提升。深入开展 “到一线服务,在一线解决问题,服务企业一跟到底”的“三个一”主题服务活动,保证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积极扶持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还积极围绕拉长产业链条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业配套,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和集群化发展。

(二)以城镇化为支撑,构建以城带乡发展格局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之举,是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繁荣农村必须做大城镇。

一是实施“大规划”,科学谋划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在“山水之城、煤海之都、活力筠州”城市定位的指引下,科学预测县城发展趋势,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编制了《筠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筠连—巡司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筠连县县域新村总体规划》、《筠连县城乡风貌塑造规划》等规划,确保城乡建设有章可循,有序推进。按照现代城市发展 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注重功能分区,着力打造“一带三区”即定水河景观带、以玉壶公园为中心的核心生态休闲区,以景阳路为主线的核心商业区以及城南核心生态居住区。

二是挥洒“大手笔”,全力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品位。按照 “延伸主轴、拓展两翼、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建设总体思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旧城改造实现拆迁3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拓展2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达4.5平方公里,共计修建天筠路、河西一路、煤都大道二期等返安房4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从2006年的21%提高到2011年的30.85%。不断加强水、电、气等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二水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垃圾填埋场即将投入使用。城区管道天然气通气率进一步提高。实施绿化、黑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品位不断提升。黑化街道7万平方米,县城主要道路完成黑化建设。城市绿化率达34.5%,亮化率98%以上。完成定水河“三化”

一、二期工程。玉壶公园一、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公共交通建设,16辆城市公交车在试运行期间市民免费乘坐。

三是构建“大交通”,努力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按照“变远为近,开放带动”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1年末,全县共投入约5亿元,建成县、乡、村公路1330公里,建成通乡和断头联网路15条,287.5公里。全县已实

现乡乡通水泥路目标。除乐义到高坎,龙镇到蒿坝几个镇乡外,其余镇乡形成了互通的交通大环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筠连—巡司快速通道建设的前期相关工作,宜昭高速公路(经筠连)列入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已进场开展前期工作。四川绵阳至贵州天宝公路(经筠连)列入国道规划。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三农”工作,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11年,全县13家龙头企业实现总资产14821万元,销售收入31015万元,利润1395万元,上缴税金463.8万元,带动农户4.11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达6121元,人均增收900元,增长17.2%。

一是扬优势,以特色产业支撑农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总体思路,以示范片建设为重点,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带。目前,全县已建成 10万亩优质烤烟产业带、10万亩特色茶业产业带、10万头优质肉牛产业带、10万亩优质芳香油产业带和5万亩优质蚕桑产业带,成功培育了13家市、县级龙头企业。“5.20”产业工程(在“十二五”期间,打造5个20万亩特色产业带,即:20万担优质烤烟、20万亩特色茶叶、20万头优质肉牛、20万亩生态经济林、20万亩生态观光区)正稳步推进。

二是抓品质,以品牌效应提升农业。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强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牢固

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扩大农特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筠连红茶和筠连苦丁茶获准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注册证明商标;我县成为全省第一个在茶叶类别拥有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县。青山绿水合作社生产的苦丁茶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实现省级名牌产品“零突破”。“中国苦丁茶”之乡已获正式誉名。

三是强专合,以体制建设服务农业。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围绕全县“百村工程”建设、“新农村示范片”主线,依托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各类专合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全县专合组织达到104个,销售收入达35056.9万元。在“百村工程”示范村中,已建成专合组织的有85个,正在组建的有33个,示范片范围内的30个村中,90%以上的村建立有专合组织带动发展。全县专合组织登记率达67.3%。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改变。近年来,筠连虽然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阶段,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总体相对不高,赶超跨越的任务艰巨。

二是经济基础仍较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受煤炭资源约束大,产业结构和经济支撑单一,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竞争力不强,参与区域分工层次低,加之

土地、资金和节能减排的制约更为严格,工业化和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

三是发展瓶颈仍未有效破除。园区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四是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2011年,我县工业化率达69%,而城镇化率仅为30.85%,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落差达38.15个百分点,城镇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相互之间发展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为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加快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带动相关产业成链发展、配套发展和联动发展。加强与华电、川煤等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性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推进国有大矿建设,在保持鲁班山南、北两矿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建成船景、新维煤矿及洗煤厂,开工建设武乐煤矿,加快青山、沐园煤矿前期工作;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技改扩能推进地方煤矿发展;加大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建设高效安全煤矿。延长煤炭产业链,开工建设巡司2×35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推进乐义2×30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大力推进瓦斯发电站建设,积极争取镇舟大型煤化气基地部分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推动陶瓷、矸石砖、玄武岩与石灰石

利用等建材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煤炭洁净深加工、页岩气开发、酒类、矿泉水、茶饮料等具有一定潜力的接续产业或替代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发挥城镇群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繁荣。坚持把“两化”互动作为转型跨越的核心战略,大力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镇体系,建设融入川南、面向宜宾、辐射滇东北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载体。从筠连、巡司向白鹤、古楼双向梯度拓展城市空间,形成能承载24万人口的“筠连—古楼—巡司”一体化中心城区框架。加快旧城区改造,拓展“一带三区”内涵,倾力建设城南新区,积极推进古楼新城区建设,建成具有区域影响的巡司“两化互动”示范区。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完成环城公路的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煤都大道,完善筠连、巡司城市交通网络。按照“筠连—古楼”打造为生活区、商业区和巡司打造为工业区的功能定位,高标准规划,加快桥梁、能源、通讯、给排水、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医院、文体、便民服务网点、大型商场和高档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用抓工业和城镇建设的办法推进新村建设。以全域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统领,跨行政区域连片打造新农村示范片,以“百村工程”和“5·20”产业工程为抓手,优先发展农业“三大环线”(一环线以茶、牛、林产业为主,在7个镇乡24个村连片打造规模种养环线;二环线以烤烟产业为主,配套发展林竹业,在8个镇乡23个村连片打造现代烤烟产业环线;三环线围绕茶、花、果立体种植,在2个镇12个村连片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环线),突出发展肉牛、茶叶、烤烟三大农业骨干产业。重点发展肉牛产业,改良品种,坚持养殖、屠宰加工等各环节标准化、安全化和市场化;大力推进红茶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巩固烤烟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种植烘烤技术,加大风险化解力度,提高烤烟生产效益。培育市场经纪人,扶持壮大好牛旺、醒世、双星等龙头企业,不断引入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专合组织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等产业经营模式和发展机制。按照“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增强市场引领,突出打造“筠连红”、“筠连乌蒙肉牛”等特色品牌。鼓励农民兴办小型农产品储运、营销和加工企业。发展生态观光农业,通过农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农产品向深加工延伸,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

第二篇:三化联动提升县域经济

农业现代化 工业园区化 城乡一体化

陆良“三化”联动壮大县域经济

近年来,陆良县按照农业现代化、工业园区化、城乡一体化“三化联动”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再反哺农业,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拓展工农业发展空间,促进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走进“滇东粮仓”陆良县,映入眼帘的是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一块块桑园良田,一片片蔬菜油菜,一排排经济林木,浓郁的现代农业气息扑面而来。该县坚持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着力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规模大、起点高、技术新、产业链长、深加工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经济整体素质和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到“十一五”末,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先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生产先行区。县里从政策上给予农业企业大力支持,明确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龙头企业在项目立项、征地、用电、贷款、税费征收等方面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配套和表彰奖惩。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以上的小额信贷扶贫贴息专项资金,保证支农贷款增速高于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充分发挥小额信贷在扶持农业企业发展上“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近三年共发放贴息小额信贷1.6亿元,拉动了近1.2亿元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目前,陆良培育了农业产业化组织305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12个,上亿元的2个,农业产业化组织累计带动农户17.7万农户户均增收380 元。依托大地生态、蕻芋食品等大型龙头企业,已培育形成蔬菜、蚕茧、烤烟等11类、110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和110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县里形成了马铃薯、水稻、莲藕等8个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产地监测、市场产品检测已形成制度,农产品加工基本做到了无害化、标准化操作,以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出口合格率达93%,累计培育“高原水乡”、“南盘江”等无公害农产品品牌2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累计认定8.6万亩,获得产品认证7.6万亩。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53%,农产品商品率达60%。

该县紧紧抓住被列入云南省40个工业强县和县工业园区被列入云南省30个重点建设项目的有利契机,把“工业强县、园区带动”作为主攻方向,采取“组建一套班子,做好一个规划,引进一批项目,完善一套政策,搞好一系列服务”的工作方法,按照“基础立园、引资兴园、产业强园”的建设思路,发挥园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作用,围绕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引入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通过大招商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对入园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推行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和全程跟踪服务制,全面落实行政问责等制度,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窗口,上门为企业服务实行“零距离”,大力推行行政高效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打造了零障碍、低成本、诚信、透明、高效的服务体系。目前,该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已率先通过省级评审,通过了总用地9.48平方公里的特色工业园区评审。采取政府出资、银行贷款、企业出资的方式收储项目建设用地1000多亩,保证了入园项目的用地需求。投入7亿多元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10KV变电站1座和日供水2.5万 立方米自来水厂1座,保障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电用水。吸引了42户工业企业聚集园区,入园项目投资总规模突破60亿元,培育壮大了造纸印刷、建筑建材、化工、能源、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六大工业主导产业。2008年,该县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亿元,占县域工业总产值的37%;全县4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5.8亿元,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6家。而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十分看好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纷纷从非农行业投资绿色产业,成为陆良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良县投资现代农业的民营企业已上千家,投资总额近百亿。

穿行于我省最大的坝子陆良县,一马平川的大地上,南昆铁路和324、326国道穿境而过,高速公路、县乡一级油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全国各种牌照的车辆奔流不息。陆良距昆明122公里、曲靖60公里,是云南的东大门、昆明的“后花园”,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县委、县政府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载体,按照“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次中心,促进城乡经济共同繁荣”的思路,以县城所在地中枢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华侨农场,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以物流业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三年来,该县先后投资3.5亿元实施城乡“通畅工程”,全县625个自然村村村寨寨都修通了公路,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总里程达到1772公里。投资2.5亿元用于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已达20.24万,城镇化率达32.6%。2005至2008年,该县城镇化率从26.7%跃升至32.6%,增幅达22.2%。形成了以中枢镇西桥物流基地为龙头,辐射带动马街等4个乡镇的600多平方公里的物流带,成功培育了木材、建材、生猪、蔬菜、家电等多个专业市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该县的物流企业年流量达907万吨,货物周转量达7.33亿吨,物流业产值达6.56亿元,物流企业商品贸易市值达90多亿元。而国内外的许多客商十分看好陆良发达的物流业,纷纷前来考察、商洽贸易和投资,已有陆良和平化工、云南过桥味精等51家外来投资企业进驻,大大加快了全县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进程。

通过“三化联动”的稳步实施,近年来陆良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7:35:28调整优化为36:37:27,总体上呈现出一产比重逐步下降、二产稳步上升、三产平稳发展的态势,总体上进入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2005至2008年,该县生产总值从39.8亿元跃升至72.1亿元,增幅达81%;县级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6亿元跃升至3亿元,增幅达82%;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05元跃升至4043元,增幅达44.1%。2005至2008年三年内,该县县域经济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工业总产值从35.1亿元跃升至70.9亿元,增幅达101.9%;农业总产值从24.8亿元跃升至50亿元,增幅达10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5.8亿元跃升至32.1亿元,增幅达103.2%;招商引资总额从2.4亿元跃升至41.3亿元,增长16倍。

第三篇:两化互动 三化联动经验

突出产业兴城 促进产城互动

近年来,南充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城、园城互动、共融发展步伐,带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民生问题有效解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30亿元;城镇人口增加到225.5万人,城镇化率35.9%;地区生产总值827.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十一五”年均分别增长14.6%、28.8%。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两化”互动。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从西部大开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成渝经济区建设中找准发展定位,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认真开展第七次城市总规修编,科学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到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功能布局与产业分工布局有机衔接。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以油气化工、机械汽配为主,以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为主和以能源建材、电子信息为主的“三大组团”。城镇布局上,形成了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和9个功能片区的“三城九片”城市结构形态。交通布局上,形成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干线“十字”交错、千吨航运通江达海、4D机场通达南北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二、以项目为抓手,支撑“两化”互动。大力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城,突出比较优势,培育产业支撑,把油气化工作为南充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先后与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台湾联成、巴斯夫、厦门厦化等大型化工企业达成投资意向,一批重大项目基本敲定;狠抓重点企业、拳头产品,做大做强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工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6%。大力实施重大城建项目,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主城区人口增加到90万,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1平方公里;通过实施阆中古城灾后重建、仪陇新县城风貌打造、营山县南北两河整治、南部县“桂博园”建设等项目,形成了一批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新型城镇。

三、以园区为依托,承载“两化”互动。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城市发展新组团,坚持土地、项目、政策向园区集中,城镇规划优先考虑园区布局,城市发展优先建设园区干道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近三年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累计投资80多亿元,南充化学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9个县(市、区)工业园区竞相发展,园区面积从不足20平方公里扩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598户,园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55%。当前,我们正加快建设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着力培育壮大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

四、以招商为突破,助推“两化”互动。坚持把最优的资源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主动出击,招大引强。围绕特色资源、优势产业和构建产业链条招商引资,成功引进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和45户行业龙头企业。啤酒产销量世界前8的燕京啤酒、生猪屠宰产能世界前列的江苏雨润、电阻陶瓷基体占全球市场60%的三环电子、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汇源果汁,以及康美药业、中盐银港、畅丰车桥等知名企业落户南充。围绕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招商引资,引进深圳万科、广州恒大、香港佳兆业等知名企业参与城镇建设发展,江东新区、北部新城、南门坝旧城改造等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城镇建设的档次和规模大大提升。

五、以创新为动力,激活“两化”互动。积极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资金和土地等瓶颈制约,打造低成本高服务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创新管理体制,市上在把更多经济事务管理权限下放给区县的同时,加大“两化”发展指标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区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投融资和土地使用机制,成立南充发展投资公司和交通、园区、城投等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BT、BOT等建设模式,带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呈几何级数增加。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高效配置土地资源,确保了重大工业项目和城建项目建设用地。创新政务服务机制,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审批现场办结率、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

六、以惠民为目的,促进“两化”互动。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维护群众利益,实施重大产业和城建项目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深入开展风险评估,搞好拆迁安置补偿,保障被拆迁群众就业安居,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决策失误、工作不当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遵循“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完善城镇规划,加快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市民居住舒适度、生活方便度、出行畅通度显著提升。坚持在互动推进“两化”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市速生林、水果、生猪、优质粮油、蚕桑等特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第四篇:“三化”发展调研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芒山镇党委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继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我市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我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这一方向,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推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新局面。

近日,芒山镇组织调研组,围绕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课题,采取独立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芒山镇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等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芒山镇是我市“汉兴之地、能源之城、面粉之都、生态之市”四张名片之一,为河南省“十二五”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全镇辖26个行政村,5.61万人。近年来先后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产业镇”、“文明镇”、“生态镇”、“卫生镇”“园林镇”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10年全镇GDP达9.3亿元,财政税收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自上世纪末以来,芒山镇经济发展经历了“石头经济”、“经济转型”和“旅游经济”三个发展阶段。从开山炸石到封山禁采再到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二次崛起”,构筑了永城经济新的战略支撑点,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战略定位转,构筑战略支撑

如何推进科学发展,是芒山镇历届党委、政府一直追寻的答案。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芒山镇是原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维新同志的联系点。曹维新同志先后两次莅临芒山调研指导学习实践活动,并明确提出“文化重镇、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和谐新镇”的发展目标。对此,芒山镇班子广开门路,集思广益,综合分析芒山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建设永城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势,在

—2—

十二五规划中把城镇发展定位为“具有幅射作用强的旅游商贸型区域性中心城镇”,景区定位“汉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产业定位在“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生态农业”上面,确立了“一镇两区三环四园五村”的总体旅游设想,力争用3-5年的时间,依托汉兴之地的优势,突出汉文化主题元素,把芒山建设成为幅射豫皖苏鲁边区的商品集散地及具有浓郁秦风汉韵格调的风情小镇,景区建成为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种游乐园区,成为中原五省区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河南旅游业的东部重要门户和增长极,形成旅游业和商贸业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的区域性中心城镇。

(二)围绕承接产业转,拉动群众增收

芒山镇是全国罕有的汉文化富集地,在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让旅游经济拉动镇域经济的发展方面,芒山镇把搞好承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把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突破口。探索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四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张庄2000亩沙红桃高效农业示范园、朱厂3000亩优质苹果基地、环芒主峰4000亩杂果基地及柿园2000苗木基地,形成了夏庄、磨山、刘厂养猪场等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形成养殖小区5个,养殖专业村8个,千头以上养殖厂10个,各类养殖户2000多户。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北山山杏成功注册了“芒砀山”牌商标。

—3—

把搞好承接发展,创建特色品牌作为着力点。以省“百村万户”扶持项目的契机,启动了张庄村乡村游项目,建设了近百家农家乐。下一步,还要打造如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旅游、民俗工艺品一条街等风情街区,开发特色游村落,并利用高效种植基地,铺设游道,添臵桌凳,设立采摘区、观赏区、休息区等,开展农业观光、苹果采摘等农家乐休闲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加杂果销售附加值,促进群众增收。

把服务旅游开发,拉动第三产业作为支撑点。全镇全力以赴服务于芒砀山文化旅游区建设,先后为汉文化广场、博物馆、碑林等项目建设完成了近五百户群众的拆迁;全力配合景区成童礼、等大型礼仪展示活动,以及“芒砀山小镇摄影节”、“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等节庆活动推广景区活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镇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业迅猛发展,饭店、宾馆、餐饮业门店达百余家,商场、超市等商业、服务业门店达300多个,各种客运车辆达8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2000多人,外来务工人员800多人,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达1.2亿元。

(三)围绕破解瓶颈转,凸显机制优势

破解用地制约瓶颈。随着景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芒山镇和沱南工业集聚区一样,获得了市政府把芒山土地升值收益部分用于旅游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土

—4—

地用地政策收紧,是其发展的刚性约束。该镇采取蚁食式组织、蝉蜕式运作、鱼鳞式奖补等方法,加大“空心村”治理,向老庄盘要土地,然后进行土地臵换,从而为旅游生态开发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

破解物权归属瓶颈。比如对荒山绿化,通过承包与芒山林场签合同等方式,确立了造林绿化“民办官助”的经营体制,明确了“谁承包、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承包经营政策,以磨山杨书仁、柿元张孟收等典型引路,实行合同发包,产权按《土地承包法》中规定的有关期限执行,政府提供服务,既保护了承包户的利益,提高了承包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到了四季常青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又如王引河、碱河河滩以及公共沟渠、空心村闲臵土地等,以林定权,以树定证,建成了8000亩国债杨和速生杨林。

破解投入主体瓶颈。旅游开发中,当地群众既是旅游发展的建设者,也应该是旅游发展的参与者,更应是是旅游发展获利者。在前期建设中,一直是政府主导,群众被动参与,群众增收缓慢,所以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对此,芒山镇从“转”字入手,大力扶持本镇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及相关延伸产业中来。比如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以地入股、以房入股、房屋整合、参与建设等方式,把整个旅游拆分成若干个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镇创业,调动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建设,拉动旅游

—5—

三产,使旅游开发亮点纷呈。

(四)围绕改善民生转,打造宜居家园

该镇立足改善民生,致力宜居家园,推进把芒山建设成为有山有水、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小城,风情小镇。

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以创建省级“文明镇”、“卫生镇”、“生态镇”为契机,连年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清理乱搭乱建,整治乱停乱放,规范行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芒山景区的品位。被评为河南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单位”。

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为解决有山缺水的现状,芒山镇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打造“一带两园一水系”。“一带”即在王引河至老镇区的永李路两侧,打造高标准绿化带,同时进行高标准亮化;“两园”就是在芒砀山主峰南侧和永李路西侧,打造两个占地300亩以上的生态园,目前,已建成生态园400亩。“一水系”指结合郑州许高速铁路、济祁高速公路建设,加大对景区、山体、河道的治理,做好王引河、碱河、东风渠、尧山沟、袁庄沟、磨山沟等水体连接工作,形成循环水系,并把碱河打造成连接新老镇区的景观长廊,形成山、水、村、景互为依托的人居环境模式。

—6—

(五)围绕公共服务转,发展成果共享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群众的必然需求。

强化基础建设。以服务旅游为切入点,建成了汉街、汉风街、汽车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完工了林场、供销社和一职高家属小区以及雨亭安臵小区等,修通了120多公里的村村通公路,完成了26000亩除涝工程;镇区街道全部硬化、绿化,通修了下水道,添臵了太阳能路灯,设臵了绿化带,铺设了人行道彩砖,并与芒山执法大队、园林分局、规划分局联手,把芒山纳入城市管理。

带动人口集聚。用好社区建设政策,对村庄进行了整合,鼓励周围群众到中心村居住。目前,芒山镇新老镇区居住人口达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60人,镇区就业人口789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56.3%。在就业人口中,来自镇外的就业人口占38%,跨镇区就业已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平安芒山。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大民调”机制,组建专职治安巡逻队,安装监控设备等方式,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推进文化惠民。2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充实了新农村书屋,订阅了书籍、杂志供农民免费借阅,安装了健身器材供群众休憩娱乐练身。同时,在镇区及景区增设晨晚练点,组织腰鼓队等表演锻炼,不断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入

—7—

村、入户工程,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

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镇卫生院设施较为完善,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正在深入、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新建了一所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五保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已初具规模。

三、几点建议

今年是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开局之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特提几点建议:

(一)立足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永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古迹荟萃,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一是要立足芒山汉文化旅游和陈官庄、芒山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对雨亭祠及其殉国纪念地、市内酂城古文化遗迹、崇法寺塔、抗大四分校等重要文化遗存地进行保护与开发,对所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实施“旅游名市、文化兴市”战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由资源优势转变成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加大宣传和推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不间断的宣传格局,使宣传成为生产力。三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对现存景区景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环境

—8—

等硬件设施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四是开通永城至芒山等景点公交旅游专线,完善市内游交通网络。

(二)抓住优势,努力构建新型城镇

芒山被定位为我市的四个功能区之一,是“四城联创”的重要一环,辖区内连霍高速穿境而过,正在开工建设郑徐高铁、济祁高速等重点工程。一是要尽快建设市区连接线、形成“内网外环,顺畅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项目,加强管网建设,开工天然气输送工程,集聚人气,把中心镇培育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周边农村腹地的增长极。三是把中心镇的管理完全纳入城市管理,破除城镇化的管理体制障碍。要创新中心镇管理体制,实施好扩权强镇政策,赋予中心镇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其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小城市,促进中心镇迅速发展,形成“主副结合,多点联动,轴带拓展”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进一步处理好城市化与“三农”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城镇集聚,依法为进城入镇就业农民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提供职业培训、子女就学、—9—

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增加城市商品房供应量,提高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人群的比例,为进城入镇就业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二是按照构建新型城镇要求,重点发展中心镇。要积极拓展中心镇区域发展空间,提高中心镇承载能力,鼓励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发挥中心镇的聚集辐射作用。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优化政府公共支出结构,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优先用于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以及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10—

第五篇:实施三化联动促进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实施三化联动促进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思考

高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康

“三化联动”指的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发展进程中相互支撑和统筹推进。其中,新型工业化创造供给,新型城镇化创造需求,农业现代化则提供生产原材料,“三化”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循环共生系统。实践证明,“三化”之间的关联度越高,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会越快、质量会更优,也越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三化联动”的时代背景

“三化联动”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实施“三化联动”,加速新型工业化,拓展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顺应时代潮流,抢占赢得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也是遵循发展规律,奋力实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举措。“三化联动”是时代大势所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对经济规律和发展大势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把“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确定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在对四川省情和发展环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一主、三化、三加强”(其中“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总体发展思路。当前,各地据其所处的不同发展层面和不同的地域特性,各攻其坚,各破其障,积极探索加快推动“三化”进程的路子和方法。在探索实践中,“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因其显著成效正逐步获得广泛认同并日渐成为一种发展共识。如果我县不及时探索加速“三化”进程的方式,寻求实现跨越发展的办法,势必会与其他发达地区及周边先进区县的差距拉大,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二、高县实施“三化联动”的现实条件

从高县的现实条件来看,工业基础相对扎实,农业产业富有特色,城镇拓展深具潜力,联动推进“三化”建设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一)突出工业主导,现代工业体系日臻完善。全县工业经济连年景气运行,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构筑起较为成熟的工业产品体系,主要有以电、煤为主体的能源工业,以电石、甲醇、造纸为主体的化工工业,以白酒、茶叶、粉丝等为主体的食品工业,以蚕茧、丝绸为主体的轻纺工业,以水泥为主体的建材工业及以机械为主体的制造工业。我县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强化项目带动,打造工业园区,不断增添新动力、不断增创新优势,使“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36.09%,先后启动福溪电厂一期工程、高洲酒业年增5万吨白酒等重大项目,明磊实业、川红集团等骨干企业落户高县,福溪工业集中区和文江-庆符农产品加工园区两大产业园区已基本成型。截止目前,福溪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达18户,已投产的芙蓉玻棉、普什铸造、华焰乙炔等8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3.86亿元。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规划建设正逐步实施,其中高洲白酒生态产业园区的建设正加快推进。

(二)注重城市品位,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县城庆符建设上,突出规划引领,着力功能提升,及时启动高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庆符东区控制性详规、西区控制性详规、县城风貌整治专项规划、东区城市设计、滨河景观带规划设计等规划编制,高起点的规划为高水准的建设奠定了基石;32米干道、石门大道、白鹤林大道、二夹河绕城路等城市道路竣工通车,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全域达标成功创建,县城面貌进一步改观。节点乡镇打造上,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稳步推进大窝、月江、沙河、来复、文江、罗场等小城镇建设,比如大窝镇,离宜宾城区仅10公里,可以直接融入“宜宾半小时经济圈”建设,随着长江国际温泉城和中国白酒第一白酒庄园项目的实施,凭借其优越的区位、优美的风光,很有潜力成为宜宾城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同时,文江作为老县城、产煤大镇,月江作为福溪工业集中区所在地,来复作为中核建中812厂所在地,沙河作为宜珙路上高县、长宁、珙县的交界点,罗场作为茶叶基地、茶花基地、煤炭中转站,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上都有着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夯实农业基础,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经多年发展,我县逐渐形成了“蚕、茶、竹、畜、粮”五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高洲酒业以及立华蚕茧、华盛纸业等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早白尖、白家薯业、川红集团等11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畜牧业重点县培育县”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刚刚过去“十一五”,我县落实财政支农资金共计5.02亿元,水利建设投资完成4.15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8万亩,投资4.39亿元硬化通乡公路259.6公里和建设通村公路2713公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我县栽桑面积达18万亩,年发种达16.62万张,年产茧量达5606吨,居全省第二、川南第一;优质茶园面积达18万亩,年产茶量达5265吨,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川南优质早茶区;竹林面积达8.5万亩,畜牧业总产值达10.8亿元,粮食年产量达26.1万吨,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三化联动”的路径选择

高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联”字上下功夫,在“动”字上求成效,向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树立“三种理念”,解决前提问题。只有把前提理顺,工作才能稳步推进。一是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努力做到起点高、大手笔,特色鲜明,让人震撼,并明确各项规划实施重点和建设时序,强化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防止反复折腾和人为浪费。二是树立城乡统筹的理念。虽然缩小城乡差距的努力已有多年,但是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究其原因,就在于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方法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城镇和农村分割开来,“重城镇、轻农村”,上面强调“三农”了,就做一阵子,过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城镇。要实现“三化联动”,就必须摆脱“城镇是城镇、农村是农村”的二元结构思维模式,特别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要进行统筹安排,绝不能重蹈以往那种片面、失衡的发展老路。三是树立错位发展的理念。从区域竞争来看,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特而强,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各寻其位,扬长避短,认准某些产业做大做强,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实施“三化联动”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找准我县经济兴奋点,抓住资源优势做文章,不与沿海地区比海水、沙滩,不与中部地区比楼高、路宽,而是比树多、草绿、花红的环境,比诚信、务实、创业的氛围,营造比较优势,形成高县特色。

(二)注重“三个互动”,解决操作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全省除成都等个别地市先行一步外,实施“三化联动”也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靠大家的聪明才智和胆识勇气,逐步探索出有效的实施路径,各项工作才能快速推进。一是注重产城相融互动。一方面,按照“积极发展、扩区建园,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突出主导产业,推动园区建设,以

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避免新型城镇和新型社区发展中的“空心化”倾向;另一方面,围绕福溪工业集中区和文江-庆符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布局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拓展庆符、文江、月江等重点城镇的发展空间服务两大产业园区建设。二是注重城乡统筹互动。一方面,依托庆符、文江等中心城镇和月江、沙河、大窝、罗场等节点场镇辐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广“春风经验”,连片开发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新农村综合体”;另一方面,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突出抓好特色种植和健康养殖,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安全、绿色、生态的农产品,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打造服务宜宾主城区和周边各城镇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三是注重工农协调互动。一方面,通过项目争取和资金整合,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壮大“桑、茶、竹、畜、粮”五大主打特色产业,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加工原料;另一方面,继续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下功夫,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型企业,重点扶持高洲酒业、立华蚕茧、华盛纸业、川红集团、早白尖等涉农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加快推进庆符-文江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三)完善“三项机制”,解决落实问题。落实才能真发展,发展才有话语权,我们要把落实作为推动工作的第一要求,作为检验能力的第一标准。一是完善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三化联动”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单打独斗”就能胜任完成,要整合工作力量,强化协调配合,注重发挥县领导乃至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率先垂范作用,将进程中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县领导和责任单位、部门负责人身上,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防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二是完善快速高效的推动机制。因为没有典型范本来借鉴,所以我县有必要筛选出一批样板乡镇和示范项目来作为实施“三化联动”的试验田,每个季度利用几天时间组织县四家领导到每个样板乡镇和示范项目现场观摩,并召开分析点评会进行点评,以此推动工作的开展。同时,逐步推行“一线工作法”,将办公室“搬到”重点示范项目建设现场,一线发现问题、一线协调问题、一线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提质、提速、提效”。三是完善重奖重惩的考核机制。要按照公开公正、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科学合理的原则,坚持从“三化”推进一线选拔干部,对“三化”联动建设成绩突出的干部,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身份给予提拔重用。建立全过程、差异化、个性化及评价主体群众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与工作先进评比、公务员考核、第13个月奖励工资、阳光津补贴等相挂钩,进一步激发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激情。

下载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筠连县 “三化联动”发展基本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两化互动 推进筠连转型跨越发展(合集五篇)

    加快“两化”互动 推进筠连转型跨越发展 筠连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平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筠连作为一个资源......

    “三社联动

    “三社联动•温情社区”顺德福彩社工日活动 每年3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会工作日。为庆祝第11个国际社工日,3月25日上午,由广东顺德福彩中心全资赞助的“三社联动·温情社......

    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1筠连茶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部山区,系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 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海拨368.5至1777.2米之间。东与珙 县毗邻、南与云南威信、彝良接壤、......

    推进场镇建设、实现“三化”联动1

    提品位,打造渠县上北路区域中心场镇 ——渠县岩峰镇奋力推进场镇建设,实现“三化”联动 2011年10月22日,渠县岩峰镇举行江家坝花苑工程项目开工典礼,渠县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

    “四边三化”助力绿色发展

    “四边三化”助力绿色发展 绿色生态发展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选择。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践行“两山”重要思想,不断推进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重拳出击治环境,重典治污修......

    东台市“三化联动”开展非公企业党组织集中组建

    江苏省东台市“三化联动”开展非公企业 党组织集中组建 为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去年12月份,江苏省东台市按照“责任化考核、区别化对待、品......

    三社联动工作方案

    社区“三社联动”工作总结 在上级部门的具体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和工......

    党建+三社联动

    党社联动 双剑助推黄冈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再升级 近年以来,黄冈市以推进社区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社区服务体系和模式为着力点,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社区服务为抓手,通过......